投影仪 坚果 极米: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成熟度模型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9:09
对国内外信息化和企业资源计划(ERP)成熟度模型进行综述,分析中小制造企业的特征,通过文献研究与问卷调研,获取中小制造企业实施应用ERP的关键成功因素,借鉴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和COBIT标准,提出一个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的分阶段成熟度模型。模型分规划、实施、交付、运行和更新准备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并从ERP的用户、管理、环境和技术四个维度给出各成熟度级别的关键状态。

1 国内外信息化和ERP成熟度模型综述

    国内外研究者已提出不少信息化成熟度模型。诺兰(Nolan,1974)提出IT应用的阶段模型,首先提出的是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四阶段模型,后又提出六阶段模型,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分为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集成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1986)提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W-CMM),分为五级,由低到高依次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定量管理级和优化级,主要用于对软件过程改善和软件过程评估。西诺特(Syn—nor,1988)参照诺兰模型提出一个“四阶段推移说”模型,分别是数据、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武器四个阶级,主要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在信息系统中的有效配置和首席信息官(CIO)的作用。COBIT提供的IT治理成熟度模型(2000)从不存在级到优化级,共分为六级,主要是从用户方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对信息化项目进行管理的能力。苏米特拉?杜塔和让?弗朗索瓦?曼佐尼(Soumetra Dutta,Jean.Fransowa Mazoni,2000)提出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描述了技术卓越度和信息卓越度与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绩效创新和改进的相互关系。路夫特曼(2000)提出业务-IT联盟成熟度模型,分为五个等级:初始过程、已承诺过程、建立核心过程、改善/管理过程和优化过程,每个等级均基于六个指标:沟通水平、竞争力/价值测量水平、治理水平、伙伴水平、范围和基础架构水平,以及技巧水平。左美云等(2005)提出一个信息化成熟度模型(IMM),分为五级:技术支撑级、资源集成级、管理优化级、战略支持级和持续改善级,并给出每级的关键状态。孙璐等(2007)根据医药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医药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信息化基础、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组织和信息化环境。汪小梅,袁薇(2007)结合SW-CMM和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提出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EIMM),从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两个视角,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成熟度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集成级、战略级和优化级五个主要等级,并分析了成熟度模型主要等级的关键状态。

    对ERP成熟度研究的文献不多。王惠芬(2003)借鉴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提出一个企业基于过程改进的ERP实施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把企业ERP实施的能力成熟度用原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可管理级和优化级来区分。齐二石等(2004)提出ERP实施能力测度模型(ICEM),测度指标包括内部因素指标和外部因素指标两大类。内部因素指标包括信息化基础指标、资金支持能力指标、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指标、企业当前管理水平指标、企业领导重视度指标和项目筹备情况指标;外部因素指标包括ERP厂商影响指标、咨询顾问公司影响指标和实施三方组织方式指标。苏选良(2006)从大系统和ERP应用链的角度规划ERP应用的成熟度框架,将管理成熟度、实施成熟度、软件成熟度、用户成熟度和环境成熟度纳入统一评价体系,覆盖ERP应用全过程,由ERP、企业、实施服务构成的大系统,将单一的事后评价发展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全方位评价体系。

    由此可见,国内外专家对信息化和ERP成熟度模型的研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成熟度分几个级别或阶段,二是用哪些指标或特征来描述各级别或阶段的关键状态。级别或阶段多为三一六级或段,指标或特征多从用户或人、管理、环境或资源,以及技术四个视角考虑。模型多为阶段型模型,雷达型模型较少。

2 中小制造企业特征

    中小企业是一个与大企业相对的概念,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世界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具体确认标准和办法也不同,并随着时间的变化,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中国目前中小企业标准是2003年以经贸委为首的中国四部委发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其中分行业对中小企业进行了规定,在工业领域内,中小型企业标准为:职工人数两千人以下,或销售额三亿元人民币以下,或资产总额为四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三百人及以上,销售额三千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四千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Huin、Luong和Abhary(2002)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从东南亚众多的制造业企业中选出三十家典型中小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并且对这三十家中小企业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企业组织结构层次简单;首席执行官(CEO)直接参与运行操作层工作;各部门之间职责模糊,没有清晰的界线;具有特殊的生产运作模式,相当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作为大型企业的辅助性制造商;实际生产与计划预测的偏离较大;订单的多变,要求快速应对;要求最短的生产时间;企业员工流动率高;由于客户特殊的要求,生产的产品经常被要求达到某种特殊的标准。王乃静等(2004)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其优势有:具有旺盛的企业精神;决策迅速,应变力强;组织结构扁平化,商品生命周期短,决策流程也短;生产模式多样少量,生产线具有可调性;劣势有:缺乏科学管理;缺乏规模经济;资金、技术和人力不足;重视短期利益,缺乏长期规划;配销通路长,易受中间商剥削。李娜(2007)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管理落后;而与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化分工较细的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生产领域的专业化协作程度差,办公效率低,市场信息不够灵通,应变能力差,管理幅度与难度很大。

    综上所述,中小制造企业特征在人员方面表现为高层管理者集权,直接参与运行操作工作,人才不足,员工高流动性;在管理方面表现为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迅速,应变力强,但缺乏长期规划,注重短期利益,缺乏科学管理,部门间职责模糊,管理难度大;在环境与资源方面,受大企业的制约,业务多变,生产难以计划预测,有特殊要求,资金少,信息不够灵通;在技术方面表现为技术落后,力量薄弱。

3 中小制造企业ERP实施应用的关键成功因素

    Marsh(2000)通过对澳大利亚宽时兰地区中小企业实施ERP的九个案例进行研究,指出成功的因素包括:组织跨学科的实施团队,同样规模IT或组织变革项目实施的经历,对ERP实施关键问题的深入理解;失败的因素包括:自上而下的或顾问驱动的实施,IT部门驱动的实施,或者ERP的实施仅当成为一种提高效率的技术去解决一些操作层的问题,而不是作为一种战略上的投资。代伟光,刘烨(2005)认为:中小企业实施ERP的关键成功因素是转变管理思想,谨慎地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分步骤分批次有计划地实施ERP,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重视教育和培训。刘宝剑,吴春旭(2006)认为:把企业ERP系统的标准化内在要求和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动态性不确定性等特点相结合,从而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协调统一是中小企业ERP实施成败的关键。韦焱艳(2006)认为:在中小企业中成功实施ERP的关键因素是科学合理的实施规划,管理层支持与全体员工参与,加强全方位的培训工作,业务流程重组。陈学军(2007)认为:重视人员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基础数据建设是中小企业ERP实施的关键因素。

    为了掌握中小制造企业ERP实施应用的成功因素,笔者运用问卷调研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依据前述文献和笔者的初步调研,拟定了中小企业实施应用ERP主要涉及到的四类关键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定义为A类),包括顶层管理者的支持(A1)、项目经理的能力(A2)、中层部门经理的支持(A3)、项目组的工作能力(A4)、员工的素质(A5)、员工对信息化(ERP)的认识(A6);二是内部管理与环境的因素(B类),包括基础数据的完整性(B1)、业务流程的规范性(B2)、人员与资产的流动性(B3)、家族管理模式(B4)、项目资金支持(B5)、企业文化(B6)、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B7);三是外部环境因素(C类),包括大客户或竞争者的影响(C1)、国家政策的影响(C2);四是技术支持因素(D类),包括软件供应商的支持(D1)、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支持(D2)。其次笔者走访了三家从事中小制造企业ERP实施的软件公司,十家中小制造企业。与软件公司的经理或实施顾问,中小企业的总经理、信息部或管理部或办公室或财务部经理,以及员工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主要讨论中小制造企业实施应用ERP的成功因素和中小企业应用ERP的成熟度或应用状况。最后邀请十五位资深经理或实施顾问,其中四位来自软件公司,十一位来自中小制造企业,用李克特七级量表对笔者拟定的成功因素进行打分,各个因素重要性均值如表1所示。

表l 各因素的重要性均值
 

    由表1可知,均值在5分以上的因素有顶层管理者的支持A1、项目组的工作能力A2、基础数据的完整性B1、业务流程的规范性B2、项目经理的能力A2、软件供应商的支持D1、中层部门经理的支持A3、企业文化B6,共八个因素,说明这些因素相对比较重要。

4 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的分阶段成熟度模型

    大多数的成熟度评价是一种事后的评价,但也有一些成熟度评价已覆盖到了全过程,如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的成熟度模型(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rionand related Technology,COBIT)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该标准由IT治理协会(IT Govemance Institute,ITGI)开发和推广。COBIT对信息技术(IT)流程给出的测度包括:绩效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结果测度(outcomemeasures),成熟度模型(maturity models),如图1所示。COBIT对IT过程的四个域:规划与组织(plan&organize)域、获得与实施(acquire&implement)域、交付与支持(dehver&support)域、监控与衡量(monitor&evaluate)域,以及三十四个高层控制目标提供了成熟度模型。


图1 COBff对IT流程给出的测度

    苏选良(2006)也提到把ERP成熟度评价发展成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评价。鉴于企业ERP应用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且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又有明确的关键领域,因此,借鉴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和COBIT标准,提出一个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的分阶段成熟度模型。首先把ERP的应用分为五个阶段:规划阶段,主要是前期的分析、规划设计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其成熟度模型如图2所示;实施阶段,主要是硬件的购置、安装调试,软件的开发或购买、安装调试、初始化阶段,其成熟度模型如图3所示;交付阶段,主要指系统的交付、试运行和验收阶段,其成熟度模型如图4所示;运行阶段,主要指正式运行和维护阶段,其成熟度模型如图5所示;更新准备阶段,主要指运行一定时间后,系统需升级更新时的准备阶段,其成熟度模型如图6所示。然后在每个阶段设置成熟度等级和关键状态,对每阶段的成熟度进行评价。


图2 规划阶段的成熟度模型

图3 实施阶段的成熟度模型

图4 交付阶段的成熟度模型

图5 运行阶段的成熟度模型

图6更新准备阶段的成熟度模型

    成熟度评价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评价的指标,从前文对信息化和ERP成熟度模型的综述,以及对中小制造企业特征和ERP应用关键因素的分析,本成熟度模型从ERP用户、ERP管理、ERP环境和ERP技术四个指标进行评价。ERP用户指标主要考虑用户对ERP的认识与支持度、用户的信息素养和应用ERP的能力等;ERP管理指标主要考虑ERP数据与业务流程的规范程度、ERP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等;ERP环境指标主要考虑资金的投入度、信息化制度的完善程度、企业文化,以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如业务的变化度)等;ERP技术指标主要考虑ERP硬件、软件的适应程度和安全性,内部技术力量与外部技术力量的支持程度等。在不同的阶段各指标的重要度应该是不一样的,特别对二级指标而言,有些阶段重要度可为零。

5 结语

    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成熟度模型是针对中小制造企业特征和中小制造企业实施应用ERP的成功因素而提出的,分五个阶段五个级别,有利于中小制造企业在不同阶段评定自己所处的级别,并向高一级别改进。模型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研与访谈建立的,目前只是一个定性模型,缺乏定量指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是给出一些定量指标进行更准确的评定,并进一步细分行业模型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