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前面能用句号吗:常清净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6:50

常清净经

妙逝居士注释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净,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净,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净。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净,常清净矣。如此清净,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土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若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净矣。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注释 

“太上”代表至高无上。“老君”代表乾阳性王。题目冠上“太上老君”,说明这部经是“自性”的流露,“自性”就是“法性”,我们念的“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名,“阿”的译意是无,“弥陀”是量,“佛”是智慧、觉悟、光明、长寿、快乐。唯有“自性”才是一切无量。一念自性,生佛一如,在佛一分不多, 在众生一分不少。一切万法,无不从自性流出。一切行门, 无不还归于自性。所以自性是世界之本,万物之源。唯有“性德”才是至高无上。我们能够随顺性德才是真善,违背性德则是大恶,这是鉴别善恶的绝对的标准。 

世间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如果是老子,我们晓得,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聃担,字伯阳,说他是楚国苦县人,就是现在河南的鹿邑县,是与孔老夫子同一时代的人,年龄比孔老夫子要大十几岁,他生在公元前561年,卒於公元前467年,他寿数很大,活了95岁,是一位长寿的老先生。 

《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全文共有三百九十多字,文字虽然不多,但其经至简至易,极玄极妙。仙人葛翁说:“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今书录之,传播于世。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诸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诵持不退,身腾紫云,功满德就,神升归真。” 关圣帝君曰:“一卷无为清净经,旁门外道不相亲,改邪归正循天理,长生不死由人做”。 

此经实为度人之宝筏、醒梦之晨钟、救人之灵丹、成佛之阶梯;真乃慕道之禅杖,辨真之药石、劈旁之斧钺、照幽之炬灯。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言非浅近,理数玄微。若有缘得遇,便是三生有幸。须当盥管手恭读,理宜过细体阅。不看之时,高供佛堂,则有神甲守护,更能镇宅驱邪。早晚读诵,还可消灾解厄,积德感天,自有明师相遇,指点经中之玄,传授先天之道。照经修炼,功果完备,在儒可以成圣,在释可以成佛,在道可以成仙。故劝天下同修,不负太上度人之婆心,不违老君圣德之慈意,依是道而尊之,得是道而宿之,千苦不改,万难不退,日就月将,三千功满,八百果圆,至时功成果就,往生净土,出离三界,浩劫长存,实为太上老君之厚望矣。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老君曰”,是太上老君说。“道”者是智慧觉悟之义,“大道”是大智慧、大觉悟,即究竟圆满的智慧觉悟,能具足这样究竟圆满的智慧和觉悟,在佛法教育里面称之为佛。以大道为名,是他的体大、相大和用大。 

“大道无形”是体大,指众生一念心性,平等一如,没有一定的形状,没有大小、没有内外、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没有青黄赤白、没有声香味触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毕竟常在。用现在的话叫做宇宙人生的实相,是宇宙万有的根源。 

“大道无情”是相大,是大乘相,是一乘相,指众生一念心性,具足大智、大觉、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情”是迷情,就是迷而不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自私自利 、贪嗔痴慢、人我是非。无情就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我们的错误见解、错误思想、错误行为。他是执有,譬如执著这个色身为我,把这个由一念心性所变现的,由地火水风,受想行识,八法所合和的假我,当作真我,不知这个身体,是由因缘所生,本无自性,当体即空,所以,自私自利、贪嗔痴慢、人我是非、杀盗淫妄等,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就是见思烦恼。能断见思烦恼,就能出离三界轮回,证得罗汉果位。尘沙烦恼是执空,不能通达数如尘沙的无量法门,不能普度一切众生,不能明心见性。能断尘沙烦恼,就能证得菩萨果位。无明烦恼是执假,这是一念不觉、起心动念,它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能断尽无明烦,就能圆成佛道。所以道人修行,就是断烦恼,把这些错误的见解、思想、和行为等,修正过来,就是修行。 

“大道无名”是用大,指众生一念心性,具足一切功德,内可自我观照,薰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无名”是他本来就没有名相,佛法里讲:“实相无相,无不相”。因为他没有名相,所以他可以显现一切名相。《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说,可以说出来的,不是真常之大道,可称名的,不是真常大道之名。因为它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不但言语无法表达,思惟、想像都达不到。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已不是真实之相。 

那么佛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是从教化众生需要而来的,这是他教学的宗旨。譬如,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他观察这个世界的众生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他用“释迦”名号,释迦的意思是仁慈,这是他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教学的方针。同时,看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妄想执着非常严重,带来无尽的烦恼,心不清净,因此名号又加上“牟尼”,意思是寂灭,就是将一切妄念都灭掉,让心地恢复清净。所以名号就是他在这个世界的教学方针。如果是极乐世界的佛,就不可以用“释迦牟尼”,因为那里的众生都仁慈,那里的人心都清净,所以,那个世界的佛一定要用“阿弥陀佛”。 

佛不但没有一定的名号,佛也没有一定的相貌。佛示现教化众生,是随类现身,如《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这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所以佛的名和相都不是一定的,都是随顺众生心,现所知量。 

“一念心性”就是本有自性,人人都有,不但人有、畜生有、饿鬼有、地狱众生也有,这个和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但是,“二念”就迷了。一念是本性,二念就变成妄想、分别、执着。如果我们能将一念保持住,就是“成佛”,不再是凡夫,因为一念里面没有起分别执着。譬如,我们眼睛看外面的境界,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万法都是平等的,这个境界称为“一真法界”。第二念,我们的分别执着起来了,那么第二念就迷了。 

    譬如,这个书签给大家看,第一念是你看得清清楚楚,第二念是老师手上拿着一张纸,这就迷了。为什么说迷了?是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别人给它起的,它没有名字,你见得清清楚楚,这是第一念;你为它取个名字,叫它是白色的,叫它是纸,这是起了分别、执着,你就迷了。从分别执着里又起贪、嗔、痴、慢,就生烦恼了。诸佛菩萨的本事就是保持第一念,永远不变。我们很可怜,保持不住,立刻就迷,迷上加迷,麻烦就在此。我们学佛要懂得这个根本的道理,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即明心见性。一张白纸我们见是白纸,如果拿给诸佛菩萨看,他们见到是真如本性,这就不一样,所以诸位要晓得,离开一切妄想执着,没有一法不是真性。 

古人有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心性不变,器就会变。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手镯是个器;做个项炼,项炼是个器;做一尊佛像,也是器。不喜欢手镯,喜欢项炼,可以将手镯重新打成一条项炼;不喜欢项炼,喜欢一尊佛像,可以将它熔化铸造成佛像。金没有变,形状在变,所以会变的是形状,不变的是本体,体没有变,就像金与器。金与器,我们很容易体会,很容易明了。 

“生育天地”,“生”是大道能现天地,“育”是能变天地。天地是四圣六凡法界的简称,四圣法界是:佛、菩萨、声闻、罗汉。六凡法界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当心清净时,所变现的是四圣法界,心混浊时,所变现的是六凡法界。 

“运行日月”,就是通达明了,“通达”是无所不能,“明了”是无所不知,通达明了,是诸佛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佛告诉我们,这样圆满的智慧德能,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华严经》中讲的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性德平等,没有差别。但现在我们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在经中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我们的病根之所在。我们从佛境界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就是受妄想、执着之害。每天不停的搞生死轮回,也是妄想、执着,生活过得这么苦,还是妄想、执着。妄想、执着的确是一切迷惑、灾难的病根。妄想、执着去掉一分,我们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复一分的本能。要把妄想、执着断得干干净净,我们的佛性就会重新恢复,恢复到本来佛了。这个事实真相佛在大经里面明白的告诉了我们。 

“长养万物”。“长”是“唯心所现”,万物都是一念心性所现。“养”是“唯识所变”,万物是随着不同的识心,将一念心性变成千差万别之相。物就是众生,差别相就是不同的生活环境,也叫不同的生活法界。大道恒顺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喜欢什么,大道就应现什么,喜欢贪,贪是饿鬼相,大道就现饿鬼道;喜欢嗔,嗔是地狱相,就现地狱道;喜欢痴,痴是畜生相,就现畜生道;喜欢五戒,五戒是人相,就现人道;喜欢十善,十善是天相,就会现天道;喜欢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六度是菩萨相,则所现的就是菩萨法界。喜欢修普贤十大行愿,则所现的就是佛法界。 

这一段是修行的总纲领,⑴大道无形,讲佛之法身,这是大智大觉。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是未来佛,我们与佛的法身是一不是二,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过我们的法身,是迷而不显,因烦恼障碍,而不能现前。⑵大道无情,这是正,讲佛之报身,报身是智慧身,烦恼断尽,般若智慧现前,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这叫报身。⑶大道无名,这是净,讲佛之应化身。佛的应化身,是随愿力所现的果报身。我们也有应身,我们的应身与佛不同的地方,是随善恶业力,在六道里面所现的业报身。修行的入门就是三归依,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觉是觉而不迷,不迷失自己的本性,正是正知正见,净是净而不染,这是修行的总纲领。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真正的境界不可思议。⑴离心缘相,不可以用心想。⑵离言语相,不可以用口说。⑶离文字相,不可以用手写。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起心动念已不是真实之相。但为了教学起见,不得已给他起个名字叫做“道”,起个名字大家就可以方便交流。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夫”是助词,它起提示作用。“道”是总说。“清浊”代表不同的用心,“动静”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心清净,所处的环境就会自在,如极乐世界众生心清净,所以没有诸苦,但受诸乐,于一念顷供养十万亿佛世界,得大神通,得大快乐。而我们则被六道所囿,被诸苦所逼,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好难求、恶难迁等,如同囚犯关在监狱中。“清”是清净无染,不妄想、不分别、不执著。“浊”是浊恶,是染污不净,浊有五浊、恶有十恶,。 

五浊是:⑴劫浊,是烦恼兴起,灾难频生之时。⑵见浊是:身见、边见、成见、邪见等,心中充满了错误见解。⑶烦恼浊是:贪、嗔、痴、慢、疑等,心中充满了错误思想。⑷众生浊是因错误见解、错误思想,所感之五阴八法,和合之身。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八法是地火水风、受想行识。假名众生,色心粗弊,并皆陋劣。⑸命浊是众生迷惑造业,因业受报,八苦交炽,寿命短促。 

十恶是:⑴杀生,是夺他生命,毁他正报,其业最重。⑵偷盗,是窃人财物,侵人依报。⑶邪淫,是非己妻妾,而行欲事。⑷妄语,是以虚假语言,诳骗他人。⑸两舌,是挑拨离间,说人是非长短。⑹恶口,是粗野恶言,毁辱他人。⑺绮语,是以花言巧语,欺骗他人。⑻悭贪,是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悭”是自己的东西舍不得给人家,“贪”是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⑼嗔恚,是嗔恨忿怒,发脾气。华严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⑽愚痴,是心性暗昧,善恶不分,不通事理不能辨别是非、善恶。 

《华严经》说,众生造十恶业,会招感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报,三途报后,若生人中,还要报其余业。⑴杀生得短命、多病果报。⑵偷盗得贫穷、共财不得自在果报。⑶邪淫得妻女不贞良、不得随意眷属果报,所以说,淫人妻女,妻女也淫人。⑷妄语得多被诽谤、为他所诳果报。⑸两舌得眷属乖离、亲族弊恶果报。⑹恶口得常闻恶声、言多诤讼果报。⑺绮语得言无人信、语不明了果报。⑻贪欲得心不知足、多欲无厌果报。⑼嗔恚得常被他人求其长短、常被他人所恼害果报。⑽邪见得生邪见家、其心谄曲果报。杀生还包括吃肉,吃肉属于间接杀生。《楞严经》讲,人食羊肉,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一切众生之类,生生世世,互相酬杀,不能出离生死苦海。能不犯十恶,就是十善。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天地代表圣、凡,男女代表心、识。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为四圣法界,他们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为六凡法界,他们皆以有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是清净心,有为法是分别执著心,烦恼越重,生活的环境越差。 

“心”是指真心,我们的真心原本清净,远离烦恼,无有染污,故经典中多称为自性清净心、本性清净心。“识”是识心,识心是妄心,又叫缘虑心,具有受、想、行、识四蕴,此心能够思惟想象,分别人我是非,生贪嗔痴爱,起惑造业,是轮回生死的根本。不过真心与识心是一个心。心觉悟了,就叫真心;心迷惑了,有妄想分别执著了,就叫识心。真心是能现,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极乐世界也是真心所现。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永远不衰、不老、不病。识心能变,能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能把无量寿变成会老、会病、会死,这都是识心造成的,识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假如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断尽,我们就会与诸佛如来一样,也是不生、不灭、不衰、不老、不病。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降本流末,就是背觉合尘,这是修因,“降”是背离,“本”是本性本觉,“流”是同流合污,“末”是五欲六尘。“而生万物”是他的结果,万物就是六道轮回。人生从哪来? 世界从哪来? 六道轮回从哪来? 佛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本性,“识”是妄想分别执着。本心现的是一真法界,是识心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六道轮回。怎么变的?一念违真,六根逐妄,随情造业,纵我为非,执著五欲,执著六尘。心与五欲六尘相合,所以才有生死六道众生。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善心是三善道,恶心是三恶道。上品十善是天堂,中品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罗。上品十恶是地狱,中品十恶是饿鬼,下品十恶是畜生。又贪心是饿鬼、嗔心是地狱、痴心是畜生。 

六道中,生活状况最好的是天堂,最差的是地狱。据佛经之记载,天道分三界二十八天:⑴是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玉帝就是住在此天,此天又称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弥勒菩萨住此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⑵是色界十八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⑶是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天是三界最高天。四王天寿命是五百岁,此天一天顶人间五百年;忉利天寿命是一千岁,一天顶人间一百年;焰摩天寿命二千岁,一天顶人间二千岁,兜率天寿命四千岁,一天顶人间四百岁,到第二十八层天的寿命是八万劫。 

地狱道分别有:等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炎热地狱、极热地狱、无间地狱等大地狱,以及黑暗地狱、刀轮地狱、剑轮地狱、火车地狱、沸屎地狱、镬汤地狱、剑林地狱、铜柱地狱、铁机地狱、铁网地狱、铁窟地狱、铁丸地狱、尖石地狱、饮铜地狱等小地狱。无间地狱是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无间、命无间、形无间,这些地狱,皆是众生所造不同业因,所招感之不同的果报。地狱一天,最短的讲法,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中国号称有五千年历史,在地狱只是两天。如此算来,地狱寿命算是万岁、万万岁,实在太可怕了。 

土道古佛诗曰:“女女男男浊浊清,还从本末觅真情,有为曰动无为静,得本延年失本倾,急早回头修至善,趁气在时学长生,任君积下千金产,一旦无常空手行”。“有为”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等,是有生有灭之法,“曰动”是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无为”是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不生不灭之法,“曰静”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得本是一心念佛,证得一心不乱,证得本有智慧德能。 

所以说“本”是真,“末”是妄,能够舍妄归真,背尘合觉,这就是转识成智,把妄想、分别、执着看破放下,恢复见闻觉知。永远保持见闻觉知,绝不堕落在识心里头,也就是说,决定不让六根在六境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坏了,就迷了。见色闻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舍妄归真。大家一定要晓得,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妄,你要把这个舍掉。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源是源头,基是根本。“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来是善良的;“极乐世界是老家”,众生的生活环境本来是快乐的。但因为我们心迷了,心动了,心分别了,心执著了,所以,我们才会流浪到这个恶劣的生活环境。 

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浊轻,(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是指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他们的果证还没有圆满,还是要求生净土,唯独圆教佛,另当别论),六道轮回浊重,六道最重的浊,就是见思烦恼,是见思烦恼造成了六道轮回。能把见思烦恼统统放下,六道轮回就没有了。能再把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放下,十法界就也没有了,所见的都是一真。断见思烦恼,是罗汉、辟支佛之因。断尘沙烦恼,是菩萨之因。断无明烦恼,是圆成佛道之因。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缘法所证的果位,又叫缘觉。 

“佛”是智慧觉悟,智慧分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智慧起作用,就是觉悟,觉悟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阿罗汉,自觉之后,能帮助他人觉悟是菩萨,觉行圆满是佛。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法教育里面的三个学位名称,如同大学里面有博士、硕士和学士一样,佛是最高的学位,佛好比博士,菩萨好比硕士,阿罗汉好比学士。不分宗教、不分民族,统统都可以来拿这个学位。 

所以,佛教讲人人成佛,这个大家是平等的,佛教不是宗教,宗教上帝只有一个,不可以人人做上帝,佛家人人可以作佛,人人都可以拿到这个学位,所以鼓励你去争取。这是佛家教学三个阶段、三个学位、三个等级。佛教固然也劝善,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包括六道轮回的因因果果,从这个角度看,佛教是教育,决定不是宗教、不是迷信,佛教在教学上有理论、有方法、有实践、有结果,所以他鼓励人们去争取,去奋斗,去获得幸福,获得快乐。 

人能常清净。“常”是不间断,“清净”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这是佛菩萨教给我们回归的净土修行方法。《阿弥陀经》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楞严经》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都摄六根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净念相继是一心念佛,念念相继,不令间断。 

净土法门的好处:一是稳当,没有任何危险,只要老实念佛,不用东参西访;二是容易,一句阿弥陀佛,一教就会;三是普被各种根器,上至文殊普贤菩萨都求生净土,下到五逆十恶,地狱现前,念佛十声,也都能往生;四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念一句阿弥陀佛,从有念达到无念,不知不觉就离开了妄想,不知不觉合了道妙,往生见佛而证无生法忍。 

净土修行的纲领是信、愿、持名。“信”是信有净土,信有阿弥陀佛,信净土与阿弥陀佛都是自己一念心性所现,只要自己一念清净就能往生。“愿”是愿出轮回,愿生净土,愿断烦恼,愿成菩提。“持名”是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不令间断。 

印光大师说道: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就是了生死脱轮回 ),而出现於世,虽然随机设教,讲了无量法门,但求其普被三根,使一切众生,乃至五逆十恶之流,想在这一生,了生脱死,高登九品之莲者,只有净土这一法门。如来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也只有这一法门,堪畅本怀。众生修行,希望出离轮回,只有这一个法门,决定能遂其所愿。净土法门,广大无边,利益宏深,诚劝一切佛子,应该悉皆奉行。 

一日至七日是不间断,这是常;一心不乱是不怀疑、不夹杂,这是清净。一心不乱分三品,下品是念佛成片,中品是事一心不乱,上品是理一心不乱。念佛成片是伏烦恼,事一心不乱是断烦恼,理一心不乱是明心见性。念佛成片往生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不乱往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不乱往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功夫成片,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信心、愿心、念心,把我们的烦恼习气,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伏住,使它不起现行,这就是功夫成片,这是下品的念佛三昧。你能得到下品念佛三昧,就决定能往生净土,生凡圣同居土。我们如果见色闻声,还会起妄想分别执着,还会被外头境界所转,虽然念佛,功夫不能得到成片,那么,往生就没有把握。你看这个事情多重要。 

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愿修学净土。经上告诉我们,十方世界的众生,只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七宝莲池里,就生一朵莲花,并且莲花上面还有自己的名字,将来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拿这个莲花来接引你,在西方极乐世界莲花里化生。真正是妙极了。如果你发心很真切,念佛很精进,你的莲花长得就很快,光色也好。如果你修行里面夹杂很多,花的光色就不好,莲花也不大。如果你退心了,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这朵莲花就枯死了。所以,极乐世界所有的境界都是不生不灭的,唯独莲池里头这朵莲花有生有灭,而且生灭的现象很频繁,任何时候都可以看见。因为十方世界想往生的很多,退心的也很多,这是感应道交,从花的大小可以看出他念佛品位的高低,这都是妙的意思,是无碍的意思。 

我们只要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身体就是永远的、固定的。相好光明,跟佛差不多。不像娑婆世界的人,是由小孩长成大人。如果是由小到大时,西方极乐世界则有生老病死。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体质都是金刚紫磨真金色身,是金刚不坏身。相貌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劣应身,指我们这个世界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到极乐世界就是这个身。如果是你是带业往生,你这个莲花不会马上开,等你证得无生法忍的时候,花就开了。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萨的果位,七地菩萨证的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这个时候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但花没有开时,在花里面并不孤独,花里头也有极乐世界。花里头与花外面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有里外,这是你的业障所感,在花里头所处的名字叫“凡圣同居 土”,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及海会大众菩萨都在花里头教你。 

莲花要多久才能开? 佛在《观经》告诉我们,下品下生的人,要等十二劫才能开。我们听起来这个时间很长,其实你要想一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从证得初果罗汉这一天开始,要修满二个大阿僧祇劫,进入到第三个大阿僧祇劫,莲花才能开放,要知道阿僧祇劫是无尽数劫。这么长的时间,在西方极乐世界只需要十二劫,这你才知道,极乐世界的修行速度是多么快。从相差的位置来讲,在娑婆修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才是圆教初住菩萨。但下下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是阿鞞跋致菩萨,阿鞞跋致是七地以上菩萨,就算七地,圆教初住到七地,十住、十行、十向三贤,是三十个位次,初地到七地,是七个位次,圆初住菩萨,跟净土阿鞞跋致菩萨相比,相差三十六个位次。所以,念佛往生是第一殊胜,十方菩萨没有不想学这个法门的。但各人总有遇缘不同,有许许多多的菩萨还不知道这个法门。我们今天能遇到这样殊胜的法缘,决定不能怀疑,你这一怀疑,这一生出轮回的机会就错过了。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保持常清净,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功夫纯熟时,必有不可思议的感应,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决定来接引。人在世间最大的福报绝对不是财富,也不是长寿。真正的福报是临命终时不生病,头脑清醒,知道自己到那里去,这才是真正的福报。古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很多,现代也有不少,别人可以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没有别的,做到的人是真修,真修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天地悉皆归。“归”是返本还源,回归极乐,回归自性,回归一真。“天地”代表十法界,代表六道轮回。人迷的时候,才有十法界,才有六道轮回。现在觉悟了,真正具足信、愿、持名,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把分别执著、人我是非、贪嗔痴慢、名闻利养、自私自利等,把这些都放下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然后再把妄想分别放下,十法界就没有了。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一真法界。 

真正具足信愿持名,这一种念佛的方法,古德讲过这叫不回向法门,就是不用回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的目的就是求生净土,所以念念都是回向,持名跟回向合而为一。我们对于这个世间一无所求,只有一个愿,就是求生净土、亲近弥陀,就这么一个愿望。所以叫不回向法门。 

念佛堂里善知识常常教导我们,回向是提醒你,怕你忘掉了。回向、发愿不是对佛的,是提醒自己。要知道自己念佛、修行、断恶修善、持斋念佛、布施供养,为的决定不求世间名利,不求人天福报,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求早一天见到阿弥陀佛。所以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把念回向偈那个时间,统统念佛名号,我们的信愿解行回向,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这叫纯净、纯善。心地清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所以,信愿要是有了问题,半信半疑,西方极乐世界有时候想去,有时候不想去。这样的心态,那你念佛纵然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这几句话是形容。指这一句佛号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念二十万声,心口不相应,所以,喊破喉咙也枉然,因为你不能往生。你念佛心口不相应,心就是讲的信、愿,你没有信愿,信愿不真切,念佛就不能往生。我们自己要认真想想,一定要把自己不能往生的这些因素除掉,要改过来,一定要符合真正得生的条件。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净,而欲牵之。 “神好清”这个神是指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众识中,最为精微,最为光明,朗照十方,所以讲它好清。“阿赖耶识”含藏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具。一切功德一切作用,由它产生。犹如大海,故称“藏识海”。这个识海因受业力的风所鼓动,而产生波浪。《楞伽经》上说:“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因此眼耳鼻舌身意六识,都是这个识海内所生的波浪。这些波浪能够攀缘一切万物。唯独不能攀缘识海,犹如眼睛能见一切事物,唯独不能见到自己。要想见到自己,必须要止息六根的作用,一念不生,默然自证,这样才能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 

“心扰之”,这个心是讲人的分别心,也叫尘沙烦恼。“欲牵之”,这个欲是讲人的执著心,也叫见思烦恼。一真法界为什么会变成六道轮回?是众生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是见思的分别、执着,变现出六道轮回。再要坚固执着贪瞋痴,这六道里头又出现了三恶道。古德曰:“妄念才生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心田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六贼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它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能劫夺一切功德法财,使你不能成就,故称六贼。六贼是产生烦恼的根源。尹真人曰:“灵光终日照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全体现是觉而不迷,被云遮是迷而不觉。 

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被财色名食睡五欲所迷,被色声香味触境界所转。贪求永无止境,得到这个,又想那个,得一千,又想一万,殊不知欲望多,其苦恼也多。因为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一定能称心如意,一旦遭到阻碍时,就会产生种种苦恼,同时又会造种种业,使我们在生死苦海中,生生死死,相继不断。所以说,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纵修善因,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决定出不了三界。 

所以,佛教学生不但要“以戒为师”,还要“以苦为师”,无论是物质生活,或是精神生活中的苦,都要能忍受。苦才能激发起出离心,对眼前的一切才不会留恋。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会产生留恋,舍不得离开,这就不能往生。所以,佛家赞叹苦行,苦行对我们修出世间法障碍少,道理就在此地。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净,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遣”的意思是消除,这是指断烦恼。“欲”是五欲六尘,是贪嗔痴慢,这是指见思烦恼。见是我们的错误见解,比如身见,众生不知此身,由四大地火水风、四阴受想行识,八法合和而成,因缘所生,空无自性,把假我当真我,迷失自性真我。见解错了,所以自私自利、贪嗔痴慢、人我是非、名闻利养、杀盗淫妄等,思想和行为也都错了。有因就有果,果就是六道轮回,无量苦果,生老病死、求不得、爱离别、怨憎会、五蕴炽盛等,要自己来承受。 

佛在经上跟我们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有一条就能被拉下地狱,何况五欲具足,所以要晓得,这绝对不是好东西,决定不能在这上面起心动念。真的聪明人听到佛说的话,这个有道理,他自然就断掉了,为什么?不想堕地狱,不愿意走这条路。所以,不把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舍弃掉,要想不堕三恶道真是太难了。六欲是指能因起贪欲心之六法: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三毒就是贪嗔痴,这三样东西,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它能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使有情众生长劫轮回生死,受无量苦痛,所以称为三毒。 

《楞严经》讲“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所以一切万物是随我们的心在转,我们的心善,我们的环境就善,我们的心不善、思想不善、行为不善,山河大地就会跟着不善,不善的现象就是天灾人祸。说实在的,天也没有灾,人也没有祸,都是不善业,感召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自己净业成就的、是净业所感得的。我们的心不清净、行不清净,就不能生净土。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就是净心、净意、净行。身语意都清净,我们生净土就成就了。若是口念弥陀,心里面不清净,起心动念还是贪瞋痴慢,还是烦恼习气,还是心浮气燥,是烦恼起现行,不是智慧起现行,这样念佛不能往生。古人讲“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你身语意三业不清净,所以不能成就。 

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二乘人善根少,是他不相信净土法门,或对这个法门半信半疑,所以他不想往生。世间人福德少,是他能相信,但是贪爱世间五欲六尘,舍不得放不下,虽有善根,但福德不够,放不下世缘,抛不下感情,被这些所累,也不能往生。只有能深信切愿,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才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因缘完全在自己,自己一定是远离障道的恶缘,凡是诱惑你去贪爱名闻利养的都是恶缘、都是障道的;凡是增长你贪嗔痴慢的,增长你自私自利的,都是要你命的,都是把你往地狱里头拖的,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觉悟,决定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能遣之者,是指能断烦恼者,则“心无其心”,这个心是缘虑心,也即受、想、行、识四蕴,四蕴没有了,这是“我空”。“形无其形,物无其物”,这是色蕴空,也叫“法空”,色代表肉团心、肉身及一切物质。一切物质具四种特性,是地、水、火、风。“惟见于空”,就是五蕴皆空。因这个空是见空,而不是照空,所以它是相似空,不是真空,真空就是真如本性,这个境界,还没有见到自性,属于阿罗汉、辟支佛二乘所证的果位。但已经出离了六道轮回。翠虚子道人曰:“无心无物也无身,得会生前旧主人,但是此中留一物,灵台聚下纤砂尘。”纤砂尘,就是尘沙烦恼未破,执著于空,而不能见性。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空,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净。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是不著空境,这是不分别,断尘沙烦恼,解空结;“无无亦无”,是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断无明烦恼,解灭结。如同《楞严经》观世音圆通法门,解除六结: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越三空:我空、法空、空空;破五蕴:色受想行识,入一真无妄之“不生不灭地”。“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净。”这是讲如来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常乐我净,即真净之境界。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净,常清净矣。真常是阿弥陀佛果德。“真”是真如自性;“常”是佛之常乐我净涅盘四德。“应物”是应化世间,普度众生,“物”是指一切众生。这是如来应化世间,如观音菩萨三十二应,现十法界种种身相,普应群机,广作救度,各随其类,而现其身(从佛身、人身,直到药叉、阿修罗,人非人等),不过三十二应只是略说而已,实际是应化无量身。各应其机以说法,令其成就。 

“真常得性”,是让众生以佛之果德,即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为因缘,万德洪名是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此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究竟,故果究竟, 果究竟,源之因究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亲证圆通。摄六根实际是摄六识,不让六识往外面跑、缘外面境界,把它收回来,我们一般讲收心。眼,从色尘那里收回来;耳,从声尘那里收回来。把他们收回来,不向外攀缘,心清净,人就老实了。“净”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叫老实念,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我们净宗就是这个方法。 

“常应”是不落空,“常净”不落有,天天度众生,而不执著度众生相。如念佛法门,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无念不落有,念不落空,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自然达到心佛一如,能所两忘的境界。 

如此清净,渐入真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真道”就是真常之道,是真如自性,是一真法界。渐入是由浅入深,由粗到细。比如念佛法门,从念佛成片,即伏烦恼,到事一心不乱,即断烦恼,再从事一心不乱,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虽名得道”,是从现相讲,“实无所得”,是从真如实相本体讲,是讲的事实真相。古德以五义来说明:⑴缘生,四大五蕴之假合,当体即空。⑵同体,现相不同而体同,这是讲一真法界。⑶本寂,本无生无灭,安有涅盘。⑷无念,若无有念,则无有众生,所得亦无。⑸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一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名为得道”这是讲的现相,是佛随顺我们凡夫的境界所说的。佛说法的原则是真、俗二谛。“实无所得”是佛依真谛所说,这是佛与法身菩萨他们的境界,他们见的是诸法实相,本有的智慧德能,本有的真如自性,不生不灭,不得不失,这是事实真相。俗谛是随顺众生的境界,我们今天看到一切现相有生有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现相,佛也这样讲,是随顺众生说,随众生心,现所知量,因为众生还没有觉悟,所以这是佛方便说。所以俗谛我们好懂,是我们的常识,我们能理解;真谛往往我们无法接受,不能理解,我们没见到,也没听到,除佛之外,过去也没人曾经这样说过。 www.taoismcn.com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能觉悟的人,能看破放下,能转烦恼成菩提,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的人,才可成为佛的学生,才可以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土好争。上士为菩萨之异称,又作大士。菩萨远离迷惑颠倒、分别执著、邪知邪见,得正见法理,乃圆满自利利他之行,故称上士,上士再往上是无上士,无上士就是佛。《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者,名中士。有自利利他者,名上士。”自己觉悟是自利、帮助他人觉悟是利他。菩萨得佛正见法理,无分别执著,无贪嗔痴慢等烦恼,所以上士无争。下士迷惑颠倒,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所以下士好争。争是争利益,从竞争开始,竞争到最后就变成斗争,斗争再发展就是战争,战争是非常凄惨的,这是极重的罪业。所以,觉悟之人不仅要化解怨恨,还要与之和睦相处,既使他不与我和睦,我仍然以平等对待,时间久了,必能感化。我们要在起心动念上去改过,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应当和睦相处,互助合作。我们看到一朵花、一棵小草,被别的枝条妨碍了、压抑了,要把它解开,让两面生长都很活泼。对物都应该如此,何况对人?世出世间圣贤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有冤结要化解,这是智慧,这是善心、善行。学佛就要从这里学起。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上德就是上德之人,又叫上人。意思是智慧德能兼备,可为众僧及众人之师者的尊称。《释氏要览》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德之人。《大品般若经》坚固品记载,若菩萨摩诃萨能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心不散乱,称为上人。“不德”是不执著于德。 

“德”是行正道所得之义。《心经》说:无智亦无得。无智是能观之智不可得,无得是所得之能亦不可得。能观之心是空,所观之境界亦是空。《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一语道破。有智即无明之根本,如有能证之智,有所证之能,能所未亡,无明即不能断绝,所以无智才是真智,无得才是真得,得的是究竟圆满的自性,能证之智也没有了。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能证所证,俱不可得。佛说法是对治我们的毛病,因众生执著一切法皆有,以为一切法相皆是真实。从此错误的观点产生错误的想法与作法,即分别执著,有取舍得失,此皆属空相。佛说空确是事实真相,并非假设,使我们了解事实之后,知道诸法空相,于一切法的幻想、分别、执著,便可一切放下,执有之病即可消除。但是空也不能执著,空也不存。此说到究竟处,智得也是缘生之法,亦无自性,亦不可得。不明道德就是无明,这是迷而不觉,是指凡夫讲的。 

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若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妄心就是妄想,是一念不觉,起心动念,属于无明烦恼。惊其神是就分别心,属于尘沙烦恼。执着万物是执著心,属于见思烦恼。贪嗔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人我是非,这都是见思烦恼的表现。迷惑造业,因业受报,报就是六道轮回,流浪生死,常沉苦海,苦海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爱离别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等。 

《大乘起信论》说: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是:⑴无明业相、⑵能见相、⑶境界相。六粗是:⑴智相,⑵相续相,⑶执取相,⑷计名字相,⑸起业相,⑹业系苦相。此九种相亦可配合十二因缘:⑴无明业相配无明与行,⑵能见相配识,⑶境界相配名色六入,⑷智相配触,⑸相续相配受,⑹执取相配爱,⑺计名字相配取,⑻起业相配有,⑼业系苦相配生与老死。无明.行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果,爱.取.有是现在因,生.老死是未来果。四谛法讲:苦集灭道。苦---三苦、八苦、无量苦,这是凡夫果。集---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凡夫因。灭---常乐我净,这是圣人果。道---三福、六度、五德、六和、普贤十愿、三十七道品等,这是圣人因。有苦因,就有苦果,所以众生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就是生生世世迷惑、造业、受报,再迷惑、造业、再受报,相续不断,不能出离六道轮回,这是佛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净矣。  悟什么?悟本性,悟真心;悟那个能现万法的,悟这个东西。有个永远不变的,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就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我们眼能见、耳能听、鼻舌身能觉、意能知,见闻觉知,就是“灵知心”,这个心不生不灭。我们在六道不管怎么轮回,灵知心永远不变的,一丝毫不受影响。受影响的是谁?缘虑心,因为缘虑心里头,它有是非,它有善恶,它有苦乐。灵知心里头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苦乐。佛告诉我们,灵知心就在六根门头。 

  六根门头,古大德常讲,第一念是真心,眼睛一张开,看到外面境界,这是见性,是见色性,为什么?你还没有起心动念。可是第二念就麻烦了,第二念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迷惑,就是妄想。随着妄想,就有分别、就有执着,就造业了。业,当然就有果报。诸佛菩萨的功夫在哪里?他永远保持第一念。 

  所以,眼见色,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是见性“见”、见性“闻”、见性“觉”、见性“知”,这是“灵知心”。能这样就是转缘虑心为灵知心,转烦恼成菩提,转八识成四智。妄想是第八识,分别是第六识,执着是第七识。不起心、不动念,就是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不分别,就是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不执着,就是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 

诸佛“悟”就是见闻觉知,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叫悟。悟的时候叫做大道,叫大菩提,给它取了个名字。实际上你要晓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不得已取个名字好说话,咱们好方便交换意见,用它来做一个方法,做一个手段,它不是目的,它不是真实的,它是假设的。 

众生“迷”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会分别执着,这就迷了。六根对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觉。在觉的境界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迷了的时候,就是你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那就处处有障碍,处处成障。障从哪里来的?障从迷来的,就是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上来的,迷了才有这个障碍。要知道,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心迷了就叫众生,心悟了就叫做佛,众生与佛是一心之二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得悟道者”,得是证得,悟是觉而不迷,道是本有的智慧德能。就是能证得本有的智慧德能的人。“常清净矣”,即是常乐我净,这是佛之果德,也是宇宙人生的最高享受。而我们是:生老病死,这是无常;三苦八苦,这是无乐;身体是缘起性空,这是无我;心里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不净,这是我们凡夫的业报。 

常清净经虽然不是佛说的,但这个经也是依据实相而说,是自性的流露,其境界确实不可思议。我国的传统教育,虽然分有儒释道三家,但从实相理体上讲应该是平等的,孔夫子、老子、释迦牟尼佛,都是我们的先辈,都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孔夫子自己说,他非常好学,“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岁就完成了学业,完成之后,就是怎么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落实到生活上、工作上、和处事待人接物上。“四十而不惑”,他到四十岁,就不会受外面的诱惑了。“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知道因果报应,不会起恶念,不会造恶业。“六十而耳顺”,耳顺是执着没有了,他所做的,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入华严境界,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释迦牟尼佛,是三十岁示现成道,也是三十而立,成道之后,他就讲《华严经》,这部经是圆满的fa轮,如果不是顿超顿悟的人,那是讲不出来的。由此可知,无论那个大乘法门,最后都是教我们亲证实相,也就是佛门常讲的“圆成佛道”。 

生死事大,福不能救。钱再多权再大,但不能解救生死大事。所以咬紧牙根,过一点苦日子,不去羡慕别人的生活享受,即便有条件,也不去享受,为的是给别人做个好榜样,为的是到极乐世界去证无量寿,那个世界离一切苦,真的是享一切乐,那个乐是法乐,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之乐,超过五欲六尘之乐,不晓得有多少万倍。所以我们一定要珍重,一定要认真努力,要自尊自爱,千万不能被境界所诱惑,这比什么都重要。自己一生修行成功失败,完全在自己能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不受境界的诱惑,一心向道。谛闲法师的徒弟,那个锅漏匠,人家一字不识,但能按照老和尚教导的这个方法,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底,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身心世界完全放下,他念了三年多,人家站着往生,而且是往生后,还站了三天三夜,等他师傅来给他处理后事,这是真成功了。谛闲法师看到这个情况,心里真是无比的佩服,对这个徒弟赞叹:“天下丛林道场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讲经说教的这些大法师也比不上你”。他是怎么成功的?“一心系念”,他落到实处,他做到了。这就是佛家三转法轮之“作证转”,他来作证明给我们看,这一点都不假。所以,有丝毫放不下,那就是大障碍,严重的障碍,你就决定去不了。 

所以念佛人真正不容易。我们肉眼凡夫,看到别人念佛,以为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诸佛菩萨看到念佛人,肃然起敬!因为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此人立刻就要成佛,怎么能不尊敬他?念佛人受龙天鬼神拥护,所以这是增上善业。我们一定要记住,只有老实念佛的人,才能自在往生极乐净土。 

阿弥陀佛!谢谢大家!               

妙逝居士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