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里如何制作报纸排版:《会计学基础》-------第一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35:13

第一章    会计学基础

引入: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任何有经济活动的地方,人们必然会按照一定的目的、用一定的形式来管理自己的经济活动。

在我国,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方式虽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所有财产物资都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并在生产经营和收支活动中不断发生变化,而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资金运动是最完整的资金运动过程,资金循环和周转要经历供产销三个阶段。

会计是适应生产发展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而产生并发展的。

章节复习要点:

1、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了管理全国钱粮的专职官员进行“月计月会”

2、秦汉至宋形成“四柱清册”方法,即旧管(上期结存) 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本期结存){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在明末清初,又出现了龙门帐,它比“四柱清册”更为复杂和完备,标志着由单式记帐向复式记帐迈进。

313世纪后,在佛罗伦萨的银行帐簿中,首先分别以借主、贷主登记债权债务项目,为借贷记帐法打下基础。早期的会计主要是私人和政府财务活动方面的记录。

二:会计的形成

11494年是进入现代会计时代的标志。意大利的学者卢卡.巴其阿勒在其所著《算术、几何、比和比例概要》一书中,最早讲到了复式记帐,被认为是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最早著作。

2、现代会计产生标志有二:

一是会计核算手段质的飞跃,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形成会计电算化;

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世界会计学会上通过。

第二节   会计的基本职能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一种计量技术——实物量度、劳动量度、货币量度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有一系列完善的专门方法。

会计是使经济责任有所着落的手段,以合法的原始凭证作为核算依据。 

二: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经济活动中加工产生的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全面、连续综合的反映和监督,在此基础上组织控制、调节指导经济活动,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注意:会计的概念包括货币计量、核算对象、会计职能和管理性质等四个要点。

三: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活动,客观上所能发生的功用。

    会计多职能论:

   核算(反映)职能、监督职能、预测职能、决策职能、控制职能、分析职能。

注意: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会计的发展职能是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

(细节)

1、核算(反映)职能

   会计的首要职能,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2、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核心。

3、会计核算与监督两个职能的关系:

   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会计核算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和客观依据。

   会计监督能发挥会计在管理经济中的作用。

三、会计的目标、任务

1、会计的目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也称会计目的,通常是指会计资料的使用者对会计的总体要求。

注意:会计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就是会计目标所在。

会计核算的目的可划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满足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

第二层次是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

第三层次是是满足组织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

其中,第一个层次是我国会计目标的一个重要特点。

2、会计的任务

1)核算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正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2)监督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维护和遵守财经法规、财经纪律、会计制度,维护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利益。

3)考核财务状况,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

注意:会计在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强化经济监督和防范财务风险、落实经济责任和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对外开放和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 、会计假立,是指限定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并对收集、加工处理的会计信息加以过滤和筛选,以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注意:会计假设是组织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主要有四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原则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信息质量要求原则;二是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三是对以上原则加以修正的一般原则 。

(二)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应收应付制原则)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发生为标准确定各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是一种记帐基础,可正确地计算损益。

现金收付制(收付实现制):以款项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方法。

2、配比性原则又称 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对比性原则

   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这一原则是以会计分期为前提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即将收入与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即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期的费用相配比。

4、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界限的原则

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收益仅属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收益属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作为资本性支出。

第四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二、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分类,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化,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因素,也是设置会计科目的依据。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的基本要素划分为六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

注意: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

(一)资产

1、原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一定义没有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即资产应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效益,如仍作为企业资产会造成企业资产不实。如被淘汰的设备、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等。

新定义:《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新定义吸收了世界各国资产定义的精华,向国际惯例靠拢。

2、特征:

资产的内涵是经济资源,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货币形式和实物形式。

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资产具有有用性特点。有预期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能力。

预期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而应确认为一项损失。

3、资产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指一年或超过一年不能变现的资产。它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资产。

(二)负债(P59

1、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的特征:

   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的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现实义务的履行通常关系到企业放弃含有经济利益的资产,以满足对方的要求。

   负债通常是在未来某一时日通过交付资产(包括现金和其他资产)或提供劳务来清偿。

3、企业的负债按偿还期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流动负债指将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2、长期负债偿还期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企业资产形成的资金来源:一是债权人、二是所有者。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按其构成不同分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前两者是由投资者直接投入的,而后两者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实现的利润留存在企业所形成的,因而也被称为留存收益。

1、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区分注册资本、实收资本、投入资本。)

注册资本:是企业在工商登记机关登记的投资者缴纳的出资额。我国设立企业采用注册资本制。在有限责任公司中,以生产经营或商品批发为主的,其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不少于30万元,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不少于10万,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不少于1 000万元。

投入资本:投资者的投入资本,即构成企业的实收资本,也正好等于其在登记机关的注册资本。如投入资本超过企业注册资本(如议价发行股票等),就将超过部分单独核算,计入资本公积,在国外称为“额外投入资本”,或“超面额缴入资本”。

2、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并且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或者资产。

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的区别:

资本公积从形成的来源上看,它不是由企业实现的利润转化而来的,从本质上讲应属于投入资本范畴,但与实收资本又有不同,实收资本是投资者投入的、为谋求价值增值的原始投资,属法定资本,在来源上和金额上有严格限制。而资本公积来源多样,可以是投资者的额外投入如资本(股本)溢价、外币资本折算差额,也可来源于投资者之外的其他企业或个人,如接受捐赠的资产等。

3、盈余公积

一般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盈余公积主要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国家规定按净利润10%提取,计提累计到注册资本的50%时不可再提)、任意盈余公积(由企业自行决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

企业提取盈余公积的用途:弥补亏损、转增资本或股本(转增后,留存的盈余公积不得少于注册资本的25%)、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

(五)成本和费用

1、概念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成本与费用的关系:是并行使用的概念,成本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即是按产品品种等成本计算对象对当期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而形成的,无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费用是资产的消耗,它与一定会计期间相联系,与生产那一种产品无关。

2、费用的特征

费用最终将会减少企业的资源。

费用最终会减少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3、费用的分类

1)按性质分可分为: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外购动力、工资、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利息支出、税金、其他费用。

2)按用途分可分为: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费用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费用两大类。具体如下表:

(六)利润及利润分配

1、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对利润的核算,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反映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支出、所得税等组成部分。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利润分配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般企业和有限公司每期实现的净利润,首先是弥补以前年度尚未弥补的亏损,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

第五节  会计核算方法

一、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是从事会计工作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方法。

注意: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 会计分析、 会计考核、会计预测 、会计决策。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

二、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各企业单位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主要有:

设置会计科目                 复式记帐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帐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会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