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思维六大阶段:段英廉治疗咳喘经验(支气管炎 肺气肿 肺胀)+《段英廉论气机升降相因(附风心病案例一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45:58

段英廉治疗咳喘经验(支气管炎 肺气肿 肺胀)+《段英廉论气机升降相因(附风心病案例一则)》  

2011-11-03 23:58:5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本文引用自88op1《段英廉治疗咳喘经验(支气管炎 肺气肿 肺胀)》

   段英廉治疗咳喘经验(支气管炎 肺气肿 肺胀)

家父治疗喘证有其独到之处,他根据病机之不同,如寒、热,虚、实等,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并呈,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力求达到祛邪不伤正的目的,兹列数种,以飨读者。
                                一、喘息兼有胸内烦热者
   家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喘息,以咳喘、气逆兼有胸内烦热者,常用下方;
   党参l0克  甘草8克 干姜l0克  知母l0克 牛蒡子8克  生地切片20克 地龙l0克  黄芩10克 大枣12个劈开  水煎服。
   方中干姜味辛善达,用以宣肺达郁,专治肺之经脉郁闭。黄芩、知母苦寒清热。干姜、知母、黄年三药合用,则相得益彰——寒者不凝涩,热者不伤阴,此寒热并用之妙义也。党参、甘草草补益肺气,且补脾胃助气土升;杏仁,牛劳子肃降利肺,以助肺气之降。此升降并用,气机得调,则喘止咳平也。久病喘咳易损肾伤阴,故以生地滋阴纳气,以大枣甘敛以助阴气之敛,且防干姜辛散耗气及党参、杏仁等升降之品动其脏真之气。(元真之气存于五脏之中,能吸摄气分绕脏气运转)大枣甘能补益,且其质厚多汁,富于津液,能培补脏中之精华。其质乃树木之子,凡子类而味甘者多具敛力。虑其久患喘息,气息常动,必伤脏真之气。故于升降、辛温、清热之中兼用大枣以固元真之气。
   甘敛与酸敛皆能固摄脏真之气,二者的不同之处:甘敛不伤脾胃之气,但不能完全防止辛散之药动其阴分;酸敛能制辛散之药动其阴分,但能伤脾胃气化。脾胃属土,味甘,酸系木味,具有敛力,能抑制脾土。脏真之气散泄过度,则用酸敛之药以收之,如五味子、山英肉等药即是。脏真之气尚未大散者,仅可用甘敛之品。 甘敛之药不防碍辛散药力,酸敛之品能抑制辛散之偏。
   如用酸敛之药配合辛温之药时,则需药量精当。如五味子与于姜等分,再加以苦寒胜辛之药,则可使于姜完全失其辛散宣达之仪,达不到开通脉络之功用。故欲以干姜开通脉络,又恐其散泄伤阴,则干姜二、五味子一较为合适。
   多年临床实践观察,本方治慢性喘息,胸内烦热者服四剂多可见效。
   曾治一王姓妇人,年五十余,患喘息病十八年。自言喘咳日久,胸中灼热,屡治无效。诊其脉弦数,舌苔黄腻 为其开上方嘱其连服5剂。服后来诊,自言喘息烦热均减。嘱其继服本方。数日后欣喜来告:服药10余剂,喘息迄今末发作, 食欲增。

                              二、喘息胸中无烦热者
   慢性喘息病以咳喘、气逆、胸闷、气短为主证。屡用抗菌素无效。家父常以下方治之,每获显效。
   党参10克  杏仁10贞 牛劳子l0克  甘草8克 生地20克地龙l0克  干姜l0克 知母20克  大枣18个。水煎服。
   此方即前方去黄芩,将知母加至20克而成。
   黄芩清热泄火之力优于知母,但苦涩之性可减低干姜辛温宣通之力。若胸中不热或常服消炎药的患者则不宜过用苦寒收涩之药。知母虽也苦寒,但性滑润。以干姜二,知母四,二者同用,寒热无偏。如常服西药消炎剂且无热象者,亦可干姜、知母等分用之。无热之人尚加知母者,系本证多有经年郁热,故偏用热药,终有偏弊也。
   
                             三、阴虚不能摄纳作喘者
   虚喘属于阴虚不能摄纳作喘,其喘不甚,动时则发,静时喘止。张景岳设贞元饮一方,尝谓最有效验。其方即: 甘草、当归、熟地。家父自拟一方,疗效亦著;
   大生地片35克  大枣18枚劈碎 公丁香l0克  当归l0克。水煎服。
   生地以黑色质厚者为佳。是药色黑入肾,滋阴补肾。以公丁香温补肾阳。二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相得益彰,肾气得充。大枣质厚滋补,且子类下行,多具敛力,更具滋补填精之功。当归甘温,活血益气。诸药合用肺得宣通,气得鼓舞,多年沉何,每获显效。久服效果更著。

曾治李姓妇人,患慢性肾炎数年不愈,惭致动则作喘。服本方十余剂而喘愈。
   其后,每遇动则作喘,属阴虚不能摄纳的患者,与此方皆效。
   如阴虚不能摄纳兼肺气虚及气逆者,可用下方:
   甘草8克  党参l0克 杏仁l0克  牛蒡子8克公丁香10克 大枣18个劈开水煎服。
   本证不仅动则喘息,且平素即气息不足。
   西医对于患慢性喘息病备多用氨茶碱类以平喘。此药虽暂能获效,终非根治之法,且久服可令身体益虚,只能暂缓病势,病本末愈也。若配中药以治其本,则为适宜。此乃中西结合,标本俱治之法也。
                               四、肺气肿之喘咳
   肺气肿之喘息系肺泡肿大、阻碍气体交换,故肺泡肿大乃病之实质所在。究其肺泡肿大之理, 多由久患咳嗽 而致气机不顺,气化失常。气体壅聚于肺泡中,久致膨大。肺泡膨大之后,呼吸不匀,肺脏清肃之权失职,以致不能正常输布精微濡养肾脏。久而久之,肾之吸纳失常。出于肺气失调,宣布水饮功能失职,痰饮易于停留肺下。肺气肿日久不愈,肺与心血交流失序,致令心之血液循环受阻而发肺心病。其症有浮肿、心悸、短气不得卧。家父经多年临床研究,自拟“保肺汤”,洽肺气肿,疗效尚佳。
   党参20克  杏仁l0克 黄芪15克  半夏10克 甘草10克  白芍8克 葶苈子8克  干姜10克 知母20克  桂枝10克 公英10克  远志10克 黄芩10克  五味子l0克 大生地片36克 公丁香 l0克  大枣18枚劈碎,水煎服。


《段英廉论气机升降相因(附风心病案例一则)》
   家父将阴阳理论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进而确立了自己独具特点的辨治法度。他认为,人体成形之始,即具有阴阳的这种离合变化,乃生五脏六腑经络及四肢百骸形体。正由于阴阳这些复杂的交互运动变化,而导致人体气化有升有降、有散有敛。《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甚为精辟。以整体言之,全体有一个共同的升降散敛之势,以整体中的各个脏腑来说,又各有其升降散敛之势,而此脏腑与彼脏腑之升降散敛又各有不同。此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散中有敛,敛中有散乃形成错综复杂的生理现象。所以,他在临床中,非常注意调节阴阳气机,以维持升降散敛之常,每每收到良好效果。
   曾治一例患风心病十余年的女性患者荣x,因近年来加重,不能上班工作,于1975年前来求诊。当时症见:心悸气短,动则加剧,心中烦热有憋闷感,四肢及颜面均见浮肿,手足发凉,心下满、纳呆、倦意、尿少,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沉涩略数(至数96次/分)。西医诊断为“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心功能不全”。按本病系心气虚弱,升力不足;复因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饮,水饮内蓄以致心气之降受到阻碍;心阳不足,失其宣散温煦之力。病久心血亏虚,心阴亏损,阴之敛力不足——如此则心之升降散敛皆发生异常。故在治疗时调其阴阳,以复气化升降散敛之常。乃为拟方如下:
   党参l0克  黄芪10克  甘草l0克  大枣l8枚 杏仁l0克  葶苈子l0克 生姜10克  桂枝10克 当归20克生地35克  公丁香10克 龙眼肉20克  五味子10克 知母20克  栀子10克 玄参l0克  天冬8克,水煎温服。
   方中党参、黄芪、甘草、大枣补气以助心气之升;杏仁、葶苈子利气行水以助心气之降;生姜、桂枝、当归辛温宣通以助心阳之散达,生地、龙眼肉、五味子益阴敛气以助心气之敛。因其烦热脉数,又以知母、板子、玄参、天冬养阴清热。用公丁香佐生地以使之补而不滞,久服无阴寒伤胃之弊。该患服药5剂,烦热即去,气短亦稍愈。继半年多的调治,基本痊愈。追访该患者已上班工作七年,未再复发。此例从气机升降散敛立论辨证,用药以调其常,疗效显著。说明《内经》“阴阳离合” “升降出入”等学说,对于指导临床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