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著作权登记:[野史乱弹]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5:15:02
作者:东吴春秋  发表日期:2009-12-22 13:12:00
回复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09-12-21 23:49:31 

    看到楼主希望大家提供资料的留言
    俺原本也想尽一己之薄力
    可是楼主说需要的是金宋战争的资料
    而俺有得则是金国与西夏争夺安多藏族方面的资料
    看来不是楼主需要的
    只好抱歉鸟
    不过还是顶一个
    表示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你好,金国同西夏的资料我也需要,请提供,不胜感激!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 网上春熙路网上春熙路,实体商誉保证,数万货品任您挑
  • 西安世园会“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绿色引领时尚!
  • 红旗连锁—您的好邻居红旗连锁—您的好邻居
更多品牌专区>>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09-12-22 15:01:00 
回复 
  
  承蒙楼主不嫌弃
  俺就先讲一下俺所认知的夏金争夺吐蕃整体背景情势
  然后再提供相关文章给楼主作参考
  
  
  
  宋夏金时期所称的吐蕃
  大致是指四川北部 甘肃南部 青海等地区的吐蕃诸部族
  这些地区在今天又被通称为 安多
  在北宋初年
  据说是格萨尔王原型的吐蕃领袖唃厮罗崛起
  唃厮罗大致统合了安多地区的吐蕃与羌族
  但在唃厮罗死后
  唃厮罗王国日益衰落
  其领地的甘肃南部一带被宋朝所占领 宋朝在此设置熙河路
  西夏则将势力伸入了青海湖一带
  青海湖以东 熙河路以西的地区就是今天青海省的河湟谷地
  宋夏两国在河湟的拉拒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为止
  
  
  当金国南进之后
  金国取代宋朝占有了熙河地区
  接著金兀卒又进入了河湟地区
  但是不久金国势力被西夏赶出了河湟
  这一段历史因为西夏无史而金人又讳莫如深
  所以详细经过不明
  不过青海河湟谷地至今仍流传晋王察哥 五渡湟水 的传说
  想必与此是有密切关系的
  晋王察哥是夏崇宗的庶弟
  他的生平不详
  但是史书记载他曾在统安之战击败宋朝的天生神将刘法 并一次歼灭十万宋军
  
  金人不甘退出河湟
  在熙河与河湟的交界处另设积石州
  因为原河湟地区亦有个积石军
  所以导致了后人的混淆
  
  金人在晋王察哥死后
  如同当年日本人接溥仪到东北建立满州国以图中华一样
  金人也从河湟接唃厮罗的子孙结什角至熙河以图谋河湟
  但是西夏人的情报能力相当惊人
  在一次结什角秘密返回河湟探母并连络吐蕃诸部起事时
  西夏人却突然包围了结什角
  展开斩首行动
  於是金人的图谋就此夭折
  
  
  
  稍后
  夏金双方暂时相安无事
  大致仍维持金人占有熙河
  西夏占有河湟的均势
  到了成吉思汗兴起时
  金国对蒙古讨不了好
  就想从南宋那儿捞回来
  可是却占不到南宋便宜
  於是金国又把脑子动到西夏头上
  再起图谋河湟之心
  金国大臣夹谷清臣还说了一大通夏人不如宋人勇的论述
  结果
  很丢脸的
  金国连即将要被蒙古灭亡的西夏都打不过
  到了西夏灭亡为止
  金人都没能占到便宜
  而蒙古则在灭夏之后进入了河湟
  
  
  
  在金人的记载里
  连南宋的韩岳两大降将都成了常败将军
  更别说是西夏了
  不过
  那绝对不完全是事实
  至少有一半是金人自己的YY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09-12-22 15:02:05 
回复 
  
  在宋 金 夏三国争霸安多藏区的历史里
  有一个家族是不能忽略的
  那就是 包家族
  他们原本是熙河地区的吐蕃豪族
  他们的祖上其实是汉人
  他们本姓丁
  但在唐朝中后期
  因为他们所住的地方沦陷於当时还是统一的吐蕃王朝之手
  所以他们也跟著吐蕃化了
  到了宋朝
  他们又回归了汉人建立的宋朝政权
  当时宋神宗要赐姓给他们的时候
  他们很有个性的不要姓赵
  而要姓包
  为什么呢
  因为连吐蕃人都听说了开封有个包青天
  幸好当时包大人早已死去
  否则功高震主能有好果子吃吗
  总之
  他们自此就姓包了
  在北宋灭亡时
  包家族就改换老大
  跟了金国
  从此在金国与西夏争夺安多藏区中立下汗马功劳
  还获得金国赐姓乌古伦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09-12-22 15:03:48 
回复 
  以下是关於金夏争夺河湟与包家族进一步资料的网路上可获得之文章
  还请楼主笑纳
  
  
  积石州三军血战
  http://www.gs.xinhuanet.com/dfpd/2008-01/03/content_12115821.htm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部落包家族考述
  http://www.tenyun.com/nongcunyanjiu/200808/22-461938.shtml
  
  
  
  金朝对陇南吐蕃的招抚 作者:刘建丽
  http://info.tibet.cn/periodical/xzyj/2007/04/200809/t20080918_426995.htm
  
  来自青藏高原的——西夏大发现
  http://www.mzzjw.com/zgmzb/html/2009-01/16/content_58459.htm
  
  
  宋朝打击西夏的重要帮手:西北吐蕃政权
  http://www.warchina.com/n60319c8.aspx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9-12-24 22:58:34 
回复 
  在整个金国范围内实施涉及金国各个领域的大规模改革、煞费苦心地将金国的都城从王兴之地的上京府迁移至中都燕京,所有完颜亮的一切动作行为其实都是在为他实施一统天下作准备。
  当然,完颜亮疯狂搜索强夺美女的行为并不能和他“一统天下”的志愿完全挂钩起来。
  皇帝的心思既然已经非常清楚明白了,那么作为皇帝的宠臣就必须有义务去主动迎合和附会皇帝的意图。
  在这方面颇能理解和体会完颜亮心思的臣子是以娱乐大师张仲轲为首的四位宠臣,说的好听点是完颜亮的宠臣,但说的难听点实际上便是四位佞臣。
  头一位便是娱乐大腕张仲轲,他的光荣事迹我在前面已经详细叙述,我就不再多费口舌了。
  第二位名叫李通,这位李通和张仲轲简直就是一丘之貉,张仲轲是靠着说学逗唱、滑稽搞笑来取悦完颜亮的话,那么李通是靠着便僻侧媚、行贿送礼一步一步获得了完颜亮的宠幸。
  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正月,李通从右司郎中升至吏部尚书,逐渐掌握了朝中众多大臣们的人事调动,就连皇帝完颜亮也不得不承认,“渤海、汉人仕进者,必赖吏部尚书李通,可见李通权力之大和受宠之热。
  就在完颜亮夸奖李通的当年,李通同志又升为参政知事,逐步进入了金国的最高行政权力机构之中。
  第三位名叫马钦,小名韩哥,曾经在南宋担任过官职,因此对江南的人文、地理、风情非常熟悉。
  但这位仁兄生性轻脱不识大体,居然敢在接见完颜亮时,把完颜亮当成自己的官僚朋友来看待。不过,就是马钦这样大胆轻佻、放荡不羁的行为居然也获得了完颜亮的赏识,很快就从一小小的贵德县令升为国子司业。
  第四位名叫梁珫,原本是大挞不野的家奴,后来跟随完颜亮的表舅妈奈忽剌一起入宫,不过这位梁珫的情况和前面三位还不太一样,因为他是个宦官,也就是太监,到目前为止梁珫是我在这部书中所提到的金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太监。
  由于金国在建国初期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宫闱制度,因此对太监的使用和任用还并不是十分盛行。完颜亶即位后,虽然实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后宫宫廷中开始使用部分太监,但完颜亶有感于唐朝后期官宦专政的教训,并不敢赋予太监更多的权力。
  但到了完颜亮即位后,金国宫廷太监的地位有所提高,完颜亮对太监干预朝政这个明感的话题毫不避讳。
  他曾经对当时担任内藏库使的太监王光道说:“别人都说太监不可重用,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后唐庄宗李存勖重用太监张承业,最后张承业居然立下了大功,所以说太监之中也有能人,你们这些太监要明白我的意思,要尽职尽责的为我效命,如果发现你们之中有人作奸犯科,那么我必将重罚不赦。”
  从完颜亮这番话中可以看出,完颜亮其实对太监的干政并不反感,他信奉的是能者用之,并不在乎出身和身份的贵贱,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太监梁珫逐渐开始踏上了金国的政治舞台。
  当然,梁珫能够在金国后宫的众多太监中脱颖而出,必然有着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这位仁兄性格便佞、善于迎合,因此很快获得了完颜亮的宠幸,被任命为近侍局使。
  这四位各具特点的活宝和他们的主人完颜亮夫唱妇随、一唱一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千方百计的讨好和迎合完颜亮,为完颜亮南征南宋、一统天下冲当铺路石和垫脚石。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09-12-30 23:02:43 
回复 
  当然,首先和完颜亮为南征计划进行双簧表演的还得属娱乐表演大师张仲轲。
  天德三年夏,张仲轲在张浩负责营建燕京府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而以木材有质量问题投诉张浩。
  但投诉的结果是偷鸡不着反蚀一把米,非但没有告倒张浩,相反还被主人完颜亮罢免了秘书监的官职。
  不过,完颜亮的日常生活中似乎真的无法缺少张仲轲这一剂非常重要的调料,很快张仲轲官复原职,重新担任了秘书监的职位。
  重新得到主人宠幸的张仲轲自然要更加死心塌地的为完颜亮效命,因此这一主一仆在朝臣面前共同上演了一出令人非常搞笑的双簧戏。
  在张仲轲官复原职后不久,完颜亮闲余时间带着张仲轲和一大群朝臣们去途你山打猎,当众人行到一个叫铎瓦的地方时,完颜亮突然突发奇想,在铎瓦搞一了一次令众人都莫明其妙的祭拜天地仪式。
  而完颜亮在拜天过程中的发言内容也是相当的有趣,他似乎是在为自己的命运进行预言和占卜。
  首先完颜亮谈到了自己的富贵,“我小时候练习射箭时,曾经心中发誓,如果我将来能够大富大贵,那么我就能射中当时门上的一根横梁,结果我射中了那根横梁,当然也得到了大富大贵。”
  然后,完颜亮又谈到了自己的登基皇位,“我在担任中京留守时,曾经在这个地方狩猎,在狩猎还没开始的时候,我曾经许过两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如果我能在百步之内连射三头鹿茸,那么我就能成就皇者霸业,如果只能射中一头鹿,那么我最多只能成就将相之业,后来我果然在百步之内接连射中了三头鹿,当然也成就了皇者霸业。”
  最后,完颜亮话锋直转,终于谈到了这次祭拜天地仪式的真正用意,那就是自己渴望南征的迫切愿望,“我在射中三头鹿之后,曾经再次许愿,如果我能够一统天下,那么我将再次射中一头大鹿,结果再次成功,所以我要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进行祭典仪式。”
  搞了半天,完颜亮又在忽悠朝臣们,说了半天射梁、射鹿,当大家都以为完颜亮又在吹嘘他并不高明的射箭本领时,他突然把话题谈到了一统天下这个非常令人敏感的话题。
  既然前面两次预言都获得了成功,那么证明完颜亮的第三个愿望也一定能够得到实现,完颜亮借这次狩猎,向朝臣们传达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上天都在帮助完颜亮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金国必将在完颜亮的带领下,统一海内外。
  但这其中似乎没有表演大师张仲轲什么事,完全都是完颜亮的自编自导。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出表演戏完全是完颜亮的独角表演戏,但大家似乎都高估了完颜亮的表演天赋,因为完颜亮只不过是这出戏的台上主角,其实大师张仲轲才是这出戏真正的策划和导演。
  为了能够帮助完颜亮实现统一海内的愿望,张仲轲觉得必须先搞点花样来说服金国的朝臣们,只有内部先统一了意见,才能进行南征计划。
  所以在和完颜亮进行了多次密谋后,张仲轲终于想出了这个通过预言射鹿的故事来达到欺骗群臣的目的,至于完颜亮是否真的曾经许过如他所说和三个愿望,是否真的射中过几头大鹿,只有完颜亮本人自己最清楚。
  在和主人完颜亮联合戏耍了群臣们一把后,张仲轲的表演还没结束,不过这次他是亲自出马和完颜亮进行对手戏的表演。
  正隆三年(公元1157年),完颜亮再次召见张仲轲谈史论经,陪同的还有右补阙马钦,近局侍使梁珫、校书郎田与信、直长习失等人,基本上四大宠臣基本上到齐。
  完颜亮的谈论话题是《汉书》,他颇为自豪的对张仲轲等人说:“汉朝的疆域才不过七八千里,而我们大金国幅员万里,才能真正称的上是超级大国。”
  不过,很快大师张仲轲非常大胆地驳斥了完颜亮的自豪观点,他的观点是完颜亮根本就是夜郎自大,完全不了解目前的国际状况。
  “金国疆域虽然有点大,但现在南边有南宋,西边有西夏和西辽,东边有高丽,金国只有把这些邻居们都给灭了,才能真正称的上是超级大国。目前对不起,金国还称不上超级大国,你皇帝还只不过占有半壁江山,只能称得上是半个皇帝,要想当天下唯一的皇帝,那么你还得努力点,先把最大的对手南宋给灭了。”
  张仲轲的这番大胆言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激将法激发完颜亮南征南宋的欲望。
  好了,到此为止娱乐大师张仲轲的表演全部结束,因为他已经没有再次表演的机会了。
  正隆四年(公元1158年)三月,金国娱乐界的大腕级人物张仲轲不幸病逝,未能亲眼目睹完颜亮亲率大军、实现统一天下的霸业,就此结束了他的表演生涯。
  对张仲轲的突然病逝,我相信整个金国上下没有几个人会为之悲伤,当然除了张仲轲的主人完颜亮除外。
  在失去了张仲轲的欢声笑语和滑稽诙谐后,完颜亮一度失去了精神的依靠,在张仲轲去世的当年冬至,完颜又梦到了这位昔日的宠臣,醒后完颜亮特地派使者到张仲轲墓地进行哀悼。
  作为一名在当时地位和名声都相当低下的伶人,张仲轲能在死后还得到如此的殊遇,张大师也算不枉此生了!
  张大师的表演结束了,那么接下去表演的就该是梁珫、马钦、李通等三位仁兄了。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09-12-31 22:22:56 
回复 
  前来巡帖兼顶楼主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1-01 21:25:26 
回复 
  这三位仁兄劝说完颜亮南征南宋的方式和张仲轲还有些不同,张仲轲采取的方式比较含蓄隐晦、说白了就是表面上理论的道貌岸然、内心中想法的卑鄙龌龊。
  他们的方式既简单又粗暴,不和完颜亮讲什么大道理,一句话:南宋有金钱、有土地、有美女,皇帝大人你如果想得到这些金钱、土地、美女,就必须出兵消灭南宋。
  其实这才是完颜亮内心的真实想法,只不过为了在群臣面前装出一副圣贤君主的模样,他不能像梁珫等人那样玩简单、粗暴。
  梁珫为了讨得完颜亮的欢心,反反复复地向完颜亮推荐他所知道的一位南宋美女,赵构的刘贵妃,在梁珫的口中,这位刘贵妃长得倾城倾国,美艳绝伦,就连吴越之西施、后蜀之花蕊夫人都不及之,更不用提皇帝你眼中的如蒲察阿里虎、唐括定哥等所谓的美女。
  说实话,到底我们的梁公公是否真的见过这位刘贵妃?这位刘贵妃是否真的像梁公公所描述的那样美丽,完颜亮其实一无所知,但很奇怪的是完颜亮居然完全听信了梁公公的花言巧语,迫不及待地想得到这位神秘的未曾谋面的刘贵妃。
  但刘贵妃是人家南宋皇帝赵构的老婆,明目张胆地向赵构去要他的老婆,似乎赵构答应的可能性不大,唯一可行的方法便是干脆把南宋给灭了,那么就必然能得到这位刘贵妃!
  太监梁公公负责向完颜亮推荐美女,那么李通和马钦等人的作用则是极力向完颜亮渲染和介绍南宋的繁华和富庶,马钦同志更可爱,甚至毛遂自荐想担任完颜亮南征南宋和向导,他的理由是“江南地区形我非常熟悉,即使海岛、蛮越等地我也熟悉,到时看赵构同志还能往哪里跑。”
  在李通、马钦等人看来,赵构的南宋被完颜亮的金国攻破基本上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了,一统天下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有那么多“忠心耿耿”的朝臣们极力支持自己的南征计划,有那么多“令人信服”的罪证可以用来作为南征南宋的借口和证据,完颜亮对征服南宋的自信心终于膨胀到了极点。
  在他心中,“南征南宋、一统天下”已经成为了他和整个金国的最高国家任务,国家的一切发展必须围绕南征这个中心点来展开。
  为了给南征南宋作好充分的政治和军事准备,完颜亮下出了南征计划的第一步棋,但他的这步棋一出,结果令朝野上下万分震惊。
  因为他走的这步棋的主题居然又是迁都,而且要把刚刚定为国都不久的燕京府再次废弃,将金国的国都迁到更靠南宋的汴京府。
  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初,完颜亮偷偷摸摸地开始为迁都汴京暗地进行准备工作,他先派遣参政知事冯长宁担任汴京留守,先期到汴京府进行考察规划,为后期的修建工作做好前期设计准备。
  不过,我们的冯长宁同志运气相当之差,还没等他的皇宫设计规划工作完成,汴京便遭受了一次天灾人祸,贞元三年五月,汴京城内发生大火,将原来的宫殿建筑一烧而光,至于失火的原因,史书中未有详细记载,到底是人为破坏?还是偶然事故?抑或天灾所致,我只能说不知道。
  听到这个坏消息后的完颜亮是欲哭无泪,工作还没开始建设,便先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但完颜亮可没有时间去查明大火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他的处理方式很简单,便是将这次失火的所有责任都推卸到了几位汴京府的领导同志身上。
  留守冯长宁和都转运使左瀛被杖打一百、除名,副留守郭安国和留守判官大良顺被杖打八十、削三官,起火处的南京兵马都指挥使吴浚被杖打一百五十、除名,起火处的看守士兵十三人被处斩。
  在这所有遭受完颜亮处罚的官吏中,我必须提一下一位仁兄,那就是汴京城的副留守郭安国同志,到不是因为这位郭仁兄在金国的知名度有多么的高,而是因为他有一位“好爸爸”,他的爸爸名叫郭药师!
  郭药师在二十多年前的那场金、辽、宋的三国演义的战争中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三叛其主、赌徒本色非常鲜明,不过最终他还是押对了赌桌的庄家,成为了金国的开国功臣,不过从此以后有关郭药师在金国的历史长河中几乎销声匿迹,听不到任何的新闻事迹。
  不过还好,郭药师虽然远离了金国的他的儿子终于又出现在金国的政治军事舞台,但史书上对郭安国本人的评价并不高,称他为性浮躁,本无方略,仅仅靠着父亲的功劳,郭安国混到了汴京副留守职位。
  但郭安国在金国历史舞台上的第一次演出非常不成功,当然主要是他的运气也不好,正巧碰到了汴京失火这档子霉事。
  不过从此以后,郭安国的仕途却开始一帆风顺,在后来完颜亮出兵南征南宋的大军中,这位仁兄居然混到了副元帅的职位,这不能不说是件很可笑的事情!
  汴京城的一场大火终于烧毁了完颜亮企图暗中进行修复汴京城的最后一丝想法,与其偷偷摸摸地进行修复,还不如正大光明地派遣官员进行明正言顺的宫殿修建工作。
  贞元四年(公元1156年)冬,完颜亮改元正隆,同时向朝臣们正式下达了第一次修复汴京的诏令。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1-04 13:27:51 
回复 
  工作比较忙,更新速度较慢.

作者:ef3336 回复日期:2010-01-04 13:30:50 
回复 
  
  整理版 http://www.ef11.com/LiShiJunShi/4860Htm.Htm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1-04 13:46:16 
回复 
  没关系
  楼主悠著点慢慢来
  保证质量最重要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1-06 00:23:24 
回复 
  鉴于张浩同志在修建燕京府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这次修复汴京工程左丞相张浩再次被任命为工程总指挥,全面负责汴京城宫殿的修建工作。
  但面对完颜亮下达的修建汴京工程的诏令,总指挥张浩却采取了极其强烈的反对态度。
  因为张浩知道,金国全国上下刚刚完成了修建燕京府这项耗资巨大、劳民伤财的重大工程,如果再搞一次修建汴京府这样的巨大工程,必将对整个金国造成重大的影响,花钱自然少不了,对金国的百姓来说,又得经受一次痛苦的折磨。
  所以张浩提出了自己的反对理由,“前年修建燕京府,我们已经动用了天下几乎所有的劳动力,如今百姓们刚经历过一场沉重的劳役,身体和身心都未曾恢复,如果再要求百姓们进行沉重的劳役,恐怕工程不能如你所愿的按时完工。”
  张浩的意思很简单,一句话,希望皇帝完颜亮不要再折腾了,金国的国力和百姓们是不能再经受折腾了。
  但志在二次迁都的完颜亮根本听不进张浩的劝诫,为了确保汴京府修建工程的早日完工,他任命在第一次迁都过程中立下头功的梁汉臣同志为提举使,主要负责监督汴京的宫殿修复工程。
  而梁汉臣在得到了完颜亮的任命后,拿着鸡毛当令箭,暴役横敛,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强征民夫和工匠,给金国的百姓们又一次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和负担,金国的百姓们都非常“亲切”地称呼他为“梁大使”。
   不过正是在完颜亮实施自己一生中第二个国家级重点工程过程中,金国历史上继卢彦伦之后的第二位工程专家终于隆重登场了,只不过他的工程专业和卢彦伦还略有不同,卢彦伦的专长是建筑规划,而这位仁兄的专业则是道路桥梁。
  论起这位工程专家,他的出身和阅历和卢彦伦还有着几分相似,卢彦伦是武将出身,他也是武将出身,卢彦伦是辽国降将,而他则是南宋降将,卢彦伦搞建筑程是半路出家,这位仁兄修路桥也是半路出家。
  如果大家无法猜出这仁路桥专家的姓名,那么我可以进行一下提示,在前面金宋富平大战之际,我曾经提到过这位仁兄,只不过当时他是以兄弟俩人的名义第一次出现在宋金的政治军事舞台之上,并且他的人生也经历极具传奇色彩。
  金国一代名将贤臣张中彦隆重出场,张中彦字信甫,陕西安定人,后定居张义堡,父亲张达曾经是北宋的太师,兼庆国公。
  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张达战死于金宋太原大战中,张中彦和兄长张中孚义愤填膺,率领几十名部属,居然杀入当时不可一世的粘罕大军中,抢回了父亲张达的尸体,哥俩一度被称之为少年勇将。
  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九月,完颜宗辅、兀术率领的金国西路军精锐同张浚率领的南宋四路大军在富平展开大战,最终以金国的大胜、南宋的惨败而告终。
  但在当时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下,张中孚和张中彦兄弟两人却做出了一个令后人们都无法理解的选择,那就是选择向他们的杀父仇敌金国投降,成为完颜宗辅攻取陕西的向导和急先锋。
  至于张氏兄弟选择向完颜宗辅投降的原因,史书上的记载似乎是把几乎所有的原因都推给了张浚同志。
  张浚同志在富平大战失利后,大搞政治军事大清冼,把平时看不惯的将领们撤的撤、杀的杀,结果是逼迫陕西一带的大量将领要么投降西夏,要么投降金国,正是在这样恶劣的恐怖环境下,张氏兄弟为了自保,而选择了投降金国。
  这个理由也确实算的上是张氏兄投降金国的理由之一,但和金国有着深仇大恨的张氏兄弟难道仅仅是为了躲避张浚的威逼和迫害,而会选择向仇敌金国投降吗?
  我的理解是原因很复杂、很难测,张浚的原因仅仅是个很小的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据我猜测,可能和张氏兄弟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有着重要的关系。
  张中孚和张中彦可能是属于信仰“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人生信条的实用主义者,而并不属于愚忠类型的人物。
  在他们哥俩看来,与其死心塌地地为一个窝囊废皇帝赵构卖命,还不如改天换地,为更加新兴和强盛的女真金国工作,在南宋工作可能永远碌碌无为,甚至可能遭受生命的威胁,而为金国服务,才有可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创造一番大事业。
  张氏兄弟是怀着这样的理想和信念选择了更换工作单位,最终他们终于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成就了在金国的一番事业。
  投靠金国后的张氏兄弟果然得到了吴乞买的重用,哥哥张中孚被任命为镇洮军节度使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安抚使,而弟弟张中彦则被任命为彰武军承宣使,兼本路兵马钤辖,参加了兀术和撒离喝对陕川的多次大战。
  陕川大战的弥漫硝烟消散后,张中彦接替李彦琪担任秦凤经略使,在这段难得的和平岁月中,我们的张中彦同志也没闲着,他似乎预料到陕川战场的和平必然是非常的短暂,因此他在空余时间到处视察、查看地形,发现有比较险要的地方,便要求士兵们建筑防御城池。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在金国和南宋的第二次陕川大战中,吴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未能攻取的剡家湾腊家城便是张中彦同志的杰作之一,腊家城中的完颜习不住和蒲察胡盏能够死里逃生更多应该感谢的其实是张中彦同志。
  天会十年(公元1132年)春,吴乞买慷慨地将整个陕西地区交给“儿子”刘豫来管理,时任泾原路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的张中孚和弟弟张中彦突然在一夜之间又一次被迫更换工作,变成了刘豫的手下、齐国的官员。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1-09 18:03:19 
回复 
  刘豫在齐国的统治只能用残暴不仁来形容,为了满足自己穷凶极恶的贪欲,刘豫想尽了各种方法折磨和压榨齐国统治下的百姓们,比如实行保丁法,什一税法,五等税法,舆论封锁等诸多令人非常恐怖的独裁政策。
  但刘豫的所有政策到了泾原路张氏兄弟面前,就等于一纸废文,张中孚兄弟根本就不把刘豫这个傀儡皇帝放在眼里,泾原路还是实行和以前北宋一样的保甲法,张中孚为了忽悠刘豫皇帝,还特地编造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泾原路地瘠田贫,不太适合实行齐国的特殊税法,还是按照原来的政策来管理老百姓吧!
  面对张氏兄弟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身为齐国皇帝的刘豫也是敢怒不敢动,因为张氏兄弟是金国皇帝完颜亶所深爱的将材,要想对张氏兄弟下手,刘豫可能还得经得自己主人金国的同意。
  张氏兄弟冒着丢官弃爵的极大风险,维护了泾原路百姓们的利益,使得泾原路的百姓们免去了遭受刘豫的残暴统治,这也为身为南宋降将的张氏兄弟在金国的百姓中间赚取了大量良好的印象分。
  天眷二年(公元1139年)春,张氏兄弟的命运又一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金国和南宋之间实现了第一次和平谈判,原属齐国的陕西、河南两地重新归属南宋,作为泾原路高级官员的张氏兄弟居然被金国连同土地一同送还给了南宋,张氏兄弟在事隔十年后居然重新成为了南宋的官员。
  重新回到南宋阵营的张氏兄弟终于得到了赵构的重用,被赵构召入临安府,张中孚的官职是检校少傅,张中彦的官职是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清远军承宣使,提举佑神观,靖海军节度使。
  如果这个故事就此结束的话,那么张氏兄弟很可能就将在南宋终老一生,因为在人才辈出,将星纷纭的南宋军政界,像张氏兄弟这样的人才是很难再有出人投地、大展才华的机会了。
  但历史就是如此的精彩和难以预测,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正月,金国和南宋经过两年的打打杀杀又签订了第二次和平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非常滑稽,就是把三年前送给南宋的陕西、河南两地重新归还了金国。
  而完颜亶和兀术在得到土地和钱财的同时,也不忘记向赵构要回两个原金国的员工,那就是张氏兄弟。
  至于为什么完颜亶和兀术单单会要挑选张兄弟回金国,原因很单,因为这哥俩在当时金国的降将当中称得上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行军打仗、治理内政样样都行。
  战神兀术要人,赵构哪有拒绝的道理,只要能换得和平的岁月,损失两个降将又算得了什么,因此张中孚和张中彦在南宋临安府新的工作岗位上屁股还没坐热,便第四次被迫更换工作,又回到了金国的阵营。
  张中孚和张中彦哥俩在这短短十年的时间内,五次宜主,先事南宋,后事金国、再事齐国、二次事金国、二次事南宋、三次事金国,可以说是频繁换岗、反复无常、朝秦暮楚。
  但张氏兄弟之所以五次宜主,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选择。
  在十二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原大地,张氏兄弟身处金宋争霸的极其复杂的军事政治环境之中,为了明哲保身,多次在金宋的政治军事舞台上苟且保身、忍辱负重,其实是一种非常痛苦也无奈的选择。
  试问,在当时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能有多少文臣武将们真的像王禀、李若水、徐徽言那样做到为国尽忠呢?更多的是选择放弃和改变,这一点我们可以表示理解,但并不表示赞同。
  后来的史学家们对这哥俩的评价是“若趋市然,唯利所在,于斯时也,岂复知所谓纲常也哉。”
  具体这句评论是什么意思呢?基本上是贬义的成分远远大于褒义,也就是谴责张氏兄弟趋炎附势、唯利是图、卖国求荣、根本不懂得伦理纲常。
  而基本上史学家们对这哥俩的评论和原来刘豫手下的四大降将李成、孔彦舟、郦琼、徐文是一个级别的。
  但大家要记住史学家们的评论大部分时候并不能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史学家们更多的是站在统治阶级的地位上发布言论,他们并不能听到广大百姓们的心声,因为只有广大百姓们的心声,其实才能代表历史的真实情况。
  张氏兄弟在回到金国后,得到了完颜亶和兀术的进一步的大力重用。
  大哥张中孚被任命为汴京行省兵部尚书,后升迁为参政知事。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迁为尚书左丞,封南阳郡王。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以疾告老,乃为济南尹,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宿王。正隆三年(1158年)张中孚因病去逝,被追封邓王,这在所有南宋的降将里应该是绝无仅有的殊荣。
  追封郡王只不过是金国皇帝对张中孚的认可,而金国的百姓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张中孚的爱戴。
  在张中孚的下葬之日,泾原路的百姓们和将士们一万多人扶棺流涕,来向他们爱戴的长官张中孚送行,甚至导致出葬当日街市停业。
  历史永远是公正的,不论史学家们对张中孚的评价如何,泾原路百姓们的行为应该是对张中孚最好的评价!
  大哥张中孚的故事到此结束,接下去便应该是弟弟张中彦的表演时刻了!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1-11 20:04:55 
回复 
  回到金国后的张中彦相继担任静难军节度使,凤翔尹,庆阳尹,兼庆原路兵马都总管、宁州刺史等金国陕西地区的重要军政职务。
  在担任宁州刺史期间,我们的张中彦同志又遇到了人生之中的一个严峻考验,整件事情起源于一位叫梁郁的小官吏。
  这位梁郁不知道是何原因,居然触怒了他的上级领导,结果被他的那位蛮横无理的上级领导无缘无故的殴打致死。
  本来这只不过是件普通的公案,既然作为领导的上级官员打死了下属官员,那么作为宁州刺史的张中彦自然要秉公办事,对那位行凶杀人的上级官员进行惩处。
  但问题就在于那位行凶的上级官员还不是一位普通的官员,而是金国完颜部的皇家宗室成员之一,名叫完颜宗渊。
  大家都知道,完颜部第二代成员都以宗字辈来取名,这位完颜宗渊虽然不是阿骨打的直系子嗣,但至少也是阿骨打的侄子或堂侄子,在以完颜部成员为主体的金国朝廷之中,要想动完颜家族的成员,任何人都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
  再加上这位梁郁同志身居边远地区,家境贫寒,无依无靠,整个家庭没有能力去为梁郁的死亡和完颜宗渊进行抗争。
  如果换了其它人,既然死者家属都没有去追究行凶者的责任,再加上这位宗渊同志还和当今皇帝沾亲带故,那么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正梁郁也就是位无关紧要的九品芝麻官,大不了让宗渊同志给点赔偿费给梁郁家属罢了。
  我相信大多数官员会采取这样的息事宁人的妥协政策来处理这件事情,但张中彦天生就是个不畏强权的强硬性格,抱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和信仰和理念,张中彦决心秉公执法,为屈死的梁郁讨回公道。
  所以,最终这件公案得到了公正的判决,至于这位宗渊同志的结局如何我也不知道,可能被处斩,也可能被罢官、流放,但不管怎么样,至少张中彦同志作为宁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在这件事情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和他的大哥一样,他也赢得了泾原路百姓们的爱戴。
  对宗室成员宗渊的大胆处置并未给张中彦带来预想之中的灾难,相反因为在泾原地区的出色表现,张中彦再一次升官进爵,改任彰德军节度使。
  在担任彰德军节度使期间,张中彦均赋调法,使的奸豪无所藏匿,因此当地的百姓们都非常佩服张中彦。
  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张中彦被完颜亮任命为营建汴京府的采购主管,主要负责在陕西青峰山一带采伐巨木,并负责将这些巨木运送到汴京府。
  担当如此庞大的国家级营建工程的采购主管,这对任何官员来说绝对都是一个美差和肥缺,如果换了张仲轲、梁统之类的宠臣,自然绝对不会放过这个中饱私囊的绝佳机会。
  但张中彦不是张仲轲,也不是梁统,他把这次采购任务当成了施展他天生所具备的工程专业技术的大舞台,所以张仲轲,梁统只能永远当金国的佞臣,而张中彦则被称为金国的一代贤臣名将。
  虽然采购营建宫殿的巨木对张中彦来说绝对是一个可以完成的任务,但要想既节省费用,又不劳民伤财的圆满完成这次采购任务,对张中彦来说却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因为青峰山高深险阻,交通极其不便,砍伐树木容易,但如何将这些树木顺利而又安全的运到山下,绝对是个极其困难的任务。
  如何不计后果地强迫民夫们用人工从青峰山运送巨木,必然会危及民夫们的生命安全,而且工作效率极其低下,肯定会耽误汴京府的营建工期。
  正是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张中彦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建造出了在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的奇迹,那就是山崖木桥。
  何谓山崖木桥?就是在青峰山的悬崖峭壁之上用伐木构崖架壑,建造一条盘绕青峰山脉,并直通山脚的木桥。
  这就相当于是在深山老岭中间开凿一条能往山脚的道路,只不过现代社会用的材料的是水泥混凝土,而张中彦所使用的材料是树木。
  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施工机械,靠的全部是张中彦手下的一群士兵和民夫充当开山的工程兵,工程难度可想而知,但为了自己心中的理解和目标,张中彦坚持不懈并最终获得了成功了,他在青峰山的崇山峻岭之中终于修建了一条长达数十里的木桥。
  虽然前期为建造这条山崖木桥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条长达数十里的山崖木桥建成后,运送巨木的问题马上迎刃而解,民夫们在这条木桥上运送木料,犹如行走平地,既安全,又省时。
  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张中彦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方面的造诣,对于一位从未受过正规工程学院学习的武将来说,似乎行军打仗才应该是张中彦的强项,就和卢彦伦的情况非常相似,我只能将张中彦归于真正具备工程技术天赋的一类人才。
  运木下山的难题解决后,为张中彦的采购任务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我们的张工程师似乎应该为自己的杰作心满意足了。
  但张中彦似乎意犹未尽,想更好地施展自己的工程才能,所以又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放在如何能更省时、更省力地将这些巨木运送到汴京府!
  

作者:小呆鸟 回复日期:2010-01-11 21:15:57 
回复 
  抢个沙发坐一下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1-16 15:10:14 
回复 
  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交通工具极其落后,既没火车、也没汽车,最佳的运输方式毫无疑问就是水运。
  张中彦为汴京宫殿运送木材,自然水路也是他所选择的最佳的运输方式,于是我们的张工程师为了能从青峰山直接通过水路运送木材到汴京,还特地派人从青峰山开凿了一条人工河直通渭水、黄河。
  解决了水运路线的问题,似乎运送木材到汴京应该是国费吹灰之力的事儿了,于是一些自以为是智者的官员就向张中彦建议,直接将这些木材扎成木筏,派民夫们乘座这些木筏顺黄河而下,直接将这些木筏送到目地的,既省时又省力。
  这似乎是个非常简单的任务,民夫们只要将这些木筏安全送到指定地点,就等于是完全了任务,既然任务如此之简单,那么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马上行动吧。
  负责采购木材的采购主管张中彦也对这个建议持赞成态度,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的做法确实非常合理和省时,于是人木飘流的行动立刻热火朝天的展开了。
  但很快,张工程师发现他已经犯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因为他光考虑的是如何让这些木材省时、省力的准时运到达目地的,但没有考虑到在飘流旅途中黄河极其危险的自然条件。
  民夫们在运送木材的过程中,顺着黄河直流而下,必然要经过几道非常险要的黄河险滩,就像河南陕州一带的黄河,有号称砥柱之险,民夫们要想安全的通过这个砥柱之险,无疑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便发生了大量民夫在运送木材过程中触礁而亡的安全事故。
  原本想既不劳民,又不伤财的运送木材,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张中彦对自己的这个人木飘流的决定后悔不已。
  但幸运的是整个金国并非只有我们的张工程师真正把百姓们的安危放在心中,和张中彦有着几乎相同经历的南宋降将平凉尹郑建充挺身而出,为这些身处绝境的押运民夫们解脱了困境。
  郑建充原本是南宋的延安知府,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投奔金国,分别担任过环庆路经略安抚副使、庆阳知府等职务。
  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完颜亮重修汴京宫殿,命令张中彦采伐青峰山巨木,而郑建充在这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押运木筏的民夫们的悲惨命运,抱着丢官弃爵的风险,向完颜亮上书,要求终止民夫押运木材的行动。
  郑建充为了确保能够成功的说服完颜亮,还为押运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那就是在民夫们押运木筏通过黄河几个险要之处时,提前将这些木筏解开,任其自由随意飘流,然后再派善识水性者到黄河下游去打探,这样做,既可以保证民夫们的安全,也可以保证木材运送的工期。
  完颜亮也不是傻子,能减少人员伤亡的好方案,自然要举双手赞成,于是靠着郑建充的大胆谏言,押运木筏民夫们的生命终于得到了保障,采购主管张中彦现场也终于得到了一丝安慰。
  至此,修建汴京宫殿工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木材的采购与运输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而我们那位大胆勇敢、为民请命的郑建充最终却未得到善终,被完颜亮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不得不说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虽然木材采购运输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对于汴京府工程的施工进度有着极大的帮助,但我们的完颜亮似乎对汴京宫殿的进度并不十分满意,为了解决在修建汴京府过程中的交通运输问题,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那就是在黄河之上修建浮桥。
  黄河浦津渡位于山西县永济县,自古就是秦晋之间的交通要冲,历史上在浦津渡曾经多次架设浮桥,公元前257年的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第一次在浦津渡修建浮桥,此后在唐宋年间,浦津渡浮桥几番修建,又几番拆毁。
  完颜亮下令在浦津渡修建浮桥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修建汴京府提供方便快捷的运输,如果从更深、更远的方面考虑,修建浮桥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从北方将金国的精锐军队运至河南一带,为南征南宋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说,修建浦津渡浮桥同样又是完颜亮一举两得的计谋。
  鉴于张中彦在采购木材方面所展示出来的高超工程技术造诣,完颜亮毫无疑问地将修建浮桥这个重任再次交给了张中彦。
  而张中彦会再次向大家显示自己的工程技术并不局限于道路和桥梁,这次他又展示了他的另一项特殊工程技能——船舶设计和制作。
  修建浮桥工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如何将用作浮桥的船只安全、牢固而又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由于此前金国从来没有在黄河之上修建过浮桥,因此对于这问题,张中彦手下的所有工匠们都一筹莫展,毫无办法。
  关键时候,只能由工程总指挥张中彦亲自出马解决问题,陆地建筑的施工一般都是先设计工程图纸,然后再让工人们按图纸进行施工。
  但水上船舶和陆地建筑有着极大的区别,其结构设计较之其它陆地建筑结构更为复杂,其平衡、浮力、载重等指标的确定都须有经验和实践,如果光靠施工设计图纸,很难进行制作。
  张中彦根据以往北宋时期造船厂的经验,采取的方法是先制作船舶模型,然后再让工匠们按照船舶模型的样式进行制作安装,相当于是现代社会的船舶放样原理。
  经过数十天的幸苦工作,设计师张中彦终于完成了搭设浮桥所需要制作的船舶模型,但就是这个张中彦所制作的船舶模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船舶模型的奇迹。
  

作者:绾阗祢 回复日期:2010-01-16 15:12:51 
回复 
  
  《[野史乱弹]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
  
  楼主所有发言及回复"十分钟内自动同步"整理版: http://img-baidu.com/to.php?id=200739
  
  贴库,经典库藏!
  

作者:放生有德 回复日期:2010-01-19 01:05:51 
回复 
  放生问答
    问:什么叫做放生?
    答:放生就是看到有生命的异类众生,被擒被抓被关被杀,惊惶失措,命在垂危之际,发慈悲心,买物救赎,予以解救释放的一种行为!
    问:为什么要放生?
    答:简单地说,放生就是还债,还今生累世以来我们所内无数的杀债。
    要知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有罪必报,有债必还,今生我们所造的杀债已不可胜数,更何况累劫多生!所以我们要积极地放生,救赎生命,偿还宿债,以期灭罪消愆,消除业障!
    问:放生有什么功德?
    答:放生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胜数,简单地举其大要述说如下:
    (一)无刀兵劫,免除战争杀祸。
    (二)长寿、健康、少病。
    (三)免天灾横祸,无诸灾难。
    (四)子孙代代昌盛,生生不息。
    (五)多子宜男,所求顺遂!
    (六)官禄亨通,一帆风顺!
    (七)喜气吉祥,四季安宁。
    (八)解冤释仇,诸恶消灭,无忧无虑。
    (九)合天心,顺佛令,物类感恩、诸佛欢喜。
    (十)得生天上,享无极之福,若兼修净土,直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问:放生后自己会有什么改变?
    答:放生可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肠。在放生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天地万物率皆平等,皆有感觉,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真理,使我们慈悲看待每一条生命并且尊重珍惜!从而在生活中戒杀茹素,护生助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慈悲心看待世界的一切。
    要知道佛心就是慈悲心,当我们长养慈悲,心与佛合,诸佛欢喜,自然容易与佛感应道交,学佛道业自然容易成就!
    问:为什么现在反对批评放生的人很多?
    答:放生最容易消业障,简单易行,只要发心,随时随地,一人多人,钱多钱少,都可以放生。正因为放生如此殊胜,累劫多生以来,我们多少的冤家债主,邪魔外道都不愿意我们如此简单地便消除业障,成就道业,因而千方百计,增长无明,混淆视听,蛊惑人心,阻挠人们放生。
    问:为什么现代提倡放生甚难?
    答:这是因为末法时代众生业障深重,没有福报值遇善人放生受救的缘故,更是因为众生愚昧,没有智慧来分别善恶是非的缘故。
    因为放生的事情看起来虽然很简单,但放生蕴含的道理却十分深奥复杂,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就连放生的居士们若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被世俗偏见所阻碍,对放生失去了信心,放弃了自己消除杀业的契机!
  

作者:winma_ra 回复日期:2010-01-19 01:29:36 
回复 
  楼主一直都孤独的前行着呀,无他顶一下好了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1-19 22:35:13 
回复 
  顶顶顶顶顶顶

作者:仙鹤湖 回复日期:2010-01-20 16:59:11 
回复 
  回来看看老朋友的文章,快一年没来了。先问老朋友好。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1-20 21:42:07 
回复 
  为什么说张中彦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个船舶模型可以称得上是奇迹呢?原因是张中彦亲自设计和制作的这个船舶模型非常之精巧、细致和复杂,可称之为巧夺天工。
  第一, 这个船舶模型非常之小巧,长度不过数寸。
  第二、这个船舶模型的所有结构部件的连接都不用胶水,而是用榫卯连接,并且首尾都用钩带连接。
  我相信大部分接触过工程装修木结构的朋友都应该知道什么是榫卯连接,在一个长不过数寸的模型中居然还能制作出榫卯连接,难度可想而知,我估计现在的很多装修工匠们也未必能做出很好的榫卯连接来。
  面对这幅张中彦制作的模型,所有的工匠们大为惊叹,纷纷称赞张中彦高超的制作工艺水平。
  船舶模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很快用作浮桥的船舶都已经顺利完工,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船舶运到黄河中去。
  如何换了其它人,最简单的方法是派遣大量的民工用人力将这些船舶拖到黄河中去,反正金国有的是人,又不缺劳动力。
  但张中彦历来是个喜欢追求完美的工程师,如果仅仅是不动脑筋的使用人力来拖船下河,显然是个非常愚蠢的办法,浪费人力,又浪费时间。
  为了既省时,又省力地解决拖船下河的问题,张中彦又动了翻脑筋,然后终于又整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好方法。
  张中彦命令工匠们在船舶通往黄河的斜坡道路上铺满新的秫秸,然后在用秫秸所铺成的道路两边用原木固定,就这样张中彦就修建了一条非常简易的秫秸道路。
  至于张中彦修建秫秸道路的用意何在,下面我们就来实际演示一下张中彦的聪明才智。
  用秫秸修建的道路经过冬季的严寒冰冻,在凌晨会变得异常光滑,犹如一条天然的滑轨道路,这便是张中彦所追求的极佳效果,张中彦便抓住这一绝佳时机,利用秫秸道路冰冻光滑,摩系数小的原理,将这些浮桥船非常省时省力地拖入黄河之中,而且秫秸两边用原木固定,也可以防止船在滑行过程中滑出秫秸道路。
  靠着张中彦的聪明才智,一共动用了十几个工人便完成了这项看起来非常艰巨的任务,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得不佩服张中彦的聪明才智,懂得利用物理学的原理来解决工程中的难题,要知道我们的张工程师压根没学习过任何物理方面的课程。
  张中彦同志在工程建设方面的精彩故事讲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以后这位仁兄在金国还会有更加出彩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谈。
  现在我们必须回到修建汴京府的正题中来了,有了张中彦在采购木材及修建黄河浮桥方面的出色表现,汴京府的工程进度似乎也加快了许多,当然这次修建汴京府比起上次修建燕京府来,更加的劳民伤财。
  作为汴京府修建工程的总指挥,张浩同志其实内心也极度矛盾,虽然从内心他极其不赞成完颜亮修建汴京府的做法,因为修建汴京府只会搞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但张浩又是一个谨小慎微、明哲保身的人,面对完颜亮的种种疯狂举动,他不敢直言硬谏,更多的时候只会顺从完颜亮的意思,就是面对完颜亮身边的宠臣,张浩同志同样是唯唯诺诺、不敢奋起抗争。
  在修建汴京府的过程中,完颜亮派出了自己的宠臣大太监梁珫前去监督工程的进展情况,本来像梁珫这种只知道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阉人,哪里懂得什么工程的质量好坏,但我们的这个梁公公偏要不懂装懂,在施工现场指指点点,好象自己真的成了工程方面的专家和权威人士。
  比如,梁公公一旦感觉某个宫殿的建筑风格很不符合自己的口味和审美观点,他便向总指挥张浩提出这个宫殿的设计风格和施工质量不符合皇帝大人的旨意,因此必须拆除重建。
  一个普通宫殿的工程造价相当之昂贵,不是说拆就能拆的,如果拆除重建,其中的损失将是相当惨重,但作为汴京府工程总指挥的张浩同志却完全不敢得罪这位梁公公,既然梁公公说不好,那就肯定是不好,否则便是和皇帝完颜亮做对。
  于是,返工重建宫殿的事情便常有发生,但梁公公的醉翁之意其实并不在酒,他对宫殿建筑的指指点点,其用意并非真的要张浩同志去返工重修,而是希望以此来勒索和敲诈张浩,希望从中某取暴利。
  作为朝廷重臣的张浩同志自然也不是傻子,在劳民伤财的拆除了几座“问题”宫殿后,张浩终于找到了我们这位梁总监理工程师的真实需求。
  因此张浩总指挥忍气吞声地满足了梁总监的一切要求,而梁总监也深知汴京府修建工程在完颜亮心幕中的重要性,在对张浩稍加敲打后,梁总监很快就从汴京府的施工现场非常配合地消失了,于是汴京府的修建工程终于再次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1-20 21:50:18 
回复 
  终於更新鸟
  首发
  必顶
  

作者:仙鹤湖 回复日期:2010-01-26 14:37:40 
回复 
  东吴春秋:
  关于蒲鲜万奴的东夏国,我知道一些,如果需要资料,可以分享。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1-29 23:43:21 
回复 
  正当汴京城的修建工程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我们的完颜亮同志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南征欲望,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次迁都汴京,把汴京当成南征的第一步棋子。
  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五月,完颜亮召集了四位朝廷重臣,商议迁都汴京的事宜,这四位朝廷重臣分别是四大宠臣之一的吏部尚书李通,左宣徽使敬嗣晖,翰林承旨翟永固,直学士韩汝嘉。
  这四位仁兄中,只有李通是前面提到过的熟面孔,其余三位都是陌生面孔。
  敬嗣晖字唐臣,易州人,曾经是完颜亮担任丞相职务时的心腹下属,完颜亮登基后,敬嗣晖由于坚决拥护自己的原主人,而分别担任谏议大夫、吏部侍卫郎、左宣徽使等职务。
  翟永固字仲坚,中都良乡人,在北宋第一次从金国手中买回燕京府时,曾经一度成为北宋的官员,在当年北宋的科举考试中,翟永固在诗词经义方面的考试中高举榜首,成为燕京地区的文科状元。
  但随着金国对北宋的开战,翟永固很快又一次变成了金国的官员,历任定武军节度使、清州防御使、工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翰林直学士等职务。
  韩汝嘉字公度,宛平人,但关于这位同志的个人简历非常稀缺,只能从各类史料中简单的得到一些非常稀少的信息。
  完颜亮南迁汴京、征伐南宋的提议甫一出台,这四位仁兄立刻分成了立场鲜明、完全相反的两大派别。
  支持完颜亮南迁汴京的当然是以李通为代表的佞臣派,支持李通的则是完颜亮昔日的下属敬嗣晖,李通不亏为完颜亮手下仅次于张仲轲的宠臣,他支持完颜亮的理由是:目前是迁都汴京、进而征伐南宋的绝佳时机,“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金国这一边,所以必须抓住这一天赐良机。
  李通的回答自然是非常迎合完颜亮的回味,但为了显示完颜亮作为一代“明主”的民主作风,完颜亮还煞有介事的向另两位旁观者翟永固和韩汝嘉征求意见。
  翟永固和韩汝嘉是典型的金国前期文人,但他们又不同于北宋末年赵佶老师手下的那帮祸国殃民的文人,他们都比较喜欢实话实说,一般来说,实话实说虽然会很难点,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真正的忠言。
  “燕京甫成,帑藏已乏,民力未苏,岂可再营汴邑?江南通好,岁帑无阙,遽兴征伐,亦恐师出无名。”
  这便是翟永固和韩汝嘉的实话实说,确实也是实话实说,燕京府的宫殿刚刚修建完成,国家和百姓们还没有恢复原气,不宜再搞迁都活动,另外目前南宋也比较听话,该给的岁币一分不少都给我们金国了,这样的征伐师出无名,得不到道义上的支持。
  忠言对于大多数皇帝来说,永远都是逆耳的,除非是百年难遇的一代明君,完颜亮虽然经常以明君自居,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个合格的明君。
  听到翟永固和韩汝嘉两个书呆子居然敢公然反对自己的提议,完颜亮勃然大怒,怒斥两人道:“非汝所知。”然后挥袖而去。
  这场君臣之间的对话结束后,四位朝臣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支持者得到了奖赏,第二天李通便被任命为尚书左丞,敬嗣晖则升为参政知事。
  虽然对于反对派,完颜亮并未采取任何惩罚措施,翟永固和韩汝嘉继续做着自己该做的官位,但目前不采取措施,并不代表以后就不会采取措施了,翟永固和韩汝嘉从此就可以高忱无忧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翟永固似乎非常清楚和熟悉完颜亮的脾气,知道自己已经深深触怒了皇帝大人后,翟永固主动选择了放弃,他很快就以年老体弱为由,向完颜亮提出来了退休申请。
  虽然翟永固从此远离了金国的政治舞台,但却因祸得福,躲过了完颜亮的政治迫害和清冼,并获得了善终。
  另一位仁兄韩汝嘉的命运则没有翟永固来得幸运,可能是韩汝嘉在性格方面比翟永固来得更为耿直,韩汝嘉并未向翟永固那样选择隐退江湖,而是继续坚持不懈的反对完颜亮发动对南宋的征伐战争。
  三年后,在完颜亮发动对南宋战争的前夕,身为谏议大夫的韩汝嘉依然非常执著地最后一次向即将出征的完颜亮再次进行劝诫,最后终于被完颜亮以通敌南宋的罪名赐死,完成了他作为谏臣的最终使命!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1-30 22:47:55 
回复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1-31 13:00:48 
回复 
  当然,在整个金国朝廷上下,反对完颜亮迁都汴京,南征南宋的官员也绝非就是翟永固和韩汝嘉两个倒霉蛋。
  当完颜亮就这个关系到金国国家未来发展大计的重要问题向四朝元老、燕京汴京两大工程的总指挥张浩丞相征求意见时,得到的答案也令完颜亮非常不满。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张浩同志的特点,虽然在处理内政、治理朝政事务方面张浩绝对是个好手,但同时他的个人性格中又缺乏韩汝嘉等人所具有的刚毅耿直,不敢正面直谏,更多时候的选择是明哲保身或忽悠蒙混。
  完颜亮在一次早朝以后,把张浩单独留在朝堂之上,向张浩询问南征南宋这个项目的可行性。
  其实张浩的内心深处是非常不赞同完颜亮的计划,他又不敢正面直谏完颜亮,怕触怒完颜亮,落得个丢官弃爵,但又不愿意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去故意附合、赞同完颜亮的计划。
  于是,张浩和完颜亮玩了一手忽悠的把戏,目的是希望以此来阻止完颜亮出兵南宋。
  “臣观天意,欲绝赵氏矣,”张浩先向完颜亮表达了自己的对南宋王朝命运的预言,那就是南宋的赵氏王朝很快就要灭亡了,其实不用我们派大军讨伐。
  完颜亮听完张浩的预言后,觉得非常奇怪,好好的南宋朝廷怎么会自己灭亡呢?
  于是,张浩又道出了南宋必然自己灭亡的理由:“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
  南宋皇帝赵构没有儿子,将来的国家继承人都没有,国家肯定会发生内乱,我们只要耐心等待机会,到时不用一兵一卒便可以得到南宋。
  说实话,张浩的这个忽悠把戏骗骗未成年人还差不多,但想忽悠我们精明十足的完颜亮,那简单就是天方夜谭,如果南宋十年后再发生内乱,难道我们就干等十年吗?
  虽然完颜亮对张浩预言南宋肯定会灭亡的观点很满意,但对张浩要求耐心等待机会的做法极其不满,这相当于就是用另类的方式在阻止完颜亮出兵南宋。
  所以张浩同志的忽悠把戏并未得到成功,相反还得到了完颜亮的小小惩戒,方式不变,杖打屁股。
  比起张浩的忽悠劝谏,另一位四朝元老尚书令耨碗温敦思忠对完颜亮的劝谏方式则来得更加直接和激烈。
  在一次完颜亮召开的商议南征南宋的民主会议之上,完颜亮向所有的群臣们征求南征南宋的意见,鉴于有前面翟永固、韩汝嘉和张浩同志的亲身经历,几乎所有的朝臣们没有敢对完颜亮的这个伟大计划提出反对意思,除了温敦思忠。
  温敦思忠是从宁江州开始便跟随阿骨打南征北战的骨灰级元老人物,在完颜亮继位后,温敦思忠的个人荣耀和地位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官居尚书令,位在所有丞相之上,封为广平郡王。
  按理说,已经年过甲的温敦思忠完全可以就这样不问政事、怡养天年了,但天生性情耿直、忠心耿耿的温敦思忠不忍心看到完颜亮和金国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温敦思忠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完颜亮的南征计划。
  虽然完颜亮非常生气,但对这位骨灰级的元老人物,完颜亮还是相当尊敬的,于是他又换了个话题,询问温敦思忠,如果我们攻打南宋的话,大概括多少时间能消灭南宋。
  温敦思忠的回复也很出乎意料,他居然还真的帮我们的完颜亮排了个攻打南宋的进度表,认为必须用十年以上时间才能消灭南宋。
  温敦思忠的理由是昔日太祖皇帝阿骨打伐辽,用了十年时间才获得成功,但如今金国百姓愁怨,师出无名,再加上江、淮地区暑热秋湿,非常不利于金国军队的作战,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功。
  温敦思忠此言一出,朝堂哗然,因为没有朝臣敢当着众人的面公然驳斥完颜亮,而且温敦思忠的言语也非常激烈,登时完颜亮勃然大怒,环顾左右卫士,欲取兵刃当场杀死温敦思忠。
  而我们的老臣温敦思忠毫无畏惧,当着完颜亮的面向慷慨陈词,“老臣历事四朝,位至公相,苟有补于国家,死亦何憾。”
  有时候,不怕死的人反而能获得生机,面对这位忠心耿耿、视死如归的四朝老臣,完颜亮最终还是恢复了冷静,将温敦思忠痛斥了一番,从此温敦思忠彻底在金国朝堂之上失去了发言权,不过对已经年近七十的温敦思忠来说,他的生命已近风烛残年,金国的命运也无法靠他个人来改变。
  连太师级人物温敦思忠都因为劝谏完颜亮而差点儿遭到身首异处的命运,整个金国朝廷之上几乎无人再敢对完颜亮的南征南宋说一个“不”字,但还真有不怕死的哥们再次公然挑战完颜亮的权威。
  这次的出头鸟名叫祁宰,目前的官职是金国太医院的太医,大家不禁会问,像祁宰这样一位只会望问闻切的医生怎么会干预朝政、劝谏完颜亮呢?这似乎应该是金国朝廷谏议大夫们的职责?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位祁太医,祁宰字彦浦,江淮人,北宋末年因为医术高超而成为北宋的太医,金国天会五年、北宋靖康二年,三月,金国军队在攻破汴京城后,在汴京城内掠夺各类技术型人材北归,祁宰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金国军队从汴京府带到了东北的会宁府。
  来到金国以后,祁宰在新的公司工作的非常出色,很快便再次进入了金国的太医院,尤其是在完颜亮继位后,祁宰由于医术高超而获得了完颜亮的大加欣赏,升迁为中奉大夫和太医使,而且还经常获得完颜亮的赏赐。
  但祁宰似乎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默默无闻地当一个医生,他似乎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忠君爱国,不过祁太医的精神可嘉,但运气不好,最终使自己成了完颜亮南征南宋的牺牲品。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2-01 12:19:19 
回复 
  顶起来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01 19:03:01 
回复 
  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十二月,祁太医利用一次给完颜亮的元妃奈剌忽看病之际,劝谏完颜亮放弃南征南宋的计划,不过他的劝谏措辞非常的严厉和激烈,其勇敢程度似毫不逊于温敦思忠同志。
  他的劝谏原文如下:
  “国朝之初,祖宗以有道伐无道,曾不十年,荡辽戡宋。当此之时,上有武元、文烈英武之君,下有宗翰、宗雄谋勇之臣,然犹不能混一区宇,举江淮、巴蜀之地,以遗宋人。况今谋臣猛将,异于曩时。且宋人无罪,师出无名。加以大起徭役,营中都,建南京,缮治甲兵,调发军旅,赋役烦重,民人怨嗟,此人事之不修也。间者昼星见于牛斗,荧惑伏于翼轸。巳岁自刑,害气在扬州,太白未出,进兵者败,此天时不顺也。舟师水涸,舳舻不继,而江湖岛渚之间,骑士驰射,不可驱逐,此地利不便也。”
  这篇劝谏书大致的意思是说:
  金国在建国初期,上有英明神武的阿骨打、吴乞买等两位皇帝,下有粘罕、宗雄、兀术等勇冠三军的将帅,靠着这样一个超级强大的阵容,金国都没能干掉南宋,统一天下。
  而如今谋臣猛将,都不和建国初期相提并论,如何能做到统一天下呢?
  况且为了征讨南宋,百姓们修中都、营京,已经搞得民怨沸腾,师出无名的讨伐南宋,最终只会落得个失败的下场。
  可以说祁太医的这篇劝谏文说出了大多数朝臣们的真实心声,你完颜亮再厉害,能比得过阿骨打和吴乞买两位老人家吗?你如今手底下能征善战的武将再厉害有谁能比得上粘罕和兀术等人呢?人家南宋已经在江南完全站稳了脚根,想要消灭南宋谈何容易。
  而作为一名太医的祁宰为何在南征南宋这件事情上,居然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主动触怒和挑战完颜亮呢?
  我认为祁宰这样做的动机主动有两和可能性。
  可能性之一,由于祁宰来到金国后,受到了金国历代皇帝的重用,尤其是受到了完颜亮的恩赐和奖赏,因此祁宰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名真正的金国人,和温敦思忠的出发点完全相同,为了自己的国家着想,为了不至于让完颜亮做出南征南宋的错误决策,他决心以死报国来劝谏完颜亮。
  可能性之二,祁宰虽然已经来到金国近三十年,但这位仁兄依然“身在曹营心在汉”,内心其实还是非常怀念自己的故国南宋,因此看到完颜亮想举全国这力发动南侵战争时,他从内心深处非常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故国再次遭受战争的灾难,所以他便列举了各种南侵的不利因素来阻止完颜亮的计划。
  如果祁宰的动机是出于第一种可能性,那么祁宰绝对可以称的上是金国的忠义之臣,但很可惜,我们的皇帝完颜亮却并不这样认为,完颜亮非常自然的把祁宰的动机联想到了第二种可能性,因此祁宰最终被完颜亮经极其惨忍的方式处死。
  我个人偏信于祁宰的动机是属于第一种可能性,不论祁宰对完颜亮的劝谏动机是基于何种可能性,但我认为至少祁宰具备了直言劝谏的勇气,称的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诤臣,而几乎所有的金国朝臣在这件事情上大多选择了沉默是金和明哲保身,因此太医祁宰的行为被后人所称颂。
  翟永固被迫罢官、张浩遭受杖打屁股之耻,温敦思忠则险遭杀生之祸,而祁宰和韩汝嘉则命丧黄泉,所有反对完颜亮南征南宋的朝臣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惩罚,完颜亮用自己擅长的极其恐怖的手段封堵上了所有朝臣们的嘴巴,让整个金国上下在思想上都得到了统一,那就是把南征南宋以目前整个金国最重要的国家大计。
  既然无人再敢出面公开反对南下的作战决策了,那么完颜亮便可以无所顾忌地倾全国之人力、物力进行军事备战了。
  可以说,完颜亮的军事备战行动和汴京府的营建工程几乎是同时展开的。
  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二月,完颜亮下达了军事备战的第一道命令,在全国范围内调集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诸路猛安谋克士兵和州县的渤海壮丁,加入完颜亮的南征大军,无论家中是老丁还是单丁。
  完颜亮的这道命令等于是在宣布要进行全国性的征兵,全民皆兵,誓灭南宋。
  同月,完颜亮命令工部尚书苏保衡、侍郎韩锡负责在通州附近建造战船,由昔日刘豫手下的水军将领徐文负责监督,在建造过程中因劳累致死的工匠不计其数。
  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完颜亮下达了军事备战的第二道命令,要求将全国各地的旧兵器都集中到中都一带,派工匠们日以继夜地打造兵器,而所有这些兵器的材料和费用都要从中都附近的百姓们身上搜刮,比如为了打造弓箭,必须要使用椎牛的筋革,筋革从哪儿来,只有从老百姓的牛身上来,于是中都附近百姓们的所有鸡鸭牛羊等动物便成了士兵们的猎物。
  为了统一天下,百姓们牺牲点动物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后消灭了南宋,有的是金银财宝、鸡鸭牛羊。
  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八月,完颜亮又命令在全国诸路调集作战用的军马,以户口为计,总共需要调集五十六万匹战马,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五十六万匹战马意味着五十六万个骑兵,完颜亮似乎要将整个金国的军队全部变成骑兵。
  完颜亮在整个正隆四年集全国之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进行的军事备战似乎要透支整个金国所有可以利用的任何资源,但他在大规模的进行军事备战的过程中,丝毫没有察觉到他已经失去了整个金国的民心。
  在他登基初期通过大规模改革所创立的“清风满天下”的太平局面,在他极度膨胀的南征欲望的驱使下,已经彻底变得“乌云盖天”,全国上下已经变得民怨沸腾,这也为完颜亮的这场南征战争蒙上了一层令人非常不安的阴影!
  

作者:权善 回复日期:2010-02-02 23:52:11 
回复 
  沙。
  似乎是很凑巧的,温敦思忠对于仍需要10年的判断基本是正确的,倘若晚十年,南征大计未必不能成也。
  完颜亮同志未免也太疯狂啦。五十六万骑兵,呼呼,岂不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支骑兵了?看到这儿我联想起梁惠王,和他有些相似之处呢。国家兴旺的时候,怎样折腾都没事,桂陵战败后也能够很快调整本国,很快又回到巅峰;金国亦如是,海陵兵败如山倒,金世宗完颜雍依然能在纥石烈志宁等协助下迅速稳定局势开创“盛世”,大约也是前期中期RP用光了,两者后期也都一样倒霉,中原国家的通病啊,郑,魏至于金皆如此。
  还有个问题很疑惑,两淮膏腴之地,金朝几次都占去了,为何最后都退回来了呢?1207年,蒙金宋孰强孰弱,扑朔迷离啊。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06 19:19:57 
回复 
  最近工作较忙,更新暂缓.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2-07 00:26:44 
回复 
  理解理解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07 19:07:19 
回复 
  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九月,汴京府的营建工程终于在一片争议声中顺利的竣工了,完颜亮在他登基期间所发起的第二次大规模国家级工程几乎耗尽了整个国家所有的人力和物力、财力。
  不过对完颜亮来说为了一统天下,征服海内,这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
  但完颜亮对此次南征抱着必胜的自信,并非是痴人说梦话,他有自己的一番道理。
  虽然完颜亮在行事处事方面有着他极其疯狂和恐怖的一面,但并不代表他的智商有问题,相反完颜亮对天下政治局势的发展有着相当明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完颜亮的南征必胜理由之一:
  南宋方面虽然在建国初期涌现了一大批的杰出将帅,甚至把金国的战神兀术都搞得狼狈不堪,但那都是成年旧事了,目前的南宋朝廷可以说是将帅凋零。
  岳飞在金宋和谈成功的当年春节,便被自己主人的赵构和秦丞相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整死了。
  韩世忠自从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金宋签订正式合约后,为了躲避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主动交出兵权,从此闭门谢客,纵游西湖,再也不过问兵事,公元1151年,韩世忠病逝。
  张俊虽然在针对岳飞、韩世忠等人的政治清冼运动中立下了大功,但由于南宋已经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作为武将的张俊也就基本上失去了表演的舞台,最终也失去了兵权,被封为清源郡王,公元1156年,张俊病逝。
  刘光世更不用提了,早在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兀术两度代宋时,胆小将军刘光世便以身体欠佳为由,主动要求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完全丢尽了南宋中兴四大将的脸面,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刘光世果然身体有庠,也病逝而去了。
  中兴四大将全部退场谢幕,南宋方面征战过金宋大战沙场的将领目前也只仅剩下刘琦、张浚、吴磷等少数几位猛人,其能够出场的阵容根本无法同天眷、皇统年间南宋的超级豪华阵容相提并论。
  既然南宋方面几位金国所忌惮的猛将都已经不在人世了,那么金国再次发起南征的胜算应该是明显高于天眷、皇统年间,完颜亮基于以上的考虑,认为自己的此次南征肯定是出师必胜。
  完颜亮的南征必胜理由之二:
  由于金国和南宋方面自从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正式签订和平条约以来,两国之间已经和平共处近二十年,以赵构为首的南宋朝廷又一次恢复了歌舞升平、纵情声色的享乐生活。
  在赵构眼中,天下或许真的做到无贼了,至于军事备战、边境防御等烦恼的事情完全被赵构抛到了西湖之中。
  “西湖纵乐无时休,要把临安当汴京”,似乎就是整个南宋王朝统治者们的最高生活境界。
  而反观我们的完颜亮同志,在登基不到五年的时间内,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涉及到国家各个领域的大规模改革,大大增强了金国的综合实力,并且在迁都燕京后,还大规模地疯狂地实行全国范围内的军事备战,非常明显的提升了金国的军事实力。
  一方是长年和平,军事荒废,另一方是长年备战、厉兵秣马,完颜亮要以先发制人、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南宋个措手不及,争取以闪电式的战争来彻底消灭赵构的南宋朝廷,这便是完颜亮自信必胜的第二个充分理由。
  尽管完颜亮对南征南宋朝廷抱着必胜的自信心,但完颜亮也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莽夫,在真正想要发动战争前,完颜亮不失时机的派出了访问南宋的使者团,名义上是进行正常的外交活动,暗地里却是刺探南宋方面的军事情报。
  但完颜亮万万没料到,真是他的这次很普通的出使活动却完全暴露了自己南征南宋的意图,事情就坏在他所派遣的使者团的团长身上。
  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十二月,完颜亮派出了以礼部侍郎施宜生为团长,耶律辟离剌为副团长的使者团,带着完颜亮的特殊使命出使南宋。
  施宜生,字明望,邵武人,幼年时期以博闻强记而出名,曾经过担任北宋的试学官、颖州教授等官职。
  天会七年(公元1127)一月,金军攻破汴京府,北宋朝廷宣告终止,施宜生便南逃江南,投靠赵构的南宋朝廷,但好景不长,我们的施宜生同志在南宋朝廷犯了点错误,为了避免牢狱之灾,施宜生干脆又投靠了刘豫的齐国。
  来到齐国的施宜生一度受到了刘豫的重用,被刘豫封为大总管府议事官,在此期间,施宜生为了讨好刘豫,还煞费苦心地写了一篇如何攻取南宋的策论,但由于施宜生和齐太子刘麟关系紧张,所以最终还是未能被刘豫所采纳。
  齐国被废后,施宜生转而成为金国的员工,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经张浩推荐,施宜生被封为翰林直学士,负责帮助完颜亮撰写战神兀术的墓志铭,要知道帮助金国的一代战神完颜兀术撰写墓志铭可不是件容量和情事,可见完颜亮对于施宜生文彩的欣赏和认可。
  在帮助撰写了兀术的墓志铭后,施宜生同志的仕途更加的一帆风顺,先是升官二阶,出任深州知府,再升为尚书礼部侍郎,迁翰林侍讲学士,直到正隆九年十二月,被完颜亮任命为出访南宋的使者代表团团长。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09 21:15:37 
回复 
  在得到完颜亮任命的最初,施宜生坚决不同意担任出使南宋的使者团长,因为毕竟施宜生曾经是南宋的员工,并且还曾经是南宋方面的罪犯,无论出于何种考虑,施宜生出使南宋非常不合适,而且施宜生本人也感觉无颜去面对他昔日的同事们。
  如果完颜亮顺从施宜生的意愿,重新考虑使者团长的人选,也许整个金国和南宋的历史就将重新改变,他的命运也会发生变化。
  但完颜亮不知道是出于何种原因考虑,居然死活不同意施宜生的推辞,态度相当坚定,出使南宋的使者团团长必须由施宜生担任。
  既然皇帝对施宜生如此的信任,施宜生同志也不好再驳皇帝的面子,于是施宜生欣然领命,和副使耶律辟离剌踏上了南下南宋的征途。
  关于完颜亮和金国的故事我写的已经足够冗长,接下来就该谈谈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有提及的赵构和他的南宋王朝了。
  自从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金国和南宋签订了长期友好、和平共处的条约以来,南宋和金国的确已经和平共处了将近十七、八年时间。
  双方非但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相反金宋两国还不断的进行正常的外交活动,除了正常的每年进贡岁币以外,每逢春节或金国皇帝的生日等重要节日,南宋方面必然会派出使者团送礼恭贺。
  即使金国方面发生了震惊海内的宫廷政变,南宋方面也是抱着绝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继续承认金国的新任皇帝完颜亮,该进贡的还是进贡,该送礼的还是送礼。
  而作为南宋开国皇帝的赵构同志,似乎已经将自己比作了南宋王朝的救世主,因为正是在赵构的率领下,南宋王朝才避免了灭亡的悲惨结局,并且还迫使金国划江而治,保住了来之不易的半壁江山。
  “王婆买瓜,自买自夸”,这不过只是赵构对自己的评价,至于后人怎么评价,赵构管不着,也懒得去管,他目前所要做的便是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和平岁月,在临安城内尽情地放纵享乐,畅游西湖,至于什么北伐复国的雄心壮志早就被赵构丢弃到了美丽迷人的西湖之中了。
  但你赵构喜欢和平友好、不想北伐复国,并不代表你的邻居金国皇帝也会抱有同样的想法。
  在完颜亶在位期间,由于完颜亶自身精神错乱,搞得金国内乱不断,根本不可能对南宋方面构成威胁,确实也让赵构同志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随着金国女真族人入主中原后的不断汉化,金国的最高统治者们也和自己一样开始学会贪图享乐,大家似乎都很默契地希望各自享乐,和平共处,毕竟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赵构是这样揣摩金国皇帝心思的,然而完颜亮不是完颜亶,他的雄心壮大志赵构根本无法获知。
  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正月,赵构派使者孙道夫到金国向完颜亮祝贺新年,完颜亮在召见孙道夫后,派左宣徽使敬嗣晖向孙道夫发出了一番赤祼祼的警告,大意是指责南宋方面违背条约、不讲信用,并且给南宋方面扣了两条罪名,一凡是金国逃入南宋的逃犯,南宋方面以各种理由不予遣返金国,二南宋方面在边境地区偷买战马、盔甲,行事诡异,图谋不轨。
  我个人认为,以赵构的性格和胆量,这两条罪名基本上是不可能成立的,但完颜亮强词夺理地给赵构戴上这两顶帽子,似乎在向南宋暗示着金国对南宋的真实意图,而我们的赵构同志显然小看了完颜亮这位年青人,对完颜亮的指责是不以为然,继续的寻欢作乐、纵情声色,完全放弃了正常的军事备战。
  不过虽然赵构对完颜亮的疯狂无动于衷,并不代表整个南宋的文武官员都是傻子,完颜亮在正隆四年的疯狂军事备战终于还是引起了南宋方面的有所警觉,为了确认金国方面的真正意思,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六月,赵构被迫派出了以枢密使王纶为首的称谢使,名为对金国称谢,实为剌探金国的军政情报。
  王纶,字德言,建康人,少年聪颖,十岁便能属文,是南宋不可多得的文学人才,也是南宋赵构时期著名的诗人,但要让诗人王纶去对付精明狡诈,擅长忽悠的完颜亮,显然王纶不是完颜亮的对手。
  完颜亮早就洞悉了王纶此行的真实目的,为了掩盖自己的南征意图,完颜亮决定给王纶唱一出好戏。
  首先,完颜亮派出了专门官员隆重接待王纶的使者团,每天都山珍海味地伺候王纶等使者团成员。
  然后完颜亮亲自在朝堂之上隆重接见王纶,并且仅留一名参政官员在场,完颜亮便像找到了知己一般,和王纶促膝谈心,大谈文学诗词,当然谈论的结果是王纶对答如流,完颜亮完全不是王纶的对手。
  完颜亮想要的便是这种结果,虽然无法在诗词文学方面胜过我们的大诗人王纶,但完颜亮的行为举止却完全迷惑了王纶,在王纶的眼中,完颜亮完全是个温文尔雅的文学皇帝,根本不可能怀有南侵南宋的野心。
  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九月,以王纶为首的称谢使团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回到了南宋,王纶向赵构汇报的金国情报是:“完颜亮和金国对我们南宋非常的恭顺,非常的友好,根本不可能对南宋有所企图,这都是皇您的威德所致。”
  好了,连我们的大诗人王纶都被完颜亮给忽悠了,赵构同志更加可以高枕无忧了,而到目前为止,南宋方面对完颜亮的南征意图几乎无一查觉,似乎预示着完颜亮的南征突然计划应该是天衣无逢,出师必胜。
  然而随着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十二月,施宜生的金国使者团的到来,所有的一切都将发生令人无法想象的变化!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2-10 22:56:55 
回复 
  祝楼主与各位朋友春节快乐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13 14:45:28 
回复 
  祝所有天涯的网友们春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14 23:06:08 
回复 
  正隆四年十二月,施宜生和耶律翼一行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南宋的都城临安府,受到了南宋方面的热烈款待,对赵构来说面子问题也很重要,既然你完颜亮可以放下架子优待王纶一行,那么我赵构也得以隆重的礼节来款待施宜生等人。
  于是赵构派出了以吏部尚书张焘为首的接待团来负责金国使者团的接待工作。
  张焘,字子安,饶州德兴人,年青时代曾经担任过李纲的幕僚,后来在靖康元年和李纲一起遭受了贬官的命运,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张焘受到了赵构的重用,很快升为吏部尚书。
  皇统二年,金国和南宋方面开始进行和平谈判,金国派出了以张通古为团长的使者团负责向南宋方面宣读诏书,在关于以何种礼仪来接待张通古的问题上,张焘据理力争,坚决不同意以赵构参拜金使的方式来接收诏书, 要求以平等的方式来接受金国的诏书,最终的结果是南宋和金国以东西相向的方式进行了接受诏书的仪式。
  张焘虽然维护了南宋王朝和赵构的尊严,但却得罪了当时南宋王朝炙手可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丞相,由于秦桧是坚定的主和派兵,他容不得其它官员作出得罪金国、不利于和平谈判的任何举动,所以注定张焘同志要开始倒霉了。
  而我们的张焘同志也非常的聪明和配合,主动向赵构提出身体欠佳、要求回乡养老的请求,而且一养就是十三年。
  直到公元1155年冬,南宋朝廷权倾朝野的丞相秦桧终于因病去世,秦桧的世世对整个南宋朝廷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甚至于影响了整个南宋的政局,很多昔日遭受秦桧排挤的官员开始大量重返朝廷,张焘同志官复原职,继续担任吏部尚书,并且还被任命为国使者团的接待负责人。
  本来,施宜生一行人的此次出使任务非常简单,就是到先到南宋临安府到处走走,顺便游山玩水,观察一下南宋方面的最新情况,然后礼节性的接受一些南宋方面的礼品,最后抹抹嘴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这次对施宜生来说,应该是个非常容易的出使任务,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容易,施宜生的使者团到了临安府以后,白天基本上自己做主游览临安府,晚上基本上由张焘负责安排吃喝,任务似乎完成的很顺利,南宋方面也没有查觉到他们此次出使的真意实意图。
  然而十多天后,事情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一切的缘由都来自我们的张焘同志。
  张焘在南宋是个相当正派和素有威望的官员,这一点作为前南宋官员的施宜生也非常敬佩,在来到南宋后,施宜生还特地向副使耶律翼介绍张焘同志的光荣事迹。
  某一天的早晨,张焘派人秘密邀请施宜生,要求施宜生单独到使馆和张焘聊天谈话,本来对张焘素有敬意的施宜生当然欣然接受了张焘的邀请。
  当施宜生来到使馆,第一次和张焘单独相处时,张焘却莫明其妙地和施宜生谈起了他的家乡福建邵武的风土人情和目前的近况,讲到情深之处,张焘还声情并茂,似乎是在开启一个几十年未归家的海外游子的内心世界。
  终于,年近花甲的施宜生内心世界受到了极大的震憾,自从二十多年前逃离家乡投奔刘豫后,他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家乡,家乡这个单词在他的字典中已经永远的消失了,因为他知道身为一个南宋的叛国者,他这一生几乎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在张焘述说家乡情的那一瞬间,施宜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颤动,施老先生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南宋的故人,应该为南宋作点事情,来弥补自己以往的过失。
  在情感的冲动之下,施宜生自以为聪明地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以错误的方式做了一件令他终生后悔的事情。
  在环顾四周没有其它金国使者在场后,施宜生向张焘大声地谈起了天气情况,“张大人,我看今天的北风刮得很强劲啊!”
  张焘当然不是傻子,因为他在一开始便非常怀疑施宜生使者团的真实意图,为了套取施宜生的情况,他故意出演了一场述说家乡情的苦肉计,目的便是引诱施宜生说出金国的真实情报。
  效果非常好,施宜生的第一句话便彻底地透露了金国的战略意图,北风便是暗指北方的金国,北风刮的强劲便是隐指金国将要南下进攻南宋,以张焘的智商要破解施宜生的这句隐语,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
  但施宜生恐怕张焘同志无法理会他的隐语,便再来到书桌前,假装写字,向张焘大声喊道:“张大人,笔来!笔来!”
  笔来便是暗指必来,金国的军队必定会来。
  施宜生以瘦语的方式,用非常简单的两句看似普通闲聊的家常之话,将整个金国的战略意图完全透露给了张焘。
  张焘的苦肉计获得了完美的效果,在向赵构进行了密奏后,南宋方面终于及时获知了完颜亮的惊天大阴谋。
  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一月,施宜生圆满地完成了出使南宋的任务,和副使耶律翼踏上了返回金国的征程,在渡淮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副使耶律翼不知是何原因,居然一个人先偷偷地渡过淮河,回到了金国,至于原因,无人知道。
  但耶律翼的诡异行踪最终使施宜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虽然施宜生以极其隐晦的意思向张焘透露了金国的战略情报,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施宜生向张焘透露的两句瘦语自然也会传到耶律翼的耳朵中。
  如果耶律翼是属于那种智商极低、根本不懂暗语的傻帽,那么施宜生的命运似乎还有挽回的希望,但很可惜,耶律翼属于智商还比较正常的人,所以他便非常警惕地提前渡淮,向完颜亮报告了施宜生在南宋的所作所为。
  完颜亮被施宜生的泄密行为彻底激怒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处心积虑所制定的进攻南宋的战略计划,就这样被自己所信任的官员轻而易举地出卖给了自己的对手,这相当于是提前给南宋发出了一个报警信号,那么所谓的突然袭击,闪电战术都会变得失去应有的作用。
  盛怒之下,完颜亮决定严惩泄密者施宜生,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四月,施宜生被完颜亮用烹杀的极其残忍的方式处死,完颜亮也通过施宜生事件向所有金国的文武百官们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不论谁敢破坏南征南宋的大事,都将遭到严惩,“敢坏我大事者必将遭到灭亡。”
  但无论如何,完颜亮的阴谋计划还是被施宜生以自己的方式泄露给了南宋,施宜生将用自己生命的代价去改变完颜亮、金国和南宋的命运!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2-16 00:55:41 
回复 
  sofa sofa sofa

作者:冬青林 回复日期:2010-02-16 16:01:34 
回复 
  留个记号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19 18:52:01 
回复 
  尽管南征计划已经被施宜生泄漏,但这丝毫没有减灭完颜亮的南征热情,既然计划已经暴露,完颜亮干脆抛弃了对南征计划遮遮掩掩的态度,公开加速了南征南宋的军事步伐。
  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十月,完颜亮为了使金国军队的总数量达到自己理想完美的百万大军,除了征调诸路猛安谋克士兵以外,终于向金国西北边境的契丹部落下手了。
  契丹部落在辽国灭亡后,全部成为了金国的属民,而金国的历代皇帝为了更加有效和安全地对这些契丹部落进行管理,采取的方式都是把这些契丹部落赶到西北边境地区,一来可以防止这些契丹部落发生叛乱,威胁到金国在中原的统治,毕竟契丹人曾经和金国有着血海深仇,二来可以让契丹部落帮助金国镇守西北边境,抵御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搔扰。
  本来金国对契丹部落这样的处理措施无可争议,契丹部落作为亡国的民族能够在金国的地盘上得以生存延续,并且还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地盘可以作主,虽然他们的生活说不上锦衣玉食,但至少是能够勉强吃饱穿暖,乐得清闲,二十多年来一直和金国的居民们相安无事。
  但是完颜亮的一纸征调令终于彻底激怒了所有的契丹人,完颜亮派牌印官燥合和杨葛到西北边境的契丹部落中,要求征调所有的契丹壮丁充当南征南宋的主力军,自然会遭到契丹部落的强烈抵制。
  契丹人心里都很清楚,完颜亮疯狂地向契丹部落大量征集壮丁,其实是打着一箭双雕的算盘,一来可以帮助完颜亮充实金国军队的力量,为南征南宋争取更大的胜算,二来可以让世仇契丹人充当攻打南宋的先锋部队,充当金国军队的炮来,顺便可以除掉桀骜不驯的契丹人。
  完颜亮的如意算盘打的很精明,但契丹人也不是傻子,自然不会轻易上当,但皇帝的命令又不能不听,于是契丹部落的首领们开始和负责征兵工作的燥合、杨葛两人就征兵事宜进行谈判,当然他们反对征兵的理由不能说得太露骨,他们当然有他们非常合理的理由。
  “我们契丹人这十几年来一直辛辛苦苦地帮助金国皇帝镇守西北边境,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和我们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如果把我们部落的青壮年全部征调到南方战场,那么剩下我们部落的老弱儿童如何能抵御北方民族的进攻呢?这样做不是把我们契丹人逼上绝路吗?所以请两位大人帮我们向朝廷说明这里的实际情况,最好不要征调我们契丹部落的壮丁,让我们继续为朝廷镇守边境。”
  说实话,契丹人的这个理由也确实是个非常充分的理由,他们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好话说尽,也就是希望燥合和杨葛能够体谅他们的困难,不要从契丹部落征调壮丁或者说尽量少征壮丁。
  燥合和杨葛虽然非常清楚契丹人的困难和苦处,但完颜亮的性格脾气他们都非常了解,如果他们胆敢为契丹人说话,那么等待他们的就必将是是死亡,谁要坏完颜亮的大事,谁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如果强行对契丹部落进行征兵工作,很可能会彻底激怒契丹人,甚至会导致契丹再发动叛乱。
  所以燥合和杨葛这两位征兵工作负责人碰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关于如何来应对这帮契丹人,两位负责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燥合同志比较精明,他是绝对不干去违抗完颜亮的命令的,所以他对契丹人的态度是既不答应,也不反对,跟契丹人捣捣浆糊。
  而杨葛同志显然没有燥合的心态放得开,他在碰到这样一个难题后,变得整天忧郁心急,茶饭不思,因为害怕以后会因为征兵这件事受到完颜亮的严惩,他居然忧虑成疾,还没等完颜亮来找他麻烦,自己一个人先一命呜呼去见上帝了!
  一个人大打忽悠牌,另一个居然畏罪自杀,看到契丹部落的征兵工作如此之缓慢,完颜亮终于又要发飚了,他向燥合同志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燥合必须立即进行征兵工作,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摆在燥合同志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遵照完颜亮的指示,在契丹部落强行进行征兵工作,第二条则是仿效老搭挡杨葛同志,以死亡来结束一切烦恼和忧愁。
  燥合同志的心态还比较正常,所以他必须选择第一条路,在另一位牌印官耶律娜、尚书令史没答捏合和招讨使完颜沃侧的配合下,燥合开始派兵在契丹部落强行抓捕青年壮丁。
  契丹人的所有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们即将面临生存之危机,为了反抗完颜亮的残暴政策,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环境,契丹部落终于打响了反抗金国的第一枪。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五月,契丹部落在招讨司令史契丹人撒八的率领下,发动叛乱,征兵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燥合、招讨使完颜沃侧被群情激昂的契丹部族们当场格杀,耶律娜和没答捏合则被契丹部族们抓为人质,撒八取招讨司贮存的三千副盔甲,正式宣告抗金起兵的开始。
  这次撒八领导的契丹部族起兵,是自辽国自灭亡以后契丹部族的首次大规模起兵,已经被金国欺压和迫害了三十多年的契丹成员们在这一瞬间将所有心中的怒火全部指向了完颜亮和他的金国。
  撒八的起兵就如同点燃了草原上的野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何况是一群昔日勇猛无比的契丹人,在撒八的影响下,山后四群牧、山前诸群牧的契丹部落纷纷响应撒八起兵反金,整个金国临潢府登时淹没在了契丹部落起兵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作者:阴乳飘香 回复日期:2010-02-19 19:37:49 
回复 
  江主席博爱善良,对学生很仁慈,十分爱护学生!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请仔细阅读《江选》,第一卷,72页!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20 12:12:49 
回复 
  契丹部落的大规模起兵叛乱无疑给了正在加急筹划南征南宋的完颜亮当头一棒,前方战事还未开始,自己的后院却先开始着火,老天爷似乎老总是和我们的完颜亮过意不去。
  但完颜亮信奉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人生信条,你撒八和契丹人居然敢破坏我的南征大事,那么等待你们的就只有死亡,完颜亮为了确保南征南宋的军事计划得到以顺利进行,决定先派遣部分西北地区的军队对大逆不道的撒八和契丹人进行残酷的镇压。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五月,完颜亮任命右卫将军萧秃剌为讨伐契丹叛军的先锋官,负责消灭撒八的契丹叛军。
  但完颜亮深感萧秃剌无法担当这个重任,为了确保顺利地彻底消灭撒八的叛军,完颜亮又再次派出自己的亲信枢密使仆散忽土和西京留守萧怀忠领兵一万帮助萧秃剌共同讨伐契丹叛军。
  仆散忽土是完颜亮当年登基皇位时的大功臣,对完颜亮家族一向忠心耿耿,而萧怀忠虽然是奚族人,但由于在贞元二年(公元154年)萧裕的叛乱事件中,萧怀忠坚定在站在完颜亮一边,并且成功顺揭发了萧裕的叛乱计划,而一度受到完颜亮的特别嘉奖。
  完颜亮自认为像撒八这样一群契丹部落成员造反,要枪没枪,要钱没钱,充基量是一群衣衫褴缕的农民军,怎么能够和自己的几万朝廷正规大军对抗呢?
  所以完颜亮并没有把撒八和他的契丹叛军放在眼里,他相信萧秃剌、仆散忽土和萧怀忠不出三个月就会把撒八的人头进献给他。
  他目前的首要任务还是南征南宋。
  正隆六年二月,完颜亮在全国各地征集水手三万余人,从中都燕京府征运战船至安肃州(今河北徐水附近)。
  正隆六年三月,完颜亮命令所有骑兵部队到山后养马放牧,准备在秋季南下征战。
  正隆六年四月,完颜亮先命令所有文武百官,包括尚书省、枢密院、大宗正府、劝农司、太府、少府的官员都先到汴京府进行办公上班,吏、户、兵、刑四部,四方馆、都水监、大理司各派遣一名官员到汴京府开始办公。
  同月,完颜亮命令所有诸路猛安谋克步兵向汴京府靠拢。
  正隆六年五月,完颜亮在所有诸路士兵中间挑选五千名神箭手组成一支精兵部队,这些神箭手们均穿戴茸丝联甲,紫茸在上,黄茸、青茸在下,完颜亮把这支部队称之为硬军,又号称细军,其实就是完颜亮自己组建的亲卫军。
  这支部队衣着华丽、英勇善战,一度被完颜亮称之为常胜部队,甚至完颜亮还夸下海口认为只要靠着这五千硬军就可以消灭南宋。
  不过这只不过是完颜亮的吹嘘之词,至于这支硬军部队到底能在南征战争发挥多少作用,说实话,我很持怀疑态度。
  军事备战已经基本准备齐全,完颜亮在空余时间还不忘记向对手赵构和南宋王朝进行武力示威。
  因为自从施宜生瘦语方式向张焘泄露金国的南征计划后,完颜亮觉得既然计划已经泄露,就没有必要再藏着掖着了,干脆开门见山地公开地向南宋方面发起挑战。
  正隆六年五月,完颜亮最后一次向南宋方面派遣使者进行外交活动,签书枢密院事高景山、右司员外郎王全分别作为金国贺生辰团的正、副使者来到了南宋。
  当然,高景山和王全两人此行的任务有点危险,摆明了是要向南宋武力示威,找借口挑起战争,这绝对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所以作为正使的高景山关键时刻向赵构请了个假,说自己有点口吃,不太方便进行外交发言,因此请副使王全权代劳。
  而王全同志似乎是摆明了要在南宋的地盘上给自己出尽风头,在临安府的宸殿上,王全在宫殿东壁,面北厉声向赵构宣读完颜亮的诏书。
  当然,这份言语措词极其强烈的诏书是完颜亮经过深思熟虑后亲自起草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我完颜亮对二十年前梁王兀术和赵构划所签订的以淮河为界的国界线非常不满,因为当时我年纪还小,不太懂事,所以这条国界线我无法认可,你们应该把江淮之间的地盘让给我们金国,希望你们南宋方面再次派遣至少是宰相级的使者到金国汴京和我商谈此事,而且希望最好在八月份之前去,否则过时不候。
  第二部分,再顺便告诉赵构你一声,你那位被抓到我们金国的大哥赵桓同志前几天因年老体衰病死了,你作为弟弟应该搞个仪式超度他一下。
  这份诏书一经王全口出,整个南宋朝廷朝廷一片哗然。
  诏书的第一部分内容完全是公开地武力挑战南宋,你完颜亮借着对国界线的不满意的口气,那就摆明了要强行夺取南宋的江山。
  而第二部分内容更加令南宋方面感到气愤填膺。
  虽然赵桓已经不作老大三十多年,但作为南宋大多数官员的昔日领导,大家对赵桓还是有着深厚感情的。
  虽然弟弟赵构从内心深处并不希望赵桓回到南宋的怀抱,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危险,但真正听到自己已经分别三十多年的亲人的死迅后,已经年过半百的赵构登时老泪纵横,嘘唏不已,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而关于赵桓之死,历史上颇有争议,一种说法是认为赵桓早在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六月就因病去世了,完颜亮为了封锁消息,故意隐瞒赵桓的死迅,直到发动战争的前夕才向南宋透露,另一种说法是认为赵桓其实是死于完颜亮之手,在正隆六年五月的一次骑马活动中,完颜亮下令骑手们故意让赵桓从马上摔下,然后制造赵桓被骑手们不小心踩踏而死的意外事故。
  第一种是正史的说法,而第二种似乎是野史的说法,这里我们就不去深入研究了,反正赵桓已经死了,对完颜亮也已经没有任何政治上的利用价值了。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2-22 14:59:31 
回复 
  可惜啊!如果当年事完颜昌胜利,金国执行和宋朝的和平路线,放弃中原地区,回去东北做土皇帝的话,也许金宋都不会灭亡了。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23 19:58:50 
回复 
  最近工作较累,需要休息,更新暂缓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27 12:41:15 
回复 
  完颜亮对南宋的最后一次武力威慑式的外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因为高景山和王全在南宋临安府的过激行为和言论已经彻底激怒了南宋的文武百官,就连一向懦弱胆小的赵构也因为自己大哥赵桓的去世而显得义愤填膺,大有和金国誓不两立的态势。
  所以说,高景山和王全同志能够活着回到金国,也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既然外交武力威慑已经毫无作用,那么完颜亮的下步行动就是准备实施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七月,完颜亮正式下诏迁都汴京府。
  当浩浩荡荡的迁都大军来到汴京城外时,汴京府内的所有文武百官早已等候在城门口,自左丞相以下,都以九节礼仪来迎接完颜亮的到来。
  但老天好象故意和完颜亮过不去,当完颜亮刚刚进入南薰门时,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风云突变,狂降暴雨,所有的仪仗礼仪都无法再维持正常的秩序。
  当完颜亮硬着头皮冒着暴雨来到承天门,天气变得异常恶劣,迅雷大作,狂风四起,一场原本欢欢喜喜的迁都仪式被突如其来的坏天气搞得不欢而散,使得原本心情非常愉悦的完颜亮极度郁闷。
  而这场不受欢迎的暴风雷也给完颜亮即将发动的南征计划笼罩了一层厚厚的乌云。
  但完颜亮是相信“人定胜天”这个道理的,不管你老天爷如何地和自己过不去,自己就是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而迁都汴京工作安排完成后,完颜亮进行报复工作了,这次报复的对象不再是金国的皇亲国戚和功勋大臣,而是金国昔日两位邻居辽国和北宋的皇室成员。
  鉴于原辽国居民契丹族人对金国桀骜不驯、经常发起叛乱,而南宋方面的赵构也变得不再俯首帖耳,因此完颜亮觉得必须先要教训一下这两个曾经的手下败将。
  说实话,完颜亮教训的方式,很不地道,居然拿昔日辽国和北宋的皇家俘虏们开刀,原辽国耶律皇室的子孙和原北宋赵佶、赵桓的子孙后代们一共一百三十多人被完颜亮咔嚓一声,全部上了西天极乐世界。
  但血腥的杀戮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坏消息又接踵而至,萧秃剌、仆散忽土和萧怀忠的征讨契丹撒八的大军非但没能给完颜亮带来撒八同志的人头,相反还被撒八同志搅得焦头烂额,毫无进展。
  原因很简单,并非是萧秃剌、仆散忽土和萧怀忠这三位仁兄的能力值差,而在于他们的对手撒八同志的能力值较强,面对来势汹汹金国大军,撒八同志毫无畏惧,率领手下的契丹族士兵们同萧秃剌的先锋部队展开激战。
  契丹和女真是世代仇敌,再加上契丹人平日受惯了女真人的压迫,怒气一旦释放,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所以萧秃剌同志的先锋部队非但没击败撒八的契丹农民军,相反还多次被撒八击退,再加上粮草不继,萧秃剌只得退守临潢府内。
  初战告胜的撒八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因为他发现自己的这支契丹部队面临着相当艰巨的困难,虽然可以击退萧秃剌,但金国的一万五千增援部队在仆散忽土和萧怀忠的率领下,随时都有可能向撒八发起致命的攻击。
  而且即使撒八能够再次击败仆散忽土和萧怀忠,完颜亮还可以派出其它人率领更多的军队来对付他,直到把他彻底消灭为止。
  所以作为这支契丹农民军的领导人,撒八有义务和责任帮助这群契丹士兵们找到一条适合他们的生存之道。
  撒八终于做出了自己的艰难抉择,向西进行长征,投靠远在西域的西辽国。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七月,撒八率领他的这支契丹农民军沿龙驹河西行,神出鬼没地避开了萧秃剌、仆散忽土和萧怀忠的征讨大军,如出笼之鸟般自由地向西而去。
  正在苦苦搜寻撒八同志踪影的仆散忽土和萧怀忠似毫没有查觉到撒八的西行意图,等到他们发现撒八和他的契丹农民军已经沿着龙驹河向西逃脱后,才恍然大悟,这两位仁兄连忙和萧秃剌合兵一起,共同追击撒八。
  但撒八同志的行军速度相当之快,很快便渡过龙驹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仆散忽土等三人再也无法追上撒八的契丹内农民军,他们能做的就是只能是隔河相叹,向完颜亮汇报剿匪的战况。
  撒八同志的故事我们暂时告一段落,关于他和他的契丹农民军的故事还没结束,我们以后还会继续关注他们,现在撒八同志和他的契丹兄弟们跑了,那么仆散忽土、萧怀忠和萧秃剌三位剿匪负责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八月,完颜亮以坐逗留不即追贼的罪,也就是相当于玩忽职守的罪名将仆散忽土等三人免去一切职务,押送进京治罪。
  但镇压契丹叛军的任务不能群龙无首,完颜亮终于决定杀鸡用牛刀,动用自己计划南征大军中的两位猛人来解决撒八的问题。
  第一位,名叫白彦敬,部罗火族人,职务是吏部尚书,南征万户,兼枢密副使,这位仁兄在完颜亮登基前几乎默默无闻,毫无作为,但完颜亮慧眼识人才,将白彦敬提拔到了枢密副使的职务,相当于是金国的国防部副部长,这次讨伐撒八白彦敬的职务是北面兵马都统。
  第二位,名叫纥石烈志宁,是金国战神兀术的女婿,我们在前面曾经谈到过这位仁兄,志宁沉毅而有大略,深得岳父兀术的喜爱。
  皇统二年,志宁和完颜亮一同跟随兀术出征南宋,这两位年青人志投意合,很快成为了挚友。
  完颜亮即位后,志宁历任兵部尚书,左宣徽使、都点检等职务,正隆六年志宁迁为枢密副使兼开封尹,和白彦敬一样,志宁是完颜亮南征大军中的一员非常重要的棋子,志宁被任命为北面兵马副都统,跟随白彦敬一同出征讨伐撒八。
  事实证明完颜亮并没有看错志宁和白彦敬, 志宁和白彦敬在三个月后的那场政治风暴中,都显示出了对完颜亮的绝对忠诚和忠心,并且坚定地选择了拥护和支持完颜亮。
  但完颜亮似乎在任命讨伐契丹农民军的主帅问题上,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他不应该将自己南征大军中的两名心腹爱将白彦敬和志宁盲目地调到西北讨伐契丹,因为就在三个月后,完颜亮将遭受到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而在那场灾难中,完颜亮终于感受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
  也许,完颜亮将白彦敬和志宁留在南征大军中,可能自己会躲过那场灾难,也许会如何,也许会如何,也许又会如何,历史从来不会有也许,如果有了太多的也许,那么历史也就不能再成为历史了!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2-28 19:59:45 
回复 
  讨伐契丹叛军的任务已经安排完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完颜亮终于可以实施他多年以来的第三个夙愿——南征南宋了。
  但就在完颜亮下达出兵命令的前夕,汴京皇宫中又出现了非常不和谐的声音,居然还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次向完颜亮劝谏放弃南征。
  而这次不怕死者的身份和地位更加显赫和高贵,她就是整个金国后宫身份和地位最高贵的太后徒单氏。
  徒单氏是完颜宗干的正妻,为人非常贤惠善良,但不幸的是她并没有给宗干生过任何儿女,所以只能认领完颜亮的大哥完颜充为儿子。
  虽然自己没有生儿育女,但徒步单氏却非常喜欢宗干的几个儿子,尤其是对完颜亮,徒单氏更加的喜爱。
  天德二年(公元1140年)正月,成功登基皇位的完颜亮同时册封自己的嫡母徒单氏和生母大氏为两宫皇太后,徒单氏居东宫,号永寿宫,大氏居西宫,号永宁宫。
  尽管徒单氏得到了和大氏相同的皇太后的封号和地位,但在完颜亮的心中,还是对徒单氏非常忌恨。
  首先徒单氏对完颜亮的弑兄夺位的行为颇有微词,私底下表示了完颜亮的不满,第二正是由于徒单氏的存在,使得完颜亮的亲生母亲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皇太后。
  所以虽然徒单氏名义上是东宫皇太后,但实际上完颜亮平日里更多的是照顾和亲近自己的亲生母亲大氏。
  贞元元年(公元1156年)二月,完颜亮甚至在迁都燕京府时,居然把皇太后徒单氏一个人丢在了上京会宁府,让徒单氏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会宁府生活。
  虽然完颜亮的性格很残忍,但他身边的女性们却个个都很善良,从妻子徒单氏到母亲大氏,完颜亮的亲生母亲大氏也是个非常心底善良的女性,她对完颜亮的这一做法非常不满,多次要求完颜亮将徒单氏接到燕京府。
  贞元元年(公元1156年)四月,才住入新皇宫两个多月的大氏病重,临终前这位善良的母亲还对完颜亮千叮万嘱,要求完颜亮必须将徒单氏接到燕京,而且要向亲生母亲一样对付徒单氏。
  虽然完颜亮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非常疼爱,但大氏还是离开了人世间,要知道大氏是整个金国唯一敢公开反对训斥完颜亮、而完颜亮完全不敢顶嘴反抗的人。
  如果大氏不死的话,也许可以阻止完颜亮的疯狂军事行动,唯一可以稍微约束和控制完颜亮的女性已经去世了,完颜亮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不过大氏病逝后,为了表示对母亲大氏的尊重,完颜亮还是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贞元三年(公元1158年)十月将徒单太后接到了燕京府,并且还一度对徒单太后非常恭顺,徒单太后坐起,完颜亮都亲自搀扶,徒单太后要用什么东西,完颜亮都亲自送到太后手中,孝顺恭敬的程度简直令外人都瞠目结舌。
  如果徒单太后在将来的日子里,安安稳稳在呆在皇宫中安度晚年、不问身外事的话,那么她或许可以得到善终,但她似乎被完颜亮表面上的孝顺恭敬给迷惑了,以为完颜亮的性格已经转变,所以她最终触及到了完颜亮的最不愿别人干涉的事情——南征南宋。
  徒单太后在后宫中曾经私下底对完颜亮的南征南宋计划颇为不满,还曾经多次私下劝阻完颜亮放弃南征南宋,如果换了其它人早就被完颜亮给废掉了,但无论如何徒单太后都是当今金国的皇太后 ,完颜亮选择的是忿忿不平,不予理睬。
  事实证明完颜亮对徒单太后的一切孝顺恭敬的行为都仅限于表面现象,一旦徒单太后敢违抗完颜亮的旨意,完颜亮照样会撕下孝顺恭敬的假面具,对徒单氏太后痛下杀手。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六月,完颜亮对徒单太后的积怨终于到达了顶峰,导致完颜亮做出了令人无法相信的疯狂行为,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徒单太后在入住汴京府后,曾经派自己的宫女高福娘去伺候完颜亮的起居生活,当然高福娘很自然的要被完颜亮所临幸,但完颜亮为了监视徒单太后的一举一动,便再派高福娘回到徒单太后身边,充当完颜亮的间谍,作为回报高福娘可以在完颜亮南征回京时封为妃子。
  而此时,正巧仆散忽土受完颜亮之命出征讨伐契丹撒八,临行前仆散忽土来到后宫向徒单太后辞行,由于仆散忽土终身受宗干家族的恩惠,他对徒单太后也是非常尊敬,所以两人可能对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完颜亮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一番较长时间的谈话。
  很不幸,这番谈话全部被完颜亮刚刚任命的间谍高福娘听到,高福娘为了能够成为完颜亮的妃子,在她丈夫特末哥的唆使下,决定向完颜亮告发徒单太后和仆散忽土的谈话内容,当然高福娘为了向完颜亮邀功请赏,对谈话内容的添油加醋是必须的!
  其实徒单太后和仆散忽土谈话内容的大意无非也就是报怨完颜亮频繁地迁都,又穷兵黩武,搞提民怨国疲,现在又发生了契丹叛乱的事情,国家的前途命运堪忧!
  但完颜亮是个生性多疑发猜忌的人,他从这番谈话中得出的结论是徒单太后对自己极其不满,准备勾结手握兵权的仆散忽土以及她养子完颜充的四个儿子发动叛乱,夺取自己的皇位和江山。
  谋反之罪任何人都不能赦免,所以完颜亮决定对徒单太后下达必杀令。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2-28 22:39:26 
回复 
  元宵快乐!!
  
  元宵快乐!!
  
  元宵快乐!!
  
  元宵快乐!!
  
  元宵快乐!!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3-01 13:14:41 
回复 
  
  
  中国医学在金元时期有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可以说至此终於整理并发展完备了!
  
  其中
  所谓的 “金元四大家”(或四大派)就是集其大成者
  可见金、元 时期在医学理论与技术方面还挺先进的
  
  但是
  俺一直搞不清楚
  金元四大家是哪四个人或哪四个学派?
  又哪些人是金朝的人?哪些人是元朝的人?
  他们彼此之间似乎又互相师承或对立
  弄得俺很难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说恩怨
  
  春秋兄这帖子是讲金国历史的
  历史除了政治与军事之外
  还可以有经济以及科技等层面
  
  
  
  不知春秋兄可有这方面的资讯?
  能否在帖子里就金元四大家中金朝的部份大致说一下呢?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01 17:45:33 
回复 
  金元四大家是指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享,其中刘完素,张从正,李杲都是金国人,而朱震享是元朝人,我肯定会提到这前面三位医学家,而且我在第三篇完颜亶篇中曾经简单提到过刘完素:
  ————————————————————————
  
  完颜亶继位后,金国皇族之间爆发激烈的政治斗争,各方势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殊死斗争,但做为仅次于金国三师的重量级人物,韩企先在这场满腥风血雨的斗争中却毫发未损,安然无痒,甚至在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韩企先还被完颜亶封为濮王。
  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主要是韩企先同志的资历和威信实在是太高了,曾经的三朝元老,受到过阿骨打和吴乞买的特别照顾,就凭这层关系,金国的几位大佬人物就不敢轻易去动这位一代贤相。
  而另一方面是韩企先的确有过人之处,史书记载这位丞相史博古通今,知人善用,经他推荐的各级官员基本上都能做到尽职尽责,很少出现不合格的官员,就连宗干、粘罕、兀术等金国大佬们都对韩企先的这个能力称赞不已。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韩企先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金国汉族官员中的领袖人物。
  不过在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也就是韩企先刚被任命为濮王不久,还发生了一件差点让韩企先乐极生悲的插曲。
  就在韩企先大摆宴席,庆贺自己封王的第三天,韩企先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
  韩企先的家人们为此四处求医,甚至连完颜亶也亲自派太医为韩企先进行治病,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任何效果,韩企先的病情有增无减。
  为了挽救老丞相的生命,无奈之下完颜亶只好使用了悬榜求医的最后一招。
  连金国太医都无法医治的怪病,一般的江湖郎中哪里敢去揭榜,别钱没挣到把命给丢了,所以刚开始几天根本没有敢去为韩企先治病。
  不过韩企先同志运气还不错,最后终于有一位年仅二十岁的年青医生自告奋勇、主动揭榜为韩企先治病。
  这位年青医生在仔细察看了韩企先的病情后,为韩企先开了一幅名叫“六一散”的清暑利湿的中药,韩企先服用后立刻药到病除,拣回了一条老命。
  爱才如命的韩企先对这位二十岁的年青医生居然能有这样高明的医术感到非常惊讶,极力推荐他到金国太医院做官。
  但这位小伙子面对可以让自己出人投地的大好机会却主动选择了放弃,而是拿起自己的药箱,默默无闻地回到自己的老家河间,继续着自己的医学研究事业。
  这位年青医生名叫刘完素,由于小时候自己的母亲生病时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去世,刘完素便下定决心立志从事医学研究,为百姓们解除疾病的痛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也许刘完素对韩企先的拒绝是明智的,因为三十多年后,刘完素终于成为了金国的一代名医,并创立了金国医学界中著名的“寒凉派”。
  后人把刘完素称之为金元医学界中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另外三位则是金代的张从正、李杲和元代的朱震享。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01 21:53:35 
回复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八月,完颜亮在将仆散忽土等三人抓捕进京之际,决定率先向仆散忽土的“幕后主脑人物”徒单太后开刀了。
  八月的某天,完颜亮任命点检大怀忠、翰林待制斡论、尚衣局使虎特末、武库直长习失作为使者向徒单太后宣读诏书,护卫高福、辞勒、浦速斡带四十名士兵随从,在徒单太后下跪接诏时,将徒单太后杀死。
  徒单太后死亡的过程相当残忍:
  大怀忠负责宣读诏书,等徒单太后跪拜时,虎特末负责从背后用兵器将徒单太后击倒,但第一次并没有彻底使徒单太后死亡,太后受击后再次挣扎爬起来,于是虎特末再次将徒单太后击倒,不过看起来徒单太后生命力比较顽强,还是没有死亡,一旁的护卫高福为了免除徒单太后的痛苦,干脆直接用白练直接将徒单太肝缢杀,彻底终结了这位太后的生命。
  而完颜亮似乎对徒单太后极度怨恨,就连徒单太后的尸骨也不放过,徒单太后的尸体在宫中就地焚毁,所有尸骨全部抛入水中。
  徒单太后的被杀绝对是个悲剧,她后至死都无法相信,这个自己视为亲子,而且表面上对自己恭敬无比的儿子居然能够忍心杀死自己的母亲,并且抛尸弃骨,令自己死后都不得安宁。
  我是个无神论者,不相信神鬼之说,但如果这个世界真有神鬼,我相信徒单太后是做鬼也不会放过完颜亮的!
  完颜亮一怒之下杀死徒单太后的行为后患无穷,使的整个金国的文武百官对完颜亮已经彻底失望,完颜亮进一步感受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
  杀戮还没结束,为了彻底消灭徒单太后的势力,完颜亮又开始了自己人生之中的最生一次杀戮。
   “主脑人物”徒单太后已死,接下来该是仆散忽土等人了,仆散忽土、萧怀忠、萧秃剌等三人以讨伐契丹叛军不利、具有勾结契丹叛军嫌疑的罪名被处死。
  大哥完颜充早在皇统九年便因病去世,于是完颜亮选择向完颜充的儿子下手,完颜充的儿子檀奴、阿里白被杀,另外两外儿子元奴\耶补兒则逃亡辽东,不知所踪。
  杀戮终于结束了!一切敢于阻挡完颜亮南征步伐的障碍已经全部解除。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九月,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要到来了,完颜亮站在汴京府的城楼下,终于下达了自己准备了多年的发动南征南宋总攻的命令。
  完颜亮的整个南征大军总兵力约六十万,共分四路。
  第一路大军是南征南宋的主力部队,由完颜亮亲自率领,总共三十二路总管兵,分别称之为神策、神威、神捷、神锐、神毅、神翼、神勇、神果、神略、神锋、武胜、武定、武威、武安、武捷、武平、武成、武毅、武锐、武扬、武翼、武震、威定、威信、威胜、威捷、威烈、威毅、威震、威略、威果,
  金国唯一的元老级战将太保、枢密使完颜昂被任命为左领军大都督,尚书右丞李通为副都督,尚书左丞纥石烈良弼被任命右领军大都督,老将判大宗正乌延蒲卢浑为副都督,御史大夫徒单贞为左监军,判大宗正事徒单永年为右监军,左宣徽使许霖为左都监,河南尹蒲察斡论为右监。
  这三十二路总管兵由完颜亮担任主帅,由汴京进发,目标是渡淮、过江、直取临安,徒单贞为先锋,率兵两万先取淮阴。
  第三路大军是第一路主力部队的侧应,由太原尹刘为汉南道行营兵马都统制,济南尹仆散乌者为副都统制,由蔡州出兵,进攻荆襄一带。
  第三路是水军,由工部尚书苏保衡担任水军都统制,完颜郑家奴为副都统制,率领金国的战船和水军,由海道进攻临安。
  第四路大军是西路军,由河南尹徒单合喜担任西蜀道行营兵马都统制,平阳尹张中彦为副都统制,率领西路军由凤翔进攻大散关。
  四路大军的总攻命令下达后,完颜亮终于开始朝着自己艰苦而又漫长的南征族途跨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03 21:30:45 
回复 
  七、秦陇山区的狼烟再起
  大散关,位于陕西宝鸡以南的清姜河岸,因该关隘设置于大散岭上而称为大散关。
  大散关是关中西南的唯一要塞,自古以来便是巴蜀、汉中进入关中的咽喉要道,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七十多次争夺大散关的战争。
  天会九年(公元1131年),金国的战神兀术同志为了打通进攻巴蜀的通道,曾经在大散关附近的和尚原同吴玠、吴璘兄弟进行了极其惨烈的拉锯战,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金国同南宋签订了长期和平共处打约,似乎是对大散关这个自己的伤心地心有余悸,兀术特地将金国同南宋在陕西的国界线划在了大散关之上,两家每人一半,谁也别想独自占有大散关这个军事要地。
  和平的岁月是如此的短暂和宝贵,不经意间二十年过去了,秦陇山区的大散关在经历了二十年的和平岁月后,终于再次遭受到了战火的摧残!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九月五日,金国的西路军在接到完颜亮下达的进攻命令后,在西路军都统制徒单合喜和副都统制张中彦的带领下,以迅雷之势突袭金宋两国的国界关隘大散关,并一举攻占大散关,令南宋方面大为震惊。
  金国西路军的副统帅张中彦同志我们已经在前面进行过详细介绍,而对于金国西路军的主帅徒单合喜,我们则相对比陌生。
  徒单合喜,上京速苏海水人,世袭猛安,史书对他的评价是“身材魁伟,臂力过人,一经闻见,终身不忘,”基本意思是文韬武略、文武全才。
  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是徒单合喜在金国军事舞台初露锋芒的开始,当年担任陇州防御使的徒单合喜以四战而出名,第一战以兵十五人败宋兵二百于高陵,第二战经兵百人败宋兵二千于秦州,第三战以兵八百人败宋兵三千五百于凤翔,第四战以二谋克兵败宋兵二千于饶凤关。
  虽然每次战争都是小打小闹,但徒单合喜以少胜多,四战四胜,在青年时代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天生所具备的军事指挥才能,很快徒单合喜因军功而升为平阳尹、临洮尹、延安尹。
  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鉴于徒单合喜曾经在陕西一带的杰出表现,完颜亮任命徒单合喜为陕西统军使兼河中尹,徒单合喜开始成为金国在陕西地区的统军大员。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九月,徒单合喜被完颜亮任命为西蜀道兵马都统,也就是金国西路军的主帅,负责进攻南宋的巴蜀地区,牵制南宋的军事力量。
  虽然通过突然袭击攻占了大散关,但对徒单合喜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到来,因为南宋在四川地区的头号军事猛人吴璘还未出场,金国的战神兀术、元老撒离喝、完颜习不住、蒲察胡盏都纷纷败在吴璘手下,作为金国中生代武将的杰出代表,徒单合喜同志能够击败如日中天的吴璘吗?
  徒单合喜不相信名气,他相信的是实力,你吴璘名气再大,我徒单合喜照样敢和你进行硬碰硬的生死决战!
  在攻占大散关后,徒单合喜命令副帅张中彦和陕西统军完颜喀齐喀率精兵五千深入南宋国境三十里,分兵三寨,急攻南宋的黄牛堡。
  南宋的黄牛堡守将李彦坚向四川宣抚使吴璘飞骑告急求救,狼烟四起,时隔二十年后,金国同南宋在秦陇山区再次爆发战争!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3-03 21:36:39 
回复 
  
  现在不是有很多所谓的昏君或亡国之君都被人翻案了吗
  所以俺个人也开始怀疑现在留下的史书是不是都将完颜亮给丑化了呢
  
  毕竟南宋一边因为他的南征不可能说他的好话
  而金国一边夺得政权的一派也不可能说他英明
  
  
  
  秦始皇 曹操 隋炀帝 等人哪怕做了再多令人不敢领教的事
  都还是有那么多人肯定他们为他们翻案
  完颜亮是否真的比上述这些人更变态更凶残呢
  金史中的他那些恶行真的如史料所记载的吗
  
  恐怕除非真有时光机才能知道鸟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05 18:22:12 
回复 
  其实对完颜亮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私生活,我也是半信半疑,但目前也只有金史可以参考,我也只能信之.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06 17:44:47 
回复 
  面对咄咄逼人的徒单合喜和来势汹汹的金国西路大军,作为南宋在四川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昔日的小吴将军吴璘必须要有所动作了!
  其实吴璘在四川地区的军事备战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着手开始实施了。
  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十二月,施宜生在出使南宋的外交活动中,用瘦语的方式向南宋方面道破天机,泄露军情,但赵构同志显然对施宜生的暗示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虽然知道完颜亮极有可能撕毁和约,进攻南宋,赵构同志还是抱着“安边息民”的态度,寄希望于完颜亮同志能够突然良心发现,继续遵守已经签署了二十年的和平条约。
  而吴璘则不同,相比他的老板赵构而言,吴璘对金国和完颜亮的南侵野心了解得比较彻底,在皇统二年金宋和平以后的一段难得和平的岁月中,吴璘根据十几年来和金军作战的实战经验对金国军队的特点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并还曾编写了《兵要》和《阵法》两部军事文章,虽然两部军事著作的主要内容已经失传,但一些片断内容还是流传了下来。
  吴璘认为金国军队相比南宋军队有四大长处:一是骑兵、二是坚忍,三是甲重,四是弓矢,南宋军队如果想击败金国军队,必须克制金国军队的这四大长处,而且吴璘也已经想出了克制这金军四大长处的方法。
  用分队阵形来克制金军的骑兵,用番休迭战克制金军的坚忍,用劲弓强弩克制金军的甲重,用远弓来克制金军有弓矢。
  当然,这些针对金军的四大法宝是否真的有用,吴璘自己也心中无底,一切由实战来检验吧!
  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吴璘和自己的部下,另一位川中名将姚仲就曾经在兴元府一带招募五州义军共两万余人。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二月,在战争阴影日趋浓厚的情况下,吴璘派兵驻守武兴,同时派自己的两位部下姚仲和王彦分别驻守兴元和汉阴,南宋大军在秦岭南麓摆开阵势,恭候金国大军的到来。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五月,在南宋和金国已经正式撕破脸皮后,吴璘被赵构任命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四川地区的全部军事行动。
  但不幸的是,在吴璘接到赵构的任命后不久,他便因病卧床不起,严重影响了四川地区的军事备战行动,而完颜亮却乘虚而入,先声夺人,攻占大散关,并深入南宋境内三十里。
  大散关失守、黄牛堡告急,身为四川宣抚使的吴璘大为震惊,他完全没有预料到完颜亮的军事行动如此之迅速,使得四川方面的许多南宋军队毫无防备。
  形势非常紧急,吴璘抱病而起,强行进行了宣抚使的简单就职仪式,然后亲自上阵,乘座肩舆,来到自己昔日战败过兀术的杀金坪指挥作战,同时命令部将高崧率兵增援黄牛堡。
  昔日小吴璘将军的威名在很多金国将士中间都是如雷贯耳,对很多参加过和尚原、仙人关战役的金国将士来说,吴璘无疑是个梦魇,吴璘带病亲自出征,将给徒单合喜和张中彦所率领的西路军带来巨大的考验。
  黄牛堡激战正酣,在得到了吴璘的增援部队后,守将李彦坚和高崧决定使用南宋军队中的秘密武器——神臂弓来对付金国骑兵。
  神臂弓原本是北宋年间,西北地区的部落首领李宏进献给宋神宗的,神臂弓其实是一种踏张弩,偏架弩,弩弓用坚硬的山桑木制成,弩梢用檀木,干蹬用铜铁制。
  射手们使用时和其他踏张弩一样,用脚踏住干蹬,身体保持站姿,腰腹退臂全身同时用力张开弦,把箭矢放入箭槽,瞄准,发射。
  《宋史》中对这种武器的基本描述是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二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
  说的简单点,这种神臂弓的主要优势在于射程远,穿透力强,这两个特点正好可以克制金军的重甲和弓矢两大长处。
  而我们的老韩韩世忠同志还曾经对神臂弓进行过改良,使得神臂弓的最远射程达到了三百六十余步,成为当时非常可怕和恐怖的一种武器。
  不论你穿上多么坚硬的铠甲,只要被神臂弓这种变态的武器射中,基本上你就没有任何存活的机会!
  而且,神臂弓非常适合在山区丘陵地带进行防御作战使用,因此神臂弓就被吴玠、吴璘兄弟在秦岭一带的防御战中大量的使用。
  金国的骑兵虽然装备精良、作战勇敢,但所有这一切优势在神臂弓面前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金国的铠甲骑兵们纷纷被神臂弓射出的弓弩穿透铠甲而亡。
  李彦坚和高崧使用神臂弓多次击退金国骑兵的猛烈进攻,金国身穿重装铠甲的骑兵们无法抵御神臂弓的威力,张中彦和完颜亮喀尔喀在见识到了神臂弓的恐怖威力后,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决定放弃黄牛堡,率兵撤回大散关。
  黄牛堡的危机宣告结束,吴璘同志决定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徒单合喜和张中彦,他的选择是反攻大散关,将金国军队赶出南宋。
  而此时,我们的赵构同志又给忙的焦头烂额的吴璘添麻烦了,每当川陕地区发生战争时,赵构总会派一位文官担任四川的最高行政长官,名为辅助吴氏兄弟,其实是怕吴氏兄弟在四川拥兵自重,构成威胁。
  三十年前,赵构派的是胡世将,而三十年后,赵构派出的四川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四川制置使名叫王刚中,这位王刚中的到来会给秦陇山区的这场战争带来新的变数吗?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07 14:03:57 
回复 
  关于正隆六年金国和南宋在陕川的战争,史书记载很少,尤其是有关金国的战争描写,资料太少,不好写!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08 01:59:19 
回复 
  完颜亮和杨广同志感觉是一个DNA克隆的,属于雄才大略但是运气极差的哥们,过分的使用自己的国力,使之超负荷过载。
   那个很诡异的私生活应该是真实的,因为那种事情只对汉人比较过分,作为蛮族没有这种严格的限制,因为在艰苦的辽东每一个可以生育的女人都是资源,杀了兄弟娶嫂子是生存法则,否则就是资源浪费,李世民同志也玩过。
   杀皇族很大程度是从部落民主体制过渡到帝国体制的一个过程,金国开国的时候实际是部落民主体制,有类似罗马元老院一样的勃极列议会。之后皇权逐渐强大,但是贵族会议还有一定实力,要建立中国式皇权社会就必须清除这些人。
   其实那种杀戮更接近于后来朱元璋砍亲密战友。从熙宗的时候就开始了。
   是帝国的必经之路不能说多残暴。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08 02:15:00 
回复 
  不过南征绝对是个愚昧的行动,当时乱七八糟的金帝国类似一个水泥没有干透的建筑,需要的是稳定,任何麻烦都不要找。
   而且他和杨广符坚一样属于不会用兵,没有正经指挥过作战。从他召集60万大军就可以看出愚昧了。
   60万大军是怎么个概念呢?
   20世纪40年代淮海战役
   为保障前线60万部队作战66天,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总共动员了543万民工支前,动用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艘,汽车257辆,平均前方每1人作战需要后方9人提供运输保障。也许你会说还有弹药呢?的确,有弹药,但是那时候中国战场消耗弹药有限,淮海战役各种炮弹679943发(国共两军火炮以75毫米为主,少量105、150.平均10公斤左右),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而粮食则是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因此主要的运输量还是粮食,而且弹药很可能是那250台汽车负责运输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金帝国和延安的补给压力是一致的。金国要想保障60万大军在长平和赵军对峙近9个月,如果只运输粮食,需要动员520万人力,74万头挽畜,消耗200万吨粮食。
   这对于12世纪的生产力而言是个灾难。
   而且在没有无线电、电报的时代,运作六位数的部队是个无法完成的工作,部队和恐龙一样迟钝。
   人类只有到19世纪有了铁路电报蒸汽船后,20万以上的部队才能正常运作。
   如果完颜亮够聪明的话,应该先安抚契丹。然后驱使汉军南下,女真主力在后监督,许以重利。后世的清帝国就这么玩的,下江南的先锋是三藩、李成栋一类人,。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08 02:31:59 
回复 
  仔细想想,历史上喜欢出动大军的基本都是自取灭亡,符坚80万南下、杨广百万大军打高丽、完颜亮60万大军南征,明英宗50万人北伐。还要加上拿破仑同志50万大军攻打俄罗斯。
   当然传说波斯百万攻希腊、秦国动不动就60万,我们应该归结为记录错误。
   实际看最近的清史就知道,农业国家的动员效率是相当有限的。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08 02:38:37 
回复 
  而我们的老韩韩世忠同志还曾经对神臂弓进行过改良,使得神臂弓的最远射程达到了三百六十余步,成为当时非常可怕和恐怖的一种武器。
   ————————————————
   这个基本不予考虑,三百六十余步换算成米不低于400米,这已经超越了线膛步枪了。

作者:仙鹤湖 回复日期:2010-03-08 07:11:27 
回复 
  说句诗词吧。楼主觉得完颜亮的词如何?
  小时候觉得本朝太祖的词不错。可我现在觉得他是在模仿完颜亮。
  大家觉得呢?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08 19:24:31 
回复 
  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九月,四川制置使王刚中受赵构之命到大散关的前沿阵督军,这位王刚中是位地地道道的文官,以前从来没有到过战场,更别说让他和南宋的将士们共同杀敌了,这位仁兄为了避免自己遭受金军的弓矢袭击,居然还乘坐了一顶特制的皮舆来到吴璘的前线指挥部青野原,结果引得南宋的将士们哗笑不止。
  虽然王刚中是赵构任命的四川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但这位仁兄对于军事一窍不通,他亲自来到前线无非是做个样子给赵构看看,起到鼓励将士,振奋军心的目的。
  至于前线的一切军事指挥活动,王刚中非常的顾全大局,既然自己完全不懂军事,那么干脆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都交吴璘,自己绝不干涉吴璘的军事指挥。
  所以说,吴璘能遇到一位和自己相互配合、关系融洽的文官同事,绝对是他的福气。
  在黄牛堡的危机结束后,吴璘立即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南宋军队下一步的军事计划,吴璘的建议是金军占领大散关就等于是扼住了南宋军队的咽喉,使得南宋军队无法向宝鸡、凤翔一线进军,因此必须首先夺回大散关,才能在战略上取得主动地位。
  于是,吴璘任命凤州知府杨从义担任进攻大散关的主将,同时又命令部将彭青率兵偷袭金军在渭河南岸的大营,配合杨从义对大散关的进攻。
  九月十八夜间,彭青率领突袭队夜袭渭河南岸宝鸡桥头的金寨,并获得了成功,但作为正面进攻大散关的主力部队,杨从义的部队却受阻于大散关下,毫无进展。
  作为金国中生代武将的杰出代表之一,徒单合喜能够担当金国西蜀道兵马都元帅的职务,靠的不是裙带关系和溜须拍马,靠的自己的真才实学。
  在金军兵败黄牛堡后,徒单合喜终于领教到了吴璘的厉害,因此及时对西路军的战略进行了调整,将所有主力部队退回大散关,利用大散关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进行严防死守,同时调集陕西地区的其它金军固守宝鸡和凤翔一带。
  大散关、宝鸡和凤翔三个据点的金国军队互为犄角,相互支援,因此即使宝鸡渭河南岸的桥头寨被彭青攻破,南宋军队依然无威胁到大散关的后方。
  而与此同时,徒单合喜利用大散关的的有利地形,击退了杨从义的进攻,金国西路军同吴璘的吴家军在大散关附近展开坚苦的拉锯战。
  为了缓解吴璘的吴家军对大散关的军事压力,徒单合喜决定和吴璘玩一次“声西击东”的游戏,他调集陕西地区的诸路金国军队,驻扎在大散关西侧的陇州、秦州一带,摆出了一副要从陇州、秦州大举进攻四川的姿态。
  其实陇州和秦州一带的金国军队只是负责对南宋的利州西路一带进行佯攻,目的是吸引吴璘的主力部队离开大散关,而徒单合喜率领的金国西路军主力其实还隐藏在大散关附近,只要吴璘的主力部队离开大散关,徒步单合喜便可以率领大军从大散关突入南宋境内,直取汉中。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吴璘同志的特点是遇强愈强,虽然徒单合喜的“声西击东”之计看起来很高明,但要在吴璘面前玩计谋,徒单合喜似乎还嫩了点。
  吴璘经过对战场情况的敏锐观察和仔细了解,很快便识破了徒单合喜的计划策,如果按照正常将领的正常思维,吴璘的正确作法应该是对徒单合喜在秦、陇两州的佯攻不予理睬,继续大军围攻大散关。
  但如果仅仅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和徒单合喜对弈出招,那我们也太小看四川的头号军事猛人吴璘了,吴璘在得知徒单合喜的真实战略意图后,决定反过来和徒单合喜玩一手“将计就计”的游戏。
  既然你徒单合喜希望我去进攻秦、陇两州,那么我就听你的话,派大军去进攻秦、陇二州,当然围攻大散关的主力部队必须调动。
  但吴璘的高明之处便在于让杨从义率领一小部分军队继续留在大散关进行攻击,并且搞得昼易硅旗,夜增火鼓,未不可测,让徒单合喜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其实吴璘已经识破了他的计策,所以吴璘并未中计,围攻大散关的军队并未进行调动。
  就当徒单合喜被吴璘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军事部署搞得晕头转向、无法揣测吴璘的真实战略意图之际,我们的吴璘同志已经派兵神出鬼没地向金国秦州发起了攻击。
  九月十九,吴璘任命阶州骑兵统领刘海、同统领王中正,左军统领贾士元率领三千骑兵星夜急驰突袭秦州。
  

作者:比妹妹 回复日期:2010-03-08 20:01:58 
回复 
  完颜阿骨打……
  
  关注很久了,漫漫看.

作者:飞天禽螺 回复日期:2010-03-09 20:01:57 
回复 
  看了两年,不知还有多久才能看完?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阿细2009 回复日期:2010-03-11 17:40:13 
回复 
  一直在跟着易读本看,感觉写得不错,提个小小的意见,差错率较多,我指的是错别字.学习了,谢谢作者.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11 19:04:09 
回复 
  对于金兵的人数有点怀疑,以金国初年那个生产力,充其量支持10万以内的兵力。兀术同志在和尚原一下子就报销十万,金国基本就黄了。

作者:完璧归赵蔺相如 回复日期:2010-03-11 21:08:08 
回复 
  看过,来过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11 21:12:02 
回复 
  作者:阿细2009 回复日期:2010-03-11 17:40:13 
    一直在跟着易读本看,感觉写得不错,提个小小的意见,差错率较多,我指的是错别字.学习了,谢谢作者.
  _____________-
  谢谢阿细的提醒,由于时间仓促,我的错别字较多,以后会经常进行修改!

作者:潮崩 回复日期:2010-03-11 21:16:56 
回复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作者:左海西湖 回复日期:2010-03-12 00:18:04 
回复 
  还是慢慢看~~~~~~~~~~~
  顶一下~~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12 21:41:56 
回复 
  金国在秦州的守将名叫萧济,是个原辽国的降将,这位仁兄行军打仗的能力不行,但却非常的傲慢自大,非常看不起南宋的军队,在他眼中南宋的将领和士兵们都和他们的老大赵构一样,胆小怕事、懦弱无能。
  所以整个秦州城的防御备战工作非常松懈,很多金国将士整日忙着贪图享受、喝酒作乐,根本没把南宋军队放在眼中,谁也没有预料到南宋军队在事隔二十年后会主动向秦州发起突然攻击,甚至有位名叫乞求瑙的将领在每次饮酒正酣时,都会高唱“金宜有、银宜有,我曹为乐宜耐久”的流行歌曲。
  而且在刘海率领奇兵向秦州进行突袭之际,自视甚高的萧济居然还主动把秦州城内的三千军队调运到隔壁领县去征集粮草,整个秦州城的守军只剩下些老弱病残。
  形势对刘海的南宋军队非常有利,在顺利的到达秦州城下后,刘海和王中正、贾士元三人共同商讨攻城方案。
  虽然目前秦州城中守军力量薄弱、秦州城的城防工作非常松懈,但秦州城经过三十年前的战乱后,已经将城区移至城北的山地,新的秦州城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必须出奇制胜,才能确保胜利。
  刘海提出的策略是在秦州城外积稿纵火、蒙蔽金军,乘金军无法摸清南宋军队的动向之际,一举攻下秦州城。
  九月二十五日傍晚,刘海命令南宋军队在秦州城外燃起熊熊大火,整个秦州城顿时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我们的萧济大人根本不知道城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正当萧济和秦州的金军在烟雾弥漫中苦苦寻觅城外的状况时,刘海立即率领南宋的军队向秦州城发起了总攻。
  傍晚时分,秦州城外城被南宋军队攻破,一向非常瞧不起南宋军队的萧济大变成了缩头乌龟,死守内城,二更时分,秦州城再也无法抵挡住南宋军队的攻势,吹牛大王萧济选择了向自己眼中所谓的胆小鬼、懦弱者南宋军队投降。
  刘海和他的南宋军队仅用不到一天的时间,便把金国在秦陇地区的军事重镇秦州一举拿下,并得到粮草十馀万斛。
  秦州的失守给固守大散关的徒单合喜当头一棒,但徒单合喜还未来得及消化秦州失守的苦酒,吴璘同志的第二步棋又出手了,在秦州城失守的当天,刚刚攻破宝鸡渭河南岸桥头寨的吴璘部将彭青、强英和张德率领第二支突袭队突袭陇州方山原。
  方山原位于大散关、宝鸡以西,陇州以南,瞰临渭水,控扼着凤翔与秦州之间的交通要道,方山原一旦失守,将会对陇州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徒单合喜在方山原屯集重兵驻守。
  彭青兵临方山原后采取的第一步战术是招降,向方山原的金国守军发出招降书,方山原的守军当然不是萧济,招降失败,鼓青下令摆开阵势,对方山原进行猛攻。
  战斗进行的非常惨烈,彭青率领南宋军队同方山原的金军大战十五次,最终夺取了方山原。
  方山原失守,陇州南大门洞开,彭青和张德乘胜追击,又向陇州发起了攻击。
  金国陇州城守将共有两人,知州奉国大将军卢某和同知昭武大将军刘某,对这两位金国将领,史书上似乎不愿浪费笔墨纸砚,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甚至连这两位仁兄的名字都未留下,似乎并不值得我们去记住这两位仁兄。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就暂且称他们为卢奉国和刘昭武吧。
  但实际的情况是这两位仁兄在这次秦陇战争中的表现非常的不一般,吹牛大王萧济选择的是保全生命、苟且偷安,而卢奉国和刘昭武的选择是拒不投降、为国尽忠。
  九月三十日,彭青和张德率领的第二路突袭队对陇州城进行了强行攻击,陇州城的防御力量并不比秦州强多少,很快陇州城被彭青和张德攻破。
  但卢奉国和刘昭武在城破之后的选择是拒不投降,率领残余军队同彭青、张德的南宋军队展开巷战。
  巷战失利后,卢奉国和刘昭武率领最后的生力军逃至陇州城内的凉楼之上,继续抵抗。
  彭青和张德已经没有耐心再进行劝说招降活动了,他们的选择是不再进行强行攻击,为了避免军队的伤亡,而是采取积薪烧楼的方式,直接将卢奉国和刘昭武化为了灰烬!
  卢奉国和刘昭武才是真正的军人,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的选择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历史却不曾记得这两位金国的将领,可能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主人是女真金国!
  也许,如果陇州之战的双方角色互换:金国军队攻破陇州,南宋的陇州守将卢某和刘某拒不投降,被金国将领烧楼而亡的话,那么也许史书就会详细记载南宋将领卢某和刘某的事迹,卢某和刘某也许会在史书上留下大名!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15 21:53:31 
回复 
  比起秦州、陇州的攻防大战,南宋同金国在洮州的战争则平谈无奇的多,南宋军队几乎不费一枪一弹便轻而易举的得到了洮州城。
  九月二十七日,吴璘派出的第三支突袭奇兵在部将曹洑的率领下,突然兵临洮州城下。
  金国洮州城的守将名叫阿林哲,但这位仁兄目前不在洮州城中,而是离开洮州,到前线阵在去商议军事了,整个洮州城中群龙无首。
  面对曹洑从天而降的南宋军队,洮州城的全体军民们束手无策,这时洮州城中出了位女领导来领导洮州城的军民对付南宋军队。
  这位女领导便是阿林哲的夫人包氏,包氏在洮州城面临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代替丈夫阿林哲处理应对复杂的军事局面。
  不过我们的女领导包氏并没能想出什么退敌破敌的良策,她的选择很简单,一切为全城军民的生命着想,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全体向南宋军队投降。
  包氏的想法获得了洮州同知昭武大将军鄂吞察济的同意,于是洮州城的全体军民在包氏和鄂吞察济的率领下向曹洑开城投诚,南宋军队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洮州。
  洮州城的最高长官在得知自己的老婆擅自主张开城投降后,感觉走投无路,只好选择向吴璘投降。
  吴璘对主动投诚的阿林哲和包氏给予了极高的待遇和荣耀,阿林哲被赵构赐姓为赵姓,并被封为姚州同知,继续担任南宋的官员,包氏则被诏封为令人。
  吴璘的三路奇兵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内连续攻克金国在秦陇地区的秦州、陇州、洮州三城,威震陕西,令金国在秦陇地区的许多州城守将惊恐万状,再加上吴璘在秦陇一带极力拉络人心,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寂寞,主动向吴璘示好了。
  这次出头的金国的兰州汉军千户王宏同志,王宏同志原本是南宋的秉义郎,在皇统年间的金宋大战中,王宏被金国俘虏,并投降金国,担任了兰州汉军千户的职务。
  但王宏身在金营心在宋,总想有朝一日重新回到南宋的怀抱,二十年的和平岁月都没能动摇王宏的意志,在得知南宋军队重新发起对陕西的军事攻势后,王宏终于决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虽然王宏同志的愿望很伟大,但却困难重重,因为王宏的官职太小,既不是兰州知府,也不是兰州同知,更不是兰州城的军队统帅,只是个兰州城中的中级军官,要想像包氏那样率领兰州城的全体军民向南宋军队投降,无异于痴人说梦话。
  但王宏同志发扬了不怕艰险、排除万难的决定,首先在他的汉军中作思想工作,要求的兰州汉军同意跟随自己南下投奔吴璘。
  汉军毕竟是汉军,毕竟和南宋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经过王宏的一番教育,大部分汉军士兵同意起兵,但兰州城的女真族士兵和兰州城的几位高级官员不同意王宏的投降做法。
  顺我者活,挡我者死,九月三十日,王宏为了确保起兵的成功,和徒弟鲁孝忠率领兰州城的汉军士兵向不愿意投降的女真族将士们发起了攻击。
  要说王宏手下的这帮汉军士兵们战斗力还不是一般的强,经过一番激战,王宏和鲁孝忠居然把兰州守将安远大将温腾乌延和同知镇国上将军富察萨给干掉了。
  最终,王宏和鲁孝忠率领五百骑兵、二百步兵,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南宋的怀抱。
  王宏的突然反正对吴璘来说无异是个天大的喜迅,王宏等人受到了吴璘的热情招待,吴璘随即以赵构帝的名义任命王宏为武功大夫(第27级武阶)、兰州知府、统领熙河军马,任命鲁孝忠为秉义郎、兰州同知。
  正隆六年,九月围城,秦陇山区硝烟弥漫,吴璘对秦陇山区的的九月围城计划大获全胜,九月之间连下秦、陇、洮、兰四州,熙河一带再次纳入南宋的领土范围。
  吴璘并不满足于既有的辉煌战果,因为尽管吴璘在秦陇山区攻城略寨,纵横驰骋,但作为他的对手徒单合喜同志却视若无睹,继续重兵屯集大散关、凤翔、宝鸡一线,使得吴璘始终无法突破金国的关中防线。
  因此吴璘决定做出战略大调整,派遣自己的两位得力部属,兴元都统制姚仲、金州都统制王彦分兵两路攻击大散关东侧,从侧面威胁长安!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16 19:36:29 
回复 
  十月十七,兴元都统制,另一位川陕名将姚仲开始出马了,姚仲曾经是吴玠的部将,参加过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的仙人关大战和皇统元年(公元1141年)的秦州剡家湾大战,是目前川陕大将中名气、战功仅次于吴璘的一名老将。
  姚仲命令部将王俊率领一支部队从洋州出发,翻越秦岭之间的崇山峻岭,在关中一带联络当地的抗金武装,威胁长安的大后方。
  十月二十,王俊率领所部人马突袭整厔(今陕西周至县),面对突如其来的南宋军队,整厔城中又有汉军士兵开始弃暗投明,一名叫赵顺的士兵大开北门欢迎南宋军队的到来。
  战况进展是如此的顺利,王俊为了避免自身的伤亡,向整厔城的守将宣威将军徒单萨哈发出了劝降书,但徒单萨哈坚决拒绝投降。
  战斗似乎不可避免,受到南宋秦陇山区三支奇兵的鼓舞,王俊的东路突袭队同样表现十分出色,仅用一天时间的激战,便相继占领东、西、南门,并最终占领了整个整厔。
  守将徒单萨哈,完颜呼达等被俘,缴获战利品不计其数。
  整厔的失守对于徒单合喜来说,比秦陇四州的失守更加令人胆战心惊,因为整厔位于长安以西不到五十里,如果王俊的部队快马加鞭,只要一天时间便可兵临长安城下。
  吴璘同志再次给徒单合喜出了个大难题,秦、陇、洮、兰四州的失守徒单合喜可以置之不理,因为毕竟这四州是在偏远的西部边境,无法威胁到金国的中心地带,但整厔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长安城的存亡,如果南宋军队攻破长安,那么便会直接威胁到金国的都城汴京。
  徒单合喜胆子再大,敢冒放弃长安城之大不韪吗?
  答案是敢,徒单合喜面对整厔城失守的不利局面,所采取的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任由你吴璘和姚仲在秦岭东西任意骚扰、我就是不予理睬,坚决重兵固守大散关、凤翔、宝鸡一线。
  当然徒单合喜敢于采取这一策略和他对当前川陕前线正确的军事判断分析有着直接的关联。
  徒单合喜认为只要自己固定大散关、凤翔、宝鸡一线,南宋的主力部队就无法通过秦岭防线,虽然王俊的精兵部队已经攻破了整厔城,但姚仲不可能派重兵帮助王俊攻打长安城,如果姚仲敢派重兵攻打长安,那么必然会造成大散关正面兴元府的南宋军队实力空虚,徒单合喜便会乘此良机直捣姚仲的根据地兴元府,使的姚仲首尾不能相顾。
  姚仲也是员久经沙场的老将,徒单合喜固守大散关的军事意图非常明确,就相当于是在吴璘和姚仲的咽喉处卡了根鱼刺,食不能咽、吐不能出,搞得这两位名将相当难受。
  所以王俊的这支奇兵在攻占整厔后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并未能对长安构成任何的威胁。
  相比姚仲在整厔的军事行动而言,另一位老将王彦在商洛山区的军事行动的战果则要辉煌的多。
  十月十七,在姚仲出兵攻打整厔的同一天,金州都统制王彦命令部将任天锡、郭湛率领一支精兵从洵阳出发,向商州进军。
  任天锡同志似乎是在跟同时出兵的王俊进行攻城比赛,双方在攻城的工期方面也是你追我赶,王俊用了三天时间攻破整厔,任天锡自然不甘落后,三天后,任天锡的南宋军队同样以迅雷之势攻破商州城,商州守将昭毅大将军完颜守能、同知武骑尉马彦被俘。
  在这里有必要提下那位被任天锡俘虏的窝囊废商州知府完颜守能,完颜守能原名胡剌,是金国一代文学丞相完颜希尹的孙子,这位仁兄完全没有他爷爷希尹的风范,典型的不学无术,而且贪焚成性,只不过是靠着爷爷希尹的功劳,才勉强混了个商州知府的职位。
  不过完颜守能的运气很不好,已经和平寂静了二十多年的秦陇山区突然战火弥漫,完颜守能商州知府的官位屁股还没坐热,便稀里糊涂的做了南宋的俘虏,完颜守能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不能像卢奉国和刘昭武那样为国捐驱,他的选择是求生,所以完颜守能成了南宋的阶下囚。
  如果完颜希尹泉下有知的话,肯定会被他这个不争气的不孝孙子活活气死,但完颜守能在成为南宋的俘虏后却运气绝佳,五年后完颜守能终于盼来了金国和南宋的第二次和平,完颜守能被无条件释放终于重新回到了金国的怀抱。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17 20:22:12 
回复 
  最近身体较累,需要休息几天,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3-17 22:29:10 
回复 
  楼主保重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俺们会耐心等您回来滴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18 12:28:47 
回复 
  完颜亮没有战略眼光,自古以来,北方政权最大的威胁都是更北方的政权,在明朝和之前没有南方北伐成功的案例,对金国威胁最大的是北方的游牧部落,把他们压服才是关键。
   金国建立后的情况是南北谁也奈何不了谁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20 21:47:59 
回复 
  正当姚仲和王彦在大散关东侧的秦岭商洛山区节节胜利之际,陇右地区的吴璘也没有闲着,他命令自己最喜爱的五子吴挺和部将向起、刘海从秦州出发,目标直指秦州以北的德顺州(今宁夏隆德县)。
  吴璘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希望从大散关的东、西两个方向对固守大散关、宝鸡、凤翔的徒单合喜金军主力进行战略大包围。
  十月二十五,吴璘的西路军先锋部队在刘海的率领下向德顺州进军。
  自从攻克秦州后,刘海同志的运气就一直很不错,不过这次进军德顺州,刘海同志的运气似乎差了点,因为刚踏入德顺州的辖区,刘海同志便在德顺州以南的治平寨小溪岭一带同金国的一支骑兵部队不期而遇。
  这支金国的骑兵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支精兵部队,其中的将领名叫温狄哥,是金国有名的勇将。
  温狄哥生性刚强、作战勇敢,因此在突然遭遇刘海的南宋主力部队后,温狄哥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向刘海的南宋军队发起自杀性的攻击。
  温狄哥采取的策略是,擒贼先擒王,只要干掉刘海,那么这支南宋军队将不攻自破毫不畏惧,因此温狄哥埋伏在一片树林中突然杀出,偷袭刘海。
  刘海同志的好运继续陪伴着他,虽然在猝不及防之下,刘海连续被温狄哥刺中两枪,但由于刘海装备钢盔重铠,温狄哥的两枪都未能刺中刘海的要害,不过刘海的三名亲兵均被温狄哥刺死。
  受到温狄哥骑兵攻击的南宋军队阵形大乱,惊惶失措,士兵们争相逃窜,眼看南宋军队的失败不可避免。
  关键时刻将帅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很幸运这支南宋军队拥有一名杰出的将帅刘海,刘海在看到自己的部队正处于崩溃的边缘,决定通过自救的方式来挽救军队的命运。
  刘海自救的方式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既然你温狄哥想擒王,那我刘海也要擒你温狄哥这个王,于是刘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手持长枪,快马疾驰冲向温狄哥,最后一枪刺穿温狄哥的铠甲,将勇将温狄哥刺落马下。
  不过温狄哥的勇猛确实非常惊人,在重伤落马后,温狄哥拒不投降,继续作战,甚至还射杀了多名想活捉自己的南宋士兵。
  本想活捉温狄哥的刘海看到此情景后怒不可遏,命令骑兵部队一拥而上,彻底将温狄哥终结了生命。
  温狄哥一死,这支金国精兵部队群龙无首,很快被刘海击溃,数百名金国士兵被俘。
  虽然刘海赢得了小溪岭的这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战,但对于金国军队尤其是温狄哥的超强战斗力,刘海和他的上级领导吴挺、向起开始变得顾虑重重。
  在大举进攻冶平寨的前夕,吴挺、向起和刘海等军官召开了军事会议,由于无法得知治平寨金国军队的真正实力,在如何进攻治平寨的问题上,吴挺和向起颇为犯难。
  既然大家都无法摸清治平寨的真正军事底细,那么就派支先头部队到治平寨附近打探军事情况,吴挺派先锋李痒率领三百人的骑兵部队到治平寨侦察敌情。
  和刘海的遭遇几乎相同,李痒在冶平寨附近遭遇到了金国治平寨的骑兵部队,不过李痒同志的运气和刘海相比,简单差到了极点,这支金国骑兵部队有三千多人,人数是李痒的十倍。
  显然,李痒没能刘海先擒王的胆识和本领,所以他的选择和对方进行周旋,然后派一名骑兵火速向后方的领导吴挺、向起救援。
  吴挺、向起在得知李痒遭遇金国的主力后,立即再次派出福将刘海率百余名骑兵火速增援李痒,同时吴挺和向起率领主力部队随后跟进增援。
  刘海果然是金兵的克星,南宋军队很快再次击溃金国骑兵。
  两次遭遇战均获得完胜,南宋军队的士气非常高涨,吴挺和向起对胜利充满了信心,于是南宋军队开始对治平寨发起总攻击。
  治平寨的金军在连续两次遭遇战中均被南宋军队击落溃,寨中的金兵早已士气低落,再加上治平寨守军力量薄弱,似乎治平寨的失守不可避免。
  但奇迹在那一刻出现了,正当治平寨在南宋军队的猛烈攻击下风雨飘摇、摇摇欲坠时,治平寨中有位金国将领使了疑兵之计,居然不费一兵一卒击退了吴挺的南宋军队。
  这位金将的建议是如果放弃治平寨北逃,肯定会被南宋的军队追击消灭,因此为了保全自己,必须迫使南宋军队撤退,然后才能全身而退,撤回德顺州,而要迫使南宋军队撤退,可以使用疑兵之计。在治平寨附近燃起大火,似乎可以起到疑兵的效果。
  治平寨的金军开始大规模燃烧城栅,将整个治平寨照得如同白昼,如此大规模的举动终于引起了南宋军队的高度关注,作为这支南宋军队的最高统帅,吴挺还是略显稚嫩,和他父亲吴璘相比,吴挺对战场情况的实际判断经验不足。
  吴挺终于被治平寨金兵的疑兵之计所迷惑,误以为有大批的金国增援部队已经来到治平寨,于是吴挺的选择是后退数十里,静观其变。
  治平寨中金国军队的疑兵之计终于获得了成功,绝处缝生的金军乘此良机全军撤出治平寨,将一座空城留给了吴挺。
  按照我的惯例,我在这个时间应该重点介绍一下那位治平寨中足智多谋的金国将领的个人简历和主要业绩,但很遗憾,对于那位仁兄,历史上甚至连个姓都没给留下,在这场治平寨的争夺战中,他的表现就犹如天空中的一颗流星,光亮一闪而过,但却永不留名!
  错失良机的吴挺终于吃到了自己酿造的苦果,在得知治平寨的金军主力成功逃离后,吴挺得到的仅仅是治平寨的一座空城,愤怒之下吴挺将进军的矛头再次指向了陇州,因此治平寨很快再次被金军占领。
  正隆六年秋冬之际,吴璘和徒单合喜在秦陇山区的军事较量好戏连绵、精彩不断。
  九月围城,南宋大获全胜。
  十月围城,宋金互不相让。
  秦陇山区的争夺战开始进入漫长的相持过程!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23 19:00:38 
回复 
  准备写胶西水战和采石大战,完颜亮篇即将结束!

作者:飞天禽螺 回复日期:2010-03-24 04:56:43 
回复 
  期待尽快更新。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4 10:41:15 
回复 
  看这情形,宋军战力已经不弱于金军了,怎么隆兴北伐和开喜北伐被抽的那么惨?要知道开喜北伐已经是13世纪的事情了,金军已经腐朽的相当可怕了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4 11:10:00 
回复 
  随着完颜亮死去,有一个重要人物出生了,1161年,金国联合塔塔尔部落,击败了蒙古,摧毁了雏形中的蒙古帝国,俘获了俺巴孩汗。赶走了忽图刺汗。解除了北方威胁。
   这一年,蒙古部落酋长俘获了一个叫铁木真的塔塔尔人,杀死后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儿子,成吉思汗诞生了。
   女真的金国当时正处于金世宗的小尧舜盛世,没有想到半个世纪后,那个孩子会把他们淹没在血泊里。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24 19:11:03 
回复 
  粮食统购,请教一个问题,蒙古俺巴孩到底是在什么时间被塔塔尔人抓获并送给金国的,是在完颜亶时期还是完颜亮时期,又或是完颜雍时期,各种史料记载都不相同,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作者:darwindu 回复日期:2010-03-24 20:09:47 
回复 
  今天离楼主好近啊。希望快点更新!

作者:权善 回复日期:2010-03-24 21:31:32 
回复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4 10:41:15 
  看这情形,宋军战力已经不弱于金军了,怎么隆兴北伐和开喜北伐被抽的那么惨?要知道开喜北伐已经是13世纪的事情了,金军已经腐朽的相当可怕了
  ------------------
  双方力量并非此消彼长,而是共同进退的。两国经济文化高峰都是发生在两次北伐之间的和平年代,可能金军13世纪的军力也没有你想象的不堪吧,应该说哀宗前七八年金国还是处于上升恢复期的。

作者:上輩子是西夏人 回复日期:2010-03-24 21:49:53 
回复 
  俺巴孩被金人捉走的时间
  最迟应不会超过完颜亮的时代吧
  
  老铁的生年虽不是很确定
  但是一般来说应该是在完颜亮后期到完颜雍前期左右
  
  俺看一些研究老铁的书
  似乎都是把俺巴孩被钉在木驴的时间推定在金熙宗年间
  至於正不正确
  俺也不知道
  
  另外
  等待更新
  
  

作者:阿细2009 回复日期:2010-03-25 20:29:58 
回复 
  记号,楼主辛苦,等待更新.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5 20:45:47 
回复 
  蒙古俺巴孩到底是在什么时间被塔塔尔人抓获并送给金国的,是在完颜亶时期还是完颜亮时期,又或是完颜雍时期,各种史料记载都不相同,无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蒙古人的文字是13世纪发明的,12世纪的故事是蒙古人传叙给阿拉伯人的,所以时间分不太清楚,不过我估计是完颜亮的时候。
  因为蒙古秘史记载,1161年,金国联合塔塔尔击败了前来复仇的忽图刺可汗。俺八孩应该死于58年左右。
   我怀疑,完颜亮是先勾结塔塔尔人,弄死蒙古可汗后才发兵南下的。因为南征要动员大部分的北方边防军和契丹部落。
   为了避免蒙古偷袭,就肯定要弄死俺达。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5 21:01:35 
回复 
  一个法国人认为是1146年发生的事情,之后金国和塔塔尔联合与蒙古进行了10几年的战争。
   这我不大接受,因为如果那样的话,整个完颜亮时代,金国就要把主要力量集结在北方抵御蒙古了。无心南下了
   而且契丹起义军也没有想过去和蒙古联合么?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5 21:21:26 
回复 
  老铁同志的生年,应该是1161年,大约和完颜亮死去一个时间。
   话说金国早期的边疆政策都是有效地,所谓减丁,应该是消灭一些比较强大的部落。避免他们滚雪球。
   但是12世纪末他们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塔塔尔人灭了,断了自己一只手,二是没有扶植好王汗。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5 21:43:38 
回复 
  老铁同志最初的称号是札兀惕忽里,老铁同志的第一桶金就是帮助金国打塔塔尔,以此取得了肥沃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和大量部众。
   有点类似努尔哈赤同志的“建州卫指挥使”。这哥们13副盔甲起兵的时候也是帮明军捉拿女真人。
   看来成大事者这汉奸是非干不可的。
   俄罗斯帝国前身莫斯科公国在金帐国的地位也应该差不多吧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5 21:47:36 
回复 
  女真哥们的铁器是什么地方来的?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5 22:59:15 
回复 
  女真军的作战模式不同于契丹蒙古等游牧人,他们是采取的重甲步兵和骑兵战术。这要求有大量的铁才行。
   我们假设最初有1万名士兵,最起码需要40万斤的铁。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5 23:00:41 
回复 
  我怀疑,宋朝的海上之盟委金国崛起起到重要作用,大宋给自己挖坑自己埋

作者:vanpersie87 回复日期:2010-03-26 15:39:30 
回复 
  楼主速度,不要太监

作者:粮食统购 回复日期:2010-03-26 17:48:29 
回复 
  有个有趣的设想,如果完颜昌同志逃到宋国,南宋该怎么处理?他会随着岳飞北伐?

作者:东吴春秋 回复日期:2010-03-26 22:37:30 
回复 
  八、金国“海军”的命运
  在金国西路军纵横驰骋于秦陇山区之际,作为完颜亮南征南宋的东路军,金国的水军部队在都统制工部尚书苏保衡、副都统制完颜郑家奴的率领下,准备从海路向南宋的都城临安发起海上攻击。
  而这支部队称的上是金国自建国以来水军部队的超豪华最强阵容,完颜亮为了建成这支号称天下敌的水军部队,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来苦心经营和建设。
  以女真族为主体的金国军队擅长于以重铠步兵和重弓骑兵组合进行作战,金国在建国初期之所以能够吞辽灭宋,靠的就是这两大法宝。
  但金国的水军却一直是整个金国的永远的伤痛,在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的黄天荡水战中,金国战神兀术仓促之间组建的十万金国水军和战船居然被韩世忠的八千南宋水军围困在黄天荡中,差点儿命丧黄天荡。
  通过黄天荡之战,金国军队不习水战的问题暴露无遗,在以后十多年的历次战争中,由于金宋双方更多地在陕川及江淮地区进行交战,因此水军几乎消失于金国的前线战场之中。
  具有野心壮志的完颜亮立志于改变金国水军的糟糕状况,为了组建一支能够对抗南宋水军的部队,完颜亮决定在金国对南宋的军事备战中,将筹建金国水军做为备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实施。
  金国水军之所以无法同南宋水军进行对抗,主要有两大劣势:
  一是缺乏强大的水上作战工具战船,南宋水军所使用的战船都是重量级、巨大型的海鳅船,而金国水军所使用的都是中小型的捕鱼船,根本无法同南宋的战船进行抗衡。
  二是缺少熟悉水战的水军士兵,金国的士兵大都来自东北和中原一带,基本上都是步兵和骑兵,很多士兵甚至根本不会游泳,更不用提在波涛汹涌的江河湖海中作战了。
  这两大劣势完颜亮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的当务之急一是大量建造大型战船,二是大量招募水军人才。
  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二月,完颜亮命令工部尚书苏保衡、水军名将徐文、侍朗韩锡等人在通州一带的潞河上建造大型战船。
  为了确保建造战船的施工质量和作战性能,完颜亮不惜悬赏重金招聘造船方面的人才和专家,很快就有原南宋的工匠倪询、商简、梁三儿等三人不远千里来投奔完颜亮,主动担任造船的专业工程师。
  倪询等南宋工匠对南宋战船的结构和性能情况非常熟悉,有了这三位仁兄的帮助,金国战船的建造工程进展的非常顺利。
  光建造战船还不够,好的战船需要由好的水军来驾驭。
  在造战船的同时,完颜亮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召善识水性的士兵来充当水兵,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完颜亮总共征召了约三万多名水军士兵。
  金国水军的规模已经初步成型,完颜亮决定初步检验一下这支水军部队的作战能力。
  但如何检验,难道是搞一次军事演习吗?完颜亮显然没兴趣。
  向南宋水军进行宣战吗?时机显然还未成熟。
  完颜亮喜欢真刀真枪的进行检验,很快他这支引以为豪的水军部队的第一次摸底考试就要到来了
  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三月,地处金宋交界的海州东海县(今江苏连云港市)的渔民由于不堪忍受金国政府为了南征南宋而向他们所征收的苛捐杂税,再加上海州一带的百姓们大部分心向着南宋,因此这些渔民们便在徐元和张旺的带领下,杀死东海县令,发动了反对金国统治的叛乱。
  由于东海当时还是一个海岛,因此徐元和张旺率领的这支渔民部队便打算长期割据东海岛,积蓄力量,准备长期和金国军队作战。
  但有个叫房真的东海县人,可能不愿意跟着徐元、张旺干造反的危险活,但主动跑到海州,向海州知府告了徐元、张旺等人的造反行为。
  海州知府自然不能容忍自己的辖区内发生叛乱事件,最好在让皇帝完颜亮发现之前,先把这帮渔民搞定,但是经过一个月的战斗,海州知府的军队未能消灭徐元、张旺的渔民部队,相反还多次被徐元、张旺击败。
  东海的叛乱事件终于让完颜亮知道了,完颜亮的第一反应是恼羞成怒,第二反应是测试自己水军战斗能力的机会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