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户手册是什么:父辈的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2:55:41
纪念胜利日。 RIP!
一,Mosin











二,DP-27













三,PTRS/PTRD





四,PPSh








五,SVT3-8/SVT-40










六,TT





俄罗斯总统徽章


中国步兵装备
一,苗刀。
据说部分中国军队使用苗刀,但没有图片。板油可考证。




二,大刀









三,中正式步枪[1],为德国M1924式毛瑟步枪的中华民国授权生产版本,使用7.92毫米尖头形毛瑟枪弹,1935年由巩县兵工厂(兵工署第十一厂生产)生产,后来逐渐取代各兵工厂生产的汉阳八八式步枪成为国民革命军的标准步枪。
中正式步枪的制造起源要自1933年的国军制式武器会议所做出的决定。
这场会议主要是解决当时国民革命军中武器五花八门的严重问题,在会议中决定新款的统一步枪为毛瑟1924年型步枪,并采用与轻机枪和重机枪相同的7.92毫米子弹降低后勤负担;在这之后,国民政府向德国购买了一定数量的1924年型步枪,并借此请求德国原厂售予设计图纸,在德国政府的协助下,兵工署于1934年及1935年各索取了一套设计图纸以及生产样板,并且将设计图交付当时生产毛瑟1898年型步枪(1924年型步枪的前身)的巩县兵工厂进行试制,并于当年生产成功。
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2],得名于当时的领导人蒋中正,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因此也称二四式。1935年双十节后,该枪正式开始大量生产。生产此枪的初期仅有第十一厂,抗战前夕四十一厂首先改制中正式(1937年6月),接着一厂(1940年10月)与二一厂(1943年10月)在转移至西南地区后也逐步修改制枪机组改制中正式,该枪为国民革命军步兵的主要装备,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劳。
战后国民政府将位于西南地区的兵工厂进行生产整理,将原先分散于三处的制枪厂通通并入二一厂(十一厂在抗战初期因空袭丧失步枪生产功能),国共内战末期后共军接收了西南地区的生产设备,因此有不少数量的中正式在人民解放军中服役,在实战单位退役后大批转入民兵部队中服役至1980年代。


製造源起:
1932年,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全國制式武器會議, 決定以德國1924式步槍, 兼用為步騎槍, 使用7.92x57mm尖彈, 定為制式步槍。 該槍在德國尚只有小量生產, 是當時最新型的步槍。
1934年時財政部為了武裝稅警總團, 向德國毛瑟廠訂購一萬枝步槍, 兵工署技術司, 藉機請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向該廠索取二十四年式工作圖全套, 並附料表, 檢驗樣板, 對板圖一副。 收到後, 交給鞏縣兵工廠, 根據圖樣、 樣板, 修正夾頭工具, 籌備製造二十四年式步槍, 原先預計在1934年10月底製出第一批新槍。
但是毛瑟廠所贈樣板, 係已經用過者, 交來圖樣, 亦小有錯誤。 兵工署技術司又向德國兵工署, 正式商取德造二十四年式工作圖及檢驗樣板圖。 鞏縣兵工廠當時廠長毛毅可, 原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 奉派前往德國引進1924式工作圖及樣板。 新圖於1935年收到, 仍由鞏縣兵工廠負責開發研製。
鞏縣兵工廠在1935年7月開始試產, 原定名為二四式步槍, 亦稱1924年式短式毛瑟槍。 節套上的印記模仿毛瑟的橫幡商標(Banner), 打上二四式。

在籌備試產過程中,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暨夫人宋美齡, 曾到鞏縣兵工廠視察, 後來由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呈請批准, 1935年8月之後, 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 節套上打印中正式、 鞏縣兵工廠廠徽及生產年月。 因此, 有不到二千把的此型步槍, 有印著二四式的槍匣。
中正式步騎槍於1935年10月10日正式量產。 圖示的鞏縣中正式序號為3157, 1935年9月生產, 為中正式量產前的先導型。 現存的實槍中, 有一把是1936年12月生產的, 序號已達58000, 以此看來, 當時鞏縣兵工廠一年有生產四萬多枝步槍的能力。
毛瑟的橫幡商標及最初二四式的槍匣銘記, 雙菱形為鞏縣兵工廠的廠徽。

1940年, 21廠奉命改製中正式步槍。 21廠的槍廠參考了德製98式步槍的兩萬多張工作圖, 在原有的設計上進行研究改良, 重新繪製圖紙、 改進機具, 並採用了一些簡化生產、 提高產量的措施。 新槍連刺刀一共定為94個零件, 在1943年10月10日開始量產。
鞏縣兵工廠中正式步槍節套銘記。

1946年12月, 兵工署制定『中正式步槍核驗暫行規格』, 規定槍管及部份槍件的互換、 高壓彈試驗(製成的產品稱為藍槍, 須能安全發射數發特別裝填, 能產生2-3倍正常膛壓的子彈而無異狀, 才能過關)、 精度試驗、 刺刀、 附件、 塗油及包裝等項驗收內容及方法, 以及槍件淬火的硬度等。 這項規定配合了早己實施, 每半年輪調一次的兵工署駐廠檢驗人員, 建立了兵工產品完整的品質管理制度。
中正式彈倉、 刺刀座及帶閱兵鉤的頭箍各件。 鞏縣的產品採歐式慣例, 大小零件多印有序號。

中正式步騎槍:
中正式步槍諸元:
口徑7.90公厘(德國慣稱7.90, 美國稱為7.92, 中國舊稱七九口徑)
槍全長1,110公厘
瞄準基線長503.5公厘
槍全重4公斤
槍管長600公厘
來復線條數4條
來復線方向右旋
來復線纏度240公厘
初速810公尺/秒
表尺射程2,000公尺
彈頭重10公分
全彈重23.8公分
裝彈具式樣橋夾
裝彈具裝彈數5發
刺刀全長575.5公厘
刀身長484.5公厘
刺刀全重0.75公斤

中正式步槍, 可算是北伐成功定都南京, 成立兵工署之後的一項重要作為, 這可以分三方面來說:
一. 採用了短管步槍。 廣東第一兵器製造廠首先在1932年開始仿製FN1930年式的21式步槍, 但是產量不大, 僅限於『南天王』陳濟棠的勢力範圍內。 在此之前, 中國比較普遍的自製步槍是元年式步槍, 由袁世凱北洋時代的陸軍部頒定, 生產的有鞏縣、 廣東、 四川等兵工廠, 各廠製造的卻都略有不同。 以鞏縣兵工廠的元年式步槍來說: 槍全長1,255公厘、 槍全重4.08公斤、 槍管長738公厘。 中正式主要的差異就是槍管縮短了138公厘, 符合了武器發展的趨勢。 以此相較, 日本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 仍在生產長筒步槍。 短管步槍在使用時, 比較靈便, 製造時節省材料, 其殺傷力在射擊和進行白刃戰時, 比起它的長筒兄弟, 毫不遜色。

除了比利時製造的1924/1930式短管毛瑟步槍, 捷克也生產了VZ 24式毛瑟步槍, 中國在抗戰前也買了不少。 捷克和比利時都是使用德國機械和設計改良而出的, 其差別在外觀上而言, 護蓋延伸到頭箍, 不像毛瑟上段槍管露出。護蓋並覆蓋到照門前端, 不像毛瑟在照門盡端嵌入一道圓槽。 內部作業大致相同, 有的在拋彈片(Ejector)後沒有活動空間, 以供緩衝用, 有的無法單發餵彈, 必須由彈倉上膛, 這些是與毛瑟原槍不同的地方。
二. 採用了尖彈為制式標準彈藥。 中國的漢陽造和元年式, 多使用圓頭彈, 其彈頭重14.7公克(227 grain), 即使是元年式, 原先仿自毛瑟1907式, 使用彈藥6.8x57mm為尖彈, 在中國仿造時, 也有改用和漢陽相同的M1888子彈, 四川兵工廠和廣東兵工廠的元年式則已經採用尖彈。 尖彈的彈頭輕, 因此出速較高, 其形狀呈流線形, 空氣力學係數佳, 因此彈道特性較好, 不易受風向影響。
捷克VZ 24步槍 - 中正式的外戚, 護蓋由照門前一直延伸到頭箍。 槍托上有民字, 為中國民兵之印記。
捷克VZ 24步槍 - 中正式的外戚, 護蓋由照門前一直延伸到頭箍。 槍托上有民字, 為中國民兵之印記。

7.92x57mm尖彈有兩種彈頭, 一為9.98克(154 grain)、 一為12.83克(198 grain), 是從M1888子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在1903年採用。 S型彈頭(Spitzgeschoss; pointed bullet), 是全世界第一種被採用的尖彈(中國在採購1907年式之後, 清末民初也用了一陣子6.8mm的尖彈, 算是走在時代尖端。 相對於美國的30-06, 是在1906年採用的。) 後來德國為了改進彈道的平直性及有效距離, 又發展出了sS型(Schweres Spitzgeschoss, Heavy Pointed Bullet)。 起先專供機槍使用, 到了二次大戰前, 才統一配發給步兵。 中國稱S型為尖彈, 供步槍用, sS型稱為重尖彈, 僅供三十節式、 二四式重機槍等使用。 因為重尖彈要能適用於機槍猛烈的機械動作, 生產難度較高, 成本亦較高, 並不普遍配發。
左圖為30-06子彈、 七九重尖彈及七九尖彈之比較。 右圖為裝於橋夾之五發七九尖彈及橋夾。

中正式刺刀及皮套, 皮套後印有『軍政部第一製革廠製』字樣。 刀身為428公厘, 與諸元數字相較, 短約5.6公分。 以諸元數字而言, 9.1公分的刀柄, 刀環無法夠及槍口。


刀鞘為兩片金屬板壓成

1935年汉阳造中正式刺刀有了排水孔


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德國受到了凡爾賽合約(Versailles Treaty)的種種嚴苛約束, 軍隊被限制為十萬人, 軍火生產只能在指定地點進行, 軍火的進出口一律禁上, 連供給威瑪陸軍(Weimar Riechwehr)使用的軍火生產數量、 存量也有嚴格的規定。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德國既存的龐大軍事生產工業, 仍在暗中遼轉。 各式各樣的軍械仍然以不同的名義持續發展。 毛瑟廠在1924年廠發展出了標準型(Standard-Modell)步槍, 聲稱為商用步槍, 但事實上是98式步槍的改良型, 僅看槍上的閱兵鉤孔就露餡了(在閱兵時, 不用背帶環, 背帶固定於頭箍下的閱兵鉤及扳機前的閱兵孔之間, 較為平整美觀)。 該型雖在1924年定型, 但是到了1930年代才開始量產。 這是德國在吸收了第一次大戰的實戰經驗後, 改良的一種中間型, 曾經作過幾種不同的嘗試, 因此有不同的槍型。 標準型的名稱, 來自於其槍管長為60公分(23.6吋), 可供步兵及騎兵通用。 事實上標準型沒有受到很大的重視, 少量配給德國軍方, 以及西班牙內戰中的德國志願軍。 隨後繼續演進, 在1935年德國正式採用了K98k。 如今標準型尚為人所知, 很大的因素是由於中國在30年代採購之後, 仿造了中正式。

標準型和98k的差異, 主要在外形。 98k的背帶在左側, 標準型在下方,標準型有閱兵鉤孔, 98k則將其略去, 後期21廠等的中正式也將其略去。 標準型有握手槽, 98k有準星護罩。 扳手的形狀, 中國採用的為水平型, 98k及後期的標準型均改為下折型。 (此點孰優孰劣, 仍有爭議, 一般以為下折型節省空間, 行動時不易誤觸, 尤其在裝置瞄準鏡時, 水平型無法使用。 但水平型的長處是, 射手無須尋找扳手的位置, 手掌上推, 一定會推到扳手。) 98k木托上也有相應的凹槽。 毛瑟步槍在槍托上均嵌有金屬圓孔, 供分解撞針部用, 中國生產的毛瑟步槍, 幾乎無例外的省去這項配件, 大概是考量士兵的素質, 根本不要他們分解撞針部。 標準型的設計上, 原來即沒有這個金屬圓孔。 其餘內部機件、 構造兩者均相同, 許多零件尚且可以通用。
中國仿造標準型也是其來有致, 從江南製造局仿造毛瑟1871/84式開始, 到民國初年的元年式步槍, 毛瑟步槍向來是中國各界特別衷愛的步槍。 以至今日, 許多媒體, 將所有的燧石槍、 火繩槍、 手動步槍一律稱為毛瑟步槍!
中正式步槍的實務:
中正式步槍操作簡單, 結實耐用, 火力強大。 具備了毛瑟步槍的特長, 槍閂前雙閉鎖榫、  後有第三道安全榫、 槍閂上有引導肋(Guide Rib)、 節套有導氣槽等。 裝填使用毛瑟特有的5發橋夾(Stripper Clip), 由上方一次壓裝, 裝入後橋夾棄之不用。 在節套上有導槽, 左側有供壓裝的凹槽。

在節套下有後座力阻榫(Recoil Lug), 木托中有橫銷以供補強, 這兩樣裝置, 使節套及槍管的組合, 固定在木托中, 提高了射擊的精確度, 今日手動步槍的設計, 仍然沿用。
射擊時, 將扳手上推, 旋轉90度開膛, 此時撞針即大部份受壓縮, 準備進入待擊(Cock)狀態。 這一點是毛瑟受人批評之處, 因為開膛、 待擊兩個動作同時發生, 在持續射擊時, 節套與槍閂因受熱膨脹, 原就較難開啟, 再加上須要壓縮撞針, 有時根本無法開膛。 因此英國的李-英菲爾步槍(Lee-Enfield)採用後閉鎖榫及閉膛時才進入待擊的設計, 以操作快速有名。
五發橋夾由節套上壓裝。

在拉槍閂時, 如果槍膛內有子彈或已經發射的彈殼, 槍閂頭的退殼鉤會裹住彈底緣, 將其拉出, 此時尚不能退殼, 要拉到盡頭, 在節套左側槍閂固定模塊中的拋彈片, 會通過左槍閂榫的凹槽, 撞擊到彈殼底部左部, 才將彈殼彈出。 所以, 如果在拉開槍閂時力量不夠, 或拋彈片損壞, 都可能造成退殼失敗。 尤其是拋彈片損壞時, 再怎麼推拉, 那彈殼還是牢牢的套在退殼鉤上。
槍閂分解後之各部零件, 包括撞針、 退子鉤及保險片等。

制刀座是毛瑟式的, 刺刀座裝於木托上, 由頭箍固定, 這與美式的槍管上附裝刺刀座不同。 同時, 毛瑟式刺刀座的另一個特點是在上刺刀時, 通槍條插入刺刀柄中, 因此用於毛瑟的刺刀, 在刀柄底座都有一個長槽, 是與其他刺刀顯著的不同點。 德國刺刀無槍管套環, 因此刺刀不與槍管接觸; 中國採購及自製的刺刀多帶套環。
保險在槍閂後部, 順時針旋轉90度, 即進入保險狀態, 此時可以將槍閂退出節套, 遂行分解。 此時, 保險片也擋住了瞄準線, 因此射手知道槍是在保險狀態。 置於180度時, 槍閂不能取出, 處於鎖定狀態。
毛瑟式刺刀座及通條進入刀柄的示意圖。

毛瑟的槍管是獨特的節段式(Stepped Contour), 這是在1890年即已定型的設計。 毛瑟在研發的過程中發現, 急火射擊時, 槍管會受熱而作直線膨脹, 如果槍管只是作成漸減的圓筒形(Tapered), 槍管延長時會壓迫木托, 導致變形, 影響密合度。 因此, 設計成節段式, 木托在每段之前預留空間以供槍管伸縮, 如此一來, 既可保持木托與槍的密合, 又可以不受膨脹的影響。 由此以後, 絕大多數的毛瑟步槍都採用節段式的槍管。
標準型的直線形照門, 是由98式的孤形照門改良而來, 而且其底部是用螺絲鎖在基座上。 如此一來, 如果改用不同的彈藥, 因彈道改變, 可以很容易的更換有不同刻度的照門。
7.92x57mm的彈道和30-06非常類似, 都屬於長型全裝藥子彈。 有效射程可達1,000公尺以上, 與之相比, 日本的6.5x50mm就差了一級, 因之日軍在吸取了在中國作戰的教訓之後, 在設計99式時, 改用了7.7x54mm的子彈, 但在彈道、 殺傷力上仍然無法與7.92x57mm相比。
中國在生產中正式的歷程中, 曾因核桃木來源困難, 設計出鋼條式的槍托; 為了簡化生產, 製出過翻板式的300/600公尺照門; 並曾試製過有防塵蓋的樣品; 但是這些改進設計, 都只停留在樣槍的階段, 並沒有正式投入生產。
收藏一把好的中正式並不容易。 在1980年代中國出口了許多舊槍, 開始時還有些狀況好的, 後來大部份情況都很差。 更有商人到中國去, 買來即將被送進熔爐的廢槍, 也拿到市面上來賣。 因此在美國收藏家心目中, 以為中正式的品質很差, 使用的材料也有問題。 單以材質而言, 戰前都是由奧地利、 德國進口的, 後期使用自製的鋼材, 也要通過高壓彈測試, 才能出廠, 怎麼會有問題? 話又說回來, 到現在還存在的中正式, 多是身經百戰, 經過四五十年的折騰, 有個槍樣子便是不容易了。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下令, 禁止中國原為軍事武器的槍械進口, 所以要找一把好的中正式, 除非有收藏家願意割愛, 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
毛瑟的節段式槍管、 護蓋及木托。

中正式步槍產量:
兵工署各廠生產中正式的情形如下:
1937年6月, 廣東第一兵工廠(後遷往廣西, 改名第四十一廠)開始生產中正式步槍。
1942年7月, 第一兵工廠(原漢陽)接收第十一兵工廠(原鞏縣)槍廠, 開始生產中正式步槍。
1943年10月, 第二十一兵工廠(原金陵), 使用原先來自第一兵工廠, 生產漢陽式步槍的設備, 在近三年的籌備之後, 開始生產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的四種銘記: 左起第一兵工廠、 第十一兵工廠、 第二十一兵工廠及第四十一兵工廠。 橫幅上方中央為各廠廠徽。

此外, 中共山西抗日根據地的水窯兵工廠, 也仿造了一些改良式的中正式步槍。 浙江省戰時省政府在省主席黃紹竑的領導下, 組織了浙江鐵工廠, 前後生產了四萬把左右的七七式步槍。 該槍與中正式非常相似, 不過也有當事人說, 原先是按比利時的1930式仿造的。 七七式步槍和東三省兵工廠的十三式一樣, 槍閂上沒有引導肋。
浙江鐵工廠所出產之七七式步槍, 請注意護蓋之長度。

下表為由已知的統計數字, 及各廠零星的生產記錄所製出的推算表。 黑色數字為兵工署正式的生產數字, 藍色數字為推測產量。 平均數係按兵工署外勤司, 1948年7月1日, 『36年度械彈補充損耗數與抗戰各年度平均補充損耗數比較表』所載, 抗戰八年每月平均步槍生產數為5,675。
由上表來看, 抗戰八年一共生產了六十餘萬枝步槍, 扣除二十二萬餘枝漢陽式, 加上勝利後在21廠生產的, 以及六○廠在臺灣生產的, 由1935年到1949年, 中正式的總產量大約在六十萬至七十萬之間。
這個數字與其他國家的生產能力來作比較, 在1917年8月1日到12月31日之間, 美國一共生產了414,696枝步槍。 而一次大戰期間, 由1916年開始為英國代工至戰爭結束, 美國一共生產了2,506,307枝M1903及M1914式步槍。 德國則從1935年至1945年之間, 估計生產了一千一百五十萬枝K98k。 這當然反應了當時中國工業能力的薄弱, 兵工事業在事事優先配合, 從業人員全力以赴的情況下, 也只有這樣的成績。
中國雖富於鐵砂、 煤炭、 鉻、鎢、 銻等國防資源, 並向德國大量出口鎢砂、 銻等物資, 一直到抗戰之前, 自己卻沒有辦法生產製槍用的鉻鋼、 鎢鋼等鋼材。 一切材料仰賴進口, 不但耗費大量外匯, 而且在通商口岸為日軍封鎖之後, 兵工生產立即陷入了困境。
所幸在兵工人員的努力之下, 使用撤到重慶的漢陽鐵廠、 上海煉鋼廠, 以及原有的重慶電力煉鋼廠, 從1939年就煉出了鋼鐵, 並隨後製出了鉻鋼及鎢鋼等特殊合金鋼, 取代進口貨作為製造軍械的原料。 這些努力, 為抗戰時的兵工生產作出極大的頁獻。
中正式步槍不但在抗戰時奮戰日軍, 其後的國共內戰期間, 雖有大量的美械及接收、 繳獲的日本槍械, 中正式仍是主要的量產步槍, 在各戰役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在當時的世界上, 仍是數一數二的犀利軍械。 此後國府撤到臺灣, 全面換裝美式1903 (其實是同級產品), 中正式便逐漸退出了第一線作戰序列。 臺灣的中年以上人士也許還記得在高中軍訓時, 使用過中正式出操、 打靶。
中正式最後一次上戰場, 是在韓戰時。韓戰後期, 中共開始換裝俄式裝備(五三式等, 其實也不如中正式), 殘留的中正式退居二線, 用於裝備民兵, 有的甚至被改膛使用7.62x39mm/M1943型子彈。
由是中正式步騎槍, 在兩岸都逐漸的淡出了歷史的舞台。 為近代中國軍備深受德國影響劃下了一個句點, 七九口徑也成了絕響, 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如今重憶往事, 緬懷八年奮戰; 『地無分南北, 年無分老幼, 無論何人, 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曾有無數人肩負著中正式步槍, 同赴沙場, 為民族的延續, 與敵人決一死戰。
參考資料:
一.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二)、(三):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編委會編, 1993, 兵器工業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區車道溝10號。
二.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 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編審委員會編, 第1版, 1998,國防工業出版社, 北京市。
三. Hatcher’s Notebook, Julian S. Hatcher, The Stackpole Company, 3rd Edition, April 1966. Harrisburg, Pennsylvania, USA.
四. Mauser Bolt Rifle, Ludwig Olson, 13th edition, 1997, F. Brownell & Son Publication Inc., Montezuma, Iowa, USA.
四,汉阳八八式步枪
汉阳八八式步枪,又称汉阳造或老套筒,由张之洞所建立的汉阳兵工厂获得德国毛瑟授权生产的1888年式步枪,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在清末一直到韩战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枪之一,在军队服役超过60年,可以说是20世纪初中国军队的代表性武器。
清末
汉阳造步枪最初为张之洞建立的汉阳兵工厂向德国毛瑟取得Gew88式步枪授权生产。在清朝末年虽然清廷一度希望将其停产改制元年式步枪(毛瑟1907年式步枪的授权生产版),但是因经费不足因此计划并未执行,而汉阳造步枪也就逐渐生产并配发至两湖新军并持续生产到军阀时代。
民国时期
民国初期,由于北洋政府并未进行造枪机具更新,因此汉阳兵工厂仍持续制造汉阳造步枪,金陵兵工厂在此时更改设备制造汉阳造步枪,之后由于军阀割据一方,机具更新不但不可能,连生产枪枝的经费也无着落,因此两间兵工厂的步枪生产处于时开时停的阶段;直到1928年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与南京之后两厂生产才逐渐稳定。
中正式步枪制造成功后,国民政府虽一度希望将生产汉阳造的步枪机具修改为制造中正式,但是随后抗日战争爆发使这项计划延后,金陵与汉阳厂也因抗战内迁重庆,在内迁的同时汉阳兵工厂生产步枪的机具移交给21厂(金陵兵工厂改组后代号),使得汉阳造的生产集中在单一厂区,巩县兵工厂步枪部门被炸毁后中正式的产能大幅下降,因此在抗战时期八八式步枪仍在军中占有重要地位,21厂的汉阳造持续生产到1944年厂内机具才完全修改为制造中正式后才告停产,但由于数量庞大且耐用因此仍持续在国内各势力间使用至韩战时期依然可见八八式步枪的踪影。直到韩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由军援以及自产获得大量苏联新型单兵武器后,八八式步枪才退出现役转为民兵使用到80年代才完全汰除。
生产历史
研发日期     1889年
生产商     汉阳兵工厂、金陵兵工厂
生产日期     1895-1944
基本规格
总重量     空枪:4.06公斤
全长     1250毫米
枪管长度     740毫米
弹药     7.92 x 57毫米
口径     8毫米
枪机种类     旋转后拉式枪机
枪口初速     600米/秒
供弹方式     5发弹夹,内置弹仓





汉阳兵工厂
凭藉着“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 武汉三镇包括了武昌, 汉口和汉阳。 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而且一直是全国商业, 金融重镇。 从1890年起, 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兴办近代工业, 湖北纺纱局, 织布局, 缫丝局, 钢药厂, 枪炮厂等相继建立, 奠定了武汉地区工业的基础。
汉阳兵工厂的地点在湖北省汉阳县大别山, 龟山脚下, 面对襄河, 水陆交通方便。 初名湖北枪炮厂。 隶属驻省总局, 委任各司道为总办。 如藩司翟廷韶, 臬司岑春萱等。
1888年7月13日, 两广总督张之洞电俄德奥荷四国大使, 请代询造力拂造德营连珠枪机器, 价若干, 何时可成, 等。
8月16日洪钧回电, 枪机日成50杆, 装备在外, 需价130万码(德马克), 约1年可成。 8月31日, 张之洞电洪钧, 即订枪机日成50杆者, 连珠几响? (这样重要的事, 就在两个月之内, 几封电文就决定了, 形同儿戏, 决定之后还不晓得枪匣容量, 徨论其他诸元了) 其计划为购置枪管和炮管来厂装配。
11月25日洪钧回电, 连珠10响。 其资金来自1886年至1888年, 由广东文武官绅及盐商捐造兵船80万两而来, 张将之挪用为造枪炮厂之用。
1889年12月5日, 新任两广总督李瀚章奏请将已花30万两购置尚未交货之枪炮厂, 改置于直隶天津, 通州等地。 因建筑厂尚需几万两, 广东实无经费供其开工制造。 其用意若不是在哭穷, 就是无企图心, 想省麻烦, 或是与其兄串通好了。 因在1890年1月27日李鸿章上奏应设于天津, 用唐山之煤。
1890年3月16日, 张之洞回电海军衙门, 选定厂址在鄂省城之外, 张之洞赢得该枪炮厂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湖北大冶县产铁(现有黄石市, 其铁矿与江西省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 成立了汉冶萍公司), 而以厂就铁较为合理。 该厂机器共费160万马克, 合38万两(包括造克虏伯小炮机器), 建厂预计需15万两(由户部自造路款项中拨给)。 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
1890年9月6日, 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 长600丈, 广100丈, 南枕山, 北滨汉, 西临大江, 与省城对岸。 惟需筑地基9尺, 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 即在当地设铁厂, 枪厂和炮厂。 洋师以为须3年, 张之洞估计最快由购地, 筑基, 修堤, 造路到开炉须时2年。
1891年5月6日, 电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 改订小口径毛瑟枪机。 前式停造。 须加款45万马克。
1893年张之洞建立了由铁山到江边石灰窑的铁路, 运输矿石, 全长18公里,为湖北省第一条铁路。
1894年4月23日, 张之洞电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 炮坯已由信义洋行购置4尊, 请购枪坯200枝及枪身木壳材料, 以便仿造。 厂已落成, 等待开工。
"该厂建于汉阳府城外二三里, 前濒襄河、 后倚大别山、 左连铁厂、 右接龙灯堤、 □连钢药厂。 全厂面积, 宽广计共约237亩有奇。
布置情形, 分为南北两部: 南为各厂, 四周绕以围墙, 中设总厂门一座, 厂门之中, 两傍房屋数间, 为全厂巡警、 消防队驻宿之所。
由门而西, 为枪厂、 马力房、 木样房附之, 再西为炮架厂。
由炮架厂而南为炮厂, 再南为库房、 试枪房、 镕铜厂、 铜壳厂。 由南而北为铸弹厂、 打铜厂附之。
由北而东为炮弹厂、 枪弹厂。 再东为机器厂、 锅炉厂、 打铁厂、 翻沙厂。 此外如工程处、 绘图房则分设于东西两隅。
北部中为公务厅, 左为采办处、 收支所、 司事工匠住房、 护厂陆军操厂。 右为陆军营房、 委员住房。
南北两部之中, 则为一极长铁轨之路线。 此线由铁厂滨临大江之东马头起, 横贯铁厂、 兵工厂, 北达襄河之兵工厂马头、 西经龙灯堤而抵于钢药厂。 此布置之大概情形也。"
1894年6月14日, 制枪厂不慎, 引发大火, 将房屋及设备全部烧毁。
1895年侍读学士文廷式上书, 谓湖北枪炮厂不可半途而废。 因当时开办经年而无成效, 局员, 司事, 工匠均被裁撤。
其时张之洞兼任两江总督, 仍请其掌理湖北枪炮厂事宜。 7月, 张之洞又呈奏扩厂, 改换被火机器, 增制无烟火药等, 共须200万两。
汉阳88式使用的漏夹及M88子弹
1895年8月开始小量生产, 冬季重建完成, 开始生产, 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应是Commission Rifle, 与毛瑟无关), 因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为88式, 其全称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枪。 使用圆弹头。 同时生产子弹, 每月能生产十三万粒。
1896年开工生产。 第一年生产1300枝步枪。 原有洋匠一名, 因病在夏季离去, 续聘三名, 只有一名到任。 (张之洞光绪22年12月11日致户部电, 1/13/1897)
1900年, 义和团之乱, 光绪和慈禧太后出京逃避, 张之洞拨湖北枪炮厂生产之小口径毛瑟步枪三千枝, 无烟子弹五十万发, 洋制黑药子弹五十万发, 运往陕西, 交付于岑春萱, 供其募勇勤王。 徐建寅为张之洞邀请, 担任汉阳钢药厂总办, 试制无烟火药。
1901年, 生产步枪2,500枝, 马枪316枝。 抬枪53杆。 徐建寅试制棉质无烟火药成功, 正拟大量生产时, 不幸在配药时引爆, 以身殉, 另有16名员工一起殒命。 遣着有译书18本。
1902年湖北枪炮局对1895年至1901年生产数量四柱表。 造成快枪22,500枝。 马枪316枝。 抬枪53杆。 枪弹14,288,163颗。
1904年9月26日, 张之洞奏请将湖北枪炮厂改名湖北兵工厂。 当时可以日产步枪50枝。 子弹12000颗。
1904年,湖北枪炮厂又对88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88式步枪与德M1888式不同点有:德M1888式枪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称老套筒, 而改良88式则去掉套筒, 并将枪管外径从13.4mm加大到14.8mm;1910年, 增加上护木, 又将德M1888式直立式表尺式样, 其分划为5-20, 改良为88式表尺为固定弧式, 其分划为1-20。 这两种步枪其他构造基本上相同, 如枪机之机头是分离式的, 使用弹夹供弹, 弹仓外露等等。
汉88式毛瑟步枪诸元:
全长: 1250mm
全重为4.06kg (不含刺刀)
枪管长为740mm
口径7.92mm (88式毛瑟步枪圆头弹)
弹头重14.7公分
弹头初速为600m/s
表尺射程为2000m
由5发固定弹仓供弹
膛线右旋4条
膛线缠度240mm
瞄准基线长为655mm
该枪配有刺刀, 刺刀式样为单刃偏锋, 刺刀全长为517.5mm, 刀身长为395mm, 刺刀全重为0.566kg
附图来自史诺(Edgar Snow)之Far Eastern Front一书, 东北的胡匪, 手持一把老套筒。



四,汉阳八八式步枪汉阳八八式步枪,又称汉阳造或老套筒,由张之洞所建立的汉阳兵工厂获得德国毛瑟授权生产的1888年式步枪,是中国生产的第一款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在清末一直到韩战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枪之一,在军队服役超过60年,可以说是20世纪初中国军队的代表性武器。清末汉阳造步枪最初 ..




45楼:卖臭豆腐的(coyote3) 发留言 送礼物09-05-11 08:16:08回复此帖 举报
旧情绵绵 - 闲话盒子炮
火器堂堂主

必也正名乎
盒子炮, 中国又称驳壳枪, 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 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 隔年正式生产。 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 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 有全自动功能的, 又称快慢机, 毛瑟厂则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 在1931年5月量产。 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 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 这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 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在北洋政府陆军部档案中, 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 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签约, 购买:
“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 连有木匣手把, 每杆连子弹五百粒, 价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 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 在天津码头交货。 关税在外。” 这是自来得手枪一词, 在民国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证, 可能是最早见诸于公牍之一例, 而速射型要在将近廿年之后才会出现。
在美国, 因为握把的形状, 一般称之为扫把柄(Broomhandle), 也有由中文翻译而称之为盒子炮(Box Cannon)的。 许多人称速射型为712型, 并说这是毛瑟厂的型号, 事实上这是德国GECO(Gustave Genschow)公司的目录号码, 与毛瑟无关。
许多人也称盒子炮为C96(Construktion 96 ━ 96型), 这是在欧洲常用的一个名称, 原先专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 与Bolo一样, 也即是有人所谓的警用型。 所谓的Bolo, 来自俄国的布什维克(Bolsheviks, 俄国共产党的前身)党人, 因为3.9寸的盒子炮当时为其大量使用之故。
中央军士兵, 手持盒子炮 穿胶鞋, 身上配有防毒面具。 由背景来看可能是上海保卫战的一景。
盒子炮的发明
盒子炮在传说中, 是毛瑟厂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 Friedrich, and Josef Feederle), 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 为什么会有争议呢? 一是该枪申请专利者是毛瑟, 因此有人以此为毛瑟积极参与的明证。 但是德国的专利法, 允许公司作为代表申请人及专利拥有者, 不像美国, 必须由发明人具名, 再将专利权转移。 不过, 盒子炮在美国申请专利者也是毛瑟本人。
第二个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驻扎毛瑟厂的美军指挥官, 不知吃错了什么药, 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厂的记录给烧了。 从此, 全世界的毛瑟步枪、 毛瑟手枪, 都没了出生证明, 大家只有用猜的。 烧毁的记录中也包括了研发日志等文件, 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谁发明的, 至今仍有争议。
盒子炮在毛瑟厂又称菲德勒手枪, 是该三兄弟与其有极大关系的另一明证。 当时, 半自动手枪刚刚起步, 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军队使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 若要成功, 必须要得到一个主要强权的军队合约, 因此他将盒子炮命名为毛瑟军用手枪, 1896年式, 希望能取得一个军方合约。 不过事与愿违, 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盒子炮为止,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盒子炮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产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 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盒子炮。
盒子炮的生产

民初海军大沽造船所生产的10响盒子炮, 7.63公厘口径
中国的盒子炮来源有四种:
一. 中国各兵工厂以机械辅助生产的: 这一类的盒子炮材质及加工品质较好, 虽然仍脱不了手工装配, 零件不能互换等毛病, 但整体而言, 几乎可以与舶来品相较。 已知的生产厂至少有: 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 大沽造船所、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重庆武器修理所、 衡阳军械局等。

汉阳兵工厂民国十六年生产10响盒子炮, 7.63公厘口径。 图片由Lew Curtis提供, COPYRIGHT 2001 by GIG Concepts Inc. Chinese Arms Research Institute. 特此致谢。
汉造毛瑟7.63驳壳枪诸元资料(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
全长: 288mm
全重: 1.16kg
枪管长(连弹膛): 132mm
口径: 7.63mm
表尺射程: 1000m
来复线: 6条,右旋
来复线缠度: 200mm
瞄准基线长: 230mm
装弹具式样: 弹夹
二. 修械所、 厂、 队生产: 这一类盒子炮为随军修械队, 在修枪之余, 也制造一些军械。 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 湘西荼陵修械所、 八路军梁沟四所等。 这一类的材质及品质差距极大, 有的修械所设备好, 材料供应好, 则产品较佳。 中共在敌后的修械所, 因为钢材来源断绝, 多半是用铁道钢加工而成。
三. 私人游动修枪、 造枪商贩: 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有如走方郎中。 史料中说到河北、 河南、 四川都很多。 由一人到数人不等, 为地方豪强大户、 小股军队土匪修造枪枝, 按客户的意思, 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月, 以手工打造。 其品质依人而异, 一般都烙印有原厂的一切印记, 维妙维肖。 当然, 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 可能是没有原枪作样子, 只是师傅教下来, 以讹传讹。 这类枪很多中看不中用, 打几发是可以, 打多了就会出问题。 有许多的表面处理非常粗糙, 一看就晓得是手工打造。 许多此类枪贩在抗战时为中共吸收, 成为中共兵工人员。
四. 舶来品: 主要来源是德国和西班牙, 经由上海、 天津等地的洋行进口。
有一份文件是1924年9月10日, 陆军部与天津德商世昌洋行签约, 购买:
“德国新式口径七六三密理米突、 枪筒九六密理米突、 表尺一千米突之毛瑟手枪─千七百杆, 连同空木柄及每杆子弹五百颗、 甲(注:假)子弹一个、 弹簧一个、 弓簧一个、 罗丝板一个, 每杆净收价洋七十整, 共计价洋一十一万九千元整。” 本件中的盒子炮, 枪管核算起来只有3.77寸, 相当特殊。
1934年3月12日, 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 (九)手枪:
“奉委员长电, 渝, 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 经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 西班牙仿装两种(注:Astra、 Super Azul, 另外还有Royal), 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达牌(注: Astra)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 德枪结构虽属较为坚固, 惟枪杆稍短, 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 如订货时要德枪加长枪杆如西班牙式, 则射程当为一致。 又, 委员长曾电喻查捷克手枪, 经遵查得捷克各厂无此种驳壳出售, 合并陈明。”
193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 开支列表中, 有“购廿响驳壳手枪二万枝附子弹二千万发”一项, 共280万法币。
又如蒋介石致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电报:
“武昌, 1938年3月1日:
柏林。 中国大使馆谭伯羽先生:密。 请即商订德国八生一迫击炮300门, 每门配炮弹3,000发, 如有现货更好。 又购20响卜壳手枪2万枝, 每枝配弹2,000发, 如无现货, 则购买其他式手枪亦可。 总愈快愈好, 其价请速详报。 中正。”
许多经商业管道进口的德国盒子炮, 在弹仓的左侧, 印有中文的『德国制』三字。

20响盒子炮, 中国外销的并装枪, 九公厘口径
有的人以为盒子炮就是10发, 这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6发、 10发、 20发都有, 前两者用的是固定弹匣, 后者多为插入式。 20发固定弹匣也有, 但是极为罕见。 由以上的文件看来, 抗战前到抗战初, 中国买的都指定是要20发, 买来当然是配到了中央军去了。 所以, 说中央军主要配发10响毛瑟手枪, 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盒子炮的细部分解图, 无铆钉。 唯一的螺丝是在握把上
毛瑟在生产盒子炮的四十年历史中, 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因此可以说是原始设计几尽完美, 没什么可改进了。 一般常有1912型、 1920型之类的称呼, 事实上毛瑟厂从来没有用过这些型号, 大多是收藏家后来才赋予的名称。 因为原始记录丧失, 目前收藏家用来除了用序号大小来决定生产年代外, 另外也根据盒子炮的零组件的特徵来区分, 其项目有:
一. 击锤形状和击锤上圆孔大小。 最早的击锤有圆锥状的突起, 后来改成大圆孔, 最后改为小圆孔, 速射型又与其他小圆孔不同, 一共有六种。
二. 枪身表面的纹路。 最早有车出的凹痕, 后来生产了平滑表面的型号, 最后又回到车纹的表面, 至少有十二种不同的表面。
三. 握把。 红九(Red 9)自成一系, 有两种, 其他至少还有十五种不同的握把。
四. 1930年后, 包括速射型, 换装通用保险片。 在上保险时, 扣下扳机, 击锤可以安全的落下而不触及撞针。 在此之前, 有三种不同的保险片设计。
五. 撞针。 早期用锁片固定, 后来用单榫, 最后改成双榫, 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六. 退壳钩, 有大小两种。
另外还有不同的枪管、 照门、 刻字等。 以这两种方式, 大致可以决定一把毛瑟手枪是何时生产的。 但有时又会产生冲突, 因为毛瑟厂有时会采用旧零件生产一批手枪, 因此这种辨别法只能大概指出制造的年份。
盒子炮的作业原理

盒子炮枪机与闭锁机构作业示意图
盒子炮采用短后座力(Short Recoil)式作业。 见图。 闭锁榫(Locking Lug)套在滑套下方, 前方卡入闭锁机组(Locking Mechanism Frame), 上方嵌入枪机(Bolt)下的两个凹槽。
在击发时, 后座力使得枪管兼滑套(Barrel Extension)及枪机向后运动, 此时枪膛仍然是在闭锁状态。
由于闭锁榫前方是钩在主弹簧上, 因此有一小段自由行程。 由于闭锁机组上方的凹槽, 迫使得闭锁榫向后运动时, 只能顺时针向下倾斜, 因此脱出了枪机凹槽。 见图。
此时枪管兼滑套(图中省略)因为闭锁榫仍套在其下, 后退停止。 枪机则因为闭锁榫脱出, 得以自由行动, 继续进行扣下击铁、 抛壳的动作, 最后因力量用尽, 复进簧将枪机推回、 上弹, 回复到待击状态。
在这整个过程中, 闭锁榫以前端为圆心, 作顺时针及反时针的弧形运动。 后世的P-38, Beretta 92等, 与此相同, 均称为起落式闭锁枪机(Falling Block Locking Breech)
速射型的作业原理

盒子炮普通型与速射型零件比较图
在提到速射型的自动作业原理前, 首先比较一下速射型与普通盒子炮零组件不同的地方。 见图。
一. 击铁的后下方, 速射型有几个刻角。
二. 闭锁机组的后侧, 速射型多了一道凹槽, 供给捕获钩(Catching Hook)运动用。
三. 枪管兼滑套后方左侧, 凹槽明显的长些。
四. 固定弹匣相对于插入式。
可以全自动发射的速射型, 在枪的左侧有一个选择钮, 当该钮在半自动状态时, 一切作业与普通盒子炮相同。 在该被旋到全自动时,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速射型的捕获钩与击铁作业机构示意图
首先是机簧(Sear)被该钮抵住, 因此只要扣住扳机, 机簧不会滑开, 而是始终保持在受压的状况。 换言之, 失去了捕捉击铁的能力。 同时, 捕获钩杆(Catching Hook Bar, 以红色线条示意), 被选择钮推到后方, 推入作业位置。
图示仅为击铁在作业时与捕获钩互相作用的情形。
一. 捕获钩已经推入自动, 击铁在击发的位置。 第一次拉枪机时, 仍是由机簧控制击铁。
二. 当扳机扣下击发, 枪机后退, 击铁下压时, 捕获钩扣住击铁, 枪机因复进簧的作用, 正在回位。
三. 枪机回到定位后, 将滑套推回, 推动捕获钩, 击铁松开, 再度击发。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枪膛闭锁, 方才击发。 如此周而复始, 只要扣住扳机, 会不断击发, 直到弹匣子弹用罄。
这是毛瑟速射型的作业机构, 量产后的第一千把就是卖到中国, 序号是100001a至101000a。 在此之前, 西班牙已经制出了自动作业的盒子炮。 但是有些西班牙生产的自动手枪, 没有上述的捕获钩的设计, 只是击铁随枪机复位击发, 因此有枪膛不完全闭锁即击发的可能。

图中的中央军士兵, 几乎人手一把盒子炮, 摆出姿势来拍照。
盒子炮的实务
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 几乎是罗曼蒂克的。 有史以来, 没有几把枪能有这样的定位。 也许是这样, 在拍摄星际大战时, 才会想到让汉索罗使用的雷射手枪, 以盒子炮改装。
对盒子炮代表的情感, 中国人比其他人应该更深, 因为中国使用的盒子炮, 在数量上绝对超过任何其他一个国家。 有人估计, 在中国起码曾有过40万把以上的盒子炮, 如果毛瑟生产一百万把, 其他仿造的50万来算, 中国便占了几近三分之一。 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国战败后, 因凡尔赛和约的规定, 大量的盒子炮在德国被销毁, 更减少了存在的数量。

盒子炮以桥夹装填10发7.63公厘子弹示意
盒子炮在现代手枪中, 用起来不算是舒适, 握把的设计, 对任何人而言都不称手。 但是中国人因为深受盒子炮的影响, 曾在仿造别种类型的手枪时, 竟也采用了这一种握把。 口径方面, 原设计是7.65mm Borchardt, 因为那是当时生产中的第一把半自动手枪, Borchardt并不成功, 后来改进为P-08 Luger, 成为一代名枪。 盒子炮正式生产时, 改为7.63x25mm, 又称30 Mauser, 大受欢迎, 一直到停产, 都是主要的口径。 俄国也曾大量使用称为Bolo的短管盒子炮, 其风行的程度, 由后来的7.62x25mm Tokarev子弹, 外形诸元与30 Mauser完全相同可见一般。 在一次大战后, 德国将许多盒子炮改装成9mm, 在握把两侧刻有大大的红色9字, 以供区分, 收藏家称为红9。
30毛瑟改为9公厘很容易, 因为两者的底径几乎相同, 9公厘子弹较短, 所以除了枪膛、 枪管内径须要放大, 其他都可以保留原状。

9公厘子弹与7.63子弹的比较, 桥夹为十发装。
中国的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曾经生产过11.43mm(45 ACP)口径的盒子炮, 由于是民国十七年量产, 称为一七式, 在枪身右侧刻有生产年度, 如『民国拾捌年晋造』等, 左侧是『壹柒式』, 均为篆书。 这是全世界唯一生产这种口径盒子炮的例子, 因此在收藏家之间很有名。 近年来中国混杂新旧零件, 大量出口到美国, 所有的铭刻俱全, 价钱自然大跌。 另一种是速射型改装的盒子炮, 也是来自中国, 枪身左侧有兵工署齿轮与弓箭铭记, 右侧有一个类似太极图的徽记及『自来得手枪』字样, 口径改成9mm, 价钱只要45口径的一半。 枪匣是新近生产的, 没有选择钮, 与原枪不符之处, 还有在自来得手枪字样上方, 没有打印制造年月, 如32-11, 是民国32年11月生产等。 参见廿响盒子炮图。
盒子炮非常有趣的一项特色, 是它的枪套, 倒装在握柄后, 立即转变为一把卡宾枪, 成为肩射武器。 这是当时非常留行的一种作法。 传到中国后, 成为一种惯例, 不论是白朗宁(8寸1900型)、 转轮枪、 毛瑟(1912-1914型), 通通都赋予这项功能。 这也是盒子炮对中国军械发展与使用, 影响深远的一项旁证。 毛瑟厂也生产过长管带枪托的骑枪型, 但产量不多, 大沽造船所也有小量生产。

骑枪型毛瑟
百战荣光 - 捷克式轻机枪火器堂堂主

本文在杂志刊出时, 由於篇幅限制, 仅能登载部分内容, 此处将全文贴出, 以饔同好。
楔子
1938年, 中国一个不知名的小山丘下, 日军正向中国军队的阵地方向推进, 一名日军军官和尖兵在一条泥路上, 正指指点点时, 一阵轻机枪点射, 军官身中数弹, 躺在血泊中。 1938年11月14日出版的生活杂志, 刊出了这段故事和照片。
轻机枪(LMG:Light Machine Gun)和ZB-26轻机枪的起源

1938年孤岛上海出版的画报, 以捷克式机枪兵为主体。 请注意其弹包样式及持枪立正方式。
一次大战时, 参战部队开始注意到, 有必要发展轻便的速射武器, 由步兵携行, 随时提供强大的火力。 因此开发出了使用手枪子弹的手提轻机枪(或称冲锋枪), 以及使用步枪子弹的轻机枪, 其共同特性是, 两者都可以进行全自动射击, 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 德国人将MG08改进为MG08/15/及MG08/18轻机枪, 美国白朗宁(Browning)的1918型自动步枪(BAR, Browning Automatic Rifle), 英国的刘易士(Lewis Gun)轻机枪, 法国的乔奇(Chauchat)轻机枪, 都成为步兵运动中的主要火力。
轻机枪特性:
使用步枪子弹
重量约为7至14公斤, 随部队行动
使用枪托的肩式武器
主要为卧姿射击
有简单的脚架
可以单人操作, 但多数为两人一组, 有副射手兼弹药兵一名
1920年代初, 欧洲各国的军事专家们, 对最佳的小单位步兵作战组织, 进行著一场大论战。 一般同意, 进攻的步兵应由战斗群(Combat Cluster)遂行, 这个概念由法国人在一战时首先提出; 其中再分为步枪组(Rifle Element-包括轻型自动武器)和突击组(Assault Element-包括突击兵和榴弹枪)。 只是人员的编成和武器, 众专家都尚无法达成一致的协议。
法国在第一次大战后, 协助捷克组建国防武力, 即以战斗群的概念组织基础步兵单位, 而ZB-26即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这种环境下发展出来的, 作为步枪组的自动武器。 由今日的标准来看, 其角色较近於自动步枪。 但是ZB可以更换枪管的设计, 使它在使用上有了更大的弹性。
早期的轻机枪, 多半使用弹匣。 不像后代德国的MG 34/MG 42及美国的1919系列, 使用弹链。 因此其提供持续火力的能力仍有限制, 换弹匣的空挡会造成火力中断。 二次大战时德国的步兵班, 将战斗群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 通用机枪成为一个班的主要火力来源, 其他的步枪、 冲锋枪只是作为支援、 保护的角色。

捷克式枪管可以快速更换, 左方的固定环由一长柄固定, 更换枪管时, 向上旋转, 枪管即可向前脱出。 上方的波纹片是弹仓防尘盖, 图中向前推出。
1920年时, 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军械厂(Parga Zbrojovka- Prague Armory)开始设计一种新型的轻机枪。 他设计的概念来自同厂的另一位设计师杰兰(Rudolf Jelan)。 第一把制出的样枪称为布拉格壹式(Praga I), 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带, 呈交给捷克国防部测试。 测试成绩与有名的白朗宁、 麦迪生(Madsen)和维克斯(Vickers)不相上下, 国防部要求布拉格军械厂继续研发。
1923年时, 捷克国防部公布了一项测试要项, 徵选自动步枪或轻机枪以供未来捷克陆军使用。 布拉格贰式A型(Praga IIA)也参加了此项测试, 结果仅次於麦迪生轻机枪。 哈力克继续改进他的设计, 制出了布拉格I-23型(Praga I-23), 此型采用了伸缩枪托、 可迅速更换的枪管、 脚架等功能, 虽然测试结果仍次於麦迪生, 但是因为是本土设计, 终於击败群雄, 获得采用。
此时布拉格军械厂已经濒临破产, 哈力克及大部分技术人员均已先后离职。 因此布拉格军械厂的轻机枪虽获捷克国防部采纳, 但已无力生产。 1925年11月, 布拉格军械厂与设在勃诺的国营兵工厂(Ceskoslovernska Zbrojovka Akciova Spolecnost v Brno)签署了生产合约, 授权国营兵工厂生产并销售当时称为M24的轻机枪。
勃诺(Brno, 德文为Brunn), 是捷克东南部Jihomoravsky区的首府, 在塞尔特语(Celtic)中为山城之意。 斯拉夫人从5世纪开始便在此居住, 德裔由13世纪开始进入此区, 促成了该地的发展, 到了二次大战之前, 当地的居民已大半为德国后裔。
设在勃诺的捷克国营兵工厂, 1922年成立, 75%股权属於捷克政府, 20%股权属於史考达炼钢厂(Skoda Works), 5%股权属於员工。 当时已生产毛瑟型的98/22型, 行销包括中国东北军的各国军方, 甚获好评。
哈力克随后加入了国营兵工厂, 协助完成了生产蓝图和生产公差。 先导型称为布拉格26型轻机枪(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 样枪於1926年4月为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 同年开始正式量产, 定名为勃诺国营兵工厂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 ZB-26)。

捷克造ZB-26印记, 原品在英国国防部原型收藏馆(Pattern Room, Dod)。 感谢Chuck Kramer提供图片。
捷克ZB26式轻机枪诸元
口径:7.90公厘
枪全长:1,165公厘
枪身重:9.0公斤
瞄准基线长:568公厘
枪管长:602公厘
来复线数:4条
来复线方向:右旋
来复线缠度:240公厘
初速:830公尺/秒
表尺射程:1,500公尺
射速:550发/分
装弹具式样:弹匣
装弹具装弹数:20发
自动方式:汽退式
冷却方式:气冷
ZB-26同时开始外销, 一直到1939年德国占领捷克, 国营兵工厂出口了大约12万挺各型ZB轻机枪, 除了中国之外, 波斯(今伊朗)、 伊拉克、 埃及、 智利、 瑞典、 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 都采购了相当数量的ZB轻机枪。
采用国家中最有名的有二: 一是中国不但采购了ZB-26轻机枪, 而且大量仿造, ZB-26使用数量世界第一。 二是英国采用了ZB轻机枪的设计, 改进为勃然(Bren: 注2)轻机枪, 及於大英国协诸国, 生产国包括加拿大、 澳洲在内, 总数量更远超过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 ZB轻机枪随后立即开始演进, ZB-27、 ZB-30、 ZB-30j、 ZB-33等型相继出现, 勃然轻机枪即是由ZB-33发展定型, 但是中国则定型於ZB-26, 一直用到50年代末期, 这又是一项世界纪录。 其中一个原因是, 捷克的国营兵工厂内部文件显示, 当时中国亟需军械, 饥不择食, 因此成了ZB的垃圾场, 所有汰换的ZB-26都卖到了中国, 捷克国防军等才得以升级。 不过这也没帮上什么忙, 德军三两下便占领了捷克。

1945年3月, 第8军103师308团第3营的军官在进行捷克式轻机枪训练。美国国家档案室藏, 感谢Leland Ness提供。(注1)
勃诺的国营兵工厂也是倒楣, 在德国占领捷克之后, 不但失去了绝大部分的世界市场, 还要免费为德国生产, 英国的权利金无法取得, 中国更是免谈。 二次大战时纳粹的党卫军曾大量使用ZB轻机枪, 战时捷克国营兵工厂所得的代号为dot, 另外并生产MG-34和毛瑟98k步枪等军械。
ZB26式轻机枪家族
1932年英国开始一项轻机枪筛选测试, 捷克以ZB-33参加, 表现优於所有其他的参与武器, 英国在1935年1月起由捷克兵工厂授权生产。 其名字Bren由Brno和Enfield合并而来。 1937年9月, Enfield正式量产。

英国生产的Bren Mk 1*,在Mk 1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改。Robert W. Faris藏枪。
Bren与ZB-26/30的比较:
Bren及ZB-30的枪栓套在Piston Post上
Bren使用.303有底缘子弹, 弹匣成弧形
Bren弹匣为30发
Bren枪管无散热片
Bren有瓦斯调节钮在瓦斯缸管终端, ZB-30在消焰器与枪管接点, ZB-26无调节钮。
Bren的瓦斯缸管/气杆较ZB26/30短一半
Bren的照门在调整钮后方, 靠近射手, 加长了瞄准基线, Mark II之后改为枪匣表尺, 侧觇孔式照门
Bren Mark 1枪托下加左手握把, 后来取消

勃然与捷克式气杆及枪栓底座之比较。 上为勃然式, 气杆长度仅为一半左右。
ZB-26与ZB-30的差别, ZB-30枪栓是套在气杆柱(Piston Post)上, 由其上的斜面控制枪栓的闭锁、 开锁, 不像ZB-26是由气杆终端后的斜面控制。 ZB-26的气杆终端并兼为击铁, ZB-30亦由气杆柱前方取代, 包括枪管在内, 其零件不能互换。 因此两者在外观上虽然非常接近, 除了消焰器之后的部分因ZB-30增加了瓦斯调节器有所不同, 几乎无法分辨。 但是内部的作业实在有很大的差距, 几乎可说是两种不同的枪。

上方为Bren的枪栓和底座, 下为ZB-26。
基本上Bren的改进是将气杆机件的行程缩短, 增加瓦斯调节钮, 提高可靠性, 也减少了射击时的震动。 并且, 大量简化了制造的程序。 只以枪管、 枪栓底座来比较, 即省下了不少的加工步骤。
ZB-26除了20发弹匣外, 也有改装成防空型轻机枪的型号, 早期英国并发展出了100发的鼓型弹匣, 因为弹匣较大, 平常照门不能使用, 必须使用特殊的防空照门。
英国在二次大战之后, 继续使用勃然轻机枪, 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采用7.62x51mm为制式步枪弹后, 也改装、 生产L4A1至L4A8系列的7.62公厘口径勃然轻机枪, 至今仍有少量服役者。 因为使用7.62x51mm无底缘子弹, 明显的外观差异是弹匣是直的, 并取消了枪口的喇叭形消焰器。
日本96式和99式轻机枪, 采用了大量ZB-26的特徵: 上方弹匣进弹, 行进握把, 快速更换枪管, 转盘式照门等, 但其闭锁原理为前方倾斜枪栓闭锁, 与ZB不同。 日本97式坦克机枪则完全与ZB相同, 不过日本机枪的特性是将拉柄位在左边。 (注3)
德国在1939年3月占领捷克后, 将ZB-26/30也纳入其制式军械之中, 称之为MG 26(t)或MG 30(t), 其中(t)表示来自捷克。 在纳粹占领下一共只生产了31,204把, 因为产能被拨用到MG 34的生产, 到了战争末期, 根本就停产了。 期中也曾提出数个改进方案, 但德国军方以为, 其改进范围并不超过MG 34/42, 没有采纳, 因此ZB轻机枪在德国占期间, 并无新的型号推出。

国府士兵为摄影记者摆出姿势留影, 主体为捷克式轻机枪, 其枪口加装了空包弹发射器。 原照刊於1937年10月21日上海出版的战时画报。
中国ZB26式轻机枪的生产
大沽造船所原为李鸿章於1880年所创, 其目的为保修北洋舰队之船只。 但创建之后, 一直面临经费短缺的困扰, 因此1892年之后, 开始生产军火, 由於车床机器及技术人员都是现成的, 因此成绩蜚然。 1927年, 大沽首先制出捷克式七九轻机枪。

罕见的捷克式枪衣照片。 原照摄於1944年初, 现藏美国军史学院(Military History Institute),感谢Leland Ness提供。
1934年兵工署技术司年度工作报告:
『 (二)轻机关枪 决采用捷克式。 查英国最近向捷克厂购得该枪仿造专利权, 在英制造, 其价值可知。 此项轻机枪, 国内各处皆曾仿造, 以大沽所造者为佳, 但以无图样样板, 故零件尺寸, 不甚准确, 不能互换, 所用之钢料亦不适宜。
前年财政部向捷克厂订购轻机枪五千枝, 本司曾请孔部长向该厂商索工作图及样板等件, 惟因订购数量仅五千挺, 该厂只允赠送验收样板(检验样板之一部分)一副, 屡经交涉, 未有结果。
嗣由本司派技术员二人, 工匠一人, 前住该厂监造, 即密令其注意制造, 现所派监造员, 业已返国, 於两个月前开始自行绘制全套工作图, 除一部分尺寸, 系参照已取得验收样板, 规定公差外, 余概系自行规定, 该项图样, 业於最近完成, 拟交巩厂筹备制造, 预计一年后, 可有出品。』
这段记载可能是中国正式采用捷克式、 大量进口、 筹备大量生产的最重要文件。
阎锡山所创建的西北实业公司属下西北铸造厂, 1935年起, 开始制造捷克式轻机枪。 太原沦陷后, 西北制造厂一部分辗转迁到四川广元, 成立广元分厂; 1941年起, 专造捷克式轻机枪, 月产达150至200挺。
1935年, 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 至抗战时改名为41工厂, 月产约在260至300挺。

国造捷克式轻机枪, 41厂枪匣兵工厂徽印记样式。 左为早期印记。
53兵工厂史中有一段记载是: 『….一二八淞沪战役以后, 中央政府集中全力加紧充实国防建设。 1936年夏, 军事当局鉴於机关枪为现代战争之利器, 曾与捷克兵工厂协商, 设厂自制捷克式轻机枪。 当时捷厂曾计划派遣代表来华, 会订具体计划。 翌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 捷厂变计, 事遂中止。…』以此与上面的兵工署报告相对照, 可见当时虽已有图纸、 样板等, 仍有无法克服的困难, 例如材料、 淬火、 公差等, 因此需要寻找原厂协助。 因为这些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后来的战时的产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每枝枪等於都是手工制成的。
巩县兵工厂於1937年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 产量不详。
1938年, 浙江省省主席黄绍□在浙江省所办的浙江铁工厂, 也生产捷克式轻机枪, 称为七七式轻机枪, 月产60挺。
在重庆的21兵工厂, 於1939年8月, 接收20厂原为华兴机器厂之轻机枪厂, 以及刘湘之重庆武器修理所(注4), 并加以扩大, 始有捷克式轻机枪出产。 抗战中平均月产达100余挺。 接收后, 对捷克式轻机枪历经改进, 至1942年巳达标准化, 各种零件亦可互换。 至1945年抗战胜利, 该厂实造捷克式轻机枪9,813挺。 21厂生产的捷克式, 其枪匣不像其他厂一样, 由整块钢材铣削成形, 而是先采用锻造的方式, 制成粗坯, 再进行加工, 据称可节省钢料三分之一以上。

国造捷克式轻机枪, 两种21厂枪匣兵工厂徽印记样式。 下为枪匣左侧之序号。
21兵工厂产量表
品名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捷克式轻机枪 892 900 150 930 2,041 2,000 2,900
在云南昆阳县海口, 1941年成立了51工厂, 准备专事制造轻机枪, 原计划生产丹麦的麦迪生轻机枪, 月产500挺, 因刀具及图纸於1940年6月在滇缅公路为日军炸毁, 回头改造捷克式轻机枪, 6月首次出产100挺捷克式轻机枪, 该年共生产450挺。 1942年合并22厂为53厂, 是当时制造捷克式轻机枪的主要工厂, 抗战中平均月产达300余挺。 由1942年1月成立至1945年抗战胜利, 该厂实造捷克式轻机枪14,920挺。 至1945年时, 月产量虽达430挺, 尚未达到当初设计的产能。 53厂的产量虽大, 但因材料不良, 工人经验不足, 其品质最差, 常有不能自动射击的问题。
53兵工厂产量表
品名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捷克式轻机枪 450 2,508 3,052 4,440 4,920

国造捷克式轻机枪, 53厂枪匣厂徽印记样式。
1945年4月19日兵工署各厂生产能力报告, 关于捷克式轻机枪产量:
厂名 四月份产量 最大产量 11 50 50 21 230 300 41 300 300 53 430 500 小计 1,010 1,150
抗战八年中, 平均每月产量为414挺, 平均战损量515挺, 占86%。 以96个月计, 八年中共生产了39,744挺捷克式轻机枪。 而战时每年的实际平均补充量为10,685挺, 超过平均年战损量, 其中的差异即为外购或经由租借法案取得。 由下表可见, 在抗战期间, 捷克式轻机枪的产量不断的大幅提高。 1944及1945年的产量, 由机枪总产量扣去21厂马克沁产量等估算。
械弹名称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轻机枪 1,324 2,440 6,000 9,391 13,574 13,863
军政部兵工署所属兵工厂最近四年产量及制造费用表 (蓝色为估计)
战时生产局制表
1942年12月18日, 31厂在陕西宝鸡虢镇车站西北关家崖, 划地建厂。 其前身为西北军29军之修械所, 由河北保定辗转迁移至陕西; 原产手榴弹、 刺刀、 枪件等。 1947年5月接收50厂成都分厂之机械, 1948年二月又接收西北制造厂(修造厂)城固、 广元两分厂, 始有捷克式轻机枪出产, 月产50挺。
1948年下半年, 东北的90厂开始生产, 每月出产100挺。

1942年3月,185师国府士兵正进行轻机枪训练。 罕见的钢盔正面喷涂青天白日徽。 黑线为原编辑切割记号。 185师为长江上游江防军之一部。 原为武汉警备旅扩编而成, 由十八军陈诚部抽调主官编成, 为蒋介石之警卫部队, 并常为珞珈山军官训练团演示。 原片来自黑星摄影(Black Star Photographs), 现藏战时资讯档, 美国国家档案室藏,感谢Leland Ness提供。
据说中国当时生产过捷克式轻机枪的兵工厂、 队、 修理所, 大大小小, 前后至少有三十所以上。 连在敌后的游击队, 也曾以简单机器和手工制造,
从1944年起, 加拿大的John Inglis Co. Ltd.经过租借法案, 提供中国大约40,000挺7.92公厘的勃然Mk II轻机枪。 另外包括20,000个额外的枪管和169,000个弹匣。 Inglis所生产的勃然轻机枪在枪匣右侧有『BREN Mark II Inglis 1943』或中文『七九公厘 勃然机枪』等印记。


BREN Mk II, Inglis 1943 1945年4月, 驻印军新6军一部在操课完回营途中, 前二名士兵肩膀上扛的, 即是加拿大制造的Mk II勃然轻机枪。 美国国家档案室藏, 感谢Leland Ness提供。

拿大Inglis勃然Mk II轻机枪,303口径。
根据勃诺工厂历史(Zbrane Pro Cely Svet)的资料, 由1927-1939, 一共运送给中国30,249挺ZB-26轻机枪。(注5)

国造捷克式轻机枪, 51厂枪匣厂徽印记样式。
由以上资料估算, 中国到了1945年, 前后至少有十万挺的各式捷克式轻机枪服役。 相对而言, 加拿大在战时, 一共生产了十八万六千多挺勃然轻机枪。(注6)
中共曾将相当数量的捷克式和加拿大勃然轻机枪改膛使用7.62x39的M43子弹, 并使用AK-47的30发弹匣。 这一类型的武器到了越战时期, 越共仍在使用, 枪匣上仍有国府各兵工厂的印记。
台湾六○兵工厂,因当时已开始全面换用美械, 以三七式(1949年由53厂改良而成, 因战局逆转, 并未量产; 见下文)为基础, 将口径改为30-06, 称之为四一式轻机枪, 枪匣左侧有六○厂之快门式厂徽及轻机枪三○寸41式字样, 外观已经和勃然非常接近。

勃然枪栓使用303与中共改膛7.62x39之比较。 上方之沟槽即为退壳榫之导槽。
捷克式轻机枪的实务

捷克式使用过的各型子弹: 由左起德式7.92x57、 英式303、 美式30-06、 俄式7.62x39。 英式303为勃然型子弹, 中国并未大量使用, 仅作比较用。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ZB-26在中国没有本土化的名字或型号, 如盒子炮、 中正式等, 而只是迳称为捷克式轻机枪。 该枪是中国抗日战争到五十年代的标准班用机枪。 国军在抗日时, 理想上每个班编有一挺捷克式轻机枪, 并有一名副射手兼弹药兵, 并携带替换枪管, 形成两人一组的轻机枪组。 当时的中国部队的轻机枪组, 对日军杀伤很大, 一般文献中以为, 中国部队较懂得发挥轻机枪的长处, 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方面火炮较少, 因此只好尽量利用手上所有的自动武器。
ZB-26式轻机枪的自动方式为汽退式, 闭锁方式为枪栓升降式闭锁, 在后方闭锁, 因此会有弹壳易於毁损的问题。 这不只是理论上的缺陷, 25兵工厂的文件中曾指出: 1943年时, 为了防止弹壳在捷克式机枪中损坏而引起故障, 在不影响外部尺寸的前提下, 特别将弹壳加厚, "相当的"解决了底部铜壳涨大的问题。 由此而知, 枪栓后缩(如果金属质料不佳, 问题更加严重), 的确有这样的问题。 ZB 26的原始设计, 只能使用尖弹, 不能使用重尖弹; 这段记载显示, 中国生产的当时捷克式, 也只是使用普通尖弹。 捷克式发射方式有半自动和全自动, 枪管为气冷式, 上有环状散热片。 枪口处有消焰器, 在消焰器上钻有多排小孔。 光看枪管部分, 其生产工艺的繁复细致, 以今日的尺度而言, 很难作为一种大量生产的军用武器。
捷克式在归零时, 是按枪管而定。 蜗轮式表尺调在200公尺, 射击25公尺及100公尺归零靶。 如需修正左右风偏, 准星可用工具冲移, 如果高低也需要修正, 就必须更换一个高低不同的准星。 在上火线之前, 每把枪的每一枝替换枪管都必需经过归零程序。
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荣民老兵, 曾担任轻机枪手; 他提到他使用的捷克式, 不知是枪膛还是当时子弹的品管问题, 常常会卡膛, 他的解决办法是在闲暇之时, 将子弹一发一发的去合膛, 不能完全吻合的, 就淘汰给步枪兵使用, 因而解决了卡膛的问题。
按1937年2月何应钦五届三中全会军事报告: 捷克式的单日的弹药基数为1,000发, 一月基数以5日计算为5,000发。 也即是说, 在上火线时, 视情况而定, 但每一挺捷克式应要带足1,000发以上的子弹。
一般而言, 在打了200发子弹后, 必须更换枪管, 以免枪管过热, 造成损伤。 如果快速射击, 要更频繁的更换。

国府四路军射击训练记章, 图样为步枪与捷克式交叉。感谢Chuck Kramer提供实物。
捷克式射击操作
准备射击时, 将弹仓的防尘片前推, 向下装入弹匣。
拉柄后拉一次, 此时,此时枪栓会固定在后, 进入待击状态。 捷克式属於开膛射击。
调整蜗轮式照门, 至所要的射击距离在空窗中出现(3为300公尺, 余类推)。
拉柄在向后拉之后, 这时应该向前推回原位, 射击时, 拉柄并不随枪栓活动。 拉柄下方连著一道防尘盖, 因此在拉柄还原时, 机匣上的拉柄槽也是被盖住的, 可以防尘。
一般很少在图片中显示的, 捷克式的复进簧是在枪托中, 与FAL及M16类似;在拉柄盖后拉时, 可以一直延伸到枪托内部中央的位置。
保险、 单发与连发的选钮在握把左方上端, 很容易以大姆指操作。
扣扳机时, 枪栓向前运动,枪匣下方三段式的防尘片同时向前弹开, 以供空弹壳落下; 平时枪匣下的防尘片是关闭的, 以防止沙尘进入。
在子弹推入弹膛之后, 气杆和枪栓座仍会因惯性向前运动, 因而打击枪栓内的撞针, 引起击发。 此时枪栓后端已由枪栓座上推, 顶住枪匣, 确实闭锁。
当子弹通过枪管的瓦斯孔, 导入气体推动气杆及枪栓座后退, 此时枪栓后端随底座的斜槽落下脱锁, 随气杆后退, 并拉出空弹壳。 当空弹壳被拉至弹仓未端时, 固定在弹仓末端上方的一个退壳榫, 会经由枪栓上的一道凹槽, 猛力撞击弹底上缘, 因此弹壳会向下弹出。
最后枪栓会回到开膛状态, 依照选钮的位置, 决定是开膛待击, 或是立即重覆上述的动作。

捷克式的木托有支肩板, 托底板内有二个缓冲簧, 将感受后座力大为减低, 后来为了简易生产, 常将此缓冲簧取消, 例如勃然即无此配备。 枪的两脚架能伸缩, 枪右方的拉柄呈橄榄形。

枪托底部的两个弹簧, 可减少感受后座力。
捷克式的弹匣由枪的上方插入, 弹壳由下方排出, 相当特别。 由於弹匣挡住了视线, 准星和蜗轮式表尺偏开枪的中心线, 在枪的右侧, 因此捷克式的瞄准点与弹著点, 无论距离, 相差一寸。 因为弹匣在上方, 捷克式卧姿射击时可以贴地很近, 这是常为人称道的一点。
捷克式的枪管可以快速更换, 只要将固定环向上转, 脱离闭锁的凹槽, 即可向前脱出。 但是ZB-26并没枪管锁定的安全装置, 因此即使枪管没有固定, 仍可击发, 有一次哈力克亲眼看到枪管打出去七、 八公尺。 因此他在随后的ZB-30上, 设计了一个闭锁套, 位在固定环下方, 在没有闭锁时, 气杆不能向前, 因而枪枝不能击发。

ZB-26在美国枪械收藏家中并不是显学, 对此有兴趣的人不多。 对勃然有兴趣的人还多一些。 真正的机枪几乎已经不可能买到了, 一般人可以买一把按BATF规定, 将枪匣切成四片的非枪零件组(de-activated parts kit)。 也即是除了枪匣是用喷枪烧断之外, 其他零件一切俱全, 拼凑起来仍十分有震撼力, 极适於展示用, BATF没有任何限制, 可以邮购。 (注7)
今日看来, 捷克式的各式零件, 加工繁复, 结实、 细致兼有之, 以今日的市场而言, 要生产这样的武器, 其制造费用可能是天价, 光枪管便已经让人赞叹不已。

中国ZB-26轻机枪的改进

1942年3月23日新闻周刊封面, 美国新闻周刊封面。 中央军部队列队行进中, 前为班长, 可见毛瑟手枪弹包的吊带, 后为捷克式机枪手, 右上角可见另一名捷克式机机枪手。
1948年8月28日, 21厂给兵工署报告: 按(37)发字第5152号训令颁发改良轻机枪图样一份, 定名为捷克改一式轻机枪, 试造三挺呈缴试验。
21厂并将改一式枪管弹膛后退1.7mm, 发现效果较佳, 而且仅更改拉壳机及枪管二项, 较改一式须更改零件八种较少。
更改后铜壳在枪管内较ZB-26深0.8mm, 较马克沁重机枪亦深0.5mm, 故铜壳炸损机箱之可能性极少。
1949年10月31日, 兵工署复53兵工厂捷克式轻机枪改良各点。
(38)台兵技发字第2013号
机箱销、 枪管关机、 连发扣机帽、 底板、 扳机箱、 机箱、 复进杆、 复进簧等八件及脚架延伸办法即可照改。
气管气杆之改短及准星附於枪管上等办法, 亦可实行。 惟以加工气体调节器为佳, 希即行设计。
枪管嫌过重、 提柄之驻止办法不便, 希参照Bren式重加研究修改。
枪托底板可用改良形式, 惟枪托底部之缓冲簧可取消。 因之肩托之接笋结构亦连带省去。 如是可节省工料不少, 且亦无碍於使用。
拉壳钩及枪管内部与底部, 照附图试改, 并会同驻厂检验员与原枪比较作: (甲)高压弹试验(5颗); (乙)耐久试验(5,000颗)。

国造41式照门, 同於勃然式, 注意左方突出之觇孔片。
表尺可改为直立式, 如九七(Bren)式样(可能是七九的笔误), 位於械箱后底端上部。
改良后之出品, 应照署统一命名办法, 改称三七式轻机枪。
该项工作图样, 希即检齐一住份, 迳寄21工厂及第60厂, 以便各该厂收到后, 亦照前前列二三两项办理。
希将改良样枪一挺, 即迳航运署运本署台湾办公处, 以便再作试验。
本件已抄副本分送重庆本署、 第21厂、 第60厂、 及第21、 53、 60厂驻厂检验员。


国造四一式30-06轻机枪,与勃然轻机枪Mk II非常接近。
结语

一九五○年中共制造的两种捷克式枪匣铭记及序号。
国府迁台后, 捷克式轻机枪的生产, 仍继续了一段时间, 加上为数众多的捷克式随部队撤守来台, 因此捷克式在台湾五○、 六○年代仍是主要的一线武器。 中共在接管了国府的各兵工厂之后, 至少又继续生产了一阵子, 图中的捷克式, 可以确定是在中共建政之后生产的。
中共入朝志愿军, 在韩战中配备了大量的捷克式, 与联合国部队对抗。

这是弹匣卡榫和退壳榫组件。 为了使7.62x39mm子弹能顺利退壳, 上方的退壳榫增长了许多。
由中国出口, 如今存在的大量捷克式套件, 均经过改膛为7.62x39mm, 使用56式冲锋枪(AK-47)弹匣, 捷克本身也曾尝试改膛, 除了枪管要更改之外, 因为7.62x39mm比7.92x57mm短了许多, 弹仓要缩小, 退壳榫也需要增长。 这项更动据说均不是很成功。 捷克式后来退入民兵部队, 最迟的一批, 到1984年才当做旧杂枪枝上缴。
到了七○年代, 捷克式已经逐渐退出了舞台。 一项旁证是台湾1969年拍摄的『扬子江风云』中, 有一幕过桥战斗场景, 轻机枪使用的却是美式的1919 A4。 台湾军事电影的真实性往往差强人意, 往往是有什么用什么, 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
纵观捷克式在中国的服役历史, 它及时的出现, 为我们伟大的圣战提供了强大的第一线火力, 历经百战; 后代的我们, 在缅怀无数的志士们, 抵抗残酷的侵略者的这一段宏伟的史诗时, 千万不要忘了捷克式的荣光。
爹睦
注1: 1943年在史迪威的提议下, 美军在昆明成立了步兵、 炮兵和通讯训练中心, 前后整训了31个师。 步兵训练中心在昆明近郊的里林铺, 第八军为参训部队之一。 后来第八军为中国滇西远征军之一部, 在松山之役力克日军。 这应是回国之后整训时, 当时美军所拍之照片
注2: Bren亦见译为布伦, 加拿大提供之Mk II枪匣上有中文名称勃然, 本文从之。
注3: 许多论者以为九六式机枪的发展, 是日军在中国见识了捷克式之后, 才将十一式改进而成。 以捷克式的名气, 日本应不须经过这个途径, 令其印象深刻的应是7.92子弹的杀伤力。 而且, 96式的作业方式和捷克式完全不同。
96式轻机枪虽於1936年定型, 但日本并无产能将其大量配发部队, 直到珍珠港事变后, 入侵马来西亚的部队全面配备, 方才曝光。
1942年5月出版的Japanese Ground and Air Forces(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 Information Bulletin No. 14, War Department, Washington, D.C.)指出:『英军最近在马来西亚遭遇一种日军新式武器』; 所附照片为一名英军提著一把96式轻机枪及两张96式特写。 史载『马来之虎』山下奉文的25军, 是第一个全面配备96式轻机枪的部队。
1996年中共出品的『七七事变』及1995年合资影片『南京1937』, 片中日军大量使用96式轻机枪, 并不符合史实。 (至於『南』片中防卫南京的中央军使用M3A1冲锋枪, 更是不用提了。)
注4:华兴机器厂原产瑞士之启拉利(Neuhausen KE7)轻机枪, 1939年改换。 刘湘之重庆武器修理所, 从二十一军武器修理所时代、 1934年之前, 即生产捷克式, 是国内最早量产捷克式的单位之一,至抗战前夕至少生产二千余挺。 1937年10月时, 兵工署曾以外包方式, 向其定购1,000挺。
注5: 捷克在1937年并运交中国1,000挺ZB-37重机枪; 该枪外型有点类似日制的92式重机关铳, 但使用弹链而非保弹板, 闭锁方式类似ZB-26系列。 近年的中国抗日影片, 片中日军多以其替代92式。
注6: 加拿大并应中国要求, 在租借法案下, 另生产供应白朗宁M35 Hi-Power手枪, 即滑套上印有『中华民国国有』之白朗宁手枪。
注7: 按美国BATF法令, 这种套件在买来后, 除了有Class III制造执照者之外, 不能将枪匣焊起来, 如果为了美观要将枪匣焊起来, 内部要堵住使枪栓不能作业; 总之, 只要能发射一发子弹即属非法。 Class III制造执照者可将枪匣还原或另制一个枪匣, 这叫"Dealer Sample", 可以用来展示、 示范射击、 转手给其他同级的业者, 但不能当成一般机枪转让。
参考资料:
1.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 清末至民国的兵器工业,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编审委员会编, 第1版, 北京市,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8
2. 抗战时期重庆的兵器工业, 陆大钺、 唐润明主编, 重庆抗战丛书编纂委员会编, 第1版, 重庆市, 重庆出版社, 1995, 重庆抗战丛书
3.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 一至四册,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编, 第1版, 北京市, 兵器工业出版社, 1993
4. Small Arms of the World, 5th Edition, 1955, W.H.B. Smith, Military Service Publishing Company, Harrisburg, Pennsylvania. 以及9th Edition, 1969, Joseph E. Smith.
5. 特别感谢Don Bell, Omega Weapons Systems, 2918 E Ginter Road, Tucson, AZ 85706, Tel: (520) 889-8895, Fax: (520) 741-9466, 提供国造ZB枪匣拍照。 顺便一提, Omega Systems 还有一些由国府各兵工厂生产的捷克式轻机枪, 均经过中共改膛为7.62x39mm, 现为零件组, 有兴趣者可与老板Don联络, 声明要那一个厂的, 他会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
6. 特别感谢Charles Kramer, Cave creek, Arizona, 提供在英国的Ministry of Defense, Pattern Room, Nottingham拍摄的ZB图片。
7. 特别感谢Leland Ness, Alexandria, Virginia, 提供宝贵的美国国家档案室(National Archive)图片。
8. The Bren Gun Saga, Thomas B. Dugelby, Collector Grade Publications, 1999,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P.O. Box 1046 Cobourg, Ontario, Canada K9A 4WS.
9. 刊头底部木刻为赵泮滨所作之欢送, 描绘欢送战士出征抗敌情景, 收录於抗战八年木刻选集, 全国木刻协会, 开明书店, 1946年12月初版, 1951年6月三版
国造半自动步枪第一人- 刘庆恩将军
The first Chinese semi-automatic rifle by General Liu Qing En
文与图:火器堂堂主
Article & Photos by: Bin Shih

刘庆恩将军生於1869年10月10日,原籍广东客家,寄籍四川德阳。 成年后毕业於广东水陆师学堂。
General Liu was born on October 10, 1869 in Sichuang, China. He graduated from the Quang Dong Provincial Army Navy Academy.
1896年随刘永福将军参加『台南之战』,先生奋勇杀敌,腿部曾受伤。
He participated in the battle against Japanese takeover in Tainan, Taiwan in 1896 and served under the ¨Black Flag General〃 Liu Yong Fu, during the course he suffered leg injury.
之后, 受聘於湖北枪炮厂任技工, 报考出国留学, 录取后,由湖北省保送赴日本留学。
After returning to Mainland, he joined Hanyang Arsenal and worked in the factory as a technician. He later participated in the program indented to select students to be sent abroad to study. He was chosen by Hu Bei Province and was sent to Japan.
刘庆恩在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专攻机械及枪炮制作。
After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in Japan, he enrolled in 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 and majored in Mechanics and Ordnance.
毕业之后仍回湖北枪炮厂工作, 1909年由厂方送到德国克鲁伯兵工厂学习考察。
He returned to Hanyang after he obtained a degree. In 1909, he visited Krupp in Germany on behalf of the Hanyang Arsenal.
刘庆恩在日本时即加入同盟会, 革命成功后, 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后,遂委派庆恩先生为汉阳兵工厂第一任总办。
Liu joined Dr. Sun Yat-Senˇs revolution movement while he was in Japan. He was appointed the first Superintendent of Hanyang Arsenal by Dr. Sun after Dr. Sun was elected as the Provisional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12.
美国布列得公司於1914年1月15日致函刘庆恩说明新枪厂的计划(注4: p285), 合同於4月11日签署(注4: p297), 并由陆军部呈报袁世凯总统。 总价美金1,082,500, 言明24个月交货。(注4: p288) A letter to General Liu dated January 15, 1914 from Pratt & Whitney(Note 4: p285), outlined the ability of Pratt & Whitney and its approach to the proposed new Arsenal. The contract was signed on April 11, 1914(Note 4: p297).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Yuan dated May 1, 1914(Note 4: p288) from the Army department confirmed the deal totaled US$1,082,500.00 to be delivered in 24 months.
刘庆恩1914年9月抵达美国康乃狄克州哈德佛特城,随从七人。 监造新枪厂的机器生产并熟悉机器操作程序。
General Liu, his family and other seven subordinates arrived in Hartford, Connecticut in September, 1914. The trip was to inspect and get familiarization with the machinery being produced by Pratt & Whitney.
1916年9月8日, 陆军部军械司在南苑试放刘庆恩所制造的新枪。 名为自装枪。
On September 8, 1916, the Ordnance office of the Army Department tested the semi-automatic rifle designed by General Liu in Nan Yuan Proving Ground, Beijing.

该枪采用枪口集汽式自动作业系统
口径 7.9mm 枪管长 703.1mm 初速 780m/s 连刺刀重 5kg 弹重 10g(尖弹) 射速 50发/分 装弹 6发 弹仓 内装
The rifle uses Muzzle Gas Trap type system
Caliber: 7.9mm Barrel Length: 703.1mm Muzzle Velocity: 780m/s Weight(with Bayonet): 5kg Bullet Weight: 10g(Spitzer type) Rate of fire: 50 rd/min Capacity: 6 Magazine: Built-in

自装放改变为寻常放时, 只须将枪口束汽筒旋转, 使三小孔向外, 即成直拉式步枪。 其二字为普、 自。
To change the operation of the rifle, rotate the cylinder on the muzzle. When the three holes pointed outwards, the rifle turns into a straight pull repeater. The settings are either ¨Normal〃 or ¨Auto〃.

枪口束汽筒。
Muzzle gas trap cap.

枪口束汽筒移去后之枪管。
The view of the barrel muzzle after removing the Gas Trap cylinder.

导杆及枪匣, 注意枪匣内下方的凹槽, 供枪机闭锁用。
Gas piston rod and receiver. Note the recess on the bottom of the receiver, it is for the bolt locking.

自装枪采用了楔形后方闭锁, 类似於江南制造局所生产之快利步枪。
The rifle is rear locking and adopted similar wedge locking like Steyr 1888 or the Kuaili rifle produced by Jiangnan Arsenal.

枪机无前方闭锁榫,退壳钩已经遗失。
Due to the rear locking, the bolt does not have front lock lugs. The extractor is missing in this example.

枪匣右方的弹壳偏向突起。
There is a shell deflector milled onto the right side of the receiver.

表尺距离为2000公尺, 表尺正面及两方均有刻度。
The rear sight has graduation out to 2,000m. The markings are on the face and both sides.

自装枪的下方, 无固定螺丝。
The bottom view of the rifle, no locking screws.

枪托有滑门, 向上推可取出铜管装的擦枪工具。
There is a sliding door at the butt plate. Push up reveal a copper tube containing cleaning tools.

枪匣上的陆军汉阳兵工厂印记, 全枪无烤蓝,北洋时代,兵工厂属陆军部该管。
The marking on the receiver: Made by Army Hanyang Arsenal, the whole gun was left in the white.
1919年夏末於陆军部开会, 先生情绪激昂导致脑溢血, 半身不遂, 辞去兵工厂总办职务, 1929年4月去逝於上海。
In the late summer of 1919, during an Army Department meeting, General was over excited and resulted in a stroke. The stroke caused the paralysis of one side of his body. He resigned soon after and he passed away in Shanghai in April, 1929.
自装枪曾在1918年为美国陆军测试, 从此没入历史, 再不见於任何记载。
The US Army Ordnance Office tested the rifle in 1918. After that, it simply disappeared into history and never mentioned again in any document.
笔者相信, 当年制出的数量不过十数把, 而如今存世的自装枪不到十把, 绝大部分在美国。
This writer believes, there were only less than a dozen of this rifle produced both in the US and China. There are less than 10 survived today, most of them if not all are in United States.
1919年, 布列得公司将生产之机具运抵上海。 有两年多的时间, 该批机具无人过问。 1921年, 终於转交给新建之巩县兵工厂, 许多机件已经绣蚀。 (爹4: p112)巩厂以该批机械开始生产基於毛瑟1907式之四年式步枪, 称为巩98步枪。 1935年, 基於德国毛瑟图纸, 首造中正式步骑枪。 历史的巧合是, 1939年, 11厂将步枪厂交给1厂-即是前汉阳兵工厂, 在20年之后, 终於物归原主。
The machineries from Pratt & Whitney were delivered to Shanghai, in 1919. They sat in the warehouses for 2 years. They were finally delivered to the newly formed Gong Xian Arsenal in 1921(Note4: p112) and were used to produce a copy of Mauser 1907, named Gong 98 Rifle. In 1935, it was the first to produce model Chiang Kai-Shek rifle, based on the Mauser provided Standard Modell prints. The irony was, in 1939, the Rifle Factory was transferred to the 1st Arsenal  previous Hanyang Arsenal. After 20 years, they finally went back to where they were intended to be.
倘若该批机具准时运抵, 刘庆恩尚在主事, 自装枪源源生产, 中国将为世界上最早配置半自动步枪的国家之一。
Supposed the machineries arrived on time and General Liu was still in charge. This semi-automatic rifle would be rolling out of the production line of Hanyang. China would be among the first to arm its troops with semi-automatic rifles in the world.
Reference:
1.     The rifle belongs to Robert W. Faris, Wickenburg, Arizona. His generosity to grant access to the rifle and photograph is greatly appreciated.
2.     All photographs by Bin Shih, please do not use without permission.
3.     General Liuˇs biography information mostly provided by the grand daughter of General Liu  Ms. Liu Bo Ning. She lives in Shen Yang City, Liao Ning Province, China.
4.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Modern Chinese Ordnance Industry, Vol. 2.
注释:
1.     文中的自装枪属於Robert W. Faris, Wickenburg, Arizona. 感谢其慷慨提供该枪用於拍照。
2.     所有照片由火器堂堂主拍摄, 未经授权, 请勿转用。
3.      刘将军的生平, 大部分资料由刘将军的孙女刘伯宁提供, 刘女士目前住在中国辽宁省渖阳市
4.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二)。
中国陆军服制系列一
抗战时期的领章与胸章
撰文:田立仁(中华社会科学研究会研究员) 火器堂堂主
绘图:倪晟华
民国17(1928)年底北伐结束后, 中国政权由北京政府转移于南京国民政府, 在形式上统一了南北分裂之局,军服的服制也开始统一为广州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的中山装样式。各军系军人大盘帽上原先代表北京政府五色国旗的五色五角星,也改为青天白日圆星。
抗战前各时期的国府标准服制规定,应均有法令基础,目前所知最早的规定,是民国20(1931)年4月13日, 国民政府公布的《陆空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 民国23(1934)年7月24日和次年1月10日, 国民政府又先后更新制定了陆、 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军官衔仍区分为将、 校、 尉3等, 每等分上、 中、 少三级, 并规定军官军佐衔称之上须冠本军种字样。
民国24(1935)年3月, 国民政府将上将分成一级及二级,并增加特级上将(注一),民国25年1月20日,国府又颁布了《陆军服制条例》,正式以国家法律统一了服装及军衔标志。 所以官阶、兵种,这时期皆能由领章上判别。




领章
领章为挂于左右翻领头上的一付大方板(注二)。 民国19(1930)年以后,徽号形式改为小长条的领章(4.76x2.22cm)。 方板上以线条及星星区分等级, 这个时期的星是立体三棱体三角星(前清为六角形、 北京政府军则为五角形)。

一级上将何应钦, 袖章上三朵梅花为上将、 双环为一级。 二级无环、 特级三环。

校、 尉领章底色均随兵种改变, 步兵为红色、 骑兵黄色、 炮兵蓝色、 工兵白色、 辎重兵黑色、 军医绿色、 宪兵及经理暗红色、 装甲兵则是铬金属色的「克罗米」领章(即英文chromium直译)。至于军校生领章,则为圆形。
将官领章为全金板,少将1个三角星,中将2个三角星,上将3个三角星,一级及二级上将的领章均为3星, 一般都称为上将, 只有正式场合或文件才分一级或二级; 两者服饰上的区别仅靠礼服上的袖章, 着一般军常服时则看不出将级官等, 但由于上将人数很少(注三), 所以就算外表看不出将级官等, 但心理都知道谁大谁小, 没有识别上的问题。
校官为金边及两道金贡, 少校有1星, 中校2星, 上校3星。
尉官为金边及一道金贡, 少尉1星, 中尉2星,上尉3星, 准尉是金边,中有一贡, 无星。
军士的领章无边, 有一道深蓝横贡, 上士3星, 中士2星, 下士1星。
上等兵、 一等兵、 二等兵的领章无边亦无横贡, 以3星、 2星、 1星分级。
胸章

典型的胸章、 臂章和徽章。
官兵通常称胸章为「符号」(其实就是名牌), 在机关、 学校、 部队有时另有珐琅徽章戴于胸前, 其图案由单位自行设计, 报请军委会备案。

左: 部队的胸章,为用织品印就的方形块,通常由各师文书照规定打印自制,故略有不同,缝钉于胸前左上口袋盖上。长约9公分,宽约7公分,周围有0.5公分宽的 一圈色边,当时并在中间盖上单位官章。将官的符号是红边,校官是黄边,尉官是蓝边,士兵的符号为白边,等于无边,军官学校的学生符号则为黑边。
布章左栏是官阶三角星栏,三角星多为黑色,星数目与领章相同,垂直排列,士官在星后有一黑直贡, 贯穿三角星, 如领章一般;军校学生因尚未授阶是空白的,至于准尉领章上无星,故名牌中此栏也是空白的;兵种、官阶、姓名、职务、佩用年度,由章的颜色、内容一看便知, 官兵通常远远的就能由来人色边判断是否应先向其敬礼,而将级红边名牌最少见,故部队通常「见红就立正」,成了不须判断来者官阶高低的反射动作。
右: 有的部队还有方形布臂章,缝在左上手臂,内多为部队阿拉伯数字番号,此外亦有环臂布章,始自何时不详,形式也是大同小异的。

士官在星后有一黑直贡, 贯穿三角星, 如领章一般。
左胸前布质符号及左臂臂章在广州黄埔军校时期就已出现, 而在抗战时期的符号、 臂章通常只是在营区内佩戴, 并开始改为暗号或代号, 须外出至民间时, 有前印名牌后印部队代号的样式, 也有前印名牌后印爱国口号的样式, 外出时将名牌反缝, 具有对民间、 汉奸保密的功能; 到作战前名牌由上级统一收回保管; 在作战的时候, 连师长在内的军官都为了保密, 通常着用与士兵相同的服装; 又因为有作战地境的划分, 地境内全为自己单位较熟悉的官兵, 故领章、 名牌、 臂章全部不佩戴, 而改以白线在名牌处缝上三角形、 方形等符号做基本的判断, 各上级指挥所及友军的确实位置, 只有负责连络的参谋才能知道。
注解
注一:直到民国69(1980)年6月公布的《陆海空军军官士官任官条例》取消特级上将前,只有蒋公一人拥有过特级上将阶级。

前清陆军军官礼服, 中等第一级。
注二:领章最早出现于1904年清政府《陆军官务服帽章记》中的规定, 礼服样式为飞蟒(龙)抱珠和金辫, 以珠子颜色区分等次, 以金辫数区分级别。 宣统三年(1911)更进一步规定, 军常服领章为上注明标(旅)号用兵科色、 下1至3个六角星及横贡之形式。

注三:民国23年叙阶时, 只有一级上将8人, 即何应钦、 李宗仁、 张学良、 冯玉祥、 阎锡山、 朱培德、 唐生智、 陈济棠; 二级上将19人, 其中有刘峙、 顾祝同、 蒋鼎文、 宋哲元、 韩复渠、 孙连仲、 傅作义、 徐永昌、 商震、 白祟禧、 余汉谋、 刘湘、 龙云等。到抗战前夕, 又定中将加上将衔28人, 这些人大部是预备做集团军总司令的, 如张发奎、 张治中、 陈诚、 薛岳、 熊式辉、 杨杰等;此后直到抗战结束没有加任上将或上将衔者。
抗战前后(1930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军阶领章
领章配置相同的两片在两边领襟上, 不同兵科以不同底色领章识别, 以下样式为步兵。
步兵
装甲兵
骑兵
宪兵及经理
军医
炮兵
工兵
辎重








通讯兵配属各单位, 其兵科色随配属单位而异。
除参谋外, 防空炮兵亦有独特之兵科领章。
领章有公发及自行购置者; 背面均有制造厂或商家之名称。
将官领章由铨叙厅办理任命手续, 发给金质(铜合金)领章, 背面编号, 其他任何人不得自行任命佩戴。
士兵 二等兵

一等兵

上等兵

士官 下士

中士

上士

抗战前及初期为十字纹边, 晚期改为斜纹边型式。
准尉(早期)

准尉( 晚期)

尉官 少尉

中尉

上尉

校官 少校

中校

上校

将官 少将

中将

二级上将

一级上将

特级上将

只有蒋介石一人曾拥有此项阶级
其他 参谋(一边为官阶, 一边为竹节)

突击队/伞兵,采白虹贯日之义。红日代表倭寇,我神勇突击队刺入倭寇心脏。士兵章。

军官章带黄边。

以上为按原命令所绘,经验证实物后,领章为一对,与原绘小有出入。

军官章为黄边,均为珐琅质。

军官章实物。

Browning M1900

Browning M1900
作业原理: 瓦斯直接回冲 (Direct Blow Back) 半自动
弹匣容量: 单行式弹匣, 7
击发方式: 单程式
瞄准具: 凹形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65x17mm(.32 ACP)
枪管长度: 4”
枪重: 22 Oz
相容性: Browning/FN M1900
制造厂: 不明
制造年代: 1920-1940
目前状态: 古董
1914年6月28日, Gavrilo Princip在今日南斯拉夫的Sarajevo, 以一把白朗宁M1900射杀奥匈帝国王储菲迪南大公 (Archduke Ferdinand), 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白朗宁在1897年完成本枪设计取得了专利。 本枪使用的弹药是白朗宁与温彻斯特厂(Winchester)的工程师一起设计出来的新弹药, 其着眼点是民用商业市场, 利用威力较弱的一种子弹, 以不闭锁的瓦斯回冲作业方式, 提供一把半自动手枪供私人自卫用。
左轮枪当时在美国算是主流手枪, 当白朗宁将他的设计提给柯尔特厂(Colt), 他们以为这种小型的自动手枪不会有人要, 因此婉拒了他的设计。 当时比利时的FN(Fabrique Nationale)厂正好有一个代表在美国视察脚踏车生产的情况, 因为FN当时即将要完成与比利时政府的1889毛瑟步枪合约, 由于其所有权一半属于德国的力拂(Loewe), 因此不能与母厂竞争毛瑟合约, 眼看就要关门大吉, 因此想换跑道制造脚踏车。
FN与白朗宁一拍即合, 当年即签下合约, 授权FN制造。 在1900年之前仅有限量生产, 1900年7月, FN厂取得了比利时政府的2万枝手枪合约, 从此一帆风顺, 到1911年停产时, 原厂据说生产了72,400把, 白朗宁也因本枪的成功, 在欧洲成了自动手枪的代名词。
因为M1900的成功, 也就有了大量的仿造品。 因而其服役年代非常长。 最主要的仿造者为西班牙及中国。 中国仿造了大量的1900式手枪, 其数量、 种类仅次于盒子炮。 因为1900式手枪构造简单, 生产容易, 价钱也便宜得多。 根据一份1922年陆军部的各厂军火军械价目表, 汉阳造步枪每枝43元, 上海兵工厂6寸白浪林每枝30元, 8寸白浪林每枝42元, 而汉阳兵工厂的自来得手枪要120元一枝!
中国仿造的1900式手枪中, 有许多非常离谱的烙印, 有的按原厂一字不露的照抄, 有的则凭空捏造, 不知所云, 甚或将字拼错, 还有的印上毛瑟商标, 明显的, 这些是为了冒充原装货, 而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 但是要制出一把手枪, 在当时的中国也不是随随便便, 等闲人物可以为之的, 因此可能仍有相当的组织才能进行。 当时的兵工厂有额造和代造的差别, 代造的产品大多不入帐, 算是兵工厂的额外收入, 而定造的省份可能要求不同的烙印及序号, 这是一种这类仿造手枪的一种可能来源。
本枪是有名的126063枪。 有一大批M1900的序号都是126063, 因此可能是该仿冒者的注册商标。 其形状也有好几种, 早期型特色有直握柄, 握柄有FN商标, 早期FN烙印, 枪带环等。 晚期型特色为弯握柄, 枪身有加强槽, 后期FN烙印等。 但序号均为126063或26063、 126053之类。 原厂的M1900只有直握把一型, 因此在外观上有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枪械有许多流落他乡, 其来源有的是二次大战末期美军在中国取得, 有的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从日军手中缴获(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取得), 因此在枪展中留意一下, 往往有意外的惊喜。
Browning M1922
Browning M1922
作业原理: 瓦斯直接回冲 (Direct Blow Back) 半自动
弹匣容量: 单行式弹匣, 9
击发方式: 单程式
瞄准具: 凹形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65x17mm(.32 ACP)
枪管长度: 113mm
枪重: 700g
相容性:
制造厂: Fabrique Nationale d"Armes de Guerre, Herstal, Belgique
制造年代: 1920s-1930s
目前状态: 古董
在1922年, 白朗宁为南斯拉夫军方的需求, 改变了1910的设计, 将枪放大, 枪管加长等, 虽然不是非常出名的手枪, 但是也被广泛使用。
二次大战中, 德国占领比利时之後, 仍然继续生产, 成为德国军官使用的补助手枪之一。
在中国, 这也是从军阀时代到抗战, 经常采用的手枪, 因此常常也是地方仿造手枪时模仿的型号。
1922式有三道保险; 保险钮、 把手保险及弹匣保险, 可以安全的上膛携带。 不过, .32ACP及.380ACP都不是杀伤力很强的子弹, 因此只有作为军官轻便的防身武器。
给50岁左右父辈的礼物 诗歌山民主人公与父辈的不同点 父辈欠债,儿女们还的债的问题 怎样使子女不会有父辈,相貌上的缺陷 有没有关于父辈的好品质呢? 当你花了父辈的钱时 ,你是怎么想的? 硫磺岛战役的电影<父辈的旗帜>哪里有看??? 请问父辈和母辈有什么分别?父和母不是同辈的吗? 请问父辈和母辈有什么分别?父和母不是同辈的吗???? 作文<<我的父辈>>怎么写啊?? 韩东写的诗歌《山民》中,"他"与父辈有什么不同? 广州现在的学生仔普遍都长得比父辈高,为什么? "我的心里一大块,推来推去推不开".这应该是我们父辈年轻时听的歌曲. 请问一下谁知道他的歌名和演唱者吗? 看到别人问李家姓的字辈排名,我也想问一下王氏字辈排法,我只知道我们父辈是贤字辈,而我们是龙字辈的。 请提供一些以"父辈与子辈间的家庭矛盾"为研究课题的文献,最好是学术著作或论文,不要文学作品,谢谢. 很想知道我的辈分..我是什么辈的..我祖辈父辈分别为"保"和"忠" 有人知道吗?..我是济宁兖州滴 祖辈没有脑瘤但父辈在我幼年发生了此病。治愈后半身行动不便。我会不会有此类病的发生。是否会遗传? 父辈一代~~改革开放~~我们这代???实验品 父辈豪爽坚有信,尔等壮志飘云津,天涯此时共明月,今宵春好同八音。 父辈和子辈同一个属相,是好还是不好?理由呢? 祖辈父辈都是辽宁人,母亲黑龙江人,自已出生在黑,那我籍贯应填哪里。 枪的口径是按啥分的??? 谁发明的枪? 关于枪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