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销量2008年:阿德勒学派治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0:36
作者:GERALD.COREY    咨询流派来源:李茂兴 译    点击数:1440    更新时间:2005-2-16
历史渊源
在心理动力治疗取向的发展中,阿德勒、弗洛伊德、荣格都是有力的贡献者。阿德勒曾跟弗洛伊德合作过十年,后来因理念不合而散伙,一九一一年他辞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一职,翌年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协会。弗洛伊德则声称不支持阿德勒的观念,也不承认他是个良好的精神分析师。
后来,许多精神分析师陆续偏离正统的弗洛伊德理论,这些人包括:凯.荷妮(Karen Horney)、弗洛姆(Erich Fromm)、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他们均认为社会因素与文化因素对于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这三位治疗师通常被称为新弗洛伊德学派,但是安斯巴荷(Heinz Ansbacher,1979)则认为称他们为新阿德勒学派更为适合,因为他们已脱离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生物观与决定论,更接近阿德勒的心理社会化与非决定论等观点。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从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方向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仅受到幼时经验的塑造。
阿德勒在一九三七年去世之后,德莱克斯(Rudolf Drelkurs)将其学说引进美国,特别是应用在教育与团体治疗上,并提出[儿童辅导中心]及[多功能专业人员训练]两项构想。随后,Oscar Christensen等人也将阿德勒及德莱克斯的理论应用于协助儿童、父母、教师,以及其他社工人员。
理论依据
人性观
阿德勒抛弃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因为他认为弗洛伊德过于狭隘地强调生物本能的决定论。虽然两人均认为六岁前的经验影响着成人后的发展,但阿德勒并不重视探索过去,他重视人们对于过去事件曾留下何种印象,以及这些印象会如何可持续地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在其他的许多理论立场上,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对立的,例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在导引着,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决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这些理念均不同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阿德勒的理论中强调自卑感,认为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源头。自卑感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源泉,因为它会促使人们追求精熟、优越,以及完美,特别是在幼年时期。在自卑感的驱动之下,人们的发展才能够持续地往更高层次迈进(Schultz&Schultz,1994)。在六岁左右,人生的目标就已形成。这些目标是行为的推动力,而这些目标为是追求安全感及克服自卑感。
依阿德勒的观点而言,人并非只决定于遗传因子和环境,而是也能够理解、影响、与创造事件。他相信先天遗传并非重点,重要的是如何去运用我们拥有的能力。阿德勒也认识到生物上与环境上的条件曾限制人们做选择与创造的能力,不因排斥弗洛伊德的决定论,就走进另一极端而认为人们能随心所欲地成就任何事物。
因为奠基于一个成长模式,阿德勒重视个体的再教育与社会的再塑造。他是主观心理学的先驱,强调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例如价值观、信念、态度、目标、兴趣,以及个体对于现实状况的知觉情形。他是全面性、社会化、目标导向,以及本主义学派的先锋。
真实的主观知觉
阿德勒学派从当事人的主观参考架构去看现实世界,这被形容为现象学导向,也即重视个体知觉外在真实世界的方式,而此等[主观的真实]包括:个体的知觉、信念,以及心中所下的结论。从这种认知观点可以了解人们的行为,因为人们对真实情形的解释与认定,要比情形的真面目来得重要。
许多现代的理论均持如下的看法:即当事人的主观世界是解释其行为的基本要素。具有现象学导向的疗法包括:存在主义治疗法、个人中心治疗法、完形治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法及现实治疗法。
人格的统一与型态
阿德勒学派又称为[个体心理学],其基本前提是人的出生、养育、乃至生活,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社会、与文化的背景下,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认为人们具有社会性与创造性,能朝向一个统一的目标做各种决定(Sherman&Dinkmeyer,1987)。
人格是通过人生的目标而获统一的,个体的思想、感觉、信念、态度、性格与行动都是其独特性的表达方式,并且均反映着一项人生的计划,使能朝向自己选定的人生目标迈进。这种人格整体观的一项推论是,个体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除了内在的心理动力外,我们更应重视个体的人际关系。
目标导向的行为
个体心理学假设行为都具有目的。人们为自己订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之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来取代决定论的解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他们假设,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阿德勒学派以[虚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一词来形容人的行为是受到想像的目标之牵引。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贺格(Hans Vaihinger)的影响,认为人是活在自己虚构的情结中,也即自己认为世界应该是如何如何。此等虚构情节可能表达成:[我只有达到完美时,才会安全无忧]或[我只有成为重要人物时,才会被别人接受]。虚构式的目标代表个体对安全感的自我设定,并成为他在任何情境下努力的方向。[目的论]一词是用来形容目标的最终性质及持续移动的方向。由于有了此一最终目标,我们才能接受何者为真、该如何去表现,以及如何理解各项事件。当然,有时候我们会犯错。
追求意义性与优越感
阿德勒强调人们追求完美及借助精熟事物以克服自卑感是来自天性(1979)。欲了解人类行为,须掌握两项观念:即基本的自卑与补偿心理。据阿德勒所说,我们一旦感到自卑,就会被追求优越的欲望所驱使。追求成功的欲望使人们突破障碍,要求自己精熟各项事物。唯阿德勒所指的[优越]一词并非比别人优越,而是发挥出个人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由低变高、由负转正。我们借助追求能力、精熟,以及完美来克服无助感。例如,我们将自己的短处转为优点,或在某方面追求突出以补偿另方面的缺陷。要寻求增强能力的独特方式中,就逐渐形成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性。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lifestyle)一词指个体在生活或人格上的基本导向,此乃突显出个体的存在。其同义词包括:生活风格、生活计划、生活动向、生活策略,以及生活的蓝图……等等。通过生活方式,即朝向我们的生活目标。阿德勒认为我们是生活中的主角、创造者及艺术家。借助追求对我们有意义性的目标,我们乃形成一独特的生活方式(Ansbacher,1974)。这项概念协助我们了解行为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好比了解作家的风格:[我们可以选择从任何地方开始:每项表现或表达都会带领我们往同一方向-朝着同一个动机:同一种旋律,此乃人格建构的地方](Adler,1964ap.332)。
没有两个有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为追求优越,有人在才智上发挥,有人在艺术或体育方面发挥。这些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对自己、对世界、对自己独特的行为与习惯之看法。我们所做的每件事均受到自己独特生活方式的影响,而生活方式在理论上是假设受到六岁前经验的影响(Sherman&Dinkmeyer,1987)。但是,幼年的经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对那些事件的理解与解释。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可能是阿德勒最重要与最独特的观念,指个体知觉到自己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份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包括: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社会化过程始于儿童期,使个体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获得一种归属感与贡献感( Kefir,1981)。阿德勒视社会兴趣等同于认同感性同理心:[以别人的眼去看,以别人的耳去听,以别人的心去感觉](1979,p.42)。能够跟别人分享及关怀别人的福祉,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指标(sherman&Dinkmeyer,1987)。阿德勒认为,随着社会兴趣的培养,自卑与疏离感觉渐渐消失。社会兴趣可经由教导与学习而获得。人们由共同参与活动与互相尊重而表达出社会兴趣,此时他们是往生命的光明面发展,而未具社会兴趣的人会变得沮丧,生活笼罩在黑暗里。
个体心理学强调,人的快乐成功脱离不了社会,忽略社会背景,将无从了解人类行为。个体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处,感觉安全,被人接受,以及有价值,这些都是基本需求。人们必须在共同活动与承担责任中找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方式,而许多问题均来自我们害怕不被我们所重视的团体接受,归属感不足便产生焦虑。唯有获得归属感时,我们才有勇气去面对与处理我们的问题。
莫隆克(Mosak,1977)认为我们必须去面对与精熟五项任务:跟别人维持关系(友谊)、贡献一己所能(工作)、维持亲密关系(爱与家庭关系)、自处(自我接纳),以及发展精神层面的修养(包括:价值观、意义、生活目标,以及我们与宇宙的关系等等)。并且,重要的是我们须界定我们的性别角色及学习与人相处。由于我们无法自给自足,所以必须学习与别人相互依赖。工作是生存的条件,所以必须在工作中创造意义,并接受我们在企业体系中的角色。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及自我接纳的程度,是跟别人形成相互关系的重要决定因子。
出生别与手足关系
阿德勒特别重视手足关系与出生别,这点使其理论显得突出。他曾指出五种心理位置:老大、老二、中间、独生子、独生女。须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实际出生别并不比个体主观的认定重要。由于阿德勒认为大部分的问题均具有社会性,故强调家庭内的关系。
阿德勒(1958)观察到,许多人质疑为什么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的小孩通常会有很大的差异。假设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小孩是处于相同的环境,这是一种谬见。虽然[家庭星座](family constellation)对他们有相同的影响,但每个人心理状态却因出生别而有不同。以下是安斯巴荷二氏(1964)、德莱克斯(1953)及阿德勒(1958)等人的研究结果:
老大  老大出生后即引起众人注意,在弟妹未出以前,他的地位宛如独生子(女),多少会受到溺爱。在个性上,老大较值得依赖,而且会努力上进,然而当弟妹出生后,他(她)会发现原先的地位不再,并认定弟妹夺走了父母的爱。
老二  老二的情形不一样,从一出生,即跟老大共享父母的注意与照顾。通常老二会拿出竞赛的精神,意图超越老大,以争取父母长辈的称许。如果老大在某方面表现优越,则老二会发展另一方面的才华来抗衡。老二在立场上通常是反对老大的。
中间  排行在中间的小孩曾有被挤压出局的感觉,对人生会感觉得不公平,自己好像是被骗出生的。这些小孩可能会有[可怜可怜我]的心态,并成为问题儿童。
老么  老么往往是家中的宝,并且常常是最被纵容的,由于地位特殊,每位家人都想塑造他,但他们往往走自己的路,令家人意想不到。
独生子(女)  在特征上与老大相似,他们缺乏与其他小孩合作分享的机会,打交道的人都是成人居多。由于往往受到母亲的宠爱,故颇为依赖母亲。他们希望总是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一旦有所失落,会感到不公平。日后当他们失去众人注意时,会产生许多心理调适的问题。
一个人的出生别及认为自己在家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对于成人日后与别人互动来往会有许多影响,在幼年时期,与别人相处往来已形成了一些模式,对于自己也已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概念,这些都曾带到成人时期跟别人的互动关系中。在阿德勒治疗法中,重视家庭动力的影响,特别是手足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我们应避免以刻板印象把人们做硬性的归类,但是阿德勒的说法帮助我们了解年幼时斯的手足敌对关系所形成的性格倾向,对于日后与人相处确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操作方法
治疗目标
阿德勒咨询重视当事人与咨询员之间的契约合作关系,通常此一契约关系要求双方一齐澄清与探索当事人有哪些[错误的目标与假设],随后则以再教育的方式重新拟定建设性的目标。治疗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当事人的社会兴趣,这当中伴随着提高其自我察觉能力,并修正其基本假设、人生目标及基本观念(Dreikurs,1967)。
阿德勒不认为当事人是需要治疗的患者,咨询的目标在于通过再教育,使当事人能在施与受之间感到公平,而愉快地生活在社会之中(Mosak,1995)。因此,咨询大面积在于提供讯息、教育、指导、与鼓励给丧志的当事人,使其重建自信。当当事人能重拾勇气而能采取与社会兴趣一致的行动时,其生活即可开始迈入有益的光明面。
阿德勒学派咨询员会教育当事人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别人、与生活。通过提供崭新的认知地图,咨询员将协助当事人改变对周遭情形的知觉。莫隆克(Mosak,1995.p.67)将历程中的教育目标列出如下:
培养社会兴趣。
协助当事人克服挫折感与自卑感
修正其观点与目标--即改变当事人的生活方式。
修改错误的动机。
协助当事人感受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
协助当事人成为社会上有贡献的人。
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
本学派重视认知层面,认为当事人如果认知错误(信念与目标)则会在情绪上受挫,行为的表现也会失灵。所以要令当事人在情绪与行为上有更好的感受与表现,发掘其错误的想法颇为重要,例如,不信任别人、自私、不实际的企图心,以及缺乏信心。
治疗者的一项主要功能是,对当事人的各项运作功能做全面性评估。治疗者自当事人的[家庭星座]中收集资料,包括:双亲、手足,以及其他住在家中的人。此等资料的收集是借助于问卷,经由汇总与解释后,可以获知其幼年期的人际世界。从这些资料可以综观当事人成功与失败的主要领域以及当事人曾做过哪些重大的决定。咨询员也会使用[幼年回忆](eraly recollections)做为诊断工具,一方面回忆幼年时期的单项事件,一方面跟目前的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偏见做一对照(Griffith&Powers,1984)。这些回忆简略地说明了当事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未来的看法,经过汇整与解析之后,就可以指出当事人的人生中有那些主要的成功与错误,并据此做为治疗的起点。
咨询员会借助摘要,做出对当事人的诊断:从家庭星座问卷中理出主要的特征,进而获得对当事人基本人格的初步概念。接着,借助解析其幼年回忆,了解当事人目前对生活的展望。然后,在社会兴趣的架构下,检视当事人的信念,并找出对方对生活的错误看法。上述过程结束之后,咨询员与当事人再一起拟定治疗目标(Gushurst,1971)。
当事人在治疗中的体验
阿德勒咨询的重点是当事人的生活方式,掌握了生活方式,则矫正的工作便有了蓝图。当事人如何固守其生活方式,又为什么会抗拒改变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呢?一般而言,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无法发现本身思想与行为上的错误,因为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以及因为害怕发现本身思想与行为上的错误,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以及因为害怕若舍弃了旧有的型态会面临不确定的结果。因此,即使本身的想法与行为都有偏差,却宁愿回守原先熟悉的形态(Manaster&Corsini,1982)。
在治疗中,当事人会去探索阿德勒学派所谓的[自用逻辑](privatelogic),指对于自己、别人及生活的各种概念想法,以及这些概念想法乃构成其生活的方式。当事人之所以会有问题,乃因其自用逻辑所得到的结论跟真实的社会生活往往不吻合。因此,治疗经验的核心包括当事人发现其基本的错误,然后学习如何矫正这些错误的假设与结论。
以一位长期沮丧的中年人接受治疗为例,在探讨其生活方式后,找出他有几项基本错误:
他认为没有人关心他。
他在别人有机会拒绝他之前先拒绝别人。
他严格批判自己,要求自己能够完美。
他认为事情很少会有圆满的结果。
他有深重的罪恶感,因为他确信是自己使每个人失望的。
这位当事人从小就已形成上述这些错误的想法,长大之后依然固守着。他的期望大部份是悲观的,并且往往成真,因为从某个意义来说,他一直在寻求体验自己的信念。在治疗中,这些人将学习如何去挑战其自用逻辑的结构,也即以下的三段论法:
我本来就不值得人爱。
世界上充斥着许多曾排斥别人的人。
因此,我必须跟别人保持距离,才不会因接近而受到伤害。
这个人犯了几项基本错误,其自用逻辑使自己的心理能够统一。莫隆克(1977)曾说这位当事人的生活中有一些核心主题,也许是[我必须控制生活中的所有事物]、[我必须知晓所有该知道的事情,任一疏忽都会带来大灾难]、[我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力求完美]。很重要的是,咨询员须能倾听出当事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目的。阿德勒学派治疗的对象不是压抑的感觉,而是使当事人情绪与行为困扰的想法与信念。但这并不是说阿德勒学派忽视感觉的角色,而是他们认为感觉是思想与行为的结果(非原因)。因此我们首先思考,接着感觉,然后再行动。因为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所以当事人会以大部分的时间去讨论他们的想法、信念,以及目前正在做些什么,这些都以认知架构为根据。简而言之,如果当事人希望开始有更好的[感觉]及更好的[行为],则必须学习较好的[思考]方式。并且,因为当事人只是受挫而非[生病],所以应给予[鼓励]。经由治疗历程,当事人会发现他们拥有资源与选择,可以应付生活中的重大任务。
治疗关系
阿德勒学派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与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他们特别注重咨询员善意的示范与沟通。
一开始,治疗就是合作关系,即二个人以平等合作的方式,朝彼此同意的目标迈进。狄克梅尔等人(Dinkmeyer,Dinkmeyer&Sperry,1987)认为,咨询一开始当事人应订下计划,详细阐明他们的期望与目标,澄清阻挠达成目标的因素,如何将失灵的行为转化为建设性的行为,以及阐明当事人与咨询员各自应负的责任。不过,在阿德勒治疗中,订下合同并不重要。
当事人不应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应主动地投入治疗关系中,并从合作关系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阿德勒学派认为治疗关系会影响到治疗结果,但不认为单靠治疗关系就可以产生疗效。治疗关系是改变历程的起点,如果这当中缺乏互信与融洽的关系,则当事人不容易改变其生活方式。
操作程序
治疗技术与程序之应用
阿德勒学派的咨询含有四项主题,这正与咨询历程的阶段相呼应(Dreikurrs,1967)。这些阶段并非阶梯式地一成不变,而可以想成是编织壁毯,也就是说可以这边先编一点,然后那边再编一点。这些阶段是:
1. 建立适当的治疗关系。
2. 探索当事人的心理动力(分析与评估)。
3. 鼓励对方了解自己(洞察)。
4. 协助当事人做新的决定(引导与再教育)。
阶段一:建立治疗关系
上面提过,阿德勒学派的治疗者会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并加强当事人对自己生活应负的责任。此种治疗关系建立在深入的关心、投入与友谊上,也因此,莫兹齐兹等人(Mozdzierz,Lisiecki,Bitter,&WilliamS,1984)认为治疗者是当事人在需要时能依赖的朋友,双方是合作关系,一起为当事人的利益而努力。但唯有双方建立清晰的共同目标,治疗才能逐步开展。此外,咨询历程必须处理当事人认定重要而又愿意讨论与改变的个人问题,如此方会有疗效。
一项促进合作关系的方法是,协助当事去察觉自己的资源与长处,而不是一味地探讨他们的缺点,也因此会使用各种支持与鼓励。在最起初的阶段里,咨询员会借助倾听、反应、尊重、相信对方能够改变及表达真诚等方式,建立起治疗关系。当事人普遍缺乏自我价值意义,自尊心低落,对于适应生活任务的能力缺乏信心。此时,治疗者所提供的支持可以去除其绝望与沮丧感。对许多人而言,可能因此第一次体验到别人对他真正的关怀。鼓励包括协助当事人发挥其潜能及化缺点为优点。例如,将固执与强硬化为果断与整合(Dinkmeyer&Losoncy,1980)。
阿德勒学派重视当事人主观的经验,而较不重视技术的使用。在使用技术时,会配合当事人的情况而调整。在初期所使用的主要技术是投入与倾听、确认与澄清目标及运用同理心。投入指目光的接触及让当事人感受到咨询员站在他这边;倾听指掌握住当事人各种口语及非口语讯息,包括其声调、姿势、脸部表情、手势及迟疑等。同理心指掌握住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并踏着这些了解跟当事人沟通。如果能深入了解与接纳当事人,则对方将更能够提出对治疗的期望,也因此可以建立治疗的目标。
为建立与维持良好治疗关系,波尔斯与葛律弗斯(Powers&Griffth,1987)建义第一次会谈应提的问题如下:
为什么你来找我?
你以前如何处理你的问题?
如果没有这些困扰,你的生活会如何不同?(或如果摆脱这困扰,你会做些什么?)
你期望我们之间的合作应有何种成绩?
阶段二:探索内心动力
在第二个阶段里,当事人有两项目标须达成,一是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了解此种生活方式对自己生活中各项功能的影响。此时,咨询员借助探索当事人生活上的各项功能而对他做初步的评价。莫兹齐兹及其同事(1984)曾提到,当事人刚接受咨询时,视野往往狭隘,他们常受困于内心挣扎,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以及对社会有疏离感。这个时候,咨询员应协助对方拓展视野,重新去看待这个世界。阿德勒学派咨询员会协助当事人把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行为串联起来,并密切注意其感觉、动机、信念、与目标,以了解其生活方式的意义感。他们探索其感觉,以了解其动机,并发展自己的同理心,以提高疗效品质。他们曾探索隐伏在感觉背后的信念,并面质当事人,使对方能摆脱缪误思维的束缚。
阿德勒学派咨询员重视生活方式的评估,因为此一评估能有系统地描述当事人家庭中的原有成员、他们彼此间关系及其生长的环境状况。莫兹齐兹(1984)称此阶段的咨询员为[生活方式调查员]。生活方式的评估包括:家庭星座与儿童期历史、探索当事人幼年回忆、并参考社会情境因素来了解当事人。此时,咨询员的假设是,当事人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以及对生活的解释,会引导他们的行为表现。例如,当事人若认为自己不完美就是失败,这种想法会影响其行为。评估生活方式之目的,就在于找出这些错误的想法与解释,使当事人能察觉这些负面的想法及造成的影响。
咨询员会去探索当事人的爱情、工作、友谊及邻居关系,当事人也应提供此类资料,并陈述在那些领域想加以改善或改变。询问当事人的问题包括:[你满意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吗?你有隶属与被接纳的感觉吗?你的工作状况顺利吗?你对于异性有特别的想法吗?你平常对自己感到满意吗?你接纳自己的程度有多高?]此外,还可能询问一些较宽广的问题,例如,[什么使你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你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的达成率如何?]阿德勒学派咨询员对于当事人如何去迎合生活中各种要求的方式,特别有兴趣。正如莫兹齐兹(1984)的观察,此学派的咨询员有如[心理探索者],因为他们曾和对方一起探索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们会帮助当事人探讨有那些成长的其他选择,并找出道路通往更丰硕的未来。
家庭星座
莫隆克与舒尔曼(Mosak&Shulman,1988)曾设计出一份问卷,探讨当事人在家中的心理地位、出生别,以及跟家人间的互动情形,问题包括:[谁是家中最被喜欢的小孩?你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何?他们以何种方式表达?哪个孩子最像父亲、母亲?在哪些方式你最像谁?在哪些方式你是那一型的小孩?]此外,咨询员也会探讨对方前来寻求咨询的理由,以及他对于生活中基本任务达成情形的满意程度。这些或许不如问卷详尽周密,但对于当事人的自我知觉情形及影响其个人发展的一些经验,则能提供给咨询员一些咨讯。
对于这些资料,咨询员应做摘要。在当事人的全面评估中,也应包含一些独立的摘述,例如,幼年回忆、梦境,以及个人的偏好。
幼年回忆
阿德勒学派的另一种评估历程是收集当事人的幼年回忆,其中包括过去事件所伴随的感觉与想法。这些事件必须是当事人能清晰回想的,由此或能突显出他的信念与基本的谬思。阿德勒的推理是,每个人都有数以百万计的记忆,在这么多记忆中所能浮现出来的必能投射其基本信念,或者甚至对生活的错误看法。提出的问题包括:[我想知道你在七、八岁之前曾发生过的特殊事件;告诉我你曾有过哪些深刻的记忆,而且这些记忆不是长大后别人告诉你的]。或[我很想知道你幼年时期发生过的一些事件,而且是九岁前的事情。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令你印象深刻,以及当时你的感受或想法是什么。当时你有那些感受呢?]这种方式可以引出许多回忆,三个特殊回忆是最低的要求,有些咨询员会要求十几个。
阿德勒学派认为人们只会记住与目前观点一致的过去事件,所以这些幼年经验对于了解其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线索(Adler,1958)。这种有限的知觉强化了人们的自用逻辑,而此等逻辑又进一步强化其基本信念。因此,幼年回忆时,咨询员会考虑以下问题:[他是旁观者或参与者?这些回忆中最频繁或突出的主题是什么?当事人典型的反应是什么?他是独自一人或跟别人在一起?在回忆中表达的感受是什么?]
梦境
梦投射了当事人的想法与心情,因此可用来探索内心动力(Peven&Shulman,1986)。阿德勒学派以解梦为评估生活方式的一部份,重点则放在童年时期的梦及重复出现的梦。依个体心理学的说法,梦可能是未来行为的序幕。梦把问题浮至表面,所以可以成为处理的素材。依阿德勒理论的精神,梦是有目的的而且是独特的,所以梦中并无固定的象征意义;若不了解当事人,就无法了解他的梦(Mosak,1995)。
优先偏好
优先偏好(priority)的选择,也是评估生活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以色列心理学家恪弗尔(Nera Kefir,1981)首先提出人们的四种偏好:优越(superiority)、控制(control)、安逸(comfort),以及讨人喜欢(pleasing)。人们所做的选择除非经过面质挑战,否则会持续主宰着他们对于压力与困难的立即性反应。每一种偏好都会有一套主要的行为型态及自我说服的信念。恪弗尔曾描述过四种偏好的行为型态:
优越型人格  通过担任领导人或成就或其他途径去突显自己的重要,使自己感到优越。他们不做无意义的事情,但往往会抱怨工作负荷过重。
控制型人格   寻求不受人讥笑的保证,并认为唯有控制住情境,才不会有被人讥笑或贬低的可能。他们不想在社交场合的任何失误的表现。
逃避型人格   他们追求舒适安逸,因此往往拖延处理问题或做决定,并尽可能不去碰会带来压力或痛苦的事物。即使是例行性的任务,若视为带有压力性,就会加以排斥。
取悦型人格   他们会一直寻求赞同与接受,以避逸别人的排斥。由于担心别人会不喜欢他,所以会努力去讨好别人。
从要求当事人描述在典型的一天当中做些什么、哪些感觉、想些什么,就可了解对方的偏好倾向。通常,他们的描述会出现一相当一致的型态。此外,一个人的偏好也可以从他尽可能会去逃避什么,以及在别人身上会一直产生哪些感觉而加以判别。
治疗的目标不在于改变当事人的偏好倾向,而是在于让他们能够认清自己对别人的感觉,以及自己因上述偏好倾向而付出的代价。格弗尔认为(1981)[为了增强自我察觉能力,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偏好倾向,以及我们如何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满足此一偏好]。
整合与摘要
收集家座星座、幼年的回忆、梦,以及偏好选择等资料后,就应分别做摘述。最后,根据完整的生活方式评估问卷为主干,将所有的资讯加以整合归纳,并做出解释。评估生活方式是为了找出当事人的基本错误,例如,夸张、无根据的己见、错误的前提假设及各种偏执的立场,这些都会使当事人难以享受生活。这份摘要可以给当事人看,并在治疗中加以讨论。狄克梅尔等人(Dinkmeyer,Dinkmeyer&Sperry,1987)建议咨询员大声朗读这份摘要给当事人听,接着再要求对方再念一遍,并从中观察其非语文反应。
此份摘要亦应包含基本错误的分析。莫隆克(1995.p.70)认为偏好选择可视为人们个人的神话,因为信以为真,故会有相对应的行为产生出来。莫隆克举出五种基本错误:
1. 过度概括化:[世界没有公平]。
2. 错误或不可能的目标:[如果我要有被爱的感觉,则我必须取悦每一个人]。
3. 对生活的认知错误或要求太严:[生活对我而言是太艰难了]。
4. 否定个人的基本价值:[我太笨了,所以没有人想跟我在一起]。
5. 错误的价值观:[冲至颠峰!不管过程中谁受到伤害]。
从史天恩的自传中,也可看出一些基本错误:
不要接近人们,特别是女人,因为你的生活会因此而受到控制(过度概括化)。
父母亲并不是真的想要我,所以我最好消失不见(否定个人的基本价值)。
让别人喜欢我、赞同我是非常重要的,我最好去做他们期望我做的事情(错误或不可能的目标)。
若想进一步了解阿德勒学派的评估过程与方法,可参考以下书藉:《Understanding Life Style:The Psycho-Clarity Process》(Powers&Griffith,1987):《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Client Workbook》(Powers&Griffith,1986):《Manual for Life Style Assessment》(Shulman&Mosak,1988):《Case Approach to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Corey,1996)。
鼓励历程
评估当事人的生活方式后,接着是鼓励对方检验其错误知觉,向自己的定论挑战,并把自己的优点与才华详细记录。此种[鼓励历程]是阿德勒学派最大的特色,而且鼓励的技术在治疗的每个阶段都会用到。阿德勒学派咨询员会抓住当事人所提供的每个机会,进行与强化此一历程(Powers&Griffith,1987)。因为当事人往往未能认清或接受自己的优点,所以咨询员的任务之一就是协助他们如此做。经过鼓励历程,当事人最后会开始接受自己的长处与资源。
阿德勒学派认为,沮丧使人们的功能无法发挥,而鼓励正是解毒灵药。鼓励有多种形式,依咨询历程的阶段而定。在评估阶段中,一方面指出当事人也具有优点,另方面则鼓励他们认清自己有能力做不同的选择,并能够加以执行。
阶段三:鼓励洞察
阿德勒学派虽注重支持,但也强调面质。咨询员鼓励当事人发展出洞察力,以察觉错误的目标与自我挫败行为。虽然洞察是行为改变的一项有力激素,但阿德勒学派并不认为绝对需要,只是视之为朝向改变的一个步骤,而重要的是应能将对自己的了解转为建设性的行为改变。在没有太多洞察的情形下,人们也能够产生突然与显著的行为改变。解释是促进洞察的技术,并且其重点是放在当事人此时此地的行为及意图中的期望。阿德勒学派的解释跟生活方式有关,即在评估当事人的生活方式后,借助解释令当事人察觉其生活的方向、目标与意图、其自用逻辑、此等自用逻辑如何运作以及其目前的行为。通常,解释的焦点放在行为及其结果,而非行为的促因。阿德勒学派的一项假设是,没有人能知晓另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相,因此只能冒着险去猜测。所以他们在做此等解释时,会以开放式的语句来进行,例如,[我有个预感想跟你分亨……]、[我觉得情形似乎是……]、[情形会不会是这样……]及[我得到的资料好象是说……]等等,如此当事人便不至于产生自我防御的反应,并能自在地讨论。经由这个历程,当事人最后应能了解自己在那些地方出了问题,情形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去亡羊补牢。
波尔斯与格律弗斯(Power&Griffith,1987)认为,如何解释不仅是技术,而且更涉及道德;咨询员应有勇气去发展同理心与直觉的猜测。越负责的咨询员,越能发展出同理心,以及越有勇气去猜测。更重要的是,当当事人否定或纠正这些猜测时,咨询员应有雅量去接受。
阶段四:引导与协助
治疗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通过引导与再教育,使洞察能化为行动。此阶段的焦点是协助当事人看见新而光明的选择,鼓励他们鼓起勇气去冒险,在生活中尝试新的改变。
在引导中,当事人须做决定,并修正自己的目标。在鼓励下,他们[仿佛]已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如此方能打破自我设限的假设。在要求下,当事人必须在重复旧的行为模式时把持自己。此时,承诺是个重要的部分,因为希望改变,所以必须乐于让自己执行一些任务,为自己的问题做一些特别的事。依照这种方式,洞察方能化为行动。
这些阶段是解决问题与做决定的时候,也就是双方一起思考有哪些可能的改变方案及各方案的结果,评估各方案能否达成当事人的目标,以及执行特定的行动方案。阿德勒党派有在此阶段常用的技术,我们一一介绍如下:
直接法(immediacy)
指直接以发生在治疗时的情形做为例子,去烘托当事人日常生活中的情形。例如,如果当事人一直依赖咨询员为他做决定,并认为一旦自己做重要的决定,就会把事情搞糟,此时咨询员应直接点出由于他有些错误的信念,认为自己无法做决定,因此往往导致失败。
欲擒故纵法(paradoxical intention)
此技术或称为[反建议],即让当事人去注意并夸张其不良的想法与行为,使问题的症状突显出来。欲擒故纵法包括使用一些表面看来似乎自相矛盾、有时候甚至显得荒谬的治疗技术,其本质是纳进当事人的抗拒,而不是排斥其抗拒;其中包含同理心、鼓励与幽默,故有提高当事人社会兴趣的效果(Mozdzierz,Macchitelli&Lisiecki,1976)。阿德勒以此法治疗失眠与紧张的患者,不过他建议对于消沉的患者,最好能防范其自杀,而一旦自杀,则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此法也可用在有拖延性的当事人身上,例如告诉他把任务拖得更久一点。对于常担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他每天空出一定时间来担心所有可能的事情;对于上课中不敢说话的当事人,则可鼓励他坐在最后一排而保持沉默到底。在运用此法时,应建议当事人于一段特定时间内夸张其行为形态,使他能从实验中学到一些东西。本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当事人能戏剧性地察觉自己在某些情境中的行为,以及自己如何为此等行为负责。由于是纳进而非排斥当事人的抗拒,使得此等行为变得较不具吸引力,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会感到好笑。接着以夸张的问题去面质当事人,则能促使对方去思考如何改变其目前的行为方式。此法在运用时有道德问题,咨询员须有足够能力,而且是在较传统的技术试用无效后,才可以使用此一技术。
仿佛法(acting as if)
咨询员可以制造角色扮演的情境,使当事人去想像并表现出他们想要的样子。当当事人说[如果我能够……就好了]时,就可以鼓励他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角色扮演的幻想。以史天恩的例子而言,如果他说社交场合使他受挫,并说非常希望能够克服与女性碰头谈话的恐怖感时,咨询员可以这么说:
史天恩,下星期开始我希望你表现出自己仿佛是个非常迷人的美男子,假装自己十分有内涵,女孩子错过与你相识是她们重大的损失。建议你以这种方式去接近你最想接近的三位女性。
借助建议进行此等任务,即促使当事人鼓起勇气去做他们心中想做的事情。由于以正面的方式去改变史天恩的预期,因此他很可能会成功地执行任务。如果史天恩回报说他被那三位女性拒绝,则咨询员可以与之讨论问题之所在。
泼冷水法(spitting in the client's soup)
例如,一位父亲会一直跟子女说他是如何辛苦工作,使他们能够过舒服的生活,此时咨询员可以面质他的牺牲者角色,并指出她是如何在寻求着子女的感激。咨询员的角色不在于说服他去改变对子女的态度,而是向他说明他的行事风格所付出的价值。当事人可以选择继续表现原先的行为,但原先的行为动机很可能已遭破坏,因为他不再能够期骗自己。
把持自己(catching oneself)
在把持自己的过程中,当事人会变得能察觉自己的毁灭性行为或非理性的想法,但不会陷入自责。在一开始,当事人会太慢去把持自己,故重复着旧有的行为形态,但经由演练后,最后则会学到在事情未发生前就能预期到一些事件,因而改变其行为形态。以上述的例子而言,利用此技术后,这位父亲在向子女诉苦前至少会停顿几分钟,并可能会开始想到以其他的方式去回应子女。
触钮法(push button technique)
指咨询员要求当事人去交替想像愉快与不愉快的经验,然后去注意伴随这些经验中的感觉。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教导当事人借助改变想法去改变感觉(Mosak,1995)。应用此法时,阿德勒学派咨询员会去协助当事人认清他已经选择了消沉的感觉,而这正是他的想法的结果。咨询员可能会使用一种视觉化历程,要求当事人回忆一件非常愉快的经验,接着再回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经验,然后再去想像一件事件,体验一下自己往好的方向及往坏的方向去想的不同感觉。咨询员会送当事人两个[钮]--消沉钮及快乐钮--然后鼓励当事人在面对未来事件时,可以选择按那一个钮,以决定自己要何种感觉。
避开陷阱( avoiding traps)
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上的自我挫败行为,也会带到咨询中来,例如,认为没有人真正关心他,因此也就期望咨询员对他冷漠不关心。此时,咨询员要小心落入陷阱,避免强化其旧有的行为形态,并应鼓励他去表现出那些心理成熟的行为。
设定任务与承诺(task setting and commitment)
在采取具体步骤以解决当事人的问题时,必须设定任务并由他承诺完成。完成了一些特定任务而有信心之后 ,可以再拟定新的行动计划。这些任务必须实际、可完成,而如果未能成功完成,则应加以讨论并修改。如果当事人都能完成这些任务,接着他们就能够承诺去完成一些长期性的目标,而往他们期望的改变方向前进(这些历程是行为治疗法与现实治疗法的一部份)。
中止与总结(terminating and summariaing the session)
为治疗订期限、中止治疗而又不会打击到当事人继续探索自己的意原以及对于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做一总结等,都是咨询的重要技巧。治疗即将结束时,不要再添加新的素材,但应协助当事人复习所学。此时也应指派一些[家庭作业],让当事人将所学实际应用到生活上。
除上述技术外,只要适合情况所需,阿德勒学派也会采取其他技术,而其他取向的治疗法也会采用阿德勒学派的技术。曼斯特与柯锡尼(Manaster&Corsini,1982)曾指出阿德勒学派常使用的其他合适技术,包括:
忠告      当咨询员认为当事人已经能够接受时,咨询员会提供一些忠告。
家庭作业  当事人常会被要求记录在各种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及当时的想法与感觉。例如,有个人很怕去退还瑕疵货品,此时可指派家庭作业让他们把各种感到害怕的情境,连同当时的想法与行为记录下来;或鼓励他实际去退还瑕疵的货品,以挑战自己认为没有权利去抱怨的想法。
幽默       在治疗中使用幽默,可以使当事人看清其问题;有时候,咨询员也可以协助当事人去学习较轻松的态度,对自己的愚味行为解嘲一番(Mosak,1987)。
沉默      有时候,沉默是治疗历程中的最佳技术。当当事人沉入不愉快的回忆时,忠告给得太快、太频繁都可能产生反效果。
适用领域及对象
因为个体心理学是基于成长模式而非医疗模式,所以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包括:儿童辅导中心、亲子咨询、婚姻咨询、家庭咨询、团体咨询、儿童与青少年个别咨询、文化冲突、矫正与复健咨询,以及心理卫生机构。而其原则也广泛应用在药物滥用防范计划、消除贫弱与犯罪等社会问题、老年人问题、学校制度、宗教,以及商业上。
教育上的应用
阿德勒热衷于把他的理念应用在教育上,特别是找出一些方法去矫治学童们错误的生活方式。他开发出一种历程,以辅导学生团体及教育父母与老师。在矫正儿童的基本错误的方法中,他特别重视提高社会兴趣与维护心理健康。除阿德勒之外,个体心理学最主要的拥护者是德莱克斯(Dreikurs,1968,1971)。
在父母教育上的应用
教育父母是阿德勒学派的主要贡献之一,目的在于通过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接纳,而改善亲子间的关系。父母亲学会简单的阿德勒理论后,可以在家中好好应用,例如,了解孩子们坏行为的目的、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协助孩子们接受其行为的后果、召开家庭会议,以及运用鼓励等等。《孩子们的挑战》(Children:The Challenge)(Drelkurs&Soltz,1964)及《成功的父母》(The Effective Parent)(Dinkmeyer & McKay,Dinkmeyer,&Mckay,1987)等书可做为参考。
在婚姻咨询上的应用
指评估夫妻的信念与行为。并教育他们采更有效的途径去达成其目标。狄克梅尔二氏(1982)曾指出婚姻咨询的四个步骤,此与上述的四个阶段吻合:
1. 询问夫妻对咨询的期望,并讨论如何达成其目标。
2. 评估两者的生活方式,以指出他们的行为假设、基本的错误知觉、优点及生活目标。此一评估与个别咨询的评估一样。
3. 咨询员将上述的评估回馈给夫妻知晓,使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心动力及婚姻状况获得洞察。
4. 咨询员面质他们对于婚姻关系所持的错误信念,这就步入再教育历程,目的在于引导双方能学到一些技巧以执行新的协议。
在婚姻咨询中,目的在于促进沟通与合作,夫妻将学到的一些技术包括:倾听、复述对方的意思、提供回馈、讨论、列出期望、做家庭作业,以及欲擒故纵法等。咨询中还可能用到其他方法,包括:心理剧(角色扮演)、研读书藉治疗(提供一些书让夫妻一起研读,并指出书中的重点)、说故事与幽默以及澄清角色(Dinkmeyer&McKay,et al.,1987)。
阿德勒学派咨询员有时将夫妻视为一体,有时又看成是各自独立的个体。治疗的目的不在于指出谁是错误的一方,而是协调双方生活方式之间的互动。重点在于协助他们是否愿意维持婚姻关系,答案肯定的话,则协助他们往好的方向去改变自己。《促进婚姻和谐的训练》(Training in Marriage Enrichment)(Dinkmeyer&Carlson,1984)一书可做为参考。
在家庭咨询上的应用
这种治疗是以阿德勒及德莱克斯两人的理论为基础。强调对家庭星座的了解、整体观点,以及治疗者有应变的自由,这些是阿德勒对家庭咨询所奠下的基础。阿德勒学派咨询员在家庭咨询上重视家庭气氛、家庭星座,以及家庭成员们的生活方式。家庭气氛指父母间关系及父母对于生活、性别角色、决策、竞争、合作、冲突处理、负责任等方面的态度所营造出来的气氛。此一气氛加上父母亲所立的榜样,对子女的成长有极深的影响。治疗历程在于提供对于家庭成员的目标、信念与行为,并且视此一家庭为一整体。由于其行为具有社会性意图,所以咨询员会去注意各个家庭独特的互动关系(Sherman&Dinkmeyer,1987)。
阿德勒学派在家庭咨询中所使用的技术会随着治疗目标而变,不过仍有一些常见的目标可作为指引(Sherman&Dinkmeyer,1987):
治疗技术在于促进成员间互动关系往积极与建设性的方向移动。
使家庭成员学习接受自己的责任。
咨询员与家庭成员们一起评估治疗目标及达成的途径。
因咨询员须协助成员们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故带有教育性。
治疗的目的在于以一种更有效及更令人满意的结构去重整成员们的角色及彼此的关系。
有许多技术可达成上述目标,除本章前面所提的技术外,也可以使用下列技术:教导沟通技术、协助成员们学习去观察与区别表面问题与实质问题、提供鼓励、面质成员们的自用逻辑与意图。
在团体辅导上的应用
早在一九二一年,阿德勒就以团体辅导的方式来推动维也纳儿童辅导中心的业务(Dreikurs,1969)。同为合作伙伴的德莱克斯则加以推广,并以此法在他私人的诊所中应用达四十年,起初这一方面是基于他个人的特质,一方面则是为了节省时间,但很快就发现团体辅导的其他优点。德莱克斯指出:「因为人们的问题与冲突均带有社会性,所以在团体中不仅能突显人们的内心冲突与适应不良的性质,而且能提供矫治的影响力」(1969,p.43)。自卑感在团体中在接受挑战后可以有效地消除,而导致社会问题与情绪问题的错误信念与价值观默契在团体中会受到深度的动摇,因为团体是形成价值观的媒介。
团体能提供一个缩影的社会,使成员产生归属感与社会感。狄克梅尔(1975)指出,团体参与会逐渐了解到许多他们的问题都有人际关系的本质,他们的行为都有社会性含义,以及他们的目标在社会意图的架构下最能够被了解。
个案举例
在现实疗法的推介中,我们介绍了治疗史天恩的个案,下面是阿德勒学派治疗法应用在史天恩个案演示。
本派有四个基本目标,对应于四个咨询阶段:
1. 与史天恩建立与维持良好的治疗关系。
2. 探索他的心理动力。
3. 鼓励他培养洞察力与理解力。
4. 协助他明白自己有那些新的方向,并做新的抉择。
第一项目标是建立相互的信任。咨询员会密切注意史天恩主观的经验,及对于转折点的反应。在初次面询时,史天恩视咨询员是有各种答案的专家。事实上,他认为自己把生活弄得一团糟,而每当他试着做决定时,总是以悔恨收场。因此,他是带着绝望的心情来接近咨询员的,并几乎近于恳求对方赐予治疗的良方。但因为咨询员认为咨询是两个平等的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一开始会焦注在史天恩认为自己跟大多数其他人不平等的感受上。探索他的自卑感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双方会一起制定咨询目标,而咨询员除了会避免替代对方订目标之外,也不会提供对方所恳求的治病良方。
第二个阶段是分析与评量史天恩的生活方式。这会根据问卷的结果,而且是问及他早年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正如上面曾提过的,此一评量当然也会包括史天恩自我危害的倾向,因为他提到自杀的念头。在第二阶段里,将探索他的社交关系、他的男性角色、与家人的关系、他的工作职责,以及对于自己的感觉等等。这可能需要几次治疗的时间,咨询员会相当重视史天恩生活的目标及这些目标的优先次序,但不会太重视他的过去,除非用来向他显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一致性可指向未来。
阿德勒学派认为人们只会记住与目前观点一致的过去事件,所以这些幼年经验对于了解其生活方式,是重要的线索。这种有限的知觉强化了人们的自用逻辑,而此等逻辑又进一步强化其基本信念。因此,幼年回忆有助于了解当事人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了解他们的生活目标、动机、信念、与价值观。在史天恩个案中,史天恩提供如下的幼年回忆:
在我六岁时,我很害怕到学校去看到其他小孩及老师。当我回家后哭着跟母亲诉说再也不要到学校去时,她向我吼叫,说我是个长不大的婴儿之后我的恐惧感更为加深。
另一个史天恩的幼年回忆发生于六岁多时:
在我六岁多的时候,有一次跟家人去祖父家玩。当我在外面玩耍时,有些邻居小孩无故跑来打我,于是我就跟他们打了起来,后来母亲出来阻止,骂我是野蛮小孩我说这不是我引起的,她却丝毫不想她的不信任使我感到生气与受伤害
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史天恩的幼年回忆可以解释为:他认为生活充满惊慌而且难以预测,而女人则是严厉、不会关心人的。
史天恩曾回忆其童年的梦境:「我的恶梦是被一群东西追捕,然后是醒过来。我所记住的是,追我的是很丑陋的东西,有时我还会被它们殴打。」另外,史天恩通常还做两个梦:
他一个人在沙漠中,口渴难耐。我看到有人带着水,但没有人注意我,没有人拿水来救我。另一个梦也常常出现,就是梦到自己一直往下掉,就好象是掉到了太空--醒来时整个人都下呆了。
上述的梦境可以解释为,史天恩认为生活是十分吓人的,而且没有人会救他。
在好几次的治疗面谈中,史天恩谈到他的优先偏好是「优越感」。他过度地努力出众、成就事物、胜利、在任何情景下力争上游等等的价值性。
史天恩的偏好也提及「控制」,由于他常常会有焦虑与无助感,为了解脱而寻求酒精的麻醉,或逃避任何有威胁性的社交场合,并认定不会有人支持他。虽然他采取的控制方法似乎能暂时逃避焦虑,但也因此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别人的身上,他感受到挫折与冷眼,但逃避与人接触所付出的代价是疏离感、不自在及创造力的消失。
收集他的家庭背景、早年的经验以及他的梦想之后,咨询员会为史天恩的资料进行归纳、解释。此外,咨询员尚会特别指出阿德勒学派所强调的「基本错误」,即对于生活所做出的错误结论,以及所形成的一些自我挫败认知。以史天恩而言,可举的例子包括:
·我不可以接近人们,因为他们一定会伤害我。
·因为自己的父母不喜欢我也不爱我,所以任何人对我都没有好感。
·如果能够达到完美,也许人们会认同我接纳我。
·身为一个男人,不要流露出自己的情感。
咨询员对资料的阐释,会导致史天恩获得洞察力,并更加了解自己。他会变得更加察觉到自己的行为功能,以及自己的「想法」如何去影响自己的行为与感觉。他会知道自己并不是「病了」需要「治疗」,而是沮丧需要别人的鼓励以重新引导生活目标。通过焦注于自己的信念、目标,以及意图,史天恩终会明白自己的逻辑是如何不正确。以他的例子来说,他的生活方式可以这么解释:(1)我不被人爱、不重要、没价值;(2)外面的世界充满威胁,生活并不公平:(3)因此,我必须设法保护自己的安全。在第三阶段里,咨询员会阐释他的生活方式、他目前的方向、方向的目标以及他的逻辑如何运作。当然,也许会指定家庭作业让史天恩将自己的顿悟转化为新行为,这种方式可以使他在治疗中主动投入参与。
在第四阶段里,双方一起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信念态度与行动。他会发现不必再受过去模式的束缚,会感受到鼓励,并清楚自己有改变生活的能力。他会接受单靠顿悟将无法改变,而是必须去执行一行动计划。他会感受到自己能够创造新生活,而不须成为环境的牺牲者。
后续:你继续担任史天恩的阿德勒学派咨询员
利用下列问题,可以协助你如何去辅导史天恩:
·有那些途径可以跟史天恩建立起互信与新生的治疗关系?你能想像当中会产生那些困难吗?
·史天恩的生活方式有那些地方特别令你感兴趣?在辅导的过程中,如何去探索这些呢?
·阿德勒学派咨询员指出史天恩有四项错误的结论。你能够认为出这些基本错误吗?如果能你认为这将有助于或有碍于你辅导他的治疗效?
·根据阿德勒学派的架构,你如何协助史天恩去发展社会兴趣,进而超越自己的问题?
贡献与不足
阿德勒的理念超越他身处的时代,而当代大多数的治疗取向也都至少吸收他的一些观念,其个体心理学假定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因素的激励;人们应为自己的感觉、想法、与行为负责;每个人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而不是无助受害者;以及人们会受到目标与意图的牵引,展望未来会比回忆更有用。阿德勒学派的基本目标在于协助当事人认清对生活的错误信念,并因此能更充分地融入社会。当事人不被视为精神病人,而只是受到挫折罢了。治疗历程协助他察觉自己的行为型态,并在信念与想法上做些基本的改变,如此将能改变他们的感受与行为。阿德勒学派强调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为治疗是一种合作性的探险,借助启发与面质,使当事人能将顿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阿德勒学派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人类的关系上,包括:个别与团体咨询、婚姻与家庭治疗,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
阿德勒学派的贡献
阿德勒学派治疗法给予从业人员许多自由,咨询历程不须受固定步骤的限制,而是可以依当事人的情况而使用最适当的技术。
阿德勒可常用的观念包括:
1. 找出生活目标颇为重要,因为此等目标有指引作用。
2. 注重幼年的经验,特别是对目前仍具影响力的经验。
3. 幼年的回忆在临床上的用途。
4. 必须了解与面质基本错误。
5. 强调认知即情绪与行为大部分系受到偏好与思考过程的左右。
6. 拟定行动计划协助当事人进行改变。
7. 重视合作关系,共同为彼此均同意的目标而迈进。
8. 整个咨询历程均强调使用各种鼓励。
阿德勒学派重视人格中的社会因素,因此特别适合用来辅导团体中的个人。阿德勒学派主要的贡献在以下的领域:初等教育、教师咨询训练、父母咨询教育、婚姻咨询,以及家庭咨询。
阿德勒对于当代治疗实践的贡献相当的大。他的影响超越个别咨询的领域,进而带动社区心理卫生运动(Ansbacher,1974)。马斯洛、弗朗克、罗洛梅,以及艾里斯等人都承认受到阿德勒的启发很多。弗朗克与罗洛梅都认为阿德勒是存在主义运动的先锋,因为他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并应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负起全责。这个观点也使阿德勒成为主观取向心理学的拓荒者,即重视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价值观、信念、态度、目标、兴趣、个人意义、对现实情形的主观知觉,以及努力朝向自我实现等。
阿德勒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其他治疗取向的影响。他的许多基本想法影响了其他治疗学派,例如,家庭系统治法、完形治疗法、学习理论、现实治疗法、理情行为治疗法、认知治疗法、个人中心治疗法,以及意义治疗法。所有这些取向都根据一些类似的观念,即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人能够自我决定,以及人总是在这个世界上努力追求成长、价值、与意义性(Terner & Pew,1978)。从几个重要的方面来说,阿德勒似乎已经替目前与兴起的认知治疗法铺好了发展的道路。阿德勒的基本前提是,如果当事人能够改变其想法,那么他们就能够改变其感觉与行为。
对多元文化咨询的贡献
虽然阿德勒的理论被称为个体心理学,但其宗旨仍在于协助当事人培养社会兴趣、寻求归属感以及协助当事人去建立和种族团体一致的价值观。那些重视社会福祉及重视家庭角色的文化会发现阿德勒重视的社会兴趣正与它们的价值观一致。莫兹齐兹及其同事指出(1984),阿德勒学派进行咨询时的假设是,人基本上是社会动物,是目标的决策者,且唯有在与人合作、寻求共同利益、又能面对生活要求时,才能过着最好的生活。咨询员的职责是协助当事人提高社会兴趣,并在人际网中能成为有贡献的人。
例如,一位印地安裔美国当事人就会讲过去一个关于赛跑的故事,由于其文化强调合作而非竞争,所以当一名选手领先他人时,他会放慢速度好让其他人赶上他,然后大家再一起到达目的地。尽管教练事前一再解释赛跑就是要比谁最先抵达终点,但这些人因受文化的影响,最后还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去完成比赛。此时,咨询员若要将个人主义或竞争观念套在他们身上,就是忽视了他们的社会导向价值观。
前来接受咨询的当事人通常已有僵化的知觉、解释与行为的方式,他们很可能不曾问过文化如何影响他们,而认为事情就是这样子。莫兹齐兹及其同事(1984)称这种人患有近视眼,而咨询员的功能正是提供一副眼镜让当事人看得更清楚。由于阿德勒学派重视当事人的主观想法,即如何看待与理解外界的世界,故在态度上新生当事人的想法与知觉,即使利用各种分析解释让当事人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但是要不要睁开眼睛或戴上眼镜,则由当事人自己决定。阿德勒学派不替当事人决定目标,而是以合作的方式,使当事人能决定自己的目标。
阿德勒的理论不仅跟许多文化的价值观契合,而且给予咨询员许多选择的空间,即不须遵循固定不变的流程,而是能视当事人情况的不同而选用合适的技术。虽然各个咨询员所用的技术或有不同,但大多会去评估当事人的生活方式,及重视对方的家庭结构与互动关系。许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当事人常受到文化的制约,要去尊重家族的传统,并重视家族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处理时,咨询员须能敏锐察觉到他们的情绪冲突与挣扎。如果咨询员能了解其文化的价值观,则这些当事人将较能够接纳咨询员去探索其生活方式,而此等探索会详细讨论到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
应注意的是,不同作者赋予「文化」一词不同的意义。同时,如果以广义的观念来诠释文化(即包括:年龄、角色、生活型态及性别差异),则甚至在一个家庭中就存在着文化差异。阿德勒学派强调个体对世界的主观了解,而文化正是一个独特的构面,可用来掌握个体的主观视野。派德森(Pedersen)解释得很好:「文化提供着一种比喻,让我们更能了解在我们决定扮演与别人竞争、互补、或竞争等社会角色时,你我的看法有何不同;文化也提供着另一个管道,让我们更能了解与我们文化背景不同的人」(1990,P.94)。
阿德勒学派认为,文化熏陶与出生别对当事人的影响都很大。事实上,这两者处于有利的地方影响着人如何看待自己、别人、与生活。这两者的优势力量可以做概括性的描述,但是它们对每个人的影响可能不尽然相同。从这一层意义来看,文化是会影响着笼罩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但是影响的差异程度,却决定于每个人对文化的知觉、评估、与解释。
阿德勒学派对文化与性别议题保有一份敏感度。阿德勒是本世纪初拥护男女平等的心理学家之一。他了解男女有许多差异处,但是他认为两性有同样的价值,应赢得同样的新生这种对性别差异的尊重。这种对性别差异的尊重与鉴赏,也同样延伸至对文化差异的看法。阿德勒学派发现,由于文化的不同,当事人看待自己、别人、与世界观的方式每每有别。事实上,某文化的优点往往适足以协助纠正另一文化的错误。
阿德勒学派的限制与批评
阿德勒知晓自己的时间有限,而且必须在致力完成其理论或散播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念两者间做一抉择,后来他以后者为优先,也因此他的著作显得难以掌握,许多想法显得有点松散与过度简化。
虽然个体心理学已经历过进一步的发展与提炼,但阿德勒许多原创性的基本假说被描述为难以实证。他的某些基本观念具有全球通用的性质,但定义不明确,例如,追求优越、自我的创造能力,以及自卑情结等概念。批评者认为他大部分的理论均根据常识般的心理学知识而复杂的观念则过度简化。
多元文化观的限制
跟大多数西方发展出来的治疗模式一样,阿德勒学派强调的重点也倾向于放在当事人身上,视之为改变与责任归属之所在。但因为其他文化有不同的想法与概念,因此当本法把主要重点放在当事人能自动自发改变自己时,许多当事人可能会难以接受。
对于碰到急迫问题而立即要求解决方案的当事人而言,阿德勒学派处理起来会有些困难,因为这种当事人不想探索幼年回忆与家庭动力,只希望咨询员能提供专家意见,探讨生活方式的发展历程对他们没有意义。阿德勒学派知道有一些更好的方法可用来解决生活问题,但也知道所提供的方法并非「绝对最好」。咨询员对于生活问题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对于解决其他有关的问题却不是专家。咨询员视自己的功能是教导人们各种可能的方法以处理自己的问题。不管如何,许多当事人在接受辅导时,总是期望着咨询员对他们的问题都能提供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