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9splus配置:且喜身闲不属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58:34

           深悲命舛无人悯,浅喜身闲独自吟!

悲歌叹杜甫

                  ——湖南·陆波

平生不大喜欢杜甫。

不客气地说,杜甫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显得很委琐:长身瘦躯,缯衣麻鞋;薄唇细眼,愁眉苦脸,典型的一个认低服小的糟老头子!如果说李白呈现给我们的是浑身氤氲着侠气、仙气、阳刚之气的话,那么,迎面而来的杜甫则是整个地包裹着酸气、霉气、迂腐之气——被人抢了木炭,然后一屁股蹲坐在泥巴地上只管不住地唉声叹气!

原以为自己不会喜欢杜甫的了,直到今年来到广东,有一阵子找工作很不顺心,脑海里突然冒处他的诗句:“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恍惚之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接着我就发现:古往今来,好的诗人很多,但是能够像杜甫这样勇于展现自身寒碜和人生不幸的诗人很少。就像开头,我之所以觉得杜甫的形象委琐气质不好,还不是因为他自己写的诗句留给我们形成一种写真般的参照。人人都有藏拙遮丑不肯服输显山露水冒充优裕的天性,最极端的是李白,就是愁也要愁出白发三千丈——再倒霉也要把豪情万丈的空架子搭起来!

这一认同便使我觉得杜甫很不一般了。

首先表现在他对朋友的态度上。

对李白来说,杜甫真可谓他的难得知己。自古文人相轻,同行都是仇敌,然而杜甫却在《春末怀李白》一诗中对李白称赞不已:“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人是鹤立鸡群,诗是无与匹敌,纵使你浪漫我现实,我沉郁你飘逸,好像判若云泥迥乎相异,但我就是打心底里佩服你,认定你了不起。不虚美,绝无恶意;不矫情,更不掩饰。对比一下当今文坛那些除了自己的产品对别人的作品根本不屑一顾的所谓作家文人,这份胸襟何人能及!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的叛逆行动而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关河重隘,路途迢遥。天凉了,起风了,远在他乡的李白是否安然无恙了?一层一层的挂念终于激荡成《天末忆李白》中一个一个的文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眷眷之意,拳拳之情,即使过去了千百年,这种大男人真心流淌出来的柔性的吟哦,至今读来仍然让人涕泗滂沱,唏嘘咄咄!是的,李白的个性是金戈铁马急管繁弦,坦坦荡荡,大大咧咧,灵台高迈,纤尘无碍,尽管来时汹涌去时澎湃,但是一切都风过无影潮落无声;杜甫就不同了,举轻若重,举重若狂,儿女时长,波心时荡,一贯谨小慎微,循规蹈矩,难免断断续续,黏黏糊糊。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结交了李白,从而认同了李白,并且接纳了李白,尤其难得的是一直理解和怜惜李白:“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嗬,嗬嗬,一切真好都能感动得自己芳心可可,对不同门派的认识从不排斥非我!哪怕世人齐声喝倒彩,我心中自有是非标准在!谁说杜甫是个认低伏小的男人?谁说杜甫是条委琐不堪的汉子?也曾海纳百川、壁立千仞般伟大和高岸呢!都说现在的文人没有朋友,也处不来朋友,只因为文人无行啊!像杜甫之于李白,是惺惺相惜惺惺,惟英雄能识英雄——真正的大师,一如参天大树,立足虽有分歧,高处却枝枝相依!

最不一般的,是杜甫对百姓的态度。

出身于“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的杜甫,饱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荣辱,最终摆脱繁华一洗铅华,透过荣华富贵的帘幕,看到了弱势群体的灾难和民间百姓的疾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固然惊心怵目,“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尤其感人肺腑。完全可以这么说,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文人能够达到杜甫的高度!试听那“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面对善良百姓无以谋生的自然举措,我读出了杜老爷子悲天悯人的泪水盈盈;再看那“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自己偶得一餐温饱,都不忘喊一墙之隔的老农共饮------对人民苦难的切肤之痛和对百姓疾苦的贴心之情,触目所及,点点滴滴,莫不想化作雨露甘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襟?这是一份什么样的人品?如云悲心,悲心如云哪!

也许有人会说,像杜老爷子这般自身难保的男人,面对百姓疾苦所发出的种种哀泣哭号,充其量不过开的是空头支票——错了!物质的捐赠那叫施舍,心灵的呼吁才叫崇高!不信,让我们睁眼一瞧,每当逢年过节,我们的各级政府领导在电视上对贫困户的作秀表演,就是典型的写照;自庐山会议后,彭德怀“我为人民鼓咙呼”的身影愈发显得缥缈!

皇皇几千年,中国农民在历代统治者的心目中,不外乎是作驱驰的牛马,供盘剥的猪狗,待宰割的鱼肉,任杀戮的蚁蚕。有谁在关心农民?有谁在关注农村?卑微如我等,生在农门,长在农村;跳出农门,忘了农村!

难得有杜老爷子的菩萨心肠,我的农村故乡!

不再见杜工部般的真情实意,我的农民兄弟!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呼啸,雪落无声——湖南真冷啊!大半生处于颠沛流离中的杜老爷子,因为贫穷和疾病,终于倒卧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窗外,天气阴沉沉地;窗内,空气冷浸浸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生潦倒落魄整个身世坎坷的绝代文人终于唱出了生命中哀哀无助的悲歌!杜甫,杜老爷子,这位参加进士考试因奸相李林甫捣鬼而落第的举人,这位目穷万劫、饱经沧桑的男人,这位五十来岁就贫病得无力支撑起自己瘦弱身躯的老人,这位宁肯苦身以利天下寒士的圣人,只好伏在枕头上哆哆嗦嗦地写下生命中最后一首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对处在内忧外患中的国家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最后一次表示深刻的关怀和痛彻的同情: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看啊!这鲜血是不是生活中的花团似锦?听啊!这声音是不是现实中的枪炮齐鸣?走投无路的永远是最大的弱势群体——劳动人民!

下午,一位好心人给他送来两斤牛肉,一壶浊酒。已经饿了五天的杜老爷子拖起垂垂之躯伸出颤巍巍的双手,忍不住狼吞虎咽,一阵风卷残云之后,竟然活活地被撑死在床头!

“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我们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位写出了“三吏”、“三别”等被后人称之为诗史般作品的了不起的诗圣,就这样走了,走得无声无息,走得可叹可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早已在颠沛流离中灰飞烟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于万念成空后更是令人嗟叹连连!瘦弱的人儿也曾奋发,卑微的生命也想昂扬,然而,然而终其一生,都没有灿烂一次华美一场啊!

是夜,从长沙府到岳阳县,千里一线,华堂欢宴;明烛高照,香透珠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竟然成了谶语?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竟然应验得这么准确无误?

天不哭,人何辜!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不久前写的一首《集古人句》:“寂寞书斋里,艰难困苦时;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难道为了身后的那么一点名气,生前就必须饱受愁怀惨怛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做个好人,真的得不到半点好处?难怪几千年的宦海浮沉,无数人的得失荣枯,使得越来越多的后来人在难得糊涂中精明得一点也不糊涂:只考虑生前荣辱,哪管它死后毁誉!结果,大家都在蛙角蝇头上争好处,人人皆于迎来送往中拼前途。文学殿堂,很难目睹书生寂寞的身影;科学险途,不再窥见男儿攀登的雄风!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民族还能有什么前途?

记住啊,记住——

最大的浪费是人才的浪费!

最大的失误是用人的失误!

人不悟,天何辜?

可怜杜老爷子的遗体在江面上漂流了整整四年,才有人出资为他收殓;

可叹杜老爷子的灵柩在他乡滞留了整整四十年,才由他的后人扶归家园!

           “唐代诗人名杜甫,

             能识百姓苦中苦;

             写就千言和万语,

             可怜人事竟何补?”

据说,这是后来的民间在评价杜甫。

——呜呼!

        诗是生平未见书,

        人疑遭遇最凄楚;

        泪飞化作倾盆雨,

        老陆悲歌叹杜甫!

            ——(2009年3月8日初稿,2010年5月20日定稿)

 

夔州,咏唱不尽的寒意

                       ——陆 波
         没有哪一位诗人像他这样多苦多难,没有哪一位诗人像他这样颠沛流离,没有哪一位诗人像他这样痴情的歌唱着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我想起了现代大诗人艾青的一首诗:“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也许是对你最恰切的写照,这也许是对你的形象的生动阐释。我的理智无法阻止汹涌的想象和感情的洪流,任凭庄周的那一只大鹏携长风,浩荡而去。
  我看到你踽踽奔走在崎岖艰险的蜀道上,枫叶飘飘,清猿哀鸣;我看到你漂流在寒意瑟瑟的巫江巫峡上,江间波涌,白浪滔天;我看到你愁苦的脸上雕刻的忧国忧民的哀叹,风雨交加,凭轩流涕。没有人像你的眼泪这样多,没有人像你的心胸这样广,没有人能将这一片大好河山和这一片土地上多苦多难的人民的灾难和着诗噙饮。
  夔州的秋意浓浓,寒意瑟瑟,可在你的心却是火一样的煎熬;巫峡的风急浪高,白浪滔天,可像你心中涌动的浪潮。五更的阵阵鼓声,惊天动地;拂晓的悲壮号角声,穿越夔州的上空;像利剑一样划破夜的寂静,穿越你的不眠的心灵;三峡上空,那一颗颗闪耀的星星仿佛要告诉你又一场大战的来临,哀痛的祖国,苦难的人民,曾经魂牵梦绕的家园,亲人,今夜可好;闪耀的江水无语,耳际传来白浪拍打江堤的声音,那声音里仿佛裹动着无数流离失所的难民幢幢的影子,妻离子散的破碎家园。
  曾经的盛世长安如今安在,曾经的龙颜如今安在,曾经的“翠微榼叶垂鬓唇,珠压腰衱稳称身”的曲江丽人安在;只可惜“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那翩翩起舞的《霓裳羽衣曲》;只可惜莺歌燕舞的长安城,已经沦陷于叛军的屠刀之下。那夏般的火热,夏般的繁荣的盛唐已经黯然离去,一个寒意萧瑟,令人感怀万千的的秋天,不期而至;黯淡了曾经的的辉煌,黯淡了曾经的红颜,黯淡了“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的豪们贵宴。如今,这些已经成为各个野心家们和占有者们的饕餮大餐。我看到盛唐的大船在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中艰难地前行。
  八年的战乱,十几年的流离,被俘,屈辱,逃离,颠沛,犹如一场噩梦,犹如一场罕见的人间地狱。在你的笔下显现了“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穷兵黩武;显现了“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悲惨;”显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凄凉。诉不完的苦难,也有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惊喜;写不完的民间疾苦,也有“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悠悠乡思。  夔州的秋天并不是一个平静的秋天,面对着“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的萧萧秋色,你感怀万千,独自登台,瞭望着秋江景色,感受着猎猎长风,聆听着空谷猿鸣。忆往昔,黯淡了少年壮志;怀千古,叹息韶光易逝;流年似水,秋意萧条。昔日的大唐不再,繁华不再,是满目的苦难,是满腹的哀怨。你,好似跋涉了一千年,在艰难苦恨中徒然增添了万千白发;你,好似经历了一万年,在风雨飘摇中客居他乡。在潦倒中,你任那一杯又一杯的浊酒洗刷满肚的惆怅;在猎猎秋风中,你任那涛声轰鸣在耳。
  一腔衷情,临末了,还不忘君主情——“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一腔衷情,风雨中,还不忘寒士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腔衷情,漂泊中,还不忘儿女情——“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绵绵柔情,殷殷赤子之心,照耀在华夏的土地上。
  而今夔州的秋意依然浓烈,夔州的涛声依然响亮。不过,今天,是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华年里的秋意,是在一个诗人做梦都梦不到的华年里的秋意。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一生在盛唐寒秋里泣血歌唱的荆棘鸟——伟大的诗人杜甫吧!因为,在夔州,有他咏唱不尽的秋意;因为,在夔州,有他抒不尽的绵绵渺渺的爱国情怀。愿他的绵绵情意绵延在滔滔不息的江水中,愿他的美好情愫绵延在华夏长河的美好岁月里。


李白,漫游在盛唐的路上

                                                                ——陆 波
李白离开故乡来到更广阔的世界,第一次见到的,就是这么一个富庶繁华的时代,而在青春浪漫的年纪,那些无穷无尽的人生享乐、世俗欢愉,也给李白带来了一段无比快乐的日子。


公元725年,即开元十三年,春天,巫山脚下,岸边盛放的桃花,在又一次生命轮回里,被东风吹散飘零,一片片浮落在清澈流淌的江面上。

这一天,一艘孤舟轻捷地划过水面,朝着下游行驶而去,船头上迎风站立着一位英姿俊逸的青年,他一身华服,袖藏短刀,一双炯然有神的眼睛眺望着远方广阔的山河。这位从天险雄秀的三峡里渐渐走来的远游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乡。他名叫李白,当日还是默默无闻的青年。

从他尚在的侠客气概里,不难看出一段曾经任侠尚武的经历。其实在此之前,他在蜀地受到的成长教育本身便极富奇异的色彩。他很小便接触道教的书籍,后来还曾跟随一位叫赵蕤的奇士在岷山隐居修道数年。渐长后,喜欢剑术,又好读百家奇书,尚纵横之学。

十五六岁时,他开始模仿司马相如作赋——多数场合下这是一种因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而张扬才华的文体。虽然李白少年时所写的赋,都是些堆砌词藻没有内容的作品,但却透露出其不甘局促于蜀地一隅的心迹,他向往着出川建功,名动天下。

然而,从幼年随父迁家入蜀,直至生长到24岁,李白依然还生活在四川,足迹尚未出过故乡绵州的附近州县。一个年轻人豪迈的心怀,已渐渐不能忍于这么狭小的山水,在24岁时,李白终于决心要出川闯荡天下了。他说:“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于是,那年秋天,他离开家乡,只身一人来到成都、峨眉,短暂游赏后,便买舟东下,到达渝州。第二年春天,又紧接着东出三峡,开始了一段漫游大唐的历程。而此时,命运给予青年李白最大的机缘,一个气象万千的盛唐,铿锵有力地朝着他扑面而来。


■ 下扬州

长江走出三峡,流入楚地后,骤然开敞,浩荡壮阔的江面激起了李白跃动的心情,他在渡过荆门时,以豪迈开阔的气象写下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沿长江一路东下,经江陵来到庐山,那如银河倒泻般的瀑布再次令李白感到震撼。

开元十三年(725年),秋天,刚走出四川盆地的李白看到的不只是山河的壮阔,一场盛世旷典的举行,更令他感受到了这个王朝的强盛。

那年十月,唐玄宗亲自率领一支浩荡的队伍,从东都洛阳出发,决定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封禅队伍里,百官、贵戚及四边异族王朝的首领也都一同随行,而随从的马匹更是数以万计,有文字形容:“色别为群,望之如云锦”。史书中这么记载当时的场面:“每逢中途停顿,数十里内人畜遍野,有司车载供应之物,数百里不绝。”

这样的活动,虽不免好大喜功、显耀功业的嫌疑,但这项仪式的背后,确实是一个欣欣向荣、百业振作的时代写照。

据史书记载,开元十三年,当时国威震荡,边疆少事,四周异族纷纷臣服,朝贡不绝。那时,由于累年丰稔、物阜民丰、粮食充足、米价低廉,东都米价每斗十五钱、青州、齐州一带斗米仅五钱,粟三钱。这一年,管理国家马政的太仆寺,马匹数量也由开元元年的24万匹增至43万匹。也是同一年,唐玄宗分吏部三铨为十铨,增派人员广选贤才,对于人才的渴慕,成为这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根基。

李白离开故乡来到更广阔的世界,第一次见到的,就是这么一个富庶繁华的时代,而在青春浪漫的年纪,那些无穷无尽的人生享乐、世俗欢愉,也给李白带来了一段无比快乐的日子。

顺江而下,李白先是在金陵过了一段很惬意的生活,然后,于开元十四年(726年)的春天,来到扬州。

扬州是当时工商业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它地居江淮要冲,为南北交通枢纽,随着运河的开通,更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当时,煮盐、制茶、冶铁、金银铜器、锦彩绫绵、药材及贸易等行业极为兴盛,南北各地的大型船舶,往来不息。《资治通鉴》称“扬州富庶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史书记载当时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八方称幅凑,五达如砥平”“富商大贾,动逾百数”。

商业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则是娱乐消费活动的高涨,以及对享乐生活的追求,在此,“烟花三月”“楼台夜舞”“十里春风”“高楼红袖”等等风月妖冶的描述就成了扬州最具标志的注脚。“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成了当时人们最渴望的愿望。

在这烟花似锦的风流之地,年轻浪漫的李白也纵身跃进了这美酒笙歌的激情合唱。虽然我们已不清楚李白在扬州是如何寻欢作乐的,但通过不久之前他在金陵的某些行动碎片,却可以了解他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

在金陵时,他凭吊前朝遗迹,游览各处名胜,六朝的繁华旧事,触发了他的诗情。东晋名士曾经流连山水、饮酒赋诗的风流,开始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仰慕着谢灵运等人寄情山水的生活,于是也常常携带“邵阳、金陵之妓”,往山林泉水处作乐赏玩。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讲到李白这一时期的生活时说:“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骏马美妓,所适二千石交迎,饮数斗醉,……满堂不乐,白宰酒则乐。”酒到酣处,李白常会跳起一种青海羌族地区的舞蹈,忘我时,秋风吹掉他紫色的花帽而浑不知觉。

在那段如梦如醉的岁月,李白生活豪纵,又慷慨好施,频频接济落魄公子,据他自称,到扬州不足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

当千金散尽后,李白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窘迫,开元十四年秋天,他病倒在扬州。曲终人散后,慷慨旷达的李白也偶尔感伤起来,不免染上了一些青春伤逝、飘零无依的情绪。他在写给故乡友人的诗中写道:“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饿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开元十四年冬天,李白离开了扬州,因为要给朋友迁葬,又来到洞庭湖畔。在楚地,他想起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关于云梦泽的浩荡景象,便在安陆(古云梦所在)暂歇了下来。


■ 望长安

在度过了一段纵酒狂歌的日子后,李白终于又想起了自己向往的千秋功业还一无所成,不免感到了紧迫。

大唐盛世不仅是提供给人们无穷的享乐,它更培养了年轻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无不激荡起人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催促着青年们昂扬进取,谋求功名。他们要融入其时代并希望有所作为,而不愿意成为旁观者。

身处这样的时代里,连一向淡泊的孟浩然也发出“感时思报国”“端居耻圣明”的感慨。而另一位诗人李颀则一首《缓歌行》中写道:“男儿立身须自强,十五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这不正是盛唐人奋发勉励的心怀么?为了不至在圣明之时因毫无作为而感到羞愧,年轻的杜甫也曾“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干谒达官显贵,以求援引。

如果说,十里扬州所代表的盛唐,是富庶的、浪漫的无边风月,那么,长安则是青年人立业报国、实现抱负的最先选择。作为那个时代政治文化的中心,令海内外都趋之若鹜的“长安”几乎成为一种情结。在中古时期,8世纪的时候,“入长安”几乎是胸怀壮志的中国诗人必要完成的一场人生仪式。

况且,那座皇都的气魄,又怎能不令胸怀万丈的人们心仪向往呢?长安的恢弘气象首先来自于关中形胜,它北临清渭,南倚终南,西接陇右,东扼中原,处于八百里秦川的中心地带,地势雄浑壮阔,城池雄壮巍峨。唐时,长安城周围约三十五公里,面积约八十四平方公里,人口百万以上,有东西大街十四条,南北大街十一条,最宽的天街达155米,堪称前所未有的都城。

长安城空前广大的面积,所表达的正是整个王朝崇高阔达的精神气魄,它大气磅礴、开放包容。当时长安,有着数以万计的外国官员、宾客、僧侣、传教士、留学生、旅游者。开元年间,曾有七十多个国家、地区和唐王朝互相交往。长安城内设有鸿胪寺、典客署、礼宾院以及专门接待、管理外国宾客和侨民的机构。

京城内设有东西两市,“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城中店铺林立,商贾汇集,除了国内商人外,还有大量来自中亚、波斯、大食等国的胡商,他们开设起珠宝店、百货店、饮食店、作坊、书铺、酒肆等等,一起缔造着长安的繁华。

喧嚣与繁华之外,长安与权力的天然联系,更决定了其有别于其他各大都市的富贵威严。王维在诗中写道:“九天阎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旎”,可见当日的景象。也许正是这样的赫赫皇城,才更能吸引人去开拓人生的荣耀。

那时,越来越多满腹才华的庶族青年,来到长安,通过科考,获取功名。就在李白离开家乡的同一年,在皇都长安,26岁的祖咏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而前一年,年仅20岁的崔颢考中进士,更前一年则是王维在21岁时进士及第,这些与李白年龄相仿的青年才俊在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便开始在这么一个灿烂的时代崭露头角。

开元十五年(727年),朝廷下诏“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也是在这一年,家境贫寒的王昌龄赴长安参加科考,并考中进士。而此时,一直向往着大展宏图的李白却在安陆的寿山做起了隐士,为了实现其一生功业,李白选择的是一条隐逸仕途的“终南捷径”。

从汉代起,就有隐士受到执政者的征辟而骤登高位的事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君臣际会,已成为一段佳话。梁代陶弘景隐于山中,梁武帝屡次遣人前去咨询政事,被称为“山中宰相”。这些故事影响至深,唐代也一直有人藉隐居养望,后获升腾,李白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径。只是这一“捷径”对李白而言,走得有些漫长。

隐居寿山时,李白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表露了自己的心迹。他说自己的理想是,以纵横之术,谋为帝王辅弼,济苍生,安社稷,然后功成身退,重返自然。然而李白却不愿走科举等寻常的升腾之路,狂傲不羁的他不屑于一步一步地求得升迁。他常以管仲、乐毅、诸葛亮的才能自许,希望以一介士民、得到君王的礼聘,然后骤居显职,展现其济世之才,帮助君王成就霸业。

在寿山中隐居一段时间后,李白就入赘在安陆许府。此后的近十年,虽然家庭妻儿都在安陆,但李白却没有停止四处漫游的生活。在那段时间里,精力充沛的李白,足迹几乎走遍了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的广大领域,他西至坋州,东至苏杭、南至巴陵,北抵雁门关。李白虽然也曾在一些地方短暂地隐居,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席不暇暖,奔走四方,游览名山大川,结交官员、诗友与隐士。在不断漫游的同时,李白自言曾“遍干诸侯、历抵卿相”,但始终并不得意。尽管如此,李白在社会上的声望却越来越高。

公元742年,李白终于时来运转,迎来了机会。这年正月,唐玄宗将年号改作天宝,为纪念改元,他大赦天下,并诏令:“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县以名荐京。”这时,玄宗的同胞妹妹、好道又爱结交文士的玉真公主,想起了曾拜谒过她的李白,遂向皇上举荐,下诏征其入京。

那时,李白发妻许氏已殁多年,后又几处安家娶室,此时携子女正寄住在南陵,长久的生活漂泊,大志难酬,又兼妇人的轻视,难免有些落落寡欢。秋天,李白得到征召后,可想而知,那欣喜若狂的神态。临行前,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分外得意地写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畅想着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士的盛况,对前途充满了希望,以为自己“游说万乘”的时机来临了,于是望着长安匆匆赶来。


■ 漫游天涯

这一次李白来到长安,也确实是春风得意,不久他就在紫极宫遇到老诗人贺知章。李白潇洒出尘的风采引起了贺知章的注意,当读到李白的诗作时,贺知章又大赞其诗“可以泣鬼神”,并称呼李白为“谪仙人”。据说,无比兴奋的贺知章,当即解下衣带上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共饮。进而,贺知章也将李白推荐给朝廷,李白的名声慢慢在京城中传播开来。

不久,李白便被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命待诏翰林院。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记载此事时说:“(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可见,异礼有加,备受宠遇。此时李白终于如司马相如、扬雄一样,以文学才华博得了天子的赏爱。

此后的日子,李白一面出入宫廷,得帝王优渥,锦衣玉食;另一方面又结交王公大臣,常被贵门邀饮,度过了一段优游快意的时光。这样一些诗句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他这一时期的生活:“幸陪莺荤出鸿都,身骑天龙飞马驹。王公大人赐颜色,金章紫缓来相亲”“待诏承明里,抽毫颂清风。……快意且为乐,列筵坐群公”“入侍瑶池宴,出陪玉荤行”等等。

李白以诗文为“艺能伎术”而入翰林,在短暂的志得意满之后,却始终停留在文学侍从的位置上,无从施展其“济苍生”“安黎元”“拯物”“解世纷”的平生抱负,每日多以陪驾、应制、娱君取悦于帝王后妃。很快,李白对于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了在长安“浪迹纵酒”的生活。

长安城内,酒肆林立,正好满足了李白痛饮狂歌的生活,他常与贺知章、汝阳王、崔宗之等八位嗜酒者畅饮游乐,时人称为“酒中八仙”。多年以后,一位李白的崇拜者来到长安,写下了一首名叫《饮中八仙歌》的诗,他就是杜甫。在这首诗中,杜甫将李白的狂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本是疏散人”,无法应付官场上的繁文缛节、尔虞我诈,又从不苟且迁就,因而在朝廷内越来越受到排挤。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自知不能为官场所容,遂于三月上书请还旧山。唐玄宗也认为其“非廊庙器”,便赐给他一笔钱财,准其离开了长安。

在官场中,李白自由浪漫的天性受到束缚,他不得不再次开始人生的一场漫游,以寻求精神的慰藉。

天宝三年夏天,李白离开京师后,一路东行,来到东都洛阳。在这里,李白与杜甫第一次相遇了。后来,两人相约游梁宋时,又遇上诗人高适。于是,夏秋之间,三人同游于梁宋,或入酒垆,或登吹台,或游梁园,或观孟诸,饮酒赋诗,慷慨怀古。杜甫在《遣怀》一诗中写道:“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三人相见如故,诗酒清狂,过了一段浪漫而潇洒的生活。

天宝四年(745年)春,李白回到任城,略置田产,日夕沉饮。不久杜甫来东鲁看望李白,两人又一同游于任城一带。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得李白日益沉浸于对神仙道教的憧憬之中。

天宝五年(746年)春天,李白屡有南游之意,因为卧病甚久,直到秋天才启程。临行前,他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一名篇,诗中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吴越的山水又成为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在那里六朝名士流连于山水之间的风流体态,向慕神仙的信道热忱,都与李白此时的志趣不谋而合。他在此诗结尾处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最具李白特色的一首诗歌,与李白更多的离开长安后的诗作一样,这里虽然已不见了建功立业的打算,但却在一种傲视与愤激中更加传达出一种盛唐的情绪。

他不仅高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还说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他又说过“一生傲岸苦不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他也说过“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等等。他肆意地“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一切都是冲口而出,但却痛快淋漓、天才极致。

而李白每一次毫无顾忌的尽情抒发,每一次不满的痛快表达,又无一不在反证着盛唐时代精神自由的程度。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所说:“他们要求突破传统的约束和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在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

公元746年,李白在时隔20年后,再次来到扬州。虽然这时生活上已不再如年轻时的豪纵,但依然没有停止漂泊的脚步,此后数年,他南下宣城,北游幽州,以令人惊讶的精力,继续漫游在大唐的国土上。

 

浩歌哭李白

                                                                                             ——陆 波
       平生就是喜欢李白。

小时侯看到李白的《将进酒》,想起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我实在悟不通一个人喝那么多的酒所为何来,不过,却还是窃喜于他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读高中的时候,学习李白的《蜀道难》,对蜀道的印象其实很模糊,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却记忆得很清楚——懵懵懂懂地,倒也不曾想到别处。

后来上了大学,读中文系,特别喜欢唐诗宋词,常以李白后身自许,发表诗文也每每署名为L·B,惹得教唐宋文学的老教授大为感慨:此子颇具太白遗风!却忽略了老教授那阅尽沧桑的眼神中一闪而过的黯然伤魂。

果然,毕业分配,很多同学都留在了京城,惟独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回到了千年不变的小镇!八年抗战,五年流浪,东征西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南来北往中竟然辗转了十来所学校!

听说从前好友在下海弄潮中屡屡一夜暴富,看着昔日同窗在人事代谢中纷纷脱颖而出,那种感觉真的就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慢慢地,“我本不嗜酒,谁知能解忧;一朝杯在手,顿销万古愁”!酒啊,酒!一场大醉,终于增长了我的见识:原来酒是这样的一种好东西!

于是在消极愤世之际,命运的门窗同时向我关闭!

几回回沉吟“人情冷似西江水,世路胜如蜀道难”,无数次感叹“举杯欲掷心茫然,今日方知行路难”,就是那个时候那种岁月的真实写照!

忽然才想起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李白了。

把李白的一生细细品读,在诗词歌赋里穿梭不辞劳苦,一如醍醐灌顶,霎时恍然大悟:李白,字太白,原来这个“白”是“白痴”的“白”啊!

试看他的《与韩荆州书》,向一个小小的市长上书求荐,明明是摇尾乞怜,偏偏又不肯奉承巴结,反而大言不惭豪气冲天,到头来果然出乖露丑丢人现眼!如此不通世物不识人情,难道不是白痴的白么?

直到42岁进入长安,竟然是得力于一个道士的举荐,居然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蒿莱人”!这么轻信这么自负,果然是白痴的白啊!

一入朝廷,凭风骨才情本已赢得玄宗皇帝的垂青,偏偏又喜欢“斗酒十千恣欢谑,天子呼来不上船”,上得船来本无事,谁知得罪高力士;就算小人无所谓,哪知还有杨贵妃!孔子云,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怎么能忘记他老人家的惨痛教训将小人与女子一并得罪呢?李白啊,李白,你真的是白痴的白哪!

然而,生活中确实是有着这么一批白痴人物的。像诺贝尔,他就是一个终身不娶的大白痴;像梵高,更是一个终生不遇的真白痴。世人拼命追求的一切,他们不计较,不在乎;常常天真以对,每每率性而为;表现得坦坦荡荡,大大咧咧,除了自己执着的事业,身外一切都视若不见。他们跟这个世界是如此地格格不入,世人看他们更是表现得不屑一顾!相对而言,我们要精明得多:我们欢欢喜喜地生下儿子,辛辛苦苦地捞取票子,苦哈哈地盖起房子,笑嘻嘻地买来车子,还要贼兮兮地用金屋藏下阿娇般的小女子,然后美其名曰这才叫做不枉活了一辈子!但是,这种生活跟猪狗牛马的生存又有什么区别?我们就算比畜生安逸,也不过是些精美的供摆设的木器,徒然折射出我们的行尸走肉而已!倒是他们,这些不被世人理解不为这个世界所接受的人物,用他们的偏激和乖张,靠他们的执着和疯狂,在当时弹出一波又一波的绝唱,给后世留下一轮又一轮的辉煌!可惜的是,他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不肯给他们鼓掌;他们攀登的途中,我们宁愿看着他们受伤-------我们这些颟顸的木器啊——就是因为太多木器的存在,才使得那些高贵的瓷器不为世用长久沉埋,必须等到后之来者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的尘埃才会放出奇异的光彩!

于是,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李白用他那高贵的生命在江心捞月的刹那溅起一片斑斓——短暂的浪漫终于延续成了千古灿烂------

李白啊,李白,我常在梦中飞翔却有高山阻隔,一觉醒来惟见江心秋月白。我知道你皎洁如月,飘逸若仙。你奔放,你豪迈;你浪漫,你爽快——本色如斯,高贵若瓷,你的一生就是一首抒情的诗,可惜你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容不下你啊!

社会?社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谁说只能让人适应社会?为什么就不能反过来优化我们的社会以适应各种各样个性鲜明的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说社会是一块腥浊恶臭的黑抹布的话,那么,这些崇尚自由保持独立性情古怪但活得自在的人就是这快黑布上闪亮的白点——他们知其黑,但守其白;白何辜,被黑误啊!

于是我哽咽无语,终于我放声大哭——

          李白,李白,你太白也;

          陆波,陆波,怒生波焉!(写于2009年4月,发于2010年6期《散文》)

[大点击三]

满怀才情,一腔郁闷,无处发泄,只能倾注于笔端,所以就有了这样一篇激愤的文章。

作者从儿时喜欢李白写到大学时自许李白,毕业后悟透李白,至由李白的结局和自己的遭遇,感叹李白的命运而感叹自己的遭遇,进而抨击社会的不尽如人意处,呼唤崇尚自由与个性的社会环境。其忧愤渐浓,其感悟渐深。文章多使用感叹句、排比句,直抒胸臆,读来激情喷涌,酣畅淋漓。大哉所见,大哉所议!

                                  ——《散文》杂志社编辑赏析

 穿越岁月长河的那尾鱼
 
                                                        ——陆 波 

    先贤孔子不大看重汤汤流水中的那尾顺畅游动的鱼。在一个暮春天气,他领着弟子们在河边讲学,碧水蓝天,万木吐翠,一派生气盎然。然而,讲得兴致勃勃的孔子望着河水,忽而神情沮丧,黯然神伤,静静地说出了那句穿透力极强的隽语:“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而此时,那条正在河水中顺水东游的鱼儿看到了孔子,发着感慨的孔子同时也看到了她,只是历史为我们开了个玩笑,深谙哲学的鱼与有着哲学思辨的孔子失之交臂,没有成为千古知音。

    那条静静流淌着的途经鲁国邹城的泗河岸边不知何时站上了先贤孟子,他是一位让我们神往的智者!面对浩渺的宇宙,他穷究细观,琢磨揣测,透过芸芸众生百相找到了人性本善的真理。在一个百花凋零、秋风飒然的雨后,他信步走至河边。而此时,我们的那尾鱼正自西向东划动着双鳍。她真是做梦也想不到,在这个冷风凄雨中会遇到神清气爽的孟子。而站在水边的孟子恰好一眼就看到细身修尾的美鱼,背景也恰是汤汤流动的河流。这触发了哲人的长久的深思,他脱口而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此时,听到这句话的那尾鱼肝肠寸断,她飞快地游向远方,再也不愿回到这条让他心悸魂裂的河流中来。

    孟子是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在不顾一切地推广“义”时,他把生命逼到死胡同里。他哪里知道,“义”固然重要,但缺乏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也会形同虚设。这大概就是那尾心情忧郁的鱼苦闷、绝望的所在!

    这尾被孟子一笔勾销的鱼儿游走到庄子那儿便灵动起来。庄子是会飞的,或者干脆说他的思想是会飞的。一个炎热夏季的午后,他躺在一块冰凉的石板上,四周树影婆娑。白日梦中,他忽而变成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百花斗艳中,自由翻飞;池塘荷叶上,尽情嬉戏。梦觉之时,他物我两忘,感慨万千。这个可爱的庄子,行走于潺湲的河边。一处绿茵铺地处,蹲踞下来,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垂钓。那时,他当然不知道,有个叫姜子牙的人会垂钓于渭水之滨,无钩的鱼线钓走了文王如鹰隼般的慧眼,钓出了一段除纣灭商、兴周强国的辉煌历史。

    但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子对功名利禄一点也不感兴趣,他只想做水中自由飘游的飞鱼。他忽然想起与惠子同游濠梁时的那段辩论,当时,我们的庄子看到晶莹透澈、直视无碍的水流中游鱼欢快游动,突发感喟,“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能言善辩的惠子非要翻出个花样,他哪里知道庄子是在借鱼寓意。“鱼乐”与“人乐”,这是多么让人惬意的事啊,不知惠子后来是否明白庄子的真实意图!

    庄子的背后就站着两位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衣着锦绣的大夫,他们是来请庄子出山为相、重整河山的。此时的庄子面临着双重诱惑,一方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另一方面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可是,“庄子持竿不顾”,他问了两位大夫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这两位大夫似懂非懂,回去将原话如实禀告楚威王。楚威王无奈地苦笑了一下,算是作罢。

    庄周的思绪掠过时空,穿越我们的心灵;可他贫困的生活却不能不使他折节于人。当去借粮时,满脸堆笑的监河侯的一句话让他大为恼怒。他又想起了那尾车辙中的鲋鱼,想起了那个不切实际的东海波臣,他痛责监河侯,为鲋鱼似的自已酣畅淋漓地出了一口恶气。

    飞翔着的庄子驰骋想象,精鹜八极,他想到北冥里的那尾叫“鲲”的大鱼,一夜之间,它化为鹏鸟,展翼高飞,水击三千里,腾空九万里。自由的庄子,追求一个自由的世界,那尾命运多舛的鱼终于获得了永生。

    漫漫人生路,时而春暖花开,时而凄风苦雨,我们需要做一尾庄子笔下精神上的鱼。在岁月的长河里,怀着惬意的心情,心情舒畅地、诗意地自由游动…… 

痴情的乡土歌手——陶渊明

                                                                            ——陆 波
  
  陶渊明也许是中国诗坛上最干净的一位诗人。他衣袂飘飘,神采奕奕;他特立独行,傲霜凌雪;宁愿落拓,宁愿背负世人的万般不解,也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毅然辞去彭泽令一职,挂印返回浔阳柴桑老家。
  
  他深爱着这一片清净的乡土,悠悠白云,潺潺小溪,青青禾苗,绿绿小草也许令他魂牵梦绕,也许在他的眼里,它们都是最美的意象和诗歌。宦海沉浮,潮起潮落。他也许看惯了那些欺下媚上的行为;花开花落,朝来暮往,他也许看惯了那些奴颜婢膝的嘴脸;他宁愿忍受田间的辛苦,忍受布衣的清贫,也要获得那宦海里难以拥有的自由和逍遥,也要保持那一副天生的傲骨和卓越的品格。
  
  他厌恶那些衣冠楚楚者的欺世盗名,他厌恶那些丧尽天良者的鱼肉百姓。黑暗官场浓厚的市侩哲学令他压抑,令他愤懑,令他不齿;他决心要逃脱这样一个泯灭人性的环境,他决心摆脱这样一个黑暗的牢笼。他内心的善良和美好的情愫不容许他停留,他内心的正义和淳朴不容许他逗留。而此刻,也许外面的世界是风清月朗,柳暗花明;可他内心的世界却是江河翻滚,电闪雷鸣。他一定经过了强烈的内心冲突,他一定经历了痛苦的人生抉择;一方面饱读诗书的儒家的入世思想在暗暗地噬啮着他,折磨着他的内心,他何曾没有猛志逸四海的远大理想,他何曾不向往着那些儒家先达为黎民百姓造福一方的功业,他何曾不向往实现自己少年心事当拿云的宏伟志向。可是昏聩的东晋王朝已是江河日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战乱频频,吏风败坏。而此时官场就如一座巨大的臭缸,利欲熏心,肮脏龌蹉,追名逐利,如蝇逐臭,如蚁附膻,鲜廉寡耻。

   他的内心是爱美的啊,他的内心是爱自由的啊,他的内心是一片清清的山林,是一片圣洁的土地;他决心摆脱这个肮脏的环境,他决心离开这个厌恶的环境。他想到了故土的乡村田园,他想到了悠悠南山的宁静,他想到了东篱下灿灿的菊花,他想到了家乡纯朴质厚的田夫,他幻想着和他们一起耕作,他幻想着和他们一起耕耘;在他伫立凝望的目光里,也许田园是一幅幅优美的画,一首首动人的诗。袅袅的炊烟,流动的白云,苍劲的青松,也许是自由与坚贞的象征;那一声声打破清晨宁静的鸡鸣和那一声两声的巷间狗吠也许就是诗人心中最美的音乐;榆柳随风飘拂的洒脱是一种浪漫,一种脱身后的惬意,灼灼耀眼的桃李正盛开着诗人心中的幸福。
  
  于是在一个拂晓的日子,他坐上了驶往乡土世界的小舟。他辞去了官印,绅袍,带着一身的轻盈和潇洒离开了那让他痛苦的地方。富贵利禄也许是人人向往的,人人毕生追求的美丽的天堂。也许他的行为放在世俗的眼里简直是不可理喻,是十足的傻子。孰知鸾凤和燕雀就是有着这种天大的差别,他们之间也许永远隔着一层厚厚的障壁,难以彼此了解和沟通;对于世人认为美丽的天堂,也许却是他的地狱。于是,他一刻也不能停留,他要尽快离开这个地方。也许没有人理解他,理解他的也许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明月,还有那些令他日夜思念的乡土。

   乡土啊,在他的心里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一座天堂!也许没有人能想得到这些温厚的土地,给了他的不止是慰藉,是灵感,更是几百年后人们才确认的伟大田园诗人的地位。这些,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其实他只不过是把心中的爱和美以及自由像树头的黄莺鸟那样自然的歌唱出来,像田间的蟋蟀赞美夏夜的迷人一样歌唱出来;他没有哗众取宠之意,他没有邀功取名之心,他只是像执着的荆棘鸟那样泣血而歌。他是乡土的歌手,痴情的歌手;虽然贫病交加,虽然不善农事,但他却是自得其乐,饮酒赋诗,抚琴歌啸,如乡间的潺潺清泉,如林间的清风,咏唱出了一首又一首优美醉人的歌;带月荷锄,他踽踽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种豆南山,他清瘦的身影如南山的一颗苍松。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他同他的诗歌都凝固成南山下一幅优美的画面,永恒的意象。他物质上穷困了一生,却在精神上获得了伟大的丰收。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没有人来理解这么一个伟大的诗人,正如高贵的庄子不为世人所理解一样,在茫茫黑暗的文坛里他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他创造出了一个光辉美妙的乡土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争斗,没有龌龊,只有望不尽的幽幽南山,悠悠白云,灿烂的菊花,苍劲的轻松,动听的鸡鸣和狗吠,还有那涓涓不息的清流......
  
  多少年后,多少诗人以他为偶像,发扬着田园诗歌的光彩,抒写着绵绵乡土情愫;多少年后,多少学子潜心于诗文,流连徘徊在他的田园里,塑造着殷殷乡土情怀。


是什么充盈着我们的灵魂

                                                                    ——陆 波

自知性僻难谐俗,几欲纵身寻死去。

到底是什么充盈着我们的灵魂?是道。那种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妻、为人夫之道,那种继往圣、开天地、传万世之道。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足矣。”

从古至今,“道”不管有多重的解释,但是人们的追求的精神是一贯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灵魂更充盈。屈原的《问天》,就是古代哲人面对苍天,寻求天道与人生的终极意义的例子。

至于天道,我首先想到的是老子。他的《道德经》五千字,无不洋溢着智慧的火花,字字珠玑,简约而透彻。

老子的智慧是先古哲人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于人生天道的昭示。在当今世界,当心灵浮躁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多仰望苍天,回味老子的谆谆教诲。

接着,我想提到的是摩顶放踵的墨子。他带着一群平穷的人,艰难的寻求着真理。

墨子出身贫贱阶层,为公平正义,而坚实笃定的脚步艰难的行走着。

我又想到了孙子,他的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的形势下,我还应该多找到一点启示。人,应该有一种大智慧,大气魄!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个人,也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何谓大智慧?“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大智慧应该是,“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人贵在有智慧,孔子是一个践行的真理追求者。孔子制《春秋》,“乱臣贼子惧”。

他很不容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于是他就积极地不停周游列国,有时真的如“丧家犬”,但是他“知其不可而为之”。

他的《论语》,是人生哲理的结晶。人生短暂,但积极有为。人生有许多难以估量的偶然,但是我们不失去主宰的必然,在有限中存在,并不焦虑悲观,也不为徒劳的奢求而奔波,主动地去承担与建立。

当然,还有就是很多,“当仁,不让于师。”也如亚里士多德,“吾爱我师,我尤爱真理”。

孟子,影响了我的青壮年的人生。其中三句话:一是“我善养浩然正气”,或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第二句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第三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在诸子百家之中,可能真正难以理解的确有最厉害的应该是庄子。他生活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现实中,他无法也不屑于在现实中施展才华。但是他想凌空翱翔的鲲鹏,祈求在绝对自由中寻求真正的解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

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也许只有他真正的领悟人生终极之道。对于生与死,有一个诗意的大彻大悟。死,不过是一个归入那滔滔不尽的生命洪流。人理解到这一步,我想才是真正的潇洒!

由于各种原因,人往往被“蒙蔽”。在读庄子的《秋水》中,我恍然大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人不能被物欲所累,更不能异化为一种工具,那是人生的莫大悲哀!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人生的精神突围,而发现我们生命的盎然生机。

这就是庄子给我们的启示,一种清凉,一种慰藉!

 

作为一个文化人,古老的文化给了我们不尽的精神财富。我比较喜欢魏晋名士之风,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高超的智慧,脱俗的言行,内心充满了骄傲与自豪。“玄心、洞见、深情、妙赏”。即使沦为阶下囚,也要捍卫人格尊严。

禅,是中国化的佛教。对于禅,我的理解是;一是宁静,一是生机。当我们沉浸在一个宁静的氛围中,心中突然闪现的激动、热烈、幽静、痛切……这就是“禅”,或者叫“空”,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感觉,一种“灯火阑珊处”的相遇。

在士大夫心中,如能从世俗中走出来,用诗化的方式来理解人生,自然给人一种高蹈远慕的形象。

到了宋明的时候,理学的产生,一方面给人精神的压抑,一方面也有一种宏大的精神,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

 

作为一个文化人,屈原、司马迁等人的追求,引导我们学会了如何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屈原的意义在于选择。“世浑浊唯我独清”,他在屡遭打击的时候,“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当时现实是,“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被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屈原选择了宁赴江流鱼腹之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的《离骚》读起来,让人酣畅淋漓,如力挟千钧。

司马迁也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坚守。他以一种巨人力量来战胜人世间最大的屈辱。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我们可以想象,他每时每刻都要面对难以面对的现实。正是他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来成就《史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人生当如泰山,他的人生铸就了永久的丰碑!

 

中国的圣贤有时一饥寒交迫之身,来关注人世间的苦难。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圣贤:“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无独有偶,宋代的陆游、辛弃疾:一个“心在天上,身老沧州”,一个“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

也正是这种精神,影响以后的士大夫,直至现代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人是要有自己的归宿的。人有两个家;一个是与自己心爱的人,与父母、子女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一个是陶渊明为我们营造的精神家园。在陶渊明为我们营造的精神家园中,我们在其中小憩,徜徉,心灵得到抚慰。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现实中,我们充满劳绩和艰辛,还有贫穷、寂寞。我们如果能够超脱和超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来达到精神境界的宁静和充盈。

“我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跟着陶渊明,我们逐渐的找到了人生的支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给了我们飘逸的情怀。然而现实更多的却是怀才不遇的结局,“直挂云帆济沧海”,也只能仅仅是豪言壮语和奢望。

李白的《临路歌》中的“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济”,让我们不禁的伤感和伤心。

不过逆境,也许是促使人精神突围的契机。苏东坡一生,“心系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是正如《赤壁赋》(前后)《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所言,以黄州为转折点,逆境让苏东坡思想进入到一个新境界,新层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

人如能到此层次,就是一个高的境界,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迹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独钓寒江雪”,是的,我们在冰天雪地里,似乎读懂了一个“道”字。道,是一种天籁,一种宁静,一种勃勃生机,更是一种文化选择!

也正是对“道”的觉悟,我们的灵魂才得以安慰,得以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