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价机票能带行李吗:官员问责,“级别”成了挡箭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6:35

官员问责,“级别”成了挡箭牌

  官员被问责,曾被惊呼为一场风暴。既是风暴,可以想象力道一定很大,以致有不少人产生恻隐之心:当官的也挺不容易!后来,随着被问责官员的频繁复出,人们方才觉得这是一股柔风,仿佛是挠痒来的。所以,对被问责,官员们不太害怕,民众也不太当真,因为多数人是要复出的。这个“多数”是多少?有学者称几乎100%。这是昨天《法制日报》的报道。该报道还画出了他们的复出轨迹:出事——问责——冷却一段时间——悄然复出——被发现——舆论哗然——解释复出符合规定——不了了之(个别新的任命被撤销)。

  100%的复出,可能导致的是民众100%的疑问:问责到底有没有严肃性和可信性?

  在民众眼里,官员被问责,像是演戏,是做给人看的。演过了,看过了,角儿们恢复本来面目:又去当官了。问责能如此儿戏吗?民众是通过官员被问责,感受到公平和正义,从而成为政府工作的支持者的。

  问责高调,复出低调,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避风头”,待舆论不再关注了,而民众心中的怒气和怨气消散时,让他们重戴乌纱帽。其感觉,就是调动一次工作而已。这样做是否顾及民众感受?也许考虑民众难以接受,故而问责官员的复出总是悄悄进行的。资讯时代,任尔“悄悄”,也无异于掩耳盗铃。民众有理由发问,当初问责,是出于责任追究还是仅为平息社会舆论?

  官员被问责,要让官员有切肤之痛,这样才会接受教训,懂得反思,同时对更多的官员也是一种警示。而现在的问责,就是让你“冷却一段时间”,免职了,只是职务没有了,级别还在,不是什么长了,但你还是科级、处级或厅级等干部,一旦过了“冷却”期,给你安上一个什么长,方便得很,组织上还美其名曰:“本来就是某某级别的干部,这次是平职安排。”一般老百姓理解,免职,就由官变民了,但实际上这同古代“削职为民”不是一码事。职务和级别是两张皮,分或合,合或分,是大有讲究的。官员被问责了还是官员,这助长官员不怕被问责的心理。复出后,难免不跌同样的跟头。

  官员问责,不是将问责官员一棍子打死,这一点,相信社会绝大多数人是认同的。但问题是,问责官员的复出,至少要尊重民众的知情权。目前对于问责官员复出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一般套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据此,问责官员复出,要有“实绩突出”等前置条件,那么这些复出官员在一年时间里究竟干下哪些“实绩”,这不该瞒着民众吧?民众普遍知道他们赋闲,是在“带薪休假”。说不出令民众信服的复出理由,就是政治上失信民众。

  官员被问责,前提是失职,总不太光彩。但如今有人却喜好上了,把此视为一顶保护伞。因为在一些地方,不管出了啥问题,都喜欢用问责开刀,一些官员明明触及刑律,最终却以问责了事,“问责”反成了“保护”。官员问责实在该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