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开机:喜见群众歌咏向群众合唱的转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2:38

喜见群众歌咏向群众合唱的转化

王铁龙

200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各地各级党政部门以各种形式来开展纪念活动。其中群众合唱这种形式因其抒发情感的直接性、参与面的广泛性以及它所具有的培育团队精神的功能和追求和谐的特性而引得方方面面的青睐,新一轮的群众歌咏活动和群众合唱的高潮正在掀起。

    中国的群众歌咏活动有其传统,历史上有过多次高潮。抗日战争时期的群众歌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运用集体的歌声来宣泄情感的活动。这次活动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大批抗日救亡歌曲,在中国的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团结反蒋为主题,诞生了《解放区的天》、《跌倒算什么》等一批优秀的群众歌曲。这个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作是前一时期的延续,合并可称作为建国前时期。第二次高潮,起始于大跃进时期,一直延续到文革。这一时期受党内左倾及个人崇拜思潮影响,主要就是大唱革命歌曲,特别是歌颂赞美毛泽东的歌曲。尽管这一时期诞生的大量群众歌曲,由于其内容的时代特性而不适合现在演唱,但还是有《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一大批流传了下来,成为经典的群众歌曲。改革开放后掀起的群众歌咏活动可谓是第三次高潮,并一直延续至今。第三次高潮,特别是近几年的群众歌咏活动,与前几次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不同就是群众歌咏正在向群众合唱的转化。

    群众歌咏,是一种以集体歌唱的方式抒发情怀、宣泄情感的社会活动。除了歌曲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外,演唱过程中几乎不讲究艺术性。它的特点就是“歌声嘹亮,斗志昂扬”,所以它往往能成为“宣传群众、鼓舞群众”的工具和手段而被各级领导者们所采用。

    群众合唱则是对群众歌咏的继承和发展。除了同样能保留“宣传群众、鼓舞群众”的功能以外,从性质上讲,它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合唱。

    合唱和交响、芭蕾一样,是一个艺术门类,而且是高雅艺术的门类。它是集体用统一的发声方法进行多声部的演唱,是一种和谐之声。中外很多著名音乐家都说过,人声是一件最美的乐器。在中国古代,也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而合唱,又因其能展示独唱者无法具有的和声的魅力而令全世界无数音乐爱好者所倾倒。因此,把合唱,特别是作为本体的无伴奏合唱说成是音乐的巅峰也并不为过。正因为如此,合唱在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中,有很高的地位。合唱,并不会因为被冠于了群众的头衔而失去了它高雅的地位,群众合唱仍然是合唱,区别只是职业和非职业而已。

    群众歌咏向群众合唱的转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必然。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进入小康以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必然同步而升。比如对艺术,特别是高雅艺术,已不满足于欣赏,人们更想参与。而合唱,是最贴近民众,也是最适合民众参与的高雅艺术,加上我们有着群众歌咏的良好基础,于是,经过一大批音乐工作者的努力辅导,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群众歌咏正渐渐地向群众合唱的转化。这种转化是民众文化素养提高的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先进文化在群众文艺领域中的表现。

    但是,这种转化及其性质似乎并未被广大民众,甚至是媒体所重视。更多的人还是把群众歌咏和群众合唱混为一谈,仅仅把它看成是政治宣传的工具。很多民众也不了解合唱是一门高雅艺术,以为就是群众歌咏,其结果是直接损害了合唱艺术在我国的发展。比如,拿上海的情况来看,电视台几乎不播合唱节目,偶尔一台晚会上出现合唱也常常是用来当背景;青年人学音乐鲜有学合唱指挥的,造成专业合唱指挥青黄不接;举办一场合唱音乐会却总要担心票房等等。我们不无担忧地发现,我国的合唱与世界合唱的发展正在拉大距离。

    真诚地希望加快群众歌咏向群众合唱转化的步伐;真诚地希望充分地发挥群众合唱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社会中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真诚地希望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国合唱能在世界合唱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