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和外痔的区分:[转帖]《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教育的航灯[辰星教育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7:31:44

生命课堂的浪漫顿悟

   ——读林高明《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


 

    每一次和林高明交流,都会拥获前所未有的奇妙力量;每一回读林高明的文章,都能怀揣文学与教育水乳交融的深情体验。他的思想,犹如泰戈尔笔下新生婴儿般上帝的清晨,清新灵动,充满生命的奇妙和惊喜;他的文字仿佛老庄梦里的舞蝶,浪漫挥洒,恬然深邃。文学为父,教育乃母。

 

手里握着这本设计淡雅、笔墨芬芳的新书,一股感动和温暖迅速溢流全身。林高明是我们仙游青年教师的精神导师,他成长的脚步给老师们一个坚韧勤奋的坚强典范,这样一本“流满汗、泪、血并盛满了浓浓的渴望与艰辛的书”,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渴望,更是老师们深情的期待。凝视着新书封面上那幅和林高明颇有几分神似的、智慧的看似狡黠、真诚的近乎笨拙的漫画肖像,我看到的,是一个十年来每年要花三四百个小时在各类课堂上观察思索与记录的身影;是一个夜夜埋首苦读的身影;是一个四处演讲着生命教育、解读着生命课堂的身影……

一个执着真诚的记录者。

拜读此书,首先让人感动和震撼的,是书中那不胜枚举的教育故事和课堂案例,真实的再现和诗意的描绘,使这本书风采飞扬之余,更有沉甸甸的质感。这是林高明十年来坐在教室后座小板凳上潜心课堂、苦修“板凳功夫”所获的繁花硕果,真的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李镇西老师说过:“老师们的故事和我的故事是一样的,老师们的困惑和我的困惑是一样的,我和老师们唯一不一样的,是我把这些故事和困惑记录了下来”。也许,名师之所以成其为名师,就是源于这种坚持不懈的教育记录吧。这是个“猴急”的时代,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心态让许多教育研究显得苍白和浅薄,抛弃真实课堂的血脉,远离了师生真切的欢笑和眼泪,教育还剩下什么呢?用林高明的话就是“凡是没有耐心持久地观察过课堂,没有在中小学教师中生活过的,没有感受到与孩子打交道的乐趣与困难的,他的理论与思想再怎样美好,都是不足为凭、不足为信的”。他就是这样“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记录教育教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见闻、零零星星的感受、深深浅浅的想法……”,他有几尺厚的听课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用很奇怪的剪角斜书的方式记录着各式各样的课堂,这些就是底层教育的真实录像,就是师生最简单诚挚的声音,就是“植根课堂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从教师身心中感悟到的、从学生学习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思想,汩汩有声、勃勃生机。”十年来,他以这样的方式行走于各地中小学课堂间,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都付诸文字,通过教育写作的辛勤耕犁,使自己的教育思考向“日常化、生活化、生命化”不断回归,探获更多更真实生动、深入人心的教育教学真谛。在今天,这样的课堂研究,显得弥足珍贵。

一个痴迷坚韧的读书人。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们信仰的教育真谛之一”。教师困苦与无助的根源来自对书籍的漠不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贫困得可怕,更可怕的是精神生活的匮乏,有太多的教师早早地远离了书籍,过着“教书但从不读书”的生活。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阅读更是生命的安顿,粗砺的精神在每一个具有神性光芒的文字中烛照与濡染,生命因之而丰盈细致。林高明在书中提到:“阅读能为悲弱的生命传递力量,为迷蒙的眼睛注入清明,为躁动的心灵寻求宁静,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加温!”

拜读此书的另一个震撼是,林高明阅读过数目惊人的经典著作。每一位名师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的痴狂与艰辛,林高明也不例外。他家的阁楼中藏书上千,无论何时何地遇见他,他的手里总是握着书卷,常常让朋友们为自己不读书的懒惰和借口羞愧不已而紧随其后,笔者作为他的朋友,有幸经常聆听他读书的心得和许许多多美好的教育理念,实在获益良多。他在书中说道:“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和信仰,这种坚定崇高的信念的培植,就是通过阅读沉淀而成的”。 “要永葆思想涌流的状态便是要让每天的阅读为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心泉”。正是这样如痴如醉的教育阅读使他“腹有诗书,挥洒自如;内涵底蕴,书香致远。”苏霍姆林斯基、阿莫纳什维利、夸美纽斯、佐藤学、马克斯·范梅南、雅斯贝尔斯、裴斯泰洛奇以及中国的诸子百家等古今中外的哲学教育大师的思想一个个穿越时空,在林高明《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书中熠熠生辉,每读一遍都让我诚惶诚恐:原来还有那么多美好而重要的书籍尚未阅读!

一个生命课堂的解读者。

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拷问。日渐暴露其陈旧腐朽的教育体制,禁锢着教师的思想和创造力,浑浊着学生的视听和想象力,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的教育者们无不困扰于鲁迅“铁屋意象”般的苦闷中而不得其法。作为长期观察思考课堂教学、长期从事课题实验研究的林高明老师,也一直在苦苦思寻,上下求索。他在书中说:“生命被排斥,生命被拒绝,生命被抛弃的现象与感受时常充斥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生活之中,我常常怀着无边的渴望,来寻找一种真正植立于生命价值与人生向度的教育:课堂中生命被认同,被保护,被尊重。”翻开此书,一股芬芳的生命气息就迎面袭来,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痴情和怜爱,对美深入血液和灵魂的眷恋,对生命概念日渐模糊的课堂的焦虑和叩问。他以生命课堂的名义,对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人称关系、师生对话、教学生成、倾听学生、智慧问答、评价方式、沉默处理、教学机智、教学反思以及课堂纪律新解、保卫儿童梦想、质问教材与考题、课堂细节思考、价值引导、呼唤童话与诗意、学校精神谱系重建等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和解读。彰显着一个教育学者深沉的教育情怀、严谨的理论体系、成熟的教育思想和醇厚的文学底蕴。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这是一本帮助教师重新解读课堂的实用的说明书,也是一本教师教育写作入门的诗化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