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lex620手机:关于地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4:19:35
关于地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钟顺虎2011年08月09日16:55   来源:《陕西日报》关于地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分享


  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有效载体。扩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是政府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顺利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有效满足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需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过程。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四大文化工程建设:

  1、阵地建设:实施基层文化建设工程。通过搭建骨架、延伸触角,改善文化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针对当前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特别注意做到“五个突出”:一是突出软件。公共文化服务首先要用起来,否则财政就是无效的投入,就是浪费。要更加突出服务能力、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制度规范等“软件”建设,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引人入胜的活动、不断创新的形式聚集人气。二是突出个性。从关注文化服务需求的共性,转为更加关注文化服务需求的个性,加强面向特定地域、特殊群体的文化关怀,丰富农村、偏远山区、弱势群体、留守妇女儿童、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满足各层次各领域的文化渴求。三是突出主导。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主体骨干地位,充分调动和利用市场和社会文化资源,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突出共享。立足“小文化”,衔接“大文化”,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包括文化、广电、体育、科普、旅游等在内的“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能力。五是突出效果。在公共文化绩效考核上,从关注文化服务的量(如设施量和覆盖率),逐渐转向更加注重文化服务的质(如使用效果和满意度等)。

  2、队伍建设:实施基层文化人才振兴工程。事业兴衰,系于人才。要按照“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探索能够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建立一支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解决存量问题。按照省委宣传部《关于加强全省县级和城乡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尽快落实县区、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文化单位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保障,解决一批基层感到“管用”、“有效”、“解渴”的实际问题,逐步消除“有岗无人”“专岗不专人”等现象。建立基层人才奖励机制,激发文化创意、创业、创新热情;健全基层优秀人才使用制度,优化基层人才成长环境;增设“特殊人才”贡献奖等激励机制,吸引热爱文化事业、具有文艺才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激发基层文化人才的精品意识与创新热情。二是解决增量问题。采取省培训专家、市培训专干、县(市、区)培训骨干、乡(镇、街道)培训积极分子、村(社区)培训普通群众的方式,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骨干专业素质。鼓励民间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发现和培养一批热爱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文化志愿者。深入开展“树百名民间艺人、培训千名文艺骨干、万名文艺爱好者”的“百千万”活动,试点村级“文化教员”工作,调动基层文化能人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带动和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让更多更好的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居民。三是解决队伍稳定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稳定基层文化骨干队伍,积极引导优秀创新型人才到基层文化单位服务,让其安心服务基层,扎根基层。

  3、创新建设:实施主流文化提升工程。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加速期社会转型期,各种非主流思想和意识异常活跃,各种观念不断交锋,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而当前主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缺失导致价值观混乱,社会追求出现盲目化、快餐化、娱乐化、低俗化倾向,其问题的根源正在于对文化的本质问题认识不清,忽视了文化所担当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要解决这其中暴露出的“道德滑坡、底线下移、精神沙化、人格矮化”问题,关键在于发挥文化的“化民、安民、育民、乐民”作用,通过抓“四地”建设,达到“知识富脑、科技强身、道德明心”的良好效果。一是“高地”建设:建立先进文化“智库”。按照编出好教材、育出好人才、讲出真道理的工作思路,精心编写农民最需要、最关心、最喜爱的知识教育系列丛书,并下发农户手中;组织开展“千名理论骨干讲万场理论讲座”、“千名科技特派员培训万户产业大户”、“千名文艺宣传员送万台节目到农村”的三个“千人万场”工程,实现农民教育内容的全方位和受教育面的全覆盖。二是“基地”建设:增强主流文化“磁场”。通过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点,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努力营造“人人想学、处处可学、学以致用”的浓厚学习氛围,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三是“凹地”建设:孕育健康文化“沃土”。针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是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中最薄弱的一块“凹地”现象,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民综合素质提升”等工程全面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四是“虚地”建设:营造网络文化“净土”。随着网络对社会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其放大器、解压器作用不断显现,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积极主动地开展网络引导工程,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社会文化。

  4、保障建设:实施基层文化投入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文化民生”和文化传承理念,要像抓经济建设、民生工程一样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为地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一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财政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明确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评估考评细则,量化各级财政投入、设施规模、目标任务、服务质量指标,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评估考评,并将评估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综合评价体系。二是明确以基层为重点。在集中力量建设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工程的同时,要把更多的资源投向基层,投向农村,把更多的项目放在基层。三是拓宽公共文化投入渠道。加快市县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基层文化建设,形成公共财政建文化、社会力量办文化、市场运作兴文化的格局。

  (作者系中共安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