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max工程模式:中国楼市冬天未到尽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04:07
陈迎竹

上海特稿

  中国大陆天气渐冷,但比天气更冷的是房地产行情。

  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一年多来多管齐下,从限购、限贷等措施着手。开发商与政府的耐力博弈,终于在今年冬天出现关键性结果。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向本报指出,中国经济在前三季度虽保持在9%以上增长速度,但却逐季下滑,估计今年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将低于9%。

  “从1998年到2003年,增长在9%以下时,整个经济会非常低迷,也就是说,从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第一季度,这两个季度GDP在9%以下,就会有越来越多城市的房价下跌。而第二季度全国绝大多数城市都会出现房价下跌情况,也就是下跌的面会越来越大。”

  连月来,上海等都会楼市连连传出不利消息。开发商因急于回笼资金而降价出售;降价在中小开发商之间竞相出台,买房者却更加保持观望态度;大街小巷的房产中介一概门庭冷落,靠买卖维持的中小型门店一个月做不到一笔生意,纷纷倒闭,或改做不受影响的租赁业务。

  薛建雄对未来半年的市场表示很悲观。他说,全国成交量会持续下滑到春节之后,3月份后才能逐渐回升。他估计一线城市的成交会下滑一半,进一步影响房价走势,全国下跌城市会从目前30多个增加到50个或更多。“最后只有极少数城市房价不跌。”

地方财政收入缩水   全国著名的发展商近期也纷纷改口看淡市场。不少发展商甚至说,地方政府原本相信中央的调控政策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楼价波动不是根据市场原则,所以会有“政治行情”可以期待。但中央一再宣示不愿功亏一篑,也获得不少舆论支持。
这一来麻烦不小。很多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是土地买卖。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5年到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加了四倍,从55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126亿新元)暴增到2万7000亿元,许多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半数甚至八成来自土地。一些政府更是凭恃辖下土地一时的市价,制定发展大计,甚至贷来巨款。

  房地产市道低迷不仅打击发展商和中介业,也会产生连带效应。不少大发展商都靠资金的快速滚动扩大市场,很多土地是在近两三年高价时取得,利润空间不是很大,一些企业主甚至喊出“开发商已进入微利时代”。房价持续下跌,新房子卖不动,导致发展商没资金或没胆继续买地,则影响地方政府收入来源。

发展商资金短缺

影响偿款能力

  发展商资金短缺也会影响对银行的偿款能力。数据显示,2010年房地产行业贷款增长额度占所有银行贷款余额增长的超过四分之一,市场人士都在观望房价下跌两三成、甚至五成时,对发展商的影响。其实不少中小型发展商已出现严重困难甚至倒闭,杭州著名企业绿城就因为前两年冲刺过度,在这一轮调控中遭到重创,前阵子成为新闻主角,在政府出手收购了几块地之后才缓了过来。

  尽管连带影响可能不小,但相对于过去几年房价高涨时社会所累积的不满情绪,中央政府显然更看重越来越庞大的中产阶级的怨气。这一波调控政策以来,中央不断重申不放松的决心,要使房价回到合理水平。因为社会因房价不断高涨的躁动比起房地产业者的怨气,毕竟更不利于稳定。但让政府和民众都同意的合理、能维护稳定的水平在哪里,没有人知道。

  调控终究不是正规的市场机制,不能持续应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不久前就指出,限购措施是不得已的办法,虽然目前看起来效果不错。

  他提出了不少经济学家积极呼吁的做法,就是希望未来能采取更多税收手段,对房价、需求和供给进行调节,包括全国性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

  央行最近宣布三年来首度调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市场预测接下来几个月还会继续下调,为市场注入更宽裕的资金。   但南京大学经济学者高波不那么乐观。他指出三大原因说明楼市大局不会改变,一是房地产市场周期没有改变,目前处于衰退期,接下去还有萧条期;其次是目前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改变;第三是调控政策也没有变。
从住宅地产转向商业地产的著名商人潘石屹最近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则认为降价不是发展商资金链紧张,而是大企业的理性反思结果。

  “这次几大开发商率先降价,我看到积极的一面。这个市场已经严重撕裂了,为了让市场有愈合的力量,它们主动降价。这是很可喜的。”

  发展商的心思没人知道。但调控或放松都是政治决定,楼市的冬天有多深,还要问政府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