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普生x68投影机: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14:01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

 

顺德桂洲中学   林子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品德、文化的底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培养求真、向善、审美的健全人格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就从“为什么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社会地位

    从学科的理念来说,语文学科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既包括责任、自律、尊重、坚强、进取,也包括关心他人、群体情感、社会兴趣、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是对求真、向善、审美的追求,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塑美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体质体能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学科教学,旨在传承先哲时贤的思维成果,启迪智慧,激发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因此,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学科追求的理想境界,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语文自身负载的文化因素,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关注“人”的情感思想、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和命运,并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把握造就这些“人”背后的深刻动因,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省悟、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荣格曾说:“任何一种文化,都积淀为一种人格。”可见,教育是以文化为资源,必然包含着一种人格上的陶冶,精神上的洗礼,展现给学生的是人格的力量。张春兴先生在《现代心理学》中指出:“从影响人格形成因素的多个层面来看,属于较为复杂的人格特质,诸如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其形成则受环境较大的影响。”语文学科中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社会历史、文化要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潜代的作用。 

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语文学科教育。然而,长期以来的语文学科淡化了人文精神,过分追求应试教育价值,忽视了语文学科在健全人格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导致学生的个性被扭曲,人格遭冷遇,学生的个人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无人问津的荒地。许多学生由于长期闭守于自己所构筑的生活世界,特别是心理世界,不愿让人走近也不愿走近别人,缺乏与教师、同学、家长等的交流与沟通,形成了一种极端的封闭萎缩的精神人格,如当前出现的大中小学生跳楼自杀等事件。许多关心教育的教育界人士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现代教育偏重于知识教育,特别是严重的应试教育,忘记了作为

一个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和对待事物的方法的教育。”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造成学生不是为现实生活而活,也不是为理想而活,仿佛是为教材而活,为分数而活。学生对教师普遍心存畏惧,敬而远之;心理上笼罩着紧张、压抑、自卑、恐惧的阴影。尤其是那些学困生、贫困生、孤僻生,他们经常陷入痛苦的心理折磨之中。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未能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潜藏的创造冲动和热情未被关注和看重;他们的个性思维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是一些社会阴暗面的影响,造成许多学生理想信念坍塌,对人生和社会盲目乃至麻木,使之成为畸形,不健全的人。

    与此同时,当代社会的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完全功利化了。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尚口号之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大多抱功利态度,只学实际有用的工具性知识,对人文知识缺乏热情,导致人文知识淡薄,人格素质底下。其具体表现为:只要索取,不求奉献;唯我独尊,不顾他人;只要舒适,不讲公德;只顾眼前,不看长远;只求即是利益,不管诚信礼仪,只愿人人为我,不思我为人人。人情淡薄,心灵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学校不应是学生埋葬青春和理想的地方了,拯救学生的精神世界,迫在眉睫。   

    新课标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语文学科的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生的“目的性”、“方向性”的知识,具有涤洗精神,陶冶情操,指导人生的重要价值;是打精神底子,增加生活底蕴,培养学生非功利的“人文”求知态度,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精神境界。从拯救学生心灵世界的角度来看,惟有语文学科最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及其方法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根植于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生活的关系之中,关注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生存命运。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过去和未来的生活,更要尊重学生当下的生活,帮助他们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为此,我认为,应着重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 

    第一,通过课内学习,促其求真的健全人格。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认真处理好语文知识技能掌握与文字熏陶、精神启迪、审美体验等因素的关系,既要把语文知识与技能因素融入个体精神活动、人格意识、行为模式的整体中,又要把个体的精神世界建构在牢固的语文知识技能之上,为人格培养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底子。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方面。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写作感悟、听讲体察,说话表述等多种形式来捕捉人文信息和深层的含义,并联系自身实际感知种种人生哲理。中学语文教材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关于他们悲壮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同时安排了许多内容,能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近代中国的衰落史、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史以及现代中华的振兴史,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消除妄自菲薄、盲目崇外的自卑感,启迪他们对祖国的忠诚,鼓励他们确立忠贞报国的雄心和决心。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适时比较、不停顿悟、相机评析中,促使学生渐入课文真实内容的佳境。那《黄山记》的险奇壮美;那《呼唤生命教育》的对待人生的态度;那《忆江南》的柔和;那《荷塘月色》的淡雅;以及李清照词的婉约,苏轼词的豪放。通过有艺术的教学,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本应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学到如何去做人。

    第二、通过第二课堂,促其向善的健全人格。其实,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内教学,更多的是在课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有“大语文教育观”,重视第二课堂,使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

    杨道麟先生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中指出:“语文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静静地传授知识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且应当是充满时代气息、跳动时代脉搏,反映人类智慧的场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让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为此,语文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带学生走进书刊,读知识、读人文;走进自然,读社会、读人生。有计划地开发语文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定期读某一类书,加强阅读书籍的选择。在优秀作品的阅读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规范自己的行为。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曾追求过“吃山珍海味”的时尚生活。为了使学生能清醒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我们组织学生参与了“保护环境,关注生态平衡”的课外阅读后,学生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通过课后“人与自然”的辩论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善待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与义务。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善的乐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待他人。通过节假日,让学生感受向善的真谛,从“三八节”、“母亲节”解读母爱;从“重阳节”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重长者,爱护幼小;从“劳动节”中懂得尊重辛劳奉献的劳动人民,树立平民化意识。还可以通过书法、画画、参观、访问、演讲、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向善的意识。

    第三,通过批阅作业,促其审美的健全人格。事实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不过审美的角度不同而己。语文学科通过作业、作文、周记的批改,与学生书面对话,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良好方式。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增多,他们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心理上的欲求;他们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又拼命封闭自己真实的心灵世界,只有在困惑中忍受煎熬。语文教师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也是他们最依赖的人。他们有许多真情实感,不敢跟家长谈,不愿跟同学讲,只想在作文、周记中尽情流露、挥洒。

    现实中,有些中学生因学业成绩不优秀,能力不强,或者其貌不扬,或家境不好,或者来自乡村,不能引起异性同学的关注而倍感痛苦,怨恨生活对自己不公;有些因生活在单亲家庭,或父母失和家庭,或有犯罪、犯错者家庭,怕老师、同学瞧不起而极度自卑,远离群体,独来独往;有些因自己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过失而担心前程无望,想破罐子破摔又极不甘心;有些因热心助人却被说成是不怀好意、别有用心而感到生活太可怕,人们的心理太阴暗;有些因喜欢某异性或崇拜某老师,又怕同学知道骂自己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甚至想离家出走,浪迹江湖;有些因说不出讲不清的困惑而只好上网成瘾、萎靡不振,想结束年轻生命。

    总之,学生笔下流淌的微妙心理、细腻感情、浓浓哀怨、低低哭泣,都来自他们心灵深处不愿向常人打开的隐秘世界,让语文教师为学生承受如此严重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而揪心痛心。面对学生的信任,语文教师必须及时像朋友似的进行心理疏导,纠正偏激、甚至不良的心理状况。或个别谈心与个别交流,或批语笔谈,或专题讲评,言左而顾右,设法引导学生从痛苦的云山雾障中走出,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隐私,又让学生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堂堂正正,何必在乎其他;因为逆境、痛楚、压力,毕竟是暂时的,所以要奋力拼搏,不求功成名就,但求无愧今生。鞭策学生看到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更让学生认识到:年轻的心中要多一些鲜花碧草,少一些枯枝败叶;多一些丽日蓝天,少一些乌云阴霾;多一些善良和谐,少一些蛮横失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及时调整心态,以审美的理性思考面对一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保持群体情感,乐于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  

    中学语文教师,在整个批阅和讲评作业、作文、周记的工作过程中,随时都可在心灵上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在情感和心境方面逐步由冲动、浮躁、脆弱、抑郁的情绪向平稳、深沉、坚强、开朗、振奋的情绪转化,在性格品德及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完善的发展,避免心灵走失。  

综上所述,可见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内教学中,而且更多的在语文课外活动中;不仅在语文知识训练中,更在作业批改中;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关注贫困生,善待学困生,不忘孤僻生。要使人人感受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把生活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解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喜怒哀乐和世界的复杂多变,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价值问题、理想问题、人生问题的兴趣;对求真向善审美的追求;为他们精神的充实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创设真实、具体、可靠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