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330增强版盒子:关于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实效性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59:40
摘要:对中职学生实施德育,学校是主阵地,教学是主渠道,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是促进德育教学深入发展的唯一选择,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德育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实效性;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也需要劳动者具备较高的思想品质和敬业精神。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中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寻求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实效性的现实途径,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实效性意义重大
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和作用就是通过系统化了的课堂教学,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德育课堂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担负着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它不仅最具体、最明确地阐述了路要怎样走,人要怎样做的人生要义,而且其中一些内容是各个学科知识高度概括和综合的结晶,又是指导各学科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方法(如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如法学)。
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思想状况和职业道德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而且对国家未来的社会风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任务,既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意志坚定、品质高尚、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但在现实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效果并不明显,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在教学方式上,往往只重灌输、重知识、重统一,而轻主动、轻方法、轻个性;在教学目的上,只重视文化知识传承的同构性即应试教育,而忽视知识创新意义上的重构性即创造教育。这种教育,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厌学情绪。因此,在强调德育课堂存在意义和功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成效。
二、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实效性势在必行
德育所包含的知识、所涉及的学科、所有的功能、所担负的任务都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这类思想理论课一直是必修课,备受重视。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德育课堂教学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一)认识上的误区。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实用人才,因此,人们对那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侧重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专业课以及实用的技能课和基础课越来越重视,并为此着力进行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侧重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思想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德育课堂本身存在的意义,甚至认为德育课堂是“虚课”,可有可无,或越省越好。
(二)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强。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和传统教育自身的弊端,德育课堂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来自学生的情绪对抗。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比较解放,而且一人学就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学习习惯欠缺的学生,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动机多种多样,不喜欢被人强制,不愿意接纳太明显的教育意图,不恭维枯燥的说教。这些突出的明显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更应是重要的和有特色的。但事实上我们还没有做到,缺乏适应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三)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现有的德育课堂教学课程的教学结构是以教材的章节为基础的。问题在于教材的章节划分大都是以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的,更多体现的是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此为基础的教学结构必然是知识传授的教学活动,而不是活生生的教学过程,必然导致缺乏明确的目标,为知识学习而学习,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脱离,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脱离。
三、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实效性的现实途径
面对新世纪德育理念发生新变化,我们在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积极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服务。利用课堂教学阵地,教书育人,渗透德育内容,真正发挥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成长中的育人作用,必须从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大胆改革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研究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
(一)以职业为导向,构建德育目标。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未来的企业员工。在确立德育目标上要依据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把德育教学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经过分析论证,首先要制定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了实现总的德育目标,应该确定在每一年级中具体的德育分目标。一年级的德育目标,重点是“学会做人”;二年级的德育目标,重点是“学会做事”;三年级的德育目标,重点是“学会发展”。这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也能满足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需要。在构建德育体系教学目标体系中,我们从社会需要出发,围绕培养合格的企业员工这一中心环节,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制定了阶段的培养目标,把德育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起来,体现出德育教学的完整性、连续性、渐进性、层次性,保证德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以实现目标为中心,创新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学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载体。在确定德育目标后,建立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德育课堂程体系势在必行。重点要围绕加强德育教学的职业功能、实一中职学样教学目标、加快构建德育教学体系,核心就是要确立德育模块、专题教学的思路。德育模块、专题化教学是指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把过去的学科为特征的《经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学内容做分割,相应组成“思想教育”、“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法律教育”、“哲学”、“思维方法”、“职业指导”、“心理健康”等系列模块,根据德育目标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重新进行组合,通过各个相对完整、自成系统的模块专题化教学,实现德育和总目标。
(三)以学生为主体,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德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赋予德育课堂以“人性化的标准,育人化的形式,实践化的模式”。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有“认知”要求,更要有“运用”的要求。要弱化“知识化”的教学倾向,创设实践情景,加强“育人化”的德育教学,改变过去那种讲解过多,而习惯和方式培养不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在教学法内容上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身体会和实际,立足于做人这个问题,合理调配教学内容,防止教学内容“高、大、空、远”的成人化,务求“近、小、实、亲”的“人性化”,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
(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占领课堂阵地。现在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直接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我们如果忽视了这一最大块时间的德育工作,德育为首就不可能真正到位。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就会把素质教育拒之于实践的门外。相反,如果教师自觉地进行德育渗透,就占领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把德育渗透到课堂。实际上,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直接地或间接地、有形地或无形地涉及到德育。如果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把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学科德育渗透就不再是盲目的追求,而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课堂的灵魂。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决不能把各科都上成政治课,而是要求老师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决不能丢开课本另搞一套,而应紧紧地把握知识点,把德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考试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五)、认真研究学生思想,寻找最佳结合点 。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能否寻找到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如此,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兴奋点、情感点、变化点;要善于捕捉时机,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还要深人研究学生的思想状况。比如:在“独生子女族”兴起的今天,学生有开放、活跃进取的一面,也有自私、不讲奉献、不合群、不理解人,成才欲望高却不愿刻苦,节俭思想、集体思想淡漠等问题,教师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
(六).讲究方法技巧,追求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课堂德育渗透必须激起教师的激清,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才能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方法灵活,语言要生动,寓于表情,或讲述或剖析,或表演或游戏,或辩论或实践,或调查或模拟,或绘其声或附其形,或想象或实际,或比较或议论等等。只要教师在德育渗透中灵活地运用了各种合乎实际的方法,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德育就会象幽幽山泉沁人学生的心田。讲究方法技巧,追求寓教于乐具体要做到:
1.科学知识知识的传授:教师在备课时,要深人思考基本知识中所包涵的德育底蕴,力求在讲授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组成知识、能力、思维三位一体的集约化教学系统。对定理、公式的引人及其指导论证,不能仅重在结论,更重要的是重视结论的探求推导的途径。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知识的掌握,要大量的实践训练,双基训练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阐释教材,综观全局,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结成知识网络,以利于巩固和掌握。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科技读物,并结合教学实习,开展多种活动,组织各种知识讲座、形势报告、辩论赛、文娱活动……,从各种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在教师的人格力量中渗透德育: 教师在课堂上以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炽热情感组织教学,同样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学生的很多情操、志趣、爱好就是直接从他们崇敬的教师那里摹仿学习来的。“为人师表”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有很大的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只有从构建德育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入手,开拓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的现实途径,才能使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更具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