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2 pro屏幕碎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 lihai1961428wushi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1:07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教学研究 2009-10-30 16:13:53 阅读48 评论0   字号: 订阅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陶行知(1891一1946),原名文溶,后改名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创办晓庄师范、“工学团”,创建“小先生制”,提倡“教育救国”、“科学下嫁”等,他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批判地继承了中外历史上先进的教育学说,提出了彻底改革中国旧传统教育的口号,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创立了崭新的教育学说——“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强调“整个的生活需要整个的教育,明确了生活教育的具体任务是争取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争取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并积极主张生活教育以人民大众生活的一切需要为归依,参加到人民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生活教育理论”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精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近代中国对批判封建传统教育和“仪型他国”的“洋八股”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在今天对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生活教育的含义

    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

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是现代化的人,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就要受现代化的教育”。他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是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生活.。因此,现代化的人必须受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二、生活教育的目标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1943年陶行知在给广东大埔百侯中学所作的校歌中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强调说:“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他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学校就是要培养能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善于改造社会和征服自然的人才。

三、生活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极为广泛,幼儿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等等,几乎涉及了教育的一切领域。而其基本内容则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主张包涵了以下几层意思:

一是,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本身含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

二,是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变化而变化。“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三,是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教育是同一过程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相一致,教育必须围绕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

四是,“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人共始终的教育。这是要求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服务,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实现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向前向上。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五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生活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都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决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决定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生活是大众惟一的教育”,是生活即是教育。是好生活即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即是坏教育;是有目的的生活,即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即是无目的的教育”。反过来,“过的是少爷生活,虽然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也就是说“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六是,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对生活具有促进作用,教育改造或改进人的生活。同时,教育通过经验、文化的传承,从而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陶行知认为,教育所追求的是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连续不断的生活。陶行知把教育看成是人的生活,即生活过程是受教育的过程,人的一生应该在不断的教育中延续和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建构人的完满高尚的生活,即实现人生的价值。也就是说,教育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是人生原有的,不是外加在生活之上的东西,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

陶行知又指出,教育并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生活,它又反作用于生活,选择和改造生活,即“不断地通过行动实践去发展理论,以引导人民大众的整个生活向着更高的境界前进”,使人们在进步的生活中受到进步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个重要命题。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自有人类以来,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来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他主张以人民大众的生活场所为教育场所,让整个社会都成为人民大众的学校。强调的是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对象和学习内容,让人民大众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社会生活在的“死学校”,而不是主张取消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同学,人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村才算毕业。”“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而对大众来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所以,社会是大众惟一的学校,大众必须承认它,“并运用他来增加自己的智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还指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而在“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墙”的社会学校里,“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这是要求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主张把教育的范围推广到全部的社会生活中去,把整个社会当作学校,把实际生活当作教材,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这样,“社会即学校”的理论便把个人受教育的时限延展到个人的终身。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他“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发展,也是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进一步说明,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的实施原则。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对教学法的界定。概括地说,就是就“教人者先教已”,“己明者后明人”,只是无论在先“教己”后“明人”,还是“己明”再去“明人”,都必须通过“做”来实现。事如何做便如何教,如何学便如何做;教法根据学法、学法根据做法;凡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先行先知者在做上教,后行后知者在做上学;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

二是生活法的说明。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这种“生活法的说明”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是由生活教育的特质所规定,生活中所有之事,只要一经“做”,那么“做”者本人就是学,而对他人而言,因为使他学会如何“做”,所以是教,于是有生活就有教育了。其二,就这种教育的师生即先生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而言,强调了“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那么,谁掌握了“做”,谁就是先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三是“真知识”的源泉。在陶行知看来,世间的知识有真、伪之分。所谓真知识,是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真知灼见,是由思想与行动结合而产生的知识,它的根是“要在经验里的”。所谓伪知识,往往是拿着“读书”两个字做护身符,“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但是,陶

陶行知还认为, “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新。”儿童都有创新力和创造力,“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主张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创新”这一境界。

四、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强调通过人的创造性劳动达到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目的,它提倡全社会应成为一个大学校,在这个学校里,人人可以受教育,人人不断求上进,这就是他用毕生精力去从事和提倡的大众的、普及的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打破了传统教育只注重读书不注重德育、体育,不注重社会实践的陈规,力求使人的德、智、体、美、劳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培养和造就具有实践能力的,具有创造精神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与我们现代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因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代价值。

1、对于我国全面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陶行知在1934年的《普及运动小史》中指出:“这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喜欢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得到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需要的教育。”陶行知始终把普及教育与提高全民族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仍有占总人口15%的贫困地区尚未达到达个目标。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普及教育将面临许多困难,尤其在农村更是难点。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和方法可供人们借鉴。例如,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缺少师资的农村与边远地区“支教”,鼓励“科学下嫁”、“教育下乡”等思想。陶行知认为青年教师下乡教书,一方面可以增强为人民、为大众的服务意识,支援乡村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又如,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以解决教育资金的短缺等问题。通过借鉴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我们认为一定要通过大力开展普及教育,努力开发我国的人才资源,以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2、对于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我国教育实践的沃土中产生、形成的。 同时,生活教育理论在指导生活教育实践的进程中也逐步得到充实、完善和发展。 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习陶行知。首先,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创造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树立为教育改革的实践服务的意识,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创造理论。其次,教育理论研究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要求教育理论工作者要以陶行知为榜样,切记我国国情,建立起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并且使这一理论能够推动我国的教育实践。再次,教育理论的研究应注意吸收国外的教育成果,继承我国历代优秀教育家的思想和经验,并创造性的把这些理论和经验融入教育实践中,指导实践。

3、为建立社会主义的大教育观提供了现实价值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精髓是开放的大教育,是富有现代“学习化社会”意味的大教育观,目前,人类历史已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进入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化趋势的加强,使得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学习社会化、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现代教育的标志。封闭、僵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一技之长”的专业化教育及“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缺乏开拓精神和开放性思维的人才已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领会其“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的思想内涵,树立社会主义的大教育观,把学校里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到大社会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以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建设人才。使教育更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改革、大开放呼唤大教育,因此,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封闭式的小课堂,走进大自然、大社会,积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以社会为课堂,奉万物为宗师,使学校和社会打成一片,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实行全民全社会的大教育,认真探讨小课堂与大社会的关系,使小课堂更好地为大社会服务,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4、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关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包容着教育目标、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的革新理念,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教育目标上,首先是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和积极探索的精神,这正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的体现,其次是倡导实施终身教育,让学生学会怎么学习,懂得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进一步拓宽视野,拓宽学习领域,才能跟上时代节奏。二是,在教育途径上,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为我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指明了方向,首先是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集体、社会时间活动;其次是加强书本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再次是正确认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三是在教学方法上,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为当今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陶行知主张“活的教育”理念,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在课程编制中就很好的贯彻了这一理念,据了解新教材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了“知识中心”的片面倾向,各科新教材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共同新特点是强调探究式学习,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之一,也是课程改革最难的新探索。探究式学习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新事物,大家都在探索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很多,但愿在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指引下,深入研究和逐步完善,从而少走弯路。

5、对于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陶行知是我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的人民教育家, 早在40年代,陶行知就发表了《创造宣言》,提出了“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这样的目标。不仅从理论上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而且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眼睛、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进行了创造教育的实践。他的创造教育就是主张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能力。因而陶行知认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在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创造精神。早在1918年,陶行知在《世界教育新思潮》上发表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中就提出,要造就“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第一流教育家。当前,我国正处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表明教育将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实施创造教育的意义日益重大,而要完成这一极具挑战性的历史任务,陶行知提出的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便是我们极为宝贵的财富。根据陶行知的思想,实行“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2)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3)鼓励学生独出心裁。 (4)开辟实验园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会“手脑双挥”、“手脑联盟”,以达到创造教育的目的。

6、对现代社区教育的现实价值

社区教育可以认为是教育与社区生活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教育,他在“生活即教育”中指出“与生活即教育有联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他认为“社会即学校”就是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沟通起来,联系起来,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这种教育从空间上看,包括了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从时间上看,包括了学前教育、少年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其任务也就在于沟通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使教育社会化,按照生活教育理论来理解社区教育的使命在于用文明生活指导、改造落后的生活,积极的教育取代消极的教育,而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见,社区教育与生活教育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社区教育应以生活教育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在我国,社区教育一般被理解为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这样,在社区教育的实践中就应逐级放权,各地区应根据不同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应本地区的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培养目标,从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各社区则应该给社区学校的管理者在人、财、物的管理上的更大的自主权,给学校一定的教材选择等方面的自主权,让更多的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总而言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适合中国国情并具有民族特点的科学理论。它是我国教育遗产中的一块瑰宝,不仅在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目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和汲取。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教育理论,推动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