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is a busy day: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04:16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本刊今天刊发的这篇文章研究探讨了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处理好的八个方面的关系,涵盖了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许多重要问题,观点独到、鲜明,值得一读。文章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与政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用政治代替学术,把二者等同起来,也不能由于强调学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讲政治,把二者割裂开来。既不能把学术探讨中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去处理,也不能把带有明显政治倾向性的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来对待。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没有禁区,理论宣传要有纪律。在有关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必须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一般学术问题,提倡自由讨论,不扣帽子。对比较敏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在内部讨论,以免造成误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学术上既要提倡自由精神,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学术思想的充分自由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在讲自由精神的同时,不能忘了发扬批判精神。提倡自由精神与批判精神都是为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讲自由精神是为了追求真理,讲批判精神也是为了追求真理,同时也是为了捍卫真理。

二、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去努力。其中,理论创新是先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理论创新中负有重要责任。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理论创新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在坚持前提下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只有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这里所说的坚持,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和个别判断,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

  创新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今天这样充满生机的景象。在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是关键。不解放思想,创新就无从谈起;不实事求是,创新必误入歧途;不与时俱进,创新会半途而废。

三、求真与务实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肩负着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神圣使命,尤其应在求真务实上当先锋、做表率。

  求真是务实的前提,务实必须求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在求真上狠下功夫,特别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其内在规律性。

  务实是求真的目的,求真必须务实。人类是为了改变世界才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发展科学的。马克思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也曾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求真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务实,服务于改革和建设。不务实,求真就失去了意义。

四、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是动机效果统一论者。做任何事情,都既要有良好的动机,又要谋良好的效果。我们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为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对于这一动机和目的,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必须十分明了,来不得半点含糊和动摇。

  对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端正动机和目的是第一位的。现在,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社会上口碑不佳、影响不良,问题多是出在他们的动机目的上。有的见钱眼开、见利忘义;有的为名所累、文过饰非;有的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形象损害极大,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还必须在端正目的动机的基础上,解决好途径和方法问题。要在认识世界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否则,就很可能把世界看颠倒了,看扭曲了。要在传承文明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打下扎实的学术功底,食洋不化的东西,粗制滥造的东西,起不到传承文明的作用。要在创新理论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在咨政育人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把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有机地统一起来。要在服务社会上实现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必须努力端正服务态度,大力弘扬奉献精神,特别是要不断增强服务本领。

五、调查与研究的关系

  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每一个进步,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实现的;每一个真知灼见,都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调查研究,真正肯于在调查研究上花力气、下苦功。

  调查与研究,是形成真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调查是形成感性认识、积累感性认识的过程,没有调查,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没有研究,调查就没有了目的、失去了意义。二者在形成真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目前,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调查研究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研究、轻调查,甚至是只研究、不调查。有的不深入基层,不接触实际,整天坐在书斋里做“象牙塔”里的文章,形不成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有的不下苦功,投机取巧,东拼西凑,结果是文章没少写,真正有见地的不多;有的严重脱离实际,发表文章没人看,学术报告没人听;有的偶尔也下去搞调查,但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应付了事,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六、科研与科普的关系

  科研与科普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正确处理科研与科普的辩证关系,自觉地承担起科研与科普的双重职责。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都是生产力,同时又都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和途径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大体上是通过提供决策参考或建议、立法建议或议案、企业经营决策咨询以及面向群众的科学普及等途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往往较为重视前几条转化途径,而对科学普及工作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他特别强调:“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为使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成果的普及工作卓有成效,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端正文风。写文章、作报告,一定要面向大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尽量不用或少用群众接触少、听不懂的语言,尽量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二是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学理论和科研成果。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广大群众更多更愿意的是通过大众媒体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科普工作离不开大众传媒。要重视在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上传播学术成果、宣传科学理论。三是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有为与有位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社会上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上天恩赐的,而是靠认认真真的工作、卓有成效地发挥作用换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离不开良好的外部条件。我们党历来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大有作为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当前,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深入学习、研究、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研究、宣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着眼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回答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推出更多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和对决策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成果。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思潮,令人信服地讲清楚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别的什么道路,明辨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要着眼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积极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八、治学与修身的关系

  重人格、重品行、重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已成为我国历代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会面临物质和精神的种种诱惑,如不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同样有可能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所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正确处理治学与修身的辩证关系,始终把堂堂正正做人放在第一位。

  那么,怎样做人才算得上堂堂正正呢?毛泽东曾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其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作为矢志不移的人生追求。最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和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