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比亚z11mini s刷机: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01:33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政策引导下,北京农业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为保证党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的正常运转、北京市的繁荣和树立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1996年北京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56.1亿元,农业总产值为168.9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为509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581元,科技贡献率已超过50%,但是面对日益加剧的外埠农产品大量流入的冲击,北京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严重制约着传统观念中的农业经济继续发展。另一方面首都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北京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以及北京周边地区区域农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又赋予北京农业广阔的发展机遇。
北京农业既起到丰富首都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定首都副食品的价格、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同时也为乡镇企业和城市工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原料,为北京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在农业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北京农业正向规模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从北京发展现代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具有的优势和潜在市场、北京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定位、战略目标、原则、重点及发展预测以及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等几个方面着手讨论,并初步构建了北京现代农业的框架。
1.北京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与优势
1.1 北京发展现代农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尽管北京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快的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实力,但北京发展现代农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北京市在“九五”末和21世纪初发展现代农业还受到诸如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基础比较脆弱且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竞争力弱、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是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2 北京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北京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显著优势。首先,首都城市功能的发展和完善急剧加大了对北京农业的需求,北京农业发展高价位农产品市场和具有旅游休闲等特定功能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其次,首都的智力资源优势又使得农业科技产业(包括知识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的潜力。北京地区是农业学科完备、综合性较强的农业科技基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层次分明,分工明确,集聚在首都的中央及北京市的农业科研力量使北京市发展以科技为支柱的现代可持续农业有了可靠的技术依托。第三,暖温带的气候特征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提供了所需的开发条件,为北京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辐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此外,北京农业还面对着一个十分广阔的农产品国际市场,仅日、韩两国1995年食物(不包括鱼类)进口额高达331.8亿美元,我国、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亦达到114.6亿美元,而北京同年农产品出口才1.66亿美元,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去挤占世界农产品市场。北京的综合优势决定了北京农业的发展除满足首都需求外,还具有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发潜力。北京农副产品生产不仅在高价位农产品市场(北京市市场及出口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且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业技术、信息交易市场及农业技术产品市场方面也具有突出的优势。
2.北京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战略目标、重点及发展预测
2.1 总原则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市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以首都整体发展规划为依据,结合北京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北京农业要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注意充分发挥智力资源,逐步提高北京市农业产业中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分配及消费能力,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上实现农业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极大地丰富首都市场,争取20年在环渤海经济圈乃至更大区域内逐步占据农业科技产业、农业信息集散、农产品贸易三个制高点。
2.2 战略目标
北京发展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战略目标为:
   (1)北京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推动力,力争在21世纪20年代,北京农业应成为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在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两个现代化重要指标上接近同时期日本的平均水平。
  (2)重点建设一批技术集约、效益显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工程项目,为新兴产业的形成奠定基础。
  (3)在动、植物籽种(包括林果苗木)、畜禽疫苗、新型肥料、农药及农业生产机械和设施等方面形成优势,并逐步占领市场,进而推动环渤海经济区区域农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提高北京市“菜篮子”工程的整体水平,使北京农民的人均收入得到稳定的、较大幅度的提高。
  (5)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力争2020年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2.3 战略重点
    (1)区域农业一体化。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对国际、国内和北京的农产品市场与周边进行分工、协作。对国际和国内农产品市场,作为首都的北京应起到先导和带动作用,与周边合作共同开拓和发展;对北京的农产品市场,大众消费的普通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可以部分依靠周边供应,而高价位农产品及其加工精品,则依靠北京生产和示范带动。争取在2020年初步实现区域农业一体化。
    (2)农业技术产品经营企业化。按照自身及国内外对农业技术产品的需求,建立一批集农业科研、教育、文化、生产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并实行多种形式的企业化经营。争取2020年,北京农业技术产品的产值要占第一产业总值的50%以上。
(3)发展高价位农产品。瞄准以东亚为主的世界市场、跨境消费市场和北京及国内的高消费阶层,建成一大批高价位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产品除出口外,在北京高价位农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70%。
(4)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农业上培育和建设企业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运用集团战略发展一批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较大规模的现代企业,而商业和餐饮业则培育和建设包括批发市场、超级市场、连锁店在内的销售网点以及餐饮网点。争取在2020年构建成较为完整、配套和协调的产业链。
    (5)塑造现代农业形象。突出生产地及生产全过程均无污染,产品科技含量高,经营管理集约,优美的田园景观等现代农业特点。高价位农产品、加工制品和农业技术产品要创品牌。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和家庭农园等示范项目,使社会公众在获得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又了解现代农业。
2.4 发展预测
运用以上发展战略,2020年的北京农业将成为在市场经济下,以需求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除生产功能外,还具有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准则的服务经济功能,兼顾生态、生活和景观等多种功能,在结构上各产业之间链条完整并能协调高速运转。
2020年北京农业生产规模与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1)在北京大农业中,基础产业有:粮食业和林业;主导产业有:果蔬业、畜牧业、花卉业和水产业;在主导产业中,果蔬业和畜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2)产值结构中,种植业养殖业产值之比大体为55﹕45;农业初级产品与其加工产品产值之比约在(1﹕2.0~2.5)之间。
(3)粮食总产稳定在25亿kg左右,(耕地)亩产在现有水平上平均年递增6.5Kg,总增幅为150Kg/亩(约2249kg/ hm2);粮田面积可节约70万亩(约4.7万hm2),粮食总播种面积为520万~550万亩(约34.7万~36.7万hm2)。
    (4)菜田面积稳定在50万亩(约3.3万hm2)左右,总产约24亿kg左右,产品结构中高价位蔬菜和出口蔬菜的比重会有较快增长,最终占主导地位,比重可能超过60%。
(5)果园一部分要退果还林、还农,保留120万亩(约8.0万hm2);而总产却大幅度增加,增长1.5倍;且精品将占相当大的比重。
(6)由于环境容量和比较效益等原因,养殖业总规模较目前减少12%或更多,然而其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肉牛业是增长点,增幅1.68倍;种畜(禽)比重大幅度增加;役畜比重明显下降;一般畜产品的生产基地将转到浅山区及周边地区。
    (7)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新技术产品大量输出;其中,输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籽种(苗)将为自用量的四倍(预测年限内)。
北京自产的粮食对北京市场的理论满足率为46%,蔬菜为80%,动物性食品为50%左右,能量饲料与蛋白饲料均需购入,各4亿kg左右;直接生产者22万人。由于新的增长点(如高价位农产品和农业技术产品等)的迅速发育,其规模与比重大幅度增长,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至2010年农业产值将平均年递增4.3%,达160亿~18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至2010年以前其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4%~15%;农民收入年增长约10%。
3.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为了加快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缩短与世界发达地区的差距,要采取必要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3.1 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能,应有质的转变;由直接参与、组织、指挥转为制订政策、法规,进行宏观指导、调控、监督与服务。即通过鼓励、扶持引导和执法等方式,建立健全和发展壮大保障体系。政府职能具体体现为:
(1)发动农民和社会力量,通过企业行为给予必要的扶持,建设、完善流通体系和服务体系。
(2)以政府为主体,建设和完善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和调控体系,并逐步过渡成为与生产者、经营者共享的信息保障体系。
    (3)建立健全保障北京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农业标准化体系。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在保持社会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既要适应又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2 近期可以采用的措施
    (1)在产前,重点加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提供和服务;在产后,重点加强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品牌创造以及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并运用各种媒体指导科学消费;在产中,着重抓高价位农产品规模化、区域化生产基地的规划与建设。
(2)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大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各种组织形式。
    (3)大幅度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
(4)调整农业资金投入与补贴政策。将原来的生产性补贴变成对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投入。
(5)加速发展各种农业示范园区(基地),各种园区和基地都要逐步演进为集科研、开发、推广、辐射、培训、生产、加工、销售、教育、观光、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现代企业。
    (6)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股份化。促进土地相对集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对资源高耗、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和生产环境实行限期治理,如在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攻关的同时,要制订法规和规划。针对不同地区和产业,确定化肥(尤其是氮化肥)的最大施用量、农业用水的上限等标准;以法律形式杜绝焚烧秸秆、过量施肥和过度耗水等行为;规模饲养场排出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要求在一定期限内采取环保工程加以治理,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并确保2010年全市达标。  转载自 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