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对比 魅蓝 note6:学生多读古文可固本立身 归有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13:57

    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最近将《咏鹅》、《春晓》、《静夜思》等流传千百年的古诗词谱曲并结集,让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唱进学生的音乐课。她说,当孩子们竞相唱起“老鼠爱大米”的时候,她的心里,很不安。 

  笔者的朋友,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则早已不是不安,而是着急上火。孩子语文教材里,古文部分极少,仅有的也只是少量诗词和现代汉语版成语故事,学生们基本得不到系统的古文学习。现在孩子的作文缺乏整体感,文字也不扎实。朋友买回大量古文课外书,却苦于无处下手。 

  学生不读“诗书”,不是才有的事。就目前国人状况而言,成人没有几个能理解古文的。自打白话文运动把古文定性为反动,文言文历经厚今薄古的打压和应试教育的荼毒,已经快沦为角落里的货色,最近甚至有“专家”跳出来说古文全是糟粕,学生习古文非常危险。该“专家”大约不知何为“信口雌黄”,反正大家都明白古诗比充斥各类媒体的现代文经读,也能感觉到民族文化传承得较好的港台地区流行歌曲歌词都写得比内地愤青顽主靠谱。当然,纯从当下作家按字数拿稿费的标准看,所有古文通通极不人道。 

  当年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等力顶白话文,目的是打碎旧思想的束缚,求得民族文化大解放。矫枉难免过正,但倒了洗澡水把孩子也扔了,恐非这些具备扎实古文功底的大家之初衷。不信咱把《彷徨》、《呐喊》统统用当下流行的文字翻译一遍,恐怕字里行间的投枪和匕首多半会变成板砖和吐沫星子。几位老先生若看到如今中医看不懂古文献、大学生分不清唐宋元明清、为人父母者不知为何“狗不叫父之过”……会有什么感想?再让他们听听孩子们脱口而出的“老鼠爱大米”、读读“梨花诗”,老哥儿几个没准得从天堂晕进地狱。 

  因此,上海的孟母堂、北京的日日新拥趸(现在叫粉丝)众多,实不为怪。那其实是对当今教育体制的一种过激的背叛。“人格教化”奠基于童年,应试教育,坏在博与杂,且不重视伦常道德及学生定力之培养,讲求速成、填鸭、量化。但教育是教“人”的工作,品格与心灵的培育,无法速成,而是需要藉由教化的力量去引导和滋养。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文经典中,有治国安邦的大道,有家庭伦理的规范,更有品德修为的原则。同时,古文经典行文起承转合之道和文字内涵之美,能够有效地带领学生建立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通途。如此,孩子长大以后,心灵的根基稳健,才智的修习有效,才不会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更不会沦为功利主义的奴隶。 

  今天的知识发展极为多元,读经绝非万能。要强调的是,应当肯定古文经典的效益,不能以几十年的成见剥夺青少年应有的学习权利。当然,古文中的很多道德思想观念是与封建帝制的政治经济体制、小农生产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比如蔑视客观法律规章的人治、配合专制统治的奴性教育、男性中心论等等。这些东西当然不能被不加区分地一股脑儿灌进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头脑里,这就更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把更多真正的传统文化瑰宝呈现给学生。 

  内外兼修、固本立身的学生,才能成长为和谐健全的现代社会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