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乐视手机售后在哪:“平均变化率”的教学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40:25
“平均变化率”的教学反思浙江衢州高级中学 舒燕芳#TRS_AUTOADD_1223966495949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3966495949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3966495949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3966495949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3966495949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在本次课题组的研讨会中我承担了“变化率问题”的教学任务,会前根据“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教学设计框架结构(试行稿)”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在高二年级进行教学实践,课题组以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为载体,分析和评价教学过程,尤其是对核心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

经过课题组的点评与讨论后,对本堂课教学设计中的某些环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平均变化率”概念在整章中的地位的认识

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平均变化率”当成本节课的核心概念。经过课后研讨,综合课题组成员的点评意见,经过自己的不断反思,发现“平均变化率”仅仅是个辅助性概念,它是为“导数”这个核心概念作铺垫的,当然这其中过渡性概念是“瞬时变化率”。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平均变化率”与“导数”的联系,定位不准确导致这一概念的教学目的不明确。为此,修改教学设计时必须突出“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引入“瞬时变化率”概念,同时指出“瞬时变化率”就是本章研究的“导数”。

(2)问题1的科学性

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作为整节课的引入:

问题1:甲用5年时间挣到10万元, 乙用5个月时间挣到2万元, 如何比较和评价甲、乙两人的经营成果?

设计意图是:这是学生熟悉的问题,能较快地解决,同时也有利于引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平均变化率”。从上课效果看也确实达到了我预想的目标,但课后点评后才发现,这一问题缺乏科学性,有待修改。经反复思考,觉得改为:“甲用5年时间挣到10万元, 乙用5个月时间挣到2万元,假设资本在单位时间的扩张速度保持不变,如何比较和评价甲、乙两人的经营成果?”可能效果会更好。

(3)问题2与问题3的教学顺序

在教学设计时,按照课本的顺序,把“气球膨胀率问题”和“高台跳水问题”分别作为问题2和问题3。当时觉得问题2(即气球膨胀率)的背景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有生活体验,从此处入手更加贴近生活,况且教材也是这样安排的。但从教学实践看,问题2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经过研讨和反思,觉得“高台跳水”是运动问题,函数模型是二次函数,比问题2的幂函数模型更简单、熟悉。因此将问题2与问题3教学顺序交换后,教学效果会更好。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1)对学生认知基础的关注问题

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反应与自己的预想相差甚远。经了解实际情况,原因是学生还不知道两点连线的斜率公式,从而导致“思考:观察函数的图象平均变化率表示什么?”的教学设计意图不能完全展现。这是借班上课容易出现的问题,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是成功地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

(2)教学语言问题

从理论上讲,数学老师的语言应该做到严谨而简洁,体现理性美,这是自己知道的。但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起来却又是另一种状况。例如在分析例题“求函数的平均变化率”时,自己很随意地说:“此时的处是指默认的处”,缺乏逻辑性,词不达意,使学生不知所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学设计时不精细,没有在语言准确性上下功夫。

(3)学生思维量的“度”的把握

课堂实施过程中,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将知识直接抛给学生,但自己的“引导具”有明显的“牵”的味道。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关注到适当的计算量,但激发学生思维的好问题不多。整堂课学生的思维量不够,学生缺少思辩,同时留给学生判断和分析的成分、时间都不够。例如,在分析“气球膨胀率问题”中的函数变式时,目的仅仅为了推导变式函数,虽然有些学生也有一定的思考,但为了赶时间、赶任务,并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的预设目标基本完成,特别是知识目标,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平均变化率”这一概念,并会利用概念求平均变化率。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对呼之欲出的“瞬时变化率”没有及时给出,缺乏联系性,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有关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落实有所欠缺;等。如果对教材挖掘得更到位些,更深入地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那么相信这堂课就会上得更成功些。

面对自己精心准备的课被专家们评得一无是处,心里觉得很难过,同时也很想写些什么或说些什么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反思,现在重新再看专家们的点评,想法又变了,觉得他们所说的有道理,有些确实是自己缺乏考虑,所以才有了上面的教学反思。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并在实践中反思,进行再创造,才能有所得,有所为。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自己确实在成长。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与方法》(指导意见)本课题组第五次研讨会后形成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