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pro3ai版:找准教师成长的障碍点更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19:21

找准教师成长的障碍点更重要

李玉民

昨天晚自习,读高三的女儿有一道数学题做错了,应该怎么做呢?她一时难得要领。于是,去办公室寻求老师的帮助。

出乎意料的是,王老师并没有理会女儿最迫切的要求——想知道怎么做,没有急于给她讲解“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她陈述自己做题的过程,接连讲了两遍,直至王老师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接下来老师的讲解显然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地突破了孩子的思维障碍点,其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从孩子陈述的这件事上,不由地联想到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些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愈来愈引起教育界的关切和重视。学校和主管部门在教师发展这个问题上,做了多种尝试和努力,采取了许多措施,搭建了不少的发展平台,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会,无论是多元化的培训,还是丰富的读书活动,无论是开展的各类教学比赛,还是以基于问题解决的小课题研究,无不饱含着教育主管部门的殷殷期望,无不折射着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良苦用心。事实上,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如此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寻求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师毕竟还是少数。袖手旁观者有之,浅尝辄止者有之,敷衍应付者有之,消极对待,甚至冷言相讥、极力反对者亦有之。这让不少管理者大伤脑筋,让不少引领者困惑:明明是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什么就有人偏偏不买账?为什么要干“往他嘴里抹蜜反咬手”的“傻事”呢?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者的深思。

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是教师愚钝吗?是教师“顽固不化”吗?是教师不懂好坏吗?是教师不愿意进步和发展自己吗?显然都不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有教师自身的问题,这也许是最主要的问题。你的出发点再好,措施再多,但就有不愿意发展、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看破红尘的教师存在,这样的教师,作为教师成长的内因,这就从根本上制约、阻滞了他们的发展。不可否认,更有不少教师是迫切希望实现专业发展的,而且要占到教师群体中的绝大部分。想发展为什么还会“不买账”呢?这就需要我们从管理者自身找原因了,就需要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否属于“一厢情愿”,是否缺少针对性了,就需要好好想想教师成长的障碍点到底在哪里了。

教师成长的规划很重要,但要看是否合理。不少学校都非常重视勾画“宏伟蓝图”,曾见到过不少学校制定的教师成长规划,目标可谓远大,内容可谓丰富,措施可谓过硬,但细细问过之后,就发觉这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为学校发展描绘的“空中楼阁”,给充满渴望的教师画了张并不能充饥的“饼”。其中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学校管理者反思。一思规划的目的性,是否真的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着想;二思规划的可行性,是否关注了可操作性,是否切合实际,而非沽名钓誉,假大空;三思规划的针对性,是否关注了各个层次的教师,是否关注了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是否考虑到了教师之间的差距,是否关注了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是否分层次、分梯次、分阶段、有计划实施;四思规划的实践性,是否有落实规划的决心,是否按规划一步步进行实施,是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是否督促教师按规划行动,是否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障规划的运行。否则,规划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引领、导向和激励作用。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但要看指导是否到位。只要谈起教师成长,几乎人人认为最重要的渠道就是读书。不少学校喊出了“最好的礼物是送给老师一本书”;不少学校将“读书”当作一项重要的“工程”;不少学校开辟了读书论坛,举办读书沙龙,成立了多种形式的读书会,开展读书月,等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给教师指定了每学期必读的书目,提出了购书清单,制定了严格的读书标准,要求写多少万字的读书笔记,写多少篇读书心得,等等。这些措施,不可否认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到底能有多大的效果,实难恭维。教师为什么敷衍应付,甚至默默地走向反对和对立呢?我们不得不反思:给老师制定的书目适合教师阅读吗?适合所有的教师阅读吗?教师从个体看最需要的是那类书?是否了解过教师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书?是否就怎样读书做过方法指导?是否给教师提供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是否给他们创设了良好的读书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在安静、安全、安心地读书?作为管理者、领导者是否给教师做出了示范?是否想过读多少本专著、写多少万字的读书笔记,并不能推进读书,反而会让教师反感?缺少研究、规划和指导的读书活动能起到什么实实在在的作用呢?

教师成长的根基在课堂,但要看参与的程度。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自己的本业,是自己最有发言权的殿堂,是最有故事可讲的地方,是问题的源头,是解决问题的试验场。很多领导认同以“基于教学、在教学中,为了教学”为特征的校本研究,也鼓励开展校本研究,这无疑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在管理者的工作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问题归纳提炼时缺少引领,问题研究过程中缺少方法指导,对课堂问题的诊断、分析缺失行为介入,问题解决的方法缺少行为上的示范。作为管理者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多的是批评与指责,缺少的是与教师推心置腹的探讨。

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讲到,加纳校长经常自己亲自扛着录像机,一一记录每个教师的教学,倾听教师们的烦恼,坚持与处于教学中心地位的教师们相互学习,若干年轻教师相应了校长的建议,率先开放了自己的教学,在学校内形成了专业的合作的“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加纳校长也遇到了“不买账”的问题,但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的校长做得怎么样呢?我们有没有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期许,我们有过多少次倾听,有过多少次与教师们的相互学习,更不要说亲自扛着录像机去记录每个教师的教学了,这也就怪不得教师们不愿意让校长推门推开,更不愿意开放自己的课堂了。

如此停留在检查、“强迫”中的研究,还能起到助推教师成长的作用吗?

“反思+经验=成长”,但要看如何引领反思。波斯纳特别强调教学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了教育管理者的认可和推崇。事实上,反思同样没能取得预想和期待的效果。有的学校把本该属于自主行为的教学反思,变成了行政命令,变成了“钢性”要求,如要求每天写一篇,每篇不得少于1200字,每篇反思要提不少于几点的不足和问题,等等,让人啼笑皆非。这是在做典型的表面文章。作为管理者,应该设身处地地想想,这样做有效吗?能实际而有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吗?能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吗?这样做有时间保障吗?管理者能保证每天都写这样的关于管理工作的反思吗?再者说,停留在表面、八股式,而非触及教学实质和观念深层的反思,意义何在?

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反思之后如何跟进,都是需要我们科学指导、积极引领的。如果不能让教师们充分感知反思的重要,不能从内心接纳反思这种必要的研究范式,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成效的。

教师成长的源动力是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但要看如何激发和挖掘。我始终认为,教师成长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外部条件多么优越,无论外部环境多么舒适,无论我们为教师成长创造了多少机会,搭建了什么样的舞台,归根结底要靠内因起作用,有赖教师发展的自主与自觉。然而,这种发展的自主意识强烈与否与自觉程度的高低,则取决于教师有没有强烈的发展的欲望,取决于是否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和崇高的职业追求。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发展的欲望越强烈,勾勒的职业理想越清晰,职业的效能感越重,那么,他成长的就快。对于一个群体,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越强,就越容易结成一个向上的学习共同体,就易于形成共同的目标追求。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此做过什么努力?是否让我们的老师具有认同感,找到归属感,是否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否让教师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职业效能感,是否在引领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上做过文章?

我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恰是学校管理者倾力为之的地方。谁忽视了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的塑造,谁忽视了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在教师成长中的核心作用,就是缘木求鱼,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专业化,教师专业化的道路就会异常曲折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