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k z2 pro 3.1推送:肝性腹胀的辨治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16:21


 
    肝性腹胀的辨治体会

    医生在线网2007-03-05 

    来源:医生在线肝性腹胀的辨治体会

    中医杂志 2000年第9期第41卷 临证心得 作者:王瑞斌 

     沈秋华 单位:河南省遂平县公费医疗医院中医科,

     河南省遂平县城建设路348号463100    

     关键词:肝疾病;中医药疗法;肠胃胀气;中医药疗法  

     肝性腹胀是指有肝炎病史, 肝炎基本治愈或肝病日久出现的以腹胀为主的一种病症。

    以自觉腹部胀满、早宽暮急、外形不大、按之不坚、叩之无水、肝功能基本正常为特

征, 或可伴有便溏、纳差、饮食不香等消化不良症状, 其属于中医气臌范围。常见于慢性

肝炎、迁延性肝炎或早期肝硬化。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体会到, 只有详辨虚实, 分清

气血, 肺肝脾肾并调, 气血阴阳兼顾, 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1 治疗方法  
        1.1 虚证: 虚证分脾阳虚和肾阳虚两型治疗。                温运脾阳法:        脾胃居中焦, 乃升降之枢纽, 肝病克脾, 或过用寒凉, 或久病失养, 脾阳不振, 运化无权,

形成脾胃虚寒之证。症见: 腹胀, 体倦神疲, 面白唇淡,大便时溏, 小便偏多, 舌淡、苔白,

脉沉濡。治以实脾为要, 实脾贵乎运脾, 脾运则诸脏不郁, 升降复常, 气机畅达。选用理

中汤加吴茱萸、草果仁, 以温中健脾, 理气除湿。药用: 红参10g, 白术12g, 干姜10g,

炙甘草10g, 吴茱萸12g, 草果仁10g。方中红参补元气, 益脾肺, 助运化, 调升降, 为治脾

胃衰弱之要药; 白术味甘苦气温, 甘温益脾胃之阳气, 苦温燥脾胃之寒湿;  干姜、吴茱萸

辛热温中散寒;草果仁温脾燥湿; 炙甘草补脾益气, 调和诸药。本方温而不燥, 使脾阳健运,

升降有序, 清浊自分, 滞气自消。若见饮食少思、体倦乏力、头目眩晕、小腹坠胀、脉大

而软, 乃脾气下陷, 升清无权, 还当合用补中益气汤。  

    温补肾阳法: 肝肾同居下焦, 肝病过用苦寒, 或肾阳素亏, 又罹肝病, 或病久及肾,

 元阳不足, 肾失气化, 脾失温煦, 形成肾阳虚衰或脾肾阳虚之证。症见: 腹中胀满, 早宽

暮急, 面色苍白, 脘闷纳呆, 神倦怯寒, 小便不利, 舌质胖大, 脉沉细无力。治遵《内经》

“胀取三阳”之义, 选用朱丹溪壮元汤温补下元。药用: 红参10g, 白术12g, 茯苓15g, 补

骨脂10g, 肉桂心12g, 附子10g, 干姜10g, 砂仁12g,陈皮15g。方中红参大补元气, 补骨脂、

附子温肾壮元阳, 桂心、干姜温里散寒, 白术、茯苓健脾利湿, 砂仁、陈皮温中理气。本方

为朱丹溪治臌胀方, 并云: 治胀满者, 先温下元, 使火气盛而湿气蒸发, 胃中温暖, 谷食易

化, 则满可宽也。此方脾肾阳虚兼治, 用于肝性腹胀辄效。若见五更泻, 加用吴茱萸、五味

子、肉豆蔻;小便不利加大腹皮。  

1.2 实证: 肝性腹胀见实证者, 多是久病入络, 肝脉瘀阻, 血结于肝, 疏泄失常, 上侮肺

金而失宣降, 横逆犯脾, 升降无权, 下竭肾阴, 气化无源, 三焦受累,气道滞涩。由于这种

气滞是血瘀在肝而影响三焦, 故与通常胃肠道的滞气不同, 临床以脘腹胀满为主, 但亦有胃

脘、胸胁、少腹同时胀满者, 疼痛一般不显, 或仅肝区隐痛, 面色晦暗黧黑, 一般予以行气、

理气、下气、破气药物则无效。经反复摸索, 自拟宣肺舒肝逐瘀汤以舒肝化瘀、开肺宣气为

法。本方由苏叶、杏仁和血府逐瘀汤化裁而成。药用: 柴胡12g, 当归15g, 桃仁10g,

红花10g, 赤芍20g, 川芎15g,丹参20g, 郁金12g, 川楝子15g, 桔梗10g, 杏仁15g, 苏叶12g。

方中: 桃仁、当归、红花、赤芍、川芎、丹参、郁金诸味活血化瘀, 柴胡、川楝子疏肝行滞,

桔梗、杏仁、苏叶开宣肺气, 畅达三焦。瘀去滞消, 气道畅通, 自无腹胀之虞。本方妙在开

宣肺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 宣肺能开中导下, 提壶揭盖是也。若不用宣肺之品,本方断无

奇功。  

  2 病例介绍  郏某, 男, 58岁。慢性肝炎16年, 多年来患者每于秋冬交接之时, 腹胀,

嘈杂,疲乏无力, 大便时干时溏, 逢春则缓。近两年来, 腹胀日渐加重, 上午不胀, 午后则发,

 1年前颈部出现蜘蛛痣, 肝功能提示: 白蛋白3.8g, 球蛋白3.0g, 白、球比值约为1.27∶1。

B超、CT均报告: 肝右叶有数个小结节。辗转医治, 曾用实脾饮、理中汤、六君子汤补益无效;

如用理气、行气病反加剧; 如用攻下之品, 瞬间有效,稍纵更甚。于1997年10月6日来我院求治。

查体: 腹部柔软, 按之不坚, 叩之无鼓音和振水音, 肝不肿大而质稍硬, 脾肋下约3cm, 腹壁静

脉轻度扩张。面色晦暗, 体倦神疲, 腹胀午后即发, 以胸胁、脘腹、少腹顺序出现, 夜间更重,

大便 2 日一解, 饮食尚可, 少食或不食腹胀亦发, 舌质淡胖紫, 脉沉细而涩。辨证: 血结于肝,

三焦气滞。治以宣肺舒肝逐瘀汤加减: 柴胡12g, 当归15g, 桃仁10g,红花10g, 赤芍20g, 川芎15g,

丹参20g, 郁金12g, 川楝子15g, 桔梗10g, 杏仁15g, 苏叶12g, 紫菀20g (加用紫菀意在宣肺通

便)。服5剂后症状见轻, 30剂后腹胀消失。继续调治肝硬化年余,经化验复查肝功能及白、球比

值均正常,临床告愈。  3 体会  肝病后腹胀临床很常见, 有时苦无良方, 医者和病人都

易急躁, 辗转就医或频繁换方, 补之不效, 即用攻破之品, 虽有短暂之效, 药过则依然, 或胀

更甚, 或转生水臌之证。丹溪戒曰: 医家不测虚实, 急于作效, 病者苦于胀急, 喜行利药, 以

求快通。不知宽得一日半日, 其肿日甚, 病邪深矣, 真气败也。此言实属经验之谈。本病以虚

为主, 脾肾阳虚居多, 治以温补脾肾; 实证较少, 肝结血瘀为先, 治以化瘀疏肝, 宣肺行滞。

临证当守方缓图: 脾肾阳虚者, 一般用至10 剂左右可以缓解; 血结于肝, 三焦不畅者, 需用至

15剂方可见效。对血结于肝之辨证, 有时并不见瘀象, 只要腹胀范围较大, 胸胁、脘腹、少腹

均胀或此起彼落者, 或百方无效者, 就可试用, 多收意外之效。无论虚实之证, 如果气滞较重,

可稍佐理气之品助滞气流动。在温补脾肾时, 可有一过性唇干、鼻燥, 此乃阳气恢复之先兆,

继续使用可逐渐消失; 如兼见口渴、尿黄、苔黄者, 当防止阳复太过, 可稍事加减。收稿日期:

199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