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使用教程视频:露西亚:哈尔滨的“范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37:15

1910年,3岁的俄罗斯女孩尼娜随父母迁居哈尔滨,从此开始了她在中国91年孤苦无依的人生,她的故事永远留在露西亚西餐厅。

故事是一座城的生存依据,也是游人迈出脚步的动力。同是古镇,长沙的靖港没有云南丽江古镇大,没有重庆的磁器口古镇热闹,没有贺港黄姚古镇恬静。躲在这里讨安静打麻将的汪涵,将木匠、墨工、折扇坊、油布伞、竹林、河流讲出了有味道的故事,靖港再也静不下来了。

胡弘花了4年4个月,一刀刀刻出一个新露西亚,刘瑞强筹划着让犹太人来经营犹太人建造的马迭尔,魏振存与“华谊兄弟”公司修改着华语电影产业盛典的嘉宾名单。

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推手,为哈尔滨讲故事。讲故事的人也是有故事的人……

民间推手 在心里给“露西亚”留个地方

“我想,一座城市,一定要有故事和风情,而她的故事和风情往往在一个点上,在露西亚,我感受到了哈尔滨,感受到了我爱她想她的所有理由,使我把这个城市真正当成是我的。”著名诗人郁葱在博客中记录游览哈尔滨时这样写到。

也许,只有诗人才会用激情而炽热的文字表达情感。诗人留下的那些心情记录让露西亚西餐厅的主人胡弘热泪滚滚。

“尼娜是我母亲的朋友,我叫她大姨,她的父母是沙皇身边最后一票贵族。”这是众多露西亚发烧友期待的讲述,胡弘一般都会这样开始。

2003年,非典时期,法国文化参赞从巴黎飞到北京,没出机场,转机来到哈尔滨,安排好住处,直奔露西亚。两天时间一直在露西亚用餐。

有一年,加拿大一位教育局长来到哈尔滨,因事耽搁,朋友带他去露西亚时已经闭店。第二年,假期马上到来,他打电话给朋友,这次哪儿也不去,一定要去露西亚。

一群日本人,每年都会来一次哈尔滨,只是为了坐在露西亚,在冬日的暖阳中,品咖啡、聊聊天。

“我带你去个地方吧。”天马国旅的张艳英说,一些喜欢小情调的游客让给建议时,她就会这样说。然后,没一个人失望。

1910年,尼娜出生在横道河子的一栋二层楼房内,2001年,91岁的尼娜去世了。虽然没有见过俄罗斯忧伤的白桦林,老人留下的钢琴、旧家具却浸满思乡的忧伤。“遵照她的遗嘱,我买下了她的破旧家具、照片和衣物,仿佛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她家里优雅的情景。”胡弘希望做一个小纪念馆。

开始,在教育书店租了个房间,都是他的朋友来看。后来,他看中西头道街57号,那是1914年的建筑。原本在这里卖服装的店主不再续租,胡弘将尼娜的东西都搬了进去,“简单”布置了一下,成了露西亚咖啡店。

起初,很多人不知道中央大街拐角处有这么个小店,有时一天只有一个顾客。“原本也未打算赚钱。”胡弘说。

尼娜的故事让露西亚传散开来。北京、河北、香港、台湾、日本、加拿大等地游客“朝圣”般来听、来看、来品读:这座亚洲唯一的欧洲式样的城市是怎样出现的,曾经生活过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在这座城市里曾经怎样生活过。露西亚开始赚钱了,一年差不多100万元。

一位熟知胡弘的朋友说,他的灵魂孤独地飘荡在我们这个城市,梦想无法找到实现的路径。为了实现“刀尖上的梦”,2006年,胡弘在中央大街金安欧罗巴后身开始造梦。梦醒时,已过去四年零四个月。他从南方请来10个雕刻工,雇了6个最好的木匠。参与其中的冯师傅说,最担心听到“拆”字,胡弘对艺术的极致要求是种折磨,师傅心疼自己的作品,不肯拆,胡弘只好自己拆。他说,不拆他会死。

“那个时期,我理解了梵高为什么要割下自己的耳朵。”胡弘将二层小楼创作成一个木刻版的露西亚。那些复杂的木刻花纹,让人惊叹其手工了得。游客又开始涌向这里,即便要遵守十余条“严厉”的店规:请不要摸木刻墙壁,它会变色……

一个民间文化推手,将个人情结与城市系在一起,城市有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