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天逸改装车图片:中国根艺的似与不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7:56:14

1.“根艺”名称的由来

每一门艺术都具有它自己的特点。根的艺术由于使用了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材料、工具和技法,产生了为其他造型艺术所不能替代的艺术特色。很少有人想到,大自然能在泥土里创造出美来。那些不引人注目的、被抛弃或准备烧掉的各种乔、灌木及竹、藤等废根,和地面上的景物一样,同样具有自然的形态,蕴藏着生活的内在活力。它一旦被艺术家发现,以“似是而非”、“似像非像”的艺术形象,赋予它新的生命,就会使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人们通常说的树根或竹根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就叫作“根的艺术”。

为什么称其为“根的艺术”呢?古时候人们对采用竹、木根创作的艺术品,叫作“树根雕”、“竹根雕”,现在还有人称之为“树根造型”或“根雕的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应该为它正名,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它的存在和发展。树根本身就有它自己的天然美存在,用“树根雕”、“竹根雕”或“树根造型”命名,只能说明人工创作部分,没有说出根的天然之美。这种艺术品的原材料既不仅仅限于树根,还有其他根材,又不完全是人工雕刻出的艺术品,还有根造型、根书法、根贴画、木纹画、树瘿作品以及根装饰品和实用品等等,叫“树根造型”,“树根艺术”或“根雕艺术”既不确切,也不全面,它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可以说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所以,称作“根的艺术”,简称“根艺”较为科学、准确。这一命名,先后得到了王森然、张启仁、常任侠、陈叔亮、常书鸿、刘开渠、王朝闻、吴作人、张仃、华君武等美术界专家们的认可,并陆续在国外报刊上发表。在1985年经中国科协审批,成立了中国根艺研究会;又在1994年划属中国文联,成立了中国根艺美术学会。

2.根艺是一种天趣

古人利用根的天然形态,采取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根艺作品惟妙惟肖、生动自然。陕西兴平县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雕作品,所采取的依据石料的天然形态构思进行创作的方法,是公元前二世纪我国艺术家们在雕刻艺术的创新,也为我国造型艺术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由此展开,在我国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出现了运用这种手法创造出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如运用玉石的天然形态和变化多端的色泽雕刻成的人物和鸟虫。宋代的“巧色玉”、清代的“大禹治水图”以及山西晋祠中现在陈列的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天然石山水图”和“天然石游鱼图”等,都是采取这种手法创作出来的。这说明了在我国古代美术领域里,根的艺术的出现不是孤立的,是和天然石刻新的表现手法相辅相成的。只不过所选用的自然界里的材料不同,一种是石头,一种根材。这种艺术创作完全是人工所致,而是“天人合一”、“与天同创”的艺术,具有一种天然的情趣,可以说是天趣。这种天人合一的天趣艺术创作,一直延续到现代。如现代出现的河卵石艺术、漆画艺术等都有自然成趣的一面,但又有它们各自的特点。根的艺术的特点,就是要充分体观出根的自然美。

3.根艺美术与雕刻艺术的区别

每一位根艺家,尽管艺术上的修养和所接受的影响不同,技艺上的擅长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要自觉地服从“根的艺术”所采用的原材料的制约,在尊重树根或竹根自然形态美的前提下,去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但是在实践中,有的作者却往往费力不讨好地完全摹仿木雕作品的技法,自觉不自觉地把根当作一般的木雕材料来使用,过多地在人工雕刻上下功夫,而不是着眼于充分利用根的天然雕饰之美,其结果使得根的自然形态受到破坏,把根的艺术变成了“木雕艺术”。这说明对“根的艺术”特点还认识不足,对其创作归律也掌握不够,因而使“根的艺术”作品丧失了应有的特色。 

“根的艺术”虽然和“木雕艺术”有关,都是在木质材料上用刀造型,但是它们的创作原则却截然不同。木雕是采用木头做原料,经过艺术家精雕细刻,完全改变了木材原来的形态,按艺术家预先的构思,一刀一刀地雕刻出各种形象,它和泥塑、石雕艺术相仿,一般都不受原材料形态的制约。如一块龙眼木,即可雕出古代英雄穆桂英和花木兰的形象,也可雕出渔翁和老寿星的形象,还可雕出狮、虎、象等各种动物的形象……一块大理石、象牙和白玉,同样也可以雕出这些形象。不管这些材料形态色彩如何,在它的表面上是看不到这些形象的,所以能雕成各种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关键在于艺术家的构思、创作和精雕细刻的技巧,完全是人工所致。故称为雕刻艺术。而“根的艺术”却不然,它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既是说,在创作根艺作品时,将这块根材看作是十分,只能作三分修饰——雕琢及造型,七分主要是利用根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既大部分利用天然成分,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和创作这只是区别于木雕创作的一种的致比例,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三雕七磨”的创作原则。也就是说,在根艺创作中,要受根材限制,主要靠根的自然形态,靠艺术家去识别和发展它的美,而不是光靠雕刻去塑造形象。

4.根艺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根艺作者应着眼于天然去雕饰,发现根的自然美,发现根上自然生成的又有表现力的形象。大自然中的根形形色色,像怪石一样四处可寻觅。

如被虫子蛀过的根所形成的美的图案,从石缝中生长出的根,长期被河水冲撞的根和木,或是树瘿等。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根材,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象,这些根的各种形态中都瘟藏着一种内在的艺术魅力。

一旦艺术家在一个七枝八杈的根上悟出了形象,发现了它的美,就能着手进行创作。这种创作,不光靠雕刻技法来塑造形象,而是靠善于利用根的枝、须、窟窿、节疤、纹理和色泽等各种自然形态,借以表达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以及各种人物或动物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一旦被作者创作出来,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绝无重样。

在创作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根的自然形态,又要在作者明确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依势造型,因材施艺,巧借天然,进行取舍、雕琢和工艺磨制等加工处理。这种根的自然形态美和人工造型美的“奇”、“巧”结合的过程,充分表现了“根的艺术”的创作规律,那种盲目摹仿其他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的做法只能使“根的艺术”特点丧失殆尽。 
                       
“根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处理时,因受其原材料自然形态的限制,故而不能在主观上去苛求与现实生活中实物吻合的各种形象。一般说来,根艺作品大都表现出“似与不似之间”,甚至常常有一些抽象的意味。如一位作者创作的“吼象”作品,只是一块节疤臃肿的废根,剪去多余的枝杈,经过精心的造型;上边利用了根自然形成奇态,把两个伸出的短枝略加施工,作为大象的两个牙齿;又扶起一个弯曲的枝条,仿佛是大象甩起的鼻子;中间一个天然空洞,好像大象吼叫的大口;头上的两个小窟窿,很像两个眼睛。除此之外,只能靠人们的想象去寻找大象的四肢和尾巴。整个作品象征性很强,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美。


有人说,这个根很像一个人,那个根很像一个动物,似乎不用加工就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其实并非如此。根艺作品虽然一再强调尊重和依靠自然根的原始形态,但也不是根的自然形象的重复和再现。任何形象的根材要成为一件根艺作品,都需要经过作者的取舍和加工,哪怕一刀一锯所成,也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趣,离不开人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根艺创作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还于自然。因此,它是通过人的创作,赋予自然形态新的生命,从而表现美和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有人把“根的艺术”说成是什么“抽象派”。这种说法也是不合适的。虽然根艺作品往往呈现了“似与不似”之间,甚至有的比较夸张和抽象,但它决不等于抽象艺术,因为它的每件作品都有一定的形象和内容。有的似如立体写实的雕塑和浮雕作品,有的如一副真、草、隶、篆的书法作品,还有的如中国写意水墨画一样,着重强调的是作品的神似形式和内含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