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 v 5寸 倒车影像:不读书,人必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15:17
【教育随想系列】 不读书,人必鄙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富有思想,富有见识,使有具有不同凡俗的气质。若不读书,不持续提升自己,则人的精神面貌、气质谈吐都会走向流俗,更可怕的是见解肤浅,讥笑深刻,排斥异己,以己之鄙陋笑他人之高尚,以己之浅薄笑他人之高深,以己之无知笑他人之有知。自陋而不自见,自鄙而不自知,自过而不自省。       

    熊十力说:

    读书谈何容易,乡下蒙师,教“学而时习”章,字字讲得来,经师则以为不通也。经师自负讲得好,程、朱、陆、王诸老先生,又必以为未通也。乡俗穷坚,不通训诂,而经师非之。经师无神解,无理趣,不得言外意,而理学诸大师又非之。“学而”一章书元是几字,而各人随其见地以为领会,则千差万别也。凡人无真见,无底蕴,读天地间大著,反鄙为寻常,读无知之谈,反惊为神奇或富有。(熊十力著:《境由心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110页。)

      “凡人无真见,无底蕴,读天地间大著,反鄙为寻常,读无知之谈,反惊为神奇或富有。”这不由让人想起大大众听热听“百家讲坛”,并不是所有的“百家讲坛”的主讲者都讲得不好,也有讲得好的,然而确实有些讲得不好的,却得到大众的喜欢、热爱与追捧。其实不是他们讲得好,而是那些听众自己不读书,不思考,因此喜欢上了“听书”,更有甚者,把“听书”听来的内容看作原著的内容,到处宣讲,这样的喜“闻”乐“道”,真是贻笑大方。因为所得非“耳实”,实乃“耳屎”也。

    老子所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熊十力的观点与老子的说法实有相通之处。那些不学无术,不识“道”的人,闻道而鄙视之。其实,可鄙视的正是那些笑道者啊。他们只知笑他人之鄙却不自见自身之鄙,才是让得道者暗笑之的。

      去鄙之道在直接的体察认知,也在通过读书这样的间接方式而洞察世间道理。读书乃去鄙之良法。直接的体察认知必竟有限,若想延伸自己的思想认识的视野与领域,则需要通过读书来达到。若不读书,则易于被层层迷障所遮蔽,而渐至鄙陋。

     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见《黄庭坚文集》)

      黄山谷的话,道出不读书,不经常读书对于人的影响,既影响其人之精神面貌(可憎。我以为解释为精神面貌要好些),更影响其人际交往(向人)与语言表达(无味)。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富有思想,富有见识,使有具有不同凡俗的气质。若不读书,不持续提升自己,则人的精神面貌、气质谈吐都会走向流俗,更可怕的是见解肤浅,讥笑深刻,排斥异己,以己之鄙陋笑他人之高尚,以己之浅薄笑他人之高深,以己之无知笑他人之有知。自陋而不自见,自鄙而不自知,自过而不自省。恐大方之家亦不屑笑之也。

      去认识之蔽,去不学无术之弊,去为人之鄙之良法在于读书也。一个不求上进的人,一个不反思自省的人,一个不持续努力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也是没有美好未来的。他们在当下就把自己的未来断送了。而持续的读书,就是持续的求知,就是持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积累未来的力量,于是不断改变自身,改变现实,塑造未来。因此,读书是使人去鄙得识,去浊见清,由凡入圣的一条门径。

      统而言之,不读书,人必鄙。去“鄙”之道,在去“蔽”,即认识之蔽,被迷障所遮蔽的思想认识清晰了、澄清了,才能去除思想认识不足的“弊”端,才能看清“道”的存在,认识善美,从而使自身洞察万物,行合万事,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