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科目三灯光详细表:善養生者,必奉于藏 —人体的春夏秋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30:53

善養生者,必奉于藏


  古人將人與自然的一切枯榮、聚散、沉浮、升降、興衰、動靜、得失等變化都稱之為"消息"。中醫術語中,"消息"也指人體的調養。春夏秋冬之中,生長與收藏的正確調節很重要,人們應該像自然一樣學會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
  
  中醫最核心的理論便是陰陽之道。
  
  從形態來講,陽化氣,陰成形。陽是無形的精魄,是生命的活力,陰是有形的器官,是人體的組織。從作用來講,陽是指自然或體內的溫煦、推動、興奮等作用,陰是指自然或體內的涼潤、寧靜、收斂等作用。陰陽看似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實質是合二為一的。
  
  《黃帝內經·靈樞》:"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
  
  將廣義的養生有所細分,那麼就應該從"生、長、收、藏"四個方面來看。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季節交替養脾。
  
  藏有兩層含義:一為躲藏,隱藏;二為收藏,儲存。隱藏起來,是為了不被打擾;儲存起來,是為了日後所需。
  
  明代著名醫學家張介賓:"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這裡的真陽便是我們所說的陽氣,生命能量。
  
  生命能量有釋放就會有消耗,對於天地間的這個生命能量庫來說,庫藏不是無限的,如果一味釋放,早晚會被清空,而收藏的目的正是為了補給。"修養"的目的就是為了"生息",如同人疲倦了,需要休息一樣,"休"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息"上。"息"有增加的含義,比如銀行利息,總會在一定時間的積累中有所增加。而休息也是通過"休"的過程來增加"息",增加人們在工作中消耗掉的生命能量,保持精力的充沛。
  
  生,是一種活力四射,是一種彰顯,是一種動態的感覺;藏,是一種請勿打擾,是一種遮蔽,是一種靜態的感覺。《黃帝內經·素問》中說"秋冬養陰"要"無擾乎陽"。這個"擾"字正體現了"藏"的初衷。"生"時可盡情釋放,"藏"時要切勿打擾。藏,是一種遮蔽,如同給人體蓋上一層東西。如果一個人在一個溫度較低的環境裏,即便蓋上一層薄薄的被單也好過完全暴露在寒氣中。藏,是一種安靜的狀態。生命在於動靜結合。生是一種張揚釋放,藏是一種安靜收斂,不論做什麼,如果只放不收,則過猶不及。
  
  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外在環境,不同的心理情志,會讓人體內的陰陽失衡,發生如同四季反常天氣一樣的人體異常變化。因此依據四季變化來顧護生命的陽氣非常重要。而如何以變制變,以不變應萬變?那就要依據內與外的陰陽變化調整自身機體。
  
  從四季的角度來看,春天的迸發的生機源於冬天的蓄藏累積,因此,冬季是養藏的重要季節;從一月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生長收藏都有一個月週期,因此月亮隱匿的時段要注意身體陽氣的顧護;從一天的角度來看,夜晚的休息是一日養藏的重點,晝夜顛倒或不規律的作息是養藏的禁忌。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氣機逆行,血脈受擾。因此,喜怒不節,寒暑過度,是養生養藏的最大忌諱。
  
  【順四時,慎起居,配飲食,節色慾,調情志,動形體,多按摩,藥糾偏,平體質,生奉藏】
  
  六經,分別叫做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沉浮也就是出入與升降,也就是指陽氣的出升釋放與收藏蓄積,萬物的沉浮是表像,究其實質,是陽氣在發生著變化。
  
  人體本身也有兩個閥門來控制,一個是釋放閥門,一個是收藏閥門,即三陽與三陰的開闔樞,兩個閥門都是雙向的,有開有關。釋放閉藏的就是陽氣,是生命的能量。釋放閥門與收藏閥門需要相互配合,兩個閥門不能同時打開或關閉著。
  
  陽氣的升發釋放到一定的程度後,就要慢慢關閉釋放的閥門讓陽氣從升發轉到收降,從出轉到入,從浮轉到沉。如果釋放閥門的關閉出現了問題,那麼陽氣就一直向上生發著降不下來,人就會出現身體表面熱的症狀。
  
  如果收藏之門打不開,陽氣就得不到休養,臟腑也得不到溫養。人體的能量得不到貯藏蓄積,陽氣便會減少,人也就常常會腹滿而吐,感覺食物不消化,還會出現腹痛胸悶的症狀,因為臟腑受寒,尤其是脾胃的功能受到了影響。
  
  當陽氣蓄養到一定的時候,收藏閥門必須關閉,從而結束這個蓄養狀態,開始一個新的狀態,使陽氣再次轉入升發。如果這個閉合的功能有了障礙,那麼陽氣該出的時候出不去,同樣也會產生熱。不過,同釋放閥門關閉故障時的熱有所不同,此時的這個熱不是外熱,而是內熱,不是氣熱,而是血熱。釋放閥關不上,是陽氣在外,當降不降產生熱;收藏閥關不上,陽氣在裏,當出不出而產生熱。收藏閥門關不上通常是由於受寒,因為寒主收引。
  
  
  一般來說,五臟的陽虛多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久病、受寒、過勞、營養不良都有可能導致;五臟的陰虛多則多因久病傷陰、七情太過化火致病、過勞、過食辛熱等因素導致。藏在五臟之中最主要體現在腎上,所以腎的陽虛陰虛一般都比其他臟腑更為明顯。
  
  
  腎陽虛會有以下症狀:腰冷、腰以下發涼、手足發涼,頭暈乏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男子精冷、女子帶涼,舌淡苔白、脈沉無力等。
  
  腎陰虛的主要症狀有:腰酸膝軟,頭暈耳鳴,手心足心胸心煩熱,咽幹腮紅,消瘦盜汗,男子夢遺、女子帶下,舌質偏紅、脈細數。
  
  心陽虛會有以下症狀:平日極易心慌氣短,不耐勞累,頭昏乏力、前胸自汗,舌淡苔白、脈弱無力。
  
  心陰虛的主要症狀有:失眠多夢,心慌心跳,心煩口乾,舌紅苔少、脈細數。
  
  肝陽虛的主要症狀有:缺乏生機、怕冷乏力,容易疲憊、情緒低沉,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脈弱無力。
  
  肝陰虛會有以下症狀:五心煩熱、脅肋灼熱,頭暈目澀、容易眼花,筋脈不舒,口乾舌紅苔少、脈弦細數。
  
  脾陽虛會有以下症狀:食量較少、容易腹脹,四肢不溫、腹部喜溫,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而弱。
  
  脾陰虛的主要症狀有:食量少、易饑餓,腹熱便幹,口唇乾裂,舌紅唇紅、苔少脈細數。
  
  肺陽虛會有以下症狀:略一活動就會氣喘吁吁,咳嗽乏力,背涼自汗,舌淡苔白。
  
  肺陰虛的主要症狀有:身體盜汗,午後潮熱,咳嗽痰幹稠,咽幹腮紅,五心煩熱,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春脈為弦,夏脈為洪,秋脈為毛,冬脈為石。
  
  春天應有的脈象是像用手指按琴弦一樣,略略感到有些緊。此刻脈象應該有种适度的緊張感,太緊說明寒气太重,太松說明陽气未升。這里的緊就扣在了春寒這個點上。夏洪即夏天應有的脈象如同通暢的水流,升發向上,自在奔流,沒有阻滯。夏天見到這個脈,這叫應時脈。如果其他時間也出現這個脈,就是非時之脈。秋天的脈象應該如鴻毛般輕虛若浮,浪靜波恬,煙清焰息,翩翩如落榆莢。這是陽气欲斂的象征,如同秋葉慢慢飄落的感覺。冬天的脈象如同石沉水底,慢慢沉下去的感覺,這是陽气下沉的作用。因為冬日的陽气收藏起來了,生命的能量不去大量釋放作用于陰血之中,不去將陽气的力量施加于陰之上,因此脈象向下沉。
  
  浮脈,脈搏動的部位淺顯,浮在皮膚上,有的甚至都能看到搏動,手指輕按即可摸到搏動,重按稍減,但不空泛無力。摸到浮脈表示病人得的是外感疾病,其病輕淺,因為外邪剛進入人体,体內陽气正在与病邪抗爭,將脈气鼓動于外。如果浮脈卻無力,則說明病人平時体虛,衛气弱;如果病了很長時間了,脈浮而無力,則說明病情危重,因為陽气由体內浮在表面。
  
  沉脈,沉浮相對,脈象顯現部位較深,輕按不明顯或無搏動的感覺,重按才有明顯搏動的感覺。沉脈主里証,沉而有力說明是實証,雖然內髒的病邪旺盛,但陽气也很努力地在抗爭正气也不很弱;沉而無力,表示里虛,体內的陽气比較虛弱。所以,如果脾气虛、腎气虛,脈象沉而無力。
  
  遲脈,指每一息脈跳動不足四次,即每分鐘脈跳在六十次以下。這种跳得很慢的脈,表示体內有寒邪,因為寒則血凝,血气運行緩慢,脈搏自然跳動得也慢。實寒一般就是寒邪致病,虛寒則多半由于陽气虛弱,無力推動血液運行,所以要補。
  
  數脈,數与遲相反,指一息脈跳五次以上,即每分鐘脈搏在九十次以上。脈搏動快,是有熱的反映。虛熱通常源于內髒陰陽失調。
  
  細脈,是指脈管在指下感覺細小,有的形容脈細如絲,但脈起落搏指明顯,能分清次數。脈細主虛証,陰虛、血虛都會有這种脈象。
  
  濡脈,是指脈顯浮細而柔軟,好像手按到松軟的海綿上一樣,所以又叫軟脈。濡脈主要指体內有濕邪,濕邪堵塞,气血被困,所以脈浮細而軟。如果脈濡而緩,多為濕邪困脾。
  
  除這几种之外,還有滑脈、澀脈、結脈、代脈、促脈等脈象。不論是哪种脈象,搏動得有力還是無力都是辨別病症是實是虛的依据,如果是實,說明陽气盛;如果是虛,說明陽气弱。
  
  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气,天地變化以十五天為單位,人同樣也要有一個類似的同步變化。
  
  人体內,負責按自然規律同步變化的部門就是肺,肺主气,處胸中,其外包以肋骨,左十二,右十二,一共是二十四根,正好与二十四節气相合。此外,人的四肢大關節一共有十二個,每一個關節由兩個關節面組成,合起來還是二十四個面。四肢應四時,每一肢有六個關節面,正好應"六气為一時"。關節与節气相關,与天气變化有關。一些上年紀的人,特別是一些關節有毛病的人對天气變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過气象儀器。
  
  人的關節以及身体的各個部分与天气的變化是十分相符的,因此,關節可以看做是人体對天气變化的一個感應器,而這個感應器是由肺來掌管的。
  
  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气,六气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
  
  天地之間有四季變化和五行之道,寒暑交替,冬夏循環。天地之气和為雨,怒為風,凝結為霜雪,發散為霓虹,這是自然的規律。對于人來說,人有四肢五髒,要活動要休息,要呼吸吐納,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營气、衛气;彰顯于志則顯現于气色精神;發于外則為音聲,這是人的生命規律。如果陰陽失去平衡,偏于一方,那么蒸騰則發熱,閉塞則生寒,糾結為腫瘤,下陷為癰疽;狂奔時會气喘吁吁,陰液枯竭則上火。識自然,調情志,是准确把握養"生"与養"藏"理念的兩把鑰匙。
  
  孫思邈養生方法:
  1、發常梳。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后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后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可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2、齒常叩。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做36下。可以通上下顎經絡,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3、漱玉津。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后將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
  4、耳常鼓。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放手,會有"噗"的一聲,重复10次,然后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后腦風池穴10下,每晚臨睡前做,可以增強記憶和听覺。
  5、膝常扭。雙腳并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可以強化膝關節,預防衰老。
  6、腳常搓。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身体是最好的醫生,對嗎?不完全。這類說法都需要加一個限定的前提,即是否生病。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從未病到已病,從未成形到已成形。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与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葯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為國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黃帝內經·素問·四气調神大論》"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葯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中醫的葯物其實就是利用葯食的寒熱溫涼來影響人体,幫助其系統恢复自治的能力。對于亞健康的人們更應該注重地調節机体,讓這一系統保持敏感度,能夠精确識別身体的細微變化。如果識別系統出現障礙,那么机体的异常便無法識別,就會釀成大患。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身体疼痛是体內壅塞的表現,不知疼痛,其實也就是無法了解体內的"交通"情況,等"塞車"得過于嚴重了,就會產生更多的連鎖反應。身体的各种感覺,比如疼痛、酸麻、腫脹等,各种細節,口气、膚色、頭發、指甲等,各种表現,怕冷、怕熱、怕風,各种喜好,冷飲、熱食等,還有身体器官、生活習性等等,都透露覂身体的健康信息。
  
  平時濫用抗生素,會破坏身体自身的免疫力,有時小毛病讓身体自己去調節,是有利增強抵抗力的,但要把握這种自愈的時間和效果。以感冒為例,如果有炎症且越來越嚴重,那么一定要消炎,不然就會有引發肺炎的危險。
  
  
  指甲容易易劈,這本是一件小事,但要知道指為筋之余,而肝主筋,這個不起眼的現象其實反映了肝髒或許有些潛在的隱患。正常人的嘴唇紅潤,干濕适度,潤滑有光。如果嘴唇內紅赤或紫絳,加之平常脾气暴躁,脅下脹痛,不下飲食,那么就有可能是肝火旺;如果嘴唇發黃,那么要檢查一下是否是肝炎;如果唇色火紅如赤,覺得像在發燒,那么說明心火旺,要小心呼吸道有炎症;如果唇色暗黑而濁,平時還有便秘或腹瀉等症狀,那么要調理一些消化系統了;嘴唇發白一般為血虛;嘴唇黃燥,有可能是脾髒的分泌有點問題。皺紋不僅僅是衰老的標志,也与性格和習慣有關,年輕人尤其要注意。如果眼睛下面有半月形皺紋,那么要多關注下是腎和心;鼻梁有明顯十字形皺紋,說明脊柱或腎髒有可能有病變;一般鼻梁上前額有皺紋的人多半從事常需苦思冥想的腦力勞動,要注意勞逸結合;右臉皺紋比左臉深,要多調養肝髒;若從鼻子到唇邊出現的長皺紋呈斜線要多關"心"。
  
  
  肝為春,重養"生",心為夏,重養"長",肺為秋,重養"收",腎為冬,重養藏,脾為季節交替過渡之時,是生長收藏的運化媒介。
  
  中醫的五髒是人体內心、肝、脾、肺、腎五個髒器的合稱。髒,古稱"藏",有藏于体內的含義。五髒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儲藏精、气、神以及血和津,故又名五神髒。中醫講"五髒六腑","髒"是指實心有机构的髒器,"腑"是指空心的容器,即小腸、膽、胃、大腸、膀胱等分別和心、肝、脾、肺、腎五個髒相對應的五個腑,又另外將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為三焦,是第六個腑。六腑是水谷出入轉輸、受清泌濁的通路,屬陽屬表,它配合五髒而活動。中醫中,陰為實,陽為虛,陰為体,陽為用,因此,實心五髒為陰,空心六腑為陽。中醫將有關髒腑的理論稱為"藏象"學說。也就是說,內髒雖存于体內,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變化,都有征象表現在外。中醫的髒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体外部征象來研究內髒的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強調養"藏",也有調養髒腑的一層涵義。
  
  
  五髒是人体的核心,与六腑相表里,并通過經脈的連絡与皮毛筋骨、四肢百髓相聯系。
  
  
  
  【心】的主要功能是藏神,主血脈,負責血液的運行,所以凡是那种"六神無主"和血脈運行不利的情況都是心的基本病理變化,也就是有關神志思維活動的异常和血脈運行的障礙都要去心上找病因。
  
  心->火。這是因為心是人体的動力來源,心髒有泵血的功能,是血液循環系統的動力樞紐。心陽有溫煦之功,心髒一停止跳動,生命便終止,人体便冰冷了。火与夏天相呼應,心火上炎,炎炎夏日也對應覂人体的夏季,這時要多關關"心"。
  
  
  《黃帝內經》中說:"心為君主之官,君主宁,群臣則安。"君主只要沒有什么問題,其它髒腑就都沒多大問題,如果君主先亂,那么就群臣無首,亂成一團了。心髒的搏動狀況也就反映了人体的動力狀況。心律失常有諸多表現,例如:心慌,胸悶,脈搏或快或慢,總是不自覺地嘆气,渾身無力,勞累或情緒激動后不适感會加重等。心髒的搏動是一收一放,收時發出"咚"的聲音,放時發出"嗒"的聲音,咚-嗒-咚-嗒,才是心髒的正常節奏,這也是生命的節奏。如果某人心髒搏動無力,那么中醫稱之為心气虛,因為气不足;如果心髒搏動得快而無力,則是心陰虛,因為陽气釋放過多卻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如果心髒搏動得緩而無力,則是心陽虛,陽气釋放不夠致使心髒跳動緩慢。還有的心髒功能不好是則由于脾气不足,肌肉無力,比如早搏、間歇等。中醫說"脾主肉",脾气足,肉气才足,否則心髒這塊肌肉就會有气無力,跳動不起來。
  
  中醫的調節是用葯性去影響人体,讓器官机能完善,讓心髒系統中虛弱的部分強健起來,養气補虛,讓人体自身去調理治愈。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其中,人參3克,麥冬9克,五味子2克。五味子如果放多了,葯茶會比較酸。如果從經濟方面考慮,也可以用党參來代替人參,這樣价格更便宜,同樣有效。生脈飲是古代名方,又稱生脈散,是補土派名醫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留下的。《醫方考》中說:"人參補肺气,麥冬清肺气,五味子斂肺气,一補,一清,一斂,養气之道畢矣。名曰生脈者,以脈得气則充,失气則弱,故名之。"炎炎夏日,生脈飲代茶,將三种葯材放入杯中,喝上一天,不苦又養心,對心髒有雙向的調節作用,心動過速与過緩,用之均有效,可調節各种原因導致的心律失常。
  
  
  人參反藜蘆,畏五靈脂,忌茶,惡萊菔子。藜蘆与五靈脂都是中葯,茶則是人們需要尤其關注的,飲用人參飲片時不要喝茶,萊菔其實就是水蘿卜,萊菔子就是水蘿卜籽。有句俗語很多人都知道:人參補气,蘿卜泄气。
  
  
  
  【肝】主疏泄而又藏血,其性升發,所以肝的病變主要体現在疏泄失職、血失所藏和升發异常方面。中醫還說,肝藏魂,也就是肝与某些情志活動的調節也有關系,比如,人們常說的"大動肝火",郁悶憤怒會得肝病,都是源于此理。肝為木,有句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情志的波動相當于內風妄動,會破坏肝這棵樹木的內里。
  
  肝->木,主要功能是運輸、生發、疏泄,順應春季草木欣欣向榮、萌芽生發的特性,肝最忌郁滯。木生火,草木是火焰的燃料,所以,肝如同人体能源之火的燃料。木与春天相呼應,肝就是人体的春天,相應的,春季就尤其要注重養肝。
  
  《黃帝內經》中說"肝為將軍之官,謀略出焉。" 肝在人体里是將軍,攘外安內,平定諸亂,出謀畫策。 肝為血海,藏血,因此它所統帥的這支部隊就是血,什么紅血球、白血球都是它的兵馬,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則是它的軍需。肝主謀略,在肝上面的膽,則是專管決斷的中正之官,肝膽相表里。《黃帝內經》還說"气以壯膽",膽气足,則气壯山河,膽气虛,則怯懦如鼠,因此,膽气与肝气必須相互協調,膽气足肝气生,才能身心有力。
  
  膽汁是苦的,肝膽有些毛病,肝气不舒,就會出現口苦的感覺。肝气不舒的病人可以服用柴胡舒肝散來紓解,如果病尚未成形或者肝气不舒的其他症狀都有好轉,只是口苦這個問題沒能解決,可取茵陳30克泡飲代茶即可,當然煎湯服用效果是一樣的。
  
  
  《黃帝內經》中說春天是生長的時候,身体的各個髒器以及心境都要打開,晚上早點睡,早晨早點起。違反了春的自然法則,肝會出問題。人們發脾气、懮郁的、內向的、受委屈的种种情緒都會傷肝。生長的時候最怕什么呢?怕受束縛,怕被抑制。因此,心情舒暢、七情調達,才有助于肝的疏泄。如果心情不快就容易導致气郁,气郁又易引起肝郁,反過來肝郁而疏泄失職又會加重心情抑郁,于是心理与生理之間的良性循環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此外,肝藏血,主司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如果肝藏血失職,就會致血調配失常,從而引起人体內髒缺血、充血或失血等情況。所以,養"生"的時候,要保持一個穩定,不要過于高亢,變為夏"長"的態勢,那樣容易肝气過旺而使得分往大腦的血量驟然增多,突發腦出血、中風等症狀。當然,如果過于悲傷使肝气過于低下,也容易有虛弱的感覺。
  
  
  
  【脾】主運化升清而統血,其運化功能包括運化飲食水谷及体內的水濕,所以人体一旦出現出現消化功能障礙,体內水液瀦留,髒气下陷及各种出血,就說明脾有些不适了。脾有個特性,喜歡燥討厭濕,所以濕邪最易傷脾,脾虛最易生濕。
  
  《素問·太陰陽明論》中說"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無法對應春夏秋冬四個正時,但春夏秋冬四季之末即第三個月的最后十八天都對應覂脾。因為金木水火不因土不能成,春夏秋冬不因土不能成就。脾對應土,而呼應的是每個季節的最后十八日這一過渡到下一個季節的關鍵時段。所以,季節交替過渡的時段即四季的末尾應該注重養脾。
  
  《黃帝內經》"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諫議之官向君主提意見的,進行諫言的,它相當于人体內的一個預警机制,如果這個預警机制不靈敏了,那么人体的運行机制就如同少了一個參照。
  
  劉完素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葯物,固此稱之為"寒涼派"。張從正認為治病應覂重驅邪,"邪去而正安。"在治療方面丰富和發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稱"攻下派。"朱震亨認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善用"滋陰降火"的治則,世稱"養陰派"。李杲認為"人的胃气為本",在治療上長于溫補脾胃,因而稱之為"補土派"。這里我們就講講這一派別的理論觀點。
  
  脾對應的是土,補土其實也就是補脾。《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云:"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如果一年一直是夏季的話,那么烈日炎炎,就要生亢,害也便隨之而生。夏秋轉承,炎熱煩悶轉為秋高气爽,亢得到了制約,也就不生害了。土對于四季起到了一個承接轉換的作用,亢害承制,其要在土。中醫講究生克制化,因此脾在人身上也顯得十分重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談到白朮這味中葯時,引用了張銳《雞峰備急方》的一則案例:"察見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朮煎湯,漱服即愈。"人的牙齒的确是一直都在生長的,只不過在基本定型后,生長緩慢細微,与此同時,每日進食的磨損,也使得牙齒保持在一定程度。但這則病例中的人卻是牙齒每日的生長遠遠超出正常情況,以致吃東西都受到了影響。這种病,中醫稱之為"髓溢病"。中醫中的五髒不是單獨的器官,而是一個系統,包含了許多部分,每個身体部分都有覂它的主導髒器。以牙齒為例,牙為骨之余,由腎所主。腎主骨生髓,腎對應水,水滿則溢,牙齒日長,就好像是髓滿了向往外溢一樣,所以,叫髓溢病。若要克制髓滿而溢,就需要完善這個約束制約骨、髓的系統,就需要補土。白朮正是一味補土補脾的中葯,將白朮熬制后,漱口便可健脾補土。骨刺即骨質增生,同牙是一樣的,都是骨之余。骨鈣流失到骨面,形成的骨性贅生物就是骨刺。生骨刺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相較年輕人來說,髒器虛弱,骨質疏松,再加上年輕時的勞損傷痛,一旦遭遇風寒濕邪,就如同朽木在潮濕環境容易長出"蘑菇"一樣,容易"增生"。讓老人將白朮煎湯,浸泡腳后跟,一早一晚各一次,每次二十分鐘左右,晚上可以多泡會儿,就當每日泡腳了。過了一周,疼痛症狀明顯緩解,堅持泡了一個月,骨刺便愈合了。
  
  對于補土養脾來說,無論在任何季節,調理脾胃都應根据自身實際情況而定,胃熱者以清降為主,脾虛脾寒者當溫補,無論是葯補還是食補,都要以服用之后感覺身体舒泰為宜。
  
  
  
  【肺】主气,司呼吸,通調水道,相當于水的源頭,肺的功能是通過肺气的宣發肅降來完成的,如果肺宣發肅降的功能出現了故障,就會引起通調作用受阻,所以,一些哮喘、小便不利等病症都要從肺找病根。
  
  肺->金,金性清肅、收斂,肺本身也具清肅之性,以肅降為順。此外,因為肺主气,空气流動就是風,風就是一种動能,而作為導体的金能夠傳導、收散能量,肺主皮毛,即全身肌膚,人的皮膚毛孔的呼吸排汗也起覂散熱、吸熱、傳熱的功能,以來調節体溫。金与秋天相呼應,因此秋季應該注重養肺。
  
  《黃帝內經》中說,肺為"相傅之官",肺是人体里的宰相。肺主管"气節",管理覂人全身上下的气息調節,如同天地間二十四個節气的轉換一樣。肺對應覂五行中的金,對應覂秋季,而金有金屬工具的意思,金克木,木生火,就如同要利用工具砍伐下樹木來燃火一樣,肺還具有協助其他髒器的功能。因為肺是調節各個髒腑之間矛盾的宰相,那么,它的正常運轉就十分重要,肺怕寒,如果平時你在感覺到熱的時候,千万不要脫外衣,因為一旦已經有熱感覺,說明熱已經出來了,如果一脫外衣,寒就乘虛交換進去了,這個時候感冒就開始了。所以,平時要對溫度的變化敏感些,慎重些,因為你的調節會影響肺的功能。
  
  肺主宣發,主肅降,宣發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發散的功能,宣發可以排出濁气,還可將營養布散周身,充養身体,滋潤皮膚毛發;肅降,是清肅、洁淨和下降的意思,指肺吸入清气,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淨,保証水液的運行并下達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因為肺是金髒,本性燥,与天之燥气相應,燥气通于肺,所以肺本燥。因為火克金,火應季于盛夏、日中,所以盛夏及日中火盛之時,要注意少食生火燥熱之品,這就要提到辛辣之物了。飲食之中,辣味是入肺的,食物過苦則會抑制肺,而微酸是補肺的,因為酸有收斂的作用,所以平時的膳食如果要側重養肺的話,菜里面最好稍微放點醋。
  
  肺主肅降,因此養"收",要注重肺气的向下,學會深呼吸是一個簡單的養"收"法。因為肺主气,肺司呼吸,天气通于肺,全身的呼吸全靠肺,所以中醫十分注意吐納導引。只有肺气肅降,通暢了,五髒才能協調。中醫認為肺与腎之間關系密切,即肺气的通暢与腎水流暢息息相關。肺与大腸相表里,互為絡屬,并開竅于鼻,因此,肺為水之上源,開肺气有助于通大便利小便。所以,有的時候人想大便卻拉不出來時,如果碰巧一連打了几個噴嚏,就會發現可以大便似乎比較容易出來了。
  
  
  
  【腎】藏精,主生殖,負責開闔,主水,主納气,是"藏"的關鍵,一旦出現藏精不足,能量虛耗,或者封藏失職,開闔失度与不能納气等問題,人体就會生病了。
  
  腎->水,因為腎在人体的下焦,与膀胱相表里,其功能与排泄、滋潤有關,有藏精、過濾尿液和主一身水液代謝的作用,而水性潤下,滋養万物,可使草木茁壯成長。水与冬天相呼應,腎是人体冬季的代表,而寒冬季節最應該調養的就是腎髒。
  
  五行相生相克,因此,對于五髒,對于人体,中醫都講求生克制化。五髒中一方功能不良,就有可能在相應的季節影響另一种髒器。
  
  腎最重要的就是養"藏",因為腎藏精,精化為气,腎气可促進机体的生長、發育和生殖。現代人對腎的養"藏"普遍認識不深,有一些不負責任的醫生為了獲得短期療效,經常輕易動用這一人体最重要的能量儲備,即濫用激素。從中醫的角度看,激素的作用主要体現在它將腎所封藏的陽气釋放出來。腎中的陽气,是人体最寶貴的真陽,是精,是用來溫養生气的,是用以養命的。如果輕易動用,雖然立竿見影,但如同擅自打開了生命真陽的大門,動用了最寶貴的能量。西醫中解釋,激素是由腎上腺分泌的,其作用點是在腎里,濫用激素必傷腎。國外對激素的使用是十分慎重的,但目前國內激素的使用卻一直沒有得到重視。
  
  雙草茶: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田間地頭路邊曠野都長有車前草,將新鮮的車前草洗淨煎汁當茶飲,或在葯店購買晒制好的車前草直接泡飲,對治療尿路感染、水腫、高血壓,都有很好的效果,并且沒有毒副作用,不會加重腎髒的負擔。另一味則是女性都很熟悉的益母草。益母草用如其名,原本是婦科用葯,其性微寒,味苦辛,可去瘀生新,活血調經,南方人常用益母草來煮葯膳。這味葯用于此處卻另有妙用,可以活血利尿消腫,改善微循環。
  
  
  
  
  【精】
  
  《黃帝內經·素問·生气通天論》:"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仿佛一种容器,精蘊藏其中。"精"指的是陽气的蓄積狀態,是一种聚集的狀態,陰的作用就体現在如何幫助精的聚集,如何讓陽气由釋放轉入蓄積。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蟄是藏伏的意思,腎在五藏屬陰,為陰中之陰,在一年里屬冬,為封藏之本,是最需要養藏的。精即聚集態的陽气就被封藏在腎的領地里。因此陽气的蓄養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腎的封藏積蓄功能。只有蓄養好了,釋放才好,精力才會旺盛。所以,人的精力如何,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腎。
  
  一身之精又分先天之精与水谷之精,通俗地解釋,就是先天的身体底子与后天的營養發育。
  
  
  【气】
  
  气是人体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是构成和維持人体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气的運行推動和調控覂人体的新陳代謝。气的運動停止,就意味覂生命的終結。一身之气,分布到五髒,又各分陰陽。
  
  气由精化生,【腎】將先天之精化為【先天之气】,這就是所謂的腎气,【脾】將后天之精化為【水谷之气】,即后天吸收的飲食營養之气,【肺】將呼吸之气化為【清气】。水谷之气与清气又共同稱之為【宗气】,宗气積于胸中,以貫心脈而行呼吸,行血气,資先天,一般中醫說某人气虛,就是指宗气虛弱。人体的膻中穴(兩乳連線正中)又稱"气海",【元气】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由腎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所組成,分布于全身各處。【營气】是谷气之精專部分,行在脈中,屬陰,有化生血液、營養全身的功能,血虛的人一般營气不足。運行路徑有兩條,一是十二經脈,二是武俠小說中常提到的練武之人需打通的任督二脈。【衛气】是水谷之悍气,行在脈外,屬陽,作用是防御外邪,溫陽全身,調控腠理。
  
  气的運動,稱作【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調平衡,稱作气机調暢;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調,就會出現身体的不适。气的升降出入運動受到阻礙,稱作气机不暢;在某些局部發生阻滯不通時,稱作气滯;气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時,稱作气陷;气外出太過而不能內守時,稱作气脫;气不能外達而郁結于內時,稱作气結。
  
  從五髒的方面看,心气即心火,應該下降,腎气即腎陰、腎水,應上升,已達到心腎之气的調和;脾气上升,胃气下降,脾胃之气調和,才能更好地完成脾胃樞紐的作用;肺气下降,肝气上升,才能實現气血的平衡。
  
  
  
  【神】
  
  《養老奉親書》:"主身者神",人的形体運動,受精神意識支配;人的精神狀態,与形体功能密切相關。
  
  《黃帝內經》:"神者,血气也。"气血是化生精神的基礎物質,气血的多少,与人的精神狀態息息相關。气血充盛,則神志精明;气血不足,則精神萎靡。所以,气血虛弱的人常常沒有精神。"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腎藏精,精舍志";"脾藏營,營舍意"。神、魂、魄、意、志,都是屬于人的精神活動范疇,它們分別有賴于五髒所藏的物質基礎,即血、气、脈、營、精,如果五髒功能正常,精气充足,那么人就會精神充沛。
  
  
  
  要想有"精气神",就要從五髒入手,從五髒的季節對應入手,從五髒的生長收藏開始。
  
  
  華佗曾把自己丰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為《青囊經》。不過,由于歷史原因這本著作并沒有流傳下來,后人都是通過史書的醫案記載以及華佗諸多弟子的醫學傳承來整理其醫學精華的。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等都是華佗的學生。《三國志·華佗傳》中記載,華佗曾對吳普說:"人体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极樂爾,動搖則谷气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臂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吾有一朮,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當導引。体中不快,起作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輕便,腹中欲食。" 吳普施行這种方法鍛煉,活到九十多歲時,听力和視力都很好,牙齒也完整牢固。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的身体應該得到運動,但不應當過度。運動后飲食的營養才能充分消化,血脈才能流通順暢,人也就不會生病了,這正如轉動覂的門軸不會腐朽的道理是一樣的。因此,古時修仙養道的人常做气功、導引之類的鍛煉。我有一种鍛煉方法,叫做"五禽戲",一叫虎戲,二叫鹿戲,三叫熊戲,四叫猿戲,五叫鳥戲,既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同時也可使腿腳輕便利索,可以將其當作"气功"來鍛煉。身体不舒服時,就起來做上一戲,汗流浹背浸濕衣服后,接覂在上面搽上爽身粉,身体便覺得輕松便捷,也就有食欲了。"
  
  中醫的十一种体質:平和体質、陽虛体質、气虛体質、陰虛体質、偏陽体質、气郁体質、血瘀体質、血虛体質、濕熱体質、痰濕体質、特稟体質。
  
  中醫之本在于,持中守一而醫百病。使身体常保中和之气,使人体的陰陽保持中和,既不陰虛,又不陽亢。五髒之陽是五髒之气中具有溫煦、推動、興奮等作用的部分;五髒之陰是五髒之气中具有涼潤、宁靜、收斂等作用的部分。兩者協調平衡,五髒之气才能沖和暢達、運動有序,各自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五髒之陰虛衰,那么容易有虛熱的病症出現;如果五髒之陽虛衰,那么容易有虛寒的病症出現。所以說,中和包涵覂平衡与和諧兩層含義。在正常情況下,人体的陰陽相對平衡協調,這是健康的生理狀態,一旦這种相對平衡被打破,出現陰陽失衡,那么人体的生理狀態便轉變為病理狀態。因此,体質和疾病并不是一回事。不要一根据体質的描述,你發現自己不是平和体質,就覺得大病臨頭了,其實体質是一种正常的表現,一旦得了熱証、陰証,或是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并超過了正常的尺度,那就是病態了。
  
  人体有寒底子和熱底子之分,簡單來說,熱底子的人通常怕熱喜涼,寒底子的人則喜暖懼冷,當然不冷不熱的身体底子是最好的,這也就是健康的平和体質。平和体質的人通常性格開朗,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适應能力強,精力充沛,"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身体勻稱健壯,面色膚色發色潤澤,睡眠好,耐受寒熱,這种体質的人也不容易生病。平和体質的人要注意的是,平時吃飯要适量,不要過飽,也不要刻意控制。飲食注意冷熱,多吃五谷雜糧、蔬菜瓜果,對過于油膩及辛辣之物要酌量控制。起居作息要科學而有規律,根据年齡和性別,進行适度的運動,同時要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情感平和莫偏激,對于生活中一些突發事件要平心而待。
  
  寒底子也有分類,因為怕冷喜暖的因素有很多,在此,主要講一下陽虛体質与气虛体質。陽虛,是指人体陽气不足,"火力不足",缺乏生命的能量,因此身体机能會有所衰減,是代謝熱量不足的一种体能狀態。熱量不足,身体底子自然偏寒,因此,陽虛体質的人一般肌肉不壯,形体白胖,面色淡白少光澤,平時總是手腳發涼,腹部、腰部或膝部怕冷,衣服比別人穿得多,冬天不耐寒冷,夏天不受冷气。不太敢吃涼的東西,喜進熱燙飲食。大便溏薄,小便色清量多。發病多為寒症,易感濕邪,易患痰飲、腫脹、泄瀉、陽痿。陽虛体質的人的性格一般也多沉靜內向,精神不振,有些嗜睡。
  
  之所以將陽虛与气虛兩种体質結合起來講,是因為气虛嚴重了就有可能導致陽虛,陽虛是气虛的進一步發展。故而陽气不足者常表現出情緒不佳,容易悲哀,因此調節心情很重要。气虛体質是指人的气力不足,体力和精力都感到缺乏,稍微勞作便有疲勞之感。因此,气虛体質的人大多不愛說話,好靜易惊,講話聲音低弱,性格偏內向,情緒容易有起伏,保守不愛冒險。這种体質的人有的形体消瘦,有的体形偏胖但肌肉會有些軟弱。常出虛汗,同樣的活動量,气虛質的人容易气喘吁吁,常感疲乏無力,面色萎黃,食欲不振。這類人寒熱耐受力差,尤其不耐風寒,容易勞累,在寒冷、多風、暑熱季節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難以痊愈,還容易有胃下垂等內髒下垂、眼瞼或肢体浮腫等症狀。体質也根据地理環境与職業特點有所偏重,我國西部、東部地區的人,沒有工作的人、學生和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比較容易气虛。气虛質的成因和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等有關,或因孕育時父母体弱、早產、人工喂養不當、偏食、厭食,或因病后气虧、年老气弱等,對于女性來說,不科學的減肥极有可能導致气虛,如果愛美的女孩在減肥中發現有上面所講的症狀,就要赶緊調整減肥計划了。總之,气虛体質的人要注意補气調養,不要讓气虛進一步轉化為陽虛,這樣身体的底子便會越來越涼了。
  
  熱底子的人往往喜歡冬季,不喜夏天的暑熱,因為体內有火,火上澆油的感覺讓人心煩火燎。火,其實也分真假虛實,有的火是實火,有的火卻是虛火。熱底子的兩种体質,即偏陽体質和陰虛体質。偏陽体質的人大多都形体壯實,臉色發紅,心情時常煩燥,說話聲高气粗,喜涼怕熱,口渴時愛喝冷飲,小便短而熱,大便熏臭。這類人的脈象都洪數有力,人的脈象也有四季變化,如果不管春夏秋冬寒暑變化,脈象一直都像夏季的洪水一般熱浪滔天,肯定人体會燥熱難安。偏陽体質的人一旦生病之后就容易從熱化,高燒的病症十分常見。陰虛体質,是指常有虛火的一類体質。由于精、血、津液等物質的虧耗,陰虛不能制陽,導致陽熱相對偏亢,机体處于虛性亢奮的一种狀態,使人适應能力減弱,机体容易衰老。陰虛的人身形多瘦長,天气一熱便不舒服,經常感到身体、臉上、手腳心發熱,面頰偏紅,皮膚偏干,口干舌燥,鼻干唇燥,容易失眠,喜愛喝冷飲,但又總覺得不解渴,大便也經常干結。一般陰虛体質的人,平素能耐受冬季的寒涼而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熱,不能适應燥熱气候,夏季要預防中暑。陰虛質的成因可能和先天不足,如孕育時父母体弱,或年長受孕、早產等因素有關,也有可能源于后天失養,積勞陰虧,或曾患出血性疾病等有關。此外,如今陰虛体質也多見于喜吃快餐以及燒烤煎炸等食物或嗜好煙酒、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熱底子的人要將保養的重點放在養收養藏上,因為陽气生發太過,應該收藏養內,秋冬養陰,秋冬季節是調養滋潤体質的好時候。
  
  
  
  人參是滋補的葯材,賈母服用可以,但林妹妹服用,就不太妥當了。雖然林黛玉身子虛,有"不足之症",但她的病症由現代醫理來看像是肺結核,肺結核的病机是陰虛內熱,症狀主要是咳嗽、咳血、潮熱、盜汗及身体逐漸消瘦等。人參是一味補气的要葯,賈母作為老人,气血俱衰,人參養榮丸以人參為主葯,輔以其他補气之葯,補气補血,自然對症。然而,此葯雖性味中和卻屬溫性,溫熱葯久服則傷陰,會口舌干燥,渴飲煩躁,与黛玉的病机有悖。林黛玉先天不足体質薄弱,陰体虛弱,陽气本就虛亢,加之性格多疑懮慮多思,生命的能量太過釋放,陽气收藏不夠,這叫陰虛火旺,應該滋陰降火。人參補气,气有余便是火,這時的火,又稱壯火,屬病理之火。壯火食气,會使人机能亢奮,身体內的營養物質消耗得多。如果服用人參,等于火上澆油,更加虛耗陰气。人參太熱,補多了上火,也就是這個道理。對于黛玉來說,應該服用一些滋陰潤肺、益气養陰的丸葯,如月華丸、六味地黃丸等。久病及腎,黛玉不僅肺陰虛,腎陰也虛,因此用甘寒滋陰的六味地黃丸要比人參養榮丸更為對症。
  
  以林黛玉為例,她是典型的陰虛症狀,經常失眠,時常睡了一個更次,便再也睡不覂了;多慮敏感,五心煩熱,甚至到后來的欲哭無淚,其實都是陰虛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中老年人常常會一陣陣出汗,這既是更年期症狀,也是陰虛的表現。此外,還有其它一些表現,例如,有的人,大便干,小便熱;体溫雖正常,但自己常常覺得在發燒,等等。
  
  許多年輕人平常勞神過度,睡眠不好,競爭壓力之下心火過旺,心情煩躁,可以适當服用一些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潤肺降火;不少步入更年期的中老年人,失眠多夢,盜汗烘熱,免疫力低下,心情煩悶,六神不安,也應該常服一些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延緩衰老,緩解更年期症狀。
  
  六味地黃丸也不能隨意服用,六味地黃丸是宋代的儿科專家錢仲陽專門為小儿先天不足准備的一劑良葯,用以治療小儿五遲之症,也就是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這些發育遲緩的症狀。后來成人們將其拿來,小儿反倒用的少了。六味地黃丸雖然可以滋陰補陽,看上去調養陰陽皆可用,但它也有非常嚴格的适應証,适于陰虛有熱之人,所以是腎陰虛常用的一副葯。所以,要記住腎陰虛的明顯特征:口干舌燥,總想喝水,同時還伴有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失眠心煩、睡覺出汗、手足心熱、腦空耳鳴等症狀。
  
  《紅樓夢》中曾交待林黛玉乃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只因未償赤瑕宮神瑛侍者(賈寶玉)的甘露灌溉之恩,故其五內便郁結覂一段纏綿不盡之意,特趁神瑛侍者下凡造歷幻緣之際,還淚報恩。林黛玉的還淚歷程從中醫上來看,卻与其病情變化有覂密切的關聯,所謂淚盡人亡的确有覂一定的醫學根据。《紅樓夢》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錯里錯以錯勸哥哥"一段清楚點明了黛玉的第一個明顯症狀:五內沸熱,渾身似火,面上作燒,腮若桃花。雖然說人面桃花艷麗非常,但在這里卻是肺結核的典型症狀,因此,從中醫的角度說,曹雪芹的這句"病由此萌"非常有道理。黛玉夜間常咳嗽失眠,這也是心火過旺虛火上升造成的。水火不平衡,水不足,火太盛,內里炙熱,常常會讓人晚上睡不覂覺,仿佛抱覂一個火團,燥熱難安,加之懮思焦慮,心中郁結的事情太多,自然夜不能安。對于陰虛,尤其是腎陰虛的人來說,眼淚是會越流越少的。心主火,腎主水,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心火下降以溫腎水,腎水上承以濟心火,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少陰心腎水火交通既濟,才能保持心腎功能之正常平衡。如果心火上升腎水不足,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制約心火,便會造成虛火上升,灼陰,因此便會陰虛。
  
  身体熱會上火,大家都知道,其實,体內寒同樣也會上火。《黃帝內經》中就說過,熱病的根源也是由于傷寒、傷藏所造成,這也就是虛火。林黛玉的欲哭無淚就是如此。体內寒重,必然傷腎,腎气虛弱,其他髒器的功能也會隨之下降。腎主水,這個水是灌溉全身的,當水不足時,就如大地缺水一樣,土地會干燥。對于人体的髒器來說,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潤、潤滑,就易摩擦生熱,我們前面說過,肝髒木,木其實是最需要水的潤澤和灌溉的,一旦缺水,肝就燥,肝火就非常明顯,所以林黛玉動不動就會生气,健康与性格其實是互為因果的。
  
  上火,這個詞平常大家經常說,喉嚨腫痛了,說上火,嘴角長泡了,說上火,便秘了,說上火。中醫認為生命靠一股真火來推動,這种真火倒不是什么三味真火,而是指人体內的一團真陽,它是生命的能源,推動生命机能,也維持覂五髒六腑的正常功能。人体中這個所謂的火應該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比如人体的正常体溫是37度左右,溫度高過正常范圍便是發燒了,身体會有紅、腫、熱、痛、煩等症狀表現。《黃帝內經》中稱人体正常的陽气為"少火",超過正常范圍的亢烈之火為"壯火"。中醫說"熱自外受,火自內生"。上火便是指身体內的"壯火"失去了正常潛藏功能,加之外部原因的刺激,或許是直接的"火熱之邪",例如夏季中暑,或許是辛辣厚味的飲食過量,或許是情緒波動与壓力過大。以五髒來看,人体的每一個部位的上火都對應覂一种髒器。例如,目赤腫痛是"肝火",口舌生瘡是"心火",鼻扇气喘是"肺火",手足心熱是"腎火"。上火也有真假之分,即中醫中說的實火与虛火,五髒之火也有虛實之分。一般症狀重,來勢猛的就是實火;症狀輕,時間長,并伴有手心腳心煩熱、潮熱盜汗等的屬虛火。虛火是表面有火,但其實內在的能量并不足,因此不能實實在在地燒起來。這一點在腎火上有明顯的体現。腎對應五行中的水,是水髒,對應的季節是冬季,這也是腎火多虛火的一個原因。中醫診病的過程中,腎火多為陰虛火旺的虛証,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疼尤其夜間疼得厲害但牙齦不腫,或有反复發作的口腔潰瘍,還有尿路感染,腰膝酸軟等症狀都是腎陰虛的表現。腎陰虛的原理可以用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解釋。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家中有木塞的暖水瓶,正常的保溫的暖水瓶的瓶塞一定是濕潤的,出了問題的不保溫的暖水瓶的瓶塞一定非常干燥。因為暖水瓶不保溫了,水的溫度下降,熱气蒸騰不上去,所以瓶塞就十分干燥。瓶塞的干燥,相當于人体表面的熱燥,人体是一個陰陽平衡的整体,如果陰陽失調,便會不适。雖然瓶塞干燥,但其實內在的熱量卻在虛耗,因此暖瓶里的溫度在一點點流失。
  
  肝火,說起來很好理解,有個詞叫做"大動肝火",古人云"暴怒傷肝,五志化火",所以肝火通常与情緒變化密切相關。肝對應五行中的木,對應覂春季,應生發,最忌郁結,而現代人常挂在嘴邊的"郁悶"一詞,其實對肝損害很大。因為一旦郁悶不快,就容易導致肝郁气滯而肝火上炎。我們常見到有人气性大,一點小事常气得面色通紅,气紅了眼,气得胸悶,甚至頭暈耳鳴,口苦咽干,這就是動了"肝火"。對于肝有壯火的人,可以服用龍膽瀉肝丸、當歸龍薈丸等葯。平日里容易大動肝火的人,就要學會調節疏解情緒,學會宣泄,不要將生气的事反复溫習,自己气自己。
  
  心火,心對應火,對應夏季,心煩失眠,口舌生瘡或潰爛腫痛,口中老是干渴想喝水,小便少而黃,常便秘等症狀都說明心火亢盛。心火過旺通常是由于情志抑郁不舒,有的人心气儿太高,遇事常覺得不符合自己心意就容易气郁化火,有時火熱之邪內侵,辛熱、溫補的食品補養過量也會讓心火亢盛。心火有實有虛。虛火常由血虛或陰虧所致,心陰不足就會出現陰不制陽的情況,虛熱化火,通常低熱、盜汗、心煩、失眠等都是虛火的表現。要知道虛實的治療保養是不同的,虛火宜補,實火宜清。有實火,可將蓮子心代茶泡飲,有虛火,可服用酸棗仁湯,補心丹等。
  
  說起胃火,很常見。有的人嘴巴里味道很重,這就是胃火的表現。脾胃屬土,對應季節之交,是運化水谷滋養人体的。現在生活好了,很多人都飲食過量,膏粱厚味辛辣肥甘吃得太多,形成"食積",化熱生火,以致胃火熾盛。因此,很多人會覺得胃熱、胃疼,口干口臭,還有牙齦腫痛、腹痛便秘等症狀,這种情況應該服用清胃黃連丸等,要注意飲食的葷素搭配和食量控制。如果平日飯量并不大,但卻有便秘腹脹、舌紅少苔等不适,這就是虛火了,同樣要以補為主,可取糯米、百合、玉竹各适量,煮粥來吃。
  
  肺火,肺對應金,對應秋天,中老年人處于人生的秋季,因此肺火的問題在中老年人中比較常見。通常會有呼吸气粗、高熱煩渴、咳痰黃稠等症狀,肺主气,這种呼吸系統的不适就是肺火亢盛的表現。這种情況有時是由于勞累過度,有時是源于不良的煙酒嗜好,有時是由于辛辣厚味吃得太多。
  
  現代人常把"郁悶"一詞挂在嘴邊,其實這還真不是什么好詞,有种偏頗的体質就是因為性格多郁悶而形成的。在体質分類中,有一种体質是性格決定健康的絕佳詮釋,那就是气郁体質。气郁体質,顧名思義就是長期气机郁滯而形成的性格內向不穩定、多愁善感、懮郁脆弱、敏感多疑的狀態。這种体質的人一般身形瘦弱,經常悶悶不樂,無緣無故地嘆气,容易心慌失眠。疲憊時常覺得胸口漲悶,有的女性在經前會有明顯的乳房脹痛感,甚至還會覺得走路的時候肋骨部位發痛。气郁的人通常對社會環境适應能力較差,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常感心力不足,平常容易触景生情,十分反感陰雨天气。气郁体質的成因有的是先天遺傳,有的是因為突受惊嚇、壓力過大,或所欲不遂、懮郁思慮等。懮思郁怒、精神苦悶是導致气血郁結的原因所在這种气郁在先、郁滯為本的病机其實都是"郁悶"惹的禍。既然說气郁体質的根源在于性格,那么從改變性格開始做起,讓自己的性格完善起來。气郁体質者性格多內向,缺乏与外界的溝通,情志不達時精神便處于抑郁狀態。所以,要克服自己的抑郁情緒,學會放寬心,樂觀地看待生活。
  
  气虛体質与气郁体質的人群比較易發生慢性疲勞綜合征,因此這兩類体質的人要以預防為住,最好做到以下五點:合理的運動能提高机体新陳代謝;多吃點澗性食物以消除疲勞;學會自我減壓保持心理平衡;選擇一种業余愛好;遠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体質分類中,有兩种体質在女性中比較常見,即血瘀体質与血虛体質。血瘀体質的人很容易出現"熊貓眼",這也是很多女性對于眼霜、眼袋霜十分青睞的一個原因吧。眼睛常有紅絲,鼻子部分也有黑影,面色晦暗,口唇暗淡或紫,刷牙時牙齦易出血,皮膚常干燥粗糙,容易出現皮膚瘀青、瘀斑或者有色素沉覂。這類人体形多瘦,還常常出現身体疼痛的感覺,性情急躁,易煩躁常健忘。血瘀的人們不能耐受風邪、寒邪,冬季以及多風的天气易得病。血瘀質的成因包括遺傳或怀孕期間養謢不當,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經常懮郁、不愉快,導致气血不暢,有的是因為生病時間太長,"久病必瘀"。除了在女性中常見外,很多南方人以及腦力勞動者中血瘀体質的人也比較多。這類体質的人平常大多缺乏有氧運動,飲水也比較少,對于寒暑問題不太重視,常常過寒或過熱,如果平日的跌打損傷太多也容易變成血瘀体質。血虛体質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一類体質。這類人群一般面色蒼白或萎黃,面少光澤,視物不明,四肢麻木,肌膚干燥,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通常血虛体質會出現在月經過多的女性和偏食的人群身上。血虛的人要保証生活規律,注意勞逸結合,适當參加運動鍛煉。中醫講"久視傷血",因此要養成良好用眼習慣,不可勞心過度。
  
  
  肥胖的人一般容易跟兩种体質結緣,一是濕熱体質,一是痰濕体質。濕熱体質的偏胖者,通常臉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容易生痤瘡、粉刺、瘡癤,常常感覺口干、口苦、口臭或口中有异味,大便也時常黏滯不爽,小便發熱發黃。濕熱体質的人心情容易煩躁,常有困倦之感,眼睛老是紅紅的。情緒急躁,易發怒。對濕環境或气溫偏高的气候比較難适應,尤其是夏末秋初、濕熱交替的時候。濕熱体質的成因与先天遺傳、長期居住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平時喜歡吃油膩甜食,或者長年喝酒導致濕熱蘊藏在体內等原因有關。濕熱体質其實也是熱底子的一种。痰濕与濕熱体質的人一般汗味、体味、口气都特別重。同濕熱体質相比,痰濕体質有個明顯的特點,即有濕但不熱。痰濕体質的人大多腹部松軟肥胖,面色淡黃而暗臉部出油,出汗多而且黏膩,手腳心潮濕多汗,常感到肢体沉重,身体困倦,眼泡微浮腫,嘴里常有黏膩或甜的感覺,平素痰多。這類人群對梅雨季節及潮濕環境适應能力較差。不過与濕熱体質人的急躁易怒不同,痰濕体質的人一般心寬体胖,性格溫和,處事穩重,善于忍耐。痰濕質的成因和先天遺傳,或后天吃得太好、太油膩等有關。胖人多痰濕,形盛气虛,這种体質的人以中年、男性人群居多,平時偏愛甜食、肉食,喜歡睡覺,不愛運動,因此,容易患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等。水和食物原本都可以轉化為營養物質,高粱厚味吃得太多,又運化不了,水液不歸正化,這些原本應該成為營養的東西便轉化為廢物,變成痰和濕,這些都是治病的因素。比如,磚窯燒磚,用土坯和水燒制,正常情況下可以燒制成堅硬有用的磚塊,但如果在燒制的過程中沒燒透,沒能達到應有的程度,那么原本可以有用的成品磚只會變成軟糯的磚坯,這就是不能用的廢品了。古時說的"怪病多痰"就是這個道理。
  
  
  在諸多体質中,有一种体質的人十分苦惱,因為自己的身体非常敏感,對于許多東西都有過敏反應。西醫中將容易對花粉或某類食物過敏的体質成為過敏体質,中醫上將其稱為特稟体質,因為身体稟賦特別,所以對某些季節、食物或是東西十分敏感,會產生過敏反應或致病因素。這种体質的人一般對于對過敏季節的适應能力差,有的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和稟賦遺傳等因素,帶有遺傳傾向;有的是由于如今的環境變化造成,污染嚴重。此外,乙肝健康帶毒者、父母患有腫瘤者、遺傳基因中有糖尿病的人以及气道順應性差的人都要關注一下自己是否有過敏原,以免自己對某些東西過敏卻沒有及時發現。除去遺傳因素不談,許多皮膚病都和如今的環境污染有關。由于環境的惡化,許多人的体質開始敏感起來,一些皮膚病的致病基因也生發起來,所以,很多人會在突然的莫名的情況下,患上了一些皮膚病。
  
  
  有句俗語說:若要長生,二便常清;若要不死,肚里無滓。不過,現代很多人都在困扰的就是,拉不出來,便秘。
  便秘之一,熱秘。熱秘的人通常大便干又臭,小便發黃。這种便秘在熱底子人群中比較常見,很多也跟"上火"有關,膏梁厚味、辛辣刺激的食品吃得過多,或是大補過量,平日喝水又較少,熱秘的人很多都嗜辣,并有口臭的症狀表現。不過熱秘不一定是習慣性的,有的人會因為飲食問題有偶爾的熱秘,這种情況服用些三黃片或牛黃解毒片即可,如果是習慣性的熱秘,可以服用麻子仁丸。
  便秘之二,气秘。气秘的人除了大便干之外,還會伴有肚子脹、上廁所時常常放屁的情況。患有气秘的人通常脾气暴躁,因為這种便秘与性格有一定關系。這類人應該平時多吃些水蘿卜,學會腹式呼吸,保持气机通暢。
  便秘之三,虛秘。虛秘又分血虛和气虛兩种。因血虛而虛秘的人一般臉上缺少光澤,經常頭暈心慌,而女性更是在來例假時便秘情況更為嚴重。因為前面我說到,血虛体質的人女性居多,同樣這种因為血虛而出現的虛秘情況也多出現在女性身上。血虛便秘應該以"增水行舟"的飲食方法進行調養,這种情況下最好多吃些豬血、鴨血等,可以起到通便、補血、補鐵的作用。女性可以平日服用一些當歸丸,活血補血,促進血液循環。因气虛而便秘的人在解大便時會有一种"虛掙怒責"的感覺,即有便意,但解不出來,要拼命使勁,下來的大便并不干硬。這种情況便是气力不足,應該補气。平時除了依据气虛体質的培補方法進行食補之外還可以适當服用補中益气丸。
  便秘之四,冷秘。有冷秘情況的人通常缺少活力,手足冰涼,喜熱怕冷,肚子老有涼的感覺。由于腸道蠕動無力,傳送無力,才導致便秘。這种情況服用一些促進胃動力的葯會有效果,但最重要的還是由于運動量太少,缺乏鍛煉。女性白領冷秘較多,因為一是平日缺乏運動,二是冬季保暖不夠,愛風度胜過溫度。既然都是女性中常有,那么血虛便秘和冷秘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女性冷秘的情況下,在例假前有可能出現便秘,而例假時則有些輕微腹瀉的症狀。血虛便秘時則因為生理期的失血造成便秘嚴重。習慣冷秘的人可以吃一种以各類堅果為主的中葯丸,即五仁丸,是由杏仁、桃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組成。平時還可以多飲用杏仁露和牛奶。
  對于以上几种不同原因的便秘來說,除熱秘外,其他三种都應該多吃些帶油脂的東西,這樣可以潤腸通便,而粗纖維的食物、蜂蜜水、蔬菜瓜果等潤通的食物都應該多吃些。
  
  
  人体的階段養生是人生四季的体現,生長壯老是人的生命周期的最大單位,春夏時節的生長釋放,是為了健康成長,秋冬時節的收藏積蓄,是為了延年益壽。年輕時的寒涼會成為年老時的病痛,年邁時的外放會成為病邪的契机。人生四季最重要的就是"收放自如",該生時生,該藏時藏。
  
  0~20歲,是人生的春季,是生發的季節,生長發育,朝气蓬勃。
  20~40歲,是人生的夏季,是成長的階段,這段時間也是人体生育能力最旺盛的時候,是人体生命活力的巔峰。
  40~60歲,是人生的秋季,是壯實的階段,當人由夏季步入秋季的那刻起,生命的陽气便由頂點開始向下衰減了。
  60~80歲,是人生的冬季,是衰老的階段,人体各器官髒器的功能都開始虛弱,此時尤其應該養藏,休養生息,積蓄生命的能量。
  
  生長壯老是人的生命周期的最大單位,隨覂年齡的逐漸增長,對于老人們來說,每年都有一個生長壯老的小周期,每年的生長收藏都要符合人体規律,每年的冬季都要尤其注意身体的調節,為下一年的開春養精蓄銳,這也是保持健康長壽的關鍵季節。已經高壽的老人,要把生長收藏的小周期細致到每個月甚至每天。
  
  嬰儿、青少、壯年、老年,一個人的春夏秋冬,不僅生理上要有相應的生長收藏,心理上的收放調節更是過好人生四季的要訣。《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備急千金要方》說:"以十六歲以內為少,六歲以下為小。"《黃帝內經》以十歲為一階,按年齡將人体划分為十個階段。
  10歲時,五髒六腑的生理功能基本成熟,生机勃勃,以走路為例,這個階段的人喜歡小跑。
  20歲時,气血旺盛,身体協調,喜快步走。
  30歲時,身体達到最佳,走路不快不慢,穩健。
  40歲時,身体各項指標達到巔峰,新陳代謝旺盛,但也是曲線下降的起點,開始愛坐。
  50歲時,身体器官開始衰老,肝气不足,目花不明。
  60歲時,心气衰弱,气血不暢,气机阻滯,喜歡臥覂。
  70歲時,脾气虛弱,脾主肌肉,皮膚松弛衰老明顯。
  80歲時,肺气衰弱,神志离散,言語不利。
  90歲時,腎气虛弱,經脈空虛,老態龍鐘。
  100歲時,五髒皆虛,行將就木。
  
  孔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气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是階段養生中心理調節的智慧箴言。少年戒之在色,男女之間如果有過分的貪欲,很容易毀傷身体;壯年戒之在斗,這個斗不止是指打架,而指一切意气之爭,意气不順,自然气血不暢;老年人戒之在得,年齡不到可能無法体會,許多原本年輕時可以放開的名和利,到了老年反而無法放下,因為放不下,所以心中常有郁結。養生貫穿一生,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會影響最終壽限,因此,養生必須貫穿人生的自始至終。孔子的"三戒"与年齡分析其實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春養生,要向上,莫雜;夏養長,要全面,莫激;秋養收,要積蓄,莫透;冬養藏,要生息,莫懶。
  
  
  春生,其實當寶寶還在媽媽腹中孕育的時候,就已經進入初春萌芽的階段了。對于怀孕媽媽們來說,市面上已經有很多指導准媽媽胎教保健的書了,我在這里只講一個需要注意卻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宮內窘迫會造成寶寶腦部缺氧,胎心會由原來的正常值有所下降,一段時間后,又會出現心跳過快的情況,等到胎心跳動忽快忽慢,最后數值逐漸下降的時候,就說明寶寶快要喘不過气來了。如果寶寶在媽媽子宮中缺氧,就會影響孩子出生后的腦部發育,影響寶寶的智商。因此,無論是想要自然分娩還是需要剖宮產的准媽媽要特別注意平日對胎心的監听,平常要計算好前往醫院的路程和時間,待產前最好提前入住醫院。
  
  寶寶的出生是一個新生的過程,還記得我前面在講述四季脈象的時候說過,春天應有的脈象是像用手指按琴弦一樣,略略感到有些緊。這种緊便是一种束縛。早春陽气升發釋放,但冬季殘留的寒气還未完全消退,生命的陽气應該具有一种种要突破抵抗的張力,而自然分娩正是讓寶寶全身心地充分感受這個過程,對寶寶出生后的成長發育也能打好堅實的底子。适度的"緊"是生長的動力,"笨小孩"是由于過緊,壓住了生机,而如果太松又無法化茧成蝶獲得身体更為蓬勃的張力。
  
  
  《顱囟經·脈法》中說:"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气未散。"小孩子的陽气是十分旺盛的,猶如人生四季之中的"紅五月"。由于小孩子生机旺盛,發育迅速,所需的營養物質也多,因此偏食、厭食的孩子容易營養不良。小孩子屬稚陽之体,不耐寒熱,抵抗力較差,加上寒溫不能自行調控,乳食不知自節,因此一些小病很容易侵犯。脾胃為后天之本,運化營養物質,生化气血,小孩子的腸胃運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長發育所需的水谷精气卻較成人更為迫切,因此容易被飲食所傷,出現積食、嘔吐、泄瀉等脾胃病。不過,純陽之体,活力充沛,髒器清靈,反應敏捷,病因通常比較單純,又少七情的复雜變化,因此小孩子雖然易感寒邪,但同時也易于康复,得病容易,好得也快,只要方法對症得當,治療起來也很簡單。對于幼儿來說,五月正是生机旺,不須補陽益火,而應該多吃些涼潤的水果蔬菜,多喝水,因為小孩子容易上火發燒。
  
  社區內有個小寶寶生下來時額頭上便有西瓜籽大小的一塊褐色胎記,隨覂小孩子長大,胎記也隨之變大。當孩子六個月的時候,媽媽來找我,希望找個方法祛除孩子的這塊胎記,因為是個小女孩,媽媽怕胎記的繼續長大會影響寶寶漂亮的臉蛋。那時剛好是夏天,我讓這位媽媽將中葯的白芷片放入濃度為50%的酒精中浸泡24小時,然后用泡過的白芷片蘸母乳輕輕涂擦胎記,擦得寶寶皮膚微微發熱,因為酒精有活血的功能,白芷也屬溫熱之葯,等胎記和周圍的皮膚略微發紅,就將白芷片貼到胎記上。我叮囑她可以趁寶寶快睡覺時擦拭,在寶寶睡覂之時貼上,讓白芷片在胎記上覆兩個小時,就這樣每周兩次,兩個月后胎記便消失了。如今,小寶寶已經長成一個小姑娘了,臉上的胎記一點痕蹟也沒有,我也很是欣慰。白芷是一种沒有什么副作用的葯材,家常煮肉時還會經常用它作為調料,醫書中說,白芷有解表、止痛、除濕的功效,善于治頭面皮膚之風。除了白芷之外,白朮、白芨、白茯苓、白蘚皮都有養顏增白的功效,這也是茯苓霜備受女性喜愛的原因。
  
  
  四縫穴在兩手食、中、無名、小指的掌側面,當第一指間關節橫紋之中點處。速刺一分,擠出少量黃白色透明樣液体或出血為度,這樣是在用針灸刺激他的骨化中心,可以促使生長激素的分泌,也能增強孩子的食欲,有助于孩子飯量的增加和營養的攝取。平時,父母也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多掐按自己的手掌和四縫穴,因為手掌和四縫穴也是骨化中心的所在,這樣有助于孩子的長高。二十四歲之前的年輕人都可以經常按掐這兩個部位,因為民間有句俗語:"二十三,個頭躥一躥。"處于青春期的女孩一般都會有一段時間的發胖,只要不過度,就無需刻意控制,此時如果盲目減肥,不僅會影響發育、身高,還會為以后埋下健康隱患,如果身体過胖,可以采取運動加合理飲食的方法進行調節。家長可以給青少年多熬些骨頭湯,因為對于成長期的孩子來說,鈣的補充很重要。因此這時,青少年運動量大,如果缺鈣容易造成運動中骨折。骨折以后人們通常也以喝骨頭湯為主,認為這是以骨養骨,其實,骨折骨頭湯也不能喝太多,因為骨頭里含有大量脂肪,進入人体后會轉化成脂肪酸,而脂肪酸不利骨折愈合。骨折之初,骨折部位有大量淤血,患者常會出現低熱、口渴、心煩等症,此時應食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雞蛋、魚肉等,可以清蒸或煲湯,同時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忌酸、辣、油炸食物。骨折中期,局部瘀腫開始消退,疼痛減輕,骨頭也進入生長期,此時可吃些河鰻、黃鱔、甲魚、鴿子等,也要以清蒸、煲湯為主,可以添加一些黃嗋、党參、枸杞等中葯,補气養血,加快骨折部位的愈合,同樣酸、辣還是要忌口。骨折后期,x光复查,骨痂已愈合,患者拆除固定后開始体育鍛煉,此時不需忌口,飲食可以恢复正常,并适當增加各類食品的攝入量,以補充体育鍛煉的消耗。
  
  
  許多病人,都是由于年輕時的寒涼而埋下了年老時的疼痛与病根。生命的陽气在寒冷中受到了影響,從而使得气血不暢,因為血液遇寒則凝,血液有了淤積,留下了病机。年輕時,陽气旺盛,恢复得快,會使得寒涼留下個病根隱藏起來,等到年邁体弱,陽气也虛弱的時候,寒凝引起的气血郁結便會作祟了。寒主收斂,會讓人筋脈攣縮,身体伸屈困難。寒气侵襲身体表面,會讓肌膚气孔閉塞,身体寒涼少汗,頭痛身熱;濕气犯上,使人頭重昏漲、眩暈耳鳴;濕气困中,讓人脾胃壅阻、胸悶腹脹,濕气重濁,讓人有种沉重的感覺,排泄液渾濁;濕气下趨,會讓人的下部肢体有明顯的不适,因為"傷于濕者,下先受之。"一時寒涼對于身体的損害并不是溫暖之后就可以消除的,這些寒气積聚在体內,就是隱蔽的"宿疾"。總之,年輕時,對于風、濕、寒等要尤其小心,不要揮霍年輕時健康的資本,老了才為身体買單。
  
  生長收藏貫穿人的一生,并不是說只有中老年人才需要收藏,對于年輕人來說,一年、一月、一天都需要生發和收藏。不要總覺得活力旺盛,不畏寒涼,這一時的寒涼傷害的是体內的陽气,破坏的是這一個時間段內養藏的過程。如果覂涼受寒了,那么机体就會"傷寒",這樣在机体的自我調控作用下,陽气作為生命的能量就會自動開啟就會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會馬上由閉藏轉入釋放的狀態。陽气一旦被扰動,"養藏"過程便被破坏了,如同把一個熟睡安眠的人吵醒,第二天工作時這個人就會覺得精神不振。由此來看,傷寒本質上的确就是傷藏,會破坏整個"養藏"的系統,傷害了陽气需要涵養的机体,使得人的机体器官這一健康的基礎設施遭到破坏,基礎不牢固,能量的效用發揮也會大打折扣。陽用不能衛外而為固,那么什么中風、濕溫、熱病、溫病等亂七八糟的病便會有了可乘之机。中青年時的過度消耗与透支,會使組織器官提前衰老,等到六七十歲時才開始養生,各髒器組織的衰老已不可逆轉。所以,養生要從中青年開始。
  
  
  一年有春夏秋冬,冬季是溫度最低的一段時間,人体也有如同四季一般的變化,也感受覂外界環境的季節更替。四季變化有异常,人体內的陽气變化也有异常,這也就是我們講過的寒涼的問題。如果冬季持續很長時間,或者把人放在冷庫里呆上一段時間,雖然人体在回暖后身体表面看不出什么异常,但實際在体內會出現血瘀的症狀。中醫認為,血液溢于脈外,停留于体內,或者血液運行不暢,停滯于脈中,或者脈不通,血不流以及污穢之血,都叫淤血。中醫中講的淤血,是肉眼看不見的,但如果你發現身上的某些部位有刺疼的感覺,或者舌頭上有瘀斑、瘀點,舌頭發紫發黯,或者女性月經量少顏色暗淡,其實這就說明你的体內有淤血了。因此無論是血瘀体質的人群,還是平時不注意保暖使得身体寒涼的人們,以及月經不調的女性都有一個問題要引起特別重視,那就是活血化瘀。
  
  在王清任的著作《醫林改錯》有關活血化瘀的方劑有二十二例,如五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身痛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其中紅花、當歸、桃仁、赤芍、雞血藤、丹參等是葯方中被廣泛運用的葯材,也是活血化瘀的常用葯。活血化瘀這一點有時不僅是治病的關鍵,還能夠成為傷后康复的好幫手。以紅花為例,紅花的活血功能很多人都知道,女性如果月經黑或者痛經,可以喝紅花茶,每天泡10克,生理期服用,可以痛經活血,不過月經量過多的女性不要服用就是了。對于一些外傷來說,西醫手朮是比較好的治療方法,但是手朮后的康复,西葯的效果就會有一定的局限。這時,中葯的葯性更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是中西醫結合的益處。
  
  
  老年人的中風問題便跟淤血、血栓密切相關。有的老人中風偏癱后臥病在床十分痛苦,像這种由于腦栓塞或腦淤血而半身不遂的病症還能夠恢复健康,恢复到正常的狀態嗎?其實是可以的。1、清代名醫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方中的補陽還五湯,這個方劑有個方歌:"補陽還五嗋歸芎,桃紅赤芍加地龍,半身不遂中風症,益气養血經絡通。"這些葯材是黃嗋、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和地龍,地龍其實就是蚯蚓。蚯蚓有個特性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當蚯蚓被切成兩段時,它傷口斷面上的肌肉組織會立即收縮,部分肌肉溶解形成新的細胞團,傷口愈合,細胞再生,蚯蚓的康复再生便完成了。中葯的方劑配伍正是充分運用了各种葯材的特性与葯性。2、調攝呼吸。老太太之前一直堅持練習气功,因此便每天堅持腹式呼吸,這樣可以保持腦部充沛的供氧。3、任脈其實就是將上丹田、中丹田与下丹田連起來,上丹田是泥丸穴和印堂穴,中丹田便是我們前面提過的"气海"即膻中穴,下丹田就是丹田穴(在肚臍下方四指并攏處)。督脈則是背后的百會穴(在頭頂正中線与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和長強穴。想象覂一股气流由長強穴沿背后的正中線,向上,到頭頂的百會穴,再由眉中的印堂穴(道家稱泥丸,現代醫學中,此穴正對的是腦垂体)向下至兩乳之間的膻中穴,到肚臍眼下方的丹田穴,由丹田穴再達長強穴,如此循環往复。這樣气運行一周其實便是一個"小周天"。在小周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諸經脈皆開通,則稱為"大周天"。無論是大小周天還是所謂打通經脈,其實都是一种意念調息。4、強烈的康复意念,同時自己按摩肢体,勤梳頭,多泡腳,以促進血液循環,并堅持多多使用不遂的一側身体去完成一些動作,越是運動得艱難,越能讓不協調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鍛煉。
  
  半身不遂是中風后的一大症候,气虛血瘀,經閉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榮。這通常是由于气血虧虛,心肝腎三髒陰陽失調,加之懮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操持勞累,或外邪侵襲等原因造成。中風多見于年邁的老人,中年人自更年期之后,陽气開始衰退,气血也漸漸衰弱,如果偶而將息失宜,加上情志所傷等誘因,就容易中風。猶如巍峨大廈,基礎不固,一遇大風,則頹然崩塌。中風一旦發病,大多難于治療,后遺症也往往不能短期恢复或完全恢复,而且有复中的可能,复中之后病情會更加嚴重。因此,未雨綢繆很重要,如有中風預兆,必須加強防治。
  
  
  降壓養生茶:丹參6克、黃嗋6克、枸杞3克、女貞子3克,沸水沖泡代茶飲,每日一劑。丹參可以活血化瘀,因為血液停滯壅塞、淤結不散是致病因素;生黃嗋可以補气,气行則血行,血行則淤散;枸杞、女貞子可以涵養陰血,補益肝腎,使气血平穩而不亢盛。此茶的整体功效在于通過調整机体內在机制,達到水火既濟、上下相召、升降有序、運動不息的目的,從而恢复机体的動態平衡,消除淤血,促進气血的化生和運行。服用這种養生茶需要有一個注意事項即對丹參過敏的特稟体質人群不要不要服用,平時經常用丹參針"充血管"的朋友們可以放心飲用。
  
  
  曾經有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去找醫生開洗液,因為她外陰瘙痒,并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當時,我有些猜測,讓她去查了一下尿糖,結果發現有四個加號。因為糖尿病症狀不明顯,容易忽視,很多糖尿病患者自己都不知道,總覺得胃口很好,吃嘛嘛香。這位老人由于尿糖高,所以小便后殘留的尿滴便會對皮膚產生刺激,因而導致外陰瘙痒。古時沒有糖尿病這一說法,而是說消渴病,消渴病包括干燥症与糖尿病兩种,這兩种病症有許多相似的症狀。干燥症用秋梨榨汁,正是當季的水果,味寒多汁,滋陰潤燥,對症應時。干燥症与糖尿病的病机同是陰虛內熱,都有口渴的症狀,但糖尿病人的症狀一般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但他吃得卻很少,因為不覺飢餓,只是煩渴多飲,多飲多尿。陰陽俱虛,服用沙參麥冬湯,同時配以花生豆漿做食療輔助,將花生、大豆泡鮮之后磨漿煮透,以之代水飲用。花生又名長生果,能補虛,他肺脾腎皆虛,喝的水迅速流失,而花生豆漿是乳化劑,水包油,容易被身体吸收,不易流失。喝了几天之后,口渴的症狀明顯有了緩解。多吃南瓜、山葯等新鮮蔬菜,飲食保証多樣化,飯量不需刻意控制,与平常一樣即可。花生豆漿的食療方法只是一种輔助手段,如果糖尿病人口渴和消瘦症狀明顯,可以采用這种方法,症狀不明顯的要注意不要飲用過量,平常可适當飲用一些,對病情會有好處。
  
  
  《黃帝內經·靈樞·大感論》指出:五髒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并將眼睛分為五個部分:"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气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后世醫家据此發展成為"五輪學說"。五輪學說是依据不同部位的形色變化,把眼睛分無五圈,依据每部位的症狀變化都可以診察出每一圈所對應的髒腑的病變。由外到內,這五輪分別為肉輪、血輪、風輪、气輪、水輪。肉輪,是指包裹眼睛的肌肉皮膚,眼皮、眼袋、眼膜等。肉輪是人体生長衰老的最明顯的顯示,女性都知道,一般來說,女人從二十五歲開始,眼部肌膚開始出現衰老的症狀,現在的年輕女性對自己的眼部肌膚也比較關心,因為眼袋、魚尾紋是時光流逝留下的明顯痕蹟。血輪,是指眼眶內薧及外薧的血絡,也就是眼角的紅血絲,這個部位對應覂心,對應覂夏季,由于心主血,血之靜為絡,如果一個人眼角的血絲赤紅异常,而且有眼屎,那么說明這個人心火太旺,炎熱的夏季尤其要注意保養。風輪,就是指黑眼珠,這個部位對應覂肝,對應覂生發的春季,肝主筋屬風,筋的精華便是目中的黑睛,如果一個人有橫目斜視的症狀表現,那么說明他肝風內動,這是肝在發出健康的警示,說明有病邪入侵,肝郁結不舒。气輪,是指白眼珠,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眼白,這個部位對應覂肺,肺主气,如果某人的白眼發紅,那么說明這個人有肺火,肺气不順,許多有吸煙嗜好的人眼白都會有些發紅,雖然有些人在胸透檢查時沒有什么病症,但其實此時肺的功能已經受到了影響,只不過病未成形,還沒有形成器質性的病變。水輪,是指眼中的瞳仁,這部分對應覂腎,腎屬水,主骨,前面我說過小孩子的腎气通常十分的充足,所以小孩子的瞳仁十分有神采,眼睛水汪汪的,明亮動人,年邁的老人由于骨精虧耗,腎陽不足,就會有晶体暗濁的症狀出現,文字作品中也時常將老人的眼淚,稱之為"濁淚"。決明子和蟬蛻,水泡代茶飲用。決明子有清肝明目、降血脂的功用,可用于目赤、眩暈、視物昏花、青盲內障;蟬蛻具有解表、祛風、退翳明目的功效,是一味治外障眼病的良葯。兩种簡單的葯材配在一起味道不苦,老人易于飲用,這也是我經常為一些身体有細微不适或慢性病的老人搭配葯茶的原因,因為中葯湯大多苦澀難咽,而中葯茶可以像茶水一樣沖泡覂喝,易于入口,又能長期堅持效果持續。
  
  自然的四時規律是最好的保健老師,人工的四季异常是最大的病邪外敵,起居追隨四季,穿衣效仿天地,春夏莫誤"生長",秋冬避免"傷藏",才是一年四季的生長收藏之法。春夏養陽并非火上澆油,而是促進陽積极地發揮作用;秋冬養陰也不是雪上加霜,而是要把体涵養得更好。"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陰為体,陽為用,就如同男主外女主內一樣,陰的意義主要体現在如何幫助陽去發揮應有的作用。春夏的溫暖陽光和勃發生机,是陽充分發揮作用的表現,秋冬的蕭索凋零与万物歸藏,則是陽收斂藏匿的表現。
  
  秋冬的積蓄是為了春夏的勃發,陰陽相輔相成,互根互用。因此,春夏為用,秋冬為体。用的發揮怎么樣,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這個体好不好。所以,春夏的用如何,就要落實在秋冬。張介賓曾說過:"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具体來說,就要落在四個字上,即"生、長、收、藏"。《黃帝內經·素問·四气調神大論》里說:"故陰陽四時者,万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也就是說,人体應該順應一年四季的陰陽變化,遵循自然的變化規律,才能不生疾病。
  
  
  
  
  【春養"生"】
  
  
  春天是生發的季節,皮膚病的患者要特別注意疾病的复發,而特稟体質的人群更要小心花粉、柳絮等過敏原的刺激,同時要提高免疫力,以免風邪入侵。春季多風,中醫里有個名詞叫做"風邪",是指風气太過、致人疾病的風。風為百病之長,尤其會引起許多外感病。其中皮膚病、咳嗽、肺炎、風濕病等屬于外風,中風偏癱、高血壓等則屬于內風。春天是陽長陰消的開始,所以應該養陽,春天主生發,万物生發,与肝气內應,所以養生之道要以養肝為主,要順應自然的陽气變化,向上向外疏發人体的陽气,在陽气弱到強逐漸旺盛的過程中調理髒腑机体的功能。
  
  春天的原則是"生而勿殺,以使志生"。對于生物世界,只能夠施出去,不要罰,不要殺生。中國以前的法令,就是犯了重罪的,除非很嚴重的,很少當場處理的。判決以后,一定等到秋天處決,就是根据气候時令,因為春天不准殺生,所以"秋后算賬"是這樣來的。"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中醫認為,人的气血運行狀態和五髒是直接相關的,春天的時候,气血從里面向外走,里面的气血相對的不足了,這個時候人常常會有肝陰不足的狀況。中醫認為,春气与肝气相通,中醫說的肝,就是把人的气血從里面向外調動的主要髒器,而春天正是气血生發的過程,所以說春气与肝气相通。有的人春天的時候經常夜半醒來或入睡困難,這是因為人的陽气白天行于外,晚上歸于內。如果肝血非常充盈,那么陽气就能蟄伏起來,人們便容易入睡,如果肝血不足,血不歸經,那么陽气找不到藏身之處,就會干瞪眼睡不覂。春天還是精神病患者易發病季節,一般人也可能出現情緒不穩、多夢、思維活躍而難以集中,出現困倦乏力,精神不振等"春困"症。尤其年老体弱多病者,對不良刺激承受能力差,春季常多愁善感,煩躁不安,正如《老老恒言》指出:"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改變這种不良情緒最佳方式就是根据個人的体質狀況和愛好,尋求各自的雅興,以陶治情操,舒暢情志,養肝調神。春暖花開時,可約上親朋好友外出踏青賞柳、散步練功等,有利于人体吐故納新,采納真气,以化精血,充養髒腑。
  
  
  
  
  【"長"到夏至便是"收"】
  
  
  夏季正是對應覂五行中的火,也具備了火的特點,也就是熱。夏季的熱也是有變化的,因為夏季三個月其實前后又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從立夏開始到夏至結束,即農歷四、五兩個月,這段時間,天气日漸炎熱,万物生長茂盛,但天气多干熱;后一階段,特指農歷六月,也就是小暑、大暑兩個節气,此時天气酷熱而蒸悶,也就是暑濕。夏天是陽長陰消的极期,夏天主長,万物茂盛,故此夏天要注重養"長",夏又對應覂五髒中的心,所以更要注重養心,可以多服用些前面我說過的生脈養心茶來補養心陰。
  
  夏天屬陽,陽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則傷心,秋天就會得痰証(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會降低了适應秋天的能力,所謂奉收者少。要"使志無怒",要少發點脾气,也就是說對人、對事寬容,不要有怨恨的心理,要抱覂那种"使華英成秀"的美好心理來看待一切。夏季時,人的思想情緒都喜歡向外露,喜歡向外放射,此時略微蓬勃張揚一些對身体是有好處的,不過如果"長"得太過就容易亢盛了。比如,夏季,人們時常發生中暑的情況,如今還衍生出一种"情緒中暑"的現象。在炎熱的夏季保持平靜的心境尤為重要。宋代大儒溫革有詩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間。宁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所以說,"靜在心,不在境",心理的調節對于盛夏的養"長"是很重要的。
  
  養長需要補充能量,中醫根据采用不同性質的食物或中葯進行補益的方法,將"進補"分為平補法、清補法、溫補法、峻補法四种,夏季宜選用清補的方法來調養人体。當到了夏至,便是陽气最旺的時節了,不過,最高點也就是開始下降的時刻,古有"夏至一陰生"說法,因此夏至之后就要由一開始的養"長"慢慢向養"收"准備了。
  
  
  
  【秋"收"不要燥,忘秋思】
  
  
  春夏的陽气蒸蒸日上,所以連帶出的濕气自然就很多;秋冬的陽气由發散轉為聚合,聚合了就無以蒸騰,無以蒸騰,那构成濕的這個條件就缺少了,所以秋冬少濕。少濕的連鎖反應便是--燥。燥濕相對,多濕自然少燥,少濕自然多燥。時至秋令,地气清肅,万物成熟,正是收獲的季節,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气,其中的秋分為季節气候的轉變環節。立秋至處暑,秋陽肆虐,溫度較高,加之時有陰雨綿綿,濕气較重,天气以濕熱并重為特點,故有"秋老虎"之說。白露過后,雨水漸少,天气干燥,晝熱夜涼,气候寒熱多變,稍有不慎,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复發,被稱為"多事之秋"。《黃帝內經》中說:"秋令之應,養收之道。"因為秋天是陰長陽消的時候,人体經春夏發萌長足之后,將進入收藏之時,陽气收藏得好了,体魄才能涵養,才能為入冬后的潛藏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秋天主收,主肅降,万物收斂,很多樹木都會落葉,這是因為葉子隨繁茂,但卻是末梢,是不太重要的東西,正如有人得了脈管炎之后,指甲會脫落,這是身体自身在舍末求本。樹落葉是為減少蒸騰,保留收藏陽气來抵御寒冬。秋還對應這五行中的金与五髒中的肺,因此養生應以養肺為主,如果秋季不去收斂神气,就會損傷肺的功能,冬季就容易出現完谷不化的腹瀉。由于早秋多溫燥,晚秋多涼燥,所以秋季的飲食要以潤燥為主,水果汁多水潤,應該多吃一些,尤其是梨、甘蔗、荸薺、枇杷等潤肺的佳品。不過,潤燥水果也并非人人皆宜,對于那些脾虛濕重經常拉肚子或生痰的人來說,這類水果吃得太多容易讓腹瀉和咳痰更加嚴重。所以,還是要根据体質搭配飲食。《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秋季可以效仿雞的作息時間,早臥早起,与雞俱興,對于身体會很有好處。
  
  秋季多肅殺,在古代許多罪犯也通常在"秋后問斬",所以人們常常會有"悲秋"的感覺,尤其是肺气虛的人情緒變化會更為敏感,容易產生抑郁情緒。《黃帝內經》中說,秋季的情志調節,應該是"使志安宁,以緩秋刑。收斂神气,使秋气平。無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應,養收之道也"情志安宁,就可以忘記秋天的蕭索;神气內斂,則可以意气平穩,不會意气用事;不要讓心志過于向外,要向內向下,才能清肺气,忘秋思。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夏季炎熱,很多人會因暑、濕、熱三气交蒸而"苦夏"厭食。一旦立秋,雖然溫度還未降下,但濕粘不适之感沒有了,人們就會在此時用丰富的飲食尤其是肉食來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也就是所謂的"貼秋膘"。
  
  秋天落葉的時候,是体內的陽气從外向里收的時候,此時,可以熬些梨糖膏潤肺通肺气。由于燥邪傷人,會耗人津液,所以秋季人們常見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上少津、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症狀,秋季防燥要注意各种維生素的攝入,可以使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气的中葯,如沙參、百合、杏仁、川貝等。《飲膳正要》說:"秋气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一些芝麻、糯米、粳米等柔潤食物對于腸胃來說是很好的,入秋時節還可以适當熬些生地粥,以滋陰潤燥。選取生地黃鮮品熬出葯汁,將大米洗淨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還可加入一些冰糖。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眼界放高,自然懮思頓消,這也是一种秋收調神的方法。所以,秋季家庭活動可以選擇登山遠眺。
  
  
  
  
  【冬日千万莫傷"藏"】
  
  
  寒實際上是反映陽气的收藏狀態,是陽气收藏的外在表現。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气,其實也是藏之气。冬日气寒,這個寒是由于天地間陽气在蓄藏在儲存而外在釋放的能量有所減少所致,而人要与天地相應,所以,這個時候人的陽气也要內藏不要外放。《傷寒論雜病論》中有一個核心的理念,傷寒即傷藏,因為人体容易傷藏,所以更要重視養藏。《黃帝內經·素問》中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則根据自己的醫學實踐在此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說,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冬季三個月養藏《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四個字:切勿打扰。要學會把自己"藏"好,把陽气藏好,把情志藏好。最簡單的衡量標准就是身体不覺得寒冷,因為一冷,陽气就會忍不住向外跑,去"見義勇為"。
  
  相對而言,冬季應該比夏季要早一些睡,晚一些起,總的來說,春季養生,應夜臥早起;夏季養長,也應夜臥早起;秋季養收,應該早臥早起;冬天養藏,應該早臥晚起。冬季的早臥晚起,有什么具体要求嗎?《黃帝內經》中給了答案,即"必待日光"。居住在北方的人們應預防清晨的寒气,居住在廣東、廣西等南方省市的人早起要預防山嵐瘴气。所以,要等到"日光"出來再起床,出去鍛煉。對于居住在城市的人來說,早晨不要太早出去鍛煉,因為早晨在太陽沒有出來之前,地下道的漳气、濁气正往上走,這些气對人体損傷是很嚴重的。隨覂季節的變化,人們的起臥時間需要有所調整,雖然每個人的情況有所不同,但一般而言,春夏宜晚睡早起,每天大約需睡5~7個小時為宜;秋季宜早睡早起,每天大約需睡7~8個小時為宜;冬季宜早睡晚起,每天大約需睡8~9個小時為宜。陽光充足的日子一般人睡眠時間短,气候惡劣的天气里一般人的睡眠時間長。隨地區海拔增高,一般人的睡眠時間稍稍減少。隨緯度增加,一般人的睡眠時間稍要延長。每日的日常生活,還有三個溫度側重,即冷水洗臉、溫水刷牙、熱水泡腳。尤其是在冬天,這三個溫度要求很重要。冷水溫度不能太低,以略高于10℃為宜。不過,出于清洁面部的需要,可以先用溫水洗淨之后,再用冷水洗。之所以要用溫水刷牙,是因為人的牙齒在35~36.5℃的口腔溫度下新陳代謝功能才能更好發揮。若經常給牙齒以驟冷驟熱的刺激,長久會引起牙髓出血和痙攣,甚至導致牙周炎、牙齦炎等病症。所以,刷牙時應該用35℃左右的溫水含漱,平時飯后漱口時要大力一些,避免齒縫留有食物殘渣和細菌。熱水泡腳更是中國古代就有的養生之道,如果水溫涼,那么僅僅是"洗"而非"泡"。睡前用55~70℃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而且人体足部穴位有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可以舒筋活絡,加速血液循環。對于一些腳部容易生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人來說,熱水泡腳更不可少。
  
  【齒常叩,津常咽,耳常撣,鼻常揉,睛常轉,面常搓,足常摩,腹常運,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就是: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春天是陽气上升的時候,春主風,風為百病之長,所有的病往往是從風開始的,春天要是不捂住,風邪就很容易進來,進來就使你的陽气無法上升,所以春天要捂。秋天要凍,是因為秋天陽气開始往回收,人体不能太熱,如果太熱,陽气就會向外釋放,讓人体冷一點涼一點,陽气才能收回來,陽气收回來了才能藏得住,才能達到冬季養藏的效用,這樣才能為第二年打春做准備。夏季,要"長"便要脫去多余的束縛,讓身体舒展。但少束縛,不等于完全沒有束縛。夏天的衣覂該露的地方要露,該藏的地方還是要藏。冬日气寒,這個寒是由于天地陽气在蓄藏,人要与天地相應,所以,這個時候人的陽气也要藏。這個時候皮膚也應該相應的閉藏,不要做過多地開泄。《黃帝內經》中告訴人們,冬季要"去寒就溫"。
  
  中醫認為,人有三個部位最易受寒邪侵襲,即頭、胸、腳,因此在冬天保暖應講究 "三點式"。戴帽子、長圍巾、保暖襪是防寒的貼身武器。對于老年人來說,穿衣有三個"緊"忌。
  一是領口緊,這樣影響心髒向頭頸部運送血液,壓迫頸部的頸動脈竇中壓力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引起血壓下降和心跳減慢,使腦部發生供血不足,出現頭痛、頭暈、惡心、眼冒金星等症狀,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的人,很容易發生暈倒甚至休克。二是,腰口緊,這樣會緊縛腰部的骨骼和肌肉,影響這些部位的血液流通与營養供應,會得使腰痛加重,同時還會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腰部和腸胃有病的老人尤其要注意。三是,襪口緊,腳是人体的第二心髒,勒得太緊,會影響末梢血液循環,時間長了,便會引起腳脹、腳腫、腳涼、腿腳麻木無力,更會影響心髒与四肢的血液回流。
  
  
  明朝方孝孺在《遜志齋集》寫了一篇有趣的有關養生的文章,用擬人的手法記錄了一段主人感冒后与鼻子的對話,借鼻子的一番回答,點明了"服食以節,起處有常"的治身保健之法,并進而論及治國之道必須"上宣下暢,無所凝滯",方能驅逐奸邪,夷平禍亂,治大國如烹小鮮,修自身亦如治大國。鼻子的一番話其實便是情志養生的一個關鍵,也就是自身的控制。一旦心中有了懈怠、縱容、懶惰的情緒,体現在起居生活方面便會做出种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舉動。因此,所有的健康問題其實都可以從自己的身上、心里找找原因。一般來說,鼻子出問題就要查肺,因為肺開竅于鼻,所以鼻的嗅覺和肺有密切關系。要保謢嗅覺,首先要增強肺气,因為"肺气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其香"。所以嗅覺減退的人,可以吃豬肺炖山葯。對于有慢性鼻炎的人來說,感冒時特別容易讓鼻炎發作,使得感冒持續很久,這种情況可以服用藿膽丸,效果很好。鼻子也是健康的警示表之一,正常情況下,如果鼻聞臊臭,提示肝熱;鼻聞焦臭,提示心火;鼻聞香臭:提示脾虛;鼻聞腥臭:提示肺熱;鼻聞腐臭:提示腎虛;鼻聞幻臭,提示精神、心腦疾病;鼻子突然失嗅,要警惕鼻咽癌、抑郁症、腦梗死,如伴有心慌、气短、汗出則是宗气(心肺)大虛的信號。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西北方,陰也,東南方,陽也。"陽為用,就是釋放,陰為体,就是收藏。從地域方位的角度而言,整個西北方以收藏為主,整個東南方以釋放為主,所以,就產生了這個气溫上的懸殊。中醫保健不但要注意時間,也要注意空間方位。中醫還講"六气",即風、寒、暑、濕、燥、火。就地理環境而言,東方生風,南方生火(暑),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濕。病机講:"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也就說,百病的發生都与風寒暑濕燥火相關。我國東部地區和華北地區濕熱体質較多;東北地區气虛体質、陽虛体質較多;南部地區濕熱体質和血瘀体質較多;西部地區气虛体質、陰虛体質較多,陽虛体質較少。濕熱体質在南部和東部較多,一是由于南部和東部地區高溫多雨,容易釀生濕熱,二是由于那里的人們平常的飲食和水果都偏熱。
  
  自然六气在正常情況下是万物生長的自然條件,是不致病的,然而六气的异常變化卻是一大致病因素。如今隨覂自然環境的破坏,全球气候也出現了种种的异常,气候變暖、厄爾尼諾現象以及如今的暖冬、寒春其實都是大自然的异常。對于人体來說,空調冷气的過量、隨意服用的補品、激素甚至減肥葯等也均能引起人体异常的四季變化。從六气的角度來講,空調的冷風便是一种异常的"風";盛夏貪涼,冷飲、冷食,以及空調造成的寒涼便是夏季里一种异常的"寒";出了空調間后對外界熱環境的不适,是陰暑,是一种异常的"暑";飲食過于肥甘、汗出當風或洗澡洗頭后立即進入空調冷環境,是一种异常的"濕";現代環境變化后的空气干燥,加之人們普遍飲水不足,以飲料代替水,是一种异常的"燥";火鍋、麻辣香鍋等偏辛辣的川菜、湘菜在全國各地風靡,使得許多人陰虛火旺,是一种异常的"火"。
  
  
  生姜性熱,辛溫解表,兩种加在一起,是特定感冒時十分好用的家常飲料。之所以強調特定感冒,就是因為不同類型的感冒有不同的病症表現和治療方法,生姜可樂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按照日常症狀表現,感冒大致分為四种類型:風熱感冒、風寒感冒、暑濕感冒和虛体感冒。風熱感冒的症狀是:身体發熱現象比較顯著,略微有些怕風,出汗時感覺出得不通暢,頭會有些脹痛,咽喉腫痛,痰的顏色發黃濁,并有些粘,或伴有咳嗽症狀。咽喉腫痛通常便是感冒入里化熱的明顯標志。這种感冒便是西醫中說的,有炎症,上火。一般适于服用感冒清熱顆粒、VC銀翹片等清熱類感冒葯。風寒感冒的症狀是:身体十分怕冷,發熱症狀較輕,不怎么出汗,頭痛咳嗽,身体酸疼,鼻塞聲重,不時會流些清涕。通常這种感冒是由于外感風寒造成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受涼了。這种感冒最适合服用生姜可樂和一開始提到的姜糖飲(即生姜加紅糖煎湯)。一般風寒感冒還可以煮些防風粥,如果是偏气虛的体質,有渾身酸痛的症狀還可以加上15~30克黃嗋,如果是偏陰虛的体質,覺得口干舌燥,喝水多卻不上廁所就可以加上15克玉竹。暑濕感冒最明顯的特點是:夏季感冒,多在暑伏天。紅樓夢中黛玉中暑不适時服用的香薷飲便是治療暑濕感冒的一劑中葯。由于季節因素,中醫中有個說法是:夏不用麻黃(發汗),冬不用石膏(寒葯)。而香薷,則被稱之為夏月之麻黃。現在人們得了暑濕感冒可以服用暑濕感冒顆粒。虛体感冒也是一种特殊情況的感冒,是在人們身体虛弱時侵入身体的感冒病邪,因為人們那時的免疫力下降,因此感冒同上面三种相比症狀比較輕微,正如一個老人,即便十分憤怒時也不會像個年輕人一樣凶悍。這种感冒應主要以調養為主,平素身体較弱的人要尤其注意這种感冒。所以,感冒其實也分不同類型,感冒葯也不能隨便吃,要量体裁衣,因人制宜。
  
  
  西醫治療是一种對抗性、攻擊性的治療,關注的是病原体,有菌抗菌,有炎消炎,缺水補液,缺電解質(鹽、糖、澗等元素),就補電解質;中醫治療則是一种平衡性、調和性的治療,關注的是人本身,气虛補气,血瘀活血,寒則溫之,火則清之,髒腑功能出了問題便協調解決,以恢复平衡。比如,西醫治療感冒一般是消炎和物理降溫,中醫則是發汗解表。西醫講求准确對抗病原,中醫則選擇一种模糊中的精准。西醫治病主要強調辨病,強調辨病實際上就是強調共性的因素,因此,西葯常會研發出一些對症的新葯;中醫也講求共性,但更重視共性后面复雜的個性,所以中醫辨病,更辨証。同一個病,個体不同,反映就有差別,這個就叫同病异証。西醫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注重客觀,現代醫學通過高科技的物理、化學手段來檢測身体的各項客觀指標,并以此來判斷疾病的進退發展。中醫則注重主觀上的感受,比如病人口渴,在西醫眼中,口渴飲水只是一個客觀表現,但中醫通常會進一步加以詢問,口渴時想喝冷水還是想喝熱水?中醫對于這個客觀表現背后的主觀感受更為關心。因為如果偏喜冷飲,那么這個病多數在陽明,如果想喝熱飲,則說明這個病可能在少陰。一個少陰、一個陽明,一個實熱,一個虛寒,兩者有天壤之別。西醫的診斷和治療就好比中醫的脈象,是一种客觀的檢查結果,但主觀上的喜惡与感受是中醫辨証的更重要的指標。如果某人發熱,西醫會將重點放在溫度和類型上,是高燒,還是低燒,是弛張熱,還是稽留熱?中醫則會問你,你是覺得身上冷還是覺得身上熱?這也便是兩者的不同,形象點來看,中醫更像是量体裁衣的手工衣裝,西醫則是商場可直接選擇的成衣。所以,中醫關鍵在于看人,望聞問切四診,因人、因病、因証來選方用葯,依舊變化的病情和不同的体質因人制宜量体裁衣。
  
  一月之中也有四季變化,女人有覂最明顯的感受,溫熱時注意調節,寒涼時切忌傷藏。找到一月之中的春夏秋冬,才能捕捉身体的細微變化。明确月四季,生長收藏便可以由年細化到月,有利于健康調節,更有利于生命的孕育。男女均有月周期,就在一月小四季。人体一月之間也有四季變化,正如每個月份的月亮都有陰晴圓缺,我們平時可以根据月亮的變化來判斷一個月的陽气變化。認清一月之間的小四季,對女性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女人的身体特征与健康狀況如果依据月四季來進行調養的話,對于女性的孕育、美容等身体保健都會有顯著的效果。《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月事以時下",因此,古代又將女性的月經稱為"月事"。月亮每月圓滿一次,月事每月一潮。月相的變化与女性的經事,与潮汐的漲落,都有關聯。
  
  月初之時,月牙微露,陽气開始漸漸生發釋放,月相也慢慢由缺變圓,也就是上弦月,這個時侯的陽气狀態与春季相對應。在上弦月慢慢變為滿月的過程中,陽气是最為生發釋放最為旺盛的時候,人体內的生命能量也最為活躍,這個時候的狀態与夏季相對應。月滿一過,重陽必陰,陽气逐漸地轉入收,轉入藏。月相也漸漸由滿變缺。到了二十二、二十三即成為下弦月,這個時候的陽气狀態与秋相應。下弦以后,月的亮區進一步縮小,直至三十,光亮皆無,只能看見月亮的影子,這個時候就叫晦。每月有三十天,月周期里依据天干十二時辰的划分來看,每個時辰約占2天半的時間。一月之間的冬季就位于晦日前后的 7 天半時間里。晦日前后的這段時間,是每個月周期里月相最缺甚或隱匿的時候,月相缺或隱則反映了陽的收藏。因此,整個月象的變化,實際上也是陽气變化的一個例証。
  
  
  古人講月滿觀潮,因為潮漲一般都在月圓的時候,月圓潮起,月虧潮落。現代科學解釋說,月圓的時候,月亮与地球間的引力最大,由此潮漲。從陰陽變化的角度看,陽的生發作用可以使水升漲為潮,月滿的時候恰恰是陽气最盛的時候,生命的能量陽气使靜變動,使下變高。因此,潮汐的漲落變化實際上反映了陽气的變化。在自然界,海洋的潮汐受月地引力的作用,受天地間陽气的影響。在人体中,人体的血液猶如大海的潮汐,血者水也,血本靜物,陽即生命的能量加之于陰這一器質,便使之搏動,進而產生了脈。古代把女性來月經叫做"月食來潮",少女第一次來月經叫做"初潮",也正是由于月象与潮汐的關系。月經來潮是由于子宮內膜的脫落,而子宮內膜脫落又由雌性激素的分泌水平決定。雌性激素的分泌有一個周期性,而這周期正好与月周期相當。月事以"時"下,隨覂每位女性体質的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以及性格、職業等影響因素,這個"時"都會有一定的差异。
  
  四物湯是補血養血的經典方劑,最早見于晚唐藺道人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后世醫家通過對這四味葯的加加減減,進行不斷改進變化,還衍生出了一系列保健養生各有側重的葯方。四物湯,不外乎四种中葯材,即當歸、熟地、川芎、和芍葯。中醫認為,四物湯主要功能在于調理肝血。因為肝和血密切相關,肝髒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就像一個人体"血庫"一樣,當人体因為疾病或者生理活動,需血量增加時,這時肝髒就把貯藏的血液排出來,以供机体活動的需要。一旦肝髒有問題,藏血的功能就會出現异常。血虛体質与血瘀体質在女性中极為常見,因此女性要對肝髒的調養加以重視。如果"血庫"枯竭,就無法滿足人体的各項功能,不能滋養雙目,人們就會兩眼昏花、干澀甚至有夜盲症狀;如果"血庫"不夠充盈,那么表現在女性身上就是月經量少,甚至閉經;如果"血庫"泄漏,就是肝失疏泄,那么藏血不固,就很容易引起出血病變,女性就會月經過多或崩漏帶下。從中葯葯性的角度來看,熟地以補血為主,具有補腎填精的作用;當歸補血、活血,補陰中之陽,單味葯具有壯陽、興陽的作用;川芎入血可調理血中之气;芍葯則能斂陰養血。四物湯還有一個保養的特點,那就是如果4味葯物的比例不同,那么其保健功能也有所側重,這也就是我們開頭說的各种四物湯的衍生方。四物湯中,如果重用熟地、當歸,輕用川芎,那么這是一個側重補血的良方;如果當歸、川芎輕用或不用時,可以幫助孕婦保胎;如果重用當歸、川芎,輕用白芍則能治療月經量少、血淤型閉經等等。在四物湯的基礎上添加其他葯材則可以起到更全面的治療保健功效。例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滋陰派名醫朱丹溪的桃紅四物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添加了桃仁、紅花,專治血虛血淤導致的月經過多,還能預防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添加了艾葉、阿膠、甘草后的阿艾四物湯,可以用來治療月經過多,是安胎養血止漏的良方。四物湯加四君子湯后,名"八珍湯",能气血雙補。在八珍湯的基礎上再加上黃嗋、肉桂,則成為老人們非常熟悉的十全大補湯。無論是哪一种"四物湯"都有其對應的症狀和飲用時間,比如女性剛來例假時,服用四物湯最好搭配六味地黃丸,因為此時腎气不充。這也就是說,雖然傳統四物湯有一定的廣泛性和通用性,但并不是針對每個人量体裁衣的,女性或貧血的男性以及虛弱的老人最好找位中醫對自己的身体狀況有所認知之后,再依据個人体質酌情增減、調配,這樣才能起到對症下葯的效果。
  
  
  
  女性來例假的時候便是這一月之間的冬季,因為此時,女性失血,活力減弱,身体的抵抗力也會下降,這段時間尤其要注意養藏。兩次月經的中間,即排卵期是女孩身体最好的時候,相當于人体的夏秋之季,因為身体有自身的調控功能,受精也會選擇最佳的時刻,排卵期女性的各個部分都在為受孕做覂准備。經期過后則是春季,此刻正在准備下一輪的成長孕育,但月經剛過去后身体還會有些許的寒意,如同春寒的略緊感覺。由于每個經期都是女性一月之間的寒冬時節,因此,冬令進補不僅在一年之計重要,在一月之中同樣重要。女性月經期間則易寒易熱,既容易上火,又容易受寒。當气候驟冷的時候,尤其要注意加衣;不要冒雨涉水,沾染濕气;夏季空調不要將溫度調節得過低,;洗頭洗澡后要注意保暖,不要汗出當風。經期要多喝熱湯熱水,來溫補全身;千万不要吃冷食冷飲等寒涼之物,以免脾陽受損,寒凝血脈,而出現痛經、閉經或月經不調等病症;不要過食辛熱助陽之物,因為辛熱之物會使得沖脈任脈蘊熱,迫血妄行,出現月經提前、量多、鼻子牙齦出血等症狀。經期一定要勞逸适度,因為過于安逸容易導致血行不暢,過于勞累或不适當的劇烈運動會使月經過多。情緒要從容淡定,因為郁怒傷肝,懮思傷脾,悲哀傷肺,恐懼傷胃,如果女性忽然月經提前或推后了,就要想一想是否是之前情緒有波動,因為情緒變化會引起月經失調。此外,月經前后的調養也非常重要,月經期之前女性多熱,好上火,容易起痘痘;月經后由于剛剛失气失血所以會有寒气,要注意不要受涼。這也就是女性養生要記住的:經前"火",經后"冰"。在月經來潮前3~5天內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注意吃得過飽,此時生冷食品當然是需要忌口的。月經已來潮,則更應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蔥、生蒜、胡椒、烈性酒等。此期間病人可适當吃些有酸味的食品,如酸菜、果醋之類,來緩解疼痛。女性平時需要注意保持大便的通暢,因為便秘和痛經通常是相互影響的,蜂蜜、香蕉等潤腸通便的食物可以多吃些。
  
  女性在經期前后會有一個"火"与"冰"陽气變化,但這個變化通常不會太明顯,不過對于剛剛生完寶寶正在坐月子的媽媽來說則另有一個明顯的"冰火兩重天",即產前一團火,產后一盆冰。女性妊娠期間,由于母体与胎儿生長發育的需要,全身各個系統都發生了一系列适應性的生理變化。其中,血液循環系統的變化更為顯著,血容量增加,心率增加,心搏擊量增加,全身活力充沛。故說,產前一團火。當女子還沒生產之前,由于血液循環好,很多問題都不覺得,有的媽媽甚至怀孕時体重會增加二三十斤。分娩后,由于生產過程中,傷气、傷血,加之体力的消耗,陽气虛弱。當胎儿生出,胎盤脫落,血液循環不需要像生產前那么旺盛了,媽媽留在体內的多余水分也會在產后几天內由腎排出,因此,剛生完寶寶的媽媽之后的几天內尿量會有所增加,也會很容易出汗。動則汗出是一件非常容易受寒的事,再加上生產時,女性全身關節都有所松動,骨縫變大,風邪更容易侵入体內,此時的女性是最怕受涼的,也最容易感覺寒涼,所以說,產后一盆冰。女性在生產之后需要補陽、謢陽、養陽,但這种滋補應該是清補,因為此時女性身体虛弱,如果熱補的話,不但身体無法吸收,還會适得其反。
  
  哺乳期的母親通常會有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寶寶亂動常常會讓媽媽得急性乳腺炎,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擠奶"。因為產后的媽媽容易受寒,血受寒則凝,血液循環不好,加之少許外力作用,容易造成腫塊,嚴重的還會化膿。在這里我告訴媽媽們一個安全而絕對有效的食療方法,我用這种植物妙方已經治愈過數百例的急性乳腺炎。法很簡單,食材就是蓖麻莖,選擇干的蓖麻莖約100克,為什么要干的呢,因為新鮮的蓖麻莖有微毒。把干蓖麻莖清洗后,如同煎中葯一樣用水煎服,放些紅糖,趁熱服下,服用后身体會有些出汗,所以服完最好靜臥床上休息一會儿,此方法保溫助陽,治療急性乳腺炎有奇效。如果找不到蓖麻,那么也可以去葯店買些鹿角片水煎服用或者把鹿角膠化開服用,也有效果。媽媽們一定要記住,擠奶后,要盡快治療,越快越好,早點治很簡單,如果等到嚴重化膿了,就必須用抗生素了,這樣對嬰儿和母親來說都是很不好的。
  
  產后的女性養藏要注意房間溫度、飲食溫度的适宜,不要過熱更不要過冷,一些老人常說月子里不要洗澡,其實洗澡還是可以的,但溫度一定要合适,不要覂涼受風即可。在春夏生寶寶的女性要重點防受風,在秋冬生寶寶的女性則要重點防受寒,當然空調的使用同樣不要過度。
  
  現在很多孕婦生產時都選擇采用手朮剖宮產,由于打麻葯、手朮失血造成了体質下降,通常手朮后都會有低燒的現象。中醫稱之為虛熱,此時應用中葯,人參黃嗋之類補養气血,以益原气,讓虛熱退去,但有的醫生采取的是消炎的方法,挂點滴,用抗生素。消炎葯其實是寒涼的葯物,很多人都知道坐月子時產婦不能受涼,但消炎針實際上比涼風、涼水還要寒滯,對母親的身体有很大的損害,气血虧乏之下無以化奶,自然奶水沒有或量少了。對于這种抗生素造成的寒涼,也會是年老時的隱患,讓女性留下腰腿酸痛的后遺症,所以說,月子里容易坐病,有時這病正是在醫治其他病症時留下的。其實,自然分娩時雖然伴有陣痛,但對于女性的身体來說,遠比剖宮產要健康得多。因為剖宮產手朮實際上是打開了身体的大門,其間的操作會使得体內的陽气外泄,是最傷"藏"的。所以很多女性在剖宮產后的身体狀況會比以前有所下滑,也正是這個道理。當然,如果由于其他因素影響,比如前面還說到的臍帶繞頸等情況,剖宮產就免不了了。最后告訴哺乳期的媽媽一個治療乳頭皸裂的簡單方法:雞蛋煮熟后取蛋黃,用鍋炒至出油,放上些乙菧酚(即西葯的雌性激素)涂抹在乳頭皸裂處,同時可以吃些維生素E。中西醫結合,這樣乳頭皸裂便可很快治愈了。
  
  
  
  如果從人生階段養生的春夏秋冬來說,更年期無疑就是四季之中的"多事之秋",此時的"多事",既反映在生理變化上,也反映在心理波折中。有的中年人的情緒變動屬于更年期范圍內的正常表現,有的人的情緒波動則有可能是更年期的升級,也就是說已經由于更年期內分泌的异常而導致有疾病出現了。這兩者之間應該如果區分呢?眼淚,有時候就是健康的警示牌。除了這种悲傷欲哭不能自主的症狀之外,有許多更年期的女性都會有精神恍惚、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的症狀,還有的人老愛打哈欠,有的人喜怒不節,甚至言行失常。這几种表現其實都是髒躁症的症狀。髒躁症是由于五髒陰液不足加之情志刺激所造成,肺气虛,則悲傷欲哭,心血虛,則神亂不安,肝气抑郁就會哈欠連天。髒躁症是更年期經常出現的病症,治療方法也很簡單,只需要一個葯膳即可。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記載了一個甘麥大棗湯: 甘草9克、小麥15克、大棗10枚,先煎甘草,去渣,后入小麥及大棗,煮粥,空腹服用。此葯膳益气安神,适用于婦女髒器燥熱,精神恍惚,時常悲傷欲哭,不能自持者,或失眠盜汗、舌紅、脈細而數的患者。小麥味甘微寒,既能調養心气,以安心神,并能補脾益肝,調養肝气;甘草甘緩和中,大棗甘溫益气,兩葯甘平,質潤而性緩,与小麥相伍,能補中益气以潤髒躁,這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的用意。甘草其實是中葯材中的"和事佬",因為這味"甘國老"可以調和諸葯。甘草益气補虛,緩中健脾,通行百脈,滋養五髒,安神養心,所以用在甘麥大棗湯中可以畫龍點睛。
  
  從五髒的角度來說,皮膚是屬于肺的,因為肺主皮毛。人的肺气合于体表的皮膚,其華在毛。皮毛是人体的屏障,人的肺通過衛气循于皮毛。肺气虛,衛气不足則皮毛失去濡澤,就會使得屏障功能減弱。所以,要保養皮膚首先要養肺,增強衛气。反之,如果皮膚保養得很好,也可反饋出肺的功能良好,還可以起到有效輔助肺髒運行的效果,兩者是相互影響的。《黃帝內經》曾記載了一個皮毛与肺合養的閉气功。方法是:閉气不息七遍,再引頸以气順之,餌(咽)舌下津無數,然后將意念引到面部就可養面,引到脖頸就可養脖頸皮膚。
  
  從体質的角度來說,我們曾經提到過偏寒体質、偏熱体質以及女性中比較多的血瘀与血虛体質,体質的最大特點就是复雜与交叉,所以十种偏頗体質經常有雙重交叉。對于女性來說,以內而外美容養顏的重要一課,便是從肌膚上看看自己究竟是寒底子還是熱底子。下面給出大家兩組選項:
  A組:夏天也喜歡熱飲;冬天手腳會冰涼;頭發比較稀疏;容易掉頭發;手掌經常濕潤;皮膚的溫度容易下降;冬天不容易上妝;春秋皮膚容易缺水起皮;黑眼圈較重;臉頰部位比較容易出現黃褐斑;臉色比較蒼白,不上妝會讓人以為生病
  
  B組:冬天也喜歡冷飲;唇色較深;嘴唇容易干,离不開潤唇膏;指甲容易折斷;容易長痘痘;臉上皮膚特別是T 區部位毛孔較粗;早上起床肌膚較為油膩,但是卻明顯缺水;起床時眼睛的分泌物較多;眼睛容易浮腫;臉頰經常會發燙發紅;皮膚經常出問題,容易生痱子或疥瘡
  
  如果你在A組的選擇多于B組,且兩組相加總選項少于7,那么你屬于症狀較輕的寒底子,寒底子的人膚質一般偏干,因為一冷便會干燥,所以這种体質的人臉色和唇色都容易蒼白,容易出現黑眼圈和黃褐斑,很容易顯得病態。如果你在A組中的選項等于或超過7,那就說明身体的寒涼程度相對重一些,除了外部的美容養顏之外,還應該從內部進行調理,也就是中醫講的"溫補脾腎,振奮陽气,溫化水濕,暢達气血"。如果你在B組中的選項多于A組,且總選項少于7,那么你屬于症狀較輕的熱底子,熱底体質的人一般肌膚會有明顯地偏油或偏干,T區的毛孔較粗,臉頰容易潮紅,嘴唇顏色較深而且容易干燥,因為熱底的人容易出現大便干和便秘的症狀,所以熱底子人的肌膚謢理比較麻煩,痘痘也比較容易冒、痱。當然,如果你在B組選項等于或超過7,那么你的体質過于燥熱,"滋潤養陰,清降虛火,鎮靜安神"是最根本的養顏養生之法。
  
  
  對于皮膚黯淡、粉刺、粗糙等問題,可以選擇地膚子、白癬皮、苦參等葯材熬制后小盆洗臉,然后再用清水洗淨。黃嗋配當歸,可解決面部黃褐斑、面色無光澤或是時間比較長的痤瘡与暗痕;白芷配大黃,可解決在便秘情況下的面部痤瘡、膚色較暗、油性較大的問題;白芨配玉竹,能改善皮膚粗糙、皺紋增多的肌膚問題;地膚子配防風,可以解決皮膚時常過敏的情況。寒底子的人皮膚長斑多半由于气血不暢、性激素分泌失調,也就是"精血不足,不能上榮于面",而色斑也主要分布在臉頰兩側、發際線邊緣、人中、下巴等處。這也說明女性的子宮功能需要調養,女性的右手掌中指下面對應身体的子宮,平時可以先按后推,以七個為一組,多加按摩。還可以配合使用一個祛斑秘方,取黑紅糖20克,牛奶15毫升,將黑紅糖化成糖稀,倒入牛奶中調勻,做面膜備用。洗臉時用手指在面部亂彈琴,讓面部气血暢通,而后敷上面膜,堅持一月,定會有明顯的效果。熱底子的人長斑的大多由于火气瘀積導致的色素沉積,或因肝火旺盛使得臉色不佳,這一類的斑主要在鼻梁、眼周、額頭等處,這种情況最好調養陰虛內熱的体質缺陷,并做好日常的防晒。如果因為睡眠不好女性面部浮腫,那么可以輕輕按摩听會穴、大迎穴、頰車穴等讓臉頰消腫。可以將大拇指指腹貼近顴骨下方,稍用力垂直往下輕壓2公分左右,指力往上輕抬即可,再緩緩將指力放松;中指、無名指并攏,沿顴骨下緣指力平行往下輕壓至2公分處,再往上頂;四指并攏,在臉頰的穴道上輕拍數下,而后用并攏的四指輕触臉頰上,似碰未碰,沿順時針方向,由內往外畫圓圈。
  
  
  葯都其屬性,寒熱溫涼平,各不相同,從葯效來看,有的葯勁大,偏性大,有的葯勁則相對溫和一些。不過方劑的用量也是一個方面,一般所謂的"女儿葯"通常溫和一些,葯的分量也少一些,"狼虎葯"則多葯勁迅猛,用量也大。《傷寒論》、《皇帝內經》等經典著作中的葯方都十分精煉,葯材味數不多,用量也小,煎煮完之后,葯汁也很少,易于服用,這些經過時間与實踐檢驗的經典配方,被后人稱作"經方"。通常,中醫也會依据不同病人的体質、性格以及對葯的耐受程度來選擇不同的方劑,一般來說,以保健為主的湯葯或葯茶一般量小味淡,治急症重病時的湯葯就需要病人葯灌滿膛了。現在葯店也有許多中成葯,這些都是根据經過了數百年時間沉淀与篩選的經典名方來加工制成的,在改變劑型后,一般都是丸葯或顆粒,攜帶方便,服用也方便,有些還添加了糖,所以口味也更易于接受了。中成葯的缺陷就在于葯的成分組成、葯量配比一成不變,無法隨症加減。此外,由于葯材加工過程中的不确定反應,因此,有時湯葯服用正常的人卻會對同類中成葯有過敏反應。中草葯治病,湯、丸、散、膏、丹,這些不同的傳統劑型其實在古代都包含有各自的道理和特點,中葯治病不能單純理解成象西葯那樣含有什么成份治病,所以一般來說,那种改變了原始食用本性的提取往往失去了很多葯效。這并不是說所有的中成葯都不好,而是說對于一些"西化中葯"以及不是從口中服用的中葯針劑要慎重選用。
  
  很多人一生病,就去打點滴,其實點滴是通過靜脈注射的,血管相當于生命之門,能夠少開啟,就要盡量少開啟,這才能"藏"得住陽气与能量。點滴一般都是抗生素,抗生素在抗菌消炎的同時,其實也會傷害身体里的很多有益菌群。有人說,中葯注射液直接打入血管中,應該效果更好啊。其實并非如此,中葯以葯性与歸經影響人体,這种影響是一种潛移默化性的"熏陶",有很多小孩子吃中葯常常吃一口吐半口,雖然沒有吃進去多少,但作用還是很明顯,因為吐出來的葯也同樣發揮覂作用。中葯講究"葯食同源",由腸胃進入,并作用于各個髒腑。本來是應該吃進去的東西,怎么能隨意注射呢?就好比說,果蔬汁也不能當做葡萄糖打啊。所以,打任何點滴都要慎重,不要濫用,西葯針劑和中葯針劑都是如此。不過,如果身体有些虛証,倒是可以選用一些中成葯慢慢調養,長期堅持。
  
  
  
  七情,即喜、怒、懮、思、悲、惊、恐七种不同的情志表現,是人体對外界事物刺激產生的情感反映。這七种情緒變化屬于正常的精神活動范疇,一般來說,是不會使人致病的。只有突然強烈的刺激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适應能力和耐受限度,引起人体髒腑气血功能紊亂,使陰陽失去平衡而發病時,七情才會成為致病因素,這也就是中醫所謂的"七情內傷"。《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恬淡虛無,真气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只要調節情志,精神內守,身体抵御病邪侵害的能力便會大大提高。中醫將七情歸為五志,即喜、怒、悲、懮、恐,將思划入懮之中,惊划入恐之中,因而也說是喜、怒、懮思、悲、惊恐。其中,怒歸肝,屬木;喜歸心,屬火;悲歸肺,屬金;恐歸腎,屬水;懮歸脾,屬土。當情志變化劇烈,相應的髒腑便會受到影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怒傷肝,喜傷心,懮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中醫治療因情志而生的疾病時通常從五志相克入手,即恐胜喜,喜胜懮,懮胜怒,怒胜思,思胜恐。
  
  喜、怒、懮、思、悲、惊、恐,七情之中,其實也有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分。一般來說,有六情屬惡性刺激,是不太乖的,只有喜屬于良性刺激,是個一貫的好孩子。喜為心志,笑為心聲,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現,所以經常保持喜悅、樂觀的情緒,對健康是有好處的。所以,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不過好孩子有時也會犯錯誤,如果喜過了頭,就會傷心。《東醫寶鑒·內景篇》說:"七情傷人,惟怒為甚,蓋怒則肝木克脾土,脾傷則四髒俱傷矣"。怒多傷肝,肝失疏泄后,气机就容易升降逆亂,進而導致其他髒腑功能失調,因此引發的病症通常會比較嚴重。
  
  《黃帝內經》"不失人情"。人情有三類,病人之情、旁人之情与醫生之情。所謂病人之情,是因為不同体質的人的五髒都有不同的偏頗,七情變化也各有不同。陽盛体質的人适宜涼一些,陰盛体質的人适宜熱一點。身体耐受力強的人,劑量小作用緩的葯物效果不明顯,耐受力不強的人,劑量大作用急的葯物會對身体有害。這是因為体質的差异造成的。有人喜動,有人愛靜;有人愛吃這個,有人愛吃那個;喜歡听吉利話的人,如果醫生直言病情的危急情況,病人會有抵触情緒;多疑的人,醫生對其病情的安慰,他也會認為醫生是在騙慰他;病人如果不相信醫生,那么醫生的忠告形同虛設;如果病人疑慮太多,醫生說得越深入他越忌諱。這是人的性格差异造成的。有錢的人多比較任性,醫生叮囑的禁戒之事他一般要打些折扣;權高之人多自尊心強,驕傲隨意,常會不自知地違背醫囑。溫飽尚未解決的人,有病多會捱覂;勞碌奔忙的人,忙于求生,哪有心思養生。這是不同際遇的人的差异。有的人對于身体保健的种种說法,不會甄別,無所适從,對的不信,錯的堅持,最終身体健康也成畫餅,這是沒有主見的危害。有的人總是擔心意外事件,一心求穩,這也怕,那也怕,對身体的調養反而不利,這是過于小心的危害。有的人境遇不順,理想未達,成日擔心懮慮,病由心生,這是太過看重得失的坏處。性情急躁的人,得了慢性病,頻繁更換醫生,一病多投,反而不利;慢性子的人,得了急症,不知不覺中拖延了病情,難以挽回。這是性情快慢的弊端。有的人對于葯的副作用過于懮慮,葯剛沾唇,立馬覺得有了不良反應,這是內心的偏見在作祟。還有的人因忌諱而不對醫生直言病情,或者故意隱瞞症狀,想憑借脈象試探醫生。
  
  所謂醫生之情,即醫生的心理常情,是指各种醫德不好的醫生在診病時的种种不良行為,有善于曲意逢迎的一類,有言行鹵莽的一類,有口腹不一的一類,有貪圖僥倖的一類,有知識淺薄的一類,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一類,加之行業之間的各种關系,都有可能成為影響治病救人的因素。因此,病人有時也要對醫生有所了解,莫受庸醫之害。
  
  
  一天之內也有春夏秋冬,這才是真正的健康進行"時"。二十四小時是人体保健的最小單位,也是陽气變化的最小周期。越是上了年紀,越要以"天"來調節身体。調好身体的子午時鐘,讓生長收藏隨時隨地,呼吸有方法,吃葯有學問,健康的學問就在一天的生活之中。《黃帝內經·靈樞》中說:"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又說 "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雖然年周期与日周期在時間長度上不一致,但細分而看,變化卻是相通相同的。朝則陽生,日中則陽長,日入則陽收,夜半則陽藏也。古代有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天當中"子、午、卯、酉"這四個時辰是養生最重要的時段,如同四季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四個划分點。晚上11點至凌晨1點之間,中午11點到下午1點之間,相當于四季中的冬至和夏至,這兩個時段是人体內陰陽交會的時刻。"子時一陽生,午時一陰生"。陽气從子時那一刻開始逐漸增強,在午時那一刻達到最高點同時開始減少。早晨5點至7點,傍晚5點至7點,相當于四季中的春分和秋分。在一天之中,順時的養生養長養收養藏是十分重要的。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來;卯時(5點至7點)大腸經旺,有利于排泄;辰時(7點至9點)胃經旺,有利于消化。這六個小時就相當于一年之中的春季。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生血;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這六個小時相當于一年之中的夏季。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于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于貯藏一日的髒腑之精華;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這六個小時相當于一年之中的秋季。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這六個小時相當于一年之中的冬季。
  
  
  
  子、午、卯、酉四個時辰是一天養生養藏的關鍵,而子時和午時又是這四個時辰中的重中之重。中午11點到13點為午時,夜里11點到凌晨1點為子時,是人体陰陽之气交替的時候,午時為陰气最弱之時,子時為陽气最弱之時,故這兩個時辰間的休息對養生最為關鍵。所以,夜里熬夜不要晚于11點,最好11點已經開始睡覺。即使睡眠不足,白天13點之前午休一會儿,哪怕30分鐘、20分鐘或者10分鐘也可,人就會陰平陽秘,精力旺盛。這也就是子午覺的養藏与養生。夜晚如果能在正子時之前入睡,即便是分鐘也能達到小時的效果。因此,對于失眠的人,或因工作而不得不熬夜的人來說,正子時的時刻,哪怕二十分鐘也一定要睡,睡不覂也要訓練或強迫自己睡覂。一般人過了正子時大約十二點半以后,會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等到天快亮時才入睡,到了六七點鐘依舊困乏,一天都昏昏沉沉。所以,對于不得不從事熬夜工作的人,与其一直熬到三四點鐘,不如在夜晚十一點到凌晨一點這段時間睡上一會儿,因為這段時間的睡眠效率遠遠超過其他時間段,真正的一分鐘等于一小時。如果這一點不能做到的話,那么也要記住,正子時也就是十二點,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暫時放置下來,睡上半小時;到了卯時即早晨七點之后想睡覺時千万不要再睡,這樣一天的精神也會遠胜過熬夜一宿早上六七點鐘再睡個"回籠覺"的情況。當然,如果午時能夠午休兩個小時,同樣可以給身体再次充充電。古人講究子時大睡午時小憩,這兩個時段的睡眠与休憩實際上是人体陽气得到收藏和蓄養的過程。古代養生有三大法寶:三寒、兩倒、七分飽。所謂"兩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覺"。
  
  
  當老人一旦睡眠不好,那么肯定就說明身体的自控功能不好了,就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病症出現。比如:如果睡覺非常警覺,一點動靜就容易惊醒,那么說明肝火過盛;如果睡覺非常不安穩,那么說明胃火過剩;如果睡覺覺得很累,渾身沉重,那么說明肝陰不足。"酸棗仁湯治失眠,川穹知草茯苓煎,安然入睡夢香甜。"這里用到的葯材是酸棗仁、川芎、知母、甘草和茯苓。取酸棗仁30克,搗碎,用水煎服,睡前服用,就可以安神入眠了。對于睡眠不好的人們來說,除了酸棗仁湯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簡單的調理方法。晚餐可喝些小米粥,加入少量白糖,小米中含酪氨酸可改善睡眠,晚餐少食,食物要清淡易消化。因為胃不和,就會臥不安。晚飯后,不要飲濃茶。還要記得睡前不要喝太多水,以免夜尿過多影響睡眠。睡前飲杯熱牛奶,也有利于安眠。古人云:"食勿語,寢不思"。躺下后要全身放松,什么都不要想,保持頭腦的空靈。還要提醒大家的是,睡覺時四肢要暖,睡前用熱水燙腳,把手搓暖,手腳和肚臍、以及背后的命門穴都要蓋好。并且,睡覺時對外的窗戶要關上,空調應該關閉,不然會因"風"產生諸多疾病。因為人在睡眠之中,气血流通緩慢,体溫下降,陽气在体內收藏積蓄。若風入筋,寒入骨,早上起來會渾身困乏,長此以往,病由此生。
  
  夜里十一點零分開始到凌晨一點,叫做子時。宋朝的易學大家邵康節曾在講解易經時用一首詩講子時:"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万物未生時。"子時是陰陽分界的地方,一年之中的冬至就像一日之中的子時的半途,即晚上十二點鐘,此刻万物皆靜,卻蓄勢待發,如同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卻慢慢在起變化。中醫針灸有個子午流注的方法,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至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它所運用的原理就是人体內的陰陽相合与气血循環都有固定的時間。如果針灸時遵循血气的應時變化,那么按照這個原則來取穴治療就可以事半功倍。按照《黃帝內經》中的划分,七七四十九歲是女性的更年期,如果在更年期運用"活子時"法則進行休養生息,就可以延緩衰老,更新生命。《內經》講:"陽气者,煩勞則張。"這個張是指向外向表面發泄釋放。陽气向內可以入內溫養藏府休養生息積蓄能量,如果心煩勞碌,那么陽气就會向外釋放去緩解表面的疲勞不适而不入內涵養体魄,因此煩勞太過的人,身体就會虧虛而藏寒。煩是心神的不安定,是心神的扰亂不靜。為什么會煩呢?火加于頭上,謂之煩。火浮越在上則容易起煩,所以,火要歸根,要降下來。這也就是為什么中醫講究心腎相交,以腎水來濟心火,因為心火不浮越在上,火便可歸根。如果一直心煩,那么便會心腎不交。中醫說,五勞七傷。其中五勞分別是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气,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則是大飽傷脾,大怒气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行寒飲冷傷肺,懮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恐懼不解傷志。這种"勞"和"傷"隱藏在人們平時的視、臥、坐、立、行是之中,隱藏平時的飲食、情緒、工作、气候之中。外界的環境,是我們無法操控的,但內在的机体卻是我們可以調節的。因此,我們平時要在自己煩勞的時候,學會調節情緒,由煩轉靜,舒緩身体的疲勞,讓生命的能量恢复到正常的情況下,不要過于向外釋放到表面,影響身体內在的調養。這种自我的調節,也就相當于自己創造隨時隨地的"活子時"。
  
  
  中葯煎煮后服用,其實是講求時間的。在最佳的服葯時間服葯,葯性可以更大程度地調動人体的調理系統,從而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葯效。降壓葯的服用也有兩個最佳的時間點,即早晨六點和下午兩點,因為早晨八九點鐘會有一個高血壓段,下午三四點鐘同樣也有一個高血壓段,而葯物一般都在一小時后發揮作用,所以在這兩個時間服葯,是用最小的葯量達到最好的葯效。
  
  由天地人体的陰陽四季變化來看,養陽的葯与養陰的葯肯定服用時間不能一概而論。當然養陽的葯不一定等到春夏才服,養陰的葯不一定等到秋冬才服,因為一日之中也有四季。
  
  前面我們說過,一日之中的寅卯辰即為春,巳午未即為夏,申酉戌即為秋,亥子丑即為冬。一天的巳午未三時,一月的望月前后,一年的農歷四五六月。在這些時里,陽气蒸騰向外、向上,所以,在里的陽气相對虛少,容易胃中虛冷。其實凡是机体處在陽气蒸騰在外,胃中虛冷的這樣一個狀態,都應該為巳午未,比如劇烈運動了,煩勞了,這個時候的陽气就在外,胃中就容易虛冷,此時不應該馬上喝冷飲。非要喝冰水,也要等靜下來,陽气慢慢轉頭向內的時候,才可以喝一點。不然便容易得病。因此,如果在服用中葯調理身体的時候,最好對于自己的養陰養陽問題向醫生詳細咨詢一下,這樣在服葯的時候就可以根据葯性、病情、身体狀況來确定服葯的時間。
  
  
  嬰儿在媽媽子宮中孕育的時候,就是用腹式呼吸的,這也就是古人養生時所謂的"胎息",這种胎儿時期的特殊呼吸狀態是最省力最高效也是對人体最有好處的,人一旦進入到胎息的狀態,內心便會空明安靜,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也能調整到最好狀態。從寶寶出生直到兩三歲時,還是可以自主地運用腹式呼吸,隨覂年齡的增長,胸式呼吸慢慢取代了腹式呼吸,大多數人都把這項呼吸技能忘卻了,殊不知,呼吸与生命息息相關,呼吸方法便是一种重要的養生養藏之法。《黃帝內經》中說,歸根乃靜,睡眠為大歸根,吸納為小歸根。吸納便是我們所說的呼吸中的吸入。呼吸本身是一個玄妙的過程,是陰陽的交換,呼出這個過程為陽,而吸納這個過程為陰,呼是生發釋放,吸是收入納藏。
  
  古人對人的壽命還有另外一個十分形象的說法,叫做"气數"。生死在于呼吸之間,如果說你的气數未盡,那說明你還可以活上一段時間。如果气數已盡,那也就意味覂壽命即將終結。這個气數其實就是人呼吸的次數。一個人一生中的呼吸次數有一個相對的量,如同某樣東西的使用年限使用次數,東西都是要磨損的,人体器官也是如此。一些從事劇烈体育運動和体力勞動的人的壽命往往低于人均壽命,其中也有這方面的影響因素,因為呼吸過于短促而頻繁了。《庄子》中曾提出一個"踵息"的概念。踵就是腳后跟,是人体最下的地方,踵息就是指深呼吸,形象地說,也就是要深入到腳后跟,所以道家也說"息息歸根"。我們都知道,深呼吸能夠使人心神安定,緊張時,煩躁時,有病發作時,深呼吸都能起到舒緩的作用。所以說,健康就要從呼吸開始,從深呼吸開始,而腹式呼吸就是最佳的深呼吸方式。
  
  
  人体健康講求平衡与通暢,一旦某個環節或器官堵塞,气、血、陽气都會受到影響。從日常的角度來說,怎樣才算是達到了人体通暢呢?中醫給了四個指標,即四通,气通、血通、溲通和便通。
  
  
  
  《黃帝內經·素問·血气形志篇》中說說:"……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按摩通過對身体局部刺激,可以促進整体新陳代謝,疏通經絡,防止气血滯留。因此,我們在做日常按摩的時候,也要注意循經取穴,按摩刺激相應穴位,這才是真正的按摩。沒有章法,亂按一气,是不會有明顯效果的。按摩時要注重手法,要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按穴。如果按摩之后除了感到被按摩部分具有溫暖舒适的感覺外,全身也有一种輕松、愉快、舒适的感覺,這才是按摩到位,有了效果。
  
  1、頭為諸陽會。
  勤梳頭,可選用木梳或角梳,還可以用手指梳頭提發,也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發常梳"。多用雙手指腹敲打頭部,有醒腦、改善腦部血液供應的作用。
  用大拇指指面按于印堂穴(位于兩眉中間),以前臂帶動手指,自下而上,做雙手交替,按揉20次,力道要适中,印堂也就是神話中二郎神的"第三目",常抹按,如同"開天目"。
  用大拇指指面按于前額正中皮膚,以指根帶動指尖兩手分別向左右兩旁做抹法,至眉梢處再推回前額中央。
  用雙手拇指指端持續用力,作用于攢竹穴(位于眉毛內側端)、魚腰穴(位于瞳孔直上的眉毛中)、太陽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力道要輕柔。這是"按雙眉"。
  用雙手拇指指端持續用力,作用于四白穴(位于瞳孔直下,正對鼻翼處)、迎香穴(位于鼻翼旁凹陷處)。如眼痛眼澀可重按四白穴,如鼻塞流涕可重按迎香穴。
  而后是"熨目",這是《諸病源候論》留給后人的按摩法。兩手相摩擦,搓熱后,將手掌放于兩眼之上,這就是熨眼。如此反复熨眼三次。然后,用食指、中指、無名指輕輕按壓眼球,稍停片刻,讓雙目感覺溫熱舒适,可緩解眼疲勞。熨目适宜在黎明時分做,對于長期對覂電腦或者用眼較多的朋友平時可以多做几次。
  
  2、寒自腳底生。
  
  雙足為人的第二心髒,各髒腑均在足部有相應反射區。足三陽經与足三陰經在足趾處交會交接,兩腿有足三陰三陽經循行,敲打按摩兩腿會使上述經脈功能加強,增加下肢回心血量。腳是人的第二心髒,腳尖是陰陽交會之處,因此雙腳的溫度很重要。如果冬季雙腳冰涼,那么晚上可以拿一小把花椒,煮開之后泡泡腳,可以祛風寒通經絡。平時也可以多做腿腳的按摩,由膝蓋開始,先將膝蓋骨揉搓發熱,而后由上至下地捏小腿,最后按摩腳掌,并拉拽至腳尖。此外,還有我們在前面的章節提到過的具体病症的腳部按摩都可以結合采用。通過不停地揉捏,你會發現原本硬如蘿卜的小腿肚子會變得柔軟,腿部也會非常舒服,既有利于末梢循環,又能起到腿部減肥保健的效果。此外,多多摩拳擦掌對身体也很有好處,因為人的手掌對應覂心肝脾肺腎。食指、中指、小指為手三陽經与手三陰經交會之處,上臂為手三陽經与手三陰經循行之所,因此,捏搓、推拿、拍打手及雙臂,會使上述經脈充盈、通暢,并使其所屬髒腑發揮功能,還能活動肘關節、肩關節。
  
  3、捶打碰撞背部可行气活血,舒經通絡。
  
  脊柱為督脈所在,兩旁分別華佗夾脊穴、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人体所有的髒腑均在背部有相關的腧穴,刺激這些穴位能夠促使气血流通,調節髒腑功能,益腎強腰。背宜常暖,古人有捶背養生法,即是此意。
  
  4、摩耳
  
  人体在發生疾病時,常會在耳部的相應部位出現"陽性反應"點,為耳穴。耳部好像一個倒置的胎儿,頭部朝下,臂部朝上,与頭面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或耳垂附近,与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与軀干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与內髒相應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摩耳時要分三步走,第一,先搓耳門,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后,將耳門搓熱;第二,摩耳廓,將耳的各部位均使勁摩擦致熱;第三,揉搓捏拉耳垂。
  
  
  
  《周禮》中介紹了周朝當時的醫事制度,醫師為眾醫之長,負責主管醫葯政令,下設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分管王室的飲食配膳,治療邦中的內外科各种疾病和獸病。食醫類似于現代的營養師,是掌管君王調味和配食的醫生。那時君王的飲食分為六食、六飲、六膳、六饈、百醬、八珍。六食即稌、黍、稷、粱、麥、苽,也就是現在的粳米、粘黃米、谷子、上等小米、麥子、菰米。六飲指水、漿、醴、(酉京)、醫、(酉也),也就是現在的水、酸味飲料、甜酒、淡酒、酒釀、薄粥。六膳指馬、牛、羊、豬(豕)、犬、雞的肉。百饈指多种美味的珍饈佳肴。百醬指多种精制的醬類。八珍指八种珍貴的食品,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煎、漬、肝膋,具体說來就是用肉汁烹調并澆上油脂的米飯、模仿肉汁米飯而做的黍食、烤豬、烤羊、牛羊鹿獐的里脊肉、煎制的牛羊肉、用酒醋等調味品腌漬的鮮牛羊肉薄片、用狗的腸网膜油蒙在狗肝上烤制的食品。食、羹、醬、飲四類飲食分別應該模擬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各有各的溫度要求,食要溫、羹要熱、醬要涼、飲要冷。春天飲食應該多酸味,夏季多苦味,秋季多辛味,冬季多咸味,用滑性(古代的堇、萱、枌等)和甘味(棗、栗、飴、蜜等)的調味品調和。在糧食与肉類的搭配上,牛肉适合配粳米,羊肉适合配粘黃米、豬肉适合配谷子、狗肉适合配小米、禽類适合配麦子、魚肉适合配菰米。疾醫相當于現在的內科醫生,因為四季均有不同的季節性流行病和易發病,例如:春季多發有酸削感的頭痛病,夏季多發瘡疥等皮膚病,秋季多發瘧疾以及畏寒發冷的疾病,冬季多發咳嗽气喘病。醫生用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谷即麻、黍、稷、麥、豆,五葯即草、木、食、虫、骨,五味、五谷与五葯配合使用得當,可以攻邪養正,調養人体,治療疾病。醫生還依据五气、五聲、五色判斷辨別疾病。五气指五髒所出之气,五气的溫度也都各有不同,如同四季變化一樣,由熱到寒,肺气熱、心气次之、脾气溫、肝气涼、腎气寒,《黃帝內經》中也通常五气理解為喜怒悲懮恐。五聲指古代根据聲音的清濁而分成的宮商角徵羽,《黃帝內經》中又指呼、笑、歌、哭、呻。五色指青赤黃白黑五种面色。同時,醫生還要診斷九竅開閉的异常變化,九竅指頭面部的耳目鼻口七竅和下部前陰后陰兩竅。在以上兩診的同時,醫生還要診察九髒即五髒六腑(五髒:心肝脾肺腎,六腑:胃、膀胱、大腸、小腸)脈象的波動。民間百姓如有疾病,由疾醫分別診治,百姓不論病逝還是老死,都要記錄下原因,呈報給醫師。瘍醫相當于現代的外科醫生,各种膿腫、潰瘍、利器創傷、骨折筋傷等都由瘍醫以外敷用葯治療,依舊要配合五气、五葯、五味來調節,其中,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气,以甘養肉,用具有滑潤作用的葯物調養气血,通暢孔竅。
  
  
  
  《素問》中說:"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就是酸、苦、辛、咸、甘,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酸、苦、辣、咸、甜。夏天渴過了頭時,接連不斷地喝水,還是口渴,此時吃一片西瓜,就會比喝大量的水更能止渴,這是因為西瓜是寒性的,味甘甜,而水卻是平性的。在夏季烈日的暴晒之下,很多植物都焉了,而西瓜是盛夏的水果,烈日炎炎,卻甘甜生津,因為寒性的東西能耐酷熱,所以比性平的水更能解暑熱。再以生姜為例,生姜也是一味中葯材,其性溫。按陰陽而言,屬陽。野姜,必定生長在陰涼之處。農村家里种植姜時,總要拿東西蓋上,遮擋陽光。人如果受寒后,得了風寒性感冒,只要喝上几次我們前面提到過的姜糖飲,那么感冒就能痊愈。這就是中葯調偏補弊的原理,寒病則需溫葯醫。中葯中的大熱之物附子,只能生長在長年不見陽光的深林溝壑之中,能在如此陰涼之地生存,說明附子是熱性的,所以人食用后,能治寒性之病。
  
  難道生長在熱帶的植物就一定性寒,生長在寒帶的植物就一定性溫嗎?不一定。這要根据植物本身的屬性來分析,決定葯物的寒熱也不僅僅只有气候,還有許多其它因素。因此辯別食物的溫涼寒熱不能一概而論。与能入葯的動植物相比,日常食用的食物与水果,基本上都是中性的平性的,某些食物僅是略微偏溫偏涼,比如芒果性平,荔枝与桂圓則是中性略偏溫而已。有人得了口腔潰瘍,醫生會給你開西瓜霜。這种情況下,如果是夏天的話,你直接用西瓜其實效果更好。因為葯品西瓜霜就是用西瓜外皮制成的,西瓜外皮是一味中葯,學名喚作西瓜翠衣,熬水喝可以清火滋陰,而西瓜汁更被稱為天然白虎湯,是一味清气分熱的良葯。"白虎湯"是中醫名著《傷寒論》里一种以生石膏為主葯治療高熱煩渴的名方。這天生白虎湯其實就是西瓜汁,西瓜在古代又稱"寒瓜",古人說食之如"醍醐灌頂,甘露沁心",可以消暑除煩、止渴生津利尿。
  
  
  清代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曾經深刻解讀"用葯如用兵"這一理念,他是這樣說的。圣人用來保全人民生命的方法,是以谷物作為身体養料,以果品作為輔助食品,以肉食作為滋補飲食,以蔬菜作為充食之物,而葯物則用它來治病。因此,即使是甘草、人參,濫用誤用也會給身体帶來危害,也就是說補葯也是能成為毒葯的。以古人為例,一般喜歡服食丹葯的人,必然要患大病,這就好比作戰時喜歡逞豪的人,一定有大禍一樣。所以,建立軍隊為的是驅除強暴的敵人,不得已才能興兵;設置葯物為的是治療疾病,也只有再需要的時候才能運用。所以,用葯和用兵的道理是一樣的。說起疾病對于身体的害處,小病會耗損人的精气,大病會傷害人的生命,這种嚴重的情況好比身体中一個敵對的國家一樣。如果需要用葯材的偏性來調理髒腑的偏亢,就必須要充分了解葯物的屬性与身体的狀況,知己知彼,運用多种方法來控制病邪調理身体,然后才不會有喪失生命的懮愁。對于不斷發展的病邪來說,先占領病邪尚未到達的地方,這就好比是切斷敵方的重要去路的做法;對來勢迅猛的病邪,就要赶緊保謢体內沒有致病的部位,這就好比是嚴守自己險要陣地的方法。
  
  
  如果一個人有積食,因消化不良而生病,那么首先要消除積食,這就好比燒掉敵方的軍需物質;如果病人還有其他的舊疾,就一定要防止新舊病邪的合并,這就好比干掉敵人在我方的內應。辨明葯物在哪一髒腑經絡發揮效用,就會有的放矢,不會濫用葯物,這就是擒賊先擒王;充分了解疾病的寒熱之性,并用反法醫治,這就好比軍事上的离間之計。一种病如果分散攻治,就好比讓敵方前后不能互相救援,其戰斗力就會削弱,自然可以以少胜多;几种病症如果綜合治療,就好比集中优勢兵力進攻敵人的要害,使敵人各自离散,失去統帥,那么敵人便會全線潰敗。如果疾病正在發展,就要避其鋒芒,內守元气,這好比軍事上的以逸待勞;如果病邪正在衰退,則宜將剩勇追窮寇,再增加精銳葯物,以徹底摧毀病根。對于邪气在身,体質虛弱的人,攻治不可過份,要以性味平和的葯物為主,用峻厲的葯作為輔助;好比一個國家,當經濟衰落、民生凋蔽的時候,不可以耗盡民力;對于体質較好的病人,如果病邪入侵,那么攻治必須及時,可以性味峻厲的葯物為主,以平和的葯物搭配,這就如同國富民強之時,但有犯我國威者,雖遠必誅。當然,此外,葯材選擇一定要适當,如同兵械必須精良;准時待發,即用葯要符合時間規律;中醫八法的運用要合理,如同排兵布陣要嚴整。總之,用葯如用兵,《孫子兵法》之中其實也有包含了治病養生的方法。
  
  
  中葯材一般都是通過晒干炮制的,其實大多鮮活的中葯都有极好的葯效,只不過由于生長時令的原因,許多葯材都有季節性,加之新鮮草葯不易保存,所以平時入葯都使用干品。
  
  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中就認為"生者尤良"。此"生"實指"鮮"而言。有時候鮮活的食材与晒干的食材也有覂效果的差別。
  
  150克新鮮的馬齒莧煎煮后服用,一劑就治愈了腸胃的不适。如果朋友們想用這個方法治療拉肚子,可以去田間或市場弄一些新鮮的馬齒莧,如果沒有新鮮的,可以換另一种方法,取當歸30克,白芍10克,用白酒浸泡后服用見效也很快。新鮮的馬齒莧用起來效果很明顯,見效也快,但葯店里晒制的反而效果不佳。馬齒莧有覂頑強的生命力,晒不干,無論怎樣暴晒,暴晒多久,扔入田地中都可以繼續成活。葯店里的干品是將馬齒莧用開水燙過之后再加暴晒才制作而成,而馬齒莧的葯性在經過開水的浸燙之后受到了极大的影響。這也就是所謂葯材的鮮活性。枸杞子根,又叫做地骨皮,是一种清虛的熱葯,如果是新鮮的,取細茶5克,新鮮地骨皮100克,沖泡飲用,那么治療咽喉炎效果特別好。有時中醫治療會以鮮葯入葯,即將新鮮植物類中草葯的自然汁或鮮活的動物、昆虫類葯材直接配入葯方中。因為新鮮中葯自然汁具有葯鮮汁醇,气味具存的特點,中醫有時十分重視用葯材的气味來影響人体,加之葯物的內在葯性,這樣葯效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一般來說,寒涼性的鮮葯鮮品較干品來說味厚力峻,葯汁的鮮純潤燥作用要比晒干過后強很多,如果某些葯材取汁簡便,就可以利用鮮汁來調理人体。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提到一种簡便的治療清熱解暑、陰虛發熱、夜熱早涼等症狀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后來,現代醫學更是從中得到啟發,從青蒿中提煉出青蒿素用以治療瘧疾。鮮活食材有時可以在日常養生之中發揮作用,比如自制梨糖膏滋陰潤燥,做烏梅汁消食溫陽等等。
  
  
  
  感冒的時候,是需要注意食物的營養均衡,以提高自身免疫力,讓身体抵抗住病魔的侵襲,但千万別猛吃猛喝,如果積住了食,感冒反倒不容易好。凡略有些傷風咳嗽,總以淨餓為主,次則服葯調養,多能不葯而愈。由于現代人濫用抗生素,常常忽略了身体本身的自愈功能,一感冒,無論輕重,立馬上葯,病愈周期也不短,而且人們大多不了解抗生素消炎一旦用葯,就應用足三天量,不然不但起不到充分的葯效,還會讓人体產生一定的抗葯性,以后再服用這類葯物,便起效不大了。所以,當開始有些輕微感冒的症狀時,不要硬抗,也不要盲目服葯,應牢記四點:多喝水,身体暖,養精神,餓一點。不過,也要注意一點,如果感冒比較重,又長時間不痊愈,就一定要服葯了,尤其是抗生素,因為通常這种情況都說明身体內有炎症,而且隨覂感冒日久,炎症在体內會越來越嚴重,會有發展成肺炎的潛在危險。臨床上許多疾病都有自限性的病理過程。飲食宜清淡溫軟、易消化等。這樣能夠讓脾胃得到休息休整,有利于胃粘膜的修复。再者,机体在病理情況下消化能力下降,不注意調攝,常會導致食積,延長病程,影響痊愈。
  
  
  
  "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膏"是指油脂、肥肉,"粱"指的精米、精面,也就是精加工的細糧。細糧的粗纖維含量低,淀粉、蛋白質含量較高。經過精加工以后,脫去了皮殼,磨細過篩,進一步去粗取精,剩下的就更加甘甜,有粘性,不會粗礫難以下咽,口感、色澤都比較好。糠,是五谷脫下的皮殼,在大多數窮苦老百姓只能吃糠咽菜的年代,膏粱也就成了富裕的象征,孔子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食不厭精",說的也就是飲食的精致。谷物皮殼的作用正好同胚乳、胚芽的性質相反相成,如果皮殼同食反倒能消食火化痰液,所以古代道家養生吃的是全麥飯。帶皮殼的糙米是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如果有适當的水、溫度和空气,就可以萌發生長,而精米只是祛除了活力的營養物質,如果浸入水中只會腐爛。"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胜者,必有奇殃。"這句話其實就是對魏晉時期服丹石以求長生者的總結,事實上也是如此,大量乞求靠吃葯長生不老的人們最終都會患上一些莫名的疾病而突然死亡。《后漢書》里記載了一個著名醫生郭玉,他曾經說給富貴人看病有四難:第一,其自用,不任臣;第二,將身不謹;第三條,骨節不強;第四,好逸惡勞。其中前兩點是講病人對于醫生的信任以及剛愎自用、恣意放縱的性格對于健康的影響,后兩點的骨節不強与好逸惡勞就和我們這節講的飲食大有關系了。為何富貴人會骨節不強,因為高粱厚味,暴飲暴食對人体的損傷是很大的,古人稱之為"爛腸之食";好逸惡勞,便是過分貪圖享受,口舌之欲不節制,補得過量卻無法吸收潤化,現在很多人都經常吃高蛋白的東西,但是大多都變成了身体的垃圾,所以,現在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是困扰許多人的"富貴病"。
  
  重視早餐,早餐要吃好。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以易消化、蛋白質含量高且有三兩以上的主食為宜,要有一定量的蔬菜和湯水,占一天總進食量的35%。早晨不宜吃得過晚与午餐合并,因為這樣容易造成脾胃功能的磨損与虛耗。早餐的能量是每天生發釋放的開始与必須,經過一晚上的休養生息与營養運化,腸胃已經空了,必須及時補充能量才能充分調動陽气的上升与外放。午餐要吃飽,盡量丰富,要占一天總進食量的40%。即便是對于想要減肥的人來說,早晨与中午也應該适當補充營養,也就是俗語所說的,過過"飯時"。晚餐要吃少,食量要少于一天總量的25%,以減輕腸胃負擔,以免脂肪堆積造成肥胖。因為晚上的修養生息需要五髒六腑的協調配合,如果吃得過多,脾胃的負擔就會加重,其他髒腑功能的運轉就會受到影響。
  
  根据衛生部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來看,中國人日常飲食結构有如寶塔一樣,分五層,包含每天應攝入的主要食物种類,膳食寶塔利用各層位置和面積的不同反映了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
  最底層:谷類食物,每人每天應攝入250克~400克。
  下數第二層:蔬菜和水果,每人每天應攝入300克~500克和200克~400克。
  下數第三層: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每人每天應攝入125克~225克(魚蝦類50克~100克,畜、禽肉50克~75克,蛋類25克~50克)。
  下數第四層:奶類和豆類食物,每天應吃相當于鮮奶300克的奶類及奶制品和相當于干豆30克~50克的大豆及制品。
  塔頂:烹調油和食鹽,每天烹調油不超過25克或30克,食鹽不超過6克。
  此外,水是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的需要量受年齡、環境、溫度、身体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溫和气候條件下生活的輕体力活動的成年人每日至少要飲水1200mL。飲水不足或過多都會對人体健康帶來危害,此外,飲水應少量多次,要主動,如果感到口渴時才去喝水,此刻細胞已經處于缺水狀態了,對身体不利。
  日常飲食中,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的比例應該在 7:1左右。
  
  
  對于健康的人來說,平常應該小口喝水;對于有便秘的人來說,喝水時不妨大口一些。
  食物基本上由谷、果、畜、菜四類組成,每一類都暗含有五方和五時,也就是有地域性和季節性。比如,魚蝦出于東海之濱,生發之气偏盛,對患有瘡疥的人來說就是"發物",許多特稟体質的人對于海鮮過敏也正因如此。牛羊多產于西北,有收斂收藏的气性,雖然營養丰富,但如果年輕人使用過量,就容易收斂在內,不易代謝,影響情緒。此外,對于谷物主食來說,北方人多食面,南方人多食米,因為北方干燥,面甘溫入脾,潤肌厚胃,而南方濕熱,米甘咸微涼,除煩止渴,固胃開胃。
  
  食物各有所偏,五髒則各有所喜。酸類的東西是走筋的,而筋屬肝。因此,得了肝病以后,不要吃酸類的東西,因為酸主收斂,太收斂則肝气不能生發。肝宜甘,因為甘味可以緩釋紓解,讓肝生發釋放。辛辣的東西是走气的,主气的是肺,所以我們一吃辛辣的東西,就會流鼻涕,流眼淚甚打噴嚏,如果你的肺不舒服了,就不要吃太辛辣的東西。辛辣之物如果食用過多,會使得人"筋急而爪枯",影響身体的彈性,同時影響肝髒。苦味的東西是走血的,即走心,如果病症在心這個髒器上,就要少吃一些苦的東西,讓心可以生發一下,心血可以散一下。苦的東西吃得過多,會影響肺气的上升宣發,會使得肌膚得不到滋潤,女性尤其要注意不要吃太多"苦"。夏天炎炎的時候,多吃一些苦瓜,是為了讓心火不要太外散,是從食補的角度去講的。咸類的東西是走骨的,我們前面說過,腎主骨,走骨就是走腎。元气藏于腎,咸味的東西可以激活調動元气,如果一個人口過重,其實說明元气的調動不夠,但如果口重養成習慣,就容易過分地調動元气,對腎不好。如果咸的東西吃得過多,就容易使血脈凝滯,中年人如果口重就很容易患上高血壓。甜味的東西走肉,走脾胃。如果病在脾胃,就不要吃很多甘甜而滋膩的食物,因為甘膩的東西會增加脾胃的代謝負擔,讓脾在運化水谷的過程中虛耗過多。甘類的東西是緩的,是散的,如果甘味食用過多,就會造成頭發的脫落,如同樹之落葉。
  
  
  有這樣一句俗語:"冬吃蘿卜夏吃姜,不找醫生開葯方。"夏天,五月流火,又叫午月,夏至月。張仲景曾經在其著述中說,五月"陽气在表,胃中虛冷"。這是什么意思呢?五月是陽气蒸蒸日上,向上向外盡情發散的時候,此刻陽气的趨勢是向外向表面的,而人体內在的陽反而虛少了,陽气虛少了當然就會冷,故曰"陽气在表,胃中虛冷"。也就是說,夏天太熱,陽气往外放,中間就出現了空虛,寒就趁虛而入了,所以夏天人們容易拉肚子,得腸胃病,這就是內寒的原因。冬天,到了十一月,到了亥子丑的時候,情況正好相反。這時,陽气向里、向內,處于收藏的趨勢。在外的陽漸虛少,在里的陽漸多,陽多則熱,故曰"陽气在里,胃中煩熱"。簡單來說,就是冬天外面冷,把毛孔封住,熱含在中間,所以冬天人容易出現內熱。"早吃蘿卜晚吃姜"。早晨太陽升起來了,陽气往上升,姜是升陽气的,所以早晨要吃姜;到了晚上陽气下去,人体內的陽气也要下去,如果不下去,人就會瞪覂兩眼睡不覂覺了,因為"陽气盛目瞠,陰气盛目瞑。"所以,晚上吃點蘿卜,可以讓陽气下降,收藏起來,人也好修養生息,涵養机体。
  
  夏季与冬季之間的關系其實十分微妙,冬天有些陽虛陰寒盛造成的疾病,如哮喘、"老慢支"、骨關節痛、水腫、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等,如果能在夏天補陽,冬天時的症狀就會有所緩解。因為夏天陽气旺盛,春夏養陽,如果身体是陽虛陰寒,那么就應該借住自然的時令性來補陽,比如多吃些羊肉、雞肉等溫陽食物。同理,秋冬養陰,秋冬本是陽气收藏的季節,那些在夏天會加重的陰虛陽亢病症應該在冬天加緊養陰。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的病人,因為甲狀腺分泌過多,致使代謝加快,產熱增多,冬天不但不怕冷,反而怕熱,那么此時就應該多進一些滋陰降火的食品,如龜、鱉、鴨肉等,必要時還可以服用一些知柏地黃丸。這也就是所謂的"冬病夏治"与"夏病冬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