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嘉发动机故障请维修:转型靠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22:59
——新密市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纪事
时间:2011年12月13日 09时13分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胡芷滔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11月29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河南特色“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高层论坛在河南省新密市举行。中央部委及国家级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谋河南“三化”协调发展大计。当天上午,与会人员来到了新密市的新型农村社区和有关企业进行现场观摩。
“与许多城市制定20年的空间布局规划不同,新密市的布局规划有‘百年意识’,并且把原有村庄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同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难能可贵。”出席此次论坛的嘉宾,中央党校经济部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施红教授,在参观完新密的新型农村社区后这样说。
三个月前,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新密市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跳出传统模式,科学规划,通过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促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一方面改变旧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为经济转型腾出空间,提高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力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审时度势 统筹谋划
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新密是一个传统资源型工业县级市,也是郑州都市区的重要组团,县域综合实力较强,民间资本雄厚,非农就业充分,但也存在发展转型任务重、资源环境压力大、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事实上,如何实现转型与发展双重目标,是新密市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做出的重要选择。
在此背景下,新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以煤矿沉陷区搬迁安置为契机,采取“党委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社会帮扶、上下联动”的办法,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探索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在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率先起步,进行积极有益的尝试。
为此,新密市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王铁良等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挥部。同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统筹谋划--从村庄选址布局到房屋建筑外观、从道路设计到绿化植被、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设施,乃至工作生活半径等,都做了高标准设计,妥善处理了当前与长远、单体与总体、生活与生产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
《新密市“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纲要》显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现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全市303个行政村有73个并入城区、81个并入镇区、149个通过合村并点建成44个新型社区,最大限度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配套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
一是推进合村并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生为本的原则,对市区建成区以外、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内的村庄,整体合并到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现代化城市社区建设,这类模式目前有1400户6500人,将在年底全部得到安置,转为市民。
二是推进合村并镇。充分利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资源,把中心镇周边相近的村庄,纳入到中心镇的规划中,一体化建设。如超化镇周围四个村3200户13500人统一合并、集中安置在新建社区中。
三是推进合村并点。对于具备多村联建的村庄,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选择适当位置,实行联合建设;不具备多村联建的,按照相对集中、共享资源的要求,进行分片建设。如来集镇实行三村联建,2500户近万人统一安置集中居住和谐社区。
四是推进移民搬迁。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集中建设移民搬迁住宅区,把全市35个贫困村群众分期分批统一安置,彻底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袁庄移民扶贫开发区累计投资1.6亿元,建成住宅楼74幢,搬迁入住群众2052户,成为河南省扶贫开发的样板工程。
此外,对于景区特色村、历史文化名村等,在不改变村庄原貌和特色的前提下,进行综合整治。
“现在做饭有天然气,冬天有暖气,物业费、暖气费都由村里集体拿钱,住着可方便,一点都不比城里差!”岳村镇马寨社区的村民李金凤说起新居,不断地竖起大拇指。今年年初李金凤一家5口从煤矿沉陷区的老宅搬入社区,新居建筑面积达123平方米。
和李金凤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马寨社区里的506户居民。据了解,岳村镇按照“一区四中心”的总体规划,每个中心社区由2-5个村合并而成。目前,马寨社区已实现了集中居住、集中供暖。
“规划之初,我们就引入了‘城’的理念,希望能‘一代人建房、几代人居住’,一步到位,高标一流,努力建设‘百年社区’。”新密市委书记王铁良介绍说,为了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最大化,新建社区还注重高功能配置,包括农村道路、安全饮水、便民超市、文化卫生、游园绿地等功能、景观、生态相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产城融合 协调发展
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满足了群众“住得好”的需求。与此同时,新密市委、市政府对于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等方面同样不遗余力。
“注重合理布局产业,着力解决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实现居住与就业的同步到位。”新密市委副书记张红伟介绍说,新密市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撬动经济转型,利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来的土地,每个乡镇在镇区附近规划创业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型农村社区实行土地流转或入股,壮大产业规模,创造就业岗位,使“农民就近务工得薪金,土地流转得租金,土地入股得股金”。
具体做法,一是就近规划建设创业园。在全市布局4个省、郑州市级产业集聚区,在城区、镇区、社区附近规划建设不同类型的创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方便群众就近就业。
二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留出一部分用于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实施合村并城、并镇、并点后,预计全市可节约土地8万多亩,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用地保障。
三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鼓励引导社区居民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植大户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市集中流转土地6.6万亩。
除此以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城镇化,还加速了产业转型的步伐。新密市民间资本充裕,随着土地瓶颈缓解和市场需求扩大,投资环境改善,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2010年,新密市共引进郑州市境外资金69.3亿元,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67亿元,有力促进了产业和经济发展。
据官方调查估算,新密市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约1800万元,加上村民购房、装修、家具更新等消费支出,扩大了内需,拓展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集聚。以宋楼村结合新型社区建设为例,该村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耐材产业园区,将全村68家耐火材料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增强了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这种做法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居住方式的转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催生了许多种养业大户,再加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复耕出来的土地一般都实行规模化种植,使新密市农业规模化水平明显提高。
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密市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高效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转型。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和都市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农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比如岳村镇王堂村在新村建设整理出土地的基础上,组建种植业合作社,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统一调整农业结构,集中种植冬桃、油桃、葡萄等高效林果产品,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高效林果种植基地。
如今的新密,以产业集聚区为主的全市规模企业数量有470余家,规模工业增加值近3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0.8万个。
“过去,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喜欢出去打工。但现在村里建得这么好,又有活干,钱也挣得不少,还能和亲戚朋友在一块,谁会乐意往外面跑啊?”“80后”小伙、来自超化镇新区的周云算了一笔账:家里一共3亩多地全部外包出去,一亩地一年租金上千元,仅凭此项收入,每年都能多赚取三四千元。
在新密,城乡居民收入近年来逐步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1.76,加上较为完善的惠民政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不断得到加强。值得一提的是,市委、市政府抓住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机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使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9.2%,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
因村制宜 城乡和谐
打造现代化时尚宜居宜业城市
走进新密,在这100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一个个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设计新颖、品位高雅、功能完善、环境优美。
实际上,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迅速,走在了河南省的前列。截至目前,已实施项目村59个,涉及83个行政村,完成投资31亿元,建成农民新居1万多户。
首先改变的是旧有的农村面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因村制宜,全面改善不同村庄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不搞“一刀切”,力求避免“千村一面”。
从2009年开始,全市持续开展了“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等一系列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建设了一批垃圾处理设施、游园绿地等,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培训环卫工人7400名,全市每个村民组均有清扫保洁工,改变了过去“脏乱差”形象,干净成了新密的品牌。
按照《新密市“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纲要》,优先对煤矿沉陷村村庄整合,促进了自然生态修复、荒坡废地整理。例如岳村镇在煤矿废弃地上,规划建设了矿山遗址生态公园,扭转了过去因自然资源过度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率先在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在此基础上形成人工湿地,成为农村社区的一个亮点。同时,新密市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尊重群众意愿,配套建设了游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丰富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化和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型。
除了彻底改变农村面貌,新密市城镇带动能力也明显增强,促进了城乡和谐。市委、市政府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新型城镇化体系,与中心城区、镇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完善了城镇发展体系,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通过旧城改造、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扩展了中心城区、重点镇区和产业集聚区,构建了以城区为主体,超化、曲梁、来集、白寨等重点镇为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而随着城市西区开发建设、旧城区改造和合村并城步伐的加快,中心城区空间得到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促进了文化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新型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初步成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融城先导区。
重点镇区的集聚能力提高。超化镇通过合村并镇,镇区面积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由原来的4万人增加到7万人以上,镇区经济规模可望由目前的50亿元增加到近100亿元,建设形成了市级耐火材料产业集聚区、教育园区和高标准住宅区,成为新密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新型农村社区的集聚作用初步显现。目前新密市新型农村社区的平均规模已经达5000人以上,随着人口规模的膨胀,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文明加速向农村延伸,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新型农村社区到底要建成一个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在新密市委书记王铁良眼中,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融合剂”,在城市化过程中熔现代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于一炉,形成一种独特的既是现代化的又带着温馨的乡土气息的“城市—乡村”文化景观,使得新密市的城乡和谐程度更进一步。
在这样的思路带领下,建设者们不仅注意保留历史文化名村,而且对于一些具有典型乡村景观和美学价值的村庄也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不仅关注新型农村社区的点上建设,而且通过村容村貌、路容路貌的综合治理,着力保护、维持和塑造独特的“采菊东篱下”的田园风光和乡土特色。这意味着已经建成的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样保留着传统农业文明中一些很温馨的要素和成分。
事实上,新密人有一句很自豪的口头禅:“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村民们在新型农村社区里不仅享受了现代化的便利,而且额外地享受着村集体的福利和关怀,尤其是享受着城里人无法企及的田园风光。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符合河南实际,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战略举措。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我们会为把新密打造成‘干净整洁、结构优良、富足文明、风清气正’的现代化时尚宜居宜业城市而努力奋斗。”新密市委书记王铁良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资料
统计数据显示,新密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人口80万,辖13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一个风景区管委会,303个行政村。2010年完成生产总值391.5亿元,人均GDP达到48997元;二、三产业占比96.7%,城市化率48%;地方财政总收入29.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