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品牌有哪些:找回你的幸福感(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2:53:31


    四、谁偷走了你的幸福

但是我们现代人内心安详的少,有智慧、得自在的少,所以幸福的也少。

2006年,莱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绘制出了首张“幸福指数世界地图”。此“地图”启动的是居住地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数的项目,是根据参与者被问及的关于幸福和对生活的满意度等问题的调查而做的排名。结果显示:世界幸福指数得分最高的国家是不丹,而中国则位列第82名。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不丹这个小国家,近些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丹非常重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每年只允许6000名外国游客入境旅游,而且他们的行程还必须经不丹政府的仔细审核。为表彰不丹国王和人民在环保领域的突出贡献,联合国曾将联合国首届“地球卫士奖”颁发给不丹人民。不丹是个有信仰的民族,她的人民终其一生,只相信两个道理,一个是佛陀说的道理,叫做“菩提”,一个是国王说的道理,叫做“快乐指数”。尼泊尔和不丹人民的快乐都说明:有信仰,简单是一种智慧、纯朴是一种幸福!

而我们中国人的“幸福感”似乎就没有那么乐观了。荷兰的伊拉斯谟大学也曾经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过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指数是6.64,在2001年时的数据是下降到了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的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外国人喜欢搞调查研究是不是?尤其是喜欢研究中国人的幸福感,其实外国人的幸福感也好不到哪去。人如果没有智慧,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地球人还是外星人,都很难幸福。

 

1欲望烦恼之绳

是什么牵绊住了我们的幸福?

有一个人想考考人称“无所不知”的老禅师。那一天他一到禅院,就直接找到老禅师,提了个问题:“什么是团团转?”老禅师答道:“皆因绳未断。”咦,这个人非常奇怪地问老禅师说,“您是怎么知道的?!”

他告诉老禅师:“来这儿的路上,我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孔拴在树上。牛想吃草,但是转来转去就是脱不了身。我以为你没看见,肯定答不出来,没想到你一语道破,真神了!”

老禅师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所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人被名利所缠而不得超脱。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众生就像那头牛一样,被许多欲望、烦恼、痛苦的绳子缠缚着,不得解脱。”

 

我从2000年出家,至今有11年了。在这11年中,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出家做和尚呢?你们想想看,我为什么要出家?对了,我就是为了要想办法把那个烦恼之绳给断了,我出的是远离烦恼之家,而选择回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清净之家;同时,我们出家人还要让更多的人都能够出离烦恼之家,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家。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出家时,我总是说,“我不是出家,我是回家!”社会上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出家,其实出家就是出离烦恼之家啊!

所以我特别感恩老和尚,感恩和他的结缘,感恩他当年非拉我的手让我出家,感恩他对我的教导,让我走在了这条“回家”的路上……

有的人看我出家很好,也想出家,但是在他还放不下、机缘不成熟的时候是很难出得了家的。出家也没那么容易哦!是需要福报和因缘的,不是谁想出家就出得了家的,呵呵,开个玩笑……其实出家不出家都没有关系,在家修行也一样。首先要把你的所求由外转向内,向内求,让心“回家”才有希望!

 

2烦恼都是自找的

曾经有一个朋友来找我,向我诉苦说:“最近活得很不畅快,很烦,经常失眠,好久没有好好地睡一个安稳觉了。”他问我要怎么解决。我反问他:“失眠,都是在想些什么?烦,又是在烦什么呢?”他说:“失眠的时候就是胡思乱想,经常想着明天要见什么客户,应该谈些什么,这一个月这一季度公司要完成什么样的业绩,要怎么去发展……”我说:“明天的事明天才到来,是喜是忧还不知道,甚至你明天是否还活着也不知道,你做好今天的事,做好本分,剩下的交给老天爷吧!你把明天的事情拿到今天来烦,思来想去的,这不是很笨、很傻吗?”

他经我这样一说,想想也对,说:“确实没必要杞人忧天,自寻烦恼。”你们看,这么简单的道理,可就是很多人想不明白啊,所有的痛苦其实都是自找的,是自作自受!可就是很多人自寻烦恼啊,还有很多人虽然懂得这个道理却做不到啊。

所以我说,若想获得人生的幸福啊,我们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开智慧,明事理,还要真修实干,拿出点精神来,拿出点劲头来,要准备和烦恼这场战争进行到底!所以我也常跟大家说要经常到弘法寺来礼佛,要常回家看看。有机缘还要多研究佛法,学习佛法,为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而用功比赚钱更重要,因为人如果没有快乐、没有幸福,赚钱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当年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就是一个能够把自己的幸福指数往上提高的人,这是他的智慧。

 

3、不幸福源于12个字

    烦恼的“乌云“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总是这样乌云压境,难见晴空呢?其实总结起来,人的烦恼和不幸福就是由12个字引起的,哪12个字呢?——“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

 

“放不下”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手拿两个花瓶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但是,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您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都放下了,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这里的六根、六尘和六识是佛教术语。六根指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指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接触外缘而产生六识的判别力与记忆力,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

    所谓“六根清净”,不是说没有了六根,而是我们的六根不再随着外缘的幻境而转,要做到“一尘不染”。六祖慧能曾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说众生的本性本来是无染的,只因妄想执著而染了又染。所以我们要学着放下,回归本来清净。但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凡夫往往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佛陀发现痛苦来自于各种欲望。贪欲像影子般追随人的一生。人们为了满足贪欲而辛苦地奔波,获得了大量的物质,可越发觉得匮乏,越发不满。欲望和压力让人过得非常艰难和痛苦,佛陀指示的“放下”,的确不失为一条通往幸福和解脱的道路!虽然我们暂时可能不能完全放下,但我们可以学着用一种超然的心境去面对外物,如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能将欢喜忧愁看淡,将厚名重利看轻,活得自在和洒脱。我们再来看一位禅师的心态:

云游四方的法眼文益禅师有一次在途中遇到下大雨,法眼禅师就在一座地藏院挂单。寺里的知客师问他:“禅师你要往哪里去?”

法眼禅师说:“我没有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师又问:“你对这种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何感受?”

法眼禅师淡然地回答:“云水随缘。”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天天都在忙碌着,什么时候也能够像禅师一样云水随缘,懂得放下,拥有“放得下”的智慧和心态,就能够真正体味到逍遥自在的乐趣了!

 

“想不开”

再来看“想不开”。先讲个因“想不开”而自杀的故事。好在故事的主人公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不仅救了轻生者的性命,还用两句话点醒了轻生者:

一个老和尚在海边救了一个轻生的女子。老和尚问她:“年纪轻轻为何要选择轻生?”

女人说:“这里是我的美梦开始的地方,所以也应该在这里终结……”

原来,两年前,就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女子和一个年轻人不期而遇。一年后,他们爱情的结晶---可爱的儿子出世了……然而,不久,那个说好与她共度人生的爱人却因一场意外而离开了她。女子整日哭泣,好像天塌下来一样的哭啊!然而更不幸的是,没过多久,他们的宝贝儿子生病死了。

正是祸不单行啊!女人说,“我一个女人,没了丈夫,没了儿子,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啊!”女人边说边哭,老和尚在旁边不但不开导,反而放声大笑起来。

女人被他莫名其妙的笑愣住了,就停止了哭啼。

老和尚笑够了,就问女人:“两年前,就在此地,你有丈夫吗?”

女人摇摇头。

“两年前,就在此时,你有儿子吗?”

女人再次摇头。

“那么,你现在不是与两年前一模一样吗?两年前,你一个人来到岛上,是来自杀的吗?

女人愣住了!

老和尚说:“现在,你与两年前一模一样,仍是独自一人。今天,就像两年前那一天的延续,只不过是还原了一个你自己。你还是你!所以,为什么不能重新开始?”

人很容易迷失自己,当了官,以为官就是自己;有了名,以为名就是自己;赚了钱,以为钱就是自己;有了爱人,以为爱人就是自己的全部……其实,如果我们可以经常问一问自己:在没有这些附加物以前,我是谁?有了这些东西之后,谁是我?如此,我们便能对所有的身外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执迷其中、迷失自己。

人生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和态度。佛说:“一切唯心造”,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你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不要被外在发生的事情和环境所污染,无论发生什么,你还是你!快乐和幸福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上。

 

“看不透”

《金刚经》中有个著名的四句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根据佛教的观点,世事变幻无常,四大皆空,五蕴非有,过分执着和沉湎都是不明智之举。很多人无法领悟这个道理,即使知道,也不习惯将无常观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滋生了许多的痛苦和烦恼。

无常就是事物没有“常性”。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本性,刹那生刹那灭,迅速迁流,片刻不停,如流星、如闪电般地飞速变化。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是因果。

回头看看,世界上财富无论聚集多少,终有散尽用馨之时;名誉地位无论多么显赫,终有落幕之日;再美的花朵,终将枯萎凋谢。人生短暂,短短不过数十载,待大限来时,你一生争来的,喜爱的东西哪一样能够带走?财色名食睡,哪一样能够留住?只有你所造的“善业、恶业”相随而已。“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所以,看透了无常,看透了因缘、因果,就能放下,就能自在。

佛陀的弟子跋谛曾说:“当初我身为国王时,居住在王城宫殿,重重围绕,卫兵层层保护,身心实在不得自由。自从我出家后,日中一食,逍遥自在。夜晚睡在树下,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中,毫无牵挂、自由自在。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只有“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从而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这是大快乐,是大幸福!而大多数人则因执迷外物,贪欲、挂碍太多,所以不得自由!

“忘不了”

我们总是渴望美好的恒常不变,也情愿相信一切都可以如旧。但事实上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讯息、观念和假设,建构出生命的脆弱和不安——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自杀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了,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实!在自杀的这部分人群当中,有很多人是因为“忘不了”。

忘不了是什么?忘不了就是“执着”,执着于过去的感情、过去的权利、财富、地位,执着于过去的美貌等等,执着于昨天的旧梦,而不愿意面对当下。我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

有位外国的女明星被警察逮到酒后驾车,警察问她的年龄,她回答“30岁”。

过了十年后,这位电影明星因类似罪状被告上法庭,同样也称自己的年龄是“30岁”。办案的法官就认出了她,就问她:“怎么可能呢?十年前你说你30岁,怎么现在你还是30岁?”这位已过气的明星为了压过法官的气势,眨眨她的假睫毛说:“阁下,我已经被提醒了好几次:在法庭前不能更改证词,所以我已经告诉过你我30岁了,这次也决不会改变的!”

这个笑话暴露了很多女人在面对逝去的美丽时光时的心理:情愿让自己和别人忘记自己的年龄,希望自己永远年轻,不愿面对现实。

“忘不了”其实就是执着放不下,就是不能面对无常真相,看不透人生,看不清自己,所以总是怀念着过去,对过去念念不忘或耿耿于怀,忘不了就容易产生抱怨、悔恨、嫉妒、忌恨等,就产生烦恼心和痛苦心。《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能真切地把握现在,好好地活在当下,人的烦恼就会少很多。

有一个老和尚,挑着一担装满绿豆汤的瓷壶赶路,不小心摔了一跤,瓷壶掉到地上,摔得粉碎,这个老和尚爬起来,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

这时,有一个人急忙赶过来说:“老和尚,你不知道你的壶已经摔碎了吗,绿豆汤已经洒了一地了?”

“我知道。”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

“那你怎么不转身看看呢?”

老和尚说:“壶已经碎了,汤也流光了,我转身又能怎么样?”

大家能领悟老和尚这句话所透漏的智慧吗?“壶已经碎了,汤也流光了,我转身又能怎么样?”,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一定不要紧抓不放。我们可以吸取昨天失败的教训,可以让昨天的挫折变成今天的经验,但是千万不要把昨天的悔恨留到今天,带到明天,这样我们才能轻松上路,才能活得潇洒自如。

五、找回你的幸福感

佛法的智慧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快乐、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前面的12个字,轻轻一转,转为“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忘得了”这12个字就可以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把自己的凡夫心修炼为一颗智慧的真心,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呢?以下的二十个字就能帮你找回幸福感——“打些禅坐、说些禅话、听些禅音、用些禅心、做些禅事”。

 

1、打些禅坐

坐禅,或者叫打坐、静坐,它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静态的身心训练,学习放下种种紧张、不安、焦虑的情绪,用正确的方法用功坐禅,可使身心放松、安定,妄念渐渐减少。

对现代人来说,坐禅也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每天抽出二十到三十分钟来做练习,通过静坐和呼吸来调身、调息、调心,让身心在宽阔的意境中得到清净,在自由的呼吸间得到休息,从而恢复身心能量,滋养心灵。

当年随佛陀出家的比丘们每天晚上都要禅坐,佛陀告诉他们:“打坐犹如农夫种田,下到田地先要犁田,然后才能灌溉耕作,最后终于能够播种。而后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待果实成熟,农夫才能收割。坐禅也要如同农夫耕田,循序渐进,不急不慢,功夫用上了,自然神力渐增,如此必能长久持续。”可见,坐禅也是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建议大家在修习坐禅前最好能找到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来指导自己,以免自己走上歪路而不得益。

 

2、说些禅话

接下来是“说些禅话”。这里的禅话不是我们出家修行人打的禅语,说的禅话,而是指人们在生活当中,如何运用智慧,用美好、美妙的语言来和谐人际关系,从而让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说禅话,就是要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说欢喜的话。佛教修行四摄法中有“爱语”一项,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圆融,要照顾他人的感受。爱语是慈心的体现,能够带给人欢喜、信心、希望,说这样的话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像一阵春风,给人带来一阵清新,自然就成为处处受欢迎的人。

说真实的话,本来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说真话、说实话可能算是比较稀有的了,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说假话、说套话、说阿谀奉承的话,说华而不实的话。语言是心灵的外现,语言和心灵亦相互成就。以心成言,以言修心,把语言做为修行的一种方式,不乱说话,说真实的话,才有希望体悟生命的实相,接近真理。

佛陀面对生命的真相,所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陀是实事求是者,所以佛陀最终获得了生命的大解脱,并告诉了我们很多离苦得乐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我们面对实相,说真话,不要为了小利而欺骗自己、欺骗别人。不过这个说实话也要讲究方法,要随顺众生地说,要谦虚、要利人为本,要说让人欢喜的话,这并不矛盾,但是需要智慧才可以说得好——既说实话又让人欢喜。

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话,说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第一就是要做到“口中有德”, “口中有德”怎么讲呢?这一段非常好,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事,轻轻说;没事,听别人说;好事,赶快说;感恩的话,要常说。

小事,幽默地说;大事,有调理地说;听来事,不传说;伤心的事,看人说。

道歉的话,要先说;鼓励别人的话,尽管说;关怀的话,请多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预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比较的话,不能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没把握的事,不一定要说;争辩的事,忍住不说;危险的事,大声地说。

别人的隐私,不必说;自己的事,先听自己怎么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说。

落井下石的事,不该说;否定别人的话,不可以说;抱怨的话,说了也是白说。

自己得意的事,没什么好说;损人不利已的话,干嘛说;直话直说不叫直心,叫伤人的心。

 

3、听些禅音

第三是要“听些禅音”

这里的“禅音”并非是指“禅的音乐”,而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把一切声音都转化为微妙的声音——要能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对于“笑声、哭声、闹声、粗声”,什么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听到禅音了。

苏轼曾有一首有名的诗偈,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出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大家都知道苏轼是有名的文学家、词人、但很多人不知道苏轼也是一位大修行人。他一生也写了很多修行的诗词。上面这首《庐山东林寺偈》就是其中一首。这首诗阐发的禅理是说:大自然森罗万象都是佛性的现象,道无所不在。所以“溪声”和“山色”都成了“广长舌”和“清净身”。 “广长舌”原指佛经中“三十二相”之一相——“广长舌相”,说“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盖而至于发际者”。这里是比喻溪声、山色等都是“无情说法”,也就是显现佛性。后半句“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是说这一夜里从大自然无情物种领略极多禅理,真不知道日后该如何向他人说啊!

苏轼能从溪声、山色中体悟佛性、禅理,如果我们能有一颗禅心,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也能在一切“有情”、“无情”中见到禅理、悟得真义,同时能把所有负面的声音都转化为美妙的禅音,你当下就能获得快乐和自在。

有一段一直很流行的话,叫做“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智慧,感恩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醒了你的缺点……”

这个就是用智慧来听听禅音的体现——能够把伤害、欺骗、中伤等声音转化为“|磨练心志、增长智慧,砥砺人格”等正面的声音,所以才知道感恩。因为感恩,所以能够把烦恼化作菩提,把火焰化作红莲,把人生的痛苦和不幸转化为快乐和幸福。这样不仅自己可以减少烦恼,活得安心自在,社会也将因有众多的感恩之心、感恩之人而趋向和谐和圆满。

 

4、用些禅心

禅心是什么?禅心就是无人我分别、圣凡平等的心、就是感恩一切、包容一切的心……

日本一休和尚的聪明智慧鼎鼎大名。有一次,一位将军请一休禅师吃饭。一休给弟子们讲完经法,就如约来到了将军府。守门的警卫看他衣服穿得有些破烂,还以为他是哪里来的臭和尚,就无论如何也不让他进去。无奈,一休禅师只好回去换了一件崭新的袈裟穿在身上,门卫这才放他进去。

等到用餐的时候,一休禅师自己并不吃,只是一味地把饭菜往衣袖里装。将军看见了有些纳闷,就问道:“师父!是不是想为家中老母或寺里僧众带些饭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请您先用吧,过一会儿我叫人再给他们送去就是了。”

一休禅师说:“你今天是请我的袈裟吃饭,并不是请我吃饭,所以我就给袈裟吃!”

将军一脸迷惑。

一休禅师解释:“我前面穿了一件旧衣服,你的门卫就把我挡在外面。我只好回去换了这身新袈裟,他才肯放我进来。既然以衣服的新旧做为邀请宾客的标准,所以我就认为你是在请衣服吃饭,我只好把饭菜让给新衣服吃啦!”

这个故事体现了一休禅师的聪明,也道出了门卫和将军以貌取人、分别取舍的分别心。分别心就是妄心,是我们凡夫没有认清佛性、本性时的烦恼心。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尽管外表差别很大,但是本性都有一如的佛性、禅心。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后即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个如来智慧德相,指的是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佛性或觉性,它无人我分别,圣凡平等。能够了解我们本来一如的本性,便能够超越外物的表相,而回归本性。

今天,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很多混乱的现象,大家常感叹“人心不古”,其实并非是现代人没有良知,而是人们的良知被物欲所污染和蒙蔽。佛陀教育我们,要像驱除乌云一样驱除贪嗔痴的污染,让本性像月亮一样显现出它本来的光芒;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努力用清净心来涤除污染。

现代社会人心浮动,十分嘈杂,如果懂得我们都有佛性,透过禅心,我们便能拂去尘世污染对心灵的干扰,回归清新本心,进而找到生命的归宿,体验幸福的人生。

 

5、做些禅事

最后,是“做些禅事”。禅事是什么?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社会、大众的事情,都可以叫做禅事。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礼法的事。

 

快乐布施

古时候,有个农民在自家地里耕地,却意外地翻出一个金罗汉,足足有几十斤重。家里人及亲友、邻居都为他高兴得不得了,说这辈子再也不用操心吃喝了。可是这个农民却从此闷闷不乐,整天愁眉苦脸地想心事。大家都很奇怪,追问他到底为什么苦恼。这个农民终于开口了:“我一直在想,还有十七个金罗汉会在哪儿呢?”

这个农民实在太贪心了,所以他不开心、不快乐。如果一个人私心太重,任贪婪作祟,人生的快乐将随之消失。佛法中的布施就是针对贪心提出的。如果一个人能有布施之心的话,就会从自私和贪婪中解放出来,也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快乐和意义。

布施既是抵制贪念的第一利器,也是一个人慈悲心、责任心的具体表现。人如果破除了“贪”心,人生顿时会卸下沉重的负荷,布施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就会关注众生,给贫者以关爱,给困者以温暖。

布施同时也能够得福。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不仅获得了快乐,也为自己积攒了福报的资粮。在这个社会中,如果能够人人相助,人人以助人为乐,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一个安乐和谐的社会,我们每年一个人都在安乐众生,我们每一个人又都被众生安乐。如此,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吗?

佛教是提倡布施时特别强调一点:在一个人行布施时,布施者应不存有贪求福报的心,对所布施的人不起分别,不着重于所施的东西。布施不单是可以体现在钱财的救济和给予上,也可以表现为对他人道义的支持,心理上的安慰,还有给予他人的理解等等,都可以看做是布施。

 

多做慈善

慈善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慈善的义举,今天我们所说的慈善多指的是后者。慈善事业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金钱及物质上的捐赠是慈善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里我们要说说财富。因为慈善的事业大多跟财富有关。那么,前面我们提到过,财富、金钱并不能保证获得幸福,物质的满足无法停止人类贪得无厌的心。将财富和幸福划上等号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所以智慧的人懂得“一个人若想获得幸福,要从减低欲望和学会满足中获得,这就是“知足常乐、感恩是福”。

另外,财富必须被善加利用,而不是一味的囤积。假如一个人终其一生只是做了个“守财奴”,而没有对国家、社会和周围的人尽一些义务,那么他的人生将是忧虑而空虚的。

而一个能够看透这个世界的真相,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将会把财富视为暂时的拥有,他不会再执着于这是我的财富,这是我的金钱,而是能够把金钱用在慈善或是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上去。

可喜的是,我们身边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加入到了慈善家的行列,他们将他们手中的财富和金钱用于修路建庙、救灾救难……那些投身慈善事业或者无私帮助他人的人,因为帮助别人而成就了自己,体会到了人生的幸福。所以我们大家要学着尽力去多做慈善,慈善就是人间的禅事。

 

服务他人

无私地奉献自己,服务他人也是禅事。

我们弘法寺除了老和尚出名,还有一个就是“义工”出名——弘法寺的义工声名在外,大家看到了,我们的义工遍布在弘法寺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义工是什么?义工就是:“奉献”的代名词,这些义工常年为大家服务,很辛苦但从不抱怨,而且个个脸上都很开心,为什么?因为他们尝到了奉献自我、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再举个例子:

被誉为新加坡“国宝”的许哲居士已经有114岁了,她终其一生都在服务他人、照顾着贫病老苦的人们。许哲一生创办了九所养老院,但她对穷苦病人的关怀之心,并不拘囿于养老院内。社会不同角落有着贫苦病弱的人们,都是她关怀的对象,她一一走进他们的家庭,每个月送去金钱和食物,带给他们温暖和爱,她照顾人,不求回报,当人们感谢她时,她笑笑说:“你们不要谢我,我只是个乞丐头,去要东西来给你们大家。”

许哲老居士用她的“无私、慈悲、博爱、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人,收获了人生的幸福。新加坡人以她为荣,视她为“国宝”;天主教徒将她与德蕾莎修女相提并论;佛教徒认为她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她却说:“我只是一个会扫地,喜欢做工的平凡女人。”

这就是境界,这就是人间的活菩萨,这就是“用心做禅事,服务终成道。”

 

合乎礼法

幸福的生活从哪儿来?从根本上说,在一个社会中,任何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正常、正当的生活原则基础上的,人类若想获得有尊严的、幸福的生活,就要遵循正道、合乎礼法。中道的、均衡的生活方式是获得安定、幸福的不二法门,千万不能过放任的、极端的生活。

从这一点来说,佛教的“八正道”思想就特别有意义。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实,八正道所反映的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这不仅对于佛弟子,而且对于一般社会大众也都有着现实指导的意义。如果我们坚守八正道,就能开启智慧,获得觉悟,最终圆满幸福的人生。

如果我们真做到了“打些禅坐、说些禅话、听些禅音、用些禅心、做些禅事”,我们的生活将不再烦恼,不再有痛苦,你的世界将一片光明。

六、结语:“成为自己的光”

最后再给大家讲一个禅故事:

有一个老和尚到了垂暮之年,想把衣钵传给一个弟子,在他众多的弟子中有三个悟性较高,于是他给三人每人一个铜板,让他们各自去买一样既便宜又能塞满禅房的东西来。

有两个弟子拿了铜板就出去了,另一个却端坐着打禅。

不久,第一个弟子买了几车干草,老和尚十分失望;第二个弟子端来了一杯茶,茶香飘满了整个禅房,老和尚满意地点点头;只见第三个和尚将铜板还给了老和尚,然后推开禅房的门,只看见天上一轮明月,银色的月光洒满禅房。

这个弟子说:“月光既出,玉宇澄清,月光可谓九天中最无价之物,今我不取一文得到了,只因我心中的佛光和窗外的月光无二分别!”老和尚闻言,脱下袈裟披在了这个弟子身上。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那个宝物是无价的!如故事中那银色的月光洒满禅堂,照彻城宇。“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佛陀曾说:“心灵是光辉,纯洁的力量是本质。只有在人为蓄意的污秽下,它才能够遭受污染。”心灵是我们命运的建筑师,它可以使我们生病,也可以让我们痊愈。一切全在我们自己的这颗心。

佛陀在最后入灭前告诉众弟子,“成为自己的光!”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我们唯有成为自己的光,才能照亮自己的黑暗;我们只有通过不断修正自己的内心,才能圆满自己的人生轨迹;只有通过开发我们的智慧,发掘内在的幸福泉源,我们才能够断除烦恼,获得真正的祥和宁静。

最后,我希望大家有时间有机会也去尼泊尔感受一下。在那个地方,你会感受到佛陀、佛经离我们并不遥远。佛陀所证悟的真理,佛陀所讲的真理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用心去感悟,真正懂得幸福是什么?真正的幸福应该从哪里寻,我们就能够和幸福相遇,与幸福相拥。

幸福就是点亮我们的心灯,让生命更加自由,让人生更加安详,让社会更加和谐!

阿弥陀佛!祝福大家!谢谢!


原文出于印顺大和尚《找回你的幸福感》http://www.szccf.com.cn/wqhg_content_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