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运动底盘升降说明:绕不过的槛,中国特色刘易斯拐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34:20
刘易斯陷阱 原文链接:http://shaneliu.org/archives/214感谢@Sunshineg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华尔街称中国正在进入刘易斯拐点 工资将大幅上涨推动物价升高-渣打银行上周对在华客户进行调查显示,今年工资将提高9%到15%,有45%的公司发现今年招工难度加大。http://t.cn/hB2uA3 //入门程序员的工资多少?今年也在大幅上涨,Android和iOS程序员更是价高难招”对于入门程序员薪资问题,笔者无从知晓,但提问中涉及到的刘易斯拐点,却是一个应当引起大家关注并重视的问题。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遂撰本文,讨论刘易斯拐点对中国已经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Tip 1.何为刘易斯拐点
对刘易斯拐点比较正式的解释是,劳动力供给由过剩向短缺过渡的时间窗口(参阅百度百科 刘易斯拐点 词条),通俗而言,即“干活的人渐渐少了,不干活的人渐渐多了,以至于劳动力逐渐呈现短缺状态”的时间窗口。该时间窗口的表现即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出现招工难问题,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代工厂)的生存日渐艰难等,不一而足。Tip 2.人口红利与经济发展
提到刘易斯拐点,就必须提到与之对应的一则概念,人口红利,亦即是劳动力过剩的更加学术的说法(参阅百度百科 人口红利 词条)。事实上,中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的经济发展,可视为60-70年代婴儿潮所带来的人口红利,通过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之中得到释放的结果。而刘易斯拐点也就意味着,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最终因人口老龄化演变成人口负担。Tip 3.中国特色的刘易斯拐点
分析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原因,依照学术规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被工业化吸纳的结果,由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拉尼斯、费景汉、乔根森、托达罗、哈里斯等人发展及补充。其核心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为工业化提供了无限的劳动力,使得工业化得以在低工资水准中得到发展,当刘易斯第一拐点出现时,无限劳动力逐渐变为短缺,工业工资水平开始上升,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直至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吸纳完毕,农业及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出相等,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此即刘易斯第二拐点。
上述人口流动模型所描述的过程,是每一个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经济规律再所难免。然而,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却具有相当的中国特色,计划生育与制度刚性,以下分别论述。Tip 4.刘易斯拐点与计划生育的思辨
在此抛开计划生育在法理上的问题,比如说人权,而纯粹从经济角度看待。
不消多少论证即可知道,自1971年以来实施的计划生育国策,是加速中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及刘易斯拐点到来的中国特色原因。按照《反思:要是当年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会怎么样?》一文中提到的数据,1971年开始的计划生育共减少2.3亿人口,1980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共减少1.3亿人口。
从计划生育的经济学意义来看,其主要面临两种相反的约束:资源约束及人口红利约束,前者是实施计划生育的主要动力,因资源无法承载过量的人口,也是马尔萨斯在其《人口论》中提到的马尔萨斯陷阱的核心论点(参阅百度百科 人口论 词条);后者是取消计划生育的主要理由,因人口结构的转变将威胁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
这两则约束,到底哪一个是那块更短的木板呢?
从历史来看,在计划生育最为严苛的80-90年代,由于制度改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资源约束并不太突出,世界资源的供求关系也不如现在如此紧张:2000年之前原油价格因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于1981年最高到达39美元,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最低触及10.30的低点。另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退在当前已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
再回首,此种背景之下的计划生育政策,实在多余。Tip 5.刘易斯拐点与制度刚性的禁区
除计划生育外,制度刚性也是加速刘易斯拐点来临的重要因素,可从两个方面理解:户籍、土地制度,和非生产性部门的扩大。
分析刘易斯拐点的形成原因,最直接的莫过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降低,在中国,这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其背后的国民待遇差别,再加上土地制度密切相关:
首先,在社保改革迟迟未能抹平城乡间养老差别之时,土地成为农村人口唯一的凭靠,这一方面使得农村的土地始终处于零散状态,抑制了土地整合,大机器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可能,另一方面,也阻碍农村人口继续流向城市,是为逆城市化;
其次,农业生产率无法提高,强化了十八亿亩红线的重要性,遏制土地流转改革,使得城市发展土地供给无法有效扩大,在缺乏必要约束、分税制改革地方**竞争以土地换政绩的土地财政条件下,推高城市房价,并在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的背景中得到投资(机)购买力的支撑,进一步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同时注意到,非生产性部门的扩大也是加速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制度刚性的禁区:
从最通俗的角度理解刘易斯拐点及人口红利的消失,“干活的人渐渐少了,不干活的人渐渐多了,以至于劳动力逐渐呈现短缺状态”,在此,“不干活的人”不仅包括因老龄化而退出劳动力的群体,也包括进入国企及**等部门的冗余人员,这些非生产性部门(**是百分百的非生产性部门,国企虽然生产,但从其效率来看,暂且将其归于非生产性部门,当然,存争议)的扩大,可被视为加速中国刘易斯拐点到来的中国特色原因。
因为政治上的垄断,上述二种制度刚性在目前的中国基本都属于禁区,政改是保障经济改革结果不至于流失的唯一道路,从刘易斯拐点的角度来看,此言非虚。Tip 6.解决思路及主要制度障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是一部以危机促改革的历史,国民经济的崩溃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路程,中央**财政危机启动了分税制改革,国企危机的蔓延催生了国企改制,封闭经济的不可持续敲开了入世的大门,中国经济经历了将近30年的风雨飘摇,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则,这次能继续绕过这道中国特色刘易斯拐点的槛么?
解决思路与制度障碍并存,归类论述如下:
First of All,
现象:刘易斯拐点的主要表现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解决思路:利用产业内迁及产业升级可以延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前者利用了中国市场良好的纵深,同时能促进内陆省份的发展,后者则是沿着国际分工产业链向上延伸,以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
制度性障碍:前者,内地的交易成本高于沿海地区,包括吏治条件及运费等;后者,教育体制落后,以及国内制度环境无法有效留住人才。
Then,
现象: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红利消失;
解决思路:逐步放宽甚至取消计划生育政策;
制度性障碍:计生大军怎么办?
More,
现象:土地及户籍制度阻碍城市化进程及人口流动;
解决思路: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医疗保障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税制改革……
制度性障碍:政治垄断,毫无动力。
In Addition,
现象:非生产性部门持续扩大,各地考公务员热,削减脑袋进国企,按照广为流传的数据,平均每10个非财政供养就业人员要养活1个平均收入高几倍的财政、收费供养人员;
解决思路:减员增效,放开垄断领域,**改革,政治改革
制度性障碍:Sounds Mission Impossible
Tip 7.结语
刘易斯拐点只可能被延迟,不可能逆转,因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各种解决方案只不过是为迎接刘易斯拐点所应当做好的准备,但从目前各项改革的进度来看,情况堪忧。
当人口老龄化到来,社会会变成怎样?日本即是眼前的例子,经济停滞,产业空心化,财政赤字高企,债台高筑,政坛动荡。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这一做好充分准备,国民收入分配扁平化的优秀国家在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尚且如此狼狈,更何况各种准备都不如日本的中国?
这道槛绕得开吗?借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的中国通郜若素教授的话:“悲观主义者更像学者;但乐观主义者往往是正确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宏观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066706&page=1&fromuid=14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