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l ds5:日中战争-战争缘何扩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08:49
日中战争-战争缘何扩大>>
[881] (2007-04-11)

  日本最近一部电视片<<日中战争-战争缘何扩大>>获得电视大奖,片中认为在华日军没有得许可自作主张,蒋介石的权谋,中国人民抗日决心,德国的两面性,苏美的倾向等因素是战争扩大原因.片中认为扩大根本原因是日本低估了中国实力和中国人的决心.

  下面用国际关系理论分析战争扩大原因. 日本是改变现状者-侵略者,中国按照蒋介石政策是维持现状者型,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这种形势下,日本认为蒋介石无实力又无决心抵抗侵略,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只会变本加力,而中国潜在的盟友会怀疑中国能力和决心。这种情势下进一步发展,当维持现状者最终认为再让步没有价值,最终侵略者和维持现状者双方只能兵戎相见。

  按照当时国际形势,日本是侵略者,其他国家-美苏英等国是维持现状者,这些国家只有美国能带头控制对日本原料供应,罗斯福总统怀疑蒋介石能力和决心.战争打得那样激烈,也没有对日宣战,幻想妥协.淞沪会战结果让人看到了蒋介石的无能,更加对其丧失信任。蒋介石政策应该一开始就显示决心和意愿,谨慎决策,所谓上帝只助强者,上帝只助自助者.从长远看中国坚持抗战,最终4年后得到了美国的强大援助.

  日本对中国有错误认知,人主要从过去经验学习,如果对事物形成看法,认知相符知觉使人很难改变先前的看法。1929中国与苏联冲突中,日军发现中国军队的弱点,发现只要打击侧翼,就很容易崩溃。在1931年在东北,1932年后在华北冲突中,中国军队很弱,认为中国军队很容易被打败。日本错误认为中国内部分裂,没有决心抗战。 中国人民显然明白日本意图,很多势力已经开始准备,像广西军阀开始在全省进行了动援. 中国精英们看到与其被日本慢慢蚕食,不如与日本大打,把日本拖入深渊. 1934年,共产党在长征中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号.国民党也聘请德国顾问,训练军队,建立兵工厂,在外交上争取时间进行战争准备.国民党尾随红军进入西南三省,建立战略后方基地,修建中缅公路.制定军事计划,包括准备扒开黄河大坝.国内有不同政治派别,但是已经有了共同观点,只差最后团结.在外交上接近苏联,与苏联结盟抗日,当时为接近苏联而与共产党和谈.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得到大量苏联援助,同时寻求英美支持,中国认为日本这样下去,美国必然与日本发生大战.在此大势下,1936年"西安事变"终于达成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不怕鲸吞, 只怕蚕食", 把日本脱进全面战争的泥沼之中,使日本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全中国的逐步蚕食中国的战略破产.军事战略上抓住日军兵力不足和国力不足的缺点, 利用地形优势,拉长战线,拖长战争时间.采用战略性游击战. 选择正确战略后方:西南,西北,湖南等地. 保持对外交通,保证了物资供应.

  日本对国际关系判断也有失误,日本看到欧洲战争不可避免, 认为德美苏支持中国有限.对苏联,认为中苏矛盾较多,苏联不会支持中国多少,但是斯大林是个现实主义者,蒋介石通过国共合作修补了关系。对美国,虽然开始采用绥靖政策,没有意识到美国对其敌意在不断上升。对德国两面派可能认识较清,但是没有意识到蒋介石学习法西斯意识形态引起希特勒的好感,德国需要中国的关键原料。

  下面国际关系知觉理论分析一下.在1937年上海的会战中,日本损失很大,与其认为中国很弱预期相反,产生了认知失调,日本投入力量和损失都很大,但是中国还拒不投降,为克服这种失调,决策者一般会选择证明以前政策是对的对策,把战争扩大到进攻南京,认为这样中国就会投降。占领南京后, 中国还是不肯妥协,进一步产生认知失调,又选择证明以前政策是对的对策,战争继续下去,终于陷入其中.

  日本统治者认为中国会妥协谈判,中国士大夫有绥靖传统,但是中国当时是武夫当权,是岳飞式的观点.日本从过去列强与中国冲突中经验,开始不想消灭国民党政府,就像当年英国和日本不灭清朝, 而是想占一大块地方,与国民政府谈判,得到所要求利益. 灭了清朝,就得不到合法利益. 灭了国民政府,也得不到当时所想要的利益,日本还是想一口一口把中国吃下去,在东北也要扶持一个傀儡政权才行. 因此,当时日本没有马上灭掉国民政府的计划. 日本部分精英认为如果中国稳定下去, 以后就没机会了.另一部分稳重些的势力,本想逐步消化和蚕食中国,在外攻内压下也不能控制局面.这从日本在南京大屠杀后发生后的决策可以看到.日本认为攻下南京中国就会屈服,没想到却是战线的扩大.日军没有进一步追击离开南京的中国军队,在北方把军队限制在黄河以北. 但是国民政府不屈服也不谈判,以武汉为中心组织抗战,近卫内阁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因此只有进一步打下去了. 日本进攻武汉, 首先选择路线不是沿江而上,而是计划从北部进攻,这条路线比较容易走,后勤也方便,就要打通津浦线,然后沿陇海路,平汉线进攻武汉. 在没有准备进攻武汉时,日军在没有进攻徐州计划, 准备进攻武汉后, 首先打通了津浦路,也就是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 日军得手后,进攻河南,想不到国民党掘开黄河,攻打武汉路线只能从长江走,时间就脱长了.日军夺取武汉后,国民党也不想谈判,日本才决心消灭国民政府,后几年,日本不是不想灭掉国民政府,但是几次进攻都失败了,最后一次是1943年,所谓的三峡的石牌之战,但是也失败,日本只能扶持汪伪政权. 日本严格限制了自己占领区,其实是主要原因是兵力不够.资源不足,没有能力一下子占领全中国. 日本要一下子灭亡中国, 要动员全国之力才可能(1940年,日本统治者认为不夺取东南亚资源和阻断对中国援助是不可能打败中国,这是第二年太平洋战争的原因之一),那对国内影响很大,可能得不到支持.当时军费已经占预算的70%,如果倾全国之力其耗费之大可想而知. 而且日本树敌太多,苏联就是一个敌人, 不得不分兵应付威胁.美国和英国日俄战争后,就已把日本当成威胁.所以日本人策略一直是逐步蚕食.战争中,日本为降低战争成本,弥补国力不足,大量使用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杀害240万中国人民.

  从国际上看,美国开始放任日本侵略,日本不断侵略下去,在1940年占领越南,又与德国结盟,作为维持现状的美国,终于不能忍受,选择与日本作战.

  因此,维持现状者和侵略者关系下,维持现状者采用妥协政策,侵略者只会变本加厉,最终选择战争.双方都是维持现状者会互相妥协保持和平,像现在的中美关系.蒋介石的妥协和美国的绥靖政策,日本过高估计自己,对中国错误认知是战争引发和扩大的原因 按照国际关系知觉理论,根本原因是日本对中国侵略意愿,使其有认知中国,自己和其他强国的盲点。日本认为中国还有以前那样,没有抵抗决心,很容易屈服,没有克劳塞维茨所讲的"意志",错误估计了形势,而陷入泥潭,越走越深.日本认为可以速战速决,以示强大达到恐吓的效果,这样中国就会屈服的。

  片中认为中国政府得到了德美苏的支持和民众抗日决心决定扩大战争,在上海开辟了新战场.按照这个逻辑蒋介石在上海主动进攻是南京大屠杀的起因. 日本逐步蚕食华北,部署25万军队.中国在上海开辟新战场,其原因是日本蚕食华北和部署25万军队,中国认识到妥协下去不行,而不是中国在上海发动进攻.日本日本占领华北和南京后,还想慢慢蚕食,不追击中国军队,没想到中国仍然坚持抵抗和拒绝谈判,日本决策者认知失调,战争进一步扩大,但是把战争扩大部份原因归于中国挑起真是奇怪.

  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和1932年在上海发生冲突,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意图. 日本对中国侵略在明治维新不久后就开始,1874年就想夺取台湾,因为日本有现代化军舰,当时中国向日本赔款50万两.清朝决心建设现代海军抵抗日本侵略. 为入侵中国,日本要占领朝鲜,把朝鲜建成入侵中国的基地,中日双方进行了接近20年军备竞赛,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丢弃了台湾.俄国在"三国还辽"中起领导作用,支持朝鲜独立,独享在东北和朝鲜的利益,为占领朝鲜,入侵东北,1905年日本与俄国爆发了日俄战争.朝鲜于1910年成为日本殖民地.1915年日本要求北洋政府签订21条,与日本把朝鲜变成其殖民地前与朝鲜政府签的条款一样,中国人民奋起反对.1919年,一战结束,日本要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引发"五四运动".1905年-1931年,日本主要意图是占领东北,与张作霖父子发生冲突,1928年暗杀了张作霖.1931年,进攻东北,发生"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建立伪满政权.1932年,日本进攻上海,国民政府迁到洛阳.1933年,进攻华北.1935年, 日本搞华北自治,在华北大规模驻军,已经形成蚕食之势.

  1937年,已经在华北部署了25万军队.当时,德国顾问团判断华北已经不可以守. 日军计划以华北为基地向南进攻.当年,开始全面进攻中国,爆发芦沟桥事变.在华北大平原,中国军队显然不敌日军,中国选择在东南建立新战场. 因此,认为蒋介石在上海主动进攻是南京大屠杀和中日战争扩大的起因是不对的. 1937年底,松沪会战中,日军损失惨重,此后对中国军民的报复逐步升级,有中世纪观念的日本军队,为报复中国军民在上海的激烈抵抗,还有因上海军事挫折和整个作战计划(从华北打起)失败失去面子,为了恐吓中国人民,恼羞成怒,发动了南京大屠杀,杀害30万中国人民.淞沪会战,在军事上是失败的,国民党嫡系部队损失很大, 战略上效果,是将日军很大兵力吸引到华东,而部署在华北日军减少了. 日本可能因此把北方军队占领限制在黄河以北.

  片中关于蒋介石的权谋,蒋介石希望通过上海作战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这超过了军事逻辑,中国计划是在上海打一下,然后退到所谓"东方马奇诺防线"防守.淞沪会战在军事上的失败,使潜在盟国开始怀疑中国的能力.

  美国罗斯福的政策是中国当时政府没有能力,不值得支持,中国得到德国和苏联支持较多.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持久战的战略, 被往往归于某些人,比如作家白先勇认为是自己的父亲白崇禧.有人归于战略家蒋百里. 这其实是敌强我弱我大的基本想法, 是多人思想交流的结果,要落实需要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中国现代军队教育,计划和指挥系统在清末民初建成, 本来经验很少,清朝灭亡,北洋垮台,国民党本身缺乏相关人才,第一次北伐由苏联顾问指挥.整个抗日战争的军事计划是由德国顾问团计划和协助落实.建立西南西北交通线,黄河花园口决口,江阴防线, 武汉会战,以及工业组织计划等.但是德国最终选择与日本结盟,中国在1940年丧失了德国支持.苏联与中国唇亡齿寒,随着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援助减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得到美国的援助.

  日本统治者对中国统治精英和人民抵抗精神和力量估计不足,中国统治精英决开黄河和焦土战,显示了勇气. 还有百团大战对强敌发动主动进攻.80年代初,在天津和辽宁发现大量日本屠杀数万中国人的遗骨的万人坑,证明中国人坚决抵抗精神.战争之中各政治派别的基本团结(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各派军阀, 自由派),海外华侨的支持,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海外华侨总共捐献了当时的8亿美元,大量物资和人员.国统区通货膨胀爆发与1941年后日军占领东南亚后,国民政府得不到海外华侨的支持和对外物资交流有很大关系.日本对中国战争动援能力估计不足,德国顾问建议下中国制定了战时经济计划,当时建立了很多大企业,抗日战争中生产钢铁达到年产200万吨.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来中国看到巨大的工厂,作为没有现代工业和国防基础的弱国,克服各种困难,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争给予中国很大损失,但是加速了中国复兴,成为战后世界大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近代以来,从富而保护不了自己的国家而迅速变成又穷又弱陷于分裂的国家,只经过7年战争一跃为成为世界四大国之一.

  麦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