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s深灰色开箱:愉快的假期之对联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20:42:51

愉快的假期之对联篇

     小时侯,每到年尾,总是跟在父亲身边帮他裁纸研磨,因为村里能写对联的人不多,有很多邻居都拿两张红纸到我家,请父亲帮忙代写对联,我便欢天喜地的跟在旁边。那时候我也曾一度热衷于练习写毛笔字,可惜我始终没有练出来。后来我长大了,在外面上学、上班,结婚、出嫁,就有小侄女帮忙了。等到我们都长大了,没有人帮忙的时候,父亲就一个人做了。我知道,一直到父亲80岁高龄,临去世的前一年还在院里一站站一天给邻居们写对联。如今,我每年都买对联,每看到有老人在街上认真地写对联,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父亲,想到那个童年。

    随着时代的推移,贴对联成了过年的一种习俗,而写对联的艺术却越来越淡了。我把有关对联的知识整理了一下,跟朋友们共赏。 

一、春联的来历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南朝《荆梦岁时记》记载,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
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茅亭客话》记载: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宋代受诗词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大诗人陆游就曾为自己的书房题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明代对联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清代是对联的繁荣期,不论在内容的开拓还是在艺术的成熟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如吴敬梓作的提示人生哲理的:“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冯玉祥将军送给理发铺的:“倭寇不除,有何颜面对镜?国仇未报,负此头颅为人!”中国青年反对帝国主义“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刁难的“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等等,不再赘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二、对联的艺术技巧

1、   联律: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是对联的两大要素,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对联的规律,即联律。对仗工整是指词类、词性、声调要相对。词类相对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词性相对指天文、地理、时令、人物、动物、植物方向、方位、颜色、形状、数量、动作等都要相对。平仄协调是指上下联平仄相反,上联句脚押平韵,下联句脚押仄韵。

2、   对联里的修辞

1)   比喻:例如——(1)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2)文似看山不喜平,友如作画须求淡。

2)   叠字:例如——(1)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五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3)   拟人:例如——(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晋。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

4)   拆字:例如——(1)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成王。

                    (2)天上口,天下口,志在吞吴。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5)   谐音、双关:例如——(1)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2)昨夜敲子寻子路,今朝对镜照颜回。

                          (3)一担重泥栏子路,两旁夫子笑颜回

6)   回文:就是对联的上下两句,首尾循环或单联的首尾循环。

例如——(1)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

        (2)中国藏宝玉,宝玉藏中国。龙潭蕴活水,水活蕴潭龙。

7)   反复:(有层次地反复描写一事一物或强调一个论点,包括意思的反复和用字的反复,它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材料反复说明观点,因而,不同于一般的重复。

例如——(1)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8)   其他,对联的艺术技巧千变万化,花样繁多,除上面介绍的几种外,还有顶针,用典,互文,谜语,歇后语,嵌字,藏头、同韵叠字、同偏旁部首叠字、翻新、夸张等等。就艺术风格来将,更有庄严、诙谐、警策、趣味等等,需要联迷慢慢体会。

三、有关对联的故事。

1、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2、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3、老地主袭改旧楹联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日月妈增寿;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4、 半副对联慑群魔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