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6能玩的大型游戏:太极杂说 8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24:59
太极杂说85


太极网罗


l         武术运动中,若论精气神三者对健康的影响,以精神为第一。所以王芗斋先生认为,运动要符合卫生,以“思与灵成一体”,“凝神定意”为拳术的第一要义,反对“拘束精神”,若精神受拘束,则受无限损害。


l         文革前苏州有位吴兆基先生,功夫很深.我曾随吴先生练过一段时间.吴先生练的是武式太极拳.吴先生虽是位教授,但他也是练的比说的明白.关于武李两位前辈的拳论,我读了不知多少遍,说到底还属于他们个人的经验.可作为参考,但还不能称之为理论.因为还是一些很不完善的东西.兆基先师也基本同意我的观点.所以,即要珍惜前人的经验,又不要迷信前人的说法.关于历史问题,慕明先生所说的传闻,我从未听说过.关于孙氏太极拳,兆基先师说,其传人比武派传人还少.因为孙先生当年对他的太极拳真经绝不轻传,在南方只有镇江的陈健侯先生得到了真传.兆基先师认为陈健侯先生的太极拳功夫甚深,非常罕见.至于社会上流传的孙氏太极拳多为民众班上普及的太极拳.健身自然有效,论学术则不能以此为据.至于有人说郝维祯先生不靠教拳吃饭,则有悖史实.武李二人确实是不靠教拳吃饭.但郝维祯先生和郝月如先生则是靠教拳吃饭的.按照兆基先师所谈的见闻,在技击上孙先生功夫确实是在郝维祯先公之上,但在太极拳理上也确实是经过郝维祯先公的启发,而至通悟的.当年在江苏国术馆,教太极拳的主要是郝月如.郝月如先生教拳法严理明,造诣颇深.惟技击实战经验稍逊,未能在国术馆站住脚.而李香远先师则不仅法严理明,而且善于实战.故其名声几驾月如先生而上之.


l         我主张练拳时不要提肛,但也不是自然而然。练拳时百会至会阴的“上下一条线”是一条至高的原则,我的做法是百会穴向上顶领,而尾椎骨向下向前拉,肛的位置如纺锤一样下指,自然不会提肛。但是同道兄,我觉得提肛和提会阴是两个概念,完全应该在坠尾骶的同时提领会阴。


l         命门后撑的问题和前一个问题实质相同,属于“上下一条线”这条线上的问题,应该以中正对直为好。但在蓄劲侍发时有命门后撑的必要,其原理如同拉弯腰弓,以待振弦发劲。陈式拳中比较重视腰弓,在发劲时往往以命门处为弓把,拳论有云“牵动往来气贴背”和“力由脊发”都是此理。别的拳派可能有不同观点,比如汪永泉的杨式拳就不这样主张,见仁见智。由劲别而谈后撑命门,我觉得四正劲都不必后撑命门;在陈式太极拳中发惊炸抖弹劲时,好像都要借助腰弓的脱扣振抖的,往往需要后撑命门。


l         打坐的道理应该和练无极桩一样,大抵要形体舒顺,而后意守丹田,最后化身于空虚混沌之中。


l         全身虚的问题,陈杨两家看法其实不一样。陈式以螺旋劲为核心,一定会有个旋转的轴点;而杨式以大松大软的吞吐之势对敌。我想虚的核心,是体和力的虚,而意气的神理自然的贯穿其中,这种虚的对面是内功内气的实。如果虚得失去扌朋劲,失去了神、意、气,软不拉唧的像堆烂泥,那是醉鬼,不是太极拳。反过来神意气不虚、周身棉里裹铁的扌朋劲不虚,肢体上尽可以虚下来。


l         太极的阴阳互济,和虚、软、松、空之间没有矛盾。简而言之,太极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转非刻意求刚柔、阴阳,而是积柔成刚,刚从柔中来、阳从阴中生,否则必流于拙力僵硬、必流于外家拳。


l         精神内敛的问题是个关键问题,属于用意的范畴,我可能说不准。拳术家一般谈“精、气、神”为人体三宝,俱应内养,精神内敛的“精神”应该是古汉语中偏义用法,应该就是神的意思,不包括精。所谓精神内敛,就是指神多内视、内固、内养的意思,如此才能不断的长内功。不独是神,精气神都应该以内敛为主,这句拳论可能就包含了这层意思。内敛之“内”,可以笼统的视为身内意气流动的处所,但有的拳术家认为上丹田(祖窍)是神之所,陈式拳则尽可能的意守丹田,也是见仁见智。


l         精神放得远,我看没有什么不好。如同意气一样,不能放得远,不见其强大,不能交手对敌。但关键的的对神的驾驭调摄要能自如,发得出去要能收能回来,要始终稳固而不能散乱。


l         松肩坠肘的本质是沉肩,也就是要把胳膊和躯干紧紧的连接在一起,陈式太极拳中对“五张弓”接骨斗榫的要领非常重视,这属于手弓和腰弓相接的范畴,从而使周身成为一个整体。沉肩坠肘和五弓相接后,人的肢体有向中心紧凑的倾向,不容易扁,能发周身整劲。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的体重一般要超过100斤,而一个人的胳膊最多可能只有一、二十斤吧,要用力举起一个普通人的手臂恐怕只需要几十斤的托举力,而能把沉肩坠肘的要领做到极致的人,举起他的一条手臂甚至一个手指,可能要有举起他体重的力量,我想对于杨式太极“绵里裹铁”的功力应从这个角度理解。

    从打击力的角度来看,根据物理学的原理,力量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耸肩的人,他的手臂从肩关节处和躯体断开,他的出拳力量最多是手臂的质量乘以手臂挥动的速度。如果能沉肩坠肘而使手臂和全身合而为一,则出拳的力度是相当于体重的质量乘以全身节节串贯和的加速度,所以击打力的质量不在于拳手的体重力大,而在于劲整。很多块儿大的人并不擅打,肚子很胖的人更是差劲,往往因为这个道理。

从引进落空、意在人先的角度来看,沉肩坠肘后手臂和身体中垂线尤其是丹田(人体重心,力源)紧紧接在一起,容易借助对方来力调整自己的重心,随时将自己的中心错开对方力的延长线的方向,而使对方的中心随时在自己的掌握中,如此则胜负之势立判。在擒拿中,沉肩坠肘还可以保护自己不被对方拉扁拿肘。


l         我行拳打手时,一定是有实点的,像杨式拳手那样做到全身至虚的境界是我望尘莫及的。笼统的讲,我旋转的轴点就是我的实点,这个实点一般在身中垂直线上盘旋升降,也是我意气劲的沉着点。行拳架时双足立地时的实点往往在左右脚之间联线的某一点上,单足独立时的实点就在支撑脚上。因为有身体立轴旋转,所以旋转轴上是一条实线;因为有螺旋折叠,所以丹田部(腰部)有很多实的时候;头顶要领住,绝大多数时候也是一个实点;我练陈式拳架时眼神一直是个实点,这个问题倒有很多奥妙。除了实点外,全是虚点。如同一个旋转的飞镖,你击中我的旋转轴点后,我就会被你击飞;如果击中的是虚点,我只会借你的力旋转得更快更猛。有一点要说明,实点是处于运动状态的。

打手时,简单来说,实点好象有三处,一是旋转轴点,两脚间必有一个实点;二是重心处,大抵不离膝裆胯、丹田、心窝这一线段上某个点;三是我和对方来力的接触点,我一般不和别人在这个点上争力,而是借助他的力来制造一个旋转,一言难尽。除此以外,好像别的地方都不太打紧,受了力后就顺着力的方向旋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