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漫画下载:第四节??我国现代劳动力市场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42:16
第四章  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30年第四节  我国现代劳动力市场建设本章执笔   陈甬军  张小军  庄尚文2008年09月05日09:0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生产要素市场中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下,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这一生产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机制,其主要特征是:劳动力自由流动,价值规律对劳动力市场发挥调节作用,劳动报酬将主要由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流动市场化、劳动就业契约化、就业机会均等化、人力资本产权明晰化、劳动保障社会化是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核心要素。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体系既需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运行平台和机制,同时也需要社会保障、政府调控等体系来提供支持(见图4.6)。

   图4.6 劳动力市场体系基本框架

  回顾与总结1978~2007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由传统的行政计划配置逐渐转变为市场调节配置。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计划体制边际上“放开”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以工资改革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是以中央明确建立“劳动力市场”、体制内的部分人员开始向体制外流动为主要特征;第四阶段是劳动力市场建设全面展开阶段。

  1.我国现代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为1978~1983年,劳动力计划体系仍占主导地位,但在计划体制的边际上开始引入劳动力的市场配置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力资源不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配置,而是按政府的制度对劳动力进行统一的行政计划调剂和调配。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开始有了改变,劳动部门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等方针的实行,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开始产生。这一阶段,统包统配制度仍占主导地位,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机制和流动机制开始在小范围内发挥微弱的作用。

  第二阶段为1983~1992年,制度性壁垒的逐步取消,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开始形成。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合同制从试点开始全面推开,劳动就业领域引入了更多的市场机制。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社会主义方向,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农户有了劳动力自由使用和劳动时间的自主支配权力,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力剩余和劳动时间的剩余使农民寻求发展多种经营和第二第三产业,出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我国政府允许农民从事长途运输和在本地市场之外销售其产品,中国农民第一次拥有合法的权利在其家乡以外的地方进行商业活动。1984年以前,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就地就业和省内转移为主,1984年政府进一步放宽了管制,鼓励农民去附近的小型城镇打工。1985年以后,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开始逐步发展壮大,出现了全国农民工转移的第一个高潮,乡镇企业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

  第三阶段为1993~1997年。1993年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其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制度使得员工的薪酬也可以随着市场供求决定的劳动力价格而调整。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始逐步显现,劳动部也明确提出要在“九五”期末基本形成现代劳动力市场的雏形。

  第四阶段为1998年至今,政府注重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各类职业咨询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劳动力职业的选择趋于多样化,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和自由流动机制发挥了更大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改革,就业双向选择机制、劳动力流动与竞争机制、失业机制、社会保险机制等劳动力市场机制与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也开始逐步完善,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都已经初步确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户籍制度及一系列在户籍制度基础上制定的政策措施仍然广泛存在,我国城乡间、行业间的劳动力市场迄今为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竞争性市场。

  2.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经过30年的改革实践,尤其是1992年以来劳动力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就业制度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是中国经济同时承受着新增就业人口数目巨大、体制转轨中结构性失业、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见图4.7),同时也面临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就业弹性不断降低的趋势(见图4.8)。

   图4.7 中国历年从业人数与登记失业率:1978~2007年

  数据来源及说明:1978~2005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2006年以及2007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图4.8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增长率与就业弹性:1978~2007年

  数据来源及说明: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其中:1990年为特异点,予以剔除;2000年以后的数据由于统计口径变化等原因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尽管如此,整合劳动力市场,统一城乡分割、行业分割、部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正确引导劳动力资源的正常、有序、合理流动,仍然是我国深入推进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基本路径。

  (1)破除区域、部门市场分割是完善我国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第一个关键。

  第一,户籍制度仍然限制着劳动力市场统一和相关的经济福利的实现。户籍制度松动已经成为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关键推动力。然而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针对户籍制度分割状况的、具有关键意义的改革尚未进行,这严重地影响了人口跨地区的流动。改革开放30年,我国仍然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化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就业机制,城市劳动力市场还没有条件对农村实行全方位开放,进城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工伤医疗、子女教育等得不到基本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第二,与户籍制度等造成的分割相比,农业和城市工业部门之间的行业市场分割,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最为严重的扭曲。世界银行的研究数据显示,行业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数十年中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打破行业市场分割,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已经成为我国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关键点。

  (2)完善市场支持体系是完善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第二个关键。建立涵盖城乡所有劳动者包含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在内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就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全国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劳动力供给总量充裕与结构矛盾的反差是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最显著特征,建立灵活有效、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增强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实际能力;实现各地区、各层次以至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的调控网络等机制是完善现代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

  (3)完善劳动力市场立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的基本保证。由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法规建设滞后,缺乏法律调控手段,对劳动力市场运行中所存在的无序、混乱、争议和纠纷等问题,没有相应的手段来约束和纠正。用人单位向求职者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抵押金等非法活动仍然大量存在,扰乱了劳动力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摘自《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责任编辑: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