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纳秒级:著名心理学效应(1)——破窗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53:06

著名心理学效应(1)——破窗效应

创建人:李航 所属部门:人事处 创建日期:2011-07-25 文档状态:正常

 

      在上周的管理学小知识里,我们与大家分享了“蝴蝶效应”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其实,往现代管理理念中适当引入一些心理学因素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会继续挑选出一些重要而有趣的心理学效应展示给大家,这一期我们就从“破窗效应”开始。

1.             “破窗效应”的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2.             “破窗效应”的案例纽约的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针对纽约地铁犯罪率的飙升,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转。他的做法显示出,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温床。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还有一个被称为校园里的"破窗现象":班里新来了一个留级生,由于他的勤奋努力,使得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受到震动,学习气氛开始转好,有时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有的人或许不以为然,但是他的一句话——这个内容要考试——便会立即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留级生的话比老师的话还有效!这说明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 3.             “破窗效应”的运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等等。基本上,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思路就是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才能做大事。其实做好这些小事并不难,缺的只是下定决心、持之以恒、配套机制、形成文化以及定期更新。而应用破窗效应也不仅仅是古人所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那只是吸取教训,非常肤浅。管理强调的是成本效益、行为经济,大型的企业犹如千里之堤,人、事错综复杂,维护好千里之堤需要很巨大的成本,在实践中,当管理者面对层出不穷的不良现象时,再来谈防微杜渐是没有意义的,怎么样像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那样,扭转形势,解决破窗效应所产生的问题,保持持续改进和优化,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