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120帧意义何在:仲富兰民俗博客(221)图文(22)老船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30:37

民俗博客(221)图文(22)老船民

     

  肇家浜与上海水上人家




 

繁华的大上海,高楼大厦背后有许多贫民窟和棚户区。关于棚户区的形成,另当别论。本文专说肇嘉浜和水上棚户区。




原先的肇嘉浜河流


肇嘉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道,东接黄浦江,西连蒲汇塘,是上海旧城厢正中的干流,也是上海进入松江府的运粮内河。全长10公里。上海开埠前,沿浜是商业、交通中心,为县城外的繁华地带。

肇嘉浜是旧上海最大的水上棚户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迁。1840年鸦片战争前,肇嘉浜是一条宽30米、深3至4米的清水河,上游与徐家汇一带水网相连,直通泗径、七宝,下游于陆家浜附近注入黄浦江。当年的肇嘉浜,河水清澈,沿岸翠柳成行,婉蜒18华里,是市西南的主要河道,沿岸居民多以捕鱼捉蟹为生。进入近代以后,肇嘉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847年法国天主教在徐家汇南面圈地,大兴土木,兴建教堂及教会机构设施,使肇嘉浜上游严重阻塞;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发动东进时期,清政府与上海租界当局建立暂时的联合,为了军事行动的方便,上海道台允许租界当局在租界以外的地方铺筑马路,“以利军行”,这种经上海道台批准,租界出资在租界之外的地方修建的马路后来被叫作“越界筑路”。1861年,法租界就沿肇嘉浜路北岸筑了一条从斜桥至徐家汇的马路,当时定名为“法徐家汇路”,以后,上海地方政府也沿肇嘉浜南岸筑斜桥通徐家汇的路,取名“斜徐路”。进入近代后,一方面肇嘉浜上游阻塞,水流不畅而淤塞严重,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垃圾量更是以数倍增加,到了19世纪后期,肇嘉浜不仅失去了其航运的的功能,还成了上海城市的主要污染源,1906年,上海地方政府出资填肇嘉浜的打浦桥以东段筑路,其中斜桥至打浦桥段即徐家汇路,斜桥至方浜路(填方浜筑路)为方斜路,老西门至黄浦江段初名“肇嘉浜”,后改名复兴东路。




20年代上海船民


上海辟为商埠后,肇嘉浜沿岸开办了一批工厂。工厂的污水废物直接排人河内,使肇嘉浜受到严重污染。此外,在上游徐家汇土山湾一带,逐渐形成远东最大的天主教会区,贝当路(今衡山路)、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建造了一批高级住宅区,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水直接向肇嘉浜倾倒排放。这样日积月累,河道逐渐淤浅,水质变臭,到抗日战争前夕,只能勉强通航小船。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为了修筑战略公路,截断了陆家浜一带的河道,日军出于军事目的在徐家汇一带断浜截流修建公路。此后,肇嘉浜便成了闻名远近的断头的臭水死浜。




1930年前后,因河道淤浅,一大批船民拖船上岸,成为住人的旱船,从而形成水上棚户区的雏形。以后许多破产农民从苏北、山东等地来到上海,在肇嘉浜附近落脚谋生,浜两岸逐渐搭起了棚屋和“滚地龙”。到1934年,两岸棚户居民已有1400户左右,形成了肇嘉浜最早的棚户区。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上海,战火将闸北、南市烧成一片焦土,流离失所的难民蜂拥而来,浜两岸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棚户居民。这时,地面空地满是“滚地龙”和“水旁地室”,后来者只能在水上搭起一间间“水上阁楼”。所谓“水旁地室”,指在浜岸边挖成“L”形地洞,靠浜的洞口以泥垒高作“堤坝”,朝天的洞以草顶遮住,人只能爬进爬出。“水上阁楼”是只有一半是搁在岸边挖出的土窖上,另一半靠毛竹支撑,凌空架在水面上的棚屋。每逢大雨,浜里臭水泛滥直侵棚屋,插在浜里的毛竹经浸蚀腐烂下陷,又会使阁楼向浜里倾斜,乃至倒人浜中。当时在东边打浦桥、大木桥一带,西靠徐家汇天钥桥,岸边浅水处还停着不少当年从苏北摇来的脂脂船(一种以芦席作篷的小木船,长不盈丈,宽不过3尺),不少人家当年住在这种船内,等船破拖上岸则成了旱船继续住人。有的前后舱还分住几户人家,与其说是住,不如说是蜷缩其中。



傍水居住的棚户区“滴水贵如油”,因为肇嘉浜水又黑又稠又臭,水面上经常漂满粪便、垃圾、死狗、烂猫,以至婴儿尸体,根本无法饮用。长达6华里的水上棚户区两岸,供应饮水的仅有打浦桥附近和东庙桥(今东安路东)附近两只自来水龙头,而又被流氓恶霸把持在手中,水价贵得惊人。尽管肇嘉浜已成了蚊蝇孳生地和瘟疫传播场,尽管居住条件如此恶劣,但棚户区的居民依然有增无减。1947年两岸约有棚户2000余户、居民8000人,形成了旧上海一处最大的水上棚户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海解放,人民政府下决心整治肇嘉浜,填浜筑路,肇家浜路曾经是上海20世纪60年代引以为骄傲的林荫大道。




50年代填平的肇嘉浜路


解放以后,旧上海遗留下来322余处、13万间棚户,分期分批得到彻底改造。到20世纪80年代,这些棚户区绝大部分已荡然无存。药水弄、东新村一带的武宁路上,再也找不到当年贫民窟的遗迹,蕃瓜弄已成了著名的住宅小区,瘟疫流行的北村,从1952年评为全国卫生模范单位,至今一直保持着卫生先进的荣誉,沪西南的肇嘉浜成了林荫大道,南市最大棚户区的改造也破土动工。仅此一端,就显示了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仲富兰

      2011年8月22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