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4lte高级设置在哪:人到中年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25:35
人到中年的思考      程翔,男,1963年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北京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副校长。1991年获“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观摩会”一等奖,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任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全国青语会会长,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语文教改探索集》(1994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1998年语文出版社出版)、《播种爱心》(2001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新著《语文人生》人民教育出版社近期出版。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初中教材编写工作,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曾应邀到全国部分省市、山东省各市地及香港、澳门、马来西亚作报告并执教公开课多次。  
   程翔老师的课启示我们语文教学中努力追求新的境界

程翔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全国青语会会长、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首届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发表论文50余篇,有专著《语文教改探索集》和《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等。
在培训班半年的学习生活中,学员们不仅在4位主讲教师的指导下收获丰厚。而且还有幸观摩了程翔老师的《背影》和《将进酒》两堂课的录相。一石激起千层浪,我想,在培训过程中除了要完成学习经验提高学识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观念意识,在思考中找准自己追求的目标,在思考中确立自己提高的途径,在思考中为培训班的发展献计献策。且听众学员如是说……
程翔的课启示我们语文教学中努力追求新的境界
青岛志成实验中学的毛伟青老师:程翔对文本的深刻独特的解读,授课过程中的收放自如,对学生的理解的恰如其分的点评导拨都充分体现了他丰厚的文化底蕴。
青岛31中孙正明老师:教师之所以能够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做到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平日里必须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百炼成钢的教育教学生活的磨砺。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个磁场,应当具备强烈吸引力、感染力以及非凡的亲和力。
青岛65中邓少华老师:“听君一堂课,胜教十年学”,从程翔老师的课上,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朗读,那是真情与文字碰撞所迸发出来的火花。随着他的朗读,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唐朝,回到了那个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时刻。这样扎实的语文功底的确令我汗颜。他的课可能不完全符合新课改的一些要求,但是却能让听课的每一个男女老少都能收获颇丰,我想这就足够了。因为课改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能有所提高。
青岛26中陈凯老师:听了程翔老师的课,带给我很多思考……语文课是做什么的?我想简言之:在语文课中利用文本“观人间百物百态,体人生百情百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记录抒写人间百态百味,悄悄给学生心中埋下一粒热爱文学的种子。

以程翔为目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青岛志成实验中学杨袁老师:听完程翔老师的课,我知道,我缺少的是什么,我需要的是什么,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树立一种上课充满激情的意识,培养对人生的激情,以程翔老师作为我的目标,始终不懈地努力下去,做一个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师。
青岛40中董庆萍老师:多读书,进行文学积累,提高文化素养,借以熏陶感染学生。勤于反思总结,丰富教学经验。
青岛43中王志明老师:注重双基,紧扣文本;朗读体验,推敲词句;听说读写,联系生活;常学常新,与“生”俱进。
青岛53中马永欣老师:听过程翔老师的课,比较自己的课堂,我觉得需要一些激情,需要一分温和、一分睿智、一分耐心。语文这门学科博大精深,包含了古今精华和各学科的知识,需要我在业余时间补充提高,肥沃的土地才能结出肥硕的果实。
青岛63中姜小青老师:针对程老师的课来看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自己:多读书,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教育著作;多积累,不管是课堂经验还是生活资料的储备;多学习,不管是青岛的名师还是外地的名师;多练习,思考自己的教学特长,培养自己的教学特长,锻炼自己的教学特长,逐渐形成个性化课堂教学;多思考,为自己的发展思考,为学生的发展思考,为教育的发展思考。
 
人到中年的思考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04(6)
    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善于总结,他认为人生大概每十年是一个发展阶段。如今我年过四十,进入中年,白发增多,苦短日蹙。下面我就谈淡对人到中年的一点思考。 
    所谓“不惑”,大概就是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比较深刻,不再犹豫。有的人说,我已过不惑之年,全看透了。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有的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于是对人生目标做出重大调整,面向所谓“轻松”,追求所谓“实惠”,体验所谓“潇洒”。 
    人到四十,容易出问题:有的人觉得,自己年轻时兢兢业业,辛辛苦苦,也曾领风骚有几年,是所谓“名师”,现在可以马马虎虎了。于是,上课凑凑合合,讲话东拉西扯,文章上转下载,过着一种轻松人生。有的人觉得,自己年轻时命途多舛,生不逢时,既无知音,也乏伯乐,现在一切都无所谓了,只有金钱最实惠。安排工作,先讲报酬;分配任务,必讲价钱。无论是非,分内分外有钱必应;不管大小,歪门邪道惟利是图。有的人觉得,年轻时听党的话,太笨太傻太天真,凡事不敢越雷池一步,现在改革开放,没有不能说的话,没有不能做的事,想干什么就干点什么,千万别再亏待自己,正是“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 
    其实,这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误解。作家贾平凹到济南讲学,有人问他:“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他说:“是责任心。”我深以为然。人到中年,在家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中流砥柱独当一面,因此,对家庭和社会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责任心也就显得更加重要。现在,我上每一节课都小心谨慎,越是认真备课,越觉得以前不够严谨,常常自责不迭。有一次,外地的一位朋友来京,约我和翟小宁老师一起吃饭。当他听说我俩还要备课时,就开玩笑地问道:“凭二位的水平,还用备课?”小宁说:“人生到今,方觉备课重要。”我连连点头,深有同感。任何一个学生有了困惑,我都惦念萦怀,直到帮助他解决才释然松快。 
   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参加清华大学的考试,我问他作文题目,他说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然后问我出处。我不敢肯定就是出自《论语》,答应回去核实一下。过了一天,我在家中查阅《论语》,在“里仁”篇中查到了。于是我到学校后,先找到那位同学,讲了出处,解释了含义,评价了他的作文。这时,我的心里才舒畅了。我觉得这倒不是觉悟境界高,而是人到中年后的责任心比以前更强了,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多数人都自然而然地这么做着。 
    说到所谓的“实惠”,我能理解有的人进行的人生调整,追求实惠无可非议。但是追求实惠并不排斥奉献。奉献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人生态度,并非高不可攀。有的教师面对亲人生病住院,陪床侍候,端屎端尿,却不耽误学生一节课,这是不是奉献?有的教师为了高考的学生,即便是爱人去世也没有请一天假,这是不是奉献?有的教师为了解答学生的难题耽误了吃饭,只好买包方便面打发自己,这是不是奉献?很多教师教了别人孩子耽误了自己的孩子,这是不是奉献?回答是肯定的。于漪老师说过:“奉献是教师的天职。”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教师的奉献精神不能丢。当然,我们反对那种虚伪的“奉献”,沽名钓誉,羊头狗肉,哗众取宠,实为有良知的教师所不齿。 
    至于“潇洒”,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诸葛孔明,身居茅庐,遍知天下,三寸之舌战群儒,谈笑之间灭樯橹,是一种潇洒。海尔首席张瑞敏,铁锤砸次品,关公面前创品牌,哈佛圣殿论商经,也是一种潇洒。那种认为改革开放了,可以为所欲为,实在是一种误解。当今社会,处处有考场,天天有考试,时时做答卷。社会开放了,做人的原则不能开放;经济搞活了,做人的灵魂不能搞活;禁锢冲破了,做人的底线不能冲破。尤其是教师,为了子孙后代的成长,为了人类高贵的灵魂,必定守住心灵的净土,保持永远的纯真。自有知音信高洁,何必费舌表予心! 
    人到中年,还有两大惆怅:一曰做官不高,二曰名声不响。有人说啦:“官场有腐败,想做官就居心叵测。”简单思维代替了精细分析,于是人们对官往往另眼相看,对想做官的人也别具心态。其实,做官并非坏事,想做官也不是坏事。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那些能为大伙服务的人,做官有何不好?问题是想做做不上,做上又嫌小。有的人苦于没有知名度,或苦于知名度小,天天为了知名度奋斗,不惜花大钱,走关系,弄个先进,当个模范,上上电视,登登报纸,自觉风光无限,前途灿烂。人要有上进心,要有理想,一点想法都没有的人是不存在的,是不正常的。我经常规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常考虑哪些事对我有利,哪些事对我有害,然后趋利而避害。 
    作为教师,一生很难做大官,发大财。一校之长,也不是职业官员,而是带有相当程度的业务特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业务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一个教师想当大官,说明他选择职业有误,是猪八戒投错了胎。其实,对于教师来说,做官的念头很淡,甚至有些鄙视。于是,“名”就成了一大诱惑。“名师”是当今社会上比较响的一个词,没有人明确过“名师”的内涵,大概也属于历史形成之列。记得很多年前,有一位青年教师鼓励我说:“你作为青年语文教师的带头人,应该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我不以为然。建立理论体系谈何容易!再说,一个语文教师整天和学生打交道,目的不是建立什么体系,而是让学生得到发展提高。有人说:“师德的高下,关键看教师替学生当梯子,还是把学生当梯子。”这话有一定道理。当然,在提高学生的同时,教师本人也会得到提高。如果说于漪等著名语文教育家建立了体系的话,那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晶,非有意为之。 
    人到中年,应该悟出一个道理:皇帝的新装穿不得。想成为这家,想成为那家,必须建立在为学生服务的基础上,丢掉了“学生”二字,只能是一个欺骗家。我很佩服古人提出的“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当今社会,皇帝的新装满天飞,一不小心就陷进去。我仰慕老、庄的境界,他们“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思想给了我很深的影响,他们的“无待”哲学理念启迪了我的人生智慧,拂去了我心灵上的阴霾。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干货”,不迷信,不盲从,不趋风,独立思考,和而不同,外圆内方。 
    人到中年往往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青年气盛,容易孤芳自赏而目中无人。其实,人际关系是一门一生都学不完的高深学问,这门学问和工作的关系很大。我刚参加工作时,于此做得不好,现在常常反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前提是理解他人。理解他人的兴趣爱好,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不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为中心画圈,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什么是理解?既能理解他人的理解,也能理解他人的不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理解了他人,就能宽容他人。既宽容他人的缺点,也宽容他人的优点。能理解他人,能宽容他人,就能团结他人,也就其乐融融了。 
    当然,理解不等于苟同,宽容不等于纵容,团结也不等于同流合污。人到中年,还要学会说“不”。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也是人类永恒的事业,教师的工作,既不是为校长干的,也不是为局长干的。面对领导的不正之风,教师要敢于说“不”。有的学生家长有权有势,面对“不用白不用”的蛊惑,教师要敢于说“不”。“学生的考分,老师的命根”,面对学生的试卷,有人劝你改改分数,教师要敢于说“不”。人到四十,应该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哪些事做到什么程度恰到好处——大概这就是“不惑”的真正含义吧。 
有人说,劝别人淡泊名利的人往往是已经得到名利的人。上面我说了很多劝人淡泊名利的话,但愿不会落得这种评价。 
 访北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

问:程老师,您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状况有何看法?
 
答:就从我最近读报所感谈起吧。2004年8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刊登了沈致隆先生采访加德纳的一篇文章,文中写加德纳不明白中国人何以对“多元智能理论”如此感兴趣,加德纳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教育家。国人对“多元智能”的理解有些简单。由此我想到,以此来比附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或许是恰当的。新课标颁布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高潮,有点搞运动的味道。新名词满天飞,洋术语到处跑,我初步感受到了毛泽东写《改造我们的学习》时的心情。这种现象既说明了我们对母语教学的浅知,也暴露出我们缺乏自信、底气不足。
 
问:您能否结合具体事例来谈一谈?
 
答:可以。一节语文课,没有读书声,学生不接触语言文字,只是在搞什么讨论、交流,名日“自主、合作、探究”。这样上课,学生的语文基础如何奠定?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自主、合作、探究”岂不成了空中楼阁?语文课上,课件很精美,教师没有板书,学生不写汉字,主要精力全用来观看大屏幕。这究竟是语文课还是影视文学欣赏课?教师不引导学生推
 
敲语言运用之妙,而把精力用在验证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上,这是语文课还是物理课?如果我们的改革改掉的不是缺点而是优点,那么我们的改革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问: 您是不是说新课标的理念不切实际?
 
答:新课标的理念很好,我学习后受益匪浅。但问题有两点:一是在表述上还不够严密, 有些地方容易引起误解;二是对传统的东西重视不够.容易造成“邯郸学步”。新课标主要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观照教学,但是教育并不等同于教学。在教育理念上,我很赞同北大附中校长康健的观点:“教育工 作者有三点永远都不能逾越— — 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逾越,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逾越,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逾越。”每一位教师都应把这二三个“不能逾越”牢记在心,转化为实际行动。语文学科,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规律是不能违反的,也是不能创造的。我们只能遵循规律,利用规律。基于此.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说”持保留意见。语文教学很难说是为了“创新”而教。基础教育的特点、性质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积累,是打基础,创新是次要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学者袁行霈提出语文教学要“守正创新”,这非常正确。所谓“全新的观点”是不存在的。2001年,我到香港参加语文会议,大陆的一位学者发言说,我们不要再重复那些传统观点了,现在是加德纳时代了。台湾的一位学者当场表示反对,他说,加德纳的理论也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抛弃传统是错误的。我们很容易犯走极端的毛病。克林顿访问中国后,想在美国推广中国基础教育的做法,结果受到抵制。这说明美国人没有头脑发热。在中国搞得好,在美国不一定搞得好;反之亦然。我们是教母语的,母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文化生命的根。学习母语,首先是继承的问题。对经典作品,我们主要是学习。认真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所谓新理念,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中总能找到类似或接近的说法。所以,我们不必自卑。
 
问: 您是否认为抓住了母语特点就等于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命脉?
 
答:不能这么说。语文和母语这两个概念既相同又有差异。语文更强调普遍性和实用性,母语则强调民族性和文化性。母语这个概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发展变化的。今天所说的母语,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的母语不完全相同,与唐宋时期的母语又有差别。母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的汉语更多地融进了世界文化的因素。但是,不管怎样,骨子里还是民族的,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普遍性和民族性的结合,是实用性和文化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从语文的角度给学生奠定一个文化的底子。
 
问:请问程老师,您如何理解“对话”理论呢?
 
答:“对话”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最大启发是注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和感受。对话不是全体式的,而是个体式的;不是间接的,而是直接的。对话的过程就是体验感受的过程。教师不能用整体性的“话语”限制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师定性的、终结性的话语要严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当然,这是从纯阅读的角度说的。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恰当引领,阅读能力会有所提高。要注意的是, 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不在一个层面上。教师的理解一般而言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不承认这一点,就是无视阅读教学的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担任着学生“主心骨”的角色,学生在理解上对教师有一种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不是盲目的,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正常表现。因 彰 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但这并不能成为教师推行“霸权话语”的理由 .一位优秀教师,往往能非常敏感地觉察到这一点。当学生来请教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用商讨的语气,“你觉得可以吗?? '你的观点呢?”等等,在一种亲切和蔼的交流中传达教师的意见,使学生自愿地接受。这就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对话” 理论提醒教师,当学生不同意教师的观点、坚持己见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干万不要强迫学生接受他们一时无法接受的观点。《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也是一种对话,也是一家之言,不能成为学生必须接受的“霸权话语”。“对话”的“历史效果”又启发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次对话,可能是浅层次的,很幼稚,但是学生在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还会有多次的对话。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总想“毕其功于一役”,给学生一个终结性的理解。这其实是不可能的,教师的理解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都不是终结性理解。我们只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相对成熟的成年人的理解。我们不妨把它叫做“相对理解”。“绝对理解”是不存在的。
 
问:您认为“对话”理论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阅读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对话的层面上。对话需要资本。对话双方的文化积淀不能悬殊,否则就无话可对。阅读教学,就是给学生充电,为对话提供知识和精神上的支撑。那种不加分析、盲目对话的做法, 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另外,“对话”理论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范式用于语文教学不见得完全合适。中学生的阅读不是纯文学欣赏,适当借用对话”理论可以,照搬则必然把阅读教学引向文学批评的道路,偏离语文阅读课的本色。“对话”理论本身也有缺陷。文学批评的方法很多,有政治批评、伦理批评、文化批评、美学批评、语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主题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符号学批评、文本批评、接受批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中任何一种批评都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解读文学,没有全景式的批评。而且任何批评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变化。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尧斯说过:“接受美学并不是独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它不足以解答自己所有的问题。我们不如说,它是对方法的片面反映,它不拒绝任何补充,而且还有赖于和其他原则配合。”(张奎志著《体验批评:理论与实践》第379页,人民出版社。)“对话”理论的贡献在于充分尊重读者个体对文本的体验感受,但它不能包含一切。对话双方要处于基本平等的地位,而中学生阅读成年人的作品,很难进行平等的对话。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相对的。目前在贯彻新课标过程中出现的极端现象,很多是由误解造成的,也是由对西方接受美学以及西方解释学基本原理缺乏深入了解造成的。
 
问:请问程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 我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阅读教学中原始理解和后续理解的关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课文具有第一印象,即原始理解,它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后续理解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化理解的过程,是主体。从原始理解过渡到后续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第二,阅读教学中一元理解和多元理解的关系。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因文体不同而各异。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可能走向极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没有过时,规律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强调主体就不敢讲课了,当讲则讲。
 
问: 您曾担任过全国青语会的理事长,您最想对青年语文教师说些什么?
答:我想借用毛泽东的一句诗与广大青年语文教师共勉— —“乱云飞渡仍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