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怠速运转:董显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18:09

董显光

人物生平

幼年时期

  1887年,董显光出生于距离浙江宁波东南20里左右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小镇上,董显光度过了自己非常艰苦,也令人难忘的童年。由于家境清贫,全家人要靠三亩稻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使他们一家人和乡亲们的日常起居并无二致,然而因为他家是小镇上唯一的一个基督教家庭,所以信仰生活常常为邻里们难以理解。对于董显光来说,童年的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老师非常严格,常常用木板惩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董显光从小便背熟了《百家姓》、《千字文》,算是受到启蒙教育。后来,由于三亩稻田实在难以支撑包括父母和两个妹妹在内的五口之家,他的父亲在考虑再三之后,决定将稻田租给别人耕种,签了在上海建筑内地会房屋的合同,全家遂迁往上海居住。

青年时期

  到上海之后,董显光受到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他先后进入中西书院、清心中学及民立中学读书。在民立中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了。由于全家没有了经济收入,董显光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到社会上去找事情做。在接到浙江奉化龙津中学的邀请之后,他立即决定出任这所家乡中学的英语教师。在龙津中学教书的一年时间里,董显光结识了班里的学生蒋介石。这为两个人后来的交往一生奠定了基础。1907年,董显光和自己在清心中学读书时便相爱的赵荫芗女士结婚,同时经过原来他父亲挚友的介绍,得以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赴美留学

  1909年,董显光在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帮助下赴美留学。美国的工读生活十分艰苦,董显光在学校做过铲煤、送牛奶和修理园圃等工作,此外还在中国餐馆打过工,甚至在农田中驾着马车锄过草。虽然他饱尝种种生活的艰苦,但是亲身领略了美国人的生活,感受了美国社会与文化,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留学生活。经过刻苦努力,董显光终于获得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赴美国学习新闻专业并获得学位的留学生。1912年,董显光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新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课程,继续深造。在此期间,董显光主动开展社会实践,积极从事采访实践,兼任《独立》杂志特约书评撰稿人,并且曾经访问了罗斯福总统。

回国

  1913年春天,董显光接到母亲病重的家信,顾不得取得硕士学位便决定立刻回国。在归国途中的船上,董显光巧遇孙中山先生,并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回国之后,经孙中山介绍,董显光出任上海英文《民国西报》副主笔,并成为该报派驻北京的记者。“二次革命”时,董显光在报上无情揭露袁世凯指使党徒刺杀宋教仁的真相。1914年6月前后,他还受聘担任英文《北京日报》主笔,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办报经验。   1925年3月1日,董显光在天津创办了一份自己的报纸——《庸报》。经理王镂冰是他原在顺直水利委员会的同事,后来,又聘请邰光典为总编辑,增聘姜希节、王芸生、秦丰川为编辑。报纸的名字取自儒学的“中庸之道”。1927年后,董显光亲任社长,另请张琴南任总编辑,蒋光堂任总经理。报社开始的时候规模较小,人手不够。在忙不过来时,董显光常常一个人兼做发行人、主笔、编辑、广告经理和外勤记者。董显光用他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所学的办报理论,结合多年的办报经验,精心策划与经营这份报纸。

大胆革新

  当时在天津出版的中文报纸一般多沿用英国报纸的格式,对此,董显光把“美式”报纸经验与中国报纸相结合,做出了大胆改革。首先,在版式上,放弃了中文报纸沿用英式的排版形式,把广告放在第一版;其次,《庸报》刊登的新闻一律采用大标题,遇到重要新闻,则作跨栏的长标题。除了突出新闻特色之外,该报的编排也颇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董显光的精心安排下,《庸报》的版面一下子变得新颖别致了很多,加之配有照片,更加生动传神。文章内容以突出编排本市各类新闻为特色,尤其是副刊,对体育界、文艺界的活动报道增加,因此很受群众欢迎。1928年皇姑屯事件发生后,董显光采用新的编排方式,在《庸报》上率先揭露日本当局是炸死张作霖的凶手,披露了事实真相,同时也收到了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关注的宣传效果。报纸的销路大增,至1930年前后,该报的销量接近两万份,发行量仅次于《大公报》和《益世报》,成为天津的第三大报纸。1935年的冬天,董显光患病,不得不通过经理蒋光堂将《庸报》卖给了红卍字会。后来发现红卍字会竟然有日本的背景,他懊悔不已。1937年,天津沦陷后,《庸报》成为给日本侵略军武装占领中国作舆论宣传的机器。1944年,敌伪政权命令天津的所有大小报纸一律停刊。而《庸报》由于已经沦为日本侵略者的喉舌,所以改名为天津《华北新报》后继续存在。

贡献及作品

  董显光在一生中,对中国近现代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特别是从自己出资创办、经营《庸报》开始,他有意识地把西方先进的办报观念引入中国,介绍给中国读者,并在自己的办报实践中加以中国化。1930年,董显光任英文《大陆报》总经理兼总编辑。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五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专门负责国际宣传。从外宣文案的设计实施到人员的培训,董显光几乎全程参与。他还设立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外文研习班,让记者、编辑通过学习提高外语水平和业务水平。抗战胜利后,董于1947年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新闻局长。1949年,董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担任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兼《中央日报》董事长。1952年8月13日,董出任战后首任中华民国驻日本大使。1956年,董又受命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1958年,董卸职返台,任总统府资政。1970年,董移居美国,次年病逝于纽约。   董深得蒋介石信任,曾受其委托与张学良交好,在董的影响下,张学良皈依基督教。1957年,董显光获得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事业服务奖章”,成为中国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新闻从业者。   1971年1月9日董显光在美国病逝,享年84岁。   董的主要作品有:《一个中国农夫的自述》(又称《董显光自传》)、《蒋介石传》、《中国和世界报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