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乐美奶茶多少毫升:走特色之路,开创校本课程再开发新天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54:39
走特色之路,开创校本课程再开发新天地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的课程。目的是为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提高课程实效,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综观我市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已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可喜局面,尤其是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上,已渐入佳境,出亮点,创特色,开展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这为我市校本课程的深入研究、开展、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是,随着校本课程的再开发、再利用,一些问题也凸现出来。下面就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一、  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即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立足本校实际,挖掘身边教育资源,就地取材,形成特色的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纲要》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经济环境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课程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社区性问题,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个性化发展,注重实效。

从地域上来看,我市校本课程开发存在明显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情形。

如以《可爱的家乡》之山水篇为例,山篇有:乳山寨的山巨山禺山、冯家的圣经山、乳山口的大乳山等。水篇有:育黎的龙角山水库、乳山寨的乳山河、冯家的小汤山温泉等。风景篇有:白沙滩的银滩(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海阳所的大乳山风景区等等。

以《可爱的家乡》之人文风俗篇为例,有育黎城阴村的汉代古县城遗址、马石店的马石山革命英烈纪念馆等。

再以《可爱的家乡》之经济篇为例,有育黎的大洋酱菜有限公司、徐家的华隆有限公司、崖子的大业集团(以盛产黄金而著称)、诸往的鑫山公司(以盛产铁矿石而著称)等等。

有了这些现成的得天独厚的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做足了文章,出尽了风头。而对于那些没有这样的优势资源可言的学校来讲,无疑则“英雄气短”,概叹生不逢时,无从下手。其实这种观点、想法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

1、选题时,只把眼光放在那些名优项目上,一味追求“好、大、全,新、奇、特”,跟着人家的鼻子走,忽视了自己的“特色”,制约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导致校本课程开发陷入被动局面。选题不切实际,尤其是对一些小的课题不屑一顾。有些课题只有个空架子,课程的学习则更是纸上谈兵,效果无从谈起。其实校本课程最重要的是考虑哪些内容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何种方式呈现效果最好!

2、   校本即课本

这种思想目前普遍存在,很多学校、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材(课本)的编写上。以为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组织教师编写教材,校本课程研究变身为校本教材的研究。笔者曾参与《可爱的家乡》校本课程的研发,也天真地以为出好书,就是校本课程,至于其它的一概可以忽略。究其原因,首先是根深蒂固的教材观念或课本观念在作崇,没有教材就无法组织教学。校本课程只停留于文字的阐述上。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多渠道采集信息(如互联网等),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人文资源

(二)主题资源

1、环保主题

2、主题班队会活动(如演讲、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

3、良好的行为习惯

4、名人名言、古诗词

5、学生自我价值(如手抄报、艺术长廊)

      6、其它主题(如校园广播站、消费者教育、心理健康、学习策略、等,也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内容选择、改变、整合、补充和发展。摘自《纲要》)

(三)社区资源

如:地方文化建设、地方经济发展、

(四)走强强联合之路,依托校外资源、企业,“借鸡生蛋”。

例如诸往中心小学和市盐务局联合开发的《碘盐伴我成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二、  走序列化发展之路

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是一个科学、理性的过程。有相对严格的开发程序,如学校、学生的需求、目标确定、组织实施、评价等。目前,我市校本课程开发基本上还处于无序化状态。主要表现在:

1、  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各种形式的培训与提高,无疑对校本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中,事实是大多数老师没有经过相关知识的培训,就匆忙上马,且各种力量齐上阵,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起步就落后。好一点的,学校派个老师出去学习、参观、考察,回来后再“传经布道”、“以点代面”。而有的学校为了不影响升学率,不愿抽调一线骨干教师,导致校本课程研发在低水平徘徊。当然,很大程度上,也与部分学校、教师重视不够有关。

2、  组织实施随意性强,无明确的计划。

校本课程的研发应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其规范性、针对性。一般包括:情景分析、确定方案、组织和实施、评价与改善等。特别是主讲教师、教学材料、内容组织、上课时间、场地安排、设备、评价标准与方式等项目的具体操作混乱,缺乏有力的督导,有始无终,开展不深入,效果无保障。

3、  校本课程开发的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和层次性。

校本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研发必须遵循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的原则,形成合力,争取学习效率的最优化。

例如以《可爱的家乡》为例,就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研发,使之形成序列。(1)风景篇(山篇、水篇)

(2)人文篇(名胜古迹、民俗风情)

(3)建设篇(工业、农业、畜牧业)

(4)发展篇(历史、现在、将来)

并且在具体的学习中,可以按初一至初四的顺序,分别学习、研究其中的四个篇章。

再如紫凤小学熊文君老师的《中国山水画》课程纲要,共安排了十一讲,依次为:第一讲:绪论(中国山水画史简介)

    第二讲:工具与材料

第三讲: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第四讲:树木画法

第五讲:山石的画法

第六讲:其他景物的画法

第七讲:中国山水画的设色

第八讲:山水的构图

第九讲:山水画的写生

第十讲:山水画的创作

        第十一讲:学生举办作品展览会,进行艺术交流。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序列化研究过程,通过学习,给学生以有益的发展。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说在校本课程的序列化、层次化上做了深入的尝试研究,给我们以很好的启发。

4、忽视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实际主观愿望,教师一味包办,没有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校本课程的开设、研发,其最终目的是基于“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发展观。单纯依靠校本课程是不可能实现学生发展的最优化、最大值。离开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校本课程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走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校本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意义上等价于语、数、外等学课,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特点。目前,校本课程研究出现这样的情形:不是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上,而是一味盯在成果上,花大气力、投入更多的经费,用在校本(课本)的编写上。而一旦成书后,则又束之高阁。转而投入新一轮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求开发出有更大价值的课程资源。这种做法固然无可厚非,但却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本末倒置。

为了使校本课程再开发走上正规、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合作、整合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合作既有学校内部的合作,又有学校与外部的合作。既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又有教师与学生之间、与家长之间的合作。“独力难支”,只有合作才能催生更大的合力,促进校本课程的更快更好发展。合作质量的高低也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方向。

资源的整合指对课程资源的统一规划、开发和使用,包括课程的重复使用和校本资源的再利用。可以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把地方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也可以把活动课提升为校本课程;还可以与行业、大学、协会联合开发。那种只图短期近利的做法,势必会使校本课程的研发走进死胡同,“江郎才尽”,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

2、  校际联合,资源共享。

校际联合,资源共享,是校本课程必由之路。这样做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减轻学校、老师在资料收集方面的投入。很多学校、老师只顾自己“闭门造车”,即使有了好的经验、方法、资源,也绝不外传,惟恐在竞争中被别人占了先机,影响了自己学校的声誉。这种狭隘的思想只会使校本课程的研究陷入固步自封之地,不利于提高和提升科研力和竞争力。

3、在一定的区域内(例如由市教委牵头)建立一个共享的课程资源中心。把校本课程研究做大做强,为校本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4、给学生留一点发展的空间。

校本课程真正满足于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是不太现实的。不可能指望校本课程实现学生发展的最大值。因此,学校、老师不能包办一切,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使校本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教学、社会。

      愿校本课程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