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戎马歌词:苏联“叶尼塞”双管37自行高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2:49
“叶尼塞”37高炮[17P]     






  战斗全重:27.5吨

  乘员:4人

  全系统反应时间:10-15秒

  连续工作时间:8小时

  初速:1010米/秒

  有效斜距:3000米

  理论射速:1048发/分钟

  方向射界:360度

  高低射界:-1至+85度

  高低瞄准速度:1度至35度/秒

  方向瞄准速度:1度至50度/秒

  发动机功率:400马力

  最大行驶速度:60公里/小时



叶尼塞”和“石勒喀”自行高炮研发进程比较





  相对于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苏联陆军就是一只机械化怪兽,它的大部分师团都是和机械化部队。苏军也一贯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二战后到50年代末,苏军伴随部队的野战防空炮兵由少量单管ZSU-37和双联ZSU-57-2自行高炮组成,这两种高炮都是身管气冷方式,射击速度低,系统机动能力较差,无雷达火控,不具备全天候交战能力。到60年代末期,它们已不能满足防空任务的需求。









正在进行靶场测试的“叶尼塞”自行高炮原型车





在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接受国家鉴定的“叶尼塞”自行高炮原型车



  为此,苏军从50年代初开始,在57毫米、37毫米和23毫米自动炮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力图研制一种性能优良、机动性好的野战防空自行高炮。1957年4月7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了№426-211号武器研制命令,命令规定同时研制ZSU-37-2双联37毫米“叶尼塞”和ZSU-23-4“石勒喀”4联23毫米两种自行高炮,以及“奥比”厘米波目标指示和火控雷达。其中ZSU-23-4装备陆军摩托化步兵团的高炮连,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能够对付高度在1500米、射程在2500米以内的目标。而ZSU-37-2自行高炮则计划装备师的高炮团和团的高炮营,负责高度3000米以下,射程为4500米以内的对空防御任务。

  1958年4月21日,以首席设计师Г.С.叶菲莫夫(Г.С.Ефимов)和主任设计师Ю.В.杜马硕夫(Ю.В.Томашов)为首的设计团队造出了第一台ZSU-37-2自行高炮样车,该车重达25.5吨,装甲底盘由OKB-3中央试验设计局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负责研制,火炮直接采用了OKB-43设计局的37毫米双联高炮,小型雷达火控系统由全苏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НИИ-20 ГКРЭ)负责研制。1959年3月,该车完成了工厂测试。1959年8月14日,“叶尼塞”自行高炮系统被赋予2A1的正式型号。1960年12月至1961年间,“叶尼塞”高炮先后完成了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的火炮测试,库宾卡国家装甲武器靶场的1200公里跑车试验,和国家无线电靶场的375小时雷达电子设备鉴定试验。1961年8月14日,正式定型,在利佩茨克拖拉机厂开始批量生产并试装,计划1963年至1965年间生产并部署450辆该型高炮。但天有不测风云,1962年9月5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925-401)号命令,停止了ZSU-37-2“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生产,只保留ZSU-23-4“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





“叶尼塞”自行高炮设计阶段效果图




“叶尼塞”自行高炮样车




ЗСУ-37-2 / 2А1 定型样车车





采用7个负重轮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的“叶尼塞”改进型


  “叶尼塞”自行高炮下马的原因,据笔者分析,一是师级野战高炮,其防空范围和战斗性能相比团级“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没有太大提高(前者3000米,后者2500米)。 二是过于昂贵,“叶尼塞”高达40万卢布的造价(当时一辆T-64超级也就十几万卢布),使得苏军望而却步,苏联也没有太多的余钱,没有力量在师团两级装备两种口径的自行高炮。苏军还认为如此昂贵的高炮,不如近距地空导弹给力。加之其27.5吨的战斗全重,战略机动性远差于只有十几吨的“石勒喀”23毫米自行高炮。这样,“叶尼塞”的下马就在意料之中了。

  1962年初,“叶尼塞”自行高炮还计划进行两个改进型号。第一个仍采用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加长了车体,但负重轮改为7个,提高了越野性能和射击稳定性。第二个型号更改了底盘,采用T-54/T-55主战的车体。但随着“叶尼塞”的下马,这两个型号只停留在了图纸上。

  火控和瞄准系统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指挥火控系统非常完善,其每个高炮连配备一辆“鄂毕河”机动型搜索和目标指示雷达,和一辆“涅瓦”指挥车组成完整的作战系统,可同时控制6~8门高炮同时作战。“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火控系统由1A11型“贝加尔”雷达和电视/光学向量瞄准系统,以及“圆点”稳定跟踪系统平台组成,该系统性能先进,可在全天候行进中作战,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炮火控系统,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研制。




ЗСУ-37-2投影图




“贝加尔”火控雷达五面图




  根据苏军在1961年8月10日做出的测试验收鉴定记录指出,“贝加尔”雷达可靠性极高,可抗有源和无源干扰,对低空高速飞行目标捕捉能力大大高于当时现役的“松-9”和“松-9A”炮瞄雷达(“松9A”也是中国第一部国产炮瞄雷达的原准型号)。

  雷达波长:3cm          雷达平均无故障时间(状态测试):25小时内

  最大连续运行时间:8小时      作战准备时间:10-15秒

  目标跟踪距离(米格-17,前半球30度):18公里

  目标探测距离(米格-17,最大距离):20公里

  目标垂直跟踪速度:40度/秒

  目标最大速度:

  飞行高度300米以上,660米/秒

  飞行高度100-300米,415米/秒

  跨时代的扭杆液压混合悬挂

  “叶尼塞”自行高炮采用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Объект-119),由乌拉尔重型机器厂于50年代中期研制,该底盘的第一个用户是准备装备空降兵的SU-100PM自行火炮,ZSU-37-2自行高炮是第二个应用该底盘的项目(随后该底盘被广泛应用于萨姆-4地空导弹、2S3式152自行加榴炮等武器型号)。OB119型履带式通用底盘使用6个负重轮,悬挂系统由利佩茨克拖拉机厂生产,采用了当时很罕见的扭杆加液压组合减震器,其第二至第五负重轮采用扭杆减震器,第一和第二负重轮采用液压减震器,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首次将液压减震器技术应用于自行高炮上,极大的增强了该炮在行进中射击的稳定性,使该车在行进间射击的速度与当时主战的越野速度相当,可以在行进中为装甲部队提供伴随防空。





我军装备的松-9A雷达



针对以250米/秒速度飞行的米格-17歼击机目标,在不同高度上的毁歼概率







  发动机:B-54-105柴油机,功率400马力。

  装甲防护能力:在400米距离上可以抗击7.62毫米B-32穿甲燃烧弹的射击。

  车长:6.46米;车高:3.1米;轮距2.66米。

  空重:25.5吨;战斗全重:27.5吨

  最大公路速度:60公里/小时

  最大行进间射击速度:20~25公里/小时

  越野速度:

  干燥土路:33.3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158升)

  泥泞土路:27.5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237升)

  干燥搓板路:15.1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230升)

  最大续航里程:

  310公里(干燥土路)         210公里(泥泞土路和搓板路)

  越障能力:

  爬坡和下坡均大于28度;可跨越4~6米宽,1.5米深弹坑。





中国的88式双管37毫米履带式自行高炮





  火炮分系统

  该炮的火炮系统使用ОКБ-43设计局的2A12型“鸡棚”双联高炮炮架和ОКБ-16设计局的37毫米高炮自动机(总设计师А.Э.努杰里曼“А.Э.Нудельман”),火炮的技术原型是以二战前瑞典博福斯40mm高炮为基础设计而成的,为炮管短后坐式自动炮,采用立楔式炮闩、液压制退机和弹簧式复进机,使用5发弹夹供弹。该炮原来是为海军500П型4X37毫米“暴风”(Шквал)试验高炮而全新设计的,零部件与以往老式37毫米高炮不通用,火炮系统由伊热夫斯克重型机器厂生产。

  火炮伺服系统为液压伺服系统(后改为电控),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173研究所生产,稳定系统由173研究所科夫罗夫分所研制。

  高低射界:-1~+85度         方向射界:360度

  方向瞄速:90度/秒          火炮全重:2900公斤

  初速:1010米/秒            直射距离:1200米

  空中目标最大斜距:4500米   地面目标最大射程:5000米

  有效射高:100~3000米       目标最大速度:660米/秒

  射速:1048发/分钟          冷却系统:风冷

  最大连续射弹数:150发/身管(中间风冷30秒)

  该炮靶场测试表明,使用穿甲弹可以在500米内击穿50毫米的垂直均质装甲板,或40毫米的以60度角安装的靶板。而在600~700米距离上的3至5轮扫射,也能达到上述毁伤效果。

  靶场测试表明,在使用1门单炮和对飞行高度2000~3000米的伊尔-28强击机目标进行了总量140发炮弹的齐射,其打击效果相当于6门由PUAZO-6-60火控系统和松-9A雷达控制的S-60式57毫米牵引高炮连,或一个4门制ZSU-57-2自行高炮连。

  而针对飞行高度200~300米的米格-17高速喷气歼击机目标的射击,ZSU-37-2高炮则相对于老式ZSU-57-2自行高炮提高打击效率2倍以上。

  行进间射击精度,在靶场以10公里/小时速度行进间射击的精度,比老式ZSU-57-2自行高炮提高2~2.5倍。

  采购费用:40万卢布(1961年新卢布价格,大概相当于36万美元)

  备弹:540发

  可发射3 种弹药,即OP—167 式和OP-167H 式曳光高爆榴弹、БP-167 式曳光穿甲弹。

  曵光高爆榴弹:弹重0.733公斤

  曵光穿甲弹:弹重0.685公斤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中国亲戚

  在整个8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中苏两军互为对手、完全没有接触和交集,但中国军队武器研制却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模仿当时苏军的装备设计思想,从神似米格23的歼8II战机,到完全仿制的122榴弹炮和火箭炮。同样的,60年代初短命夭折的ZSU-37-2“叶尼塞”37毫米自行高炮,其设计思想却于20年后在中国自行高炮型号上得以还魂,那就是我军的88式37毫米自行高炮。不过可惜的是,88式高炮在中国军队也仅仅装备了38军装甲6师的高炮团,并未大规模生产,命运依然坎坷。

  从技战术性能对比可以看出,国产88式自行高炮在机械性能上比苏联“叶尼塞”高炮要稍微逊色,88式的理论射速只有760发/分钟,而“叶尼塞”高炮则高达1048发/分钟,88式的火力密度明显弱于“叶尼塞”。但88式高炮的搜索-跟踪三位一体式火控和电子系统明显强于只有跟踪功能火控系统,不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叶尼塞”高炮,这主要归功于时间老人,毕竟“叶尼塞”是一门上世纪60年代初技术水平的火炮,而88式问世晚的多,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对西方先进电子和光学技术的借鉴,即便是这样,88式仍没有得到中国军队的青睐,只生产了大约一个高炮团的数量。到了90年代,中国对25、30、35各种口径进行了全面开花式的研制,又开始研制明显落后于时代的4管25毫米高炮,即PGZ95式4管25毫米自行高炮系统,这种应急装备极大地影响了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至今多数装甲部队仍然要靠牵引式高炮来进行防空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