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歌曲原唱下载:新课程背景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政治课堂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2:27:18

摘要  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着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创新教育?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几个有代表意义的多媒体课件,笔者体会到可以从到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新课程  现在信息技术 政治课堂 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必然带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无法找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

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政治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而不是机械复制教师提供的结论。

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对于当前的政治教学,我们固然不可把政治教学的成绩一概抹杀,但当前政治教学也确实存在着问题。

首先,现行教学体系与政治学科体系之间存在着很难解决的矛盾。现行教学体系要求学生以线性方式发展,即由低向高的方式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一般来说,学科知识体系也应按照线性方式构建,这样能够更有效地适应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一些层次较清楚、序列性较强的学科如数理化等在教学上显得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较易适应。而政治学科本身知识体系就存在着模糊性,在基础教育层次上的政治学科知识更缺乏清晰的层次,难以准确地规定量化的标准,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许多学者、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中学政治知识体系,并试图以此为依据建设政治教材。也有的老师注意到,政治知识本身在层次上有交叉性,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上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政治能力的培养不是仅靠知识的简单记忆理解所能奏效的。有的教材编写者试图建设网络式的教材体系,按单元编写,但政治学科的学习并不能用简单的认识过程来概括,它必须以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知识与能力不完全同步发展,学生也并不是在知识层次上完成了由分解到综合的过程就能具备相应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而言,很难按照编者的意图进行有效的操作。

其次,在政治教学中,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也存在着模糊性,或者说很难按照一个线性序列确定学生处于哪一个层次上,这与数理化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同年级的政治水平差别之大远超过其他学科,在中学以上,很难根据年级判断一个学生的政治水平。但我们只能按年级进行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只能在同一个层次上学习。

以上都是对政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的问题。而如果让我们的目光关注一下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读、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方式将由过去的线性方式向非线性的网络化方式转变,这使读者能够自主决定阅读的内容,利用链接随时可以转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过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一般要按作者规定的次序进行,而现在则由阅读者自主决定。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网络式的结构。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并将对人类的思维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能否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教材,“模糊”知识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决定他的学习方向。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政治课程体系,将使政治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基于以上思考,我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建设网络化教材,创建包括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具有良好的协作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方面尝试进行一些实践探索。

二、实践与探索

生活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大舞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紧密联系时政。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来自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发而不断更新,充满时代气息,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然而,由于政治教材本身的特点,它不可能预见发生的各类事件,因而在事例选择难免滞后,所以,政治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及时捕捉国内外大事,围绕社会热点、时事重点,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和争辩,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创设问题情境,仅靠教师口授和板书常常是不能秦效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难题,而且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情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认识活动,也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较多的是抽象的理论,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相关的时事资料,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再现问题情境,以此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想象,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然后再引导学生用理性认识多角度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实现全面地把握和深刻理解知识的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例如,在《事物的发是普遍联系的》一课中选用"9·11"事件资料,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课中选用的电影《生死抉择》片断等,由于选用材料是学生们十分关注的,学生很容易就融合到课堂中去。在讨论与争辩中,教师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联盟才智,积极、独立地分析问题,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多采用逆向、多向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老师还应引导学生质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意识。例如,在"9·11"事件进行讨论过程中,教师演示完世贸大厦被撞的相关资料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9·11"事件会发生在美国?如何看待恐怖主义?学生在讨论后的回答十分精彩,令人赞叹。尤其是一名同学对"恐怖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霸权主义,利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干涉他国内政,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才是最大的恐怖主义者。"一语惊人,在短暂的沉默后,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应该说,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我及时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高潮。然而,我又对此材料做了进一步的加工,再效创设总是情境:"9·11"事件后,美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对内对外政策,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面对"9·11"事件后美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改变,你作为中国的决策者,应采取什么样儿对策?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积极的参加讨论。培养创新思维,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求异思维,杜绝"唯一答案"、"标准答案"。对那些逆向思维所产生的观点,或与本课内容关系不大但实际生活中却存在的现象,教师不能一概否决,应结合社会实际加以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去澄清认识。

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节课为例,这一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专题网页的内容详尽、准确,这样就为进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同时还要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学生在此阶段也要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找“小康社会”的标准,并尝试描述:什么样的日子算是过上了小康生活?

2、课堂实施阶段:这是信息技术与高中时事政治课整合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校硬件多媒体教室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具体实践如下:

首先定向导入

时事报道:通过视频直播战况,使学生深刻感受,现代社会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性。由此引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接着询问质疑

这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教师共设置了“小康标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比较‘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如何建设小康社会”四个探究题目,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愿结成小组,讨论探究。

(1)小康标准

“小康”,作为一种生活状态,最早出现于《礼记》之中,它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天下为公、温馨和睦的生活景象。那么现今生活中,你认为过上什么日子算是“小康生活”呢?

学生们一方面积极思考,有人说“可以听高雅音乐会”,有的说“可以有家庭轿车”,还有的说“出国旅游不是梦”……其实,这些都是他们理想的延伸;另一方面,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感兴趣的资料,分小组讨论,向同学们展示讨论的结果。有学生在“中华网”上搜集到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小康”的16条指标,教师加以点拨、深化。

(2)小康社会目标

关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十六大《报告》中有明确的论述,所以,搜集资料并不难,重要的是学生对其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为此,我充分激发该组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全面小康”的深刻内涵。

最后,学生模拟“嘉宾做客新浪网”的形式,请一位同学扮演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学生自建的聊天室里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畅谈小康社会的目标,老师给以适当点拨。

(3)比较“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引导学生根据“曾培炎”的回答,自己动手列表格作比较,同时教师通过Newclass系统对学生进行监控与辅导。

(4)如何建设小康社会

经过深入研究相关材料,讨论分析后,学生分别从农业、工业角度谈解决方案,并鼓励学生制作不同的研究成果,并上传至教师机。

这是一个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思维、自主创新的过程,是探究的中心阶段。其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要求教师科学设计,积极营造创新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以学习者的身份积极地学习,以期教学相长。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总结知识的结构和主线,领悟本课所学内容最主要的知识线索和知识线条。

这是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化,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不同的方式适时评价,诱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课后拓展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结合学科知识,从学科角度考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原因、意义。

教师运用newclass系统以“一对一”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监控指导。并请同学将完成的练习存入word文件中,上传至教师机。

实践证明,这堂网络课把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强调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并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实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三、思考与感受

“网络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传统的学习、工作模式,同时也把师生的感知与思维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的境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与教育观念。”这是本节课我的最深刻的一点体会。

在我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们不是在看网络,而是在用网络来看世界,感受世界。网络已不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成为“人本身的一部分”——是人类的感官的延伸,大脑的扩展。

利用网络教学,教师给学生开拓出一片自由挥洒的天地。利用网站论坛,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表各种感想、见解和心得体会,可以提出问题与大家探讨,可以交流对话或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论辩、研究,或者评价别人的成果,借鉴已有的经验,和大家共同分享和研究……

在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并运用这种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实现了学科探究学习的目标。在该教育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工具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育实施,我感受到:

1、多媒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和“结构化发现式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多媒体鼓励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体验验、任务需求和学习风格来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另一方面,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解释和运用材料,有助于学习者获取信息社会所需的问题解决技能。

2、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教师应该终身学习。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教材观、现代学校观以及现代人才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的功能就是传授书本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只有建立起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实现全面的教育改革。

3、积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过程结构形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总之,信息技术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在信息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进行创新教育,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人才,既要素质教育的目标又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的优化设计,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优质高效地创新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