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 红皇后:浅探语文教学中的导答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37:59
浅探语文教学中的导答艺术 

                                                                                     张广祥

          毋庸置疑,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如何运用课堂提问,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课题。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这就涉及到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回答的问题。如果善于导答,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便会成功;否则,提问就会归之于失败。可见,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因素。

         提问后会不会导答,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也离不开一些基本艺术方法的运用。一般说来,这些艺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激将诱导法

          常言道:“请将不如激将。”有时候教师苦口婆心地劝说,学生仍然无动于衷,而运用激将法,却往往能歪打正着,激起一些争强好胜心较强的学生发言。如教学《祝福》时,笔者问:“如何评说祥林嫂的反抗?”见学生都没有举手,于是笔者说:“我们全班50多位同学,平时个个聪明伶俐,思维敏捷。今天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还能难得住我们吗?谁能站起来打第一炮?XXX,你敢吗?”通过激将,把学生推向了答问的前沿阵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故意出错法

         即在学生答问都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教师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有意挑起战火,诱导学生抢答。如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笔者问课文标题是个什么短语结构,学生沉默不语,于是笔者道:“其实,我根本没有必要问大家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因为我知道,标题是一个介宾短语!”话音刚落,教室就骚动了起来,很多学生起来纠正笔者的“错误”。请看,故意出错,不是撬开学生口了吗?

          三、分解诱导法

         在教学中,有时提出的问题过大,学生不容易回答。这时,教师可以把问题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如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计》,笔者问:“周瑜是怎样巧施计的?蒋干是如何步步中计的?”学生一时答不出来。笔者知道,问题过大了,于是笔者马上应变,将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①周瑜是如何制止蒋干说降的?②周瑜是如何引诱蒋干中计的?③蒋干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很快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大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四、温故知新法

          即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毫无发言的意向后,教师适度地提供旧知识,引起学生联想,让他们迅捷地以旧推新、温故知新,从而顺利地完成答问。如笔者教学《警察与赞美诗》,问:“苏比是怎样的一个人?作家对他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不语,于是笔者说道:“如果拿阿Q和苏比作一下比较,二人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学生立即回想并讨论,分析出苏比和阿Q至少有三方面的相同之处:有着畸形的心理;有着“低俗”的目的;有着悲惨的结局。从而较能完整地把握苏比的形象:即游手好闲,又良心未泯,是一个心理和行为反常的流浪汉。无论就苏比的遭遇而言或就其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这个人的态度,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五、定向指路法

          教师提问后,学生答不到要点上,或答非所问,或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可指明思考的内容和方向,引导学生回答。如一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问:“说愚公不愚,谁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学生一时不知怎样回答,该教师接着导答道:“寓言是生活中某些道理的反映,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从人力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愚公的抱负、信心和毅力方面去考虑,同学们认真想想,该怎样答呢?”学生经过思考很快“搞定”了问题的答案。

          导答的方法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总之,教学中要运用恰当的导答方法,因势利导,见机行事。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不可低估,不容忽视。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导答艺术,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