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g t5002 2017电子版:从哲学层面谈开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3:38:51
从哲学层面谈开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应当是宇宙观。当今是宇航时代,天文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建立正确的宇宙观有了新的好条件。有正确的宇宙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有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和人生是宇宙的一微小部分,是宇宙发展过程的微小部分物质表现形式,但对于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哲学研究对象。

既如是,哲学研究社会和人生必须放在整个大宇宙上来研究才能避免唯心主义。哲学的社会观,人生观,方法论(用哲学原理观察思考、分析、解释、解决包括社会政治人生等的各种问题)才能避免唯心、避免片面、避免短视。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哲学文章、著作、脱离整个宇宙的物质及其属性来观察、研究、阐释、解决社会与人生的实际问题,而以所谓站稳某利益集团的立场为根本去研究一切问题,在方法论上就陷入唯心、片面、短视的泥淖里去。

把宇宙物质运动、发展分为层次对待是正确的。生物和生命物质的出现,是宇宙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存在形式,而生命又分多个层次,人类是生命的最高层次,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分多层次的,人也是分多层次的。

宇宙物质存在形式有多层次,那么,宇宙物质存在形式的各层次都有其不同的个性特点、属性、特殊性,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则(规律),分析、研究其各个层次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是必要的,择此研究途径也是正确的;然而,各层次之间不是互相不联系的,完全脱离的,独立的,互不影响的,而是存在着宇宙物质的共性(一般性),也须研究探索。各个层次都统一于整个宇宙的统一体中。可是,许多哲学文章、著作,恰恰忘记或有意避开其共性,而只强调各层次的个性、特殊性。讲起哲学理论基本原理来,都会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但写起接触实际的哲学文章来或在施政、实践(解决问题)时候,却都变成了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或者变成了二元论、或机械唯物论、或辩证唯心论。

整个社会历史就象一棵大树。有的哲学家只研究其花果,有的哲学家只研究其枝叶,有的哲学家只研究其干,很少的哲学家研究其根。当然,有许多哲学家都研究阐释过生长大树的土地,甚至是宇宙,但他们都把这土地和宇宙解释为非物质的,是神和上帝创造了人;或者也承认是物质的,但分阶段、分层次研究时,其笔下的宇宙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第二宇宙。他们都不承认人类社会与整个宇宙的物质有共性,却仅说到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嘎然而止了。人类为什么要生产、人类本性与宇宙物质属性有何关系,他们都不敢寻根问底,而对人性的研究,仅研究、或仅指出其社会性(当然,社会性也是物质性的一个层面,是不可忽略、忽视、否认的;但社会性还不是物质性的根本。——笔者)就戛然而止了。

至善至恶都是两个极端。善与恶是比较而言的人类意识概念,这意识概念,是以大多数人的意识聚合、融合逐渐形成的。善与恶概念是历史性的,善与恶的标准是与时俱进俱变的。太阳和月亮的寿数比人类历史长,见证了人类的所有善恶,但他们没有任何评论巨著发行。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善有恶。善多恶少就是好社会或说太平盛世,恶多善少就是恶社会或说乱世。不能以有恶,就以为是乱世,就以此为借口攻击政府;不能以无恶为标准衡量和要求政府。当然,恶多善少的政府,就是恶政。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用纵比和横比来认识,用得着毛泽东关于要分清是延安还是西安的论述,也用得着十个指头和一个(2个、3个)指头的比喻,更用得着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专家学者有可能用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来得出结论,但普通人,往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的经验来判断一切,不可避免地带着近视性、局限性、片面性。我认为,对一个社会、一个政府的认识、判断,不能以自己单个人的经验为准,而应以千万人的经验为准,即以大多数人的经验(感受)为准。否则,自己的行动方向就会有错。

               (2003年12月30日草,2011年12月10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