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视频有没有电视版:宁波江东史志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23:03
经过半年多时间,《江东区志资料汇编》稿审阅结束。发现写上来的志稿在资料取舍、体例文风、语言文字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需要化大力气加以修改与完善。下面,我着重从如何把握方志文体特点这一角度,谈谈我们的志稿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一)  方志文体:记述体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新编地方志对文体的要求是:使用语体文,记述体。语体文,是指运用现代汉语著述的文体。不能用文言或半文半白的语言来写。记述体,是指把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事物的特点及人物的经历,如实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文章体裁。
记述体有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在记述文体中,作者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交代清楚这六个问题,否则,就不能圆满达到记载和叙述事件、人物的目的。在把握记叙六要素方面,我们的志稿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缺“时间”。有的同志在编写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缺漏了时间要素。方志有“存史”功能,我们的志书要几十年、几百年地流传下去,如果文中所写的史料,连发生在什么时间都没写清楚,那么,它的存史价值就要大打折扣。还有一种现象,在表述时间时,常用模糊的时间概念,或使用时间代名词。如:“目前、现在、近年来、本月以前、前一阶段”等。志书记述史实,要求准确无误,一律要改用具体日期。
多“过程”。记述的六要素中,只有“原因和结果”,而无“过程”。写一般的记叙文,要求详写事件的过程,使文章具体、生动;而且注重细节描述,为文章增色添彩。而方志只要求记述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通过彰明因果,来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地方志是地情书,从宏观着眼反映地情,是编写志书的基本要求。地方志的任务就是记述事物本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不记述为事业发展而开展的具体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和日常活动。它重在反映事业发展轨迹中的大势大略,重在揭示事物的概貌。具体过程的记述、过多细节的描述,会影响志书反映地情的宏观性。所以,方志要多概括性的宏观记述,少细枝末节的微观记述。如:体育编,写运动会,不必详写过程,从开幕式一直写到闭幕式,只需点明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举行第几届运动会,参加单位、人数有多少,然后直接写结果,有多少人获奖即可。
另外,志稿中还普遍存在着文体把握不准的弊病。地方志的任务是“记述”(志者,记也),这就决定它只能使用记述体,而不能采用其他文体。它有别于文艺文体、议论文体、公文文体、科教文体、新闻文体等一些别的文体。而有些编修者志体意识淡薄,不善于辨析文体,没有能够将方志文体与其他各种样式的文体严格区别开来,导致志稿文体杂乱。志稿中不合志体要求的写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工作总结式。我们的志稿中,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有较深的工作总结的痕迹,而且出现频率还比较高。因为“文不对体”,写出来的志稿就成了“似志非志”的三不像。方志的写作方法和工作总结不同。工作总结的写法往往程式化,没有具体的实际内容,资料价值很少。而方志重在记实,原原本本地记述实地、实事、实物、实人。虽然也要体现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但必须寓于对事实的记述之中,不能像写总结那样,由执笔者一、二、三、四地罗列几点做法、总结几条经验,再一、二、三、四地开列几条教训。
造成这种写法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许多资料来源于工作总结。为图省事,不加分析研究,机械搬用或简单移植总结中的段落和词句。作为一个合格的编修者,不仅要有较高的驾驭材料、取舍材料的能力,更要有整理加工资料的能力。对工作总结中有资料价值的部分,要经过认真提取、加工、改造,转化为记述体,消除工作总结的痕迹。
文件汇编式。我们在收集资料时,还会面对大量的文件。有的志稿中,大量引用各种文件,从上级下发的文件、下级转发的通知,再到基层贯彻落实的文件,把各种工作文件不分轻重,按时间顺序全部收入,使志稿变成了文件摘要、文件汇编。其内容只是地方党政部门制发文件的复述,而不见执行文件精神的作为,或者是复述了文件条款之后,写上“全面贯彻执行了”之类的抽象语言。这种用文件代替工作、代替活动的写法,有违志体的要求。文件内容只宜作为志稿中的背景材料,点到即可,而不宜作为主体材料出现。
夹叙夹议式。方志的重点在“记”(志书是记实之作),靠资料取胜,寓规律于资料之中,而不能杂以评论。是什么就记什么,不要妄加分析评论,不宜采取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夹叙夹议的写法。是非、功过、得失、褒贬等要寓于记述中,让事实说话。要坚持“据事直书”的原则,做到“记而不论”“述而不作”,准确而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的本来面貌。对于不必要的评说、议论,要坚决舍弃。修志者应养成“闭上嘴巴,让资料说话”的良好习惯。
以虚代实式。方志讲求言必及事,言必说人,言必道物,句句是实,多用“请看事实”的笔法,忌大话、空话、套话。不少志稿,记工作必声明“按照……精神”、“根据……方针”;述措施必交代“为了……目的”、“为着……目标”。这些导言式的话往往写在叙事的开头,形同戴帽。而记到一项工作结束时,又总是拖泥带水地加上一些总结性的文字,阐述该项活动的作用及意义,形同穿靴。这些“穿靴戴帽”、画蛇添足的文字,是初稿中常见的套话,一无新意,二无实质性内容,要坚决删掉。写志稿,一落笔就要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记述。事情一写完,就干净利落,马上收笔。
(二)记述内容:历史与现状
方志记述的内容为:反映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只写历史,不写现状,或只写现状,不写历史,这样的内容都是残缺的、不完整的。我们的志稿在记述内容时,有以下两个缺陷:
历史资料单薄。方志记载内容,要尽量追溯事物的发端,从事物的源头、事物的起始、事物的萌芽写起。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原因和背景,我们无论记述什么事物,都必须把源头记述清楚。从一些志稿看,往往出现缺源头的情况。仅从建国后,甚至从80年代后才写起。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区情的局限。江东历史短,历史沿革变化频繁,难觅源头,一写历史的东西,就往往与鄞县的内容纠结在一起,很难从中剥离出来。另一方面,是由于收集资料的力气化得不够,没在挖掘资料上下足工夫,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
下限没有触底。我们一般所讲的现状,是指志书记述的下限。已经消亡的历史事物把结果交待清楚,正在延续的事物则反映现状。有些志稿,下限不统一,而且随意断限,哪一年有统计数据,就断在哪一年。还有,因为区志与分志的下限不一致,相差一年,导致区志的供稿部分,下限大多没触到底,只写到2007年,2008年的材料需加以补充。
(三)  记述形式:竖写
所谓竖写,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纵向展开,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叙述层次,写清楚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现状,使读者获得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印象。竖写的基本要求有三:
1.依时顺叙。按照事物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后顺序,采用顺叙法记事,这是竖写的最基本的要求。倒叙,插叙,是竖写的大忌。不按时序,先后颠倒的记事顺序,往往给人以混乱之感。我们的志稿在依时顺叙时,存在着两个弊端:
跨越式。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过程高度概括,点到而不深说,然后引出下限时期的结果。使用的时间是跨年度时间。方志要求“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纵向看,方志要反映断限内各行各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即“线”。断线如缺项一样都会影响志书的质量,削弱志书的功能,必须加以克服。
流水账式。相反的,另一种写法是逐年逐月地记述,像流水账似的逐年罗列资料,把重大或重点变化的资料淹没在平铺直叙中。志书是资料性著述,不是资料搬家,不是材料堆砌。志书的写作关键是要把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脉络和主线记述清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变逐年写为分阶段写。把具有开创性、创新性、特色性的年份作为记述的转折年份,重点记述。选择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来写,虽然对资料有所切割,记述时间年代有跳跃,但事物发展是相衔接、相连贯的,不能看作是断线。
2.写好起点、转折点和终点。所谓起点,是指事物的起始发端。抓住事物第一次出现的“发端”,先交代“来龙”,然后写好“去脉”,才能反映出事物之间的面目。所谓转折点,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点。事物的发展都有其本身的发展轨迹,抓住事物兴衰起伏的转折点,确定起关键作用的年份,以这个年份为中心,用客观的、综合性的资料和数据,铺开写(这个年份的)横断面。所谓终点,是指事物的终结。写好结果和现状,这是竖写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点和终点只有一个,而转折点个数根据记述对象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竖写要注意写好两端(起点、终点),带好中间(转折点),写好这三者在各行业中的表现,就把握住了竖写的基本内容。
3.点线面结合。志稿组织安排材料的时候,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即由线而写到面,线和面中突出点,线、面、点三者有机结合,以反映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线,即纵向按时间顺序呈现事物发展的脉络;面,即横向展现事物存在的整体面貌;点,即在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的记述中,对重点部分用浓墨重彩加以着笔,以突出局部。以线纵述历史,以面横陈现貌,以点重彩着笔,由线而写到面,线、面当中突出点,以点连接线,以点支撑面,线、面、点协调配合,就能比较清晰、全面而又有重点地写出一项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目前,《江东区志》已完成了初稿的撰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仅是修志工作走完了第一步。我们的初稿只是一个“半成品”,甚至还只能说仅仅是个“毛坯”。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对志稿进行反复打磨、锤炼、升华。志稿进入精加工阶段,仍要牢牢把握方志的文体特点,严守志体章法,把我们的初稿打磨成体例严谨科学的合格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