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仙子转世的由来:清蒸汉朝(23)-煮酒论史-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8:30
61 目的地是遮虏鄣!
皇帝刘彻听说苏武被匈奴扣押,决心再发动一次战役惩罚匈奴。但是在主将的人选上,皇帝有些犹豫。毕竟卫青、霍去病都已经去世,刘彻有一种人才凋敝的感觉。
最后刘彻选中了宠姬李夫人的哥哥、曾经出征大宛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担任主将。这实在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与卫青、霍去病相比,李广利的军事才能差得太多。这在公元前104年的汗血马战争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刘彻还是用了李广利,由此可见他用人的倾向性。
刘彻又召见李广的孙子李陵,让他负责李广利大军的辎重后勤工作。李陵是李广长子当户的儿子,李敢是他的叔叔。后勤工作其实油水很足,但李陵志不在此,他对皇帝说:“我的部下,都是江南的勇猛之士、奇人剑客(当时儒家思想在江南还不成气候,中原人的印象中江南人,包括今湖北人、苏州人,都是脾气暴躁、豪迈勇猛的硬汉),力气大得可以扼制住老虎,射箭每射必中,我请求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分散匈奴的兵力,让他们不能专心对付贰师将军。”
对于李陵的不听话,刘彻有点不高兴。“你是不愿意当贰师将军的属下吧!我可没有多余的骑兵给你。”
李陵说:“我不需要骑兵,愿意以少击众,就用我的步兵五千人直攻单于庭。”
这下刘彻有点意外,反倒对李陵刮目相看,不但批准他的请求,而且派老将军路博德做李陵的后卫,半路接应李陵。但路博德作为老资格的将领,不愿意给一个毛头小子当后卫,上奏章说:“现在正是秋天,匈奴兵强马壮,不是攻打的好时候。不如等到春天再合兵出击。”
刘彻误会是李陵害怕了,故意叫路博德帮忙说情,延迟出兵。命令李陵九月份就出发,不得迟疑。于是李陵带领部下步兵五千人,从名城居延(今内蒙古西部)出发,向北方走了30天,到了一座山,叫东浚稽山(今蒙古国图音河南),这里已经是匈奴腹地,李陵派了部下一名军官叫陈步乐的,回去向朝廷报告自己的行军路线。
陈步乐到达长安后,得到了皇帝的接见。皇帝听了军情报告,心情不错,任命陈步乐为郎官,但不久便从边境传来了李陵战败浚稽山的消息。
确切的消息是从四百余名李陵部下带回来的。他们是战事的幸存者,经历苦战,躲避追杀,终于逃到汉朝领土。
原来,李陵到浚稽山之后,便遇上了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近卫部队,大概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见情势危急,把军队部署在两山间,用车首尾连接成大营(作者注:大家看过美国西部片没有,其中美国人遇到印第安人骑兵袭击,也是这样连车成营)。李陵自己带领部分士兵在营外列阵,前排的士兵手持戟盾掩护,后排的士兵持弓弩射击(作者再注:西方如英国的长弓手战术以及初期火枪手的战术也是如此。),发布军令说:“听到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停止。”
匈奴发现汉军人数很少,漫山遍野地展开骑兵冲锋。李陵指挥汉军千弩俱发,匈奴应弦而倒。匈奴骑兵溃败,逃到山上,被汉军追杀数千人。匈奴单于知道遇到了强敌,于是调动左右翼部队八万余骑围攻李陵军团。李陵军团一边打,一边向南方撤退。几天后,李陵军团退到山谷中。李陵下令,士卒中箭负伤有三处及其以上的,坐在车上作战,中箭负伤有两处的,驾驶车辆作战,中箭负伤有一处和没有受伤的,拿着武器步行作战。
第二天,再和匈奴交战,杀死三千余名匈奴人。向东南方向撤退,又走了四五天,到了一片沼泽地,匈奴人在上风向放火烧芦苇荡,李陵下令部下也放火迷惑敌人。再向南走,到了一座山下,匈奴单于把指挥部设立在山上,派儿子带领骑兵冲击汉军。李陵把军队部署在树林中,运用复杂的地形射杀匈奴数千人,乘势攻击匈奴单于的指挥部,单于逃走。
这次,李陵抓到了一个匈奴军官,匈奴军官告诉李陵:“单于说你们这支军队是汉朝的精锐,我们匈奴日夜围攻你们,也没有消灭你们。现在离汉朝边境越来越近,难道前面有埋伏吗?不如撤退算了。部落首领们一致反对,说单于你堂堂一国之首,统帅数万骑兵追击汉朝数千步兵却不能消灭,传出去不但汉朝轻视,连那些属国都要耻笑我们匈奴了。所以单于决定继续追击四五十里,等到了平原,还是消灭不了你们,再行撤军。”
但这个时候,李陵军团已经到了最后一战的境地,匈奴人不断攻击,一天要打几十次战斗,李陵鼓舞士兵,拼死抵抗,又杀死杀伤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终于支撑不住,打算撤退。李陵军团内部却出了叛徒。叛徒逃到匈奴军营,报告说:“李陵军团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箭已经快用完了,死伤过半,领兵的将领是李陵和成安侯韩延年,只要匈奴加强攻势,汉军必败!”
于是匈奴单于的斗志再次燃烧,集结所有兵力,大举围攻汉军。匈奴人大喊:“李陵、韩延年快投降!”李陵军团向南方突围,战斗相当激烈,史书记载: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李陵下令放弃车辆,把车轮砍下来当盾牌,清点人数,还有三千余人,退入峡谷地区。匈奴军队居高临下,飞矢落石,李陵意识到已无扭转的可能,情绪激动,独自一个人出营,左右想跟随保护,他大声说:“不要跟着我,我要去单挑单于!”
单于当然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李陵无功而返。回到军营,参谋对他说:“将军你这一仗已经威震匈奴,只不过差一点运气。当年浞野侯赵破奴曾经被匈奴俘虏,后来逃回来,朝廷也善待他,何况将军您呢?”李陵虽然拒绝了参谋的建议,但是这段话显然对他后来的选择起了很大的影响。
李陵叹息说:“如果再给我几十支箭,我一定能够突围成功!”于是下令尽斩旌旗,埋珍宝于地中,解散军团为若干小分队,令军士人持二升糒(米),一半冰,采取游击战术突围,目的地是汉朝边境哨所——遮虏鄣。
 62
虽然选在夜半时突围,汉军的行动还是被匈奴发觉,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分散突围的三千余汉军,只有四百余人抵达遮虏鄣。
得到战败消息后,皇帝刘彻最关心的是:李陵究竟是已经殉国还是投降了匈奴,他以慰问的名义召见李陵的老妈和老婆,令皇帝狐疑的是,她们居然没有任何悲伤的神情。这时,流言说李陵已经投降了匈奴,皇帝心想:“李陵果然背叛了朕!”责问陈步乐,陈步乐哪里说得清,只好自杀。
朝廷舆论,一致指责李陵叛国投敌。只有太史令司马迁说了三点不同意见:其一、李陵是个好同志。他孝顺父母,热爱他所从事的军人职业,对国家一贯忠诚。其二、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数万骑兵,转战千里,消耗大量敌军,最后矢尽道穷,赤手空拳打不下去才被迫投降。其三、李陵智勇双全,投降很可能是暂时麻痹敌人,很快会找机会逃回来。(李陵的祖父李广就曾经被俘虏,也找机会逃了回来。
皇帝大怒,“下迁腐刑”。皇帝发怒是因为司马迁的话戳到了他的痛处。皇帝的痛处在哪里?这次出兵,李陵不过是支小分队,李广利才是主力,可是作战实际情况却是李陵小分队吸引了匈奴主力,贰师将军李广利一大帮人却在天山溜达了一圈,与匈奴右翼兵团发生了遭遇战,而且“功少”。假如当初皇帝不是任人唯亲,任命李陵而非庸人李广利为主将,那么霍去病的功业,几乎可以再建。
一年后,皇帝又想起李陵,想把他救回来。“拯救大兵李陵”计划的执行者是因杅将军公孙敖。这位老兄在沙漠边缘兜了个圈子,回来报告说:“李陵这小子真的当叛徒了,他当上了匈奴的军事总教练!”这下皇帝真的暴怒了,立刻下诏将李家满门抄斩,可怜老李家三代忠良,名将世家,至此成为家乡的耻辱。
不久,汉匈恢复谈判,匈奴以战胜国自居,要求汉朝给点布匹粮食,当然汉朝没给,匈奴也没辙。在匈奴,使者遇见了李陵,李陵责问说:“我率领五千步兵横行匈奴,因为没有援军才兵败被俘,迫不得已投降,我李陵有什么对不起朝廷,朝廷要将我李家满门抄斩?”
使者回答说:“听说少卿(李陵字少卿)你当上了匈奴的军事总教练,朝廷才出此下策。”
李陵怒道:“当教练的是李绪,不是我李陵!”李绪,是汉朝的一名边防军事长官(都尉),不久前投降了匈奴。后来被李陵刺杀。
使者回到国内,报告了这件事。皇帝又后悔了,但是李陵已经不愿意回来了,匈奴单于知道他是飞将军的孙子,又佩服他的用兵,很赏识他,把女儿许配给他,封为右校王。
在匈奴的北海,李陵见到了苏武,他给苏武带去了家乡亲人的消息:
苏武的哥哥在皇帝身边做事,有一次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法官判定了大不敬的罪,被迫自杀,朝廷给了二百万钱的抚恤和丧葬费用。
苏武的弟弟跟随皇上去祭祀土神,路上宦官与驸马争船,宦官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苏武弟弟奉命追捕凶手,没有抓到人,苏武弟弟害怕皇帝怪罪,服毒自杀。
李陵从长安出发的时候,苏武的母亲已去世,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
李陵劝说道:“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我投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朝廷,加上老母被拘禁,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现在皇上年纪大了,情绪变化 ,大臣动辄得罪,无辜被杀的有十几家。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
李陵说的都是实情,苏武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
一对苦人!苏武不降,他的痛苦是物质上的。李陵投降了,他的痛苦是精神上的。苏武还有解脱的希望,李陵却永远没有了……
63 李陵啊李陵,你算不算个汉奸呢!
在匈奴的迎宾宴会上,任立政看见了穿着匈奴衣服、梳着匈奴发型的李陵,当时在场的还有另一位投降匈奴的汉人卫律,任立政大声说:
“汉朝现在新君即位,大赦天下,霍、上官两位大人主管朝政。”
李陵看了他很久,说:“你看我已经穿胡服了!”
过一会卫律上洗手间,任立政乘机对李陵说:
“少卿你辛苦了,霍、上官两位大人托在下问候你。”
李陵说:“两位还好吗?”
立政急忙说:“请少卿回归故乡吧!”
李陵苦笑:“回去容易,只是恐怕要再受羞辱。”
这时卫律从洗手间回到座位,听到二人谈话内容,插嘴说:
“李少卿是难得的人才,汉朝不能用,所以在匈奴做官,为什么要拘泥于一国呢?”
李陵终究没有回国。

唐代,漠北有一支游牧部落黠戛斯人,据说是李陵的后代。
黠戛斯人什么样?高大、红头发、绿眼睛,偶尔有黑眼睛的,就认为是祖先李陵的苗裔。

最后,作者很想跟大家探讨的是:
李陵算不算是一个汉奸?
司马在网上看到不少大骂或赞扬李陵的帖子,但往往情绪化的互相攻击掩盖了这个问题的实质,结果到最后谁也不买谁的帐(好象网络论坛上的讨论大多如此结局)。
那么,李陵算不算是一个汉奸?
所谓汉奸,一是叛国,二是卖国。
李陵有点特殊,他被兵败被俘投降,与主动的叛国者不同,可以说是被动的叛国者。
李陵在匈奴当王之后,只有一次与汉朝兵戎相见的记载,面对一个半文官带领的汉军,李陵所带领的匈奴军团没占什么优势,有放水之嫌。这也是李陵被人同情的原因之一。
面对苏武,李陵有愧,这一点,他本人也清楚。
问题是当时的汉朝君臣认为李陵是不是汉奸?或者,他们痛恨李陵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皇帝刘彻,对于李陵的失败有着绝对的责任,他一错在错用庸人李广利,丧失良将,二错在错信流言,杀害李陵家人。皇帝刘彻后来多次想找回李陵,很可能正是对自己过错有所反思。(作者顺便说一句,那位李广利后来也兵败投降了,而且为了竞争最佳汉奸的待遇,在争权夺利中被干掉)
汉朝朝廷同情李陵的就更不在少数了,大将军霍光就是典型的例子。而霍光,正是霍去病的弟弟。
显然,汉朝君臣并没有痛恨李陵的意思,招他回来,正是因为惜其人才,痛其遭遇。
后世的儒家知识分子是骂李陵最凶的,特别是宋以后,这与他们的时代有关。而他们骂李陵,说来说去无非一句话:
“被俘虏之前,你为什么不自杀!”
不过,骂李陵的人,鲜有上过战场的。
是啊,如果李陵自杀或是战死,他就是毫无疑问的英雄、烈士!
但为什么他不死呢?

想起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抗美援朝中被美军俘虏的志愿军战士,从战俘营回到家乡,他们所面对的同样是这个问题。
“你为什么不死呢?”
战死了是烈士,凯旋的是英雄,可你却被敌人抓去,当了可耻的俘虏……
因为这个原因,你的家里人在乡亲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历次运动特别是在文革中,这些人饱受侮辱。
回头想想李陵拒绝汉朝使者召唤他回国的那些话,历史有时就是这样的时空呼应,给你答案。
李陵啊李陵,你算不算个汉奸呢!
大概还是免不了被后人唾骂的结局吧……
只有这八个字,最为恰当:
惜其人才,痛其遭遇。
这八个字,不仅仅是说李陵吧!
64 征和元年连环大案
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大汉朝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交通部长(太仆)公孙敬声贪污案。公孙敬声是当朝丞相公孙贺的儿子,这个人没有特别的才能,凭的就是人脉强大,老爸是丞相,姨妈是皇后卫子夫(公孙贺娶了皇后的姐姐)。但这次他被告发挪用贪污京师卫戍部队(北军)军费1900万钱,这个罪名可就严重了,连相爷老爸和皇后姨妈也有些挡不住。
第二件大事是朝廷通缉多年但一直未能逮捕归案的黑帮大哥朱安世终于落网。当朝丞相公孙贺为了给儿子赎罪,亲自部署了这次严打行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将朱世安抓获归案。
第三件大事是黑帮大哥朱安世在监狱中检举揭发交通部长(太仆)公孙敬声与武帝女儿阳石公主(皇后卫子夫所生)私通,且在皇帝专用御道上埋藏木人以诅咒皇上等等一系列罪行。
这可就骇人听闻了!此案涉及皇帝、皇后、公主、丞相、太仆等人,关系重大,司法部门不甘怠慢,经过一番刑讯拷问,宣判公孙敬声罪名成立。结果,不但公孙部长掉了脑袋,老爸丞相公孙贺也免职处死,更牵连到皇后卫子夫所生阳石公主、大将军卫青的儿子卫伉等,一并送命。
但事情还没有完,皇帝老觉得有人在背后整蛊他,弄得心神不宁、饮食难安,于是任命江充担任京师治安长官,负责调查京师外至民间、内至宫廷的巫蛊事件。
江充何许人也?江充是邯郸人,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曾经做过汉武帝为惩治地方奸猾、办理大案而设置的绣衣直指御史,他的主要工作成绩,是很严格地执行了皇帝专用高速公路(驰道)的管理和处罚条例。
驰道,是专供皇帝驰行的道路。据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是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的确令人神往。但是国家律令规定,臣民不得骑乘车马行驶道中,如经皇帝特许,也只能行驶驰道两旁。尽管法律如此苛刻,由于这样好的路面诱惑力太大,一些贵戚往往还要“犯禁”。
江充严格地执行皇帝专用高速公路(驰道)处罚条例,无论哪个皇亲国戚,只要违规,一律重重罚款。就连皇帝的姑妈、皇帝的儿子(包括太子)在内的贵人都不能避免。
江充搞来的罚款,自己回扣了一部分,大部分上缴给了皇帝,当作北军的军费,达数千万钱之巨。因此,皇帝对此人格外赏识,把调查巫蛊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他去办,刘彻是放心的。
时为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皇帝在他的花园别墅——甘泉宫养病,当时的皇后是卫子夫,太子是皇后生的儿子刘据,丞相是中山靖王之子刘屈髦(大家应该知道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如果刘备不是冒充,他和刘屈髦应该是同一个家族)。
这个时候,皇后宫失宠已经很久了。在卫子夫之后,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是李夫人和赵钩弋夫人,这两位夫人都生了儿子,其中赵钩弋夫人和他所生儿子刘弗陵最得皇帝的欢心。
大将军卫青已经去世多年,现任将军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曾经领兵西征西域大宛国。他和丞相是中山靖王之子刘屈氂是亲家兼死党。
另外,京师一直流传这样的风言风语,说皇帝有意改立刘弗陵为太子。
一场血雨腥风,即将席卷京城。
写宫廷争斗是有意义的,因为一个专制的帝国,其决策往往发生在幕后,而宫廷,是权力争斗的决斗场。把宫廷争斗和官场倾轧搞明白,更能接近专制帝国的实质,如果只是看帝国的经济数据、政府公告,很难认清楚专制的面目,反而会被其华丽的外表所迷惑。当然,目光集中于宫廷一点也容易偏颇,后面会讲述帝国的外政,之后还会有从底层视角的一些讲述。

65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7月,甘泉宫。
汉武帝到甘泉宫以后,皇帝对于皇后、太子派来请安的人,一概不见。
首先是江充向皇帝报告,在宫廷中发现了巫蛊的线索。皇帝批准江充全权主持后宫搜查,无论皇后、太子,不得阻挠。
接着江充再报告,在一些失宠的妃嫔住所发现了巫蛊的迹象。后几日他将搜查皇后、太子居所……
再后几日,没有接到任何报告。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7月,太子东宫。
江充亲自带领胡巫入宫搜查,从失宠的妃嫔住所逐渐搜查到皇后、太子宫,到处挖掘。
“再挖下去,太子宫连块放家具的完整地方都没有了!”
“快了,快了,快有结果了!”
某日,太子刘据终于得到消息,江充果真在东宫中挖掘出了桐木人和写有咒语的帛书,他得意洋洋地宣告:“在太子宫发现的木人特别多,又有帛书,写得都是些大逆不道的话,我当奏闻圣上。”
太子刘据害怕了,找来老师石德商量对策。石老师问他:“宫中的木人,究竟是太子放的,还是江充陷害,太子你能到皇上面前辩解清楚吗?”
太子摇头。石老师又问他:“历史课上我给你讲的扶苏那段,太子还记得么?”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赵高和李斯等人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看了诏书,自杀。
太子刘据想起这一段历史,不禁毛骨悚然。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7月,京城。某日,太子忽然发出通告,说江充谋反,当斩首。随即,百官得到了江充被杀的消息。
江充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到甘泉宫。消息是逃脱的江充党羽带来的,他们的说法是太子谋反。
皇帝愣了一会,说:“太子是害怕了,又痛恨江充,才做下此等傻事。”
皇帝派身边的内侍去宫中召唤太子来甘泉宫见他。长乐宫那边已经杀红了眼,内侍哪敢去,出去溜达了一圈,回来报告皇帝说:“启奏陛下,太子真造反了!他还要杀我,我只好逃回来了!。”
皇帝这下真的相信了,于是龙颜大怒,召见丞相刘屈氂,命他捕杀太子。
于是京城那边,百官得到了丞相刘屈氂的文书,说太子谋反,他奉诏逮捕。
然而宫中(此时皇后和太子在宫中)又发出通告说:“皇帝在甘泉宫病重,丞相刘屈氂乘机造反!”
接下来几天,长安百姓便发现监狱里的囚徒都被释放,拿起了武器,宫中的一些卫兵也出来了。
一场厮杀在长乐宫西边展开,一边是太子,带领卫兵和囚徒,另一边是丞相,带领附近的驻军。这边喊:“丞相不忠,领兵造反!”那边嚷:“太子不孝,聚众作乱!”
卫戍部队(北军)负责人任安是卫青旧部,在这关键时刻却明哲保身,既没有帮太子,也不帮丞相,隔岸观火,一副事不关己的德性。
直打了五天,尸体堆积,血流入沟。最后,皇帝征发部队增援丞相,老百姓也看出苗头,出来帮助丞相,太子这边支持不住,溃散逃跑。
太子逃到城门边,在城门上值班的司直田仁放了他一条生路,丞相刘屈氂赶来,要杀田仁,被御史大夫暴胜之拦住。
兵乱平息,皇帝开始秋后算帐,首先废了皇后,逼迫皇后卫子夫自杀。再将支持或同情太子的官、兵、民,斩首的斩首,流放的流放。
放走太子的司直田仁、阻止丞相杀田仁的御史大夫暴胜之以及明哲保身的任安都没保住性命。
太子的结局如何呢?他逃到湖县(今河南灵宝县西北),被一户卖鞋糊口的穷人家收留,不久被官府发现。八月,自知无法脱身的太子自缢身亡。
到这里,发端于汉武帝征和元年,结束于汉武帝征和二年,历时2年的连环大案拉下帷幕,在这过程中,当朝皇后、太子、公主、丞相、御史大夫,或被诛杀,或被迫自杀,受牵连的官员、军人、百姓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作者不禁要问,究竟是何方神圣掀起了这场连环大案?居心何在?是利欲熏心的江充?是失去宠爱的太子?还是态度暧昧的皇帝本人?
疑云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