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e992磁力:几个容易误解的道教词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02:33
  

一、天师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针对嗣汉张天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亦有师乎?”于是敕命改天师府为大真人府。于是大家普遍认为天师,是上天的老师,其实是错误的了。天师一词频繁出现于《太平经》中,应该是对太平道教首或道教领袖的尊称,《太平经》载:“唯唯,古今贤圣皆有师,今天师道满溢,当复师谁乎?”“善哉、善哉,子之问也,可谓睹微意矣,然吾始学之时,同问于师,非一人也,久久道成德就,乃得上与天合意,乃后知天所欲言。天使太阳之精神来告吾,使吾语,故吾者乃以天为师。虽喻真人,向天不欲言,吾不敢妄出此说,天必诛吾。真人亦知此诚重耶?”(《中华道藏》第七册、二十七页。)对话中,天师阐明了自己与天的关系,乃是“以天为师”,效法天道的人,因为天师已经做到“上与天合意”,也就是儒家所谓的“我心即是天心”的修养境界,故称“天师”。且天师也是服从于天意,如果“天不欲言”,那么天师纵然知道,也不敢妄说。


二、贫道
电影小说里很多道士都自称为贫道,甚至街边卖大力丸的也是如此。一般人对于贫道的理解,似乎即是贫穷的道士,是收入低下的意思。其实错啦!《灵宝一切自然经诀》“夫人求仙道,积功无厌多,功满自然得道。学道犹世人忧居贫,无不得仙者也。言则贫道汲汲,唯道是务,常与心诤,以制众魔华想。贫道之言,盖上清道士之通称也。”(《中华道藏》第二十八册、三百五十四页)经文明白解释,贫道是道士谦称自己于道行修行尚浅的意思。贫道,也有勉励自己修行的意思,既然道行尚贫,还不速速修行么?其意蕴深远。世人思虑营营,奔走于利禄之场,如果能以这样的精神来修道,则何愁道之不成呢?


三、道士
今天大家普遍认为凡是穿上道装的,或扎上发髻,即为道士。也听说“某人做道士去了”,似乎道士成为一种职业,其实也不对。《道典论》引《太上太霄琅书经》云:“明解须专,专必有应,应则通神,何劳乎惑?欣戚两遣,日夜专勤,誓进无退,号为道人。人行大道,号为道士。士者,何也?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中华道藏》第二十八册、三百五十三页)足见人如果能效法大道的美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净其意”,即是道士。并非穿上道装的才是!道士,乃是对于行道之人的尊称。好比佛教称呼行菩萨行者,即是菩萨。而人能体天心,奉道而行,即是道士。


四、金母元君
金母元君,也就是我们民间通称的王母娘娘,这个不能说是误解,但是她与玉皇大帝的关系,则不得不澄清。因为现在很多电视剧拍摄实在是有些误导群众、乱点鸳鸯谱的嫌疑。有的电视剧中王母娘娘是玉皇的皇后、有的则成了玉皇的母亲,所以在这里顺便解释一下。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山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和东王公一起,是天地阴阳之气的显化,协助天地、赞襄化育。西王母还有一个职能,就是统理所有得道的女仙。凡成仙得道之人,男的先拜东王公,女的先拜西王母,然后才能去朝见三清。“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道者,咸所隶焉。”(《中华道藏》、四十五册、一百九十六页)玉皇大帝的信仰,至于宋朝而开始普及,成为民间认为的天上最高尊神。其实按照道教神仙谱系,三清四御。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分别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万星教主中天紫薇北极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道教认为玉皇大帝,为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主掌三界十方所有的祸福吉凶、生灵的生死存亡,王母则“为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


五、上帝
《诗》云“上帝临汝,无二尔心。”又曰“简在帝心”。先民认为茫茫的宇宙有一个人格神在主宰着,这就是上帝。在三代以前,上帝和天,几乎是同义的,是宇宙最高神,天子受命于天,即是受命于上帝。后来这一称谓为道教所继承,但是五斗米派所尊奉之最高神明却是太上老君,上清派尊奉灵宝天尊,又有太上大道君等,后来将统一为三清尊神。陶弘景真人纂,闾丘方远校订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第一位是元始天尊,然后以尊卑依次列于昭穆,分别是上清玉辰大道君、太极金阙帝君、太清太上老君等,其中有上皇天帝、高上玉帝者,归属元始天尊座下。自唐宋以后,道教和世俗政权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也影响到其神仙体系的建构,于是出现了象征人间天子的玉帝。玉帝是“三界十方万灵真宰”,是三界十方所有的保护神和支配者,正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扩大化。而人间帝王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构建,来赋予王权以至高无上而亘古不变的含义。元明以来,基督教传入中国,为迎合中国民众原有的认识习惯,基督教将其最高神译为上帝。沿袭一久,便有许多人认为上帝是西方的名词,哪里知道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就有这一名词呢?


六、胎息
胎息是道教方术之一,很多人认为是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而返老还童的功夫。试想,胎儿在母腹中,是被羊水包裹,所有营养由脐带和母体连接,哪里来的呼吸之说呢?道教之胎息,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效法胎儿呼吸方式,吐纳元气、内脏之气以养元和,久之可以至于无息、辟谷、行气治病的境界;二是通过呼吸,以保固神气,使神气相抱,结为玄胎,这又是清静派内丹的功夫(详见《云笈七签》卷六十《胎息经注》)。胎息术本是因反对上清派复杂的存思术而兴起的,所以特别强调清静自然,反对役使神思,认为是虚耗元气,无益于长生。《修真太极混元指玄图》云“不说存想导引,不说避忌触犯,行之旬日见验”,和陈撄宁先生提倡的仙学重实际、远虚幻的原则类似。其所谓神气相注,结为玄胎,其实就是后世内丹家所说的“圣胎”、“元婴”。

七、种民
《上清黄书过度仪》“撤除死籍,著名长生玉历,过度九厄,得为后世种民。”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将“种民”和后世“种子”相混淆,故不可不辩。在《太平经》中有这样的传说,自唐尧丁亥以来,凡逢甲申的流年,就是会发生自然灾害、瘟疫病患等,是上天要“除凶民,度善人。善人为种民,凶人为混齑。”盖太平教和世界上其他的宗教一样,也有末世的说法,认为每隔一段时间“大道神人,更谴真仙上士,出经行化,委屈导之,劝上励下,不从者沉没,沉没者混齑,凶恶皆荡尽。”面对东汉末年的灾害战争,太平道解释为上天行为,目的是存善人,去凶恶。而这存活下来的善人,就是所谓的“种民”。类似于西方神话诺亚方舟中,那些搭乘诺亚方舟的人一样。但是这一说法,后来逐渐为道教所淡化,直至今日道教中罕有提及“种民”者。


八、鸿钧老祖
鸿钧老祖,出现在明朝话本小说《封神榜》中,《封神榜》据说是内丹东派祖师陆西星所写。乃是宣传陆真人的三教圆融的思想,和内丹修持理论的。所以小说中也有不少佛教的菩萨在里面,比如观音菩萨(道教称之为慈航真人)就被列为元始天尊的十二大弟子之一。在《封神榜》中这个鸿钧老祖就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的师父。中国文化发展到宋朝以后,三教圆融的思想,就逐渐出现,比如虎溪三笑的典故;全真教叫人读《孝经》、《金刚般若心经》、和《道德经》;近代香港圆玄学院,就供奉三教祖师等,都是这一思潮的体现。但是从道教正统的神学体系来说,鸿钧老祖和太上老君搭不上边的,压根就没这个朋友。如果愣是说有,那也类似于元始天尊,是浩劫之前的存在,是宇宙的根本,即是道体。但是老君也是道,元始天尊则是道的最初形态的神格化,三清其实隐喻道教的宇宙创生哲学。《封神榜》说鸿钧老祖是元始天尊的师父,乃是想通过鸿钧老祖,来统一三教神灵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