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仓真菜迅雷:关于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外贸协调可持续增长的若干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7:58

甬政发〔2010〕6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外贸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我市外贸发展水平,促进宁波外贸协调可持续增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贡献,特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1.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市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经验证明:世界范围每次重大经济危机发生之时,也是国际产业新一轮重组和升级的开始,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创新优势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发生明显变化,以量的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方式在严峻的国际市场形势和日益加重的资源、能源、人口、环境承载压力下已难以为继,我市制造业低成本、低价格比较优势不断弱化,不稳定、不协调因素明显增多,外贸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主动顺应国际经济发展大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外贸企业要充分认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外贸发展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切实增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努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工作主动权,抢占发展制高点,争创外贸新优势。

  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外贸是宁波开放型经济的基石,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龙头作用,已成为我市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宁波经济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关键之举和必由之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着重在“创新”上出举措,切实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做到见事早、行动快,努力促进我市外贸可持续发展。

  二、宁波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3.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着力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宁波外贸从单纯出口导向向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均衡、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举转变,从发展速度优先向实现国际贸易利益最大化转变,从粗放扩张型发展向量质并举、规模扩大与结构优化并重、速度适宜与效益提升并存转变,加快建立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外贸新体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提升外贸国际竞争力,形成综合竞争优势,推动宁波从外贸大市向外贸强市跨越,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4.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0%,年外贸总额跨入千亿美元级城市行列,巩固全省第一地位,保持全国同类城市领先水平。进出口业务均衡发展,进口额占全市外贸总额40%左右。全市外贸实绩企业超过1.3万家,年进出口额超亿美元企业超过150家,力争有20家以上企业进入全国进出口企业500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离岸服务外包额年均增长20%以上。

  三、宁波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优化市场结构,加快建设内外对接的营销体系

  5.大力建设自主性国际营销体系。引导和鼓励我市外贸企业将研发、营销、管理、财务等业务环节留在宁波,把部分加工制造和促销机构向国内外转移,大力推动外贸企业赴境内外设立直销“窗口”、研发设计机构和物流企业,组建集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产品直销-物流运输等主要贸易环节于一体的自主性国际市场拓展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以宁波为基地的外贸总部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外贸企业全面进入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物流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引进和发展一批产业链比较完整、处于贸易枢纽地位、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外贸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市外企业营销总部、采购中心、订单中心和结算中心等机构来我市落户发展。支持西非贝宁贸易中心、巴西贸易中心建设,立足全球贸易市场布局,再建设若干个区域贸易物流中心,推动我市外贸企业在国外市场建设境外区域营销总部。积极引导我市出口企业在国内拓展内陆腹地货源市场,与腹地企业加强出口业务合作,成为腹地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贸易枢纽和窗口。

  6.深入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保持境内外促展、出口信保、设立境内外营销机构等拓市场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我市外贸企业巩固深化欧美日传统市场,拓展强化东盟、南亚、中东、东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快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风险分散、渠道多元的市场分布新格局。引导我市外贸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地区)间自贸区“零关税”等优惠政策,大力开拓自贸区市场,对自贸区市场出口增幅力争尽快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加强与国外友城的经贸合作,搭建友城经贸合作交流平台,推动我市外贸企业与友城企业扩大贸易往来,形成良性互动。

  7.积极培育进出口商品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宁波口岸优势,建设以国展中心为龙头、各类保税区域为依托、展示和交易互动、进口和出口互促、常年展、临时展和网络展互补的进出口商品交易市场,积极招引国内外进出口企业、商贸企业进场展示和交易,不断增强进出口市场对海内外的辐射能力。以宁波保税区和国展中心为平台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鼓励有条件区域加快建设大宗原材料和消费品进口交易市场,在化工、金属、塑料、煤炭、船舶、葡萄酒、水果、裘皮等行业培育一批特色进口交易市场。

  8.努力发展“智慧外贸”。引导和鼓励我市外贸企业积极运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和完善网上市场营销和交易系统,拓展智能化通道,搭建智能化平台,打造宁波“智慧外贸”品牌。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展,推进“网上消博会”、“宁波进出口商品网上交易会”、国展中心网络展等网上展会平台建设。在我市纺织服装、文具、机械、家电、模具、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内扶持一批沿产业链、供应链展开的第三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外贸企业自营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成为面向本行业的、独立的第三方平台。支持我市重点商品进出口交易市场从现货交易向网上交易发展,实现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着力优化主体结构,加快建设万商云集的企业发展体系

  9.鼓励更多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继续实施“千军万马”战略,加大进出口主体培育力度,鼓励更多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千方百计保护好各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加强企业进出口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对进出口孵化器和实训基地予以资助,培育一批“专而精”、“小而特”的潜力型、成长型中小外贸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剥离外贸流通部门,设立独立的外贸进出口企业。依托各类城市功能区、商务基地、保税区和保税港区,深入实施招商引贸战略,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企业集聚中心。鼓励外国企业来我市设立常驻代表机构。到2015年,全市外贸实绩企业超过1.3万家。

  10.努力培育一批外贸总部企业。积极实施“扶优扶强”战略,鼓励各县(市)区建立重点外贸企业培育机制,发展一批行业领先型、综合型、集团型外贸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总部型外贸集团。到2015年,争取全市年进出口额上亿美元企业超150家,上10亿美元企业超10家,并力争有50亿美元级企业在竞争中涌现,形成“金字塔”型的外贸队伍结构。支持有条件的外贸企业兼并、上市。引导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外贸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严格依法规范经营,维护良好经营信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外贸甬军。

  11.积极发展专业型外贸企业。按照外贸业务专业分工和产品专营特点,支持在我市设立研发、会展、金融、营销、物流、认证等专业型企业和机构,发展特色产品专营业务,形成各具特色、专业分工的外贸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增强宁波外贸综合竞争力。

  12.有序建设重点出口基地。鼓励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外向型块状经济特点,重点选择纺织服装、文具、小家电、汽车零部件、照明灯具、模具等优势出口产业,建成10个以上优势出口企业集聚、产业链齐全、服务配套、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较大外销规模的市级重点出口基地,实现自发状态的块状经济向有序发展的优势出口基地转型升级,形成有序引导、错位发展的区域出口新体系。对市级重点出口基地建设及基地内相关外贸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

  (三)着力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建设自主创新的差异化竞争体系

  13.积极创新科技兴贸工作举措。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贸工研相结合的外贸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创建“宁波智造”品牌。支持各县(市)区和市相关部门引进和培育一批市级外贸企业研发设计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我市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计、检测、标准制订推广、技术推广、设备共享等公共服务。各县(市)区可采取上挂下联、外引内联、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争取建成一批研发设计、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外贸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外贸流通企业加强贸工研结合,设立、引进研发设计和检测机构,增强外贸自主创新能力。对社会效益明显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运作规范的流通型外贸企业研发设计、检测机构予以一定政策性资助。

  14.不断推进品牌兴贸战略。加强出口产品创牌工作,逐步建立国际、国家、省、市、县五级出口产品品牌培育机制,鼓励外贸企业开发使用和并购境外品牌,力争国家级出口名牌保持全国领先,争创国际品牌走在全国前列。对品牌企业在境内外参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外贸企业培育行业专业品牌、知名商号。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推进外贸服务品牌创牌工作,培育和引进一批外贸研发设计和渠道品牌。

  15.重视发挥知识产权对外贸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知识产权促贸工作,重点支持我市外贸企业开发、申请国内外专利,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内乃至国际行业标准,争取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树立一批市级知识产权兴贸典型,发展一批知识密集型外贸示范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机制,坚决查处各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推动宁波外贸产品创新工作健康发展。

(四)着力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外贸经营体系

  16.提高进口贸易经营水平。把扩大进口作为我市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内外对接的重要结合点、港口城市“服务全省、对接长三角、联合中西部”的辐射点,充分利用我市各类保税特殊功能区齐全、港区无缝结合、海陆空交通便捷、口岸基础设施齐全等优势,鼓励培育和引进一批内外进口商以及进出口一体化的企业。引导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新型材料、重要能源资源等商品进口,不断增加先进设备和适销消费品进口比重,鼓励专利、技术许可等软技术进口。培育一批国内外影响大、市场辐射力强的进口商品交易市场,打造进口市场产业群。对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产品且年度进口有增长的重点企业给予奖励。支持我市进口企业与国内外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合作,积极拓展内销渠道。力争在2015年形成10个以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进口市场。

  17.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淘汰低层次、高污染、高消耗加工贸易产业,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碳型加工贸易产业,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和增值率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市,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集聚发展。不断发挥加工贸易在引进技术管理、拓展国内外市场中的溢出效应。

  18.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努力扩大服务外包和文化出口。积极培育和引进服务外包、软件和文化出口企业,打造国家级、省级服务外包、软件和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发展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物流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推动服务外包企业获取国际认证,加大离岸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推动软件出口通关和退税便利化,扩大我市软件出口规模。支持我市新闻出版、影视动漫、文化产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重视技术贸易进出口,鼓励我市企业在电子通信、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的国际会展业,有序推进宁波国展中心建设,鼓励宁波国展中心与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等区域进行战略合作,联手打造特色进出口市场。进一步加大对国展中心的政策倾斜力度,海关、检验检疫、财税、工商、金融等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为国展中心入驻企业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增强外贸服务功能。

  19.积极拓展保税贸易。发挥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鼓励我市外贸企业开展保税项下贸易、转口贸易,建设集保税展示、交易和贸易服务为一体的保税贸易平台。

  四、进一步营造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环境

  20.加强对外经贸业务联动互促。加强外贸、外资、外经和外包业务联动。以外贸为基础,促进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和各类企业“走出去”。以外资为重点,大力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智力和管理经验。以外经为方向,鼓励企业积极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加快宁波经济与世界接轨进程。

  21.持续完善贸易政策体系。准确把握国际经贸发展新动态和国内宏观调控新动向,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地区竞争格局新变化,加强外贸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着力完善我市外贸评价实施办法和支持促进体系,重点扶持企业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和区域性供应链管理中心,促进扶优扶强和招商引贸,鼓励“三自三高”(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效益)产品出口,不断增强政策实效性。以保持和促进各地发展外贸的积极性为目标,积极推进出口退税地方承担部分统筹工作。努力保持我市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提高外贸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22.不断完善外贸公共服务协调体系。将“市外贸保稳促调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市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和督导机制,及时分析全市外贸运行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工作情况,研究解决我市外贸转型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一步落实外贸便利化规程,创新口岸监管和服务方式,深化口岸大通关和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加强涉贸部门联动协作,做好外贸信息、业务审批、电子商务、市场促销、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工作,为我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

  23.逐步建立更为科学的外贸发展评价激励体系。按照外贸数量增长和效益提升并重的思路,适时调整外贸发展评价体系,完善进出口结构、产品质量、品牌营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成本控制、利润水平、公共服务等质量指标设置,确立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评价导向,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激励机制。

  24.加快建立外贸企业公平贸易后援体系。建立和完善贸易壁垒应对破解机制,围绕重点商品和重点市场加强跟踪分析,及时发布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信息,引导企业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手破解贸易壁垒的作用,加强相关部门、国内外同行的协作,建立一批市级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加大对大案要案的应诉指导和法律援助力度,充分发挥贸促会国际贸易纠纷调处机制的作用,提高贸易摩擦案件胜诉率。拓展外经贸企业网上法律服务平台功能,在一批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点,增强我市外贸破壁和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强化企业的认证意识、质量意识、规则意识和风险意识,全面提升各类企业运用国际规则发展和保护自身的能力。进一步扩大进出口信保覆盖面,加大信保创新力度,积极推广试点进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保单和服务外包信用保险等产品,不断提高信保渗透率。

  25.加强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外经贸网上融资平台为依托,强化银企对接功能,进一步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问题。积极动员各类外贸企业报名参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鼓励本地金融机构为外贸企业提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服务,丰富结算币种、融资和避险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外贸企业的综合效益。鼓励本地金融企业加强金融创新,积极探索离岸金融、股权融资、出口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不断提高外贸综合竞争力。

  26.加强外贸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外贸企业面向国内外积极引进和培育外贸管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法律等各类适用、紧缺人才,特别是开拓意识强、熟悉国内外市场运行规则的外贸高端人才。重视政府外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创新意识、能有效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外贸管理人才队伍。

  五、积极发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27.以外贸转型升级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培育和壮大一批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新兴产业、进出口贸易基地和总部经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提高我市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实力,培育我市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新优势,增强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活力。进一步发挥外贸转型升级对“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外贸企业在纳税、吸收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二○一○年八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