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水鸳鸯是什么意思:乾坤诗话--99个毛主席的诗话故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10:23

乾坤诗话--99个毛主席的诗话故事(一)



张承永 编著  前言
 乾者为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坤者为地,柔顺宽厚、博大载物,两者精神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形成毛泽东特有的刚柔并济、进退有度、顶天立地的精神——道法自然,这是毛泽东师法天地之道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是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论家。他研读古代诗话词话,与同时代学者、诗人研讨总结诗词创作经验,他在诗学理论的研究、探索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着鲜明的毛泽东的诗学个性色彩,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文艺思想为理论基础,完备的马克思主义诗学理论。他在北京或在外地,常约见或邀请学者、诗人到他自已的住处与他们谈诗论词,与他交往的人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有学者名流柳亚子、郭沫若、臧克家、周谷成、刘大杰、冒广生、杨振宁、周世钊,还有他身边的卫士、工作人员等研讨诗学理论。如与文学史家刘大杰谈李白、杜甫,谈李商隐,研究他的无题诗;与词学家冒广生谈词的写作,谈词的声韵格律;与诗人郭沫若、臧克家多次论诗谈词,征求他们对自已诗词的修改意见,等等.
《乾坤诗话》是从毛泽东两百多个诗话故事中选编的九十九个诗话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引人入胜,格调健康高尚,语言风趣诙谐,选编时因有的故事文字太长,或因内容欠紧凑,故在收入时进行适当的删节、改写或缩编,并于每章篇首配以诗作,以增加传统文化的品位和诗韵色采。
  
目录
(一)毛泽东最早的诗作
(二)毛泽东少年被罚作诗
(三)毛泽东《咏指甲花》
(四)毛泽东仿诗明志
(五)毛泽东改诗抒怀
(六)戴麓钟指点毛泽东学诗词
(七)毛泽东最早的咏月诗
(八)毛泽东爱写打油诗
(九)毛泽东与萧三对对联
(十)毛泽东诗词的背后 被捕脱险后写诗
(十一)毛泽东与陈毅诗交
(十二)毛泽东的“白云黄鹤” 之诗缘
(十三)毛泽东逆境填词
(十四)毛泽东的“战地黄花”
(十五)毛泽东为彭德怀赋诗
(十六)毛泽东为丁玲题词
(十七)毛泽东吟诗送朱德上前线
(十八)毛泽东论给徐特立老祝寿诗
(十九)毛泽东书信寄诗情
(二0)毛泽东教会女儿李讷的第一首诗和给李敏讲民歌
(二一)毛泽东智慧幽默说名道姓由名吟诗
(二二)毛泽东誉为“洛阳才子”的雷英夫
(二三)毛泽东与周恩来诗情
(二四)毛泽东与周恩来陈毅黄炎培联句
(二五)毛泽东为诗人徐迟题写“诗言志”
(二六)毛泽东与柳亚子诗交
(二七)毛泽东与柳亚子论“诗格”
(二八)毛泽东诗词见胸襟
(二九)尹瘦石柳亚子为毛泽东画像题诗
(三0)毛泽东与于右任诗交
(三一)毛泽东与张恨水的“婉约诗交”
(三二)毛泽东题诗赞功臣
(三三)毛泽东与齐白石诗画往来
(三四)毛泽东妙笔生花 齐白石“废画”成宝
(三五)毛泽东生日程潜赠诗册
(三六)毛泽东在惊世决策时刻的浪漫诗情
(三七)毛泽东的“少两点”
(三八)毛泽东的“一字师”
(三九)毛泽东为何为曹操翻案
(四0)毛泽东吟诗送尼赫鲁
(四一)毛泽东的游历诗
(四二)毛泽东故园寄思
(四三)毛泽东题诗赠厨师
(四四)毛泽东吟咏杜甫诗
(四五)毛泽东赠周世钊游泳词
(四六)毛泽东与藏克家论新诗
(四七)毛泽东应《诗刊》约投稿
(四八)毛泽东填词慰忠魂
(四九)毛泽东为红线女书写鲁迅诗
(五0)毛泽东论《回乡偶书》
(五一)毛泽东南宁灯下看楚辞
(五二)毛泽东杜甫草堂前谈诗
(五三)毛泽东“江峡”轮上吟仿诗
(五四)毛泽东题诗赠蒋介石
(五五)毛泽东转交李白手迹诗墨宝
(五六)毛泽东广州写仿诗
(五七)毛泽东故乡诗情
(五八)毛泽东为贺子珍吟诗
(五九)毛泽东的“半字师”
(六0)毛泽东手书《清平乐·六盘山》石屏
(六一)毛泽东和邵华谈诗论文
(六二)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六三)毛泽东与胡乔木“不拘形迹”的诗交
(六四)毛泽东词赠蒙哥马利元帅
(六五)毛泽东书诗赠日本友人
(六六)毛泽东为何推崇屈原
(六七)毛泽东与藏克家冒广生论格律诗
(六八)毛泽东香山吟诗
(六九)毛泽东为陈毅改诗
(七0)毛泽东与周谷城论诗并为其续吟诗
(七一)毛泽东为刘大杰吟诗
(七二)毛泽东为女演员改名解诗
(七三)毛泽东教卫士学诗
(七四)郭沫若题扇毛泽东《沁园春·雪》赠胡志明
(七五)毛泽东开出名单情他们修改诗词
(七六)毛泽东书写叶剑英诗并改诗名
(七七)毛泽东默写《三垂冈》
(七八)毛泽东赠诗《三垂冈》及创作《七律·冬云》
(七九)毛泽东忘了的一首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八0)毛泽东悲痛写悼诗
(八一)毛泽东为赵朴初散曲改标题
(八二)郭沫若用毛泽东诗词集句作对联
(八三)毛泽东曾被党内“大姐压迫写诗”
(八四)毛泽东与郭沫若诗交
(八五)毛泽东题诗赠六龄童
(八六)毛泽东改吟杜甫诗
(八七)毛泽东诗论外交
(八八)美国总统尼克松引用毛泽东诗句
(八九)尼克松向毛泽东索要墨宝
(九0)毛泽东为乔冠华续打油诗
(九一)走进中南海的女人和毛主席谈诗论词
(九二)毛泽东改诗悼董老
(九三)毛泽东晚年喜听古诗曲
(九四)两眼失明的毛泽东为大夫题写鲁迅诗
(九五)毛泽东爱读杜甫诗
(九六)毛泽东纵论历代诗人
(九七)毛泽东与国粹对联
(九八)诗外诗——毛泽东各个时期的“十六字诀”都是里程碑
(九九)毛泽东生前写下的最后一封论诗信和最后一句话
 
   
(一)毛泽东最早的诗作
诗曰:韶峰高耸傲苍穹,滴水洞前拥劲松。
喜看藏龙卧虎地,天生灵气见神童。
1902年正月的一天,刚满八岁的毛泽东来到外婆家拜年。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一群耍狮子的队伍进村来了。毛泽东兴高采烈地跟随大人去看耍狮。按照当地习俗,狮子耍到谁的身边,谁就要赞几句吉利话以讨个口彩。那些吉利话通常都是整齐押韵而富有诗意的顺口溜。当狮子活蹦乱跳地耍到毛泽东身边时,小小年纪的他灵机一动,脱口赞道:
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
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
这首活泼有趣的顺口溜,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春节期间烧酒煮肉的热闹农村气氛。“擦菜子”是当地自制的一种腌菜,“擦菜子煮豆腐”是湖南人十分喜欢吃的菜。他的朴素语言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陈杨桂 :中国教育报)
 
(二)毛泽东少年被罚作诗
诗曰:开天辟地创新篇,敢搏风险敢领先。
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霸气出当年。
毛泽东从小就胸怀大志,富有诗才,记性特别好,有时简直是过目不忘。一次,先生出去有事,要求学生在教室读书,不许出房间。可先生前脚刚出门不久,毛泽东就把书背会了,也就跟着先生的后脚出去了。先生回来不见毛泽东,便派人把他找来,厉声责问:“为什么跑出去了?”毛泽东回答说:“书背熟了。不信,我背给您听!”先生也明知背书难不倒他,便指着天井对他说:“不让你背书了。你有本事不服管教,那就作一首《咏天井》诗来,做不好我再打你的板子!”   毛泽东不动声色,绕着天井转了两圈,仔细观察着那四四方方的天井:四周围着高高的墙,井水清澈见底,几条小鱼嬉戏在水底卵石间,煞是可怜。由此他想起被先生关在小屋里读书的小伙伴,触景生情,即兴吟出一首《吟天井》: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学生们听了,高兴地都拍手叫好。先生心中一惊,没想到毛泽东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先生先是一阵尴尬,继而转怒为喜,板子自然不用打了。
13岁的毛泽东吟出这首诗和出自青年毛泽东手笔的《沁园春·长沙》和《湘江评论·发刊词》等诗文中的磅礴大气如出一辙、一脉相承。表明他与生俱来的霸气和渴望挑战艰险,搏击风浪的人生信条。毛泽东的性格极富挑战性和斗争性,愈挫愈奋,压迫愈深、反抗愈烈,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斗争历程和创作生涯中。
(陈杨桂 :中国教育报)
 
(三)毛泽东《咏指甲花》
诗曰:出身布衣自农家,人小志高吟小花。
以物寄情喻弱势,终生未改爱桑麻。
那是一个夏天,毛泽东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他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凤仙花。这是一种不择土壤、随处生长的小花,因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故俗称指甲花。望着顽强生长、傲暑盛开的指甲花,少年毛泽东不禁萌生写诗欲望,并联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文:陶渊明归隐田园,独爱菊花;周敦颐生性清高,独爱莲花。此时的毛泽东却偏爱枝叶弱小、意志坚强的指甲花。从保安寺归来,毛泽东吟成了一首五言诗《咏指甲花》: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独爱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这首诗以浅近、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指甲花的生长特性和笑傲炎夏的坚强性格,结尾点明题旨,寄托了少年毛泽东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陈杨桂 :中国教育报)
 
(四)毛泽东仿诗明志
诗曰:少小离家久未回,峥嵘岁月缤毛摧。
临行借以诗言志,展翅皓鸿天际飞。
1910年秋,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他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继续求学。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才答应他的要求。17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学堂读书。
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是他改写的一首诗留给父亲,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诗的全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据《毛泽东年谱》注云:“这首诗曾载《新青年》第一卷第五期,原文'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署名西乡隆盛。”可1910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前身)还没有创刊。而西乡的全集,里面没有这首诗。又据说作者是江户时代末期的名僧月性,诗题为《题壁》,月性和尚号清狂,在周防妙元寺出家,曾因忧国而周游四方,广交名士。他擅诗,著有《清狂吟稿》一书。《题壁》是他27岁离开故乡时所作,抒发了自已发愤图强的壮志和四海为家的胸怀。
(《人民网》人民领袖毛泽东)
 
(五)毛泽东改诗抒怀
诗曰:飒飒西风岸柳斜,深塘藏有越冬蛙。
一声鸣鼓惊天下,唤出阳春暖万家。
 毛泽动在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学堂就读期间,先生令学生吟诗抒怀,毛泽东写了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为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是毛泽东少年时期最后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青蛙威武轩昂的形象,以蛙设喻,毛泽东人小志大,借青蛙寄寓自己大济苍生的伟大抱负和藐视天下的英雄气概和胆略。
这首诗是16岁的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 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据1992年9月12日《社会科学报》发表的文章指出此诗非毛泽东所作,谓民国初年,安徽英山县金铺区新屋嘴乡人郑震谷(一说程正鹄)赴辛亥革命后第三届甘肃天水县知事,该地绅士见其身矮貌丑,作《青蛙图》以讥之。郑遂作一诗反讥。诗云:“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又说《咏蛙》诗作者是湖北英山人。也有的说严嵩幼时曾作过《咏蛙》诗:“独坐池边似虎形,绿阴树下弹鸣琴。春来我不先开口,谁个虫儿敢出声。”还有的说“唐人所作”。可见此诗有可能流传已久。毛泽东幼年、少年时看过或听过这首诗后曾加以改写引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陈杨桂 :《中国教育报》)
 
(六)毛麓钟指点毛泽东学诗词
诗曰:情系黉门数十春,呕心沥血育新人。
满堂弟子千秋业,一世园丁几代恩。
粉笔无心催白发,夕阳有意照黄昏,
高风亮节为师表,怀玉当思琢玉人。
毛麓钟酷爱历代著名诗歌辞赋,尤其喜爱宋词元曲。毛麓钟很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认为它反映了古人珍视友情的思想主题,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事,毫无雕琢之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模仿。他十分赞赏诗中那哀婉动人的故事,悠扬宛转的诗句,还有那给世人留下的谆谆告诫。他将这首长诗亲手抄录给毛泽东,让学生吟咏、揣摩。
由于毛麓钟的严格训练,毛泽东对诗歌辞赋的学习进步很快,他不仅熟读了几百首古诗,即使是很生僻的诗句,也能稔熟于心,倒背如流。从庾信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年种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到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等,他都能即兴吟唱,信口背诵,毫无差池。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圈阅、批注、手书,引用的古诗词共约1662首;涉及的诗人415名。其中凭记忆手书的古诗词117首,上起宋玉的《大言赋·句》,下迄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即包罗了2000余年间58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中有不少是长诗,如《木兰辞》(四百言左右),李白《梁父吟》(三百言左右),《梦游天姥吟留别》(三百言左右),白居易《琵琶行》(六百言左右)。这些浩繁的巨著,竟能“凭记忆”默书,其记忆力之惊人诚叹观止,可见其对古诗词之热爱和读诗时所下的功夫。,他的这种熟读古诗的兴趣和超常的记忆力到老不衰,一直伴他度过一生中轰轰烈烈的最后岁月。
1972年主席休克的紧急抢救也秘而不宣。幸亏毛主席生命力强,让医护人员及时抢救过来,让我们转悲为喜,这一次抢救成功又值得庆幸。 我们心中一快石头刚刚落地没几天,7月初朱德委员长又突然逝世。不到半年时间,毛周朱并肩战斗近半个世纪的三位老战友已痛失两位。老人家在精神上很难承受这许多次的突然刺激,他那时的痛苦心境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后来在他的病情趋于平稳稍有好转时,由于这段时间诸多的不愉快的事情加重了他的怀念故旧和寂寞悲哀之感。他只好诵诗读赋,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有一天,主席让我找来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庚信的一首赋《枯树赋》。 他很喜欢诗赋。《枯树赋》写得很好,也很长。这首赋主席是早已熟读过的,前些年他还嘱印过大字体,全赋大部章节他都能背诵下来,即使是在这病魔缠身的晚年仍能背出。今天他特意指名让我找这首赋读给他听。这是一首以树喻人,曲折动人,讲的晋朝一个人,来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这棵大树过去也有过生长繁盛的时期,而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使人在内心中油然产生出一种悲凉的感觉。读来令人感慨万分的赋。 在他的病床边,我读着这首赋,读得很慢,主席微闭着双目,体味那赋中描述的情景,回顾着自己一生经历。 主席让我连续读了两遍,他边听着,边默记者。后来毛主席对我说,你拿着书,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来。我看着《枯树赋》,此时,他虽不能像过去那样声音洪亮的吟诗,但他仍以那微弱而又费力的发音,一字一句地富有感情地背出: “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抵盘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稍许,主席又让我看着书,他慢慢地背诵第二遍。老人家的记忆力真是惊人,他背得很好,除少数几处需偶尔提示一下句首外,均全部背诵自如了。他的声音,他背诵时的表情至今历历在目,令我终生难忘,感慨万千。 我读了两遍,主席背了两遍,近半个小时,已超过医生的规定时间。为了不使老人家太劳累,只好停住,请他休息。其实,那天老人家精神还好,也许本来可以边背边讲,可惜我当时只顾得医生的叮嘱,不敢引起老人家多说话,不敢让他动感情。以至没有听他细谈,没有让他讲出此时此刻的心境和感想。至今想起,还十分遗憾!如果当时不要急于劝阻,听他慢慢谈,这该是多好的学习机会啊! 究竟是这首赋对人间事物描写得真切、透彻,还是它抒发了主席自己的感慨,这不是用几句话能说明白的。用我贫乏的语言和词汇是难以描述的。后来主席常常想起来就吟诵着这首赋,直到他不能讲话为止。这是他诵读的最后一首赋,也是我为他最后一次读诗读赋。
(2010年9月8日《长沙晚报》、毛泽东机要秘书张玉凤撰写题为“毛主席病中诵读《枯树赋》)
 
(七)毛泽东最早的咏月词
诗曰:诗人无不爱银钩,把酒临风喜放讴。
多少花前月下咏,不同意境不同歌。
1918年底毛泽东与蔡和森游历洞庭湖滨,了解社会情况,读“无字书” 时,年仅25岁的毛泽东写的《归国谣·今宵月》: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此词是他们当时游历生活的写照,这是毛泽东最早的咏月诗。
(《广西日报》)
 
 
(八)毛泽东喜欢打油诗
诗曰:百卉园中拥百科,打油诗体广吟哦。
阳春白雪颂风雅,下里巴人大众歌。
毛泽东善诗词,但他在生活里也喜欢写打油诗。他的打油诗调侃友朋,令人发噱,可谓是别树一帜。
现在所知的毛泽东较早写的一首打油诗,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写的,据冯雪峰后来回忆,这首诗以“蒋干宋美龄”开头,紧接两句是分别调侃林伯渠、李维汉夫妇,全首诗只有三句,第四句要求同座的人续上。结果却没有人能够做到,因为其中的动词必须是小说中的人名,且必须富有幽默感,还得与调侃对象沾上边,这有很大的难度。当时,刚从上海到中央苏区的冯雪峰非常叹服地说:“这样的才智和机敏,一流文人也赶不上。”
 红军长征初期,路过湖南,行军匆匆,有一天张闻天在马背上打瞌睡,稍不小心脱缰跌下马来,虽然未受大伤,却也有些狼狈不堪,毛泽东闻讯赶来,当即凑趣念了一首打油诗:
洛甫骑马过湖南,四脚朝天滚下山。
人未伤,马没死,菩萨保佑你平安。
也有记载说,毛泽东就张闻天坠马,还写有另一首内容贴近的打油诗:
洛甫洛甫真英豪,不会行军会摔跤。
四脚朝天摔得巧,没伤胳膊没伤脑。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也写过打油诗。1941年10月,中央机关机要人员黄有凤、赵雪明结婚,毛泽东在婚宴上当即赋诗一首:
两个机要,白头到老;
比翼双飞,永不掉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经常参加中南海周末舞会。有一次他和几个歌舞团演员分别跳舞,当得悉有个小演员叫王君苗,是河北省深县人,独生女,另一个小演员叫朱立刚;王君苗皮肤白,毛泽东叫她“白丫头”,朱立刚皮肤稍黑些,毛泽东就叫她“黑丫头”。他就以深州水蜜桃为名,随口念出一首打油诗:     深州大蜜桃,     独生一根苗,     遇上朱(猪)八戒,     吃了。
(《文汇报》)
 
(九)毛泽东与萧三对对联
诗曰:同学少年意气顽,风华正茂爱诗篇。
以文会友多情趣,借阅图书对对联。
1936年,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起他早年在湘乡小学堂读书的往事时说:“我平常只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毛泽东提到的那位作家,就是诗人萧三。萧三不满四岁即入私塾读书,1907年读完八年私塾后,与二兄萧子升一道考入父亲萧岳英任教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两年后即1909年秋,毛泽东从韶山考入该校读书。此时毛泽东16岁,萧三13岁。毛泽东得知萧三有一本专写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名人的书《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前往借阅。萧三虽与毛泽东有些往来,但和其他同学一样,瞧不起这位湘潭来的“乡巴佬”。“书倒有一本。可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毛泽东说:“请仁兄出一联如何?”“这书里讲的都是英雄豪杰,你听着,上联是:
目旁是贵,聩眼不会识贵人。
快对!”毛泽东从容答道:“请听:
门外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萧三听了十分敬佩,立即将书借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得十分仔细,密密麻麻在书里作了圈圈点点,并即兴写了许多批语。不久毛泽东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子任”,意为要把救国救民作为自己崇高的责任。
后来毛泽东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中国古代帝王尧、舜、秦皇、汉武的事迹使我向往……在一部叫做《世界英雄传》的书里,我也读到了拿破仑、俄国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可见那本书对毛泽东影响之深。
(孙琴安 :《毛泽东与文化名流》)
 
 
(十)毛泽东诗词的背后 被捕脱险后写的诗
诗曰:文韬武略见雄奇,越是履险越有诗。
霹雳一声星火起,罗霄山上展红旗。
毛泽东在率领起义军挺进湖南东部时,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诗的背景是:毛泽东受湖南省委的委托,秘密来到湘东赣西发动群众,组织秋收暴动。他首先在张家湾主持召开军事会议,随后又改编了工农革命军。就在他奔走于浏阳、安源,动员矿工组建起义军的途中,被地主民团武装抓了起来。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被捕,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被捕。
然而,国民党民团怎么也想不到,在这队“共产分子”中,竟会有毛泽东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果知道这位长发盖耳、两颊瘦削、肤色黝黑的瘦高个子便是共产党中央委员毛泽东,民团绝不敢将他一杀了事。这样的“大人物”,交上去是可以受大赏、邀大功的。但毛泽东此刻的身份只是一个企图组织“暴乱”的“乱党”分子,那自然要“格杀勿论”了。
 民团士兵奉命将毛泽东等人押到总部后处死,士兵们已经脱下了毛泽东的鞋。因为按民间的迷信说法,处死犯人前取走他的鞋,可以免得将来被打入地狱的鬼魂追寻报复。然而,毛泽东却大难不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多年后,毛泽东向美国记者斯诺饶有兴味地讲述了他这段经历的前前后后:“那时候,民团奉命把我处死。但是我从一个同志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释放我。民团士兵都是雇佣兵,枪毙了我,于他们并没有特别的好处,所以他们同意放我,可是队长不许。于是我决定逃跑,在离民团总部大约只有二百码的地方,我找到了机会。
  “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在那里一直躲到太阳落山。士兵们追捕我,有好几次已经走得很近了,我几乎觉得一定会再被抓到,可是最后终于没有被发现。天黑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我翻山越岭,连夜赶路。我没有鞋,脚伤得很厉害。路上我遇到一个农民,他同我交了朋友,给我地方住,又领我到了下一个乡。我身边有七块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吃的。当我最后安全地走到农民赤卫队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能死里逃生?这与毛泽东对中国农村各阶层人士政治态度和经济状况的深入了解,对湖南农民运动的了如指掌是分不开的。《西江月·秋收起义》,是被捕脱险后写的词,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胸怀天下的艺术写照。
(2008年04月16日 10:11   来源:新华网)
 
(十一)毛泽东与陈毅诗交
诗曰:诗交情往未能忘,同背宋词在井冈。
噩耗传来惊坐起,强支病体到灵堂。
毛泽东在党内与人往来坚持以公务论。但对陈毅有工作之外的“诗交”。毛泽东曾说过:“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其实,他们二人所走的道路十分相似,诗词已成为两位伟人产生心灵交映的重要媒介。
毛泽东不但对陈毅有着工作之外的“诗交”,还帮其改诗。他们二人多年间诗词唱和,其内容都充满了惊天地、泣鬼神、傲视一切艰难的豪情壮志,不同于古今其他文人墨客的作品,是伟大的革命家在斗争过程中的抒情言志。
井冈山时,陈毅就成为毛泽东的诗友,每有余暇,两人便在一起谈诗论文,吟咏中国古典诗词。陈毅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他和毛泽东都喜欢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情。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他们在山间小径讨论军情,有时这首小词便随口而出,激动的心情往往如“林中波涛”。
1929年5月下旬,毛泽东率红军第二次人闽,不几天,便很顺利地攻下汀州、龙岩。陈毅写了首小诗,题为《反攻下汀州龙岩》: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
败军气犹壮,一鼓下汀龙。
毛泽东在陈毅的笔记本上发现了这首诗。陈毅请毛泽东斧正。毛泽东拿起铅笔,将“败”字画上了一个大圆圈。后来,陈毅将“败军气犹壮”一句改为“铁军真是铁”。
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在赣南山林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一次,面对搜山敌军的大火包围,陈毅在沉着应战之余,写下了后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集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首面临死亡关头的“绝命”诗,自称到了阴曹地府,也要召集旧部组成十万大军,怒斩“阎罗”———视死如归的正气,通过此诗跃然纸上。后来的数以十万计的浩荡新四军,正是靠陈毅等人在危难逆境中保存下的革命种子发展而成的。
1948年1月上旬,陈毅来到了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亲往迎接。当陈毅说到孟良崮、莱芜战役时,毛泽东笑着对他说,你不写诗了吧?你打了胜仗总是要写诗的。陈毅接着便朗诵起他的《莱芜大捷》:
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
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
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
堪笑顽酋成面缚,叩头请罪詈(li)元凶。
毛泽东听罢,连说:好诗,好诗!
陈毅推崇毛泽东的诗词,并用自己的深刻理解来教育子女。他的大儿子陈昊苏回忆说,在自己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指着墙上的一幅挂轴,从头到尾讲解了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雪》,由衷赞赏这首词是“一座雄伟的高峰”。
毛泽东一生喜欢游泳,兴之所至,便迸发出壮怀激烈的诗词。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写下名篇《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首词在《人民日报》发表后,陈毅特意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让张茜给孩子们详尽地讲。他对孩子们说,毛主席已是60多岁的高龄了,但革命豪情仍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青春焕发,你们这些正当年华的孩子,一定要在大风浪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1960年冬,陈毅写《冬夜杂咏》组诗时,特意创作了一首《长江》,歌颂了毛泽东横渡长江的壮举,抒发了对领袖的衷心敬仰:
有人雄今古,游泳渡长江。
云此得宽余,宇宙莽苍苍。”     陈毅还经常把文物出版社精致印刷的《毛泽东诗词手稿》拿给孩子们看,并要求他们反复观摩,从中汲取教益。1966年春,陈毅利用休假时间将毛泽东诗词37首工工整整、一字一句地抄录下来,装订成册,字里行间渗透了对领袖的热爱。
1972年1月6日,将帅诗人陈毅在北京日坛医院逝世。1月10日下午3点是中央为陈毅举行追悼会的日子。照例午睡的毛泽东突然决定参加追悼会,他抱病来到八宝山,双泪长流,向鲜红党旗覆盖下的陈毅的骨灰盒深深地三鞠躬。他紧握张茜的手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随后,有一首《沁园春·步咏诗韵悼念陈毅同志》作为“毛泽东未发表诗词”广为流传:“星陨朔方,天地失色,山海无光。是人杰盖棺,丹心一片,诗豪绝笔,青史千……”不管这首词是否为毛泽东所作,但他和陈毅的诗中真情和深厚友谊永远彪炳史册!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