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的题记:立足课程改革 发挥渠道功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8:30
作者: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专委会、《上海教育》编辑部等汇编出自:本单位发布时间:2010年07月23日

第二篇                     立足课程改革  发挥渠道功效

 

专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

 

德育从来就是盛宴中每一道菜都不可或缺的“盐”,而当“盐”被分离出来时,它就成为累赘物。因此,有人说,“坐忘”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德育只有融于他物成为“视而不见”时,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当前的课改正为中职德育提供了“坐忘”的可能性,使之从“分离”态走向“融合”态,让教学成为道德的事业,让德育成为中职教育教学的底色。

中职德育的特色就在于“从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当前,“做学一体”的课程教材改革正为中职德育提供了一个全新且适切的结合体。两者的有机整合将进一步彰显德育的全程性与全面性,进一步体现课改的人本性与系统性,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德育改革是个全局性的问题。南湖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整体优化改革”针对性、系统性较强,中职特色明显,效果显著,为其他中职校改革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法和思路。

课改是推进德育的难得契机。贸易学校依托课改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改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这是两者成功结合的典型案例。

缺乏幸福感是当前中职生的共性问题。经济管理学校开展了“幸福课程”的实践,意在让学生重拾自信。该项改革成效显著,值得借鉴。

“德心融合”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民航上海中专为每个班级设立了“班级心理卫生员”。这是一个创举,其作用可能不亚于心理辅导老师,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好比每班多了一个雷达预警系统,多了一个心理干预的助手,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其他学校学习。

综上所述,立足课堂教学的中职德育改革实践已经焕发出空前的生命力,成效卓著,代表了中职德育的整体改革方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NO:23.                        我们是青春同路人

 

学校: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

特色: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群体认同与疏远和建立自我同一性,这两个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校园早已不是单纯的象牙塔,许多学生有着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学生失望、孤独、自卑、抑郁甚至性格怪僻,他们压抑、不安、猜忌、偏激、不合群甚至出现暴力倾向,人格上自我认同的危机也导致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不适应,他们逐渐因为以上的种种意识和行为成为同学当中不受欢迎的人,得不到群体的认同,并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这些学生体格上也许健康,却因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变得有些脆弱。在青春活泼的校园里,谁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支持者?

 

一项切实可行的心理援助举措

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就像是一个长时间单腿站立的人,他忘记了自己原本还有一条腿,而致使那条负重过多的腿发生痉挛。其实他只要把另外一条腿放下就行了,然而脆弱的他们往往不敢轻易放下另外一条腿,在他们放腿的过程中非常需要信任的人的扶持。同伴心理援助恰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扶他们一把,让他们能够放心地把腿放下,站稳走好。

我们对“同伴心理援助“的定义是: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改变其非理性认知,帮助其建设同伴关系中的安全感、价值感,并在良性的同伴互动中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顺利完成青少年人格发展任务。这是与专业的个别心理辅导相辅相成的一个系统,共同目标是帮助心理健康亮红灯的学生勇敢地“放下另一条腿”。在同伴心理援助中,老师、尤其同伴便是搀扶的人,在青春的岁月里与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一路同行,将风和雨、笑和泪都变成了美丽。

学校从1999年开始将心理健康辅导课排入课表,每学期40课时的系统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力、处理冲突能力、情感调节能力以及自我认识的水平,这不仅为学生储备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上的自我预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拉近了学生和心理老师的距离,使学生能够顺利转换角色,有心理困惑时懂得获取心理援助。

在心理咨询室里,有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共情、理解、倾听等技术为来访的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值得信任的心理环境。但对于青少年来说,仅仅有心理咨询室里短暂的心理平静和安全是不够的,而且以有限的几位心理辅导老师应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心理卫生部和班级心理卫生员就应运而生了。可以说同伴心理援助之所以能够在民航上海中专成功实施,得益于学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班级心理卫生员队伍。

 

一支训练有素的班级心理卫生员队伍

为了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同学们的心理求助意识,并使需要心理援助的同学及时得到帮助,2006年2月,学校的学生会新成立了一个部门——心理卫生部,每班设置一个“心理卫生员”的新班委职位。心理卫生部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卫生方面的活动,心理卫生员则是具体活动的参与者与实施者。

作为班委成员,心理卫生员除了要有较好的成绩外,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心于学校的心理卫生工作,有服务于同学的热情,乐于奉献;善良,善解人意,耐心,宽容,人际关系较好;个性沉静,情绪稳定,善于合作,能独立工作;观察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保密,诚实,守信,工作有责任心。虽然只是小小的班委,心理卫生员的工作职责可一点不小,他要经常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在班级同学和学校心语室之间起到桥梁的联系作用;定期制作心理板报和心理海报在班级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配合学校组织班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组织班级同学参加每年一届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全校性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及时帮助需要心理援助的同学。

上任之后,心理辅导老师每2周一次对这些心理卫生员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教给学生们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还教给他们与人沟通、进行心理辅导的各种技能。这些掌握了基本的助人技巧、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和简单应对策略的心理卫生员除了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外,还直接切入学生群体工作,主动和班级里“问题学生”交朋友,以自己的行为和技巧矫正这些同学的偏激想法和行为,为他们带来关心和温暖。如果发现有同学一连几天闷闷不乐,他们也会及时了解情况及时介入,帮助这些因为吵架、失恋或者考试失利的同学打开心结。

每年的5月和10月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月,心理部负责组织各项专题活动。5月25日心理健康日和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前后自然也是各班心理卫生员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要在心理部的支持下策划主持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在主题班会之前制作策划书、主题宣传海报,在主题班会上进行调查、测试、提出倡议,更要在主题班会之后及时总结反馈。此外,心理卫生员还要根据班级需要适时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例如2009年2月,面对形势严峻的就业环境,各班心理卫生员就在班级里主持召开了一次名为“控制创造希望——如何缓解就业压力”的主题班会,通过压力状况自我测试、小组内分享测试情况、心理卫生员总结介绍缓解压力的方法等环节,引导和帮助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勇敢面对就业难的问题。

 

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团训系统

除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班级心理卫生员队伍,我们还在实践中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团训系统。经过转化班、快乐成功班的一系列团体活动,在同伴中进行的团体活动和团体咨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那些曾经犯错的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老师和父母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苦心,更学会了处理冲突、控制情绪的方法,实际上也大大降低了他们重犯类似错误的可能性。

2006年春天,18名因为打架受到校方记过和留校查看处分的男生成为首期转化班的学员,这期转化班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活力班。庞美云和吴霞两位心理指导老师根据这些学生爱表现、自控能力差、崇拜哥们义气、生活目标不明确等心理特点,按照团体咨询的模式精心设计了角色扮演、辩论赛、分组对抗、自我形象描述、我的百宝箱等各种活动和游戏。角色互换情景表演活动帮助学员们学习换位思考;自由辩论活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培养团队精神;情绪类知识讲座帮助成员了解自己、学习自我控制的方法;学科竞赛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以学生为主,在同伴中进行的活动和游戏,帮助学生建立起信心,强化自我控制意识。每周一次的活力班课程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学会了换位思考,懂得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掌握了自我控制的方法。

继首届活力班成功举办后,学校学生处又于2007年举办了第二期动力班。到2009年,学校对受处分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根据学生受处分的原因,经过心理调查筛选,尽量按照同质性原则将学生分组。学生处的吴霞、庞美云和张李静老师分别担任了3个转化班的心理指导老师,她们对这些问题学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希望。民航上海中专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重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住学生人格发展处于整合期、同伴的影响至关重要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1999年起的探索阶段逐步走向成熟,通过班级普遍设立心理卫生员、对特定群体进行心理团训等方式,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班级心理卫生员队伍和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团训系统,形成了以同伴心理援助为特点和着力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推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执笔宁  耕)

 

感言

本学期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在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时,我好像长大了,更懂得理解、体谅别人了。以前我觉得有些同学很怪,就不愿意和他们交往。通过一次次培训,我了解每个人都有苦衷。只要真诚、宽容,只要懂得尊敬别人,就能够打开那些封闭的心灵。

——班级心理卫生员徐幸怡

 

NO:24.                    幸福课程让中职学生重拾自信

 

学校: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特色:德育校本课程

 

如果说,德育实践活动以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人生哲理,那么幸福课程则结合中职生心理特点,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一些学生就读中职后,往往背负着被人瞧不起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包袱,怎样解开这个“心结”?

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在“上海市中职生心理状态调查分析”和“上海市中专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开幸福课程,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两年来,幸福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听过该课的老师也赞誉颇高。

 

幸福课最受学生欢迎

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发现,不少初中毕业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踏入中职学校,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点烦”,因为不满自己的现状,一些学生充满了消极态度。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积极力量,放下心理包袱,学会感受幸福、享受快乐,在逆境和困难中看到希望,勇于面对挫折,学会感悟生活,提高自信心,学校决定开设德育校本课程幸福课程,用积极的态度取向来影响学生。

什么是幸福课程?幸福课程是在学校文化基础学科和专业技能课基础上建立的校本课程,旨在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敢于直面人生。幸福课程的理论基础来自积极心理学,以幸福为原点,画一个圆,把感恩、知足、乐观、自信等种种品质纳入课程,形成幸福圈。课程经过精心设计,紧紧抓住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从寻找幸福开始,通过游戏、案例、讨论多媒体材料等多种手段,让一度自卑的中职生重塑自信,树立梦想。

作为必修课,学校在三年级学生中开设为期一学期的幸福课程,每周一课时。在内容编排上,以追求幸福、快乐为线索,从认识幸福、寻找幸福开始,到珍爱生命、正确看待死亡结束,根据学生生活中直接影响幸福感的因素设计若干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如幸福在哪里、珍惜拥有、感恩之心常在、乐观积极、予人玫瑰手有余香、青春不能没有梦想、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是天生的成功者、生命的思索、关于死亡等。

幸福课程摒弃了原先德育课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充分运用认知理论、行为理论,采用情景导入、师生对话、小组互动、图片、音乐、视频、行为训练等形式,引导学生从“听众”变为“参与者”,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他们找到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的过程。在这里枯燥的理论变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实景,学生对于道理不再拒绝。因为内容贴近学生心理,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幸福课程很快便成为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

 

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中职生由于长期处在“以成绩论英雄”的一元评价模式中,普遍内心脆弱、缺乏自信,难以确立人生目标。幸福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发泄郁闷,他们中有的说:“父母亲看到我进了中专,心中不悦,经常用刺耳的话刺激我。”有的说:“听说蓝领在社会上没地位,报酬又低,不免有些心灰意冷。”幸福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看自己,不仅看到自己的缺点,更要找出自己的优点,哪怕它很微小。老师不仅带领大家一起大声说:“我有能力!”还把它变成回家作业,要求学生每天照着镜子大声说。微观而具体的设计让学生有了亲身感悟,效果自然慢慢显现。小吴一直是一个比较自卑的学生,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己什么都不好。克服自卑一课让她回味至今,“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教我们如何克服自卑、克服困难,树立信心。老师用了很多例子来告诉我们自卑人人都有,只要自己勇于面对,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刘翔一次又一次的进步,残疾人们对生活还非常乐观,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活生生的例子让我学会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能慢慢走出困难。”走出自卑,学生获得了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当每个学生开始积极地对待人生后,他们的前途也逐渐明亮起来。

青春是充满朝气和梦想的年龄,可是当问到中职生梦想是什么时,很多人都茫然,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幸福课上,老师通过伟人、身边的人因为梦想而成就幸福人生的故事,鼓励学生大胆寻找自己的梦想。“年轻时不做梦,什么时候做?”迷茫中的学生陷入久久的沉思,紧接着是他们青春的激情在教室洋溢:“我的梦想是周游全世界”、“我要成为银行家”、“我要开一家有特色的是食品连锁店”……有梦想就有了希望,尽管实现梦想还需要很多努力,但是梦想成为了他们奋进的动力。姜青云同学说:“我最深刻的是谈梦想这节课,以前我没想过自己的梦想,在课上我仔细的考虑过了自己的梦想并为自己的未来做了打算。这堂课激起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憧憬。”“我觉得梦想真的很重要。人活着就一定要有理想,只有这样,人才会成长。才会激励我们为梦想成真而奋斗。”胡斌颇有感触道。

在访谈中发现,中职学生普遍缺乏对身边幸福的发现和体会,尽管生活富足,但是他们并不觉得很快乐,如何让学生通过发现身边的幸福点滴,学会感受幸福,不断提高幸福指数,是让学生热爱生活,提升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在“珍惜拥有”这节课上,老师先请学生找出“我现在拥有什么”,四个组在黑板上贴上了“健康”、“生命”、“梦想”等几十种答案,然后在多媒体屏幕上映出了“残疾人雨天修车”、“山村孩子渴望读书”等一组画面,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触动了学生心弦。高青同学说:“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别人幸福,可是上了“幸福在哪里”那节课后,我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跟很多人比起来,我真是比他们好很多了,有那么多人关心和爱护。”叶才莹说:“我影响最深的一节课就是看到‘井底之蛙’翻越了很多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所在,可最后又回到了井底,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执笔 袁晖江)

 

感言

通过学习幸福课程,让我感受到幸福其实如此简单,不仅快乐是一种幸福,饿着的时候能吃饱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都很平凡。这个课程也让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用一种积极、勇敢的心态去面对。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一个作业:“每天对镜子说10遍,我是天生的成功者”。这个作业很有意思,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能够成为一个生命,这也是成功,我似乎有点恍然大悟,只要对自己也有信心,这也是一种成功。这个作业让自卑的同学能够更好地树立自信,让我们更加懂得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永远幸福快乐。我喜欢!

——财经系学生 刘蔡丽

 

 

NO:25.                        依托课改推进德育

 

学校:上海市贸易学校

特色:课程改革

 

学校从2005年开始实施课程教材改革,我们深切感受到课改为德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并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改为德育提供新的平台

上世纪末,中专学校的生源发生巨大变化。无庸讳言,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不适应者,他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厌倦,厌学、课堂纪律差、难教已是普遍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课改启动了,应该说非常及时。我们对课改的理解是:通过课程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扭转厌学情绪,增强职业技能,恢复积极人生。因此我们对课改目标的理解有两点,一是职业技能的获得,二是人生目标的确立,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006年初,我们开始从机电专业进行试点,与上海市医疗器械公司合作办学,成立校内机电实训基地——金钟工学坊。成立之初,我们就设想把两张“皮”合为一张“皮”,在课改的基础上解决“厌学”和“课堂纪律”问题,在课改的基础上让我们的学生重新振作,积极面对人生。应该讲,我们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不但“厌学”和“课堂纪律”问题迎刃而解,连一些长期使我们觉得头疼的如学业评价、职业道德教育、尊师与礼貌、整洁习惯、成就感等问题也在课改过程中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解决。这使我们极大地增强了课改背景下做好德育工作的信心。

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是解决“厌学”情绪的关键。我们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失败者,其外在表现就是“厌学”。遗憾的是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后强迫他们接受的依然是太多的他们熟悉而又讨厌的东西。对此,我们做了大胆的改变。教学内容直接结合企业产品,教学课堂搬进实训工坊,教学方法是讲了就练,边讲边练。我们欣喜的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赞同这种教学模式。05机电班是当时学校有名的“差班”,尤其是课堂纪律差,任课老师都头疼,但进了“金钟工学坊”以后,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都反映,课堂纪律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了,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因为他们“要学了”,他们渴望成功,渴望一个新的开始。

 

课改带来“连锁反应”

课改带来成功教育。挫折和失败也许会带来奋进,但过多的失败带来的往往是消沉。然而当学生进了“金钟工学坊”,他们立刻就明白他们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而且是一条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起跑线。他们对待每一个课件制作的认真程度,精益求精的态度,令我们老师也深深感动。因为在每一个倾注了自己心血的课件上,他们都看到自己的成功。一学期做7个金工课件,难度梯次上升,这是挑战,也是不断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的过程。

课改带来好习惯的养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上海医疗器械公司是一家管理十分严格的企业。我们带学生去参观,首先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工作岗位的整洁有序。今天的金钟工学坊,无论你什么时候去看,它都是整洁有序,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习惯,工作时安全规范,下课后立刻收拾整齐,工具材料工作服各归其位。3年了,金钟工学坊没有损坏过一件课桌椅,也没有打碎过一块玻璃。当我们的传统教学楼还在为公物损坏严重而头疼时,课改已经为我们带来文明新风。

课改带来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不变,带来的一个矛盾是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尊师风尚的缺失。在金钟工学坊里,这种情况却不复存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很深的一个感受是师生关系变得融洽了,学生普遍尊重老师了。养成这种好风气的原因很简单,学生愿学,老师乐教,师生关系焉有不融洽之理,如果反过来,学生厌学,老师怕教,师生关系怎么好得了呢。学生愿学,又确实能从老师那学到好多他们迫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学生又怎么会不尊师呢。学生好学,老师当然喜欢,老师最喜欢好学的学生。一位老师说:有些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勤学苦练,水平确实提高的很快,教学相长,我现在是有了很深的体会。

课改促进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难点之一,往往容易流于空泛而不被学生重视。比如敬业、合作、勤奋等基本职业素质,讲得再多也比不上学生的亲身体会来得实在。学生在工学坊实训或在企业实习,他们就亲身体会到不敬业,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课件零件就做不好;没有通力协作,工作就完不成;不勤奋,偷懒,就会一事无成。05级一位同学进公司后,由于进去就能上手,十分敬业,尊重师傅,在公司年终考评中获得100分满分,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这样的例子传到学校,被06级的同学奉为学习榜样。我们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体会是亲身感受和实实在在的例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空讲,讲得再多也没什么用。

课改,也会改变人生态度。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是我们现在有些老师最头疼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他们对分数也抱着满不在乎的态度,对这样的学生,很多老师是没辙了。但是在金钟工学坊,我们的学生却十分在乎分数。我们的评价方法是期末书面考试(要存档)占15%,平时占85%。平时成绩来自7次课件,每次课件的评分标准事前公布,分数结果也在班级内公开。力求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生十分拥护这种评价方式,并十分重视评价结果,它基本上杜绝了传统考试靠背,靠临时抱佛脚,甚至于要作弊,或者碰运气等种种弊端,它靠的是真本事,靠的是智慧与能力,它真正激发出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了学生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不认为德育是空洞的说教,那不是真正的德育,真正的德育是把受教育者内在的积极的人生理想激发出来并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这里,他们重视成绩,是因为这成绩能真正代表他们的人生价值。我们认为,没有差生,但是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参加市劳动局中级工考试,我们的学生取得83%的合格率,而全市平均合格率只有50%多一点。

 

职教背景下的德育主渠道

    职教背景下的德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当显著区别于普教,职业教育的德育主渠道应当有职教特色。从我们的经验来看,要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因材施教,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并积极推行课程改革。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变化,它与育人密切相关,与我们已经与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学生密切相关,与我们职业教育学校的社会责任密切相关。

第二,职业学校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爱,这种关爱应当主要体现在如何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激发出他们内在积极因素上,并为此提供更多的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条件。

第三,应当改变我们的评价标准。我们是职业教育,我们应当有符合我们职教特点的标准。这种标准应当是符合现在学生特点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积极因素的。

总之,我们认为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应当贯穿在职业教育之中,依托技能培养这个载体,最终达到会做事,会做人的目标。

(执笔孙 明)

 

感言

德育工作是全方位的,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之一。在职业学校,德育应当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各环节之中,课课有德育,处处见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职业特色应当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尤其重要,脱离职业特色,中职德育就会失去立足点。作为职业教育,我认为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的形成主要靠实践,在实训和实习实践中体会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长时间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因此,我们要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职业意识来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既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又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合格职业人。

——副校长蒋波平

 

 NO:26.                      德育课程的整体优化

 

学校: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

特色:优化德育课程

 

通过“1+1”课程模式的推行,我们在德育课程的实施机制上,整合了班主任、德育教师、专业课教师、政教工作者四支队伍,使各学科教师和日常德育工作者主动参与,大胆实践,建立起德育课程为轴心,日常德育工作为重镇,其他课程相渗透,各项工作相配合的德育课程新架构。

 

调研引发的思考

我们对全校20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对德育课程认知度”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原有德育课程感兴趣的只有11%,兴趣一般的却占70%,没兴趣的19%;认为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对自己有帮助的学生只有16%,帮助不大的67%,没帮助的17% 。大部分同学对德育课程中的知识理解和记忆有困难,认为德育课程应侧重实用化和生活化,希望多涉及和他们人生有关的知识,不希望学习枯燥的理论,他们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课内外的主题性活动。

这个调研结果既在意料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一直有学生不太爱上德育课的印象,但反映如此强烈还是让我们始料未及。这次调研真正触动了我们,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首先,中职德育课程要改革传统德育课程弊端。调查结果反映出传统德育课课程体系的弊端有:一是内容枯燥、过于理论化、缺乏吸引力和时代感,对于抽象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二是课程没有体现为专业、行业服务的宗旨,未能有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实践活动。总体来讲,传统德育课程显示出死板、机械、沉闷的特点,与学生精神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之间存在差距,与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存在距离,因而难以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

其次,中职德育课程要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人才需求规格变化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是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行业的。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的要求在显著提高。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而是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和行业要求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德育学科教学中应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提高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者,中职德育课程要适应中职生的身心特点。与普通学校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基本上是中考的失利者,除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之外,还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他们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对传统的德育课程缺乏兴趣,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育人的效果。

 

从“简单、易懂、实用、有效”出发,整体优化德育课程

教学内容上不再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而是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就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德育课程中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而适当地“淡化教材、降低难度”。改变传统的重灌输,轻交流;重传递,轻思考;重外律,轻内修的德育课程模式,转而遵循轻理论,重行为的原则,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德育活动中来,在体验和感悟中接受教育,并努力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德育课程教学由以学科为中心转变到以问题为中心上来,整合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大纲》和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及《上海市中小学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四个大纲。依据这四个大纲的规定,针对校本实际,对德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确定把“做健康人、做南湖人、做社会人、做职业人”作为德育课程的四大主题。一年级突出做健康人、做南湖人的教育主题,兼顾做社会人、职业人的教育,即以法纪校规、行为习惯、礼貌与沟通、职校学习生活规划和珍爱生命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合理规划职校学生生活,知荣辱、讲文明、守纪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保护,做一名合格的职校学生。二年级突出做社会人的教育主题,兼顾做健康人、做南湖人和职业人的教育,即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民主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做一名爱国守法的好公民。三年级突出做职业人的教育主题,兼顾做健康人、做南湖人和社会人的教育,即以人生哲学、工作哲学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诚信敬业,从职业心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各方面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争取做一名优秀的职业人。

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专业要求,我们不断寻找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切入点,并尝试“1+1”的全新上课模式:即一节课堂教学配合一节主题活动的模式。这种模式有效拓展了德育课程的外延,按照学科教育、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个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辅之以报告、演讲、辩论、参观、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使德育课程的上课模式变得丰富而立体,使德育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更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与思考

通过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调查对比,对德育课程“很有兴趣”、“较有兴趣”的同学由实验前的81 %提高到86%,其中,“很有兴趣”的同学由实验前的11%提高到36%;认为对自己今后发展“很有帮助”和“较有帮助”的同学由实验前的83 %提高到91%,其中,“很有帮助”由实验前的16%提高到55%。现在,德育课由原来不被学生重视的“无用”课转变为学生非常感兴趣,受到学生广泛欢迎的热门课程。同时,大量的主题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这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升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它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同时把德育课程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众多领域,形成学科教学、专题教学、课外教学三个层面,真正发挥了德育课程在整个学校育人工程中的“灵魂”效应和辐射功能。

在德育课程整体优化的实施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必须重视: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国家教材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按照教育部的教材政策,德育课教材的开发属于国家行为,地方和学校不得擅自开发德育课程教材。但是,中国是个大国,地域差异性很大,而职业学校因专业设置的不同,学校文化的差异也很大,甚至在一所学校由于专业的差异,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有明显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要有效地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即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实事证明,校本化、专业化处理得越好,就越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越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发挥德育课对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发挥德育课程的引领作用,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反过来又可提高德育课程的效率。要发挥德育课对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从组织领导与管理上要实现德育课与日常德育工作的统一;二是从教学环节上形成德育课为中心,其他课程自觉渗透,日常德育工作主动跟进,强化实践的格局;三是建立德育课、日常德育工作和其他学科教学的沟通协调机制。

(执笔 朱清清)

 

感言

以前的德育课,很多同学只有上课时才慢腾腾地把书掏出来,平时懒得有人去看这本书,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的书本还是崭新的。我只有在考试前才会狂背一天,这样也能混个及格,但考试以后就差不多全忘了。

本学期开始我们又增加了新的德育书,老师说是校本实验教材。随手一翻新的德育书,我马上被吸引住了。里面有很多小故事和小案例,很多案例还是我们学长的真实事情,看了很亲切很可信也很有启示,因为这些事情我们以后工作中可能也会遇到,上其它课的时候还有同学偷偷在下面看德育书。还有,以前老师总让我们背“什么是否定之否定?”“经济基础为什么决定上层建筑?”等等,我们觉得真是乏味啊,其实即便背出来了还是不懂!现在的课堂上老师为我们安排了演讲、竞赛、游戏等活动,大多数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活跃了,我们也变得更开朗和自信了。更重要的是以前老师的说教总让我们有那么点反感和抵触,可是在课堂活动和课外实践中,我们却时常会想到老师的教导。

 

——金计部学生  张丽

 

NO:27.            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学校:上海市农业学校

特色:让思政课堂出实效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中专面临着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对于中专阶段如何进行教育,很多思想政治教师都经历了从迷茫、困惑到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我们也在中专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困惑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是教学内容以理论体系为主,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以认真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填鸭式”教学。面对当前的中专生,采用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教师们遭遇了种种困惑——

传统模式的课堂效果较差。表现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可度偏低。一方面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论调高、内容老、形式板,与自己今后的发展没有关系,另一方面认为学好了也没有用处。从小学开始就开设思想政治课程,老师所讲的道理也都差不多,导致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没有必要开设。

课堂秩序面临失控的局面。由于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逆反心理,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的现象。上课时,学生只对感兴趣的话题听几句;其他就随老师自己讲,有的在看专业书,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小说、杂志,有的在玩手机或PSP。

理论考试遭遇“滑铁卢”。理论考试出现大面积开红灯的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考试时先睡觉后交白卷。

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由于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及学生特定的年龄使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中专生作为中等教育学生的一部分,有着该阶段学生共同的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行为的叛逆,表现为过于自我;二是思维方式上,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三是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和婚姻观不成熟,缺乏理想目标,表现为性情浮躁。

作为特殊群体的中专生又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由于大部分同学在中学阶段不是优秀的学生,所以不够自信,有的甚至很自卑。在行为方式上以更加叛逆来掩饰自卑;二是学习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自控能力较弱,课堂上表现为不专心听课;三是由于文化基础薄弱,理论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思想政治理论不感兴趣。

根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是内因、是主要的,而教师是外因、是次要的,教师的教学必须通过学生内在的接受才能起作用。面对以上的各种现象,我们认为,要搞好中专思政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把握好中专生的特点,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互动氛围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互动氛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就中专学生的特点而言,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相对高中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用对高中生的教学方式来管理他们。

采用定位管理法,有效维持课堂秩序。没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就谈不上教学的实效性。针对中专生自控力不强的特点,开学第一堂课,教师应着重告知学生课堂规则。教师采用定位管理法,即学生由班主任排好座位,课代表将教学手册上的座位表填写完整后,不可随意换位置。定位管理法,既可便于教师熟悉学生,了解其课堂学习和表现情况,教师也能尽快熟悉学生,叫出学生的姓名,无形中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双方能更好地沟通;又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点名,给学生课堂学习以一定的约束力,避免学生肆无忌惮地开小差和无故迟到、旷课,对其课堂表现成绩的评定也能更加客观、公正。

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核法,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针对中专生的理论认知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应做到通俗易懂,同时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模式。我们采用理论联系实际考核法,即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各占50%,而不是一卷定终身。平时成绩多元化,不仅是书面理论作业和期中卷面考试,还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理论性的、实践性的)。例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时,让学生着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课堂评选和展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学习兴趣也大大提升。此外,学生对自己成绩的构成有了知情权,教师及时告知对方成绩考核的依据,学生对自己的最终成绩也不容易产生疑义,做到使之心悦诚服。当成绩与日常学习态度、行为规范挂钩时,能促使学生注意自身的课堂表现,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当然,仅依靠严格管理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将课程讲得精彩,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学生为本,开展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针对学生自信不足的特点,结合课程内容,我们尝试了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是指导学生开展热点时政演讲和辩论活动,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一方面通过活动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使他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提升自信心;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和整理、综合资料,并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特别是过面试关,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典型案例讨论讲解。例如我们在讲授《法律》课程时,结合课程中的民法、刑法及青少年学生中高发的违纪、违法和犯罪行为,让学生以小品形式表演案例,并进行分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三是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讲授《经济政治》课程时,让学生通过了解家庭和个人住宿期间的积累与消费状况,进行经济状况分析,从而达到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问题。

 

注重教学艺术,尊重学生人格,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针对部分学生容易冲动、叛逆的特点,教师既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又要注重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人格,巧妙应对突发事件,避免矛盾的激化,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例如,有的学生上课睡觉,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首先应关切询问学生是否身体不舒服,有时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提醒,一般而言,再冲动的学生在大家的欢笑声中也不好意思与教师抵触或发生口角。还有的学生课堂上就谈起了恋爱,此时若教师莽撞批评其早恋,很可能就激起男生的冲动情绪而出言不逊,不仅不能有效制止不良现象,还可能自讨没趣,甚至下不了台。所以,教师应当考虑到他们的特殊年龄阶段特点,最好课间单独指出他们的行为问题,循循善诱,一般,学生也都能够比较好地接受,行为会收敛许多。对于屡教不改者,则可以采取“课堂行为聚焦”的方式,即在讲课过程中突然将整个课堂的焦点集中在他们身上,教师“急刹车”,课堂突然安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教师与学生是否有良好的交流是关键。

总之,教育的过程原本就是摸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对中专教育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一线的教师,需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应本着德育为先、学生为本、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逐步积累中专教育的经验,使中专教育更加规范化、正规化,力求学生与学校的科学发展。

(执笔 曹秋梅)

 

感言

我快乐,我欣赏!习惯了以前政治老师给我们划定问题和答案,然后要求我们背诵的学习模式,我以为政治课就是学习背诵一些没用的东西。现在,我才惊讶地发现,思想政治课也可以多姿多彩!原来政治课的学习也可以如此生动活泼,老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不知不觉地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使我们明确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明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明晓如何做人与做事,帮助我们全面提高素质,培养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成长、就业都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学生 黄瑜雯

 

NO:28.               创建“净静校园”  促进和谐德育

 

学校:上海商业会计学校

特色:和谐德育

 

中职学校承载着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重大任务。进一步加强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托,是学生家庭、用人单位的殷切期盼,是促进学校内涵建设和学校向各方交出满意答卷的使命和责任,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有利于促进管理创新,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们经常思考:用人单位青睐怎样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喜欢怎样的教育环境?我们的老师期盼怎样的工作氛围?中职德育工作的特色在哪里?如何让和谐充盈于中职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为此,学校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抓细抓实出成效的新要求。

 

以“净静校园”活动为切入点

和谐教育应该是充满生机性、体现时代感、富于创造力的一项有条理的、融洽而又透射出和谐美的育人实践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其过程是和谐的。

如何寻找和谐德育的切入点?学校在分析了90后中职生的现状与共性后,了解到师生都希望有一个整洁宁静有序的教学氛围。学校通过前几年的快速规模扩张,增加了管理的负担;与新建学校相比陈旧的硬件条件和黄金地段较小的土地面积,压缩了师生的自由空间;“南北校区”的办学模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多的客座教师使进一步提高教学教育效率成为难题。

以“净静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缓解学校存在的发展中的矛盾,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净静”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深层文化积淀和特殊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制约作用,是学校教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隐型课程。

针对学校发展情况和学生特点,为了让教室更幽静、环境更清净、心灵更纯净,学校决定从德育高处着眼,从细小处入手,将创建“净静校园”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切入点。

 

让环境影响人、气氛感染人、活动陶冶人

“净静校园”主题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通过营造干净整洁、安静有序的校园环境,让环境影响人;通过营造文明、礼仪、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让气氛感染人;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学生喜爱的体验活动,让活动陶冶人,最终提升师生的素质。

德育工作指导思想需要有健全的制度加以保障,有具体的措施加以落实。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党委和分管学生工作副校长挂帅的创建“净静校园”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了由学生处、两办、教学部、校团委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创建活动工作小组,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组织机构,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拟定了完整的创建活动策划和一系列配套的制度措施。

“净静校园”活动创建之初,学校在宣传橱窗、黑板报、团报、校园网、滚动屏、广播等媒介上广为传播,烘托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二级管理的优势,以创建为契机,不断加强学生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创建过程中,教学部活动、班级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评比,并及时公示评比结果,充分发挥了宣传监督导向的作用。结合专业和社会需要加强技能训练、竞赛,在加强专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形成安全文明的全员育人环境。

在创建“净静校园”活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显现为道德行为,学校还组织了“净静校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摄影与绘画展览等,不断提高师生的关注度、参与度。在抓小见大中,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自觉感受道德的力量与价值,形成“润物于无声”的德育环境。

 

营造和谐统一的育德环境

环境和谐:德性成长的肥沃土壤。学生德性的成长、发育离不开学校的有机环境。这种环境包括:设施功能环境(如校园网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在“净静校园”活动中,学校努力营造和谐统一的德育环境,为学生德性成长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

在校园网上开辟“净静校园”活动专栏;在教学楼梯上划上通行线,引导学生行走有序;每层教学楼道中制作、布置画面清新、言语温馨的版面,让墙壁成为风景和教育资源;强调师生课堂规范,营造教学相长、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并通过课堂情境剧等形式加以强化。

    良好的德性成长是一种行为学习的过程,只有依靠不断地强化和实践最终才能养成的良好习惯,环境和谐在学生德性成长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和谐:良好德行的切实保障。管理与和谐是相互促进的。没有有效的管理,和谐就缺乏基础;没有和谐,管理就会失去方向。管理和谐的前提是明确管理制度,并将之具体化。

如,愿景:净化环境,将我们的校园打造成家园、乐园。这是我们的期愿,在管理制度中表达为“保持环境整洁”。如何使愿景变成现实?必须把它转化为实的东西,可以操作的东西。

于是具体转化为:清洁、安静、有序。

清洁:即门、窗、地面、桌椅、墙壁……所有物品都干净、整齐摆放。各条目具体细致,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清洁”的卫生由专人值勤督促。所有这些每天专人检查考核,最终情况登录《学生诚信手册》。

当一个概念变成一个可操作性的东西并全方位渗透时,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结果怎样。在注重学生基础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以主人翁态度进行管理与自我管理、教育与自我教育,进而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使道德认知有效地转变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个体和谐:德育的终极目标。和谐个体指的是一个言行举止规范、乐观开朗、富有爱心、潜心学业、苦练技能、有内涵、有教养的人。如何打造这样的和谐个体?在“净静校园”主题活动中,学校从实际出发,强化技能训练,加重技能分量;规范礼仪教育,编印《学生礼仪规范》;开设《礼仪与修养》课程,使礼仪教育入耳入脑,以达到“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培养能动的道德主体”。

在“净静校园”活动不断推进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文明素养有了进一步提高,行为习惯站上了新台阶。学生乱扔乱抛得少了、随手捡拾的多了;说粗话脏话的少了、彬彬有礼的多了;乱涂乱画的少了,爱护公物的多了;批评投诉少了,来自各方面的表扬多了、奖状奖杯多了;违纪现象少了,苦练技能、同伴互助的多了。

我们还发现:和以前相比课堂更安静有序,校园、教室更整洁美丽,学生穿着更规范得体,愿意学的学生、愿意教的老师更多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显著提高;更多学生自觉学习践行礼仪,成为“礼仪生”,教学教育效率不断提高;“净静校园”锻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干部,使校园内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更健康更和谐了。

“种树者必培其根,育人者必培其心。”只有符合学生需要、能够走进学生心里的教育才是最真实、最持久、最富生命力的教育。“让每一个从商会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受到社会的青睐、都能幸福地度过他的一生”是所有商会校教育工作者的梦想,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执笔  王  贞)

 

感言

上学期,学校开展了 “净静校园”的主题活动。我们外语教学部响应号召,在每一个教室的黑板上都挂上了“净、敬、静、进”四个大字,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这些标准。原本下课吵闹的教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同学们都能尽量放低声音;本来走几步就见到垃圾的操场,也得到了改善。我发现,现在同学们都似乎已经习惯了小声说话,而这恰恰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在中澳班,三年级下半学期是最忙的一个学期,以前我总是担心教室里同学们的吵闹不能让我好好温习。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我班似乎已进入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学习状态,大家都围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或是去向老师请教不懂的细节问题。

 实实在在的“净静校园”,在我班起了实实在在的作用!现在,大家都能用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学习。愿不一样的心境造就出不一样的我们!

——学生许  婧

 

NO:29.              把学生从“鸟笼”放归“森林”

 学校: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   

特色:外出写生

 

陶行知曾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这一思想喻为“鸟笼式教育”。他说:“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必得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来,才有意思。……这好比一个笼子里面囚着几只小鸟,养鸟者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丫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生物来,给鸟儿做陪伴。小鸟是比较的舒服了,然而鸟笼毕竟还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 同时他提出了“森林式教育”的思想:“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的场所,那末,我们所失掉的是鸟笼,而得到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

就德育而言,在“德育灌输”一词被人们否定之后,“德育渗透”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实,灌输也好,渗透也好,都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观察的。一味地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并不能变为他们的美德。因此,德育必须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德育方法要改变过去封闭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使学生从“鸟笼”中跳出来,回到属于自己的“森林”中去。

 长期以来,我们在“德、勤、严、美、新”校训的指引下,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德育新路子。而以学生外出写生为载体的德育模式,就是对“森林式德育”所做的有益尝试。

 

让外出写生成为德育的课堂

德育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传授道德知识为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把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学生外出写生也就成为了德育的生动课堂之一。在学生每次外出写生时,我们都要有意识地选择写生地点,将德育主题贯穿于整个写生过程中。如把艰苦奋斗教育和爱国教育放在革命老区。

2007年,我们组织部分班级学生到沂蒙山区写生,沂蒙山区是老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我们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当地的生活状况,聆听先烈的光荣事迹。在得知当地希望小学学生生活非常艰难后,同学们纷纷解囊相助,这比起在学校里的捐款仪式上所做的更有教育意义。在写生过程中,同学们每天早起翻山越岭,以干粮充饥,出色完成写生的任务。夜晚,师生围坐在一起,不顾蚊虫的叮咬,交流白天的写生心得,聆听老师的点评。

在外出写生的过程中,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中,尝试着进行道德抉择,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练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充分体现学生是德育实践的主体,真正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和开放式的德育模式。

 

让外出写生成为师生互学重要平台

在常人看来,教师教、学生学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认为,形成这一思维定势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是在一个预设的环境下进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处在一个弱势的状态,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在外出写生中,师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使师生互学有了天然的条件。孔子云:“三个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美术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专注于专业,生活上不拘小节。而在与学生的生活中,老师们也尝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向学生请教一些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生活点滴往往成为了开启教师心灵的钥匙。有位专业教师平日寡言少语,与学生的交流也很少,除了上课,其他事情一概不问。在一次外出写生中,休息时间总有学生三五成群地去找他聊天,几次三番,他与学生的交流也多起来了,沟通也顺畅了。事后这位老师激动地说到:与这群年轻人在一起,我的心也年轻起来。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不是万能的,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往往在教师那能得以放大和升华。

 

让美育成为德育有效载体

美育是指通过情感途径使主体受到感化,经过审美深入人心,从而陶冶主体的精神境界,完善的品德。德育引进美育形象化和愉悦性机制,可以克服道德说教的枯燥和抽象的弊病。德育基本上是一种偏重于由外而内输入的过程,受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很容易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在这一方面,借助美育的手段,让受教育者在生动形象、愉悦的活动过程中受到道德教育。外出写生是一种具有极强实效性的艺术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写生的地方多为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如皖南——我们学生经常写生的地点,这里自然风景美、人杰地灵,徽州文化底蕴极深。学生置身于其中,在为大自然和人类的杰作赞叹的同时,无疑使灵魂得以净化。同时,学生的创作是美的创造,是心与心的沟通,这也就使得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思想境界也得以升华。

外出写生,不仅是专业的写生,更是道德修养的“写生”。它为学生与教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在这环境中,实现了在校园中不能实现的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师生的关系融洽了。课堂教学把教师与学生分开,人为地造成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在外出写生中,教师少了威严,与学生多了沟通,使得师生关系融洽,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更多地把自己的想法拿来与老师同学沟通。师生围坐在一起,谈专业、谈人生、谈理想的情景在写生过程中屡见不鲜。

第二,学生的道德境界提升了。“独生子女”的一大劣根性就是自私。写生是一项团队协作的活动,需要学生们的共同配合。二年级有一位“自闭”的学生,在学校不与同学交往,同学们也经常笑话他。而在写生过程中,同学们都自发地照顾这位同学,问长问短,为他排忧解难。男生帮女生拿行李等更是比比皆是。

第三,学生的“三自”能力增强了。“三自”能力我们一直很重视,但在学校中往往是收效甚微。外出写生,学生远离父母亲人,为“三自”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好的条件。以前,学生虽住在学校,周末离校总是大包的行李,里面装满了脏衣臭袜,为父母准备了一份“厚礼”。写生归来,父母们都说自己的孩子长大了。

(执笔  张建中)

 

感言

我的孩子在工艺美校读二年级。今年孩子生日恰逢在西塘写生,于是我们就驱车到了西塘,一是担心孩子孤单,二是想为孩子举办一个盛大生日。到了孩子住宿的地方,看到老师、同学们正在筹划生日晚会,我们激动地落泪了。我们把从上海带来的大蛋糕放下后,随即离开了,因为孩子在这并不孤单,这里有一个温暖的集体,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

 外出写生,让我的孩子学会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比如孝敬父母、学会沟通。在读工艺美校以前,我的孩子一直很内向,很文静,不爱与人交往,回家也很少与我们说话。这一直也是我们所担心的,因为我们深知将来走上社会,这样不利于她个人的发展。写生回来后,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与我们也有话说了,周末也偶尔与同学一起出去玩,我们多年来的一块心病终于放下了。

——家长  李群英

 

NO:30.             以“分”“合”“放”解决德育难点

 

学校: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特色:德艺双馨

 

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德育工作的三个难点所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难点一: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心智发育水平差距较大

对策一:分

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并以适合学习艺术的要求来优选,因此,同届入学的年龄从10岁到14岁都有,加上毕业班学生年龄跨度达7、8岁。这种年龄结构造成德育的一个困难。小学生和初中生合在一起,以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教材,上同一堂课;开学生大会时全校是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如果采取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显然效果是不会理想的。时间一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会对德育产生厌烦的情绪。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分”,即分开备课,分开教学,分类施教。确定高低年龄两类学生德育的基本原则。针对年龄差异、认知水平差异的特点,对低年龄学生的德育以“必须这样做”的灌输式强调式教育,使这些学生在头脑中先留下一个较深的痕迹,对高年龄学生则以“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引导式启发式教育,使其在德育基础知识和自身实际行为之间能自觉思考一些问题,引发知与行的碰撞,有所感悟。

我们是住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刚刚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新生以及还缺乏自理能力的低年级学生,我们的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会手把手地教他们洗衣、叠被、整理个人用品,放弃双休日的休息时间陪学生上街、上超市购物;当有孩子想家想哭了,我们的老师会耐心细致地开导学生,像姐姐哥哥、像爸爸妈妈;生病了会立即送学生到医务室或医院就诊。这让学生家长觉得非常放心。

针对中高年级学生青春期萌动及逐渐形成的逆反心理,我们采取的是“换位思考”和“角色替换”的教育方法,所取得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

 

难点二:艺重文轻,艺教德育两张“皮”

对策二:合

艺教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社会上当红的歌星、舞星、影星等,给艺校生很大刺激,一朝成名、一生荣华的思想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专业教育成为重中之重。至于“先学人,后学艺”的德育,事实上处于一个边缘的地位,德育成为德育老师的德育,没有形成一种良性的齐抓共管的机制。

针对这种轻文重艺的现象,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合”,即合力、合作。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只局限于德育课,显然是对德育的片面理解。舞校的德育建设必须走齐抓共管的综合之路,其中,尤其不能忽视专业教师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专业教师、文化教师和班主任、管理教师合力共同开展德育工作,是一个新的途径。

首先,制定业务教师的评价标准。业务教师要有业务专长,但如果品德不好,不能助人健康成长,也是不足取的。教师行为是学生行为的模板,因而选择业务教师,要考虑其德行是否合格。

其次,采取业务教师合力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业务教师主要是从行为方式上来规范学生的艺德。要从行为方式上规范,业务教师也先要了解一些德育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在日常教学中观察指导学生的艺德操守。业务教师在基训、排练、演出等几个环节重点注意学生艺德行为健康与否。比如基训阶段,要关注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露头;排练阶段,要注意学生争角色、上者骄傲下者灰心以至妒嫉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演出阶段,要监督学生在公共场所的礼仪、纪律和公德表现。业务教师要把“先做人、后成才”贯穿业务教学始终,随时随地教育学生学艺先学人,向德艺双馨的方向发展。

再者,采用业务教师艺教、德育兼顾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定手段,发挥被激励对象潜在能力的制度体现。除了一般的表彰外,可采取长效的促进办法。在业务教师的考核分值项目中,增设德育分,不达到一定分值,应降低考核等级;若学生德行失分,业务教师负连带责任,考核也相应减分。

 

难点三:舞蹈专业教材内容与德育一般要求脱节错位

对策三:放

艺术专业教育讲究个人情感体验的外现,专业教育内容自然影响学生个人素质成长的质量。而且舞校学生大多年龄偏小,认知水平较低,很容易全盘接受。专业教材内容反映的是成人社会的种种现实,比如爱与恨、善与恶等,让舞校学生心形并重体现出来,不可能不对其世界观产生影响,同时,也与德育教学要求产生矛盾。最佳的方法是专业教材与德育教材同步适应学生年龄层次,但事实上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对此,我们采取的方式是“放”,即开放。

面向实践,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封闭式的德育方法必须被打破。学校相对社会来说是比较单纯的,这是件好事。但是,在校生和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职业者之间,能不能完成角色转换,这也是学校教育成败的评价依据之一,因此,不能在封闭的环境里进行孤立的德育。许多的历史事实证明,很多在校很优秀的学生,在社会上却都失败了。究其原因,是教育与社会脱节,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学生宿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舞校学生宿舍就是一个“小社会”,其间种种涉及到人与人、人与制度、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等矛盾冲突,社会上存在的,这里都存在。因此学校德育,既是社会公德建设基础,又要与它相一致。要让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教学必须对社会开放,必须对社会现象有较高的是非鉴别能力。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我们应该贴近社会,贴近行业,进行开放式德育教学。把社会上允许做学校不允许做、成人允许做儿童不许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让学生知情知理。除了维护学生知情权外,还要适当给予保护性的疏导。用传统的堵的方法,只会制约学生的自主能力,导致被动。因此社会上文艺行业所发生的现象,应允许学生在校讨论,掌握可做和不可做的界限,提高学生鉴别和自控的能力,减少学生踏上社会后的隔膜和失落。

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组织学生赴宝钢、入警营学习考察;请辛丽丽、黄豆豆等著名的舞蹈家和校友来给学生讲自己的成长史;举办以弘扬先进、增加集体荣誉感的“优秀学生夏令营”;积极参加中职德育研究会、青年报社、学生导报社等主办的“我爱我的祖国”、“学会感恩”等各类征文比赛;举办旨在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增进师生感情交流的“师生篮球友谊赛”;针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不良风气,我们及时请法院、公安局的相关同志等来校作法制报告。由于经常性地组织各项有益活动,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我们是专业学校,我们培养专业舞蹈人才,我们也培养有文化的舞蹈人才,但我们更注意培养全面发展、德艺双馨的“人”。德育工作是门学问,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内容、方法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更加行之有效的德育建设之路,让舞校的艺术之花绚丽地绽放。

(执笔  黄琳娣  施玮琼)

 

感言

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地的风俗习惯、教育水平、人员素质有着很大的差别。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把他们培养成德艺双馨、堂堂正正、大写的“人”,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德育系统工程。德育如果只限于在德育课,显然是片面理解德育的规律。德育更多地应从人的日常行为反映出来,而不能把学生的德行状况归在德育教师一个人的头上。舞校的德育建设必须走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综合之路,让学生的德育水平在平凡处体现,在细微处闪光。如果说,德育教师让学生欣赏的是关于德育的知识之花,业务教师则让学生收获德育的行为成果。中国有句古语:知易行难。因此,业务教师对于学生日后的行为养成有关键的意义。

——学生科教师 施玮琼

 

NO:31.                    青春健康  彰显德育人性化

 

学校:上海工商信息学校

特色:青春健康教育

 

日益优越的物质条件,使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发育提前,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在我们的周围,由于缺乏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观念,性道德意志薄弱,青少年学生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驱使,出于无知和好奇,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最终陷入性罪错的趋势在上升,而且年龄趋于低龄化。

分析我们的学生,除了具备上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普遍现象外,还有他的特殊性。学生所填报的专业,很大程度受家长影响,因此与普高学生相比,我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行为习惯不够规范,还有些学生与异性交往不够得体。换言之,我们的学生生理成熟的前倾与心理成熟的滞后这对矛盾更加突出。显然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学校于2003年上半年起接受并开展了“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试点工作。根据当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探讨其青春期遇到的困惑与成长过程中专注的问题,指引其走出误区,树立正确人生观。

 

青春健康是学生的权利

在活动实施方案中,我们确定了活动目标。总体目标是为青少年学生获得青春健康知识提供服务,提高青少年学生对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行为向导。

首先,紧紧围绕青春健康项目,系统全面开展工作。

一方面,我们根据青春健康项目,开展多项工作。做好前期调查工作,深入了解目标人群在青春期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为性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奠定了基础。加强宣传,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青春健康教育的材料,通过板报、校园广播台等向学生进行宣传,开辟出一块青春健康教育大家谈园地,就不同时期的主题课上所学的知识谈课后感。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了上海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青春健康教育巡展。建立青春健康项目的活动档案,将每次活动的教案、教具、原始材料、包括课堂记录,学生们的讨论、感受、体验等整理归档,做到及时积累资料。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系统教育。以课堂为主,根据地区和学生的特点,对项目教材进行修改使用,创造开放性课堂,针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结果分享、活动体验等自己得出答案,老师只给予必要的引导,目的是让学生勇于正视自身的问题,在讨论、体验过程中主动探索、学习。同时我们在班级开展其他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两类课程根据需要互相穿插进行,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

其次,组织教师培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青春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这是有效地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的关键。为此我校在试点工作开展期间举办为期两天的由班主任、医务老师、德育管理干部近百人参加的“青春健康教育”培训班。通过聆听领导的动员、专家的专题讲座,观摩骨干教师PLA(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示范活动课,初步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之后,我们又充分发挥原试点工作期间的任课老师们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作用,以校本培训方式,以一个班为教学对象进行一对多的PLA教学模式示范观摩培训,然后学以致用,进行PLA式模仿教学。

再次,开展咨询工作,做好个别辅导。具体来说,就是布置咨询室,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购置相关心理、性健康书籍、光盘,完善心理辅导设施;向学生、家长公开资讯时间和热线电话号码,方便家长、学生资讯;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制度,保证资讯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变化在教师、学生和家长身上发生

青春健康教育开展近7年来,成效显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和家长,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变化。教师们从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转化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们更加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变化。通过专题报告和主题队会,使大部分学生对青春期健康的内涵和意义有较深的理解,并期望自己得到健康发展,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生理上的变化,那种因为生理发展上的困惑而导致心里郁闷学生有所减少。而且班风、学风有了很大转变,初步形成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你追我赶、文明守纪的良好班风。学生愿意主动接受教育,使学校的管理难度大大降低。

再者,家长也普遍欢迎学校开办的培训活动。他们认为这些培训确实有助于他们教育指导自己的孩子顺利的进入青春期。家长们也普遍反映自从孩子接受学校的教育后,孩子的性格更开朗。很多孩子愿意主动向父母询问一些有关青春期发育变化和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有家长欣喜的发现自己的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变得懂得关心人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已经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

 

坚持就一定能产生更大的成效

青春健康项目是一项在全球同步开展的国际课程,旨在普及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积极平等的性别意识和基本权利意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一个突破口。为了切实抓出成效,我们加强领导,健全队伍,落实措施,建立由校长领衔的项目领导小组,在实施过程中,又充实了一批活动主持人(任课教师)。后来又对新加入项目工作的几位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扩大师资力量。

搞好青春期教育,家长的教育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面对孩子在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好奇感日益增长,父母往往感到能力有限,此时学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无疑是为家长解了围。然而我们认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学校一起共同参与教育,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因此,为了帮助家长提高这方面的教育能力,我们特意为家长做专题讲座,家长们反响强烈,纷纷表示支持和配合学校的青春健康教育。

青春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投入就能收获结果的,是一项长期延续并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工作。为此,我校积极建立咨询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咨询室,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有咨询记录。

在此项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倡导同伴教育,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落实在学生的心里,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学生积极参与撰写演讲稿、演小品的热情非常高。如“人际交往”单元中的“盲行”,“未来计划”单元中的设计,一环扣一环,使学生明确了人生目标。在学生的反馈中,一致表示喜欢项目设计的课型,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获益。青春健康项目活动的落实,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自尊、自信、自强的优秀品格,逐步树立了积极平等的性别意识和基本利益意识。

尽管青春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目前还不完善和成熟,但就其本身而言,特别是就当今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言,它将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相信随着“青春健康”项目在学校的全面推广,由起步、推行、规范、提高再到普及和再提高,这项工作一定会走向成熟,并逐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青春健康教育体系和实践模式。

(执笔  毛 燕)

 

感言

我们的孩子正值花季,同时也是出于一个比较“危险”的年龄,他们的逆反心理造成了我们互相之间的正常沟通,他们的观念及行为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面对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已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特别是当他们问及一些”敏感“问题时,我们更是无所适从了。正在我们焦虑之时,学校适时开展的“青春健康”教育活动解了我们的“围”,开设的讲座通俗易懂、贴近人心,渐渐地我发现孩子的一些想法不再消极偏激,我们之间的交流多了、沟通也顺畅了。我们相信,在学校精心教育下,我们的孩子都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地快乐成长!

——教师  杨吉华

 NO:32.                 职场之道  规划为先

 

学校: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

特色:生涯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学校自2005年起,将一年级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调整为《生涯规划》课程,这是课程改革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如何使生涯规划课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切实提高生涯规划课育人的实效性,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实践能力

中职生一踏入中职学校大门,就已进入了职业生涯的预备期。所以学校意识到生涯规划课在新生一进校即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中职生较早确立“生涯规划”的概念,让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与三年或四年的学习生活同步,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的全过程,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阶段。这种教学理念的更新就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秉承的“任务本位”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崇尚的“主体本位”转变的过程;在于帮助学生发展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形态,最终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当前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生涯规划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当然,作为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高生涯规划教学水平与能力提供帮助,如组织教师参加生涯规划设计培训等。学校2007年就组织了6位教师参加了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与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等联合举办的“NFTE创业培训班”的学习,收效显著;组织教师参观用人单位,参与社会调查;分批组织教师到相关行业顶岗学习,熟悉工作流程,增加实践经验。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帮助教师接触社会,了解市场,熟悉岗位,还增强教师教学的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优化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

组织社会调查,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个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表征的潜在价值的教学,是引导学习者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判断、分析和研究,阐明某一学科的一般规律、某一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由于其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等优点,我们尝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典型案例,同时把案例教学作为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生涯能力对生涯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章节时,将班级学生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程内容,分别到几家用人单位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学校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如市百一店的摄像机“小博士”李惠麟,现已是全国劳模;上海市第一八佰伴有限公司营运管理部经理丁捷,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对优秀毕业生职业生涯经历的调查访问,探究生涯能力对生涯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生动的案例,并要求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详细地分析,做好笔记。上课时,教师先指定一名学生来说明案例、分析案例,然后请其他同学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明自己的看法。由于学生是通过自身实地调查访问获得的案例,所以感到特别可亲可信,学生的感触也颇多。课后教师还要求学生撰写调查分析报告,一位同学非常感慨地写道,“原来我考进职校感到很自卑,现在我对自己充满信心,因为调查后,我看到了学历低不等于生涯能力低;今天学历低不等于终身学历低。”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了育人的实效。

组织角色体验,开展情境教学。在生涯规划课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生这项主体教学资源,让学生扮演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的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习知识。如在讲授“求职技巧”一节时,教师组织一个模拟“进出口有限公司招聘会”。挑选几名学生一起担任公司的模拟人事部经理,请几名同学一起担任模拟应聘者,其他同学则担任观众评委。在每位同学应聘面试后,由教师和模拟人事部经理给他们打分。模拟应聘结束后,请担任观众评委的同学评议应聘者和招聘者的表现,教师再加以小结。通过这一模拟招聘活动,学生的求职技巧得以较大提高。由于这些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在目前生涯规划教学资源不够充裕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这对课程资源的获取提供了直接、快捷、多维的帮助。有时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转移教学空间,把生涯规划课的“课堂”移至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去了解、搜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信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如在讲授“培养专业能力”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准入制度,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通晓科技进步对本专业对应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影响等,教师指导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进行上网查询,并把有关信息下载、整理,再分小组讨论、交流,使他们在进校不久便明确了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必须具备哪些职业资格证书,如:现代物流证书、单证操作证书等。理解了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是现代企业管理对所有应聘人员最起码的要求,并且知晓了职业会随科技进步而演变,职业资格标准也会不断调整。

通过这种教学,使一些原来择业方向不明确、生涯规划盲目的学生有了危机感,知道了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据07级国际商务专业的班主任老师反映,不少学生身上发生了变化,他们带着一种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刻苦练技能,过去那种“得过且过”现象逐步被奋发向上的学习风气所取代,过去不知道怎样打发时间的学生也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了。目前班上多数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外贸单证等培训班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生涯规划课上利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生涯规划课的教学,应以能力的形成为主线,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应该根据当前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的全过程,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增强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执笔  陆旭东)

 

感言

《生涯规划》课上,老师充分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我们的主体作用,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例如,让我们在扮演不同职业角色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习知识。记得老师在讲授“增强创业意识”一节时,指导我们在学习后,组成模拟创业小组,以“策划我的企业”为设计主题,充分运用所学的创业知识,从企业命名、资金筹措、广告设计、经营理念、营销策略、成本核算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制订创业设计方案。在课堂上,各小组进行创业设计方案的交流、展示,老师再加以综合点评,我们的创业意识得以增强,创业能力也得到提高。总之,《生涯规划》增强了我们的就业意识、竞争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学生  潘  丹

 

NO:33.                 “德”以“心”为先

 

学校: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技术学校

特色: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学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反复摸索适应学校实际的德育工作特色。由此得出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对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他们更快地适应职校的学习生活,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我们确立了以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与德育、职业指导相整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与班级的日常运行、团委学生会的活动乃至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政教处的统筹安排下,学校心理辅导室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将心理辅导活动引进主题班会课,面向学生组织心理讲座,在家长会上为家长开设心理讲座,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培训,针对学校的热点问题开展师生论坛等,这些活动都紧密围绕着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这一目标进行展开。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活动的有机整合,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提高了德育的实效,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相融合,是指学校心理辅导室和就业指导办公室共同合作,对二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向面试和实习岗位。就业办邀请企业界的人力资源主管向学生介绍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形势和有关方面政策,帮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就业信息;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介绍自己的职业成功经验;提供各种就业服务,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真实可靠的信息与资料,做好毕业生的推荐实习工作。心理辅导室组织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向毕业生介绍面试、求职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指导学生作好收集分析就业信息,制作自我推荐资料等准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择业观念;指导学生适度注意仪容仪表,举止礼仪,训练应答技巧,掌握缓解紧张心情的方法,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应对面试;指导学生尽快熟悉工作环境,适应岗位要求。

 

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我们结合学校各年级教育目标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学生对就读职校大多有自卑心理,对学习采取自暴自弃态度,没有明确的职业意识状况,这一阶段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是:悦纳自己,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活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第二阶段,学生经过一年的职校生活,已学习了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开始考虑实习和工作。这一阶段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心理特点,了解未来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激发主动塑造自身的良好职业素养的积极性。第三阶段,学生将去相关用人单位实习试用,最终实现就业目标。针对学生大多有择业心理定位不准,求职面试心理调适不当,以及部分学生在实习试用期间容易发生心理危机等情况,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是:调整心态、发现问题、学会方法、积极应对。心理辅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编写职业心理辅导课程教案,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讨论、心理小品、故事欣赏、自画像、辩论赛、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验和感悟,并能应用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此外,学校心理社团是由对心理健康活动感兴趣的学生和心理课代表组成。社团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了自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协助老师组织开展心理活动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编辑心理刊物、主持 “心灵之声”广播节目等。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也推进了同学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良好心理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自助、互助的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关注伙伴心灵成长,培养了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职业能力。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有专职辅导老师利用中午时间,开展面对面个别的心理辅导。在辅导过程中我们发现,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占第一位的是情绪情感问题,第二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第三位的是对职业的困惑。心理辅导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师队伍优化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在校长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从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团委干部到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与组织实施,同时还负责与学校教学、教育、行政管理等机构协调,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学校教育的一切领域和教育的全过程。学校现有心理辅导专职教师1人,全体班主任是学校兼职心理教师。学校多次派心理辅导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还多次邀请心理专家对学校班主任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以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借助课题和项目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三年的学校学习,大多数将直接面向工作。许多职校生对未来的工作存在种种心理困惑,职业期望极低、无学习动力、厌学情绪严重。很多学生有着不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对自己迷失方向,既没有职业规划,也不作努力,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了父母和师长。培养职校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路途,善于选择恰当职业的能力,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条件之一。近几年来,学校先后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心理辅导模式研究》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训模块课程的开发》的研究。课题围绕着如何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个人职业价值观的澄清、合理职业选择的做出等问题进行研究,开发职业素养培训模块化课程和校本教材。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心理辅导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探索了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训的教育模式。

几年来,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以加强学生职业心理辅导作为切入点,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心理辅导模式研究,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校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执笔曹冬梅)

 

感言

作为学校的一员,能从事这一有意义的工作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从学校开始尝试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以来,我见证着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从无到有,从迷茫到清晰,从一个心理老师独自承担到整所学校都重视投入这一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机地融入了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以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尤其是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使这项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和规范性,也深受学生的欢迎。把心理健康教育聚焦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方向上来,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学校发展,融入学校主体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除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也使我们的工作开展更加完善和更加专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实践的过程中开展课题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更多的理性思考,使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更加深入。

——教师 方  华

 

NO:34.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不断提高德育水平

 

学校: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

特色: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新的世纪,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学校作着这样的思考: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健全性,成长发展不稳定性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如何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使一群相对处于劣势、弱势的学生群体拥有一个坚实的精神世界。为此,我们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尝试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社区心理专业发展委员会刘素珍博士心理阳光工作室合作,建立新闻出版学校心理阳光工作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学校的德育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

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开展的规范、有序,已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力求实现“三化”,即心理教育对象全面化,心理教育过程规范化,心理教育方式现代化。

 

心理教育对象全面化

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还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教师及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到了心理教育的全方位,全面化指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模式。课程内容围绕中职生年龄阶段成长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展开,上课形式活泼新颖,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还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同学们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增加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个性得到了张扬,找回了自信。另外,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我校采取了个案心理咨询模式。我校的专业人员本着尽责、关爱、温暖、理解和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解答一些心理困惑。在咨询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为来访者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我校主要以培训与讲座的形式展开。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纳入教师的岗位培训,使他们掌握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邀请上海社区心理专业委员会刘素珍博士为教师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另一方面邀请澳大利亚心理协会主席迈康笛教授来学校,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并和全校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研究、探讨和交流。

家长的心理健康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密切与家长的配合与联系。每学期定期召开家校联合会,宣传心理教育的意义与要求,心理学专家对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建议,减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增强了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心理教育过程规范化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是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学校从机制运行、教师配置、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正常开展。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这方面,学校专门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由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挂帅,党委副书记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工作,党办、教务科、学生科、团委、工会、实习就业科及班主任参与协作,成立组织系统网络图,就如何加大力度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职能部门及全体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力配合,大力支持,以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配置强大的师资力量。学校除了在本校配置专职心理教师以外,还聘请了上海市有名的心理学专家刘素珍博士率领的一批师资队伍加入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他们配合学校的工作,定期到学校为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活动,为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高起点推进,不断提升了学校教师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水平,形成了一支既有活力又有能力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开设符合我校实际的课题研究。我校的课题研究是与我校的实际紧密结合的。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着手的。每一届新生入学,我们就为其建立个人心理档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档案的建立主要是采用了三份心理测量量表的形式,即“症状自评量表(SCL—90)”、“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家庭环境测量量表(FES-CV)”。在做了心理测量初步统计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对数据的处理整合,撰写完成一份科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推进素质教育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在心理学专家刘素珍博士的指导下确立了研究课题《关于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方法研究》。

 

心理教育方式现代化

信息化、科技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当代学生的特点,在心理教育的方式上,学校采用了多种现代化手段。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学校建成了完善的心理教育网络,主要有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心理咨询热线、开设了“三网”即校园宽带网、校园广播网、闭路电视网,以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利用现代影视手段,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直观性。针对学生乐于接受直观性教育方式的特点,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一系列具有心理教育意义的影片,再以写观后感或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反思,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针对一批爱好网络的学生,学校专门成立了网络兴趣小组,进行因势利导。师生之间经常在网上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并利用他们喜欢网络的特点,教会他们利用网络来获取有用信息,进行网页制作,网上绘画等等,把他们的异化兴趣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发展性、长期性的工作,这种形式的开展,突破了原来德育教育的旧模式,成效显著,深得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好评。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生之间增进了了解,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全校营造了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的氛围。班主任通过和心理健康专业老师的交流和研讨,学到了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逐步学会将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水平。通过开展家长讲座及家长沙龙活动,使家长认识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学生惹事生非的事件逐渐减少,看到自己孩子的变化,家长充满了对学校的感激。

(执笔 孙业凤)

 

感言

作为一名职校生,刚到这所学校的时候,我内心感到很迷茫,感觉看不到未来的路,又加上我自卑、内向的个性,使我很少与人交流,内心很苦闷,整天处在一种消极、颓废的状态中,混天度日。后来班主任发现了我的情况,建议我有机会去心理阳光工作室找心理老师聊聊,我照办了,在心理咨询室,我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关怀,几次与心理老师聊下来,我的心理感觉豁然开朗了许多,结在心头很久的结被心理老师解开了,尽管从表面看上去,我还是讲话很少,但是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同学、老师、家长经常说我紧锁的眉头展开了,笑意经常挂在脸上,现在我的内心充满了光明,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感谢心理老师,感谢心理咨询室,使我有了奋进的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勇气。

——学生周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