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干2016在线视频:课题“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的研究”4[走进数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24:10
4  阶段成果
4. 1 “有效教学”的理论界定
利用文献研究法(主要参考文献见附录部分),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加强理论研究,并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组首先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进行了界定。
4. 1.1研究现状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努力探求的重要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有效教学论”史。“有效教学”是学校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教学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有效教学”主要经历了寻求“教学规模”的有效教学、建构“教学模式”的有效教学和走向“教学设计”的有效教学三个阶段。从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与方法考察,有效教学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好教师的品质研究、好教学的特点研究和有效教学的综合研究三个阶段。有效教学虽然已有漫长的过去和丰富的经验,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教学理念和实践,有效教学的历史并不很长。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使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至20世纪下半叶,作为教育科学化产物的有效教学才演变成为明确的教育理念和自觉的教育实践。
一、 国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欧美掀起“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运动以来,教学有效性问题引起了人民越来越多的关注,产生了大量“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出现了诸如“有效时间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改进认知策略的教学技术”、“教学效能核定”、“师生教学行为分析”等重要思想。还有众多研究考察了“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不同特征及“有效教师”和“低效教师”的主要差异,并提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操作方法和主张。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对怎样提高教学有效性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出版和发表了《有效教学》(陈厚德)、《有效教学草纲》(吕渭源)、《有效教学论》(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理论与策略》(林进材)、《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宋秋前)、《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魏清等)等一批著作及众多论文,这些著作和论文在译介国外有效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有效教学的基本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发展、有效教学的评价、有效教学的设计、有效教学的模式和实施策略等问题,并结合学科实际开展了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更为重要的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的教学改革为有效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进一步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相关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指导性,而中学教师的研究大都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系统性,在教学实践中还处于萌芽发展期,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而且又由于受中考高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和有效评价问题上的研究就更显得薄弱和溃泛了。当前学校教学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和困惑,急需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有效教学的策略与实施方法进行改进和重构。
4.1.2 理论界定
4.1.2.1 “有效教学“的界定
那么,何为有效教学呢?对此,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我国学者通过对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发现西方学者对有效教学的解释可以归纳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三种基本取向,并且到目前为至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也很难找到一种最佳的界定角度或框架。概而言之,有效教学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和模式,它是一个随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概念。比如,20世纪60年代人们关注的是教师的品质,70年代则强调教学行为,80年代关注教学活动,90年代则更多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而21世纪各国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认为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 沿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或者简单地说,效率高、效益好、效果好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⑵ 从“有效”和“教学”两个概念出发来界定有效教学。崔允漷教授认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
⑶ 以“学习中心论”为理论基础认识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⑷ 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高慎英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西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协调的、当前的和终身的发展,让学生愿学、会学、学好,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⑸ 从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结构化分析。这种观点认为,从表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从中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从深层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综合有效教学的三个层面来看,有效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把有效教学从有效的“理想”转化为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这一过程就是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材料、学习者活动及其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使课程获得生命形态的过程。有效教学就是为达成“好教学”的目标而自觉树立先进的教学理想,并通过综合利用一切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这种教学理想转化为能使师生协调发展、不断超越的教学形态的过程,有效教学是一个与时俱进、发展性的概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上述各种观点,既有许多共识,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时代发展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有效教学的本质内涵,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本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明显地感觉到,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发展,以往的许多研究对有效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效”内涵的理解常常限于“特殊认识说”范畴,以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为“有效教学”的唯一评判标准,在评价上注重量化而忽视质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的有效性轻“学”的有效性,从而造成在实际教学中只讲效果不计手段,只重分数不重全面素质的弊端。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对有效教学作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科学阐述。
本课题组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4.1.2.2 “有效教学”的含义
分析“有效教学”的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和教学的满意程度,看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无效,并不是说教师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第二,整合、协调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内涵。有效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达到和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过程。如果背离或片面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只能是无效或低效的。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三,有效教学是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有效教学既要考察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以及实现程度,也要看这种目标的实现是怎样取得的。合规律是指教学的效果是从教学规律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计划,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或挤占挪用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等损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取得的。有效果就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有效益是要求教学效果或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有效率是指以一定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或大的教学产出。有魅力是指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吸引学生继续学习,自觉地预习、复习或拓展加深。因此,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指标主要有教学是否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等几个维度。
4.1.2.3 “有效教学”的特征
⑴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价值和根本目的。有效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既要重视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要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也要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也要努力发展其个性。只有那些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⑵ 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辨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精心预设,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准备;②有效生成要立足文本的重点、难点进行;③讲动态生成,决不是放任学生,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生成的“助产士”、引领者和创造者;④避免过分追求生成。
⑶ 教学的有效知识量高。所谓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学生的有效知识是其个体活化的、可以随时提取、具有迁移性的知识,是智慧发展的象征。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效果也为零。此时,教学内容不论如何正确、科学,都属于无效教学。现代教学理论称之为教学污染现象。此时,教师讲的越多,教学时间越长,教学污染越严重。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⑷ 教学生态和谐平衡。当代教育生态学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多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关系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只有当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和谐和平衡时,教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实现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有效教学区别于无效、低效教学的特征主要有教学结构方式的和谐平衡、教学思维结构的和谐平衡、教和学的和谐平衡、课堂环境的和谐平衡。
⑸ 学生发展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增长的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准备充分、组织科学、讲解清晰,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模式,代之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教学行为。例如,变牵着学生为跟着学生走;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开发课程资源,关注学生体验,等等。
4.2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
4.2.1 重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新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的取向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看教学是否体现这一价值取向。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成长;三是重视“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论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呈现的状态(包括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为参照来评定课堂教学质量。重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⑴ 有效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双赢统一;⑵ 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统一;⑶ 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应该是体现激励性、自主性、探索性的有机统一;⑷ 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情绪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的和谐统一。
4.2.2 制定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关注点
4.2.2.1 学生维度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除去必要的传承和接受外,必须尽可能地关注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和“探究”相辅相成,达到高水平的学习境界。
二、学生的学习水平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在“以发展为本”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会理解和思考,学会掌握和运用,学会分析和归纳,学会探索和发现,学会质疑和批判,学会合作和分享等等,这些学习水平的提升比习得的学科知识更重要。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标准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群体的学习水平在学习过程中的外显特征:⑴是否积极参与;⑵是否独立思考;⑶是否主动探索;⑷是否自由表达;⑸是否善于合作;⑹是否富于想象;⑺是否敢于否定;⑻是否兴趣浓厚。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在课堂呈现的学习状态主要包括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方面。
(一)情绪状态
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是否对学习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不断得以增强。
(二)注意状态
学生是否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
(三)参与状态
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积极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能自觉地进行练习。
(四)交往状态
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五)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六)生成状态
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四、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结果,最终定位于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⑴知识目标——学会了吗?⑵能力目标——会学了吗?⑶情感目标——学得有情趣吗?
4.2.2.2 教师维度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应体现层次性、拓展性和灵活性。教师要能正确把握教材,设计科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现代性,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要体现层次性,要处理好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的结构比例关系,其呈现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科特点,要符合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点。
四、教学活动的实施
一切教学活动要切合学生实际,一切围绕学生展开,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数学概念讲解透彻,例题分析到位,训练要充分,台阶要适当,提问有层次,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提炼和小结提升,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形式,确立新的学习方式。
4.2.3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表与学生问卷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表
执教
课题
课型
班级
评课
单位
职称
时间
年  月  日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得分




教学目标
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切合学生实际,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5
4
3
1-2
教学设计
准确解读,并能创造性的开发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科学合理、有创意,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规律和心理健康。
9-10
7-8
5-6
1-4
教学策略
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恰当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有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5
4
3
1-2
利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究、题组变式、讲练评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手段灵活、高效、有创新。
5
4
3
1-2
善于启发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各自的亲身体验中总结提升,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发展。
5
4
3
1-2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条理清晰,衔接自然,层次分明,课堂组织充分、调控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秩序井然。
7-8
5-6
3-4
1-2
概念理解深刻,范例分析透彻,注重方法提炼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小结反思。
7-8
5-6
3-4
1-2
给学生留有比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训练机会和活动空间,点评及时到位。
7-8
5-6
3-4
1-2
提问明确具体、难易适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层次性,评价积极多元,激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
7-8
5-6
3-4
1-2
学生注意力集中持久,思维活跃,有感悟发现;教师善于捕捉有效信息,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7-8
5-6
3-4
1-2
教学效果
学生课堂反馈正确率较高,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
9-10
7-8
5-6
1-4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体验到数学学习和发现创造的快乐,展现出一定的钻研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9-10
7-8
5-6
1-4
教师素养
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准确精练、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操作规范熟练。
5
4
3
1-2
教学理念新,有创新意识;学识渊博,业务知识深厚,教学风格独特。
5
4
3
1-2
综合评价建议
合计总得分




≥90
75-89
60-74
<60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学生问卷
课题                                教师            班级          姓名
为了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客观的评价,请你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如实回答下列问题(本调查仅供教学研究之用,不具有考核作用,有关你的个人信息将会受到保护):
1.老师的教态(     )
A.亲切自然、有激情          B.亲切自然、但缺乏激情  C.不够亲切,缺少激情
2.老师的讲课(     )
A.表达清晰、幽默风趣        B.照本宣科、没有趣味     C.罗嗦乏味,令人生厌
3.老师的提问(     )
A.难度太大,无从下手        B.难度适中,有挑战性     C.过于简单,无挑战性
4.你觉得课堂上的人际关系与学习氛围(     )
A.关系融洽、气氛活跃        B.关系融洽、气氛一般     C.关系一般、气氛不活跃
5.老师对学生的课堂练习与问题回答的评价(     )
A.及时准确,有激励作用    B.及时准确,但缺乏激励  C.简单机械,缺乏针对性
6.老师对你的指导与帮助(     )
A.恰当有效,帮助较大        B.指导一般,帮助不大     C.缺乏指导,没有帮助
7.你在课堂上的思考时间(     )
A.充足                               B.不太充足                       C.很少
8.你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情况(     )
A.积极参与、主动发言       B.参与但不够主动            C.参与不多
9.在课堂练习与问题回答中,你的正确率(     )
A.较高                            B.一般                            C.较低
10.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面对问题时你觉得自己(     )
A.能独立有效的解决          B.基本能够解决              C.不能独立解决,需要帮助
11.你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感到(     )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12.关于这节课,你还有哪些建议或说明?
谢谢你的合作参与,祝你生活愉快,学习进步!
4.3 资源建设
完成动态资源专题网站《走进数学》(http://czfls.czedu.com.cn/jjsmaths/index.asp)的建设,实现了教研组教学资源和课题资源的采集、存储和共享。该网站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学网站。网站的部分网页如下图:
4.4 研究论文、研究课及荣誉获奖
季建生:被市教育局授予2007年度“优秀教师”称号;参与市教研室组织的《常州市2008年高考最后冲刺数学模拟试卷》的编写与审校工作;论文《由浅入深谈三视图的画法》于2007年10月发表于《考试报》,论文《概率创新题赏析》于2007年10月发表于《考试报》,论文《帮你学习赋值和输入、输出语句》于2007年10月发表于《考试报》,论文《立体几何初步复习指导》于2008年2月发表于《考试报》,论文《两角和差公式求值的常见题型》于2008年5月发表于《考试报》,论文《统计部分应掌握些什么》于2008年1月发表于《成才导报》,论文《统计创新题赏析》于2008年8月发表于《新高考》。
陈玉娟:2008年5月被市教育局授予“优秀教师”称号;《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一等奖;《函数思想在数列问题中的应用》于2008年2月发表于《常州工学院学报》。
曹  慧:被市教育局授予2007年度“优秀教师”称号;2007年被江苏省教育厅师培中心聘为专家组成员,为扬、泰、通三地的骨干教师培训展示课堂观摩教学;论文《有效教学系列研究活动的思考与体会》于2007年12月获常州优秀年会论文二等奖,2007年12月在校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例析课程改革下常州数学中考的新特点》在江苏省教研系统教学评比中评为优秀成果;公开示范课《网格中的相似三角形》获得专家和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
曹亦祥:《课堂总结---课堂教学的无限延伸》一文获得2007年苏科版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思考与实践》获得2007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评比二等奖。
吴玲芳:论文《一堂好课对教师的要求》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奖;多次开设课题组教学实验研究课、展示课,如《相似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等。
张有明:《动态问题的研究》教学案例在2007年4月26日市级公开课结束后,在常州市九年级数学教研活动交流。
黄金松:被评为第三界常州市初中数学“教学能手”,在第十九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被评为数学竞赛优秀教练。
王蓓蕾:《有效教学之我感》获校有效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浅议高三数学复习课中试卷讲评的有效策略》在教研组内引起较大反响;公开课《拼图公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李  娟:被市教育局授予“优秀教师”称号;校级公开示范课《全等图形》在教研组内引起较大反响;李娟老师与李玉罗老师在该课上做的对比实验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周  琦:《创造师生互益的有效数学课堂教学》获2008年常州市数学年会论文二等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公开课获好评。
郑小娇:《一个等比数列的计数问题的探究》发表于《数学通讯》2007年第17期,《一道高考题的推广》发表于《数学通讯》2007年第19期,《重庆卷理科第22题的拓展及推广》发表于《中学数学月刊》2007年第8期;公开课《指数函数》与《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邹鸣玲:在第十九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被评为数学竞赛优秀教练;论文《经验+反思=成长——谈“成为反思型教师”》在2007年“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在2007年校“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