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儿的抢救配合:【第一章】常憶念佛之教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01:54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常憶念佛 自在解脫
【一章】常憶念佛之教門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常憶念佛之主要經典開示及依據
第三節 常憶念佛之主要祖師大德開示及事蹟

第一節  前言
佛教是覺智之教育,念佛必須具知見及功夫,堅持不懈,才能入一心不亂。
「常憶念佛」是由專注憶念、攝心念,善巧入一心念之方便法門。佛所說諸經一再提起,可惜多有行人不了意、不在意,悠悠忽忽、散心念佛一生。概一輩子都是初機散心念佛,到往生時,毫無把握;或中途退失道心;或憶念佛功夫,時有時無,時好時壞,起落不定,難成修行淨念相繼之事一心念佛,甚為冤枉!
依末學二十餘年在出家、在家道場帶共修之經驗-同修入事一心-相似一心或初禪一心,一般念佛精進者,往往要十年以上的功夫;若善巧憶佛直入者,常有二至三年即可到此地步,乃至部份人得悟入「即心即佛」之境地-自得開真心、見佛性-入理一心念佛等。詳情請閱讀拙述念佛三昧、念佛圓通解行法要二書。有緣聞思修者,盼您早日由常憶念佛入一心不亂也!

第二節  常憶念佛之主要經典開示及依據
一、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十方佛讚第二十三云:「…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又往生正因第二十五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淨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求不退,…。」
二、觀無量壽佛經云:「諸佛菩薩法性身,入眾生心想中,當念佛時,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又云:「…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注照十方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即正當您憶念佛時,佛也憶念您,並以佛光注照您。如是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從今生至他生,同如行影,不相乖異,捨報時,自當歡喜往生極樂佛國矣!
又云:「凡有憶想者,必得成就。」只因行者缺乏知見,未深入體會或被舊有之觀念、知見所囿限,以致信心不足,不敢勇於承受。
三、楞嚴經云:「…攝心以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故念佛人能「攝心念佛」,最為重要。初期憶佛是將憶佛之念,由多根的散念(或稱散善)統攝於意根,契入意根專注憶念;待功夫得力後,憶佛心謝,得契入相似一心之攝心憶念佛及定心憶念(或稱為定善),即是事一心不亂之境界。
四、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指出:憶佛念佛之行門,主要在一「憶」字,經文中大勢至菩薩前後說了九次,及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即常而非斷),得三摩地(即理事一心不亂之功夫)等。
一心不亂之契入關鍵處在於常憶佛、常念佛,故簡稱「常憶念佛」。憶念常而非斷,方能淨念相繼、得三摩地(理事一心之念佛三昧),斯為第一。
曾有居士大德以白話註解「念佛圓通章」中稱:「可惜大勢至菩薩未將憶佛方法說清楚。」其實不然!憶聲如雷,可惜行門功夫未到、教理尚未入者,不聞其聲,不得歡喜憶念佛,誠為可惜。
殷望本書出版後,不再有此種缺憾,故將經文及常憶念佛法門之五大啟示及六大功德於第二章說明之,敬請  信解行證,深入修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五、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云:「佛菩薩有勝三昧,…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沒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此指:諸佛菩薩有「見佛光明」,以此光明注照將亡者,令其隨憶念佛而見佛,命終後,即得生此尊佛之淨土。可見平素若深具常憶念佛之功夫,臨終時,阿彌陀佛及諸菩薩等眾會圍繞將亡者,慈悲加祐,令心不亂,將亡者憶念見如來,捨報後,自然穩當往生極樂國。
六、大乘經典如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及其他諸多經典,亦有日夜相繼不斷憶念、想念之教示及常憶念佛之教理。可惜多有行者知見未深,行門未達,往往疏忽而未能常憶念佛。希一切有緣佛子們爾後多加注意,並配合本書行門修學,做個歡歡喜喜、自自在在的念佛人。

第三節  常憶念佛之主要祖師大德開示及事蹟
一、慧遠大師於廬山念佛三昧詩集序中指出:蓮宗第一祖師,專思寂想阿彌陀佛,曾三次從「定」中起,見阿彌陀佛滿虛空,極樂世界八功德水,十四支流注等,足見大師是定心念佛。廬山一百二十三賢結社,一百二十三人往生極樂,故攝心、定心念佛乃至憶念不亂是往生極樂所必需之行門功夫,念佛人不可不知。
二、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中載:「…又真實心中l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
三、蓮池大師於阿彌陀佛經疏鈔中指出:「憶念者,且指事一心也。」即欲得事一心,必需長時將憶佛之一念「明記」心中。
念者,依唯識上五別境之念心所定義為「念:於曾習境,明記不忘,定之所依為業。」即由「念」才能生「定」,再由「定」發「慧」。
念佛之念,一念相續,日夜不斷,是淨念相續,故常憶念佛,花開見佛,悟無生後,起修證妙行,終至成佛。
事一心憶念,是定心念佛,即初禪前之未到地定,初禪至四禪(有生滅、進出之念佛定);藉此念佛定而得開悟(明真心、見佛性)者,入理一心憶念,此即契入不生不滅、定慧均等之實相念佛三昧。此後憶佛才是「有事有理」,此念佛人不可不知。若未開悟卻向人說:「我念佛時,念念有事有理,或一念概括事理。」恐成妄語,仁者尚非「以真心—理一心念佛」故。
憶念念佛,是從意根入手之念佛法門,即蓮池大師所謂意識專注憶念(憶念是心懸一處而不忘)。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中表示|觀無量壽經云:「但聞佛及二菩薩名,能滅無量生死之罪,何況憶念?憶念者,且指事一心也。」…所以憶念念佛是契入「事一心」之功夫,也是漸次契入「理一心」所須具備之行門功夫,但一般念佛人,卻難以得聞契入之行門方法及次第。
又憶念者,即念即觀。蓮池大師云:「憶念之一心不亂者:定善也。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者,定善中之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即印光大師開示錄中,大師復戚智周之信函中所謂:「返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之即念反觀,此是向內反念「自性」之用功方法,故易破迷開悟。
四、慈雲懺主云:「凡涉歷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謂之憶念」。
五、據圓瑛大師於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一書中,講述自己於丙午年船沒墮江時,因人在水中,口不能念,乃心中專切憶念觀世音菩薩,終至獲救,大難不死之感應因緣,茲引述如后:
余丙午年六月,雇一船裝載行李,過老虹橋,受潮汐急退,船觸浮橋,立時覆沒。余人在水中,手把船邊,口不能念,心中專切憶念觀世音菩薩能救眾生苦,求為救援,船流數百步,手仍不放,聞空中有人叫我:「手莫放!手莫放!」然我心中所念者-觀世音叫我,非他人也!後被救生船撈起。在此大江急流中,若非菩薩之力(憶念得感應者),安有不逝耶!因感菩薩再生之德,故講此品之經,惟望眾人敬信奉事……。」此即諸佛、菩薩「入眾生心想中」-憶念之感應道交之經驗也。
六、廣欽老和尚開示錄指出:「念佛重在心念專精,且晝夜不間斷、不雜亂;但是你們能口念、耳聽、心想就是下手功夫,慢慢自然就會做到不分晝夜,一心念佛不亂。由於念佛得定而發慧,必有成就。」
廣老大德日夜不倒單的常憶念佛,既不見其口念,又不見其掐動念珠。台糖公司的周宣德居士曾終宵陪廣老,欲知其念佛方法,經一夜七、八次追詢,終獲結論:以廣老是強調晝夜念佛不間斷、不雜亂,故是憶念;又心中默念佛名號時,感覺佛號由心生,阿彌陀佛就在我心中,心佛不二,此即是心想。若只口念、耳聞、心不想,則口不念、耳不聞時,佛即不在心中,念佛之念中斷矣!
果能照廣老開示:「口念、耳聞、心想」或「心念、心想」,則口不念、耳不聞時,心想之憶念仍在,如此,容易於經歷緣務,心不忘於佛,正適合現代較忙者、或工作中者、或念佛仍不得力者,故周居士以廣老是心想憶念阿彌陀佛;又廣老有實相念佛三昧之修證,理事一心念佛是也,請逕查《廣老事蹟及開示錄》。
七、李炳南老居士曾開示:「憶佛是憶佛,念佛是念佛,經典不會這樣糊塗的。念佛是念茲在茲,憶佛是心時時刻刻想著佛。這個力量很大,我本人正往這個路上走,可惜還不太…,這是實在話。」詳情請自查閱《明倫月刊》。可見心時時刻刻想著佛,非常重要,易於繫念不亂,易於專注憶念故。
綜上,常憶念佛之行門,有諸多經典依據(今只列其要),又有祖師大德之行門經驗及開示等,請蓮友們多加練習,由專注憶念,契入攝心念佛、一心念佛,早日達成預知時至、往生極樂之必要條件,確保往生極樂國。

為使佛子更完善便捷之學習與成長, 特設此一學習平台,望對學子有益